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4281427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7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662497.9

申请日:

2013.12.09

公开号:

CN104703438A

公开日:

2015.06.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5K 7/20申请日:20131209|||公开

IPC分类号:

H05K7/20

主分类号:

H05K7/20

申请人: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邱立运; 孙英; 曾小信; 储太山

地址:

410007湖南省长沙市劳动中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王宝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冷却装置可包括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散热底板和隔热材料,制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制冷片,每个制冷片通过电源线相连接,接受外部供电,使制冷组件的两面分别形成吸热端和放热端;制冷组件固定安装在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之间,且制冷组件的吸热端与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制冷组件的放热端与散热底板紧密接触,由散热底板散发放热端的热量;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未安装制冷组件的区域填充隔热材料;散热底板、制冷组件和冷面导热板逐层分布,并通过冷面导热板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用于降低隔热仪表箱内部的温度。如此就可简单、有效的降低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 散热底板和隔热材料,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制冷片,每个制冷片通过电 源线相连接,接受外部供电,使所述制冷组件的两面分别形成吸热端和放热端; 所述制冷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所述散热底板之间,且所述制 冷组件的吸热端与所述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所述制冷组件的放热端与所述散 热底板紧密接触,由所述散热底板散发所述放热端的热量; 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未安装所述制冷组件的区域填充所述隔 热材料; 所述散热底板、制冷组件和冷面导热板逐层分布,并通过所述冷面导热板 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用于降低所述隔热仪表箱内部的温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所述散热底板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将每个制冷片 的两端分别嵌入到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的对应凹槽中,以使所述制冷组 件的吸热端和放热端分别与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紧密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方式将所述冷面导 热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热仪表箱: 所述隔热仪表箱表面开设有一个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冷面 导热板的面积,所述冷面导热板覆盖安装于所述预留孔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传热 板, 所述传热板的面积大于所述预留孔的面积,所述冷面导热板通过所述传热 板覆盖安装于所述预留孔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 包括冷却风管,所述冷却风管包含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 所述冷却风管均匀布设在所述散热底板远离所述制冷组件的一端,用于散 发所述散热底板的热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设置有至少一 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开口; 所述挡风板与制冷片在位置上相对应,且沿着气流方向滞后所述制冷片预 设距离。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引导 风管, 所述引导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冷却风管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引导风管的 出风口对应所述冷却风管,用于散发所述冷却风管的热量。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处 设置有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开口。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处 设置有一个常闭型定时阀门; 所述常闭型定时阀门用于定时打开,并将所述引导风管内存储的冷却风排 空后关闭。 10.  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 的冷却装置、导风风管、通断开关; 所述导风风管与回转窑的二次风风管相连通,将所述二次风风管中的二次 风引至所述冷却装置,用于散发所述冷却装置的热量; 所述通断开关设置在所述导风风管与所述二次风风管相接的一端,用于控 制二次风的通断。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过滤阀, 所述过滤阀设置在所述导风风管靠近所述冷却装置的一端。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回转窑是一种倾斜放置的连续旋转的圆筒形高温窑炉,用于对物料进行干 燥、焙烧和煅烧等处理,被广泛应用在冶金、水泥、耐火材料、化工等行业。 为了监测和控制回转窑正常运转,窑身上往往需要布设多种随窑旋转的电子设 备。为了保证这些电子设备在回转窑的高温辐射热下仍能正常工作,现有技术 一般会在电子设备与回转窑之间设置隔热板、隔热仪表箱等隔热装置,并将电 子设备置于隔热仪表箱内,通过这些隔热装置来降低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温 度,使设备正常工作。如此方案,就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尽量降低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电子设备和隔热装置都应尽 量远离窑身,即与窑身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设 备所在的环境温度,但却增大了电子设备和隔热装置随窑旋转的线速度,对焊 接及受力要求较高,否则很容易出现旋转过程中脱离回转窑的情况,增大了危 险系数,也增加了安装和维护成本。
2.隔热装置的降温效果有限。一般在电子设备和隔热装置随回转窑长期 运行后,仪表箱的内部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相差不多,甚至可能相同,此时隔 热装置并未起到降温效果,使电子设备在高温下工作,势必会影响其正常的工 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可以简单、有效地降低回转窑上 布设的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散热底板和隔热材 料,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制冷片,每个制冷片通过电源线相连接,接受 外部供电,使所述制冷组件的两面分别形成吸热端和放热端;
所述制冷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所述散热底板之间,且所述制 冷组件的吸热端与所述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所述制冷组件的放热端与所述散 热底板紧密接触,由所述散热底板散发所述放热端的热量;
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未安装所述制冷组件的区域填充所述隔 热材料;
所述散热底板、制冷组件和冷面导热板逐层分布,并通过所述冷面导热板 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用于降低所述隔热仪表箱内部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所述散热底板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将每 个制冷片的两端分别嵌入到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的对应凹槽中,以使所 述制冷组件的吸热端和放热端分别与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紧密接触。
优选的,按以下方式将所述冷面导热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热仪表箱:
所述隔热仪表箱表面开设有一个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冷面 导热板的面积,所述冷面导热板覆盖安装于所述预留孔上。
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传热板,
所述传热板的面积大于所述预留孔的面积,所述冷面导热板通过所述传热 板覆盖安装于所述预留孔上。
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冷却风管,所述冷却风管包含多个相互连通 的风道;
所述冷却风管均匀布设在所述散热底板远离所述制冷组件的一端,用于散 发所述散热底板的热量。
优选的,所述风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开口;
所述挡风板与制冷片在位置上相对应,且沿着气流方向滞后所述制冷片预 设距离。
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引导风管,
所述引导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冷却风管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引导风管的 出风口对应所述冷却风管,用于散发所述冷却风管的热量。
优选的,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有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 开口。
优选的,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有一个常闭型定时阀门;
所述常闭型定时阀门用于定时打开,并将所述引导风管内存储的冷却风排 空后关闭。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上述的冷却装置、导风 风管、通断开关;
所述导风风管与回转窑的二次风风管相连通,将所述二次风风管中的二次 风引至所述冷却装置,用于散发所述冷却装置的热量;
所述通断开关设置在所述导风风管与所述二次风风管相接的一端,用于控 制二次风的通断。
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过滤阀,所述过滤阀设置在所述导风风管靠近所 述冷却装置的一端。
本发明实施例冷却装置安装在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可包括冷面导热板、 制冷组件、散热底板和隔热材料,在接通直流电之后,制冷组件的两面分别形 成吸热端和放热端,其中,吸热端通过冷面导热板与仪表箱进行热交换,以降 低仪表箱内部的温度,即电子设备的环境温度;放热端通过散热底板与外界冷 却风进行有效热交换,保证吸热端可以持续稳定的降低仪表箱温度。如此就可 简单、有效的降低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冷却装置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应用的热电制冷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冷却风管与制冷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挡风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冷却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 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在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实施例1中,冷却装置可包括冷面导热板 11、制冷组件12、散热底板13和隔热材料14,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制 冷片,每个制冷片通过电源线相连接,接受外部供电,使所述制冷组件的两面 分别形成吸热端和放热端;所述制冷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冷面导热板和所述散 热底板之间,且所述制冷组件的吸热端与所述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所述制冷 组件的放热端与所述散热底板紧密接触,由所述散热底板散发所述放热端的热 量;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未安装所述制冷组件的区域填充所述隔热 材料;所述散热底板、制冷组件和冷面导热板逐层分布,并通过所述冷面导热 板固定安装在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用于降低所述隔热仪表箱内部的温度。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利用隔热装置降低布设在回转窑窑身上的电子设备(需 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布设在窑身上可以理解为:电子设备固定在回转窑外表 面;或者电子设备通过支撑杆固定在回转窑外表面,即电子设备与回转窑外表 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的环境温度时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利用热电制冷原理提 供了一种新的制冷方式。
在介绍本发明方案之前,下面先对热电制冷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参见图2所示的热电制冷原理示意图,将P型半导体元件和N型半导体 元件联结成热电偶,再接通直流电源后,会在半导体元件的接头处产生温差和 热量的转移,具体为:在电流方向为N到P的接头处,温度下降并且吸热, 形成吸热端或称为冷端,在电流方向为P到N的接头处,温度上升并且放热, 形成放热端或称为热端。
本发明就是要利用上述热电制冷原理,降低布设在回转窑窑身上的电子设 备的环境温度,为其稳定可靠地工作提供合适的温度。通过散热底板与外界进 行热交换,有效散发制冷组件放热端的热量,使放热端保持在一定的温度,通 过冷面导热板实现制冷组件吸热端与电子设备隔热仪表箱之间的热交换,降低 隔热仪表箱的温度,进而降低仪表箱内部温度,即降低电子设备所处位置的环 境温度。与现有技术的冷却方式相比,本发明方案具有以下好处:
1.可降低对隔热仪表箱安装高度的要求。本发明利用热电制冷原理来降 低电子设备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不再依靠远离回转窑的方式进行隔离降温, 故对隔热仪表箱的安装高度可不做特殊要求,如此就不会出现隔热仪表箱随回 转窑旋转线速度过大的问题,相应地,就降低了对焊接及受力的要求,也降低 了仪表箱在旋转过程中脱离回转窑的可能性。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 可以结合热电制冷和隔离降温两种方式来降低电子设备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
2.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在降温过程中不需使用制冷剂,也无需复杂的机械 设备和管路系统的配合,只要外接直流电即可实现制冷降温,具有结构简单, 成本低等优点。
3.在有外界供电的情况下,只要保证放热端热量的有效散发,吸热端就 可不断的与隔热仪表箱进行热交换,降低电子设备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降温 效果持续且高效。
下面结合附图解释说明下本发明冷却装置所涉及到的部件。
1.制冷组件
制冷组件由多个制冷片串联而成,各个制冷片之间通过电源线正负相连, 由外部电源集中供电。一般情况下,可根据需要的制冷温度、制冷回路可承受 的电压电流等因素综合确定制冷片的数目,具体可体现为:所需的制冷温度越 低(或者理解为需要较强的降温效果),串联的制冷片就越多;制冷回路的电 压电流越大,电子对的移动就越频繁,降温效果就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制冷片通常为长*宽*高=40mm*40mm*4mm的 小簿片,当然,还可能会存在其它各种尺寸,如30mm*30mm*4mm、 50mm*50mm*4mm等,本发明对使用哪种尺寸的制冷片形成制冷组件可不做 具体限定。
为了保证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制冷效果,最好使制冷组件的吸热端与冷面导 热板紧密接触,制冷组件的放热端与散热底板紧密接触,即尽量保证两个接触 面的平整度,对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两种方案:
一是,在接触面涂导热硅脂,以排除空气,加强接触;
二是,使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所述散热底板对应设置至少一个凹槽,将每个 制冷片的两面分别嵌入到所述冷面导热板与所述散热底板的对应凹槽中,实现 制冷组件与冷面导热板、散热底板之间的紧密接触。作为一种示例,可将凹槽 的深度设置为小于1mm。
2.冷面导热板
参见图3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安装示意图,电子设备设置在隔热仪表箱内, 并与隔热仪表箱共同通过安装板、支杆固定安装在回转窑外表面上,支杆上还 设置有隔热板,用以阻隔回转窑的辐射热。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可安装在隔热仪 表箱的任一端面上,但是考虑到仪表箱有一个端面要连接支杆和安装板,所以 优选利用剩余的五个端面来固定冷却装置。
另外,在选择冷却装置的安装位置时,还可根据箱体内电子设备的设置位 置而定,例如,电子设备位于箱体内偏左上侧(如图3所示),则可将冷却装 置安装在较为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个端面,如图3所示的仪表箱的左侧端面,当 然,还可设置在仪表箱的上侧端面,对此,本发明可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本发明冷却装置是通过冷面导热板固定安装在仪表箱,进而通过 冷面导热板实现制冷组件吸热端与仪表箱之间的热交换,降低箱内部电子设备 的环境温度。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三种冷面导热板与仪表箱的连接方案,下面分别进 行解释说明。
方案一,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实现方案,可直接将冷面导热板焊接在仪表箱 外表面,或者通过704胶将冷面导热板粘接在仪表箱外表面,或者通过紧固件 实现二者的连接。为了保证热交换效率,仪表箱最好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 料制成。
方案二,在仪表箱与冷面导热板相连接的一面开设一个预留孔,且该预留 孔的面积略小于冷面导热板的面积,这样,可直接将冷面导热板安装于预留孔 上,并将预留孔全部覆盖住。具体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焊接、胶水粘接、紧固 件连接等,本发明对此可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冷面导热板与预留 孔外边缘相重叠的区域可以用704胶密封,用以防尘防水。
通过开设预留孔的方式,可实现冷却装置与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直接热交 换,与方案一相比增强了降温效果。且预留孔的面积越大,接触面积就越大, 热交换效率越高,降温效果越好。
方案三,在仪表箱与冷面导热板相连接的一面开设一个预留孔,与方案二 所不同的是,本方案中不直接将冷面导热板安装于预留孔上,而是通过导热性 能好的传热板(方案二相当于通过空气进行热交换,相对方案三的传热板而言, 导热性能稍低)将冷端导热板间接安装在仪表箱。首先利用传热板封装预留孔 (即覆盖住预留孔,具体可采用上文介绍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 明的是,传热板的面积要比预留孔的面积略大些,而与冷面导热板的面积相比, 可比冷面导热板的面积大、或小或大小相当均可,本发明对此可不做限定), 且优选使传热板在仪表箱内部封装预留孔,即将传热板设置在仪表箱内;然后 将冷面导热板固定在传热板上,通过传热板间接固定安装在隔热仪表箱,具体 地,冷面导热板可以位于仪表箱内、或者位于预留孔内、或者位于仪表箱外均 可,本发明对冷面导热板的安装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使冷面导热板固定在 传热板上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传热板上可以均匀或者随机布设多个凹槽或者凸棱,相对 光滑的外表面而言,如此就可增大传热板与电子设备环境间的接触面积,可增 大换热效率,提高降温效果。
3.散热底板
隔热仪表箱由内向外,依次是冷却装置的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吸热端 与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放热端与散热底板紧密接触)或隔热材料(未放置制 冷组件的区域需要设置隔热材料)、散热底板。也就是说,制冷组件放热端的 热量主要通过散热底板来散发,以使放热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如此,吸 热端才可持续地与仪表箱进行热交换。
散热底板可借助回转窑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冷却风散发放热端的热量,或者 散热底板还可借助任何外部设备(如集风器、散热风扇等)散发放热端的热量。 优选的,当本发明方案应用到还原回转窑时,因为回转窑窑身上设有多个二次 风风管,用以向回转窑内送入二次风,处理窑内过量的煤粉、CO等,故此时 可引出部分二次风风管内的二次风至散热底板处,借二次风来散发放热端的热 量,具体实现方案此处暂不详述。
4.隔热材料
隔热材料可以是耐火棉、纤维毡等,设置在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不 存在制冷组件的区域,用于防止冷面导热板向散热底板辐射传热,影响放热端 的热量散发,降低制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隔热材料的厚度可在1~10mm之间,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厚度,本发明对此可不做限定。
参见图1,在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实施例2中,冷却装置可包括冷面导热板 11、制冷组件12、散热底板13、隔热材料14、冷却风管15,其中,冷面导热 板、制冷组件、散热底板、隔热材料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可参照上文,此处不再 赘述。下面对冷却风管的位置与连接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参见图4,示出了冷却风管与制冷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所述冷却风 管均匀布设在所述散热底板远离所述制冷组件的一端,即隔热仪表箱由内向 外,依次是冷却装置的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或隔热材料、散热底板、冷却风 管。
冷却风管包含多个相互连通的风道,冷却风从风管进风口进入,在各风道 之间流通,最终经出风口流出,流动过程中可携带走散热底板上的部分热量, 起到散热作用。相对冷却风直接吹到散热底板的方案,设置冷却风管之后,可 延长冷却风与散热底板之间的换热时间,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上述冷却装置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出了如下改进 方案,达到进一步增加热交换时间,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具体改进方案可体 现为:
参见图5,所述风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挡风板16,所述挡风板上设有开口, 即在风道内设置可阻碍冷却风流通的挡风板,挡风板上设有开口,冷却风经过 开口之前被阻碍加压,然后再经开口继续在风道内流通,如此就延长了热交换 时间,提高了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散发散热底板热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散发制冷组件放热端 的热量,因此,优选对应制冷片的位置来设置挡风板,即使挡风板与制冷片在 位置上相对应,且最好沿着冷却风的气流方向,使挡风板滞后制冷片一定的距 离(该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预设,本发明可不做具体限定)。这样,冷却风被 挡风板开口阻碍加压的位置,可以恰好对应制冷片所在的位置,最大程度的提 高散热效果。
另外,挡风板上开设的开口,其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各种形 状,具体开口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本发明对此并不做特殊限定,只要能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冷却风流通即可。此外,开口的数量可以体现为图5所示只 开设一个开口,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每个开口的尺寸等开设多个开口,对 此本发明亦不做具体限定。
参见图6,示出了本发明冷却装置的实施例3,冷却装置可包括冷面导热 板11、制冷组件12、散热底板13、隔热材料14、冷却风管15、引导风管18, 其中,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散热底板、隔热材料、冷却风管的位置及连接 关系可参照上文,此处不再赘述。下面对引导风管的位置与连接关系进行解释 说明。
所述引导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冷却风管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引导风管的 出风口对应所述冷却风管,用于散发所述冷却风管的热量。也就是说,本实施 例要通过引导风管将冷却风管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再次引导到冷却装置的顶端 外表面,即冷却风管的外表面,利用这部分气体继续对冷却风管进行冷却降温, 避免这部分气体被浪费。
进一步地,在上述冷却装置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出了如下改进 方案,达到进一步增加热交换时间,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具体改进方案可体 现为:
方案一,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有一个挡风板20,所述挡风板上 设有开口。
开口的形状、数目可参照上文所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 在引导风管出风口处设置挡风板是为了限制气流的流出速度,延长热交换时 间,同时还可避免气流快速流出导致的气体浪费。
方案二,或者,还可在所述引导风管的出风口(即末端)设置一个常闭型 定时阀门。定时阀门间隔一定的时间就会持续打开一段时间,将存储的冷却风 排空后再关闭。这样,在定时阀门关闭期间,存储的冷却风就会持续地与散热 底板、制冷片进行热交换,同样起到了延长热交换时间,提高散热效果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冷却风进出冷却风管前后的温度变化量,可确定阀门 间隔多长时间打开。此外,在利用二次风作为冷却风的方案中,可以根据二次 风风管内气体的压力、气体流速及引导风管长度确定阀门打开的持续时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引导风管设置的过长,为了尽量减小振动,保 证冷却装置的平稳运行,可通过图6所示的支撑架19将引导风管固定在冷却 风管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冷却装置的制作生产过程中,可将用于散 发制冷组件放热端热量的散热底板、冷却风管、引导风管等制成一整体(可称 为散热组件),用于连接制冷组件吸热端的冷面导热板则作为一个整体,然后 通过紧固件17实现散热组件、制冷组件、冷面导热板之间的固定连接,如此 就可方便冷却装置安装后的检修及维护。正常情况下,只要放热端温度不高于 100℃,即低于制冷片的极限温度,那么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基本属于免维护状 态。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冷却装置会随着回转窑一起旋转,为了保证冷却装置 可靠的固定安装在仪表箱并在随窑旋转时的离心力作用下不脱落,冷却装置的 尺寸不宜过大,可根据制冷片的数量及尺寸进行布置,如冷却装置的整体宽度 为100mm~400mm,高度为50mm~250mm。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装置 的热面、冷面各部件的传热及散热材料可选用导热系数较高且价格经济的铝、 铜等常用的金属材料。
另外,因为本发明的冷却装置被安装在仪表箱,即冷却装置可能会暴露在 外部环境中,下面对本发明冷却装置适应雨天环境的设计进行解释说明。
首先,雨水可能会散落在散热组件一端,如此不仅不会影响冷却装置的降 温效果,反而有利于散热组件对放热端进行散热降温。
其次,雨水可能会散落在冷面导热板上,如此亦不会影响冷却装置的降温 效果,反而有利于降低仪表箱的内部温度。
最后,雨水可能会散落在制冷片旁边的缝隙,因为缝隙比较小,且制冷片 本身可以防水(一般为陶瓷材质),同样可适用雨水环境。另外,为了更好的 使制冷组件适用雨天环境,可将制冷片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涂上704硅胶,使 制冷片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在-50℃~+250℃的范 围内长期使用。
如上文所述,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可以适用于还原回转窑,利用二次风作为 冷却风进行散热降温,对应于此的冷却系统可包括冷却装置(图中未示出)、 导风风管22、通断开关23,具体可参见图7所示示意图。其中,所述导风风 管与回转窑的二次风风管21相连通,将所述二次风风管中的二次风引至所述 冷却装置,用于散发所述冷却装置的热量;所述通断开关设置在所述导风风管 与所述二次风风管相接的一端,用于控制二次风的通断。
将二次风作为气源从二次风风管中引出,通过导风风管将二次风引导至冷 却装置,如果冷却装置散热组件只包括散热底板,则导风风管的出风口对准散 热底板,直接对散热底板进行冷却降温;如果冷却装置散热组件还包括冷却风 管,则导风风管的出风口对准冷却风管的进风口,通过冷却风管对散热底板进 行冷却降温,最终实现散发制冷组件放热端热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二次风的通断,可在导风风管与二次风风 管相接的一端设置一个通断开关,以此控制气源的通断,此外,在需要进行后 续设备检修时,还可通过关闭该开关切断气源。
另外,为了防止二次风中携带的油、尘等有害成分堵塞管道、挡风板的开 口等,还可以在导风风管中设置一个过滤阀24,以此滤除二次风中的有害成 分。需要说明的是,过滤阀应设置在通断开关之后,靠近导风风管出风口的一 端。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 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设备;同 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 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系统,冷却装置可包括冷面导热板、制冷组件、散热底板和隔热材料,制冷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制冷片,每个制冷片通过电源线相连接,接受外部供电,使制冷组件的两面分别形成吸热端和放热端;制冷组件固定安装在冷面导热板和散热底板之间,且制冷组件的吸热端与冷面导热板紧密接触,制冷组件的放热端与散热底板紧密接触,由散热底板散发放热端的热量;冷面导热板与散热底板之间未安装制冷组件的区域填充隔热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