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导气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具有出气管的导气喷嘴, 在第一出气口处, 平 行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多个可以同时绕各自纵轴枢转的枢接条板, 为了达到该目的, 所述条 板通过背离出气口一侧的杆连接。
背景技术
FR2671520A1 的图 6 和图 7 公开了相似的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具有出气管的导 气喷嘴, 在其出气口处, 平行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多个可以同时绕各自纵轴枢转的枢接条板, 为了达到该目的, 所述条板通过背离出气口一侧的杆连接。在安装位置处最上面的枢接板 条还通过驱动杆和中间杆与出气口处上部区域的襟翼 (flap) 相连, 以该方式, 当枢接条板 开放时 ( 图 6), 襟翼闭合, 当枢接条板几乎闭合时 ( 图 7), 襟翼开放。在闭合状态下, 襟翼 以密封形式置于最上部枢接条板上面的固定条板上。 因此, 根据枢接条板的位置, 空气可以 选择性地通过或穿过襟翼向上引导。然而, 平行于条板设置襟翼, 因此它们 “共用” 气流。 发明内容 然而, 需要这样一种导气喷嘴, 从该导气喷嘴中喷出的空气有针对性地出现, 尤其 当安装在仪表板上时, 特定地出现在难以触及的乘员的臀部区域。
该目的可以通过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导气喷嘴实现。
导气喷嘴在第一出气口的下方具有独立的第二出气口, 这个事实使得引导气流成 为可能, 从而所产生的气流较大程度独立于第一出气口, 有针对性地进入车辆的下方区域。
在优选实施例中, 第二出气口通过襟翼与第一出气口连接。因此, 对于第二出气 口, 由第一出气口产生的气流以特定方式受到襟翼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 当气流从出气口处 出来时, 气流先通过枢接条板并在那里受到影响。只有这样空气可以到达第二出气口的襟 翼。
因此, 如果襟翼朝气流方向设置在枢接条板的后面是有利的。
如果襟翼通过最低处的枢接条板驱动并且通过开槽杆与最低处的枢接条板操纵 连接, 这是有利的。这样得到简单的结构, 例如, 枢接条板和襟翼可以通过在一个枢接条板 ( 优选为中心条板 ) 上以已知方式接合的常用驱动元件驱动。
为了达到该目的, 开槽杆可以与最下方的枢接条板端的出气口枢转连接。为了达 到该目的, 枢接条板可以具有凸轮杆。
为了特定地在所需方向上引导气流, 如果出气口的纵向中心平面相互分离的角度 在 30 至 90 度之间, 特别地, 最好是大约 60 度。
为了影响和控制气流表现, 以在乘员的臀部区域提供所需的适合的补给。当枢接 条板闭合时, 如果第一和第二出气口通过气流相互连接, 使两个出气口接近或不运送空气 气流, 即, 不提供补给, 这是有优势的方案。
在该情况下, 当枢接条板完全凸起时 ( 大致与纵向中心平面平行延伸 ), 如果第一
和第二出气口通过气流相互连接, 使第二出气口接近或不运送空气气流, 即, 不供给, 其更 具有优势。
在该情况下, 当枢接条板不完全凸起时 ( 与纵向中心平面呈角度延伸或在闭合与 完全开放之间的枢转位置延伸 ), 如果第一和第二出气口通过气流相互连接, 以这种方式提 供两个出气口, 供给率取决于枢接条板的枢转角度, 其同样具有优势。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多细节、 特征和优势将结合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进行如下详细描述, 其 中:
图 1 示出了通过枢接条板和襟翼的三个不同位置的导气喷嘴的纵截面示意图 ; 以 及
图 2 示出了图 1 所示的最下方的枢接条板和襟翼的视图, 其中, 襟翼处于闭合位 置; 以及
图 3 示出了图 1 所示的最下方的枢接条板和襟翼的视图, 其中, 襟翼处于开放位 置。
附图标记
1……导气喷嘴
2……仪表板
3……出气管
4……第一出气口
5……第二出气口 6……枢接条板 7……杆 8……滑块 9……开槽导轨 10……箭头 11……格栅 12……襟翼 13……开槽杆 14……导轨槽 14A, B, C……导轨槽截面 16……旋转中心 17……圆形路径 18……凸轮杆 L1, L2……纵向中心平面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了整体以 1 表示的用于机动车内部通风的导气喷嘴。
导气喷嘴 1 设置在仪表板 2 上, 并由车辆通风系统或空调系统等 ( 未示出 ) 通过出气口 3 提供空气。
导气喷嘴 1 在侧面具有面向车辆内部或朝气流方向的两个出气口 4、 5。
第一出气口 4 设置在第二出气口 5 的上方。
第一出气口 4 实质上与乘员的胸部及头部区域对齐, 即, 与其纵向中心平面 L1 对 齐。
第二出气口 5 实质上与乘员的臀部区域对齐, 即, 与其纵向中心平面 L2 对齐。
纵向中心平面 L1 和 L2 之间形成角度约为 60 度。
多个枢接条板 6 平行并相互间隔地设置在第一出气口 4 处, 可以围绕各纵向轴 ( 沿视图方向延伸 ) 同时枢转, 为了达到该目的, 所述条板通过侧面背离出气口 4 的杆 7 以 铰接方式相互连接。
为了能够移动或调整枢接条板 6, 安装在格栅 11 上的滑块 8 通过开槽导轨 9 以已 知方式与中心枢接条板连接, 由此, 沿箭头 10 方向移动滑块 8 引起枢接条板 6 在第一闭合 端位置 ( 由点线的条板 6 表示 ) 和第二完全开放或凸起端位置 ( 由虚线条板 6 表示 ) 之间 的调整。
在第一闭合端位置, 枢接条板 6 横向上与出气管 3 中的气流方向对齐, 并彼此以密 封形式设置, 以防止空气泄露。 在第二完全开口端位置, 枢接条板设置为与第一端位置大致垂直, 并且相互平行 延伸, 允许空气不受阻碍地从它们之间穿过至第一出气口 4。该气流大致朝纵向中心平面 L1 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面, 在其间位置处, 枢接条板 6 呈倾斜对齐, 气流与纵向中心平面 L1 向下倾 斜的方向对齐, 大部分朝纵向中心平面 L2 方向。
为了达到该目的, 第一和第二出气口 4、 5 根据流动相互连接, 由此, 当枢接条板 6 闭合时, 出气口 4、 5 均闭合, 当枢接条板 6 完全凸起时, 第二出气口 5 闭合, 当枢接条板 6 不 完全凸起时, 均供给出气口 4、 5, 供给率取决于枢接条板 6 的枢转角度。
为了达到该目的, 第二出气口 5 通过襟翼 12 与第一出气口 4 连接。襟翼 12 通过 最下方枢接条板 6a 驱动。襟翼 12 通过开槽杆 13 与最下方枢接条板操纵连接。开槽杆 13 枢转连接至最下方的枢接条板 6a 的出气口端, 并且襟翼 12 朝气流方向设置在枢接条板 6 之后。
在枢接条板 6( 点划线 ) 的闭合的第一端位置处, 襟翼 12 无可否认地处于开放位 置 ( 点划线 ) 并以大致平行的位置置于出气口 5 的壁, 但是由于从气流方向上看去第二出 气口 5 位于枢接条板 6 之后, 因此, 第二出气口 5 不提供空气。
另一方面, 在开放的枢接条板 6 的第二末端位置 ( 虚线 ), 襟翼 12 处于闭合位置 ( 虚线 ), 并横向设置, 闭合出气口 5, 并在出气口 5 的壁之间进行密封处理。
在枢接条板 6 的中间位置处, 供给出气口 4、 5, 供给率取决于枢接条板 6 的枢转角 度。
为了通过枢转最下方的枢接条板 6a 达到襟翼 12 的所述运动, 开槽杆 13 与襟翼 12 整体连接, 并从襟翼表面 15 的一侧大致垂直凸起, 开槽杆 13 的导轨槽 14 大致为 “Z” 字形 设计。
襟翼 12 和开槽杆 13 构成的整体具有旋转中心 16( 见图 1)。
最下方的枢接条板 6a 的出气口端具有运动 17 的圆形路径。由图 1 可以看出, 旋 转 16 的中心位于圆形路径 17 上。
导轨槽 14 本质上具有控制运动的三个截面 14A、 14B 和 14C。
第一截面 14A 和第三截面 14C 与圆形路径 17 匹配, 因此, 在枢接条板 6 的闭合的 第一端位置、 在襟翼 12 的开放位置 ( 点划线 )、 在枢接条板 6 的第二端位置以及在襟翼 12 的闭合位置 ( 虚线 ), 它们都处于圆形路径 17 上。
该效果为, 襟翼 12 在各个端位置的区域不经过任何运动, 实际上仅在中心截面 14C 上运动。
该中心截面 14C 与枢转位置或枢接条板 6 和 6a 的枢转角度范围相对应, 在该截面 中穿过枢接条板的气流在任何情况下朝第二出气口 5 的方向上受力或被引导。
为了与导轨槽 14 结合, 最下方的枢接条板 6a 具有从前面伸出的凸轮杆 18, 即, 在 流动方向的前面或从朝向第一出气口 4 的条板 61 的侧面, 通过端凸轮与导轨槽 14 啮合。
因此, 巧妙地使用穿过连续设置的枢接条板 6 和襟翼 12 或第二出气口 5 的气流。
另外, 通过襟翼 12 有利于引导从枢接条板 6 的枢转位置上产生的空气的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