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GAME****980 文档编号:430058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87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30178.0

申请日:

2010.07.14

公开号:

CN102473374A

公开日:

2012.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9G 3/28申请公布日:2012052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9G 3/28申请日:20100714|||公开

IPC分类号:

G09G3/28; G09G3/20; H04N5/66

主分类号:

G09G3/28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折口贵彦; 庄司秀彦; 富冈直之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9.07.14 JP 2009-165631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可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的增大,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为此,将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区域内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检测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将与第1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第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基于该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区域中进行写入动作的顺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以子场法驱动等离子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等离子 显示面板具备多个放电单元, 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以及数据电极, 所述子场法为在 1 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 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 子场并在所述写入期间中对所述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且对所述数据电极施加写入脉冲 而在所述放电单元进行写入动作的方法, 该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 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各个所述区域中, 按每个 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所述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 所述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 检测所述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 1 区域 ; 将与所述第 1 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 2 区域, 在所述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 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 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 基于所述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所述区域中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顺序。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 1 区域作为最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区域, 对于除所述第 1 区域外的所述区域, 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 大小比较, 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4: 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等离子显示面板, 其以在 1 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 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 场并进行灰度显示的子场法驱动, 该等离子显示面板具备多个放电单元, 所述放电单元具 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其在所述写入期间对所述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 ;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其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 各个所述区域中, 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所述区域内的全部放电 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所述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 和 点亮率比较电路, 其进行由所述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 较; 所述点亮率比较电路, 检测所述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 1 区域 ; 将与所述第 1 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 2 区域, 在所述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 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 对于除所述第 1 区域外的所述区域, 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 大小比较 ; 所述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在所述第 1 区域中最先进行写入动作, 对于除所述第 1 区域外 的所述区域, 基于所述点亮率比较电路中的所述大小比较的结果, 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 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

说明书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挂壁电视或大型监视器中用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 离子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等离子显示面板 ( 以下, 简称 “面板” ) 所代表的交流面放电型面板, 在对置配 置的前面板和背面板之间形成有多个放电单元。前面板, 在前面玻璃基板上相互平行地形 成有多对由 1 对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而后, 为了覆盖这些显示电极对, 形成有电介质层及保护层。 背面板, 在背面玻璃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平行的数据电极, 为了覆 盖这些数据电极而形成有电介质层, 进而在该电介质层上与数据电极平行地形成有多个隔 壁。而后, 在电介质层的表面和隔壁的侧面形成有荧光体层。然后, 按照显示电极对和数据 电极立体交叉的方式将前面板和背面板对置配置并密封。在所密封的内部放电空间中, 封 入含有例如分压比 5%的氙气的放电气体, 在显示电极对和数据电极相对置的部分形成放 电单元。 在这样构成的面板中, 在各放电单元内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 并用该紫外线使 红色 (R)、 绿色 (G) 及蓝色 (B) 的各色荧光体激发发光来进行彩色显示。
     作为驱动面板的方法, 一般采用子场法。在子场法中, 通过控制在单位时间 ( 例 如, 1 场 ) 内产生的发光次数来调整明亮度, 而不是控制 1 次发光所得到的明亮度来调整明 亮度。因此, 在子场法中, 将 1 场分割为多个子场, 在各个子场中通过使各放电单元发光或 不发光来进行灰度显示。各子场具有 : 初始化期间、 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
     在初始化期间中, 对各扫描电极施加初始化波形, 在各放电单元发生初始化放电。 据此, 在各放电单元中, 形成了为实现后续的写入动作而必要的壁电荷并且还产生了用于 稳定发生写入放电的起爆粒子 ( 用于发生写入放电的激发粒子 )。
     在写入期间中, 对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 并且基于应显示的图像信号对数据电 极施加写入脉冲。而后, 在应进行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 形成壁电荷 ( 以下, 将该 动作也记为 “写入” )。
     在维持期间中, 对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交替地施加按每子场 规定的数量的维持脉冲。 据此, 在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发生维持放电, 并使该放电单 元的荧光体层发光。 据此, 使各放电单元以与按每子场规定的亮度权重相应的亮度发光。 这 样, 使面板的各放电单元以与图像信号的灰度值相应的亮度发光, 并在图像显示区域显示 图像。
     在该子场法中, 根据例如像下面这样的驱动方法, 尽可能减少与灰度显示无关的 发光, 能够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比率。在多个子场之中的 1 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 对全 部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 在其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 仅 对在之前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 这样一来, 显示未发生维持放电的黑色的区域的亮度 ( 以下, 简记为 “黑亮度” ), 仅仅为全 部单元初始化动作中的微弱发光, 能够进行对比度高的图像显示。
     另一方面, 近年来, 随着面板的大画面化、 高亮度化, 面板中的耗电量呈现增大趋 势。 另外, 在已呈大画面化、 高清晰化的面板中, 因为驱动面板时的负荷增大, 所以容易发生 放电不稳定。为了稳定地发生放电, 只要提高施加给电极的驱动电压即可。但是, 若提高驱 动电压, 则会进一步增大耗电量。 另外, 若驱动电压或耗电量超过构成驱动电路的零部件的 额定值, 有时电路会产生误动作。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进行写入动作, 即, 将写入脉冲电压施加给数据电极, 在放电单 元发生写入放电。 在该数据电极驱动电路中, 例如, 若写入动作时的耗电量超过构成数据电 极驱动电路的 IC 的额定值而导致此 IC 产生误动作, 则有可能产生写入不良, 即, 在应该发 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没有发生写入放电, 或者在不应该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发 生了写入放电。 因此, 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方法, 即, 为了抑制写入动作时的耗电量, 基于图像 信号来预测数据电极驱动电路的耗电量, 若该预测值达到设定值以上, 则限制显示图像的 灰度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在写入期间中, 如上述那样, 根据向扫描电极的扫描脉冲电压的施加及向数据电 极的写入脉冲电压的施加, 使得在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因此, 仅以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 将数据电极驱动电路的动作稳定化的技术, 很难进行稳定的写入动作。要进行稳定的写入 动作, 也需要用于使驱动扫描电极的电路 (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 中的动作稳定化的技术。
     另外, 在写入期间中的向扫描电极的扫描脉冲电压的施加, 相对于各扫描电极顺 序进行。为此, 特别是在高清晰化的面板中, 由于扫描电极数的增加, 花费在写入期间的时 间就变长了。通过初始化放电而形成于放电单元的壁电荷, 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少。因 此, 存在如下问题, 在写入期间的最后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中, 较之在写入期间的最先 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 壁电荷减少得更多, 容易发生写入放电不稳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0-66638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面板的驱动方法, 以子场法驱动面板, 其中所述面板具备多个放电单元, 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以及数据电极, 所述子场法为 在 1 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 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并在写入期间中对扫描电 极施加扫描脉冲且对数据电极施加写入脉冲而在放电单元进行写入动作的方法, 该面板的 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 将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各个所述区域中, 按每个 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区域 的部分点亮率 ; 检测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 1 区域 ; 将与第 1 区域 相邻的区域作为第 2 区域, 在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 分点亮率 ; 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 基于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 区域中进行写入动作的顺序。
     据此, 即便在大画面化、 高清晰化、 高亮度化的面板中也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 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增大, 并能够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另外, 因为是 利用在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来进行部分点亮率的
     大小比较, 所以能够防止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 据此, 能防止在相邻区域间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变化大的情形, 可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
     另外, 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面板, 其以在 1 场内设置具有 初始化期间、 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并进行灰度显示的子场法驱动, 该面板具备 多个放电单元, 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 扫描电极驱 动电路, 其在写入期间对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 ;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其将面板的图像显 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中, 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 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 和点亮率比较电路, 其进行 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 点亮率比较电路, 检测部分点亮 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 1 区域 ; 将与第 1 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 2 区域, 在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 对于除第 1 区域外的 区域, 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在第 1 区域中 最先进行写入动作, 对于除第 1 区域外的区域, 基于点亮率比较电路中的大小比较的结果, 从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
     据此, 即便在大画面化、 高清晰化、 高亮度化的面板中也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 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增大, 并能够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另外, 因为利 用在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来进行部分点亮率的大 小比较, 所以能够防止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据 此, 能防止在相邻区域间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变化大的情形, 可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的电极排列图。
     图 3 是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的各电极所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图 4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扫描电极驱动电路的构成 的电路图。
     图 6 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的区域与扫描 IC 的 连接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与为发生稳定的 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部分点亮率与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 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框 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 SID 产生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 12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其他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 14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动作的其他一例的 时序图。
     图 15 是示意性表示将面板的图像显示面中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序 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的亮度状态的图。
     图 16 是示意性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面板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及 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序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的亮度状态的图。
     图 17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点亮率比较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 实施方式 1)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 10 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在玻璃制的 前面板 21 上, 形成有多个由扫描电极 22 和维持电极 23 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24。而后, 为了 覆盖扫描电极 22 和维持电极 23 而形成有电介质层 25, 并在该电介质层 25 上形成有保护层 26。
     另外, 保护层 26 为了降低放电单元中的放电开始电压, 作为面板的材料而用具有 实际使用效果的、 以在封入氖 (Ne) 及氙 (Xe) 气体的情况下 2 次电子发射系数大且耐久性 优良的 MgO 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在背面板 31 上形成有多个数据电极 32, 为了覆盖数据电极 32 而形成有电介质层 33, 进而在该电介质层 33 上形成有井字形状的隔壁 34。 而后, 在隔壁 34 的侧面及电介质层 33 上设置有发出红色 (R)、 绿色 (G) 及蓝色 (B) 各色光的荧光体层 35。
     将这些前面板 21 和背面板 31 对置配置成夹持微小的放电空间使显示电极对 24 和数据电极 32 交叉。而后, 通过玻璃料等密封材料密封其外周部分。然后, 在内部放电空 间中封入氖和氙的混合气体, 作为放电气体。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了提高发光效率, 使 用设氙分压约 10%的放电气体。放电空间被隔壁 34 隔成多个区块, 在显示电极对 24 和数 据电极 32 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放电单元。而后, 通过使这些放电单元进行放电、 发光, 从而在 面板 10 显示图像。
     此外, 面板 10 的构造并非局限于上述形式, 也可以是具备例如条纹状的隔壁的形 式。另外, 放电气体的混合比率也并非局限于上述数值, 也可以是其他混合比率。
     图 2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 10 的电极排列图。在面板 10 中, 在行方向 上排列着较长的 n 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图 1 的扫描电极 22) 及 n 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图 1 的维持电极 23), 在列方向上排列着较长的 m 根数据电极 D1 ~数 据电极 Dm( 图 1 的数据电极 32)。而后, 在 1 对扫描电极 SCi(i = 1 ~ n) 及维持电极 SUi 和 1 个数据电极 Dj(j = 1 ~ m) 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放电单元, 放电单元在放电空间内形成 有 m×n 个。而后, 形成有 m×n 个放电单元的区域成为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
     下面, 对用于驱动面板 10 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再有, 本实 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通过子场法进行灰度显示。在子场法中, 在时间轴上将 1 场分 割为多个子场, 对各子场分别设定亮度权重。而后, 按每子场控制各放电单元的发光 / 不发 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下述结构进行说明, 用 8 个子场 ( 第 1SF、 第 2SF、 ……、 第 8SF) 构成 1 场, 各子场具有各自 (1、 2、 4、 8、 16、 32、 64、 128) 的亮度权重, 以使越是时间上在 后的子场则亮度权重越大。此外, 通过在多个子场之中的 1 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 对全部 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 在其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 对在 之前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进行选择性地发生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 动作, 尽可能减少未发生维持放电的黑色的区域的发光, 可提高在面板 10 上所显示的图像 的对比度比率。 以下, 将进行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子场称为 “全部单元初始化子场” , 将进 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的子场称为 “选择初始化子场” 。
     然后,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在第 1SF 的初始化期间进行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 在第 2SF ~第 8SF 的初始化期间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为例进行说明。因此, 与图像显示无关的 发光仅是第 1SF 中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放电所伴随的发光。所以, 未发生维持放电的 黑色显示区域的亮度即黑亮度, 在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中仅为微弱发光, 故在面板 10 上能 够显示对比度高的图像。另外, 在各子场的维持期间中, 对各个显示电极对 24 施加在各个 子场的亮度权重上相乘了规定的比例常数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 该比例常数为亮度倍 率。 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 子场数、 各子场的亮度权重并不局限于上述值。 另外, 也可 以是基于图像信号等来切换子场构成的结构。
     图 3 是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面板 10 的各电极所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在 图 3 中示出 : 在写入期间中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电极 SC1、 在写入期间中最后进行写入 动作的扫描电极 SCn( 例如, 扫描电极 SC1080)、 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以及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的驱动电压波形。
     另外, 在图 3 中示出 2 个子场的驱动电压波形。这 2 个子场是指, 作为全部单元初 始化子场的第 1 子场 ( 第 1SF) 和作为选择初始化子场的第 2 子场 ( 第 2SF)。此外, 其他子 场中的驱动电压波形, 除维持期间中的维持脉冲的产生数不同以外, 基本和第 2SF 的驱动 电压波形相同。另外, 以下提到的扫描电极 SCi、 维持电极 SUi、 数据电极 Dk, 表示基于图像 数据 ( 表示每个子场的发光 / 不发光的数据 ) 从各电极之中选出的电极。
     首先, 对作为全部单元初始化子场的第 1SF 进行说明。
     在第 1SF 的初始化期间前半部, 分别对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 0(V)。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电压 Vi1。电压 Vi1 相对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被设定为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进而, 对扫描电 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从电压 Vi1 向电压 Vi2 缓慢上升的倾斜电压。以下, 将该倾斜 电压称为 “上斜坡电压 L1” 。电压 Vi2 相对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被设定为超过 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再有, 作为该上斜坡电压 L1 的坡度的一例, 可举约 1.3V/μsec 这一 数值。
     在该上斜坡电压 L1 上升的期间, 在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之间、 及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与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之 间, 分别持续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并且, 在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上部蓄积着负 的壁电压, 并且在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上部及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上部蓄 积着正的壁电压。该电极上部的壁电压是指, 由在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上、 保护层上、 荧光
     体层上等所蓄积的壁电荷而产生的电压。
     在初始化期间后半部, 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正的电压 Ve1, 对数据 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施加 0(V)。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从电压 Vi3 向负的 电压 Vi4 缓慢下降的倾斜电压。以下, 将该倾斜电压称为 “下斜坡电压 L2” 。电压 Vi3 相对 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被设定为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 电压 Vi4 被设定为超 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再有, 作为该下斜坡电压 L2 的坡度的一例, 可举出例如约 -2.5V/ μsec 这一数值。
     在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下斜坡电压 L2 的期间, 在扫描电极 SC1 ~ 扫描电极 SCn 与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之间、 及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与数 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之间, 分别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而后, 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 极 SCn 上部的负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上部的正的壁电压被削弱, 数据 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上部的正的壁电压被调整为适合写入动作的值。根据以上过程, 对 全部放电单元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结束了。
     在后续的写入期间中, 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顺次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 对于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而言, 对与应进行发光的放电单元对应的数据电极 Dk(k = 1 ~ m) 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 Vd。 这样, 在各放电单元发生了选择性的写入放电。 此时, 在 本实施方式中, 基于后述的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结果, 变更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 的扫描电极 22 的顺序或者驱动扫描电极 22 的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对于此处的详细内 容以后叙述, 在这里以从扫描电极 SC1 开始按顺序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 的情形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 首先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电压 Ve2, 对扫描电极 SC1 ~ 扫描电极 SCn 施加电压 Vc( 电压 Vc =电压 Va+ 电压 Vsc)。
     然后, 对第 1 行的扫描电极 SC1 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 Va, 并且对在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之中的第 1 行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 Dk(k = 1 ~ m) 施加正的 写入脉冲电压 Vd。此时数据电极 Dk 和扫描电极 SC1 的交叉部的电压差成为 : 在外部施加 电压的差 ( 电压 Vd- 电压 Va) 上相加数据电极 Dk 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 SC1 上的壁电压 的差而得到的值。据此, 数据电极 Dk 和扫描电极 SC1 的电压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 在数据 电极 Dk 和扫描电极 SC1 之间发生放电。
     另外, 因为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了电压 Ve2, 所以维持电极 SU1 和 扫描电极 SC1 的电压差成为 : 在外部施加电压的差 ( 电压 Ve2- 电压 Va) 上相加维持电极 SU1 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 SC1 上的壁电压的差而得到的值。此时, 通过将电压 Ve2 设定 为稍稍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程度的电压值, 可使维持电极 SU1 和扫描电极 SC1 之间成为虽不 至于发生放电但却容易发生放电的状态。据此, 以在数据电极 Dk 和扫描电极 SC1 之间发生 的放电作为契机, 可以在与数据电极 Dk 交叉的区域内的维持电极 SU1 和扫描电极 SC1 之间 发生放电。这样, 在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 在扫描电极 SC1 上蓄积着正的壁电 压, 在维持电极 SU1 上蓄积着负的壁电压, 在数据电极 Dk 上也蓄积着负的壁电压。
     这样一来, 进行了在第 1 行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而在各电极上蓄积 壁电压的写入动作。另一方面, 因为未施加写入脉冲电压 Vd 的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和扫描电极 SC1 的交叉部的电压没有超过放电开始电压, 所以不发生写入放电。进行以上 写入动作直至第 n 行的放电单元为止, 写入期间结束。
     在后续的维持期间中, 对显示电极对 24 交替地施加在亮度权重上相乘了规定的 亮度倍率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 在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发生维持放电, 并使 该放电单元发光。
     在该维持期间中, 首先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压 Vs, 并且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成为基电位的接地电位、 即 0(V)。 于是, 在发生了 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 扫描电极 SCi 和维持电极 SUi 的电压差成为 : 在维持脉冲电压 Vs 上相加扫描电极 SCi 上的壁电压与维持电极 SUi 上的壁电压的差而得到的值。据此, 扫描 电极 SCi 和维持电极 SUi 的电压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 在扫描电极 SCi 和维持电极 SUi 之 间发生维持放电。然后, 荧光体层 35 根据该放电所产生的紫外线进行发光。并且, 在扫描 电极 SCi 上蓄积负的壁电压, 在维持电极 SUi 上蓄积正的壁电压。而且在数据电极 Dk 上也 蓄积正的壁电压。 在写入期间未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 不发生维持放电, 保持着初始 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
     接下来, 分别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作为基电位的 0(V), 对维持电 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维持脉冲电压 Vs。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 维持电极 SUi 和扫描电极 SCi 的电压差超过了放电开始电压。 据此, 再次在维持电极 SUi 和扫描电极 SCi 之间发生维持放电, 在维持电极 SUi 上蓄积负的壁电压, 在扫描电极 SCi 上蓄积正的壁 电压。以后同样地, 通过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和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交替地施加在亮度权重上相乘了亮度倍率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 从而在写入期间发生 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继续发生维持放电。 然后, 在维持期间中的维持脉冲产生后, 在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及数据 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施加 0(V) 的情况下, 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从 0(V) 向电压 Vers 缓慢上升的倾斜电压。以下, 将该倾斜电压称为 “消去斜坡电压 L3” 。
     消去斜坡电压 L3, 设定为比上斜坡电压 L1 更陡峭的坡度。作为消去斜坡电压 L3 的坡度的一例, 例如, 可举出约 10V/μsec 这一数值。通过将电压 Vers 设定为超过放电开 始电压的电压, 从而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 SUi 和扫描电极 SCi 之间, 发 生微弱的放电。这种微弱的放电, 在向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的施加电压超过 放电开始电压并上升的期间, 持续发生。 而后, 如果上升的电压到达了预先规定的电压 Vers 的话, 则将施加在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上的电压下降到作为基电位的 0(V)。
     此时, 这种微弱的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维持电极 SUi 上及扫描电极 SCi 上蓄积 起来, 以缓和维持电极 SUi 和扫描电极 SCi 之间的电压差。因此, 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 单元中, 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上和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上之间的壁电压, 被减弱到施加于扫描电极 SCi 的电压和放电开始电压的差即 ( 电压 Vers- 放电开始电压 ) 的程度。据此, 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 仍然残留着数据电极 Dk 上的正的壁电荷, 扫描电极 SCi 及维持电极 SUi 上的壁电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消去了。也就是说, 通过消 去斜坡电压 L3 发生的放电, 起到了将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内所蓄积的不需要的 壁电荷消去的 “消去放电” 的作用。以下, 将通过消去斜坡电压 L3 发生的维持期间的最后 放电称为 “消去放电” 。
     之后, 将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的施加电压返回到 0(V), 维持期间中的维持 动作结束了。
     在第 2SF 的初始化期间中, 对各电极施加省略了第 1SF 中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部 的驱动电压波形。分别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电压 Ve1, 对数据电极 D1 ~数 据电极 Dm 施加 0(V)。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下斜坡电压 L4, 即从低于放电 开始电压的电压 Vi3’ ( 例如, 0(V)) 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负的电压 Vi4 缓慢下降的电压。 作为该下斜坡电压 L4 的坡度的一例, 例如, 可举约 -2.5V/μsec 这一数值。
     据此, 在紧前面的子场 ( 图 3 中为第 1SF) 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 中, 发生了微弱的初始化放电。而后, 扫描电极 SCi 上部及维持电极 SUi 上部的壁电压被减 弱, 数据电极 Dk(k = 1 ~ m) 上部的壁电压也被调整为适合写入动作的值。另一方面, 在紧 前面的子场的维持期间未发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 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像这样, 第 2SF 中的初始化动作, 成为相对在紧前面的子场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而发生 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
     在第 2SF 的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中, 除维持脉冲的产生数以外, 对各电极施加与 第 1SF 的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相同的驱动电压波形。另外, 在第 3SF 以后的各子场中, 除维 持脉冲的产生数以外, 对各电极施加与第 2SF 相同的驱动电压波形。
     以上就是对面板 10 的各电极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的概要。
     下面,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 4 是本发明的实施 方式 1 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1 的电路框图。等离子显示装置 1 具备 : 面板 10、 图像信号处 理电路 41、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42、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44、 定时产生电 路 45、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及给各电路块供给必需电力的电源电路 ( 未图示出 )。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 41, 基于所输入的图像信号 sig, 给各放电单元分配灰度值。然 后, 将灰度值变换为表示每子场发光 / 不发光的图像数据。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将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分为多个区域, 基于每个子 场的图像数据, 在每个区域中, 按各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该区域全部 放电单元数的比例。以下, 将该比例称为 “部分点亮率” 。例如, 若 1 个区域的放电单元数 为 518400 个, 该区域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为 259200 个的话, 则该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为 50%。此外,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例如也能将相对于在 1 对显示电极对 24 上形成的放 电单元的点亮率作为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 说明以由 1 个驱动扫描 电极 22 的 IC( 以下, 称为 “扫描 IC” ) 所连接的多个扫描电极 22 而构成的区域作为 1 个区 域来检测部分点亮率的例子。
     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将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的值, 关于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内全部区域进行相互比较, 按值从大到小的顺序, 判别 哪个区域为第几大小。然后, 将表示其结果的信号按每子场输出给定时产生电路 45。
     定时产生电路 45, 基于水平同步信号 H、 垂直同步信号 V 及来自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的输出, 产生控制各电路块动作的各种定时信号。 然后, 向各个电路块提供所产生的定时信 号。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具有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 未图示出 )、 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 未图示出 )、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在初始化期间产生施加于扫描 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的初始化波形电压。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在维持期间产生施加于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的维持脉冲电压。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具备多个扫描电极 驱动 IC( 扫描 IC), 在写入期间产生施加于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的扫描脉冲电压 Va。 然后,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基于定时产生电路 45 所提供的定时信号, 分别驱动扫描电 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此外, 在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中, 在写入期间按照从部分点亮率高 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方式切换扫描 IC。据此, 实现稳定的写入放电。对此处详细内容 以后叙述。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42, 将构成图像数据的每子场的数据变换为与各数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相对应的信号。 然后, 基于定时产生电路 45 所提供的定时信号, 驱动各数 据电极 D1 ~数据电极 Dm。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上述那样, 可按每子场改变进行写入动 作的顺序。因此, 定时产生电路 45, 在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42 中, 按照以与扫描 IC 的写入动 作的顺序相应的正确的顺序产生写入脉冲电压 Vd 的方式产生定时信号。据此, 能够进行与 显示图像相应的正确的写入动作。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44 具备维持脉冲产生电路及产生电压 Ve1、 电压 Ve2 的电路 ( 未图示出 ), 并基于定时产生电路 45 所提供的定时信号驱动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下面, 对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的详细内容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1 的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的构成的电路图。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具备 :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51、 扫描电极 22 侧的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52。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的各输出分别与面板 10 的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连接。
     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51, 在初始化期间中使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的基准电位 A 斜 坡状上升或者下降, 产生图 3 所示的初始化波形电压。
     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52, 通过将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的基准电位 A 设为电压 Vs 或 者接地电位, 产生图 3 所示的维持脉冲。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具备 : 开关 67、 电源 VC、 开关元件 QH1 ~开关元件 QHn 及开 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开关 67, 在写入期间将基准电位 A 与负的电压 Va 连接。电源 VC 产生电压 Vsc。开关元件 QH1 ~开关元件 QHn 及开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 分别向 n 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具体地说, 开关元件 QH1 ~开关元 件 QHn、 开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 按多个输出进行汇总而被 IC 化。这个 IC 是扫描 IC。 然后, 通过使开关元件 QHi 断开、 开关元件 QLi 接通, 而经由开关元件 QLi 向扫描电极 SCi 施 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 Va。此外, 在以下说明中, 将使开关元件导通的动作标记为 “接通” 、 切 断的动作标记为 “断开” , 将使开关元件接通的信号标记为 “Hi” 、 断开的信号标记为 “Lo” 。
     此外, 在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51 或者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52 进行动作时, 扫描电极 驱动电路 43 使开关元件 QH1 ~开关元件 QHn 断开、 开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 接通, 以 经由开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 向各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初始化波形电压 或者维持脉冲电压 Vs。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将 90 根输出份的开关元件作为 1 个单片 IC 进行集成化 构成扫描 IC, 面板 10 具备 1080 根扫描电极 22。然后, 设用 12 个扫描 IC 构成扫描脉冲产 生电路 50, 驱动 n = 1080 根的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这样, 通过将多个开关元件
     QH1 ~开关元件 QHn、 开关元件 QL1 ~开关元件 QLn 进行 IC 化, 从而能够削减零部件件数, 减少封装零部件的基板的面积。 其中, 这里所举出的数值仅是一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 的任何数值。
     另 外, 在 本 实 施 方 式 中, 在 写 入 期 间 将 从 定 时 产 生 电 路 45 输 出 的 SID(1) ~ SID(12) 分别输入到扫描 IC(1) ~扫描 IC(12)。该 SID(1) ~ SID(12) 是用于使扫描 IC 开 始写入动作的动作开始信号, 扫描 IC(1) ~扫描 IC(12) 根据 SID(1) ~ SID(12) 切换写入 动作的顺序。
     例如, 在扫描电极 SC991 ~扫描电极 SC1080 所连接的扫描 IC(12) 进行了写入动 作后, 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90 所连接的扫描 IC(1) 进行写入动作的情况下, 执行下 面这样的动作。
     定时产生电路 45, 使 SID(12) 从 Lo( 例如, 0(V)) 变化为 Hi( 例如, 5(V)), 指示扫描 IC(12) 开始写入动作。扫描 IC(12), 检测 SID(12) 的电压变化, 并据此开始写入动作。首 先, 使开关元件 QH991 断开、 开关元件 QL991 接通, 以经由开关元件 QL991 向扫描电极 SC991 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在由扫描电极 SC991 执行的写入动作结束后, 使开关元件 QH991 接 通、 开关元件 QL991 断开, 接着使开关元件 QH992 断开、 开关元件 QL992 接通, 以经由开关元 件 QL992 向扫描电极 SC992 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顺次进行这一系列的写入动作, 向扫描 电极 SC991 ~扫描电极 SC1080 顺次施加扫描脉冲电压 Va, 扫描 IC(12) 结束写入动作。 在扫描 IC(12) 的写入动作结束后, 定时产生电路 45 使 SID(1) 从 Lo( 例如, 0(V)) 变化为 Hi( 例如, 5(V)), 指示扫描 IC(1) 开始写入动作。扫描 IC(1), 检测 SID(1) 的电压变 化, 并据此开始与上述相同的写入动作, 向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90 顺次施加扫描脉 冲电压 Va。
     在本实施方式中, 像这样用作为动作开始信号的 SID 来控制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 顺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 像上述那样, 按照在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中检测出的部分点 亮率来确定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然后,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从驱动部分点亮率高 的区域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作。利用附图说明这些动作的一例。
     图 6 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的区域和扫描 IC 的 连接的一例的示意图。图 6 简略地表示出面板 10 和扫描 IC 的连接情况。面板 10 内所示 的用虚线包围的各区域, 分别表示检测部分点亮率的区域。另外, 显示电极对 24 与图 2 同 样地, 在附图的左右方向上延长并排列着。此外, 在图 6 中, 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内所示 的虚线, 为了易于区别各区域而辅助性表示出来, 该虚线实际上并不显示在面板 10 上。
     如上述那样,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将由 1 个扫描 IC 所连接的多个扫描电极 22 而构成的区域作为 1 个区域来检测部分点亮率。例如, 如果 1 个扫描 IC 所连接的扫描电 极 22 的数量为 90 根,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具备的扫描 IC 为 12 个 ( 扫描 IC(1) ~扫描 IC(12)) 的话, 如图 6 所示那样,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将扫描 IC(1) ~扫描 IC(12) 分别 所连接的 90 根扫描电极 22 作为 1 个区域, 将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进行 12 分割来检测 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然后, 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对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 分点亮率的值进行相互比较, 按值从大到小的顺序, 对各区域进行排位。然后, 定时产生电 路 45 基于这个排位产生定时信号。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3, 根据该定时信号从部分点亮率高
     的区域所连接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作。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1) ~扫描 IC(12) 的写入动作的顺 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 7 中, 检测部分点亮率的区域和图 6 所示的区域相同。在图 7 中, 用斜线示意的区域 ( 暗的区域 ) 是表示未发生维持放电的非点亮单元分布的区域, 没有斜 线的白的区域是表示发生维持放电的点亮单元分布的区域。此外, 在图 7 中, 在面板 10 的 图像显示区域内所示的横线, 为了易于区别各区域而辅助性表示出来, 该横线实际上并不 显示在面板 10 上。另外, 以下将扫描 IC(n) 所连接的区域表述为 “区域 (n)” 。
     例如, 在某个子场中, 在点亮单元如图 7 所示那样分布的情况下, 部分点亮率最高 的区域为连接有扫描 IC(12) 的区域 (12)。 区域 (12) 之后的部分点亮率次高的区域为连接 有扫描 IC(10) 的区域 (10), 部分点亮率再次高的区域为连接有扫描 IC(7) 的区域 (7)。
     此时, 若是以往的写入动作的话, 会从扫描 IC(1) 向扫描 IC(2)、 扫描 IC(3) 顺次切 换写入动作, 部分点亮率最高的区域所连接的扫描 IC(12) 最后开始写入动作。但是, 在本 实施方式中, 因为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作, 所以在图 7 所示的例 子中, 首先, 最先是扫描 IC(12) 进行写入动作, 接下来是扫描 IC(10) 进行写入动作, 第3个 是扫描 IC(7) 进行写入动作。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果部分点亮率相同的话, 从配置方面出发, 则设从更上 部的扫描电极 22 所连接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作。 因此, 扫描 IC(7) 以后的写入动作的顺 序是扫描 IC(1)、 扫描 IC(2)、 扫描 IC(3)、 扫描 IC(4)、 扫描 IC(5)、 扫描 IC(6)、 扫描 IC(8)、 扫描 IC(9)、 扫描 IC(11)。也就是说, 在图 7 所示的例子中, 写入动作是以区域 (12)、 区域 (10)、 区域 (7)、 区域 (1)、 区域 (2)、 区域 (3)、 区域 (4)、 区域 (5)、 区域 (6)、 区域 (8)、 区域 (9)、 区域 (11) 的顺序进行的。
     像这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所连接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 作。据此, 因为能够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先发生写入放电, 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写入放 电。这是根据以下的理由。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与为发生稳定的 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之间关系的特性图。在图 8 中, 纵轴表示为发生 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横轴表示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此 外, 该实验是采用如下构成进行的, 即, 将 1 个画面划分为 16 个区域,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0 中具备 16 个扫描 IC 来驱动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然后, 根据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 的顺序, 测定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如何变化。
     如图 8 所示, 按照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 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也发生变化。 并且, 越是写入动作的顺序迟的扫描 IC, 为发生稳定的写 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越大。例如, 在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中, 为 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为约 80(V)。另一方面, 在最后 ( 在 图 8 所示的例子中为第 16 个 ) 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中,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 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为约 150(V), 比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高出约 70(V)。
     这其中的理由可以认为是, 初始化期间所形成的壁电荷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 少。另外, 写入脉冲电压 Vd, 在写入期间中 ( 按照显示图像 ) 施加给各数据电极 32。因此, 没有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也被施加了写入脉冲电压 Vd。由于发生了这样的电压变化,
     壁电荷减少了。在从初始化放电到写入放电的期间内加入到放电单元的这样的电压变化, 在写入期间的最后阶段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 要比在写入期间的初期进行写入动作的 放电单元更多。因此, 可以认为在写入期间的最后阶段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中进一步 减少了壁电荷。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部分点亮率与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 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之间关系的特性图。在图 9 中, 纵轴表示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 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横轴表示部分点亮率。 此外, 在该实验中, 和图 8 中的测定 相同, 将 1 个画面划分为 16 个区域。然后, 在其中的 1 个区域内, 在改变点亮单元的比例的 同时测定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如何变化。
     如图 9 所示, 按照点亮单元的比例,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 压 ( 振幅 ) 也发生变化。并且, 点亮率越高,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越高。例如, 在点亮率 10%的时候,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约为 118(V)。另一方面, 在点亮率 100%的时候,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 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变为约 149(V), 比点亮率 10%时高出约 31(V)。
     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认为是, 若点亮单元增加使得点亮率提高, 则放电电流增加, 扫 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压降变大。另外, 若由于面板 10 的大画面化而扫描电极 22 的长度变 长等使得驱动负荷增长, 则压降进一步变大。
     如至此所进行的说明那样, 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越迟、 即从初始化动作到写 入动作的经过时间越长,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越高 ; 另 外, 点亮率越高, 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越高。因此, 在扫 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序迟且连接有该扫描 IC 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高的情况下, 为发生稳 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变得更高。
     但是, 即便是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 如果其区域所连接的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的顺 序早的话, 较之写入动作的顺序迟的时候, 也能够降低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 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将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按每个区域 检测部分点亮率, 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所连接的扫描 IC 先进行写入动作。据此, 因为能 够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 所以在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中, 较之部分点亮 率低的区域, 能够缩短从初始化动作到写入动作的经过时间, 发生写入放电。据此, 能够防 止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增大。在本发明者进行的实验 中, 基于显示图像确认出 : 通过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能够将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 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降低约 20(V)。
     下面, 利用附图说明产生图 5 所示的向扫描 IC 指示动作开始的信号即、 SID( 在这 里是 SID(1) ~ SID(12)) 的电路的一例。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 框图。定时产生电路 45 具有产生 SID( 在这里是 SID(1) ~ SID(12)) 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此外, 在这里虽然未图示, 但是成为各电路的动作定时基准的时钟信号 CK 被输入到各 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如图 10 所示, 具备与所产生的 SID 数量相同个数 ( 在这里是12 个 ) 的 SID 产生电路 61。切换信号 SR、 选择信号 CH、 开始信号 ST 被输入到 SID 产生电 路 61。切换信号 SR, 是定时产生电路 45 基于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中的比较结果而产生的信 号。选择信号 CH, 是定时产生电路 45 在写入期间的扫描 IC 选择期间所产生的信号。开始 信号 ST, 是定时产生电路 45 在扫描 IC 的写入动作开始时所产生的信号。然后, 各 SID 产生 电路 61 基于所输入的各信号来输出 SID。
     此外, 虽然输入到 SID 产生电路 61 的各信号, 是定时产生电路 45 生成的, 但是, 关 于选择信号 CH 而言, 定时产生电路 45 仅产生最初的选择信号 CH(1), 其他的选择信号 CH 是将在各 SID 产生电路 61 中每隔规定时间进行延迟的选择信号 CH 用到下一级 SID 产生电 路 61 中的信号。例如, 将最初输入到 SID 产生电路 61 的选择信号 CH(1) 在该 SID 产生电 路 61 中延迟了规定时间来作为选择信号 CH(2)。然后, 将该选择信号 CH(2) 输入到下一级 SID 产生电路 61 中。以后, 顺次地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 从而产生其他的选择信号。因此, 在各 SID 产生电路 61 中, 切换信号 SR 及开始信号 ST 在同一时刻进行输入, 但选择信号 CH 全部在不同时刻输入。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 SID 产生电路 61 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图。 SID 产生电路 61 具有 : 触发电路 ( 以下, 简记为 “FF” )62、 延迟电路 63、 与门 64。
     FF62 是与一般公知的触发电路相同的构成, 进行相同的动作。FF62 具有时钟输入 端子 CKIN、 数据输入端子 DIN、 数据输出端子 DOUT。 然后, 保持时钟输入端子 CKIN 所输入的 信号 ( 在这里是切换信号 SR) 在上升沿时 ( 从 Lo 向 Hi 变化时 ) 的数据输入端子 DIN( 在 这里是输入选择信号 CH) 的状态 (Lo 或者 Hi), 并将该状态反转之后的信号作为选通信号 G 从数据输出端子 DOUT 输出。
     与门 64 在一方输入端子输入 FF62 所输出的选通信号 G, 在另一方输入端子输入开 始信号 ST, 进行 2 个信号的逻辑乘法运算后输出。也就是说, 仅在选通信号 G 为 Hi 且开始 信号 ST 为 Hi 的时候输出 Hi, 除此之外输出 Lo。然后, 该与门 64 的输出成为 SID。
     延迟电路 63 是与一般公知的延迟电路相同的构成, 进行相同的动作。延迟电路 63 具有 : 时钟输入端子 CKIN、 数据输入端子 DIN、 数据输出端子 DOUT。然后, 将数据输入端 子 DIN 所输入的信号 ( 在这里是选择信号 CH) 仅延迟时钟输入端子 CKIN 所输入的时钟信 号 CK 的规定周期份 ( 在这里是 1 周期份 ) 之后, 从数据输出端子 DOUT 输出。该输出成为 用于下一级 SID 产生电路 61 的选择信号 CH。
     用时序图说明这些动作。图 12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 电路 60 的动作的时序图。在这里, 以扫描 IC(3) 之后的扫描 IC(2) 进行写入动作时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的动作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 这里示出的各信号, 如上述那样, 是定时产生电 路 45 基于点亮率比较电路 48 输出的比较结果而产生的。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在写入期间内设置的扫描 IC 选择期间中, 确定其次进 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其中, 确定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的扫描 IC 选择期间, 设置在 写入期间之前。然后, 在写入动作中的扫描 IC 结束动作之前, 设置确定其次进行写入动作 的扫描 IC 的扫描 IC 选择期间。
     在扫描 IC 选择期间中, 首先向产生 SID(1) 的 SID 产生电路 61 输入选择信号 CH(1)。该选择信号 CH(1), 如图 12 所示, 是通常为 Hi 而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变为 Lo 的负极性的脉冲波形。 然后, 在 SID 产生电路 61 中将选择信号 CH(1) 仅延迟时钟信号 CK的 1 周期份来作为选择信号 CH(2), 并将其输入到产生 SID(2) 的 SID 产生电路 61。以后, 同样地, 由选择信号 CH(2) 产生选择信号 CH(3), 由选择信号 CH(3) 产生选择信号 CH(4), 如 此这般, 将选择信号 CH 仅延迟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来产生选择信号 CH(3) ~选择信号 CH(12), 并输入到各 SID 产生电路 61。
     切换信号 SR, 如图 12 所示, 是通常为 Lo 而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变为 Hi 的 正极性的脉冲波形。然后, 定时产生电路 45, 在选择信号 CH(1) ~选择信号 CH(12) 之中的 用于选择其次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的选择信号 CH 变成了 Lo 的时刻, 将切换信号 SR 置 为 Hi, 产生正极性的脉冲。据此, FF62 将时钟输入端子 CKIN 所输入的切换信号 SR 在上升 沿时的选择信号 CH 的状态进行了反转之后的信号作为选通信号 G 输出。
     例如, 在作为其次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 而选择扫描 IC(2) 的情况下, 如图 12 所 示, 在扫描 IC 选择期间, 在选择信号 CH(2) 变为了 Lo 的时间点, 将切换信号 SR 置为 Hi。此 时, 因为除选择信号 CH(2) 之外的选择信号 CH 为 Hi, 所以仅选通信号 G(2) 由 Lo 变为 Hi。 选通信号 G(3) 在该时刻由 Hi 变化为 Lo, 除此之外的选通信号 G 保持 Lo 状态。
     此外, 切换信号 SR, 也可以按照与时钟信号 CK 的下降沿同步地发生状态变化的方 式产生。这样, 因为能够相对于选择信号 CH 的状态变化, 设置时钟信号 CK 的半周期份的时 间偏差, 所以可稳定地进行 FF62 中的动作。 开始信号 ST, 如图 12 所示, 是通常为 Lo 而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变为 Hi 的 正极性的脉冲波形。然后, 在扫描 IC 开始写入动作的时刻, 将开始信号 ST 置为 Hi, 产生正 极性的脉冲。虽然开始信号 ST 共同地输入到各 SID 产生电路 61, 但仅选通信号 G 变为 Hi 的与门 64 输出正极性的脉冲。这样, 可以任意确定其次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 IC。在图 12 所示的例子中, 因为选通信号 G(2) 为 Hi, 所以在 SID(2) 产生正极性的脉冲。因此, 在扫描 IC(3) 的动作结束后, 扫描 IC(2) 开始写入动作。
     通过以上所示的电路构成能够产生 SID。 但是, 这里示出的电路构成只不过是其中 一例, 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里所示的任何电路构成。如果是可以产生指示扫描 IC 开始写入 动作的 SID 的构成的话, 则任何电路构成都没关系。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其他构成例的电路图。 图 14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中的扫描 IC 切换电路的动作的其他一例的时序图。
     例如, 如图 13 所示, 可以采用下述构成, 即, 将开始信号 ST 用 FF65 仅延迟时钟信 号 CK 的 1 周期份, 将开始信号 ST 和用 FF65 仅延迟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后的开始信号 ST 在与门 66 中进行逻辑乘法运算。此时, 优选在 FF65 的时钟输入端子 CKIN 中输入用逻辑 反相器 INV 将时钟信号 CK 变为反极性之后的信号。
     在该构成中, 在产生开始信号 ST 为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2 周期份变为 Hi 的正极性 的脉冲的情况下, 与门 66 输出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变为 Hi 的正极性的脉冲。 但是, 即使产生开始信号 ST 为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1 周期份变为 Hi 的正极性的脉冲, 与门 66 也 只输出 Lo。
     因此, 如图 14 所示, 如果代替切换信号 SR, 而产生开始信号 ST 为只有时钟信号 CK 的 2 周期份变为 Hi 的正极性的脉冲, 则可以将与门 66 输出的正极性的脉冲用作切换信号 SR 的代替信号。也就是说, 在该构成中, 因为能令开始信号 ST 具有起到本来的开始信号 ST 的功能和起到切换信号 SR 的功能, 所以既能削减切换信号 SR 又能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
     如上所示, 根据本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构成, 即, 将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 多个区域, 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各个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 先进行写入动作。据此, 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增大, 能够在不提高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情况下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基于 1 个扫描 IC 所连接的扫描电极 22 来设定各区域的 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明并非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 也可以是以其他划分方法设定各 区域的构成。例如, 如果是能够任意变更各根扫描电极 22 的扫描顺序的构成的话, 则可将 在 1 根扫描电极 22 上形成的放电单元作为 1 个区域, 按每个扫描电极 22 检测部分点亮率, 根据其检测结果按每个扫描电极 22 变更写入动作的顺序。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检测各个区域的部分点亮率并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 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也可以采用例 如将在 1 对显示电极对 24 上形成的放电单元所相关的点亮率作为行点亮率, 按每个显示电 极对 24 进行检测, 将各区域中最高的行点亮率作为峰值点亮率, 从峰值点亮率高的区域先 进行写入动作这样的构成。
     此外, 在说明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的动作时所示的各信号的极性只不过是一例, 采 用与说明中所示的极性相反的极性也丝毫不受影响。 ( 实施方式 2)
     各子场中的亮度可用下式表示。此外, 以下, 将 1 次放电所产生的明亮度称为 “发 光亮度” , 将通过反复放电得到的明亮度称为 “亮度” 。
     ( 子场的亮度 ) = ( 由在该子场的维持期间发生的维持放电而产生的亮度 )+( 由 在该子场的写入期间发生的写入放电而产生的发光亮度 )
     写入放电的放电强度按照写入动作的顺序进行变化。这是因为, 从初始化动作到 写入动作的经过时间越长, 壁电荷越少。因此, 写入动作的顺序早的放电单元, 因为壁电荷 的减少量少, 所以写入放电的放电强度比较强, 由写入放电产生的发光亮度也比较高。 写入 动作的顺序迟的放电单元, 因为壁电荷的减少量增加, 较之写入动作的顺序早的放电单元, 写入放电的放电强度变弱, 由写入放电发产生的发光亮度也变低。
     但是, 在维持脉冲数足够多的子场中, 在维持期间产生的亮度也比由写入放电产 生的发光亮度足够大。因此, 实质上由写入放电产生的发光亮度可以忽视。这样的子场中 的亮度, 可以用下式表示。
     ( 子场的亮度 ) = ( 由在该子场的维持期间发生的维持放电而产生的亮度 )
     另一方面, 维持脉冲数少的子场, 因为在维持期间产生的亮度低, 所以由写入放电 产生的发光亮度就变得相对大。因此, 由上述写入放电产生的发光亮度的变化就有可能被 使用者察觉。
     图 15 是示意性表示将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面中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 序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 10 的亮度状态的图。 此外, 在图 15 中, 面板 10 的图像显示区域内 所示的横线, 为了易于区别各区域而辅助性表示出, 该横线实际上并不显示在面板 10 上。
     例如, 某个子场的部分点亮率, 如图 15 所示, 从区域 (1) 开始依次为 : 66% ( 区域 (1))、 72% ( 区域 (2))、 78% ( 区域 (3))、 84% ( 区域 (4))、 61% ( 区域 (5))、 90% ( 区域 (6))、 58% ( 区域 (7))、 87% ( 区域 (8))、 81% ( 区域 (9))、 75% ( 区域 (10))、 69% ( 区域
     (11))、 63% ( 区域 (12))。此时, 部分点亮率最大的区域为部分点亮率 90%的区域 (6)。以 下, 将部分点亮率最大的区域称为 “第 1 区域” 。然后, 在图 15 所示的例子中, 与第 1 区域相 邻的区域 (5) 及区域 (7) 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排位分别为第 11 位 (61% )、 第 12 位 (58% )。 以下, 将与第 1 区域相邻的区域成为 “第 2 区域” 。
     因此, 在从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开始首先顺次 进行各区域写入动作的构成中, 最先进行区域 (6) 的写入动作, 与区域 (1) 相邻的区域 (5)、 区域 (7), 第 11、 12 位进行写入动作。
     如上所述, 写入动作的顺序越迟, 各区域中的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越低。因此, 在 图 15 所示的例子中, 若以上述顺序进行各区域的写入动作的话, 则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高 的区域和低的区域相邻。
     因写入放电的放电强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发光亮度的变化是较微小的, 使用者难 以察觉。 因此, 如果是维持脉冲数足够多的子场的话, 即便发生这种现象也不会产生任何问 题。 但是, 在维持脉冲数少且由写入放电产生的发光亮度的变化易于被察觉的子场中, 在相 邻区域间的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的变化, 作为不自然的亮度变化, 可能会被使用者察觉。
     特别是, 在平均亮度水平低的暗图像或灰度值变化比较少的图像 ( 例如, 图像显 示面整面放映出墙壁或天空等平坦图案的图像等 ) 中, 一点点亮度的变化也容易被使用者 察觉。
     为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偏 移值。这样, 可防止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
     具体地说, 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与第 1 区域相邻的第 2 区域中, 在部分点亮率检测 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作为该偏移值的一例, 在部分点亮率的 最大值为 100%、 最小值为 0%时, 例如可举 30%这一数值。 以下, 将加上了偏移值的部分点 亮率称为 “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然后, 对于除第 2 区域外的区域, 采用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 对于第 2 区域, 采用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来进行部 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然后, 以基于该大小比较的结果的顺序进行各 区域的写入动作。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设第 1 区域是与上述大小比较的结果无关、 最先进行写入 动作的区域。这是根据下面的理由。
     因部分点亮率的大小, 有时第 2 区域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会变得比第 1 区域的部 分点亮率还大。此时, 如果设第 2 区域为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 则在部分点亮率低的区 域与第 2 区域相邻的时候, 会重新产生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 相邻的情形。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 1 区域为最先进行写入动作 的区域。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于除第 1 区域外的区域, 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 点亮率的大小比较。然后, 在第 1 区域中最先进行写入动作, 对于除第 1 区域外的区域, 从 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数值大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
     图 16 是示意性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面板 10 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 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序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 10 的亮度状态的图。 此外, 在图 16 中, 在面板 10 的显示区域内所示的横线, 为了易于区别各区域而辅助性表示出来, 该横线实际上并不显示在面板 10 上。
     例如, 在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中检测出的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如图 15 所示, 从区域 (1) 开始依次为 : 66% ( 区域 (1))、 72% ( 区域 (2))、 78% ( 区域 (3))、 84% ( 区域 (4))、 61% ( 区域 (5))、 90% ( 区域 (6))、 58% ( 区域 (7))、 87% ( 区域 (8))、 81% ( 区域 (9))、 75% ( 区域 (10))、 69% ( 区域 (11))、 63% ( 区域 (12))。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第 2 区 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因此, 在图 15 所示的例子中, 在与第 1 区域也就是 区域 (6) 相邻的区域 (5) 及区域 (7) 的部分点亮率 (61%、 58% ) 上, 分别加上规定的偏移 值 ( 例如, 30% )。
     据此, 区域 (5) 的部分点亮率从 61 %修正到了 91 %, 区域 (7) 的部分点亮率从 58 %修正到了 88 %。因此, 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如图 16 所示, 从区域 (1) 开始依次为 : 66% ( 区域 (1))、 72% ( 区域 (2))、 78% ( 区域 (3))、 84% ( 区域 (4))、 91% ( 区域 (5))、 90% ( 区域 (6))、 88% ( 区域 (7))、 87% ( 区域 (8))、 81% ( 区域 (9))、 75% ( 区域 (10))、 69% ( 区域 (11))、 63% ( 区域 (12))。
     因此, 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排位, 数值从大开始依次为 : 区域 (5)、 区域 (6)、 区域 (7)、 区域 (8)、 区域 (4)、 区域 (9)、 区域 (3)、 区域 (10)、 区域 (2)、 区域 (11)、 区域 (1)、 区域 (12)。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设第 1 区域为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然后, 在除 第 1 区域外的区域中, 以基于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的结果的顺序进 行写入动作。
     据此, 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为第 1 区域也就是区域 (6)。然后, 在区域 (6) 的 写入动作结束后进行写入动作的各区域的顺序是 : 区域 (5)、 区域 (7)、 区域 (8)、 区域 (4)、 区域 (9)、 区域 (3)、 区域 (10)、 区域 (2)、 区域 (11)、 区域 (1)、 区域 (12)。这样, 可防止最先 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
     图 17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中的点亮率比较电路 70 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框 图。
     点亮率比较电路 70 具有 : 存储电路 71、 最大值检测电路 72、 偏移加法电路 73、 大 小比较电路 74。
     存储电路 71, 存储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 1 子场份的全部区域的部分 点亮率。
     最大值检测电路 72, 相互比较由存储电路 71 输出的全部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检测 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 (N)。该区域 (N) 成为第 1 区域。
     偏移加法电路 73, 基于最大值检测电路 72 中的检测结果来确定第 2 区域, 在由存 储电路 71 输出的部分点亮率中的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具体地说, 偏移加法电路 73, 接受由最大值检测电路 72 输出的第 1 区域为区域 (N) 的检测结果, 并将 与区域 (N) 相邻的区域 (N-1)、 区域 (N+1) 作为第 2 区域。然后, 在由存储电路 71 输出的区 域 (N-1)、 区域 (N+1) 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 ( 例如, 30% )。然后, 将该加法结 果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输出。
     然后, 大小比较电路 74, 对于除第 1 区域及第 2 区域外的区域, 采用存储电路 71 所存储的部分点亮率也就是在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7 中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 对于第 2 区域, 采用在偏移加法电路 73 中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来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 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然后, 将该大小比较的结果输出到后一级的定时产生电路 45。 此外,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 因为设第 1 区域为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 所以在除 第 1 区域外的区域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在本实施方式中, 通过采用这种构成的点亮率比较电路 70, 在与第 1 区域相邻的 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然后, 对于除第 2 区域外的区域, 采用部分点 亮率检测电路 47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 对于第 2 区域, 采用偏移加法电路 73 修正过的修正 后部分点亮率, 来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如以上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检测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 并将该区域作为 第 1 区域, 将与第 1 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 2 区域。然后, 在第 2 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 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然后, 对于除第 1 区域及第 2 区域外的区域, 采用 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 对于第 2 区域, 采用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来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 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然后, 基于该大小比较的结果, 确定除第 1 区域外的各区域进行写 入动作的顺序。也就是说, 在第 1 区域最先进行写入动作, 在除第 1 区域外的区域, 按部分 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数值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写入动作。
     据此, 防止了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 防 止了在相邻区域间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变化大的情形。因此, 能够防止例如在维持脉冲数 少且由写入放电产生的发光亮度的变化易被察觉的子场中产生不自然的亮度变化的情形。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偏移值设定为 30%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非局 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 偏移值优选按照面板的特性或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进行适当设 定。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对与第 1 区域相邻的 2 个第 2 区域的各部分点亮率分别加 上相同大小的偏移值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也可以采用例如在 2 个第 2 区域的各部分点亮 率上加上相互不同的偏移值的构成。
     此外, 本发明并没有特别限定适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的子场, 例如也可仅在 维持脉冲的产生数为规定数以下 ( 例如, 6 以下 ) 的子场中适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 或 者, 也可仅在 1 场所占亮度权重的比例为规定比例以下 ( 例如, 3%以下 ) 的子场中适用本 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 “规定数” 或 “规定比例” 优选按照面板的特性或等离 子显示装置的规格等进行适当设定。
     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对基于 1 个扫描 IC 所连接的扫描电极 22 设定各区 域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 也可以是以其他划分方法 设定各区域的构成。例如, 如果是能够任意变更各根扫描电极 22 的写入动作顺序的构成的 话, 则在 1 根扫描电极 22 上形成的放电单元内形成 1 个区域, 按每个扫描电极 22 检测部分 点亮率, 并根据其检测结果按每个扫描电极 22 变更写入动作的顺序。
     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按每个区域检测部分点亮率并基于其结果确定进 行写入动作的顺序, 从部分点亮率高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 明并非局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也可以采用例如将在 1 对显示电极对 24 上形成的放电单 元所相关的点亮率作为行点亮率, 按每个显示电极对 24 进行检测, 将各区域中最高的行点 亮率作为峰值点亮率, 从峰值点亮率高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构成。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对按照越是时间上在后的子场则亮度权重越大的 方式设定各子场的亮度权重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的任何构成。例 如, 也可以是按照越是时间上在后的子场则亮度权重越小的方式设定各子场的亮度权重的 构成, 也可以是按照亮度权重的大小关系变得不连续的方式设定各子场的亮度权重的构 成。
     此外, 图 3 所示的驱动电压波形只不过是表示了实施方式中的一例, 本发明并非 局限于这些的任何驱动电压波形。
     另外, 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 也能适用于将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分割为第 1 扫描电极组和第 2 扫描电极组, 由向第 1 扫描电极组所属的各个扫描电极 22 施加扫描脉 冲的第 1 写入期间和向第 2 扫描电极组所属的各个扫描电极 22 施加扫描脉冲的第 2 写入 期间构成写入期间的、 所谓 2 相驱动的面板的驱动方法, 且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此外, 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 在扫描电极 22 和扫描电极 22 相邻、 维持电极 23 和维 持电极 23 相邻的电极构造、 也就是前面板 21 所设置的电极的排列为 “……、 扫描电极、 扫描 电极、 维持电极、 维持电极、 扫描电极、 扫描电极、……” 的电极构造的面板中也有效。
     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对扫描电极 SC1 ~扫描电极 SCn 施加消去斜坡电压 L3 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也可以采用对维持电极 SU1 ~维持电极 SUn 施加消去斜坡电压 L3 的构成。或者, 还可以采用通过所谓的窄带消去脉冲发生消去放电而不是消去斜坡电压 L3 的构成。
     此外, 在说明扫描 IC 切换电路 60 的动作时示出的各信号的极性, 只不过仅是一 例, 即便是与说明中所示的极性相反的极性也没有任何问题。
     此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具体数值, 是基于画面尺寸为 50 英寸、 显 示电极对 24 的数量为 1080 的面板 10 的特性而设定的, 只不过仅是实施方式中的一例。本 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的任何数值, 各数值优选按照面板 10 的特性或等离子显示装置 1 的规 格等进行适当设定。另外, 子场数或各子场的亮度权重等都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所示出的值, 此外, 也可以是基于图像信号等切换子场构成的构成。 另外, 这些各数值, 在能 够获得上述效果的范围内容许有偏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 即便在大画面化、 高清晰化、 高亮度化的面板中也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 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 ( 振幅 ) 的增大, 能够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 能够实现高品 质图像显示, 所以作为等离子显示装置及面板的驱动方法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
     1 等离子显示装置
     10 面板
     21 前面板
     22 扫描电极
     23 维持电极
     24 显示电极对
     25、 33 电介质层
     26 保护层31 背面板 32 数据电极 34 隔壁 35 荧光体层 41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 42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43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44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45 定时产生电路 47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 48、 70 点亮率比较电路 50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 51 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52 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60 扫描 IC 切换电路 61 SID 产生电路 62、 65 FF( 触发电路 ) 63 延迟电路 64、 66 与门 67 开关 71 存储电路 72 最大值检测电路 73 偏移加法电路 74 大小比较电路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7337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5.23 C N 1 0 2 4 7 3 3 7 4 A *CN102473374A* (21)申请号 201080030178.0 (22)申请日 2010.07.14 2009-165631 2009.07.14 JP G09G 3/28(2006.01) G09G 3/20(2006.01) H04N 5/66(2006.01) (71)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折口贵彦 庄司秀彦 富冈直之 (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汪惠民 (54。

2、) 发明名称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 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及等离子显示装置,可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 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的增大,发生稳 定的写入放电,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为此,将等 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中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 元数相对于各区域内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 为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检测部分点亮率成为最 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将与第1区域 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第2区域的部分点 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 率,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

3、小 比较,基于该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区域中进行 写入动作的顺序。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1.05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0/004561 2010.07.14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007563 JA 2011.01.20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0页 附图17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0 页 附图 17 页 1/1页 2 1.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以子场法驱动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等离子 显示面板具备。

4、多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以及数据电极,所述子场法为在1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 子场并在所述写入期间中对所述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且对所述数据电极施加写入脉冲 而在所述放电单元进行写入动作的方法, 该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各个所述区域中,按每个 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所述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 所述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检测所述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 将与所述第1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

5、点亮率上加上规 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 基于所述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所述区域中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顺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区域作为最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区域, 对于除所述第1区域外的所述区域,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 大小比较,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 4.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

6、于,具备: 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以在1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 场并进行灰度显示的子场法驱动,该等离子显示面板具备多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具 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其在所述写入期间对所述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其将所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在 各个所述区域中,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所述区域内的全部放电 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所述区域的部分点亮率;和 点亮率比较电路,其进行由所述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 较; 所述点亮率比较电路, 检测所述部分点亮率成为。

7、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 将与所述第1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所述第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 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 对于除所述第1区域外的所述区域,进行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 大小比较; 所述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所述第1区域中最先进行写入动作,对于除所述第1区域外 的所述区域,基于所述点亮率比较电路中的所述大小比较的结果,从所述部分点亮率及所 述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所述写入动作。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73374 A 1/20页 3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离子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挂壁电视或大型监视器。

8、中用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及等 离子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简称“面板”)所代表的交流面放电型面板,在对置配 置的前面板和背面板之间形成有多个放电单元。前面板,在前面玻璃基板上相互平行地形 成有多对由1对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而后,为了覆盖这些显示电极对, 形成有电介质层及保护层。背面板,在背面玻璃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平行的数据电极,为了覆 盖这些数据电极而形成有电介质层,进而在该电介质层上与数据电极平行地形成有多个隔 壁。而后,在电介质层的表面和隔壁的侧面形成有荧光体层。然后,按照显示电极对和数据 电极立体交叉的方式将前面板和背面板对置配置并。

9、密封。在所密封的内部放电空间中,封 入含有例如分压比5的氙气的放电气体,在显示电极对和数据电极相对置的部分形成放 电单元。在这样构成的面板中,在各放电单元内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并用该紫外线使 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各色荧光体激发发光来进行彩色显示。 0003 作为驱动面板的方法,一般采用子场法。在子场法中,通过控制在单位时间(例 如,1场)内产生的发光次数来调整明亮度,而不是控制1次发光所得到的明亮度来调整明 亮度。因此,在子场法中,将1场分割为多个子场,在各个子场中通过使各放电单元发光或 不发光来进行灰度显示。各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 0004 在初始化。

10、期间中,对各扫描电极施加初始化波形,在各放电单元发生初始化放电。 据此,在各放电单元中,形成了为实现后续的写入动作而必要的壁电荷并且还产生了用于 稳定发生写入放电的起爆粒子(用于发生写入放电的激发粒子)。 0005 在写入期间中,对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并且基于应显示的图像信号对数据电 极施加写入脉冲。而后,在应进行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形成壁电荷(以下,将该 动作也记为“写入”)。 0006 在维持期间中,对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交替地施加按每子场 规定的数量的维持脉冲。据此,在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发生维持放电,并使该放电单 元的荧光体层发光。据此,使各放电单元以与按。

11、每子场规定的亮度权重相应的亮度发光。这 样,使面板的各放电单元以与图像信号的灰度值相应的亮度发光,并在图像显示区域显示 图像。 0007 在该子场法中,根据例如像下面这样的驱动方法,尽可能减少与灰度显示无关的 发光,能够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比率。在多个子场之中的1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对全 部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其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仅 对在之前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 这样一来,显示未发生维持放电的黑色的区域的亮度(以下,简记为“黑亮度” ),仅仅为全 部单元初始化动作中的微弱发光,能够进行对比度高的图像显示。 说。

12、 明 书CN 102473374 A 2/20页 4 0008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面板的大画面化、高亮度化,面板中的耗电量呈现增大趋 势。另外,在已呈大画面化、高清晰化的面板中,因为驱动面板时的负荷增大,所以容易发生 放电不稳定。为了稳定地发生放电,只要提高施加给电极的驱动电压即可。但是,若提高驱 动电压,则会进一步增大耗电量。另外,若驱动电压或耗电量超过构成驱动电路的零部件的 额定值,有时电路会产生误动作。 0009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进行写入动作,即,将写入脉冲电压施加给数据电极,在放电单 元发生写入放电。在该数据电极驱动电路中,例如,若写入动作时的耗电量超过构成数据电 极驱动电路的IC。

13、的额定值而导致此IC产生误动作,则有可能产生写入不良,即,在应该发 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没有发生写入放电,或者在不应该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发 生了写入放电。因此,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方法,即,为了抑制写入动作时的耗电量,基于图像 信号来预测数据电极驱动电路的耗电量,若该预测值达到设定值以上,则限制显示图像的 灰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10 在写入期间中,如上述那样,根据向扫描电极的扫描脉冲电压的施加及向数据电 极的写入脉冲电压的施加,使得在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因此,仅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 将数据电极驱动电路的动作稳定化的技术,很难进行稳定的写入动作。要进行稳定的写入 动作,也需要。

14、用于使驱动扫描电极的电路(扫描电极驱动电路)中的动作稳定化的技术。 0011 另外,在写入期间中的向扫描电极的扫描脉冲电压的施加,相对于各扫描电极顺 序进行。为此,特别是在高清晰化的面板中,由于扫描电极数的增加,花费在写入期间的时 间就变长了。通过初始化放电而形成于放电单元的壁电荷,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少。因 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写入期间的最后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中,较之在写入期间的最先 进行写入动作的放电单元,壁电荷减少得更多,容易发生写入放电不稳定。 0012 现有技术文献 0013 专利文献 001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666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的面板的驱。

15、动方法,以子场法驱动面板,其中所述面板具备多个放电单元, 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以及数据电极,所述子场法为 在1场内设置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并在写入期间中对扫描电 极施加扫描脉冲且对数据电极施加写入脉冲而在放电单元进行写入动作的方法,该面板的 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将面板的图像显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各个所述区域中,按每个 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区域 的部分点亮率;检测部分点亮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将与第1区域 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第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

16、值来作为修正后部 分点亮率;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基于大小比较的结果确定各 区域中进行写入动作的顺序。 0016 据此,即便在大画面化、高清晰化、高亮度化的面板中也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 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的增大,并能够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另外,因为是 利用在第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来进行部分点亮率的 说 明 书CN 102473374 A 3/20页 5 大小比较,所以能够防止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 据此,能防止在相邻区域间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变化大的情形,可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 0017 另外。

17、,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面板,其以在1场内设置具有 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和维持期间的多个子场并进行灰度显示的子场法驱动,该面板具备 多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具有由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对;扫描电极驱 动电路,其在写入期间对扫描电极施加扫描脉冲;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其将面板的图像显 示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按每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各 区域内的全部放电单元数的比例来作为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和点亮率比较电路,其进行 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点亮率比较电路,检测部分点亮 率成为最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第1区域;将与第。

18、1区域相邻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在第 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规定的偏移值来作为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对于除第1区域外的 区域,进行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的大小比较;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在第1区域中 最先进行写入动作,对于除第1区域外的区域,基于点亮率比较电路中的大小比较的结果, 从部分点亮率及修正后部分点亮率大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 0018 据此,即便在大画面化、高清晰化、高亮度化的面板中也能够防止为发生稳定的写 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的增大,并能够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另外,因为利 用在第2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上加上了偏移值的修正后部分点亮率来进行部分点亮率的大 小比较,所以能够防止。

19、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区域和写入动作顺序迟的区域相邻的情形。据 此,能防止在相邻区域间写入放电的发光亮度变化大的情形,可实现高图像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的电极排列图。 0021 图3是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的各电极所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电路框图。 002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扫描电极驱动电路的构成 的电路图。 0024 图6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的区域与扫描IC的 连接的。

20、一例的示意图。 0025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的写入动作的顺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002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的写入动作的顺序与为发生稳定的 写入放电而必要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002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部分点亮率与为发生稳定的写入放电而必要 的扫描脉冲电压(振幅)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0028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切换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框 图。 0029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SID产生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图。 0030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切换电路的动。

21、作的时序图。 0031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切换电路的其他构成例的电路图。 说 明 书CN 102473374 A 4/20页 6 0032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扫描IC切换电路的动作的其他一例的 时序图。 0033 图15是示意性表示将面板的图像显示面中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序 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的亮度状态的图。 0034 图16是示意性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面板的各区域以与部分点亮率及 修正后部分点亮率相应的顺序进行写入动作时的面板的亮度状态的图。 0035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点亮率比较电路的一个构成例的电路框图。 具。

22、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0037 (实施方式1) 003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在玻璃制的 前面板21上,形成有多个由扫描电极22和维持电极23组成的显示电极对24。而后,为了 覆盖扫描电极22和维持电极23而形成有电介质层25,并在该电介质层25上形成有保护层 26。 0039 另外,保护层26为了降低放电单元中的放电开始电压,作为面板的材料而用具有 实际使用效果的、以在封入氖(Ne)及氙(Xe)气体的情况下2次电子发射系数大且耐久性 优良的MgO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0040 在背面板31上。

23、形成有多个数据电极32,为了覆盖数据电极32而形成有电介质层 33,进而在该电介质层33上形成有井字形状的隔壁34。而后,在隔壁34的侧面及电介质层 33上设置有发出红色(R)、绿色(G)及蓝色(B)各色光的荧光体层35。 0041 将这些前面板21和背面板31对置配置成夹持微小的放电空间使显示电极对24 和数据电极32交叉。而后,通过玻璃料等密封材料密封其外周部分。然后,在内部放电空 间中封入氖和氙的混合气体,作为放电气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使 用设氙分压约10的放电气体。放电空间被隔壁34隔成多个区块,在显示电极对24和数 据电极32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放电单元。而后,通。

24、过使这些放电单元进行放电、发光,从而在 面板10显示图像。 0042 此外,面板10的构造并非局限于上述形式,也可以是具备例如条纹状的隔壁的形 式。另外,放电气体的混合比率也并非局限于上述数值,也可以是其他混合比率。 0043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电极排列图。在面板10中,在行方向 上排列着较长的n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图1的扫描电极22)及n根维持电极 SU1维持电极SUn(图1的维持电极23),在列方向上排列着较长的m根数据电极D1数 据电极Dm(图1的数据电极32)。而后,在1对扫描电极SCi(i1n)及维持电极SUi 和1个数据电极Dj(j1m)交叉的部分形。

25、成有放电单元,放电单元在放电空间内形成 有mn个。而后,形成有mn个放电单元的区域成为面板10的图像显示区域。 0044 下面,对用于驱动面板10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再有,本实 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子场法进行灰度显示。在子场法中,在时间轴上将1场分 割为多个子场,对各子场分别设定亮度权重。而后,按每子场控制各放电单元的发光/不发 光。 说 明 书CN 102473374 A 5/20页 7 004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下述结构进行说明,用8个子场(第1SF、第2SF、第 8SF)构成1场,各子场具有各自(1、2、4、8、16、32、64、128)的亮度权重,以使越是。

26、时间上在 后的子场则亮度权重越大。此外,通过在多个子场之中的1个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对全部 放电单元进行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其他子场的初始化期间中,对在 之前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进行选择性地发生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 动作,尽可能减少未发生维持放电的黑色的区域的发光,可提高在面板10上所显示的图像 的对比度比率。以下,将进行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子场称为“全部单元初始化子场”,将进 行选择初始化动作的子场称为“选择初始化子场”。 0046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进行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在第 2SF第8SF的初始化期间进行选择初始化动作为例进。

27、行说明。因此,与图像显示无关的 发光仅是第1SF中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的放电所伴随的发光。所以,未发生维持放电的 黑色显示区域的亮度即黑亮度,在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中仅为微弱发光,故在面板10上能 够显示对比度高的图像。另外,在各子场的维持期间中,对各个显示电极对24施加在各个 子场的亮度权重上相乘了规定的比例常数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该比例常数为亮度倍 率。 0047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子场数、各子场的亮度权重并不局限于上述值。另外,也可 以是基于图像信号等来切换子场构成的结构。 0048 图3是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板10的各电极所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图。在 图3中示出:在写入期间中。

28、最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扫描电极SC1、在写入期间中最后进行写入 动作的扫描电极SCn(例如,扫描电极SC1080)、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以及数据电极 D1数据电极Dm的驱动电压波形。 0049 另外,在图3中示出2个子场的驱动电压波形。这2个子场是指,作为全部单元初 始化子场的第1子场(第1SF)和作为选择初始化子场的第2子场(第2SF)。此外,其他子 场中的驱动电压波形,除维持期间中的维持脉冲的产生数不同以外,基本和第2SF的驱动 电压波形相同。另外,以下提到的扫描电极SCi、维持电极SUi、数据电极Dk,表示基于图像 数据(表示每个子场的发光/不发光的数据)从各电极之中选出的电极。 0。

29、050 首先,对作为全部单元初始化子场的第1SF进行说明。 0051 在第1SF的初始化期间前半部,分别对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维持电极 SU1维持电极SUn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电压Vi1。电压Vi1 相对于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被设定为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进而,对扫描电 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从电压Vi1向电压Vi2缓慢上升的倾斜电压。以下,将该倾斜 电压称为“上斜坡电压L1”。电压Vi2相对于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被设定为超过 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再有,作为该上斜坡电压L1的坡度的一例,可举约1.3V/sec这一 数值。 0052 在该上。

30、斜坡电压L1上升的期间,在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与维持电极 SU1维持电极SUn之间、及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与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之 间,分别持续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并且,在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上部蓄积着负 的壁电压,并且在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上部及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上部蓄 积着正的壁电压。该电极上部的壁电压是指,由在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上、保护层上、荧光 说 明 书CN 102473374 A 6/20页 8 体层上等所蓄积的壁电荷而产生的电压。 0053 在初始化期间后半部,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正的电压Ve1,对数据 电极D1数据电极D。

31、m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从电压Vi3向负的 电压Vi4缓慢下降的倾斜电压。以下,将该倾斜电压称为“下斜坡电压L2”。电压Vi3相对 于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被设定为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电压Vi4被设定为超 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再有,作为该下斜坡电压L2的坡度的一例,可举出例如约-2.5V/ sec这一数值。 0054 在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下斜坡电压L2的期间,在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与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之间、及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与数 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之间,分别发生微弱的初始化放电。而后,扫描电极SC1扫描电。

32、 极SCn上部的负的壁电压及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上部的正的壁电压被削弱,数据 电极D1数据电极Dm上部的正的壁电压被调整为适合写入动作的值。根据以上过程,对 全部放电单元发生初始化放电的全部单元初始化动作结束了。 0055 在后续的写入期间中,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顺次施加扫描脉冲电压Va。 对于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而言,对与应进行发光的放电单元对应的数据电极Dk(k 1m)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Vd。这样,在各放电单元发生了选择性的写入放电。此时,在 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后述的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结果,变更施加扫描脉冲电压Va 的扫描电极22的顺序或者驱动扫描电极22的。

33、IC的写入动作的顺序。对于此处的详细内 容以后叙述,在这里以从扫描电极SC1开始按顺序施加扫描脉冲电压Va的情形进行说明。 0056 具体地说,首先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电压Ve2,对扫描电极SC1 扫描电极SCn施加电压Vc(电压Vc电压Va+电压Vsc)。 0057 然后,对第1行的扫描电极SC1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并且对在数据电极 D1数据电极Dm之中的第1行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的数据电极Dk(k1m)施加正的 写入脉冲电压Vd。此时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差成为:在外部施加 电压的差(电压Vd-电压Va)上相加数据电极Dk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SC1上的。

34、壁电压 的差而得到的值。据此,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的电压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在数据 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之间发生放电。 0058 另外,因为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了电压Ve2,所以维持电极SU1和 扫描电极SC1的电压差成为:在外部施加电压的差(电压Ve2-电压Va)上相加维持电极 SU1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SC1上的壁电压的差而得到的值。此时,通过将电压Ve2设定 为稍稍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程度的电压值,可使维持电极SU1和扫描电极SC1之间成为虽不 至于发生放电但却容易发生放电的状态。据此,以在数据电极Dk和扫描电极SC1之间发生 的放电作为契机,可以在与数据电极Dk交。

35、叉的区域内的维持电极SU1和扫描电极SC1之间 发生放电。这样,在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在扫描电极SC1上蓄积着正的壁电 压,在维持电极SU1上蓄积着负的壁电压,在数据电极Dk上也蓄积着负的壁电压。 0059 这样一来,进行了在第1行应该发光的放电单元发生写入放电而在各电极上蓄积 壁电压的写入动作。另一方面,因为未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的数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 和扫描电极SC1的交叉部的电压没有超过放电开始电压,所以不发生写入放电。进行以上 写入动作直至第n行的放电单元为止,写入期间结束。 说 明 书CN 102473374 A 7/20页 9 0060 在后续的维持期间中,对显示电。

36、极对24交替地施加在亮度权重上相乘了规定的 亮度倍率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在发生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内发生维持放电,并使 该放电单元发光。 0061 在该维持期间中,首先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压Vs, 并且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成为基电位的接地电位、即0(V)。于是,在发生了 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扫描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的电压差成为:在维持脉冲电压Vs 上相加扫描电极SCi上的壁电压与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的差而得到的值。据此,扫描 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的电压差超过放电开始电压,在扫描电极SCi和维持电极SUi之 间发生维持放电。然后,荧。

37、光体层35根据该放电所产生的紫外线进行发光。并且,在扫描 电极SC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正的壁电压。而且在数据电极Dk上也 蓄积正的壁电压。在写入期间未发生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不发生维持放电,保持着初始 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 0062 接下来,分别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作为基电位的0(V),对维持电 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维持脉冲电压Vs。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维持电极 SUi和扫描电极SCi的电压差超过了放电开始电压。据此,再次在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 SCi之间发生维持放电,在维持电极SU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扫描电极SCi上蓄积正的壁 电。

38、压。以后同样地,通过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和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 交替地施加在亮度权重上相乘了亮度倍率而得到的数量的维持脉冲,从而在写入期间发生 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继续发生维持放电。 0063 然后,在维持期间中的维持脉冲产生后,在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及数据 电极D1数据电极Dm施加0(V)的情况下,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从0(V) 向电压Vers缓慢上升的倾斜电压。以下,将该倾斜电压称为“消去斜坡电压L3”。 0064 消去斜坡电压L3,设定为比上斜坡电压L1更陡峭的坡度。作为消去斜坡电压L3 的坡度的一例,例如,可举出约10V/sec这一数值。通过。

39、将电压Vers设定为超过放电开 始电压的电压,从而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的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SCi之间,发 生微弱的放电。这种微弱的放电,在向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的施加电压超过 放电开始电压并上升的期间,持续发生。而后,如果上升的电压到达了预先规定的电压Vers 的话,则将施加在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上的电压下降到作为基电位的0(V)。 0065 此时,这种微弱的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维持电极SUi上及扫描电极SCi上蓄积 起来,以缓和维持电极SUi和扫描电极SCi之间的电压差。因此,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 单元中,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上和维持电极SU1维持电。

40、极SUn上之间的壁电压, 被减弱到施加于扫描电极SCi的电压和放电开始电压的差即(电压Vers-放电开始电压) 的程度。据此,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仍然残留着数据电极Dk上的正的壁电荷, 扫描电极SCi及维持电极SUi上的壁电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消去了。也就是说,通过消 去斜坡电压L3发生的放电,起到了将在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内所蓄积的不需要的 壁电荷消去的“消去放电”的作用。以下,将通过消去斜坡电压L3发生的维持期间的最后 放电称为“消去放电”。 0066 之后,将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的施加电压返回到0(V),维持期间中的维持 动作结束了。 说 明 书CN 1024733。

41、74 A 8/20页 10 0067 在第2SF的初始化期间中,对各电极施加省略了第1SF中的初始化期间的前半部 的驱动电压波形。分别对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SUn施加电压Ve1,对数据电极D1数 据电极Dm施加0(V)。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下斜坡电压L4,即从低于放电 开始电压的电压Vi3(例如,0(V)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负的电压Vi4缓慢下降的电压。 作为该下斜坡电压L4的坡度的一例,例如,可举约-2.5V/sec这一数值。 0068 据此,在紧前面的子场(图3中为第1SF)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 中,发生了微弱的初始化放电。而后,扫描电极SCi上部及维持电极S。

42、Ui上部的壁电压被减 弱,数据电极Dk(k1m)上部的壁电压也被调整为适合写入动作的值。另一方面,在紧 前面的子场的维持期间未发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中,不发生初始化放电。像这样,第2SF 中的初始化动作,成为相对在紧前面的子场的维持期间发生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而发生 初始化放电的选择初始化动作。 0069 在第2SF的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中,除维持脉冲的产生数以外,对各电极施加与 第1SF的写入期间及维持期间相同的驱动电压波形。另外,在第3SF以后的各子场中,除维 持脉冲的产生数以外,对各电极施加与第2SF相同的驱动电压波形。 0070 以上就是对面板10的各电极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的概要。 00。

43、71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 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1的电路框图。等离子显示装置1具备:面板10、图像信号处 理电路41、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定时产生电 路45、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点亮率比较电路48及给各电路块供给必需电力的电源电路 (未图示出)。 0072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1,基于所输入的图像信号sig,给各放电单元分配灰度值。然 后,将灰度值变换为表示每子场发光/不发光的图像数据。 0073 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将面板10的图像显示区域分为多个区域,基于每个子 场的图像数据,在每个区。

44、域中,按各个子场检测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相对于该区域全部 放电单元数的比例。以下,将该比例称为“部分点亮率”。例如,若1个区域的放电单元数 为518400个,该区域应该点亮的放电单元数为259200个的话,则该区域的部分点亮率为 50。此外,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例如也能将相对于在1对显示电极对24上形成的放 电单元的点亮率作为部分点亮率进行检测。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由1个驱动扫描 电极22的IC(以下,称为“扫描IC”)所连接的多个扫描电极22而构成的区域作为1个区 域来检测部分点亮率的例子。 0074 点亮率比较电路48,将由部分点亮率检测电路47检测出的各区域的部分点亮率 的值。

45、,关于面板10的图像显示区域内全部区域进行相互比较,按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判别 哪个区域为第几大小。然后,将表示其结果的信号按每子场输出给定时产生电路45。 0075 定时产生电路45,基于水平同步信号H、垂直同步信号V及来自点亮率比较电路48 的输出,产生控制各电路块动作的各种定时信号。然后,向各个电路块提供所产生的定时信 号。 0076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具有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未图示出)、维持脉冲产生电路 (未图示出)、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在初始化期间产生施加于扫描 电极SC1扫描电极SCn的初始化波形电压。维持脉冲产生电路,在维持期间产生施加于 说 明 书CN 1。

46、02473374 A 10 9/20页 11 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的维持脉冲电压。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具备多个扫描电极 驱动IC(扫描IC),在写入期间产生施加于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的扫描脉冲电压 Va。然后,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基于定时产生电路45所提供的定时信号,分别驱动扫描电 极SC1扫描电极SCn。此外,在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中,在写入期间按照从部分点亮率高 的区域先进行写入动作的方式切换扫描IC。据此,实现稳定的写入放电。对此处详细内容 以后叙述。 0077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将构成图像数据的每子场的数据变换为与各数据电极 D1数据电极Dm相对应的信号。然后,基。

47、于定时产生电路45所提供的定时信号,驱动各数 据电极D1数据电极D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可按每子场改变进行写入动 作的顺序。因此,定时产生电路45,在数据电极驱动电路42中,按照以与扫描IC的写入动 作的顺序相应的正确的顺序产生写入脉冲电压Vd的方式产生定时信号。据此,能够进行与 显示图像相应的正确的写入动作。 0078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44具备维持脉冲产生电路及产生电压Ve1、电压Ve2的电路 (未图示出),并基于定时产生电路45所提供的定时信号驱动维持电极SU1维持电极 SUn。 0079 下面,对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的详细内容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0080 图5是表示本发明。

48、的实施方式1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1的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 的构成的电路图。扫描电极驱动电路43具备: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 51、扫描电极22侧的维持脉冲产生电路52。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的各输出分别与面板10 的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连接。 0081 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51,在初始化期间中使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的基准电位A斜 坡状上升或者下降,产生图3所示的初始化波形电压。 0082 维持脉冲产生电路52,通过将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的基准电位A设为电压Vs或 者接地电位,产生图3所示的维持脉冲。 0083 扫描脉冲产生电路50具备:开关67、电源VC、开关元件QH1开关。

49、元件QHn及开 关元件QL1开关元件QLn。开关67,在写入期间将基准电位A与负的电压Va连接。电源 VC产生电压Vsc。开关元件QH1开关元件QHn及开关元件QL1开关元件QLn,分别向n 根扫描电极SC1扫描电极SCn施加扫描脉冲电压Va。具体地说,开关元件QH1开关元 件QHn、开关元件QL1开关元件QLn按多个输出进行汇总而被IC化。这个IC是扫描IC。 然后,通过使开关元件QHi断开、开关元件QLi接通,而经由开关元件QLi向扫描电极SCi施 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使开关元件导通的动作标记为“接通”、切 断的动作标记为“断开”,将使开关元件接通的信号标记为“Hi”、断开的信号标记为“Lo”。 0084 此外,在初始化波形产生电路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教育;密码术;显示;广告;印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