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4277477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574832.X

申请日:

2013.11.18

公开号:

CN104659090A

公开日:

2015.05.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9/78申请日:20131118|||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9/78; H01L29/06; H01L21/336

主分类号:

H01L29/78

申请人: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文生; 石晶; 慈朋亮; 刘冬华

地址: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13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11

代理人:

丁纪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在由N型外延层组成的漂移区中增加了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的N型注入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的下方形成有高剂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的P型辅助耗尽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形成有利用P+埋层的杂质在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的P型扩散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够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加器件的导通电流,同时能降低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能集成在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埋层,形成于P型硅衬底上;P+埋层,形成于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接触;N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P型扩散层,形成于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型扩散层的P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向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浅沟槽场氧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并用于有源区的隔离;P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N阱,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中;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N型注入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P型辅助耗尽层,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的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组成,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源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漏区,由形成于所述N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P型衬底引出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 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4.  一种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N+埋层;步骤二、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所述P+埋层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步骤三、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的所述硅衬底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步骤四、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步骤五、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所述浅沟槽场氧层用于隔离出有源区;步骤六、光刻打开P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阱,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中形成N阱,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步骤七、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N型注入层,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步骤八、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 外延层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步骤九、在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对所述多晶硅栅和所述栅介质层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步骤十、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和漏区,所述源区位于所述P阱中,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位于所述N阱中,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位于所述P阱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八中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 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说明书

说明书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lateral double-dif fused MOSFET,LDMOS)器件,本发明还涉及该LDMOS器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DMOS)由于具有耐高压,大电流驱动能力和极低功耗等特点,目前在电源管理电路中被广泛采用。在LDMOS器件中,导通电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BCD(Bipolar-CMOS-DMOS,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中,DMOS虽然与CMOS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中,但由于高耐压和低导通电阻的要求,DMOS在本底区和漂移区的条件与CMOS现有的工艺条件共享的前提下,其导通电阻较高,往往无法满足开关管应用的要求。因此,为了制作高性能的LDMOS,需要采用各种方法优化器件的导通电阻。通常需要在器件的漂移区增加一道额外的N型注入,使器件有较低的导通电阻,而采用这种方法会降低器件的击穿电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DMOS器件,能够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加器件的导通电流,同时能降低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能集成在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LDMOS器件包括:
N+埋层,形成于P型硅衬底上。
P+埋层,形成于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接触。
N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P型扩散层,形成于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型扩散层的P 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向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
浅沟槽场氧层(STI),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并用于有源区的隔离。
P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
N阱,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中;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N型注入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P型辅助耗尽层,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的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组成,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源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
漏区,由形成于所述N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P型衬底引出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N+埋层。
步骤二、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所述P+埋层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
步骤三、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的所述硅衬底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步骤四、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
步骤五、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所述浅沟槽场氧层用于隔离出有源区。
步骤六、光刻打开P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阱,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中形成N阱,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步骤七、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N型注入层,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步骤八、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步骤九、在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对所述多晶硅栅和所述栅介质层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步骤十、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和漏区,所述源区位于所述P阱中,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位于所述N阱中,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 位于所述P阱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进一步的改进是,步骤七中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步骤八中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LDMOS器件通过调整器件的掺杂注入,在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注入层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
2、本发明通过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的下方增加高剂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以及利用P型埋层的扩散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漏区的下方形成P型扩散层,能够实现利用P型辅助耗尽层和P型扩散层从底部对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从而能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本发明还将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能使得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从而能进一步的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3、本发明能够集成于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如本发明的P+埋层工艺本来就是BCD工艺中的常规工艺,仅需对P+埋层注入的光刻版进行修改即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光刻版;如本发明的所有工艺条件如源漏注入工艺都能与BCD工艺平台中的CMOS工艺共用。
4、由于本发明器件具有较大的导通电阻同时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所有本发明器件能够同时满足开关器件和模拟器件的使用特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和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对比图;
图5A-图5I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骤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为N型LDMOS器件,包括:
N+埋层102,形成于P型硅衬底101上。
P+埋层103,形成于所述N+埋层102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103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102接触。
N型外延层104,形成于所述硅衬底101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104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接触。
P型扩散层105,形成于所述P+埋层103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P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103向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扩散形成。
浅沟槽场氧层106,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并用于有源区114a的隔离。
P阱108,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P阱108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相隔一段距离。
N阱107,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在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令该浅沟槽场氧层106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 所述N阱107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N型注入层109,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N型注入层109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和所述N阱107包围。较佳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P型辅助耗尽层110,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109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108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109接触。较佳为,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表面的栅介质层111和多晶硅栅112组成;较佳为,所述栅介质层111为栅氧化层,所述多晶硅栅112的侧面形成有侧墙113。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108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109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108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源区114a,由形成于所述P阱108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114a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
漏区114b,由形成于所述N阱107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114b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P型衬底引出区115,由形成于所述P阱108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108。
由位于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109、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扩散层105和所述N型外延层104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阱108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109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所述源区114a、所述漏区114b、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和所述多晶硅栅112 分别通过接触孔116和顶部金属引线117连接并分别实现源极、漏极、P型衬底引出电极和栅极的引出。
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不仅通过在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注入层来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还通过在N型注入层的底部分别形成靠近源端的P型辅助耗尽层和靠近漏端的P型扩散层来对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分布进行优化,从而能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所以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单纯增加漂移区的N型杂质注入时而导致的击穿电压降低的问题。为了直观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优点,请参考图2-图4:
如图2所示,是现有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现有LDMOS器件通过调整器件的掺杂注入,在N型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但是由于浅槽隔离即浅沟槽场氧层106(STI)本身形貌的影响,与采用局部场氧化(LOCOS)隔离的器件相比,增加漂移区的N型注入更易导致器件击穿电压的下降,STI106底部尖角处电场会随着N型漂移区掺杂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升高并达到临界电场,使得50V以上的击穿电压降低到30V左右,图2中的虚线框1所示区域为STI106底部尖角处,虚线框2所述区域为虚线框1所示区域的放大图,可知在整个漂移区中,虚线框1的电场最为集中。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本发明实施例利用BCD工艺平台中原有的工艺条件,在靠近源端的漂移区的N型注入层109下方采用较高剂量的P型注入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110,在靠近漏端用于隔离的N+埋层102上方增加P+埋层103的注入,P+埋层103原来即集成于BCD工艺平台中,只需要对光刻版进行修改,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光刻版。P+埋层103中杂质经过热推进在N型漂移区下方形成辅助耗尽区即P型扩散层105;通过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P型扩散层105能够从底部对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从而能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P型扩散层105掺杂浓度的设置还有利于改变表面电场分布;如图3所述,电场并不集中在如图2所示的虚线框1的角落位置处,电场是比较均匀分布在整个浅沟槽场氧106的底部。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和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对比图。其中曲线3对应于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可知其电场强度在STI106底部尖角处有一个峰值,而在其它区域处的 电场强度减小,当该峰值处的电场强度达到临界值时器件就会击穿。其中曲线4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可知其电场强度在STI106底部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高和低的区域。比较曲线4和3可知,当器件击穿时,曲线4所围面积显然要大于曲线3所围面积,也即本发明实施例的击穿电压要大于现有器件的击穿电压。现有器件通过在漂移区增加N型注入层后能使击穿电压从50V以上的击穿电压降低到30V左右,而本发明实施例器件在增加N型注入层后确还能使击穿电压维持在50V以上,同时能使器件的导通电阻从49降低到35。
如图5A至图5I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骤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5A所示,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101上形成N+埋层102。所述P型硅衬底101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
步骤二、如图5B所示,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102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103,所述P+埋层103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
步骤三、如图5C所示,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的所述硅衬底101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104,所述N型外延层104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接触。
步骤四、如图5C所示,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103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103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105。
步骤五、如图5D所示,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106,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用于隔离出有源区114a。形成浅沟槽场氧层106时需要利用有源区光刻,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打开浅沟槽区域,刻蚀该浅沟槽区域的硅形成浅沟槽,在所述浅沟槽中填充氧化物,对填充的氧化物进行刻蚀和研磨之后形成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
步骤六、如图5E所示,光刻打开P阱108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P阱108,所述P阱108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107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形成N阱107,在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令该浅沟槽场氧层106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所述N阱107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步骤七、如图5F所示,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109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N型注入层109,所述N型注入层109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和所述N阱107包围。较佳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步骤八、如图5F所示,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110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109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108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109接触。较佳为,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步骤九、如图5G所示,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111和多晶硅栅112,对所述多晶硅栅112和所述栅介质层111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108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109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108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如图5H所示,淀积一层2500埃~3500埃的二氧化硅,干法刻蚀之后在所述多晶硅栅112的侧面形成侧墙113。
步骤十、如图5I所示,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114a和漏区114b,所述源区114a位于所述P阱108中,所述源区114a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114b位于所述N阱107中,所述漏区114b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115,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位于所述P阱108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108。
由位于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109、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扩散层105和所述N型外延层104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所 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阱108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109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如图1所示,最后还包括步骤:形成层间膜,通过接触孔工艺形成接触孔116连接;形成顶部金属引线117,所述源区114a、所述漏区114b、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和所述多晶硅栅112分别通过接触孔116和顶部金属引线117连接并分别实现源极、漏极、P型衬底引出电极和栅极的引出。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能够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108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108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107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107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在由N型外延层组成的漂移区中增加了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的N型注入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的下方形成有高剂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的P型辅助耗尽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形成有利用P+埋层的杂质在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的P型扩散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够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加器件的导通电流,同时能降低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