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脾硬化疾病的中成药 本发明属于中成药,特别是用于治疗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肝腹水疾病的中成药。
目前,国内外的市场上,治疗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肝腹水疾病尚无特效药物,采用西医治疗时,常以一些溶血剂、抗凝剂为主,如胆酐、肝荣等,中医治疗时则以鳖甲煎、丹参片为主,但这些药的疗效均不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肝腹水疾病的中成药。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由25-35(重量)%的参三七、25-35(重量)%的水蛭、10-20(重量)%的虻虫、10-20(重量)%的地鳖虫、5-15(重量)%的鳖甲组成,虻虫去足、去翅,地鳖虫去足,鳖甲醋炙成焦黄色,上述各味药清洗、去杂物、焙干、粉碎、过筛后制成散剂或胶襄。
本发明的药理功效如下:肝藏血,脾统血,肝、脾互为表里,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等都与血有关,在中医认为多属于瘀血症范畴。参三七能行瘀止痛,理气温经,助气统血;水蛭、虻虫、地鳖虫能破血通经,化瘀通络;醋炙鳖甲能引药归经,育阴通络。本发明的五味药合用能起到理气行瘀,助血行气,助气统血,消瘀散积的作用。
本发明对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肝腹水等疾病的患者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现对实施例作详细的描述:取参三七100克、水蛭100克、虻虫50克、地鳖虫50克、鳖甲40克,虻虫去足、去翅,地鳖虫去足,鳖甲醋炙成焦黄色,上述各味药清洗、去杂物、焙干、粉碎、过100目筛后制成散剂或胶襄。
服用方法和服用量:口服一日三次,一次五克,或一日四次,一次十粒。温开水送服,一个月为一疗程。
临床试验情况:
共收治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痿缩、肝腹水病人370人。其中,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15岁;有肝炎病史者295人;有血吸虫病史者15人;长期饮酒者60人;肝脾初期硬化者135人,中期硬化者126人,晚期肝硬化及病情严重者109人;肋下肝脏可触者260人,肝脏痿缩,于肋下不可触者110人;有腹水者156人。
服药时间:最短者一个疗程,最长者为五个疗程。有腹水的患者,在以本发明的药剂为主的基础上,选用了速尿、双克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其中,服药一个疗程的患者56名,服药二个疗程地患者71名,服药三个疗程的患者86名,服药四个疗程的患者92名,服药五个疗程的患者65名。
疗效分类:
治愈--服药后,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态、光点分布及血管走向正常,患者无自觉症状者;
有效--服药后,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态、光点分布及血管走向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者;
显效--服药后,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态、光点分布及血管走向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但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者;
无效--服药后,患者的肝脾大小、形态、光点分布及血管走向与治疗前无改善,或者出现病情恶化,患者自觉症状无好转者。
治疗结果以B超或CT的检查结果为准。
治疗结果:
治愈204人,占患者总数的55%;
有效74人,占患者总数的20%;
显效55人,占患者总数的15%;
无效37人,占患者总数的10%。
总有效率90%。
其中:
在服药一个疗程的56名患者中,初期患者35人,中期患者10人,晚期患者11人。治愈27人,其中,初期患者24人,中期患者3人,占48%;有效16人,其中,初期患者7人,中期患者6人,晚期患者3人,占29%;显效10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1人,晚期患者5人,占18%;无效3人,全是晚期患者,占5%。
在服药二个疗程的71名患者中,初期患者46人,中期患者15人,晚期患者10人。治愈42人,其中,初期患者36人,中期患者6人,占59%;有效14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7人,晚期患者3人,占20%;显效9人,其中,初期患者4人,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3人,占13%;无效6人,其中,初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4人,占8%。
在服药三个疗程的86名患者中,初期患者60人,中期患者12人,晚期患者14人。治愈51人,其中,初期患者45人,中期患者6人,占59%;有效15人,其中,初期患者10人,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3人,占17%;显效13人,其中,初期患者5人,中期患者4人,晚期患者4人,占15%;无效7人,全是晚期患者,占8%。
在服药四个疗程的92名患者中,初期患者20人,中期患者30人,晚期患者42人。治愈45人,其中,初期患者15人,中期患者15人,晚期15人,占49%;有效18人,其中,初期患者5人,中期患者7人,晚期患者6人,占20%;显效15人,其中,中期患者6人,晚期患者9人,占16%;无效14人,其中,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12人,占15%。
在服药五个疗程的65名患者中,初期患者6人,中期患者12人,晚期患者47人。治愈39人,其中,初期患者6人,中期患者10人,晚期患者23人,占60%;有效11人,其中,中期患者2人,晚期患者9人,占17%;显效8人,全是晚期患者,占12%;无效7人,全是晚期患者,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