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297104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3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12186.6

申请日:

2011.04.25

公开号:

CN102762050A

公开日:

2012.10.3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5K 5/00申请公布日:2012103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K 5/00申请日:20110425|||公开

IPC分类号:

H05K5/00; B29C45/14

主分类号:

H05K5/00

申请人: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均育; 戴宝华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张燕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一金属件及一塑料件。金属件具有一结合面,结合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凸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结合面的同一侧。塑料件设置于结合面上,且塑料件包覆住凸块,且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穿孔内。藉此,使塑料件牢固地与金属件相结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金属件,具有一结合面,该结合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该凸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该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该结合面的同一侧;以及一塑料件,设置于该结合面上,且该塑料件包覆住该凸块,且该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该穿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面上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该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位于该凸块旁。4.一种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含:提供一金属件;于该金属件的一结合面上形成至少一凸块;于该凸块上形成至少一穿孔,且该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该结合面的同一侧;以及以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将一塑料件成型于该结合面上,使该塑料件包覆住该凸块,并令该塑料件填充满该穿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于该结合面上形成至少一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与该凸块为同时一并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该穿孔与该凸块为同时一并形成。

说明书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埋入射出工艺的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子产品的外观件,如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壳、
按键等,是有利用电铸方式制成金属材质(例如铝美合金)的外观件。由于金属
材质本身质地坚硬耐用,故能进行各式表面加工,以使外观件呈现出特殊的加
工表面,如镜面、发丝纹等。但相对地,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由于受限于材质较
硬,因此不易制作出较复杂的功能结构,如结合、卡掣、定位结构等。若要对
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直接利用机械加工制作出较复杂的功能结构,不仅耗时费
力,更会增加成本支出而不符经济效益。

反观利用塑料射出方式制成的塑料材质的外观件,虽无法于塑料材质的外
观件表面采用各式加工而得到特殊的加工表面,但塑料材质的外观件可较轻易
地利用射出成型而形成较复杂的结合、卡掣或定位等功能结构。

因此,为了综合塑料材质的外观件与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的优点,便有利用
埋入射出工艺所制作出的外观件,此外观件的特点在于具有相结合的金属材质
的壳体以及塑料材质的功能结构。然而,金属件与塑料件是不同材质,因此两
者间的结合效果并不佳。现有技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般是于金属件的表面
上形成粗糙结构(譬如形成凸块或凹槽等),以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
面积。

虽然现有技术已具有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效果的办法,但若金
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过小,现有技术的方法将无法提供良好的结合效
果。因此,如何提升金属件与塑料件于埋入射出成型后的结合效果,依旧是相
关人员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藉以
解决现有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过小,造成以埋入射出工艺将塑料件
成型于金属件时,塑料件与金属件之间的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结构,包含一金属件及一塑料件。金属件具有一结合
面,结合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凸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
位于结合面的同一侧。塑料件设置于结合面上,且塑料件包覆住凸块,且塑料
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穿孔内。

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方法,其步骤包含提供一金属件,于金属件的一结合
面上形成至少一凸块。并于凸块上形成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
结合面的同一侧。接着以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将一塑料件成型于结合面上,使
塑料件包覆住凸块,并令塑料件填充满穿孔。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法,通过金属件的结合面上设
置凸块,并于凸块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当塑料件以埋入射出工艺而成形于
结合面时,塑料件除了包覆住凸块外,塑料件的部分体积还填充满穿孔。如此
一来,塑料件便可通过穿设过穿孔而牢固地与凸块相连,进而增加塑料件与金
属件的结合效果。所以这样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法,可克服现有金属件与塑料
件之间因结合面积过小,而造成两者间的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
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金属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成型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与穿孔的成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结合结构

20   工艺

21   刃部

22   钻头

100  金属件

101  结合面

110  凸块

112  穿孔

1121 第一开口

1122 第二开口

120  凹槽

200  塑料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及图1C,图1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金属
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
1C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10是用于增加一金属件100与一塑料件200之间的
结合效果,并且特别是增加塑料件200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工艺而成型
于金属件100上的结合效果。

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10包含金属件100与塑料件200。其中,金属件100
具有一结合面101,结合面上设置有一凸块110。凸块110上具有一穿孔112,
穿孔112贯穿凸块110,并于凸块110的相对两侧形成一第一开口1121及一
第二开口1122。并且,第一开口1121及第二开口1122是位于结合面101的
同一侧,意即穿孔112并未贯穿结合面101。需注意的是,凸块110上的穿孔
112的数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凸块110上的穿孔112数量只需一个以上即可。

此外,结合面101还可以具有一凹槽120,本实施例的凹槽120可相邻于
凸块110。需注意的是,凹槽120相邻于凸块110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当中,凹槽120也可以与凸块110保持一距离。

本实施例塑料件200是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工艺形成于结合面
101上,使塑料件200包覆住凸块110,且凸块110的表面被塑料件200完全
贴覆住。并且,塑料件200的部分体积填充满穿孔112以及凸块110旁的凹槽
120。更详细来说,穿孔112内的塑料件200是与凸块110外的塑料件200相
连于第一开口1121及第二开口1122处,意即塑料件200通过部分体积穿设过
穿孔112而环扣于凸块110,以增加塑料件200与凸块110之间的连接效果。
如此一来,塑料件200便可稳固地与金属件100相结合。并且,通过结合面
101设置凹槽120,可相对增加塑料件200与金属件10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
此同样可增加塑料件200与金属件100之间的结合效果。

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金属件100的结合面101上是以设置一个凸块
110以及一个凹槽120为例,然而凸块110以及凹槽120的数量非用以限定本
发明,要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而适当地增加凸块110或凹槽120的数
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结合方法。请接着参照图2A、图2B及图3并
同时搭配图1C,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成型示意图,图2B为根
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与穿孔的成型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
结合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提供一金属件100(步骤S100),并于金属件100的一结合面101上
形成至少一凸块110以及一凹槽120(步骤S200)。

其中,凸块110与凹槽120的成形方式可通过一工艺20而一并形成。请
参照图2A,工艺20可具有一刃部21,工艺20以刃部21朝结合面101进行
切削动作。此时,结合面101受到刃部21的切削动作而产生一凹槽120,而
原本位于凹槽120内的金属件100的部分体积则被工艺20铲起而堆栈于凹槽
120的一旁以形成凸块110。因此,通过上述的加工手段可令凸块110与凹槽
120同时一并形成。需注意的是,凸块110与凹槽120同时一并形成的特征非
用以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当中,凸块110与凹槽120也可以是分
别形成。

接着,于凸块110上形成至少一穿孔112,且穿孔112的相对两开口位于
结合面101的同一侧(步骤S300)。其中,可于凸块110形成后再进行形成穿孔
112的加工。或者,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也可同时一并形成。至于
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同时一并形成的加工方法请参照下述说明并搭
配图2A。其中,工艺20具有一刃部21,刃部21上还可具有一钻头22。当刃
部21对结合面101进行切削动作而将金属件100的部分体积铲起,以堆栈形
成凸块110时,钻头22同时穿设凸块110以形成穿孔112。如此一来,通过
上述加工手段将使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可同时一并形成。

最后,将金属件100置于模具内,并进行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以将一塑料
件200直接成型于金属件100的结合面101上,并使塑料件200包覆住凸块
110,并令塑料件200填充满穿孔112(步骤S400)。如此一来,塑料件200便
可牢固地结合于金属件100上。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法,是通过金属件的结合面上设置凸
块,并于凸块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当塑料件以埋入射出工艺而成形于结合
面时,塑料件除了包覆住凸块外,塑料件的部分体积还填充满穿孔。如此一来,
塑料件便可通过穿设过穿孔而牢固地与凸块相连,进而增加塑料件与金属件的
结合效果。所以这样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法,可克服现有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
因结合面积过小,而造成两者间的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

此外,结合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凹槽,凹槽可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
合面积,以同时提升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结合效果。并且,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凸
块、凹槽与穿孔同时一并成形的方法,如此一来,也可减少金属件的结构工艺
所花费的时间。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
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
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6205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0.31 C N 1 0 2 7 6 2 0 5 0 A *CN102762050A* (21)申请号 201110112186.6 (22)申请日 2011.04.25 H05K 5/00(2006.01) B29C 45/14(2006.01) (71)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 (72)发明人林均育 戴宝华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梁挥 张燕华 (54) 发明名称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57) 摘要 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一金属件及一塑料件。金。

2、 属件具有一结合面,结合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凸 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 结合面的同一侧。塑料件设置于结合面上,且塑料 件包覆住凸块,且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穿孔 内。藉此,使塑料件牢固地与金属件相结合。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页 2 1.一种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金属件,具有一结合面,该结合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该凸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 该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该结合面的同一侧;以及 一塑料件,设置于该结合面上,。

3、且该塑料件包覆住该凸块,且该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 于该穿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面上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塑 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该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位于该凸块旁。 4.一种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含: 提供一金属件; 于该金属件的一结合面上形成至少一凸块; 于该凸块上形成至少一穿孔,且该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该结合面的同一侧;以及 以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将一塑料件成型于该结合面上,使该塑料件包覆住该凸块,并 令该塑料件填充满该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于该结合面上形成至少一凹 槽。。

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与该凸块为同时一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该穿孔与该凸块为同时一并 形成。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62050 A 1/4页 3 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埋入射出工艺的结合结 构及结合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子产品的外观件,如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的外壳、按键 等,是有利用电铸方式制成金属材质(例如铝美合金)的外观件。由于金属材质本身质地 坚硬耐用,故能进行各式表面加工,以使外观件呈现出特殊的加工表面,如镜面。

5、、发丝纹等。 但相对地,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由于受限于材质较硬,因此不易制作出较复杂的功能结构,如 结合、卡掣、定位结构等。若要对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直接利用机械加工制作出较复杂的功能 结构,不仅耗时费力,更会增加成本支出而不符经济效益。 0003 反观利用塑料射出方式制成的塑料材质的外观件,虽无法于塑料材质的外观件表 面采用各式加工而得到特殊的加工表面,但塑料材质的外观件可较轻易地利用射出成型而 形成较复杂的结合、卡掣或定位等功能结构。 0004 因此,为了综合塑料材质的外观件与金属材质的外观件的优点,便有利用埋入射 出工艺所制作出的外观件,此外观件的特点在于具有相结合的金属材质的壳体以及塑料材 质。

6、的功能结构。然而,金属件与塑料件是不同材质,因此两者间的结合效果并不佳。现有技 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般是于金属件的表面上形成粗糙结构(譬如形成凸块或凹槽等), 以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 0005 虽然现有技术已具有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效果的办法,但若金属件与 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过小,现有技术的方法将无法提供良好的结合效果。因此,如何提升 金属件与塑料件于埋入射出成型后的结合效果,依旧是相关人员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0006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藉以解决现 有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过小,造成以埋入射出工艺将塑料件成型。

7、于金属件时, 塑料件与金属件之间的结合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7 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结构,包含一金属件及一塑料件。金属件具有一结合面,结合 面上具有至少一凸块。凸块上具有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结合面的同一侧。 塑料件设置于结合面上,且塑料件包覆住凸块,且塑料件的部分体积充满于穿孔内。 0008 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方法,其步骤包含提供一金属件,于金属件的一结合面上形 成至少一凸块。并于凸块上形成至少一穿孔,且穿孔的相对两开口位于结合面的同一侧。接 着以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将一塑料件成型于结合面上,使塑料件包覆住凸块,并令塑料件 填充满穿孔。 0009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结合结构与结。

8、合方法,通过金属件的结合面上设置凸 块,并于凸块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当塑料件以埋入射出工艺而成形于结合面时,塑料件 说 明 书CN 102762050 A 2/4页 4 除了包覆住凸块外,塑料件的部分体积还填充满穿孔。如此一来,塑料件便可通过穿设过穿 孔而牢固地与凸块相连,进而增加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结合效果。所以这样的结合结构与结 合方法,可克服现有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因结合面积过小,而造成两者间的结合效果不佳 的问题。 0010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1 图1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金属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1B为根据本。

9、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1C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14 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成型示意图; 0015 图2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与穿孔的成型示意图; 0016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方法的流程图。 0017 其中,附图标记 0018 10 结合结构 0019 20 工艺 0020 21 刃部 0021 22 钻头 0022 100 金属件 0023 101 结合面 0024 110 凸块 0025 112 穿孔 0026 1121 第一开口 0027 1122 第二开口 0028 120 凹槽 0029 200 塑料。

10、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31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及图1C,图1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金属件的结构示 意图,图1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C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的结合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32 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10是用于增加一金属件100与一塑料件200之间的结合效 果,并且特别是增加塑料件200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工艺而成型于金属件100上 的结合效果。 0033 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10包含金属件100与塑料件200。其中,金属件100具有一 结合面101,结合面上设置有。

11、一凸块110。凸块110上具有一穿孔112,穿孔112贯穿凸块 110,并于凸块110的相对两侧形成一第一开口1121及一第二开口1122。并且,第一开口 1121及第二开口1122是位于结合面101的同一侧,意即穿孔112并未贯穿结合面101。需 说 明 书CN 102762050 A 3/4页 5 注意的是,凸块110上的穿孔112的数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凸块110上的穿孔112数量只 需一个以上即可。 0034 此外,结合面101还可以具有一凹槽120,本实施例的凹槽120可相邻于凸块110。 需注意的是,凹槽120相邻于凸块110的特征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当 中,凹槽1。

12、20也可以与凸块110保持一距离。 0035 本实施例塑料件200是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工艺形成于结合面101 上,使塑料件200包覆住凸块110,且凸块110的表面被塑料件200完全贴覆住。并且,塑料 件200的部分体积填充满穿孔112以及凸块110旁的凹槽120。更详细来说,穿孔112内的 塑料件200是与凸块110外的塑料件200相连于第一开口1121及第二开口1122处,意即 塑料件200通过部分体积穿设过穿孔112而环扣于凸块110,以增加塑料件200与凸块110 之间的连接效果。如此一来,塑料件200便可稳固地与金属件100相结合。并且,通过结合 面101设。

13、置凹槽120,可相对增加塑料件200与金属件10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同样可增 加塑料件200与金属件100之间的结合效果。 0036 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金属件100的结合面101上是以设置一个凸块110以及 一个凹槽120为例,然而凸块110以及凹槽120的数量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要领域技术人员 可根据实际需求而适当地增加凸块110或凹槽120的数量。 0037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结合方法。请接着参照图2A、图2B及图3并同时搭配图 1C,图2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成型示意图,图2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块与 穿孔的成型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方法的流程图。 00。

14、38 首先,提供一金属件100(步骤S100),并于金属件100的一结合面101上形成至少 一凸块110以及一凹槽120(步骤S200)。 0039 其中,凸块110与凹槽120的成形方式可通过一工艺20而一并形成。请参照图 2A,工艺20可具有一刃部21,工艺20以刃部21朝结合面101进行切削动作。此时,结合面 101受到刃部21的切削动作而产生一凹槽120,而原本位于凹槽120内的金属件100的部 分体积则被工艺20铲起而堆栈于凹槽120的一旁以形成凸块110。因此,通过上述的加工 手段可令凸块110与凹槽120同时一并形成。需注意的是,凸块110与凹槽120同时一并 形成的特征非用以限。

15、定本发明,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当中,凸块110与凹槽120也可以是分 别形成。 0040 接着,于凸块110上形成至少一穿孔112,且穿孔112的相对两开口位于结合面 101的同一侧(步骤S300)。其中,可于凸块110形成后再进行形成穿孔112的加工。或者, 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也可同时一并形成。至于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同 时一并形成的加工方法请参照下述说明并搭配图2A。其中,工艺20具有一刃部21,刃部21 上还可具有一钻头22。当刃部21对结合面101进行切削动作而将金属件100的部分体积 铲起,以堆栈形成凸块110时,钻头22同时穿设凸块110以形成穿孔112。

16、。如此一来,通过 上述加工手段将使凸块110、凹槽120与穿孔112可同时一并形成。 0041 最后,将金属件100置于模具内,并进行埋入射出的加工工艺以将一塑料件200直 接成型于金属件100的结合面101上,并使塑料件200包覆住凸块110,并令塑料件200填 充满穿孔112(步骤S400)。如此一来,塑料件200便可牢固地结合于金属件100上。 0042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法,是通过金属件的结合面上设置凸块,并 说 明 书CN 102762050 A 4/4页 6 于凸块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当塑料件以埋入射出工艺而成形于结合面时,塑料件除了 包覆住凸块外,塑料件的部分体积。

17、还填充满穿孔。如此一来,塑料件便可通过穿设过穿孔而 牢固地与凸块相连,进而增加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结合效果。所以这样的结合结构与结合方 法,可克服现有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因结合面积过小,而造成两者间的结合效果不佳的问 题。 0043 此外,结合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凹槽,凹槽可增加金属件与塑料件之间的结合面积, 以同时提升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结合效果。并且,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凸块、凹槽与穿孔同时一 并成形的方法,如此一来,也可减少金属件的结构工艺所花费的时间。 0044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CN 102762050 A 1/3页 7 图1A 图1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62050 A 2/3页 8 图1C 图2A 图2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62050 A 3/3页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62050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