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293733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74877.3

申请日:

2011.11.23

公开号:

CN102510088A

公开日:

2012.06.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2J 3/38申请日:20111123授权公告日:20150617终止日期:20161123|||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2J 3/38登记生效日:20151111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陈帼英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上合工业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上合村望英路|||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J 3/38申请日:20111123|||公开

IPC分类号:

H02J3/38; H02M7/515(2007.01)I

主分类号:

H02J3/38

申请人:

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帼英; 李书灿; 王会民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上合工业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罗晓林;李志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该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可控硅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电阻R1用于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 U1、 电容 C0 及由可控硅 K1、 K2、 K3、 K4 组成的逆变桥电路, 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 的电源 E 与电感 L1, 在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 R1 ; K2、 K4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依次通过 L1、 K2、 C0、 Vi、 K4、 E 形成放电回路 ; K1、 K3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通过 L1、 K3、 Vi、 C0、 K1、 E 形成放电回路。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逆变桥 电路的可控硅 K1 与 K2、 K3 与 K4 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 在可控硅 K2 与 K3 的连接 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K1 与 K4 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同步触 发电路 U1 设置有与电容 C0 及可控硅 K1、 K2、 K3、 K4 连接的 9 个引脚,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 引脚 2 与可控硅 K1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7 与可控硅 K2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5 与可控硅 K3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3 与可控硅 K4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4、 6 分别与逆变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 同步 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9 串联电容 C0 后与引脚 6 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1 与直流电源 的负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 4 脚与 8 脚为内部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可控硅 K1、 K2、 K3、 K4 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说明书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力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背景技术 并网在电力行业的释义为发电机组的输电线路与输电网接通 ( 开始向外输电 )。 如新机组的并网发电缓解了电力供应的不足。
     并网逆变器一般分为光伏并网逆变器、 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 动力设备并网逆变 器和其他发电设备并网逆变器。在蓄电池电压稳定的条件下, 逆变器输出稳定的正弦波电 流。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逆变上网装置, 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 1、 效率较低, 体积较大 ; 2、 结构复杂 ; 3、 可靠性差 ; 4、 价格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 体积小、 价格低, 能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 且可靠性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 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 U1、 电容 C0 及由可控硅 K1、 K2、 K3、 K4 组成的逆变桥电 路, 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 E 与电感 L1, 在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外围连接有用于 调节相位的电阻 R1。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 K1 与 K2、 K3 与 K4 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 在可控硅 K2 与 K3 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K1 与 K4 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同步触发电路 U1 有与电容 C0 及可控硅 K1、 K2、 K3、 K4 连接的 9 个引脚, 同步触发 电路 U1 的引脚 2 与可控硅 K1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7 与可控硅 K2 的控 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5 与可控硅 K3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3 与可控硅 K4 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4、 6 分别与整流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 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9 串联电容 C0 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引 脚 1 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 4 脚与 8 脚为内部连接。
     所述的可控硅 K1、 K2、 K3、 K4 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K2、 K4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依次通过 L1、 K2、 C0、 Vi、 K4、 E 形成放电回路 ; K1、 K3 导 通时, 直流电源 E 通过 L1、 K3、 Vi、 C0、 K1、 E 形成放电回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利用电容 C0 与四个可控硅, 并配合同步 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 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 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 成本, 且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的同步触发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 利用电容 C0 与四个可控硅, 并配合同步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
     可控硅又叫晶闸管, 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 俗称可控硅, 它是一种大功率开关型半 导体器件。可控硅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 能在高电压、 大电流条件下工作, 且其工作过程 可以控制、 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 交流调压、 无触点电子开关、 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以便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 深入的诠释。
     如图 1、 2 所示,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 路 U1、 电容 C0 及由可控硅 K1、 K2、 K3、 K4 组成的逆变桥电路, 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 电源 E 与电感 L1, 在同步触发电路 U1 的外围还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 R1。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 K1 与 K2、 K3 与 K4 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 在可控硅 K2 与 K3 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K1 与 K4 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同步触发电路 U1 设置有与电容 C0 及可控硅 K1、 K2、 K3、 K4 连接的 9 个引脚, 同步 触发电路 U1 的引脚 2 与可控硅 K1 的控制极相连 ; 引脚 7 与可控硅 K2 的控制极相连 ; 引脚 5 与可控硅 K3 的控制极相连 ; 引脚 3 与可控硅 K4 的控制极相连 ; 引脚 4、 6 分别与逆变桥的 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 ; 引脚 9 串联电容 C0 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 ; 引脚 1 与直流电源的负极 相连, ; 4 脚与 8 脚内部连接。
     所述的可控硅 K1、 K2、 K3、 K4 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K2、 K4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依次通过 L1、 K2、 C0、 Vi、 K4、 E 形成放电回路 ; K1、 K3 导 通时, 直流电源 E 通过 L1、 K3、 Vi、 C0、 K1、 E 形成放电回路。
     电容 C0 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 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 ; 电感 L1 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 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 ; 电阻 R1 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 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 当逆变装置接上直流电源 E 时, K2、 K1 和 K3、 K4 均加上电 压 E, 则 K1、 K2、 K3、 K4 两端各有 1/2E, 当外接交流电 Vi 时, K1、 K2、 K3、 K4 之间的电压会随 外交流电 Vi 的变化而变化, 当 K2 或 K4 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 即电压≤ 0V, K1、 K3 的控制极 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同理 : 当 K1、 K3 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 即电压 ≤ 0V, K2、 K4 的控制极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
     K2、 K4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通过 L1、 K2、 C0、 Vi、 K4、 E 形成放电回路 (上网) 。同理 : K1、 K3 导通时, 直流电源 E 通过 L1、 K3、 Vi、 C0、 K1、 E 形成放电回路 (上网) 。
     同时如图 1 所示的可控硅 K1、 K2、 K3、 K4 可换成双向可控硅, 通过调整同步触发电 路的相位角, 实现上网、 整流输出两用。
     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内容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 前提下, 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1008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5 1 0 0 8 8 A *CN102510088A* (21)申请号 201110374877.3 (22)申请日 2011.11.23 H02J 3/38(2006.01) H02M 7/515(2007.01) (71)申请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上合工 业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2)发明人陈帼英 李书灿 王会民 (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罗晓林 李志强 (54) 发明名称 一。

2、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57) 摘要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该装置 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 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 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可控硅K1与K2、 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可控硅K2 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 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 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 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 的9个引脚。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 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能 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

3、流,使上网电流接近 正弦波;电阻R1用于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整。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 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 的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通时, 。

4、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桥 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K2与K3的连接 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触 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电路U1的 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

5、路U1的引脚3与可控硅 K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 触发电路U1的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引脚6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1与直流电源 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10088 A 1/2页 3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并网在电。

6、力行业的释义为发电机组的输电线路与输电网接通(开始向外输电)。 如新机组的并网发电缓解了电力供应的不足。 0003 并网逆变器一般分为光伏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动力设备并网逆变 器和其他发电设备并网逆变器。在蓄电池电压稳定的条件下,逆变器输出稳定的正弦波电 流。 0004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逆变上网装置,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效率较低,体积较大;2、 结构复杂;3、可靠性差;4、价格太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体积小、价格低,能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可靠性高。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7、是: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 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 调节相位的电阻R1。 0007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0008 同步触发电路U1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 电路U1的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 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

8、引脚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3 与可控硅K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4、6分别与整流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 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 脚1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 0009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0010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 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电容C0。

9、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 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 成本,且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说 明 书CN 102510088 A 2/2页 4 图2为本发明的同步触发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利用电容C0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 0014 可控硅又叫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俗称可控硅,它是一种大功率开关型半 导体器件。可控硅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

10、其工作过程 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0015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 深入的诠释。 0016 如图1、2所示,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 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 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还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 0017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

11、负极。 0018 同步触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 触发电路U1的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制极相连;引脚 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引脚3与可控硅K4的控制极相连;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 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1与直流电源的负极 相连,;4脚与8脚内部连接。 0019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0020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 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

12、C0、K1、E形成放电回路。 0021 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 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 整。 0022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逆变装置接上直流电源E时,K2、K1和K3、K4均加上电 压E,则K1、K2、K3、K4两端各有1/2E,当外接交流电Vi时,K1、K2、K3、K4之间的电压会随 外交流电Vi的变化而变化,当K2或K4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0V,K1、K3的控制极 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同理:当K1、K3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 0V,K2、K4的控制极。

13、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 0023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同理: K1、K3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 0024 同时如图1所示的可控硅K1、K2、K3、K4可换成双向可控硅,通过调整同步触发电 路的相位角,实现上网、整流输出两用。 0025 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内容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 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2510088 A 1/2页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10088 A 2/2页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10088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