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蓄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与蓄能装置, 更具体地, 本发明涉及诸如锂 ( 离子或者 化合物 ) 二次电池、 电容器、 燃料电池等蓄能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 由于数码相机、 摄像机、 便携式电话、 手持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构造的 轻量化和高技能化, 作为电子产品电源的电池已经被广泛地进行研究。此类电池通过充 / 放 电可被连续使用。
通常, 可反复充 / 放电的电池, 即二次电池可分为镍镉电池、 镍镉氢电池、 镍锌电 池、 锂二次电池等, 其中考虑到寿命和容量等因素, 锂二次电池被更广泛地使用。
上述锂二次电池, 根据电解质的种类, 可分为利用液化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 锂离 子电池以及使用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锂聚合物电池。 锂聚合物电池根据高分子固体电解质 的种类可分为完全不含有机电解质的完全固体型锂聚合物电池, 利用含有有机电解液的胶 型高分子电解质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
与现有的二次电池产品相比,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良好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反复 使用寿命等特性, 由于这些优点,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需求和使用范围都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 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能密度, 更要具有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危险要素中保持稳定性的性 能, 在上述情况中, 为了避免电池的内容物流到壳外从而使其安全性受到侵害, 需要在产品 的设计上引入安全装置。
作为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一个方面, 环绕电极组件的金属材质的外装材料 ( 例 如: 外壳或外膜 ) 从很久前就开始被使用, 并以各种不同形态和大小存在。但是, 与形态无 关地, 现有的金属外装材料, 大致来说, 是由收容了电池内容物的容器和其覆盖其的盖子构 成。铁、 不锈钢、 铝和其他金属或者其他合金全都可以作为材料。
通常, 作为电池外装材料, 为了使得容器和帽部接合, 或者为了使容器和帽部的接 触部密封所使用了许多方法, 例如, 压榨或者收缩等类似的物理固定、 焊接等类似热加工固 定法。特别是, 焊接方式是母材 ( 容器和帽部 ) 在接合部被熔融混合后凝固, 形成永久性结 合, 从而保证了电池的稳定密封性。这种金属外装材料的焊接一直以来使用的是, 例如, 激 光熔接、 电弧熔接、 等离子体熔接等技术。与此相关联的现有技术, 可参考本申请人申请完 成的各个专利 ( 韩国专利申请第 2000-0021513 号 ; 韩国专利申请第 2000-0014318 号 ; 韩国 专利申请第 2000-0044179 号 ; 韩国专利申请第 2003-0065237 号 )。
通过焊接永久地接合及 / 或者密封的金属外装材料不仅提供了电池使用的可靠 性, 还从压力及机械性冲击、 温度、 湿度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保护电池内容物, 同时有效地 防止电池内部的有害化学物质泄漏。
但是, 适用于金属材质的外装材料, 如根据熔接的方式熔接电池容器和其帽部的 传统的密封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 因为母材 ( 外装材料 ) 必须被直接熔融, 所以需要很高温度 ( 铁和不锈钢的
熔融温度为 1500℃, 铝的熔融温度为 660℃以上 )。
第二、 由于在密封过程中对外装材料直接加高温, 因此可能会给不耐热的电池构 成部分 ( 如隔离器和电解液等 ) 带来致命的损伤。
第三、 熔接条件的优化很困难, 而且为焊接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都大。
第四、 由于焊接过程中发生的母材变形及 / 或者变性, 在融合部位上, 例如, 有类 似销孔 (pin hold) 等的细小缺陷发生的忧虑。
第五、 因为控制接合 ( 或者熔接 ) 面积很困难, 所以对于熔接强度的调节是有限度 的。特别是, 具有高容量 / 高功率特性的薄型宽面积电池的情况, 随着接合距离和接合面积 的增大对熔接时所需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的需求会变的更大。
另一方面, 与此类关于电池稳定的密封要求相反, 电池的误 / 滥用或者根据其它 原因在电池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上升的情况下, 因为会使电池的密封状态快速崩溃, 所以有 使电池内部的高温和压力向常温及常压稳定化的必要。因此, 大部分的二次电池 ( 特别是 使用了金属外装材料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 ) 具有压力释放机制 ( 例如, 排气 (vent)), 而且, 此压力释放机制是在电池的异常条件下, 通过电池的内部或外部物理的链接可以使电池稳 定。
但是, 使用金属材质外装材料的传统电池, 因为是根据各个电池的型号、 尺寸、 容 量、 使用形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设计的压力释放机制, 所以有电池制造费用及工艺增加, 产品单价提高的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作为为改善如上所述的传统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 在比母材熔点低的温 度 ( 如, 熔度为 140℃上下可自由选择 ) 下, 利用异种金属融材进行接合, 使得作为电池内部 传达的热量最小化, 并可对接合部位的形状等没有制约地简便且快速地进行密封, 并且母 材无变形。 通过调节异种金属融材的涂抹量, 使得接合面积可被控制, 从而达到提供改善了 金属外装材料密封构造的二次电池。
特别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改善了作为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其他问题的、 需要排 气 (vent) 机制设计的要求条件, 根据适当的异种金属融材的材质选择, 在特定的温度下提 供一种二次电池, 其中与电池的密封及 / 或接合部是一体化的。为了达到此目的, 着眼于容 易对金属融材的涂抹量及接合面积进行控制这一点, 使得一体型密封设计的二次电池的实 现成为可能, 所述二次电池可实现压力耐久性控制。
课题的解决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包括 : 一个金属容器, 其包括收纳部和开放部, 上述收纳部 同时收纳有电极组件和电解液 ; 金属帽部, 其为了密封上述容器, 从而设置于上述开放部 ; 以及, 熔融接合部材料, 其具有比上述容器和上述帽部低的熔融点, 并处于夹在上述容器和 上述帽部接合部之间的状态下, 以及 / 或者处于环绕在上述接触部周围的状态下, 进行熔 融接合。
优选地, 上述容器和上述帽之间的接合或者密封状态是通过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 的熔点来控制。
优选地, 通过夹在上述容器和上述帽之间的熔融接合部材料的面积, 调节上述容器和上述帽之间的密封或者接合强度。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为了能够实现上述二次电池的压力耐久性控制, 在 预定的温度下, 兼有解除接合或者密封状态的排气 (vent) 机制。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形成为 : 与上述接合部接触而熔融后, 为了能够凝 固, 按照预定的形象进行预成型 (pre-formed)。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是涂抹在上述接合部周边的液态物质。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是印刷在上述帽部的上述接合部的糊状物质。
优选地, 在形成上述接合部的上述容器和上述帽的至少任何一面中, 事先设置有 能够收容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的收纳槽。
优选地, 上述容器以及 / 或者上述帽部, 具有包括铁、 铝、 铜的单一金属, 或者包含 黄铜、 青铜、 不锈钢的合金。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 包括从钠、 锡、 锌、 铝、 银或者由它们的合金构成的 组合中选择的任何一个。
优选地, 上述合金包括在由 Zn-Al 系列、 Sn-Pb 系列、 Sn-Ag-Cu 系列、 Sn-Zn 系列、 Sn-Bi-Ag 系列所构成的组合中选择的其中的任何一个。
优选地, 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是具有约为 100℃或者约为 450℃之间, 优选地, 约 为在 138℃或者约为 250℃之间的熔点。
优选地, 上述容器以及 / 或者上述帽部, 为了提高与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的接合 性, 在上述接合部的表面使用镍或者铜进行镀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可扩大至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其他二次电池、 电容器、 燃料 电池等蓄能装置 ( 元件 ), 这样的蓄能装置, 包括 : 金属性第 1 外装材料, 其包括收纳部和开 放部, 上述收纳部收纳有包括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或者电容用极板组件或者燃料电池用极 板组件的蓄能装置用构成部分 ; 金属性第 2 外装材料, 其重叠在上述第 1 外装材料的开放部 上; 以及, 熔融接合部件, 其具有比上述第 1 外装材料及上述第 2 外装材料低的熔融点, 并在 上述第 1 及第 2 外装材料之间的接合部进行熔融接合, 并且包括上述第 1 及第 2 外装材料 和其他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
优选地, 上述第 1 外装材料以及 / 或者第 2 外装材料具有约为 10kcal/mh℃ (20℃ ) 以上的热传导率, 约为 5kgf/m m2 以上的伸缩强度, 约为 30μm 以上的厚度。
优选地, 上述接合或者密封通过热及 / 或压力进行熔融后凝固, 从而固定上述第 1 外装材料和上述第 2 外装材料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二次电池使用了如下方法 : 在对金属材质的外装材料进行密封的时 候, 在成为接合对象的母材 ( 不锈钢、 铝、 铁等 ) 上, 把具有所定范围的熔融温度的异种金属 或者金属化合物生锈融化粘贴的过程中, 将具有比母材低熔点的金属 / 金属化合物涂抹在 外装材料的接合面或者接合部周边, 根据这样涂抹的异种金属 / 金属化合物来维持电池的 密封。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
第一、 不受接合部位和产品形状的制约, 可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密封。
第二、 与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的接合方法的熔接方式相比, 可在较低的温度下 形成接合, 对母材或者电池的构成要素所增加的热损伤的忧虑。第三、 存在着作为熔融材料所使用的异种金属 / 金属化合物的多种种类和熔点, 并且已经进行了商业化, 因此材料的选择幅度很大。
第四、 因为接合部位的熔点可以自由控制, 所以可在接合部位一体地实现温度感 应型排气 (Vent) 机制, 使得在特定温度范围内比较正确地控制温度。
第五、 如果对熔融材的涂抹面积 ( 接合面积 ) 进行调节, 还可以活用为压力感应型 排气 (Vent) 机制, 其可将结合部控制在特定压力范围下。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可有效适用的领域是薄型宽面积的二次电池, 因此具有补充和 改善传统技术弱点的效果。
如上所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可应用于锂离子二次 电池外, 也可适用于对与电容器、 燃料电池等围着蓄能装置构成部件的外壳等。 附图说明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构成进行概略图示的示意图。
图 2 是对图 1 的帽部进行概略图示的平面图。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对选择熔融接合部材料温度压力范围时所考虑 的事项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熔融接合部材料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 5 及图 6 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密封工艺分别进行概略图示的 构成图。
图 7 及图 8 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分别进行概略图示的截面图。
图 9 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对在容器和帽部的表面形成收纳槽的变形例 进行说明的截面图。
图 10 是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的密封组件工艺进行概略图是的示 意图。
图 11 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的接合工程进行概略图示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 并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来说明二次电池。 在图上同样的构成 要素附有统一的标号。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对二次电池构成进行概略图示的示意图。
参照图 1, 二次电池 100 包括了金属容器 10 和熔融接合部件 30, 所述熔融接合部 件 30 位于金属性的容器 10 和金属性的帽部 20 接合部。
上述容器 10 包括, 收纳电极组件 40 和电解液 ( 未图示 ) 的电池构成部件的收纳 部 12, 还包括一端开放的开放部 14。容器 10 其本身也可具有电极端子的功能。在本实施 例中, 虽然容器 10 以四面体形状的多角形进行图示,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改 电池可变形为诸如圆筒形电池或者其他与其不同形状电池的业界要求的参数。容器 10 的 收纳部 12 是收纳或者收容电极组件 40 和电解液并对其进行密闭的空间, 虽然在此以直四 角形状来进行概略图示, 但是可以变形为根据对应于实际组装的电极组件的形状或者模样的形状。容器 10 的开放部 14 是帽部 20 所覆盖的部分, 没有特别的形状和大小的限制。
容器 10 具有凸缘形态的实质上是扁平的接合平面 18, 所述凸缘从侧壁 16 向实际 上垂直的外侧方向突出预定长度。此凸缘形态的接合平面 18 是为了相对于容器 10 厚度确 保获得稳定的接合面积。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容器 10 以及 / 或者帽部 20 包括如下特征材料 : 能够防 止收纳于收纳部 12 的诸如电机组件 40 和电解液的内容物流出到外部或者防止外部气体流 入, 并在内外部之间的气压差、 物理、 化学、 气候环境方面的冲击下, 在能使内容物正常操作 的范围内, 保障气密性。例如, 容器 10 以及 / 或者帽部 20 具有约为 10Kcal/mh℃ (20℃ ) 以上的热传导率、 约为 5kgf/m m2 以上的伸缩强度并具有约为 30μm 以上的厚度。
上述电极组件 40 的构造为, 按照阳极板 / 隔离膜 / 阴极板顺序排列 ( 如多个单位 电极重叠的层压类型或者单位电极卷曲的胶状 - 圈状类型 )。整体上的外形是如同正立方 体或硬币型可以有多样的变化。
通常状况下, 在二次电池中, 阳极板的构造是, 在铝薄板的阳极集电体的至少一个 面上涂抹以锂子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阳极活物质。阴极板的构造是, 在铜薄板的阴极集电 体的至少有一个面上涂抹以碳素材为主要成分的阴极活性物。 阳极板和阴极板分别具备阳 极片和阴极片, 这样的阳极片和阴极片根据极性可以互相排列在不同位置, 并且从阳极板 和阴极板突出的阳极片和阴极片部分为了防止极板之间的断落可用绝缘胶带附着。另外, 隔离膜为了使阳极板和阴极板分离使用多孔性高分子胶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由阳极板 / 隔离膜 / 阴极板构成的电极组件 40 的构造可以进行不同的变形。 图 2 是对图 1 的帽部进行概略图示的平面图。
参照图 1 及图 2, 帽部 20 为了能覆盖容器 10 的开放部 14 而密封, 具有重叠在容器 10 的接合平面 18 的第 2 接合平面 22。帽部 20 整体呈板状, 可形成贯通电极组件 40 的电 极端子 ( 未图示 ) 的贯通孔 ( 未图示 )。并且根据需要容器 10 的下面可以包括绝缘材料、 端子板等。另外, 在帽部 20 还要具备在密封的状态下能够向容器 10 内部注入电解液的注 入口 ( 无图示 )。
另外, 为了提高容器 10 及 / 或者帽部 20 和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接合性, 接合部的 表面最好用镍和铜镀金。
上述熔融接合部件 30 具有比容器 10 和帽部 20 更低的熔点, 设置于包括了容器 10 的接合平面 18 和帽部 20 的第 2 接合平面 22 的接合部之间。
熔融接合部件 30 因为具有比母材更低的熔点, 并且具有没有内部热传达忧虑的 熔点, 同时跟母材的接合性很好所以可以期待充分的接合强度, 并且考虑到了电池性能外 在的因素 ( 如成本、 环境亲力性 ), 并且考虑到当到达特定温度时由于熔融而使密封性解除 的性质, 可从多种金属及金属化合物中进行选择。同时, 作为熔融接合部材料 30 使用合金 的理由是, 可以比单一金属降低熔点, 可以改善机械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 能够期待与母材 金属的接合亲和性, 并具有多样的液状线 - 固状线温度范围。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可用种类 和特征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另外,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示, 熔融接合部件 30 虽然都描述包括铅, 但是如 果考虑到环保因素,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不选择铅或者其合金。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熔融接合部件 30 具有约为 100℃至约为 450℃之间的熔 点, 优选地约为 138℃至约为 250℃之间的熔点。
根 据 本 发 明 优 选 实 施 例, 熔 融 接 合 部 件 30 选 择 诸 如 具 有 熔 点 为 190 ℃ 的 Sn-8Zn-3Bi 合金。其原因是, 根据在现有等离子体焊接的接合方法的情况下, 在外装材料 上直接加 1000℃以上的高温, 具有如下顾虑 : 达到工艺条件需要很多的能源和时间, 并且 在 100℃下电解液就会分离, 在 120-140℃的下隔离膜的多孔就会被堵塞, 在 150-180℃下 隔离膜就会受到损坏等二次电池 100 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熔接过程中就都会受到热损伤。
因此, 考虑到二次电池 100 的构成部分的热损伤, 因为熔融接合部件 30 具有尽可
能低的熔融温度, 所以尽可能的避免放置在高热源的工艺中并且最好使用常规设备 ( 如电 炉, 熔接夹具 )( 后面详述 )。另外, 熔融接合部件 30 不仅不会在二次电池 100 的一般操作 范围 ( 如 80℃以内 ) 内密封性解体和变弱, 并且只要在一般化的耐热严格测试规格 ( 对于 锂离子电池的 UL 规格 : 130℃ ) 中内部的压力不急剧增加 ( 隔离膜的绝缘性没遭到破坏且 内部不发生断裂的范围 ), 便不会引起漏液从而维持密封性。 但是优选地在两级物质的内热 爆发开始温度 ( 如, 约 200℃ ) 到达之前使密封性充分解除, 众所周知地所述内热爆发开始 温度会给电池安全性带来致命的危险。对这样的理由进行如下的补充说明 : 现有的二次电 池的排气 (Vent) 机制 ( 外装材的一部分小面积上具备排气 (Vent) 机制 ) 中, 即使排气机 制在工作比起内部物质的喷出量通过充分的面积来排除是很困难的。甚至, 因为喷出物的 原因堵塞排出孔的事情也会发生。但是, 如果根据本实施例的兼容排气 (Vent) 机制的熔融 接合部件 30, 能够运用成具有所需的宽的面积的排气 (Vent) 机制, 并且在这样的面积范围 内能够容易地调节温度和耐久压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温度 / 压力范围的选择范围, 可参照图 3。图 3 仅示例出了温度和压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根据产品设计其最优值可进 行多种调节。
根据上述熔融接合部材料 30 的熔点, 对容器 10 和帽部 20 之间的接合或者密封状 态进行控制。并且, 容器 10 和帽 20 之间的接合或者密封状态可通过熔融接合部件的熔点 进行控制。另外, 根据夹在容器 10 和帽 20 之间的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面积, 可以对容器 10 和帽部 20 之间的密封或者接合强度进行调节。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概略示意图。
参照图 1 及图 4, 根据本实施例的熔融接合部件 30 其界面呈四边形状, 使得在容 器 10 的接合平面 18 和帽部 20 的第 2 接合平面 22 上接触熔融后能够凝固, 并且以实质上 呈直四边形状的闭环形成的环形预成型 (pre-formed)。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这样 的成形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实现。熔融接合部件 30 形成为固态, 例如, 根据可以根据热 丝加热器 ( 未图示 ) 直接加热、 高频率超声波加热、 与用电阻热加热以及夹具 ( 未图示 ) 等 所施加的压力压榨熔融, 并且密封容器 10 和帽部 20 的接合部。
图 5 和图 6 分别图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密封二次电池的工艺的概略示意 图。
如图 5 图示, 将收纳电极组件 40 的容器 10 插入下部夹具 52 的开口处, 下部夹具 52 的末端在保持支撑容器 10 的凸缘的状态下, 使熔融接合部件 30 位于容器 10 的接合平 面 18 上, 在其上把放置帽部 20 后, 从帽部 20 的上方按住上部夹具 54, 再加上预定压力和温 度, 则如图 6 图示, 熔融接合部件 30 熔融后凝固, 并且使帽部 20 牢牢地固定在容器 10 上。
图 7 及图 8 分别概略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横截面。
若参照图 7 和图 8 的话, 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 200 在容器 110 的接合平面 118 和帽部 120 的第 2 接合平面 122 中的至少一处具有能够收纳预成型的熔融接合部件 30 的 收纳槽 119、 123。即, 根据本实施例, 安置容器 110 和帽部 120, 使得熔融接合部件 30 插入 收纳槽 119、 123, 并且与前述的相同地, 使用夹具或者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够考虑到的其他 装置, 在容器 110 和帽部 120 上施加塑性压力和温度, 则熔融接合部件 30 被熔融, 且在接合 平面 118 和第 2 接合平面 122 上, 熔融接合部件 30 熔融并凝固, 则容器 110 和帽部 120 就能够牢牢地被密封或者接合。
图 7 和图 8 示出了, 收纳槽 119、 120 虽然是按照直角形态被引入容器 110 和帽部 120 的接合表面 118、 122 而形成, 但是如图 9 所示, 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意变形为在容器 210 和帽部 220 接合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凹陷形成的凹形收纳槽 223 等。 本实施例中, 熔融接合部件 230 可事先使截面形成为圆形。
图 10 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密封组装工艺的示意图。
参照图 10, 根据本实施例, 在二次电池 300 中, 容器 310 从接合平面 318, 具有实质 上垂直延长的延长部 311, 帽部 320 从帽部板 321 的棱角开始断差形成截面, 与容器 310 的 接合平面 318 接触后, 其截面部在与延长部 311 侧壁接触的同时形成空间, 在该空间中具有 可以收容液状熔融接合部件 330 的段差部 323。
根据本实施例, 容器 310 的内部在收纳了电极组件 40 的状态下, 把帽部 320 定位 后, 向延长部 311 和截面差部 323 形成的空间内倒入熔融状态液状的熔融接合部件 330 后 若熔融接合部件 330 凝固, 则容器 310 和帽部 320 能够被密封接合。根据本实施例, 容器 310 和帽部 320 接触的部分也可以夹杂垫圈 ( 未图示 )。
图 11 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接合工艺的概略示意图。 参照图 11, 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使用图 1 及图 2 所展示的容器 10 和帽部 20, 利用业界已知的焊膏印刷机 401, 在容器 10 的接合表面 18 上, 把熔融部件 430 以膏状印刷 后, 在其上方, 以放置帽部 20 的状态下, 用预定温度和塑性压力加热并加压后, 使容器 10 和 帽部 20 熔融接合。
为了确定本发明的效果, 制造出锂离子二次电池后, 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 本测试 把 SUS 304 不锈钢外装材料 ( 厚度 250um, Ni 镀金 ) 按照多种方式进行接合 ( 密封 ) 后, 制 成 15Ah 容量的电池 (148×210×6.5, 单位 mm) 进行测试。
比较产品使用的是现有的借助等离子焊接使容器和帽部接合的二次电池, 测试产 品使用的是利用材料为 Sn-8Zn-3Bi( 熔点 : 191℃ ) 的熔融接合部件, 使容器和帽部熔融接 合的二次电池。
测试项目如下
(1) 容量 : 0.5C/0.2C 标准充放电容量
(2) 高温保存特性 :
①在 80℃下, 保管 7 天, 每天进行外观 / 重量变化测定
②在 150℃下, 保管 3 小时后进行外观 / 重量变化测定
(3) 减压测试 : -760mm/Hg 下, 减压 24 小时后进行外观 / 重量变化测定。
(4) 加热测试 : 从常温到 -400℃为止, 以 5℃ / 分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
(5) 冲击测试 : 把电池固定在夹具上, 对各轴 (x、 y、 z 轴 ) 加以最高速度 150gn/ 持 续时间 6ms 的 6 次冲击, 进行外观检查 / 重量变化测定
测试结果如表 2 所示
如前所述地,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虽然对二次电池薄型的宽面积方形电池 (prismatic Battery)( 接合部位的开始 - 结束距离长或者面积大的情况 ) 特别适用, 但是 另一方面,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 本发明可适用于例如, 圆筒形电池、 硬币形电池等 二次电池、 镍 - 镉电池、 镍氢电池等多种电池及这些电池不同形态的外装材料、 接合构造或 者形状。
另外, 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的蓄能装置可以扩大到电容器、 燃料电池等蓄能元件, 这样的蓄能装置包括 : 金属性第 1 外装材料, 其包括收纳部和开发部, 上述收纳部收纳包括 已知的电容用极板组件或者燃料电池用极板组件的蓄能装置构成部件 ; 金属性第 2 外装材 料, 其放置在第 1 外装材料的开放部上 ; 以及, 融接合部件, 其具有比第 1 外装材料及第 2 外 装材料低的熔融点, 并在第 1 及第 2 外装材料之间的接合部进行熔融接合, 并包括了第 1 和 第 2 外装材料和其他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这里, 熔融接合部件的接合或者密封通过热以
及 / 或者压力进行熔融后凝固, 从而固定第 1 外装材料和第 2 外装材料的位置上。本发明各种不同的实施例已在前文中做过说明。 但是,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上 文的说明只是示例, 应该理解的是, 上述本发明中的装置和方法可进行修改和变更。 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中展示的关于本发明特定实施例的许多均等物, 都是可以通过日常 测试了解或确定。这样的修改、 变更以及均等物均包括在权利要求中列举出的本发明的精 神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