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部分的绕纱方法及根据权利要求8前序部分用以实施该方法的绕纱装置。 在纺化学纤维时,尤其是在自动化的纺纱时至今带来的困难是:在绕纱结束后从绕纱机上取下的纱圈的自由纱端在运输时需防止污染,并尤其是传送到后加工站时需找到纱端。至今在现有技术中作出的公知尝试为,在转绕一个无尾的纱线并当一个纱圈绕制结束时对其纱线的尾部这样地设标志,以使其容易被重新找到。但这并不能使人满意。
在DE4023291 A1中公知的方法是这样地做以便容易找到一个交叉缠绕纱圈的纱线端的:为了形成纱线存头,在达到一定的纱圈直径或一定的纱线量额时,该纱线从其纱圈表面导开到纱筒上或是垂直于纱圈正面地导开并接着再导回到其外表面上。
根据在DE2506930 A1描述的方法,为了能容易地找到纱线端头,在缠绕过程结束时同样地构成了纱线的存头。为此将纱圈从绕纱装置上取下并相反于卷绕方向慢慢地转动,其中的纱端头利用吸纱装置气动地吸住并吸出来。接着转动吸纱装置的吸口将其移到从纱圈中伸出的纱筒的一端上,由此通过吸纱装置将纱端头送到纱筒上,或是吹入到纱筒内,或是将纱圈再放到绕纱装置上转绕,使其端头绕到纱筒上。
为了保证毫无问题地重新找到纱端头,当上述第一种方法不适合时,则可在自动纺纱用的绕纱机上采用第二种方法,它仅在将纱圈从绽子上取下后才能完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绕纱装置上,在纱圈绕制结束时纱线由移纱器抽出并运行(借助一个合适的辅助装置导行)到绕完地纱圈的一个狭窄宽度区域中直到被切断为止,由此构成了一个凸缘状的狭窄纱线堆集(例如参见DE2328828 C2)。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及低成本的、在纱圈绕制结束后固定纱圈的自由纱端头以使得在后置的纱圈处理时容易重新找到纱端头的可能性。该任务将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来解决。
已经证实,通过这种简单的措施纱端头这样地被存入在绕完的纱圈上构成的凸缘中,一方面对于尤其是企业内部的运输提供了足够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纱圈的继续加工可以容易地重新找到纱端头(例如用吸纱装置,刷子或类似物)。
根据本发明的仅当满纱圈绕完时才使用压纱装置适合于绕制过程及纱圈更换时的要求,并且在机器停止时可转动到离开绕纱装置的一个静止位置上。它仅在绕制结束阶段才压放到纱圈表面。视绕纱机的结构类型而定需要作到:将锭子从一个触动或传动压轮上离开,或在一个旋转台上具有多个锭子的绕纱机的情况下,将绕完的纱圈转动到纱圈更换位置上并在此位置时压纱装置才压放到纱圈表面上。
压纱装置压放或放置在纱圈表面上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在将要绕完的纱锭的情况下它可以在绕最后的三至七圈前压放到纱圈的外圆周上并一直停留到纱圈静止时为止。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纱圈绕制结束后纱圈被制动到静止状态,然后将压纱装置压放在静止的纱圈上,接着使纱圈以较小的速度继续重新转动三至七圈。
本发明的应用与下列情况无关:不论纱圈是绕于套在由同轴的传动电机传动的锭子上的空纱筒上,还是绕于套在自由转动地支承的并由表面驱动传动的锭子上的空纱筒上。
在至少有两个锭子轴向伸出地被支承在一个纱圈旋转台上的绕纱装置中,最好当纱圈绕制结束满纱圈被转动到纱圈更换位置时,压纱装置被压放到纱圈外表面上。
纱线端头被压入到由纱线堆集形成的凸缘中可通过重力作用或用可调整的力来作到。在后一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绕纱装置设置了一个压纱装置。它可由在其一端被一个转动轴承支承的摇杆及在摇杆自由端上固定的接触件组成,并为了将纱线端头压入到由移纱器抽出的纱线绕成的狭窄堆集区域中而被放置到绕制结束的纱圈表面上。由该接触件形成的压放力不应超过由传动压辊压靠在纱圈表面所加的压力。
作为与压纱装置可摇动的臂相连接的传动装置例如可设有一个被证实是合适的汽缸-活塞单元,为此目的它经由第一转动轴承连接在机械框架上并用它的活塞杆自由端与压纱装置臂上的另一转动轴承相连接。该传动装置也可被用来当绕纱过程及纱圈更换时使压纱装置从纱圈外表面上转动开。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该接触件可为一个与摇杆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的压掌,例如它是在摇杆上构造成型的。在一些情况下,有利的作法是在压掌的自由端构成叉形的纱线引导件,以使纱线保持在堆集的凸缘区域中。
尤其是在较细纱线纤度的情况下,使用一种能自由地尤其能轻轻转动的、与所述摇杆的自由端转动连接的压滚被证实是合适的。对此又证实:当压滚具有一个达到覆盖纱圈基本部分的长度时,对可靠地避免纱圈表面的损伤非常有利。
在最为简单的情况下,压滚具有圆柱体形状。因为在许多情况下绕制好的纱圈的表面(从纵截面中看)为轻微的凹状,当压滚具有凸球面状时,则对于达到尽可能大的压滚接触面是有利的。
已经证实,当作到使纱线堆集的各个或单个纱线绕段彼此产生移动时,可以改善纱线端头在凸缘状的纱线堆集中的粘附。在压滚的表面上设置一个槽被证明为对此适用的解决,并且该槽应放置在纱线堆集的区域上。槽的宽度应稍大于纱线堆集的宽度,但槽的深度应略小于纱线堆集的高度。其中在槽宽度略超过纱线堆集宽度的情况下,在其中间区域上设一个径向向外的凸圈,由此使槽中间区域的深度略小于边缘区域的深度。
在任何情况下,槽的深度及纱线堆集的厚度均应彼此这样地确定,即滚子在纱线堆集的两侧压放在纱圈的外表面上。
压滚也可由一个滚动轴承、尤其是滚珠轴承的外圈构成,这是有利的。然而对此应考虑为了防止纱残余或类似物的侵入,该滚动或滚珠轴承应在侧面作有效的密封。
该压纱装置尤其适用于在这样的绕纱机中处理纱线端头:该绕纱机是适合作持续绕纱生产的,并且在其中多个锭子一个接一个地或交替地接收纱线,及在纱圈更换时能作到无损失的更换。
以下将借助于在附图中描绘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说明。附图为:
图1:设有根据本发明的压纱装置的绕纱装置的侧面图;
图2:带有在凸缘状纱线堆集上压放的叉状压掌的纱圈;
图3:与图1相似的侧面图,但用压滚作为压纱装置;
图4:在凸缘状纱线堆集上压放的圆柱压滚;
图5:一种球面状压滚;
图6:具有凹槽的压滚;
图7:具有径向上向外的凸圈的凹槽。
图1中以简化概图的形式表示一个绕纱机构的侧面图,该绕纱机构具有一个移纱器(Changierung)2,一个传动压辊3及一个设有两个锭子5,6的纱筒旋转台4。在锭子5上套有一个靠放在传动压辊3侧上的空纱筒7,而在第二个锭子6上套有在旋转圆周9上已转到纱圈更换位置的满纱圈8。接着可以看到安装在一个杆22端可绕一转动轴承23转动的切割片21,它在达到图示状态后被转动到空纱筒7及纱圈8之间。
在纱圈更换过程中由移纱器2抽出的纱线1首先还是经由传动压辊3及空纱筒7到达满纱圈8,其中纱线在空纱筒7及满纱圈8之间被导入到在纱线由移纱器抽出后转动过来的切割片21上的导纱槽中。一个压杆13压放在由堆集的纱线16构成的凸缘上,并用于在纱线被切割后将空纱筒7旁的纱线尾压入到凸缘中。在图1中所示的压纱装置12-14的摇杆13、经过一个转动轴承12被绞接在座落于机械框架10上的一个角撑架11上。在摇杆13的自由端上构成的压掌14压放在纱圈表面的纱线堆集16的区域中。
同样地在角撑架11上还经由一个转动轴承17绞接着一个汽缸-活塞单元18,19中的汽缸18。该活塞杆19的自由端经由一个转动轴承20与压纱装置12-14中的摇杆13相连接,以使得压掌14用由汽缸-活塞单元17-20的相应进气可选择的力压在纱圈的表面上。相应地,压纱装置12-14可从卷绕区域转动到譬如图中虚线表示的张开位置14A上,以便使纱圈更换及卷绕不受阻碍。
图2表示在纱圈表面压有摇杆13的一个满纱圈8的正面视图。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压掌15具有叉状构型,并压放在由纱线尾部构成的纱线绕段16上。
已经证实:在具有较强纤度尤其是较粗丝线纤度的纱线材料的情况下,构作压掌14的接触件在绝大多数情况时不会伤害纱线材料。与此相反地在较细纤度尤其是较细的单线纤度、例如微丝的情况下,则表明使用作为根据本发明接触件的压纱滚子24一般地说更为有利。因此可以在摇杆13的自由端上设置一个最好是轻型的可自由转动的压滚24来取代压掌14,如图3中所示。
图4至7表示对此适合的各种不同的实施形式,其中应该说明,为了在纱线堆集16的区域中有足够压力的情况下在纱圈表面上压滚24保持很小的接触力,压滚24的长度应选择成包括纱圈8的一个基本分长度,这被证明是适合于许多情况的。
在图4中在纱线堆集16上压放的压滚24具有圆柱体的形状,而在图5中的压滚则具有球形的表面28,对此应指出,为了清楚起见,图中的球度被夸张了。
出人意料地发现,在纱线堆集16的区域上压放的压滚24的外表面上设置一定深度的凹槽25时将引起纱线尾部在纱线堆集中附着的改善,其深度这样设定,即在压纱的情况下使纱线堆集16的各个或单个纱线绕段彼此产生移动。对此还可以这样地来达到所述作用的改善,在凹槽25的中间区域上设置从凹槽底部径向隆起的凸圈26。凹槽在其边缘27区域中的深度及凸圈26径向隆起的高度最好这样来设定:前者略小于未被压过的、纱线表面上形成的纱线堆集16的高度,但是除去边缘27外压滚24的外表面均保证能压放在纱圈外表面上。
还应指出,在一个单个纱锭子5,6上纺制多个并列的纱圈包时,各个所属的压滚24可设置在一个公共轴上并且每个压滚上可设有相应的凹槽25,凸圈26或球形压纱面28。这些部分以轴向间隔各设置在纱圈绕制结束时形成的球形凸缘状的纱线堆集16处。
作为适用作压滚24的应用,还可以使用其内圈安装在摇杆13上的滚动轴承、尤其是滚珠轴承的外圈。然而对此为了防止纱线或类似物的夹入,对滚珠滚动面的谨慎密封被表明是特别重要的。
虽然本发明在以上的说明中是借助于具有纱圈旋转台4及传动压辊3的绕纱装置描述的,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在其它锭子驱动方式的情况中,例如轴驱动,或未设有纱圈旋转台的绕纱装置的结构形式中,显然这是在技术人员可推测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