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4299541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35132.3

申请日:

2012.07.09

公开号:

CN102779874A

公开日:

2012.1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H01L 31/048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苏州爱康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变更后:苏州爱康薄膜新材料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15600 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南区镇北西路变更后:215600 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南区镇北西路|||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31/048申请日:20120709|||公开

IPC分类号:

H01L31/048; H01L31/18; B32B27/40; B29C47/06

主分类号:

H01L31/048

申请人:

苏州爱康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杜晓娜; 周良

地址:

215600 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南区镇北西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10

代理人:

唐纫兰;曾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属于太阳能电池背板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的阻水阻气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耐疲劳、抗蠕变性、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导热性好的太阳能电池背板,该背板采用多层共挤的生产方法来制备。为此,本发明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具有五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T/U/P/U/T,其具有两层耐候性氟树脂层,氟树脂层之间具有阻水阻气层,且氟树脂层和阻水阻气层之间含有连接层,所述阻水阻气层包含改性的聚酯,所述连接层包含聚氨酯类树脂。优点:简化了生产加工工艺,降低制造成本;避免溶剂型胶粘剂的使用,无溶剂挥发,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玻纤改性,增加强度且利于导热;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多层共挤结构,它包括五层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4)、第二氟树脂层(5),所述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各自独立的为含氟树脂类聚合物层,所述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各自独立的含聚氨酯类聚合物,所述阻水阻气层(3)含聚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聚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树脂类聚合物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与四氟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六氟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用的聚氨酯类聚合物选自聚酯型聚氨酯、聚醚型聚氨酯、芳香族异氰酸酯类聚氨酯、脂肪族异氰酸酯类聚氨酯中的一种或几种。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氟树脂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抗静电剂1~5份、纳米TiO2  5~20份。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聚氨酯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水阻气层(3)的原料配比为:聚酯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玻璃纤维10~50份。8.制备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采用多层共挤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4)、第二氟树脂层(5)的原料分别加入各对应的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b.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分流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c.挤出的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制成多层背板;d.挤压冷却后的背板经过烘道进行二次加热,然后再冷却,收卷,即得到所述背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的熔体温度范围170~400℃;阻水阻气层(3)的熔体温度可设定范围265~300℃,优选270~285℃;连接层树脂的熔体温度范围150~250℃,优选200~230℃。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烘道温度设定范围为80~200℃。

说明书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背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的阻水阻气性、抗蠕变和耐疲劳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有良好的导电性的太阳能电池背板,采用多层共挤的工艺进行生产加工。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并且现有的石油、煤等能源日益紧缺,价格攀升和不可再生,因此寻求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和安全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最廉价、最丰富而又清洁的能源,因此,利用硅等半导体的量子效应原理直接把太阳的可见光转变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发电就应运而生,这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所积极倡导与扶持的。太阳能发电时不排放CO2,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太阳能发电被寄予极大的期待,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人类所需的能源(光热转化如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电转化如太阳能电池等)将成为未来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但是若把硅晶电池片直接暴露于大气中,其光电转换效率会因氧化等而快速衰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材料来保护太阳能电池硅片,被太阳直射的一面一般采用玻璃来保护,而反面则采用太阳能电池背板来保护。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使用年限大于25年,需要有性能优良的背板进行封装。首先,背板要有非常优异的耐候性,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其次,背板要有非常好的紫外吸收能力,更好的保护用来固定硅片的EVA;第三,背板还必须具有非常低的水蒸汽渗透率和绝缘性,防止硅片受潮短路;第四,要求背板的质量轻,以减轻整个光伏组件的质量。

    根据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求,研究发现,太阳能技术领域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如何收集太阳辐射能,而在于在恶劣的天气下如何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因此,研究出性能优越,成本较低的组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所用的背板多是用胶粘剂粘接不同类型的树脂薄膜形成的复合背板膜,此类背板生产工艺复杂,且在生产过程中有有机溶剂挥发,污染环境,另外,层间胶粘剂在大气环境下容易失效,造成背板层间开裂。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非胶粘剂粘接的,各层之间紧密结合的新型背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该背板不需要胶粘剂来粘接各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生产方法,采用多层共挤的方法,简化背板的生产工艺路线。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其中,所述背板包括第一氟树脂层(T)、第一连接层(U)、阻水阻气层(P)、第二连接层(U)、第二氟树脂层(T),所述阻水阻气层在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之间,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是背板的最外层。

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各自独立的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与四氟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或六氟丙烯等含氟树脂类聚合物。

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各自独立的为聚氨酯类聚合物。

所述阻水阻气层为改性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聚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

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氟树脂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抗静电剂1~5份、纳米TiO2  5~20份。

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聚氨酯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

所述阻水阻气层的原料配比为:聚酯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玻璃纤维10~5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生产加工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第一氟树脂层、第一连接层、阻水阻气层、第二连接层、第二氟树脂层经过挤出、压合、冷却、再加热、再冷却形成多层复合背板,

采用多层共挤的方法,将不同的塑料粒子分别在不同的挤出机中熔融挤出,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过挤出、压合、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来制成所述的第一氟树脂层/第一连接层/阻水阻气层/第二连接层/第二氟树脂层共挤复合背板。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第一氟树脂层是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过程中与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相粘接的膜层;第二氟树脂层是组件层压后与大气相接触的膜层。适用于本文所述的含氟聚合物应包括以上所述的两种或多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上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的通常厚度为5~40微米,优选厚度为10~25微米。

    上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已知的常规所有厚度。

   上述阻水阻气层的厚度通常为50~500微米,优选厚度为100~250微米。

    本文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是采用多层共挤复合工艺制成的,其共挤复合工艺包含以下步骤:

    a.将氟树脂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b.将改性聚酯塑料粒子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c.将连接层树脂粒子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d.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分流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

    e.挤出的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制成多层背板;

   f.挤压冷却后的背板经过烘道进行二次加热,然后再冷却,收卷,即得到所述背板。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氟树脂的熔体温度可根据所用氟树脂不同而设定范围170~400℃。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聚酯树脂的熔体温度可设定范围265~300℃,优选270~285℃。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连接层树脂的熔体温度可根据所用的原料不同而设定范围150~250℃,优选200~230℃。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烘道温度可设定范围为80~200℃。

   在本方法中,为增加层间结合力,在各树脂粒子中混入交联助剂,可以为已知的各种交联剂,例如:叔氨类多官能团交联剂、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封闭型水性交联剂(如封闭多异氰酸酯)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制得的复合背板与封装胶膜的粘接强度,可以对所得的背板进行表面处理,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以是本领域已知的任何表面处理,例如:电晕处理、等离子处理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4、第二氟树脂层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5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2份、纳米TiO2  18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5份、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5份、光稳定剂0.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5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玻璃纤维3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实施例2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N。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10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5份、纳米TiO2 2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0.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5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0046]    将PEN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7份、光稳定剂0.2份、玻璃纤维3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实施例3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5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2份、抗静电剂4份、纳米TiO2 1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30℃,170℃,210℃,27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3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70℃。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6份、紫外线吸收剂1.6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9份、光稳定剂0.4份、玻璃纤维4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70℃。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实施例4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N。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3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2  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30℃,170℃,210℃,27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70℃。

    将PEN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8份、光稳定剂0.5份、玻璃纤维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70℃。

[0059]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实施例5

    第一氟树脂层1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N。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9份、紫外线吸收剂0.06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7份、光稳定剂0.2份、抗静电剂4份、纳米TiO2 18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将PEN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2份、紫外线吸收剂0.5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玻璃纤维5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2  1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50℃,200℃,250℃,280℃。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实施例6

    第一氟树脂层1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剂5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2  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5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5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剂2份、光稳定剂0.4份、玻璃纤维1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剂10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5份、纳米TiO2 2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50℃,200℃,250℃,280℃。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性能测试方案及结果:

(1)耐湿热老化性能

将样品按IEC61215-2005实验方法进行湿热老化测试

试验条件:85℃,85RH%,2000h

黄变指数(δYI)按GB2409-80《塑料黄色指数试验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1-6中样品W1- W 6湿热老化黄变指数测试结果

(2)紫外老化性能

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215规定要求进行紫外辐照老化测试:

测试条件:试样表面温度60±5℃,试验时间2000h

          波长为:280-400nm,辐照强度为1.5kwh/㎡

黄变指数(δYI)按GB2409-80《塑料黄色指数试验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

表2:实施例1-6中W1- W6样品紫外老化黄变指数测试结果

(3)水蒸气透过率

将样品按GB/T26253-2010实验方法进行水蒸气透过率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3:实施例1-6中W1- W6样品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结果

 单位测试结果湿热老化2000小时后测试结果W1g/m2·d0.30.4W2g/m2·d0.50.5W3g/m2·d0.10.2W4g/m2·d0.20.4W5g/m2·d0.30.5W6g/m2·d0.20.5

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氟树脂层与聚酯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大于材料本身的破坏强度,在双85条件下湿热老化2000小时及紫外老化2000小时后,所测背板不开裂、不起泡、不褶皱,所以,材料各层之间粘接性能良好。

    本发明使用多层共挤的方法,制得具有双层氟树脂的耐候性太阳能背板,简化了生产工艺流程,避免了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所得背板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而且是环保型产品,符合国家对环保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多层共挤背板与常规背板相比,简化了生产工艺,节约了成本,也使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更加紧密,且所用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候性,符合目前太阳能组件对背板的要求,对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发明中,很显然仍然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该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定性的。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7987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14 C N 1 0 2 7 7 9 8 7 4 A *CN102779874A* (21)申请号 201210235132.3 (22)申请日 2012.07.09 H01L 31/048(2006.01) H01L 31/18(2006.01) B32B 27/40(2006.01) B29C 47/06(2006.01) (71)申请人苏州爱康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 215600 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经济开 发区南区镇北西路 (72)发明人杜晓娜 周良 (74)专利代理机构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

2、10 代理人唐纫兰 曾丹 (54) 发明名称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 (57) 摘要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属于太阳能电池 背板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 有优良的阻水阻气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耐 疲劳、抗蠕变性、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导热性好 的太阳能电池背板,该背板采用多层共挤的生产 方法来制备。为此,本发明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 池用背板具有五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T/U/ P/U/T,其具有两层耐候性氟树脂层,氟树脂层之 间具有阻水阻气层,且氟树脂层和阻水阻气层之 间含有连接层,所述阻水阻气层包含改性的聚酯, 所述连接层包含聚氨酯类树脂。优点:简化了生 产加工工。

3、艺,降低制造成本;避免溶剂型胶粘剂 的使用,无溶剂挥发,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玻纤改 性,增加强度且利于导热;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 效益。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1/1页 2 1.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为多层共挤结构,它包括 五层结构,从上至下为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 (4)、第二氟树脂层(5),所述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各自独立的为含氟树脂 类聚合物层,所述第一连。

4、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各自独立的含聚氨酯类聚合物,所述阻 水阻气层(3)含聚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为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聚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树脂类 聚合物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与四 氟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共 聚物、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 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六氟丙烯中的一种或。

5、几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用的聚氨酯类 聚合物选自聚酯型聚氨酯、聚醚型聚氨酯、芳香族异氰酸酯类聚氨酯、脂肪族异氰酸酯类聚 氨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氟树脂 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氟树脂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 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抗静电剂15份、纳米TiO 2 520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 (2)和第二连接层(4)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

6、聚氨酯100份、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 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水阻气层 (3)的原料配比为:聚酯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 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玻璃纤维1050份。 8.制备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采用多层共挤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4)、第二氟树脂 层(5)的原料分别加入。

7、各对应的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 b.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分流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 c.挤出的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制成多层背板; d.挤压冷却后的背板经过烘道进行二次加热,然后再冷却,收卷,即得到所述背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 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5)的熔体温度范围170400;阻水阻气层(3)的熔体温 度可设定范围265300,优选270285;连接层树脂的熔体温度范围150250,优选 20023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烘道 温度设定范围为80200。

8、。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79874 A 1/7页 3 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生产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背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的阻水阻气性、抗蠕变 和耐疲劳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有良好的导电性的太阳能电池背 板,采用多层共挤的工艺进行生产加工。 0002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并且现有的石油、煤等能源日益紧缺, 价格攀升和不可再生,因此寻求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和安全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迫在眉睫。 0003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最廉价、最丰富而又清洁的能源,因此,利 用硅等半导体的量。

9、子效应原理直接把太阳的可见光转变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发电就应运 而生,这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所积极倡导与扶持的。太阳能发电时不 排放CO 2 ,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太阳能发电被寄予极大的期待,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人 类所需的能源(光热转化如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电转化如太阳能电池等)将成为未来人类最 主要的能源之一。 0004 但是若把硅晶电池片直接暴露于大气中,其光电转换效率会因氧化等而快速衰 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材料来保护太阳能电池硅片,被太阳直射的一面一般采用玻璃来保 护,而反面则采用太阳能电池背板来保护。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使用年限大于25年,需要 有性能优良的背板进行封。

10、装。首先,背板要有非常优异的耐候性,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其次, 背板要有非常好的紫外吸收能力,更好的保护用来固定硅片的EVA;第三,背板还必须具有 非常低的水蒸汽渗透率和绝缘性,防止硅片受潮短路;第四,要求背板的质量轻,以减轻整 个光伏组件的质量。 0005 根据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需求,研究发现,太阳能技术领域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如 何收集太阳辐射能,而在于在恶劣的天气下如何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因此,研究出性能优 越,成本较低的组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6 目前,市场上所用的背板多是用胶粘剂粘接不同类型的树脂薄膜形成的复合背板 膜,此类背板生产工艺复杂,且在生产过程中有有机溶剂挥发,污染环境。

11、,另外,层间胶粘剂 在大气环境下容易失效,造成背板层间开裂。 0007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非胶粘剂粘接的,各层之间紧密结合的新型背板。 0008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该背板不需要胶粘剂来粘 接各层。 000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共挤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生产方法,采用多层 共挤的方法,简化背板的生产工艺路线。 00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其中,所述背板包括第一氟树脂层(T)、第一 连接层(U)、阻水阻气层(P)、第二连接层(U)、第二氟树脂层(T),所述阻水阻气层在第一连 接层和第二连接层之间,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是背板。

12、的最外层。 0011 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各自独立的为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2/7页 4 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与四氟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 物、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与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共 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或六氟丙烯等含 氟树脂类聚合物。 0012 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各自独立的为聚氨酯类聚合物。 0013 所述阻水阻气层为改性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类聚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 。

13、0014 所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氟树脂100份、抗氧 剂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抗静电剂 15份、纳米TiO 2 520份。 0015 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各自独立的原料配比为:聚氨酯100份、抗氧剂 0.01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 0016 所述阻水阻气层的原料配比为:聚酯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0.1份、紫外线吸 收剂0.012份、交联剂110份、光稳定剂0.10.5份、玻璃纤维1050份。 0017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生。

14、产加工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使第一氟 树脂层、第一连接层、阻水阻气层、第二连接层、第二氟树脂层经过挤出、压合、冷却、再加 热、再冷却形成多层复合背板, 采用多层共挤的方法,将不同的塑料粒子分别在不同的挤出机中熔融挤出,通过各自 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过挤出、压合、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来制成所述的第一氟树 脂层/第一连接层/阻水阻气层/第二连接层/第二氟树脂层共挤复合背板。 0018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第一氟树脂层是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过 程中与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相粘接的膜层;第二氟树脂层是组件层压后与大气相接触的膜 层。适用于本文所述的含氟聚合物应包括以上所述的两种或多。

15、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0019 上述第一氟树脂层和第二氟树脂层的通常厚度为540微米,优选厚度为1025微 米。 0020 上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本领域已知的常规所 有厚度。 0021 上述阻水阻气层的厚度通常为50500微米,优选厚度为100250微米。 0022 本文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是采用多层共挤复合工艺制成的,其共挤复合工艺包 含以下步骤: a.将氟树脂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b.将改性聚酯塑料粒子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c.将连接层树脂粒子及其助剂混合均匀,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 d.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分流模头内汇。

16、合,然后经模头挤出; e.挤出的熔体经过冷却辊的挤压、冷却制成多层背板; f.挤压冷却后的背板经过烘道进行二次加热,然后再冷却,收卷,即得到所述背板。 0023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氟树脂的熔体温度可根据所用氟树脂不同而设定范围 170400。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3/7页 5 0024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聚酯树脂的熔体温度可设定范围265300,优选 270285。 0025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连接层树脂的熔体温度可根据所用的原料不同而设定范围 150250,优选200230。 0026 在上述所述的方法中,烘道温度可设定范围为80200。 0027 在本方法中,为增。

17、加层间结合力,在各树脂粒子中混入交联助剂,可以为已知的各 种交联剂,例如:叔氨类多官能团交联剂、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封闭型水性交联剂(如封 闭多异氰酸酯)等。 0028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制得的复合背板与封装胶膜的粘接强度,可以对所得的背板进 行表面处理,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以是本领域已知的任何表面处理,例如:电晕处理、等 离子处理等。 0029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其中:第一氟树脂层1、第一连接层2、阻水阻气层3、第二连接层4、第二氟树脂层 5。 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32 实施例1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

18、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 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 0033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5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 3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2份、纳米TiO 2 18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 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0034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5份、三官能团氮丙啶 交联剂5份、光稳定剂0.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 模头。

19、,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0035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5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三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6 份、光稳定剂0.3份、玻璃纤维3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 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0036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37 实施例2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 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

20、层为PEN。 0038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 10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5份、纳米TiO 2 2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 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0039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0.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4/7页 6 联剂5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 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0040 将PEN粒子100份与。

21、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7 份、光稳定剂0.2份、玻璃纤维3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 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0041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42 实施例3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 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 0043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5。

22、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联剂6份、光稳定剂0.2份、抗静电剂4份、纳米TiO 2 1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30,170,210,270。 0044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3份、多官能团氮丙啶 交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 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70。 0045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6份、紫外线吸收剂1.6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 剂9份、光稳定剂0.4份、玻璃纤维4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

23、挤出机中,熔融 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70。 0046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47 实施例4 第一氟树脂层1和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 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N。 0048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3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联剂3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 2 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 螺杆挤出机。

24、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30,170,210,270。 0049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 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 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70。 0050 将PEN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剂8 份、光稳定剂0.5份、玻璃纤维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 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70。 0051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

25、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52 实施例5 第一氟树脂层1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 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 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N。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5/7页 7 0053 将ETFE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9份、紫外线吸收剂0.06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联剂7份、光稳定剂0.2份、抗静电剂4份、纳米TiO 2 18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

26、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0054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联剂6份、光稳定剂0.3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 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0055 将PEN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2份、紫外线吸收剂0.5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联 剂6份、光稳定剂0.3份、玻璃纤维5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 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0056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03份、紫外线吸收剂0.01。

27、份、多官能团氮丙啶交 联剂3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 2 1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50,200,250,280。 0057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58 实施例6 第一氟树脂层1所用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粒子,第二氟树脂层2所用 材料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EFEP)粒子,第一连接层2和第二连接层4所用材料为 聚氨酯弹性体,阻水阻气层为PET。 0059 将ETFE粒子100份。

28、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 剂5份、光稳定剂0.3份、抗静电剂3份、纳米TiO 2 1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70,200,250,280。 0060 将聚氨酯弹性体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0.05份、封闭型多异氰酸 酯交联剂3份、光稳定剂0.2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 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20,175,230,280。 0061 将PET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1.5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 剂2份、光稳定剂0.4份、玻璃纤维1。

29、5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 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60,200,240,280。 0062 将EFEP粒子100份与抗氧剂0.1份、紫外线吸收剂2份、封闭型多异氰酸酯交联 剂10份、光稳定剂0.5份、抗静电剂5份、纳米TiO 2 20份混合均匀,然后将混料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至分流模头,从进料到模头温度设定150,200,250,280。 0063 上述各熔体通过各自的流道在模头内汇合,然后经模头挤出;熔体经过冷却辊的 挤压、冷却、二次加热、再冷却制成所述的多层背板,收卷待用。 0064 性能测试方案及结果: (1)耐湿热老化性能 将样品按IEC。

30、61215-2005实验方法进行湿热老化测试 试验条件:85,85RH%,2000h 黄变指数(YI)按GB2409-80塑料黄色指数试验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1-6中样品W1- W 6湿热老化黄变指数测试结果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6/7页 8 (2)紫外老化性能 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215规定要求进行紫外辐照老化测试: 测试条件:试样表面温度605,试验时间2000h 波长为:280-400nm,辐照强度为1.5kwh/ 黄变指数(YI)按GB2409-80塑料黄色指数试验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 表2:实施例1-6中W1- W6样品紫。

31、外老化黄变指数测试结果 (3)水蒸气透过率 将样品按GB/T26253-2010实验方法进行水蒸气透过率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3:实施例1-6中W1- W6样品水蒸气透过率测试结果 单位测试结果湿热老化2000小时后测试结果 W1 g/m 2 d 0.3 0.4 W2 g/m 2 d 0.5 0.5 W3 g/m 2 d 0.1 0.2 W4 g/m 2 d 0.2 0.4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7/7页 9 W5 g/m 2 d 0.3 0.5 W6 g/m 2 d 0.2 0.5 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氟树脂层与聚酯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大于材料本身的破坏强度,在 双85条件下。

32、湿热老化2000小时及紫外老化2000小时后,所测背板不开裂、不起泡、不褶 皱,所以,材料各层之间粘接性能良好。 0065 本发明使用多层共挤的方法,制得具有双层氟树脂的耐候性太阳能背板,简化了 生产工艺流程,避免了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所得背板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而且是 环保型产品,符合国家对环保的要求。 0066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多层共挤背板与常规背板相比,简化了生产工艺,节约了成 本,也使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结构更加紧密,且所用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候性,符合目前太阳能 组件对背板的要求,对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067 在本发明中,很显然仍然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 围,因此,该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定性的。 说 明 书CN 102779874 A 1/1页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9874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