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4005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26 C N 1 0 2 8 4 0 0 5 4 A *CN102840054A* (21)申请号 201110169063.6 (22)申请日 2011.06.22 F02M 19/00(2006.01) (71)申请人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嘉松中路188号 (72)发明人程伟 杨西岭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代理人王敏杰 (54) 发明名称 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 法,将化油器通气管、化油。
2、器溢流孔、大气通气管 和化油器溢流管尾部通过四通管管路系统相互连 通;所述控制方法为:将控制装置的化油器通气 管通入到化油器的进气口内,化油器溢流孔连接 于化油器的浮子室的下方,大气通气管和化油器 溢流管尾部与大气相连通。采用该方法能有效维 持摩托车发动机内的空燃比;可有效减小骑行时 逆风或侧风对于化油器的影响。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1页 2 1.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和连接浮子室 的化油器溢流孔通过一。
3、个四通管连通,所述四通管的另外两个开口中,其中一个连通大气, 另一个连通化油器通气管;其中化油器溢流管尾部连通大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内装 有一个金属圆柱,所述金属圆柱设置一个贯穿圆柱两个端面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圆柱与化油器溢流管尾端 之间为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圆柱安装于所述化油 器溢流管尾端的中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位于金属圆柱轴线位 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四通管连。
4、通化油器溢流管尾 端的一端朝下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四通管中连通大气的开 口朝上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40054 A 1/3页 3 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油器溢流管的气压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维持空燃比的化油 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从2009年7月1日起,国家环保部批准并颁布的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工况法,中国阶段)(GB14622-2007)、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 况法,中国阶段)(GB18176-2007)(简称国三标准)正式实施。自规。
5、定型式核准执行日 期之后一年起,所有制造、销售、登记注册的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排气污染物排放必须符 合以上标准要求。而为了对应排放国三标准,摩托车生产商对化油器进行重新设定、更改较 为经济。 0003 现在常用的对对化油器进行设定的方法,增加O/F集合管。而一般的O/F集合管 通向大气位置朝下的那一部分管子容易受风影响,摩托车在逆风和侧向风行驶时会有风在 位置朝下通大气的管末端下侧形成负压。而发动机燃烧室中的汽油是通过发动机产生的负 压从化油器浮子室内吸入汽油从而进行燃烧,此时在O/F集合管位置朝下通大气的管末端 形成的负压就会部分抵消发动机的负压从而引起减小浮子室汽油的吸入,引起空燃比稀薄 。
6、(空燃比A/F范围为16-18.5),这样就会使乘骑时出现掉速度的感觉。为了能使得逆风或侧 风对化油器的影响降下来,探寻一种新的防止化油器引起发动机空燃比稀薄的方法就显得 非常有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通过对化油器上连接的O/F管进 行改良,以维持整个发动机系统的空燃比。 0005 本发明为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具体的,将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和连接 浮子室的化油器溢流孔通过一个四通管连通,所述四通管的另外两个开口中,其中一个连 通大气,另一个连通化油器通气管。其中,化油器溢流管尾部连通大气。 0006 根据本发明上述气压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实。
7、施方式,其中,在所述化油器溢流管 尾部内装有一个金属圆柱,将所述金属圆柱设置一个贯穿圆柱两个端面的通孔。优选地,所 述通孔位于所述金属圆柱的轴线位置。 0007 上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金属圆柱与化油器溢流管之间优选为过盈配合。 0008 上述的气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金属圆柱安装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端的中上 部。 0009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气压控制方法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其中,将四通管连通化油 器溢流管尾端的一端朝下安装。更优选地,将所述四通管中连通大气的开口朝上设置。 0010 上述的气压控制方法中,所述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装置的管路采用不锈钢软 管、金属软管、波纹软管、橡胶软管或塑。
8、料软管制成。 说 明 书CN 102840054 A 2/3页 4 0011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所述“上”、“中”、“下”均指的是上述方法中所涉 及的部件安装在摩托车上时的相对位置。 0012 本发明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优点在于: 1.能有效维持摩托车发动机内的空燃比。 0013 2.可有效减小骑行时逆风或侧风对于化油器的影响。 0014 3.金属圆柱安装于化油器溢流管的中上部能防止灰尘堵塞金属圆柱。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中四通管连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本发明所公开的是一种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
9、,其特点在于,采用改良的O/F 管维持整个发动机系统的空燃比,避免在O/F管中形成负压。 001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装置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 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但是下述具体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范围。 0018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介绍如下: 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为:将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和连接浮子 室的化油器溢流孔3通过一个四通管管路系统6连通,所述四通管管路系统6的另外两个 开口中,其中一个连通大气,另一个连通化油器通气管1。 0019 具体地,化油器通气管1、化油器溢流孔3、大气通气管2和内部装有金属圆柱。
10、5的 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通过管路系统6相互连通,这些管路都由塑料软管制成且化油器通气 管1、化油器溢流孔3的端部都设有与化油器相连部位相匹配的端口;所述金属圆柱5上开 有一个贯穿圆柱两个端面的通孔,金属圆柱5安装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4的中上部以防止 灰尘将其堵塞,其中,所述通孔的内径为1mm;金属圆柱5与化油器溢流管4之间采用过盈 配合以保证金属圆柱5不会发生脱落等情况,使之的位置保持稳定,具体的,所述金属圆柱 5的直径为6mm,化油器溢流管4的管径为4.5mm。 0020 如图2所示,将所述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装置于摩托车的化油器上进行具体应 用。将控制装置的化油器通气管1通入到化油器的进气口。
11、10内,而化油器溢流孔3则连接 于化油器的浮子室7的下方,大气通气管2和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则与大气相连通,且化油 器溢流管尾部4开口朝下设置。 0021 发动机燃烧室8中的汽油是通过发动机产生的负压通过从浮子室7内吸入汽油然 后在混合室11进入到燃烧室8从而进行燃烧,空气的进入由栓塞9所控制。由于进气口10 及浮子室7通过化油器通气管1和化油器溢流孔3与大气相通,使这两部分的气压与大气 压相同,不会产生与发动机内产生的负压相抵消的情况,从而达到维持合适的空燃比的目 的。 0022 经实验证明,当摩托车的化油器采用本化油器溢流管气压控制方法后,当摩托车 在逆风或侧向风的环境下行驶时,克服了发动机。
12、内负压被其他相连装置的负压抵消的情 说 明 书CN 102840054 A 3/3页 5 况,减小了行驶时候逆风或侧风对于化油器的影响,保证了乘骑时候的乘骑感。证明本发明 有效、可靠。 0023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控制方法可减小了行驶时候逆风或侧风 对于化油器的影响,保证了乘骑时候的乘骑感,同时安装方便、安全可靠。在该领域,拥有广 阔的前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0024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 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 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 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说 明 书CN 102840054 A 1/1页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40054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