《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1130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25 C N 1 0 2 6 1 1 3 0 7 A *CN102611307A* (21)申请号 201110448989.9 (22)申请日 2011.12.29 H02M 3/24(2006.01) H04L 12/10(2006.01) (71)申请人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806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 1019号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B411-413 (72)发明人董光荣 孙鹏 郭志跃 (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 所(普通合伙) 44238 代理人王志强 (54)。
2、 发明名称 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 电电路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 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该电路包括依次相互连接 的签名单元、功率分级单元、多余功率去除单元, 以及相互连接的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和 DC/DC功率输出单元;同时,所述延迟浪涌电流及 功率输入单元与签名单元和功率分级单元分别相 互连接;签名单元的输入端与供电设备连接,DC/ DC功率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与受电设备的后级电 路的输入端连接。本发明采用将检测电路用分立 器件做出来并由用户配合常用PWM芯片使用的这 种模式,由于分立器件和PWM芯片都比较便宜,其 次采购都比较方便,所以大大。
3、节省了成本,更方便 选型。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4 页 1/1页 2 1.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受电电路包括 依次相互连接的签名单元、功率分级单元、多余功率去除单元,以及相互连接的延迟浪涌电 流及功率输入单元和DC/DC功率输出单元;同时,所述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与签 名单元和功率分级单元分别相互连接; 所述签名单元的输入端与供电设备连接,DC/DC功率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与受电设备的 后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签名单元包括特征电阻R1和滤波 电容C1,所述特征电阻R1和滤波电容C1并联于+50V与GND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分级单元包括分级电压取样 电阻R2、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3、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4、分级电阻R5、驱动电阻R6、功率MOS 管Q2; 所述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2、R3、R4依次串联于+50V与GND之间;驱动电阻R6的一端 连接于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3和R4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功率MOS管Q2的G极;分级电 阻R5的一端与功率MOS管Q2的D极连接,另一端和功率MOS管Q2的S端分别连接+50V 和GN。
5、D。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余功率去除单元包括:稳压二极 管Z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 稳压二极管ZD1的A极与电阻R8、电阻R9依次串联,稳压二极管ZD1的K极连接于 +50V,电阻R9的尾端连接于GND;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8和电阻R9的连接点、另一 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B极;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7和NPN型三极管Q1的B极 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GND;NPN型三极管Q1的C极与功率MOS管Q2的G极连接、E极与 GND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受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
6、输入 单元包括:稳压管ZD2、稳压管ZD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 R15、电容C3、PNP型三极管Q3、集成电路U1、功率MOS管Q4; 所述稳压管ZD2的K极连接+50V,电容C3和电阻R11并联后一端连接GND、另一端与 电阻R10的尾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稳压管ZD2的A极连接; 所述稳压管ZD3的K极连接+50V、A极连接电阻R12和电阻R13的首端;电阻R12的尾 端与集成电路U1的K极和PNP型三极管Q3的B极连接,电阻R13的尾端与PNP型三极管 Q3的E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C极连接于电阻R11和电阻R10之间的连接处;集成电路。
7、U1 的A极连接GND; 电阻R14和电阻R15串联后,电阻R14的首端与三极管Q3的C极连接,电阻R15的尾 端连接GND;功率MOS管Q4的G极连接于电阻R14和电阻R15的连接处、S极连接GND、D极 连接DCin-。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611307 A 1/5页 3 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以太网供电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 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IEEE802.3af 2003和IEEE802.3at 2009标准(Institute of Electric。
8、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 )的发 布,以太网供电(Power Over Ethernet 简称POE)由于其本身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得到广大 消费着的接受,将得到推广和普及。 0003 POE通过传输以太网数据的CAT-5电缆进行供电,可以简化用电设备的安装和部 署。这些用电设备包括如IP 电话机、网络摄影机、无线桥接器、收银机、安全存取与监测系 统等。实际上,任何需要数据连接并能在40W(IEEE802.3at功率要求)或更低功率下工作 的设备都可无需AC电源或电池供电,而可直接从RJ-45 插座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电力。一 个完整。
9、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和受电端设备(PD, Powered Device)两部分。对于PSE和PD,它们分别需要对应的电源管理芯片来实现满足 IEEE802.3af和IEEE802.3at标准。通常POE系统供电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PSE设 备开机-检测PD设备-对PD设备分类-PSE设备为PD设备供电。 0004 在POE系统的以太网供电过程中,PSE管理芯片的作用是完成对有POE功能的PD 设备的侦测以及供电。PD管理芯片是提供用以被PSE设备侦测的电路以及完成PD设备后 级电路所需要的电压以及功率变换。该PD管理芯片电。
10、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PSE对PD的侦 测,它配合其他PWM控制器可以完成对有POE功能的PD设备的供电。目前,各大半导体开发 商都推出了PSE管理芯片和PD管理芯片。对于PD管理芯片,要么是集成的,要么是用MCU+ 分离器件控制的,对于集成类的芯片由于需要将检测电路、PWM控制电路以及程序写入集成 片中并封装在一起,对于采用MCU+分离器件控制的芯片由于大部分MCU控制的电路有专利 保护,因而它们的价格都比较高。因而,有必要提出一种低成本的PD管理芯片实现方式,即 PD设备受电电路。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的受电设备电路,降低成本, 同时可灵活使用不同的。
11、PWM控制电路,增强其适应性。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以太网供电系统中受电设备的受电电路,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签名单元、 功率分级单元、多余功率去除单元,以及相互连接的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和DC/DC 功率输出单元;同时,所述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与签名单元和功率分级单元分别 相互连接; 所述签名单元的输入端与供电设备连接,DC/DC功率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与受电设备的 说 明 书CN 102611307 A 2/5页 4 后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0007 优选地,所述签名单元包括特征电阻R1和滤波电容C1,所述特征电阻R1和滤波电 容C1并联于+50。
12、V与GND之间。 0008 优选地,所述功率分级单元包括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2、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3、分 级电压取样电阻R4、分级电阻R5、驱动电阻R6、功率MOS管Q2; 所述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2、R3、R4依次串联于+50V与GND之间;驱动电阻R6的一端 连接于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3和R4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功率MOS管Q2的G极;分级电 阻R5的一端与功率MOS管Q2的D极连接,另一端和功率MOS管Q2的S端分别连接+50V 和GND。 0009 优选地,所述多余功率去除单元包括: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 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 稳压二极管ZD1的A极与电。
13、阻R8、电阻R9依次串联,稳压二极管ZD1的K极连接于 +50V,电阻R9的尾端连接于GND;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8和电阻R9的连接点、另一 端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B极;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7和NPN型三极管Q1的B极 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GND;NPN型三极管Q1的C极与功率MOS管Q2的G极连接、E极与 GND连接。 0010 优选地,所述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包括:稳压管ZD2、稳压管ZD3、电阻 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3、PNP型三极管Q3、集成电路 U1、功率MOS管Q4; 所述稳压管ZD2的K极连接+50V,。
14、电容C3和电阻R11并联后一端连接GND、另一端与 电阻R10的尾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稳压管ZD2的A极连接; 所述稳压管ZD3的K极连接+50V、A极连接电阻R12和电阻R13的首端;电阻R12的尾 端与集成电路U1的K极和PNP型三极管Q3的B极连接,电阻R13的尾端与PNP型三极管 Q3的E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C极连接于电阻R11和电阻R10之间的连接处;集成电路U1 的A极连接GND; 电阻R14和电阻R15串联后,电阻R14的首端与三极管Q3的C极连接,电阻R15的尾 端连接GND;功率MOS管Q4的G极连接于电阻R14和电阻R15的连接处、S极连接GND、D极 连接DCi。
15、n-。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D受电电路主要完成的功能是PSE设备对PD设备的检测, 当PSE设备对PD设备完成检测后就会将功率传输给PD设备。现有设计中,各大PD芯片供应 商将检测电路和PWM控制电路集成一体后,芯片的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市面上有很多PWM控 制芯片都能够完成PD控制芯片集成的PWM功能(如FAN760X系列,UCC28X42系列,KA28X42 系列),所以本发明将检测电路用分立器件做出来并由用户配合常用的PWM芯片这种模式, 首先分立器件和PWM芯片都比较便宜,其次采购都比较方便,所以本发明能够节省成本,更 。
16、方便选型。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POE系统供电方法原理图。 说 明 书CN 102611307 A 3/5页 5 0014 图2是本发明的PD设备受电电路原理图。 001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D设备受电电路图。 0016 图4是PSE设备对PD设备的分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8 如图2所示,本发明PD设备受电电路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0019 签名单元A,用以实现当前PD设备被PSE设备。
17、所侦测,PSE设备可通过该单元检测 连接端的是否是支持IEEE 802.3af标准的受电端设备。 0020 功率分级单元B,用以实现对PD设备分级,PSE设备可通过检测该单元的电流来确 定当前PD设备所需的功率级别。 0021 多余功率去除单元C,用以在对PD设备分级成功后去除多余的功率,避免不必要 的浪费。 0022 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D,用于在电压输出正常后延迟PSE设备输出浪涌 电流,同时完成功率传输。 0023 DC/DC功率输出单元E,用于进行DC/DC变换,输出满足PD设备后级电路需求的电 压和功率。 0024 其中,上述签名单元A、功率分级单元B、多余功率去除单元C依次相。
18、互连接,延迟 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D和DC/DC功率输出单元E连接,同时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 单元D与签名单元A、功率分级单元B分别相互连接。 0025 本实施例中,PD设备受电电路的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该图中,首先签名单元A的 签名电阻R1,由于IEEE 802.3af/at对它有要求,所以功率分级单元2的电阻R2、R3及R4 对它会有影响,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要在IEEE 802.3af/at对R1的要求范围内,推荐等效 电阻值为(19K欧27K欧),所以功率分级单元B影响签名单元A,其次多余功率去除单元 C的目的是去除功率分级单元B中电阻R5的由于输出电压输出后在其上产生的多余功率, 。
19、同时功率分级单元B保证PSE的功率电压能够传输给PD设备,签名单元A保证功率分级单 元B能够被检测到,所以签名单元A、功率分级单元B、多余功率去除单元C之间是相互连接 的,在完成签名单元A、功率分级单元B、多余功率去除单元C后,如果没有延迟浪涌电流及 功率输入单元D,该电路在最开始签名单元A的功能时候就不能够完成,因为它会认为签名 单元A的签名电阻R1是一个错误的电阻,不是PD的特征电阻,签名电阻R1的特征阻抗是 (19K欧 27K欧),所以单元A、B、C、D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DC/DC功率输出单元E的功 能是PWM控制的功率变换。 0026 本发明的发明要点即单元A、B、C、D的电路以及。
20、连接关系和参数选取,DC/DC功率 输出单元E可选取市面上的现成芯片,具体实现及连接关系详细描述如下。 0027 签名单元A:包括签名电阻R1和滤波电容C1。RJ45网口CN1的3、6脚提供PSE 输入的电源正(+50V),1,2脚提供PSE输入的电源负(GND),签名电阻R1和滤波电容C1并 联接于+50V 和GND 间,完成签名功能,但该电阻值的选取受限制于功率分级单元B中的电 说 明 书CN 102611307 A 4/5页 6 阻R2、R3和R4,它们之间的等效阻抗与特征阻抗要相同。在应用时,PSE设备输出4V10V 电压检测签名单元A中的特征电阻R1(分级电压采样电阻R2、R3、R4。
21、也会参与),它们的总 阻抗应该为19K欧 27K欧;检测到后,由于该总阻抗符合IEEE 802.3af标准,因而认为该 PD设备是一个正确的PD设备。 0028 功率分级单元B:包括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2、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3、分级电压取样 电阻R4、分级电阻R5、驱动电阻R6、功率MOS管Q2。其中,分级电压取样电阻R2、R3、R4首 尾相连接于+50V和GND 间,驱动电阻R6一端接于R3和R4的连接点、另一端与功率MOS 管Q2的G极连接,用于驱动功率MOS管Q2,分级电阻R5的功能是完成PSE分级电压(18V) 对PD的功率分级,分级电流见图4,通过该分级电流可以计算出分级电阻的值,该电。
22、流值为 IEEE 802.3af/at标准的要求。分级电阻R5的2端和功率MOS管Q2的D极连接,1端和功 率MOS管Q2的S端分别连接+50V和GND ,该单元完成了对PD的分级。注意分级电阻R5 的功率对于3级以上设备推荐为2W,以下为1W。 0029 多余功率去除单元C:为去除分级成功后当输入电压上升后电阻R5不必要的损 耗,它由18V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7 R8 R9,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组成。稳压二极管 ZD1的A极与电阻R8 及R9依次首尾相连、K极连接+50V,电阻R9的尾端(2脚)连接GND, 同时电阻R7连接于R8与R9的连接处和NPN型三极管Q1的B极,当输出电。
23、压达到设计值 (20V-36V)驱动NPN型三极管Q1使得MOS管Q2由于G极为低电平截止,R5便不消耗功率。 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7和NPN型三极管Q1的B极连接处、另一端连接于GND,滤出电 源电压上升过程中的干扰,防止MOS管Q2误动作。NPN型三极管Q1的C极接MOS管Q2的 G极、E极接GND。 0030 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D:包括稳压管ZD2、稳压管ZD3、电阻R10、电阻 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3、三极管Q3、集成电路U1、功率MOS管 Q4。其中,稳压二极管ZD3,电阻R10和R11为输入电压采样信号,当PSE的输入电压达到。
24、 (38V 42V)后,该电路的采样电压将超过集成电路U1 AZ431的基准电压2.5V。电容C3的 作用在于延迟采样电压的上升时间,达到延迟开启功率MOS管Q4的目的,这样可以避开PSE 上电后的浪涌电流使得PSE由于浪涌电流而关闭输出。采样电路连接如下,稳压管ZD2的K 极连接+50V,电容C3和电阻R11并连后一端接GND、另一端和电阻R10的尾端(2脚)相连 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和稳压管ZD2的A极连接。稳压管ZD2的作用是避开PSE的签名电 压和分级电压,使得单元A,B能够通过。集成电路U1 AZ431的作用是实现对PNP型三极管 Q3的控制,不使得其工作于临界状态(要么工作截止区。
25、,要么工作于饱和区)。控制PNP型 三极管Q3的电路如下:24V稳压管ZD3的K极连接+50V、A极连接电阻R12,R13的首端(1 脚)。电阻R12的尾端(2脚)接集成电路U1的K极和PNP型三极管Q3的B极,电阻R13的 尾端(2脚)接PNP型三极管Q3的E极。集成电路U1的C极连接采样电压的输入,即电阻 R10与 R11的连接处(R10的尾端(2脚),R11的首端(1脚)。集成电路U1的A极接GND。 电阻R14 与电阻R15串联后,电阻R14的首端(1脚)接PNP型三极管Q3的C极,电阻R15 的尾端接GND。电阻R14与电阻R15的连接处接功率MOS管Q4的G极。当输入电压达到采 样。
26、电压电后集成电路U1动作,使得PNP型三极管Q3也导通,功率MOS管Q4由于PNP型三 极管Q3的导通而被驱动,从而也导通,当它导通后PSE的输出功率电压得以向PD的PWM控 制的DC/DC变换传递。功率MOS管Q4的S极接GND、D极接DCin-。 说 明 书CN 102611307 A 5/5页 7 0031 DC/DC功率输出单元E:为市面常用DC/DC变换的PWM控制芯片,用以在功率MOS 管Q4开通了以后实现后级电路需求的电压和功率,不再加以说明。 0032 该电路还有另外一种简单的0级PD的检测方式,它将不用功率分级单元B和多 余功率去除单元C,只应用延迟浪涌电流及功率输入单元D的。
27、一部分电路,这一部分电路如 24V稳压管ZD3、电阻R16/ R14/ R15和功率MOS管Q4,电阻R16跨接于稳压管ZD3的A极 和电阻R14的首端(1脚)。因为签名电阻可以用来完成签名,也可以用来完成0级PD设备 识别(满足0级分级电流要求)。 003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2611307 A 1/4页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11307 A 2/4页 9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11307 A 3/4页 10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11307 A 10 4/4页 11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611307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