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1008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5 1 0 0 8 8 A *CN102510088A* (21)申请号 201110374877.3 (22)申请日 2011.11.23 H02J 3/38(2006.01) H02M 7/515(2007.01) (71)申请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上合工 业区东莞市神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2)发明人陈帼英 李书灿 王会民 (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罗晓林 李志强 (54) 发明名称 一。
2、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57) 摘要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该装置 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 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 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可控硅K1与K2、 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可控硅K2 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 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 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 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 的9个引脚。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 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能 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
3、流,使上网电流接近 正弦波;电阻R1用于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整。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 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电路的两端连接有串联 的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通时, 。
4、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桥 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K2与K3的连接 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触 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电路U1的 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制极相连, 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
5、路U1的引脚3与可控硅 K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 触发电路U1的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引脚6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1与直流电源 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10088 A 1/2页 3 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并网在电。
6、力行业的释义为发电机组的输电线路与输电网接通(开始向外输电)。 如新机组的并网发电缓解了电力供应的不足。 0003 并网逆变器一般分为光伏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动力设备并网逆变 器和其他发电设备并网逆变器。在蓄电池电压稳定的条件下,逆变器输出稳定的正弦波电 流。 0004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逆变上网装置,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效率较低,体积较大;2、 结构复杂;3、可靠性差;4、价格太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体积小、价格低,能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可靠性高。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7、是: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 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连接有用于 调节相位的电阻R1。 0007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0008 同步触发电路U1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触发 电路U1的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 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
8、引脚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3 与可控硅K4的控制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4、6分别与整流桥的两个交流输入端 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引 脚1与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连,同步触发电路U1的4脚与8脚为内部连接。 0009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0010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 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电容C0。
9、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 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有效降低生产和使用 成本,且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说 明 书CN 102510088 A 2/2页 4 图2为本发明的同步触发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本发明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 置,利用电容C0与四个可控硅,并配合同步触发电路组成直流自动跟踪逆变并网装置。 0014 可控硅又叫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俗称可控硅,它是一种大功率开关型半 导体器件。可控硅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
10、其工作过程 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0015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 深入的诠释。 0016 如图1、2所示,一种直流电逆变自动跟踪并网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同步触发电 路U1、电容C0及由可控硅K1、K2、K3、K4组成的逆变桥电路,在逆变桥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 电源E与电感L1,在同步触发电路U1的外围还连接有用于调节相位的电阻R1。 0017 逆变桥电路的可控硅K1与K2、K3与K4的连接处组成两个交流输入端,在可控硅 K2与K3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正极、K1与K4的连接处接直流电源的。
11、负极。 0018 同步触发电路U1设置有与电容C0及可控硅K1、K2、K3、K4连接的9个引脚,同步 触发电路U1的引脚2与可控硅K1的控制极相连;引脚7与可控硅K2的控制极相连;引脚 5与可控硅K3的控制极相连;引脚3与可控硅K4的控制极相连;引脚4、6分别与逆变桥的 两个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9串联电容C0后与交流输入端相连;引脚1与直流电源的负极 相连,;4脚与8脚内部连接。 0019 所述的可控硅K1、K2、K3、K4为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 0020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依次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K1、K3导 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
12、C0、K1、E形成放电回路。 0021 电容C0能有效控制上网时功率大小的问题,保证逆变并网装置正常工作;电感L1 能有效减少上网时脉冲峰值电流,使上网电流接近正弦波;电阻R1同步触发电路的相位调 整。 0022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逆变装置接上直流电源E时,K2、K1和K3、K4均加上电 压E,则K1、K2、K3、K4两端各有1/2E,当外接交流电Vi时,K1、K2、K3、K4之间的电压会随 外交流电Vi的变化而变化,当K2或K4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0V,K1、K3的控制极 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同理:当K1、K3两端的电压为反向时,即电压 0V,K2、K4的控制极。
13、得到来自同步触发电路的同步信号而导通。 0023 K2、K4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2、C0、Vi、K4、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同理: K1、K3导通时,直流电源E通过L1、K3、Vi、C0、K1、E形成放电回路(上网)。 0024 同时如图1所示的可控硅K1、K2、K3、K4可换成双向可控硅,通过调整同步触发电 路的相位角,实现上网、整流输出两用。 0025 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内容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 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2510088 A 1/2页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10088 A 2/2页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1008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