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4263232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4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84326.5

申请日:

2011.11.28

公开号:

CN102829126A

公开日:

2012.12.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9/38申请日:20111128|||公开

IPC分类号:

F16F9/38

主分类号:

F16F9/38

申请人:

株式会社昭和; 富国物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田亮; 须藤晋一

地址:

日本埼玉县

优先权:

2011.06.14 JP 2011-13259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王小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罩部件与悬架装置,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罩部件(50)具有多个峰部(51)与谷部(52),且能够在峰部(51)与谷部(52)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峰部(51)形成有凹部(70),所述凹部(70)是从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70),所述凹部(70)具有边缘部(71)、底部(72)以及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在对峰部(51)从外侧作用有与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凹部(70)的侧部(73)彼此接触之前,凹部(70)的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
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
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
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3.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
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
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
之间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5.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
塞杆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
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
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
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6.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
塞杆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
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
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
之间的间隔。

说明书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覆盖例如悬架装置(悬挂件)所具备的液压缓冲装置中的活塞杆或缸
的外周以对其进行保护而使用罩部件。

例如,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折皱体(罩部件),在观察其截面时,除了两个末
端的安装部分之外,其余部分由连续的峰和谷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7124号公报

如果波纹状的罩部件的峰部的刚性较小,则存在下述可能性:在将安装有该罩部
件的悬架装置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使该峰部凹陷。此外,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在
装备着安装有罩部件的悬架装置的车辆的行进中,道路上的石子等飞起并与罩部件碰
撞,从而导致峰部凹陷。并且,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如果峰部发生凹陷且难以复原,
则车辆在峰部凹陷的状态下行进并且罩部件伸缩,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应力、或导致罩
部件与其内侧的缸等部件摩擦,从而导致罩部件破损。

因此,对于罩部件,希望的是: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峰部也难以凹陷。或者,
希望的是:即使发生了变形也容易通过自身的力而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发明内容

基于所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
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在对所述峰
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
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
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凹部的
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

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
其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
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
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
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
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
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
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
彼此接触。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
其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
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
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
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
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
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
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并能够利用自身的力
而容易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的(a)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图2的
(b)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

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部
的放大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Y部的放大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作用的图。

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作用于
防尘罩的力的图。

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
的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罩的
力的图。

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

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

标号说明

10:缸;20:活塞杆;30:弹簧;50:防尘罩;51:峰部;52:谷部;53:连结
部;70:凹部;71:边缘部;72:底部;73:侧部;100:悬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悬架装置100包括:内置有阻尼装置(未图示)的缸10;对收纳
在该缸10内的活塞(未图示)进行支承的活塞杆20;以及配置在该活塞杆20外侧
的弹簧30。活塞杆20是圆柱状的部件,在圆柱中心线方向的一端部侧安装有活塞,
在中心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安装有螺母21。以下,有时将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
方向仅称为“中心线方向”。

悬架装置100包括:下弹簧座31,其安装于缸10的外周,并对弹簧30的下端
部进行支承;和上弹簧座32,其安装在活塞杆20的中心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
并对弹簧30的上端部进行支承。在弹簧30的下端部与下弹簧座31之间夹设有下橡
胶片(sheet rubber)35,在弹簧30的上端部与上弹簧座32之间夹设有上橡胶片36。

悬架装置100具备设置在缸10的下部的车轮侧安装部40。另一方面,在上弹簧
座32安装有螺栓33,所述螺栓33用于将该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身。

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碰撞缓冲橡胶(bump rubber)41,其被压至从缸10
突出的活塞杆20的外周;和碰撞缓冲橡胶罩42,其配置在该碰撞缓冲橡胶41的外
周部。此外,悬架装置100具备安装在缸10的活塞杆20的滑动部上的防撞帽(bump 
stopper cap)43。在该防撞帽43上安装有帽板43a,所述帽板43a在悬架装置100被
最大限度压缩时与碰撞缓冲橡胶41冲撞。

此外,悬架装置100具备作为罩部件的一个例子的防尘罩50,所述防尘罩50的
上端部安装在碰撞缓冲橡胶罩42的外周,并且所述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
座31,所述防尘罩50覆盖其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缸10与活塞杆20的外周。防尘
罩50的下端部通过例如紧固环(未图示)和小螺钉被紧固于下弹簧座31。

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支座橡胶(mount rubber)
61,它们在活塞杆20的上端部侧沿上下方向配置,用于吸收振动;圆筒状的支座套
环(mount collar)62,其配置在多个支座橡胶61的内侧;以及上垫圈63和下垫圈
64,它们从上方和下方夹持多个支座橡胶61。多个支座橡胶61之中的上侧的支座橡
胶61被插入到以从上弹簧座32的上端凹陷的方式形成于该上弹簧座32的凹部。下
侧的支座橡胶61的上端与外周被支座橡胶罩65覆盖,该支座橡胶罩65配置在上弹
簧座32的下方。

图2的(a)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
图2的(b)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悬架装置100在图2的(a)所示的收缩状态与图2的(b)所
示的伸长状态之间变化,利用弹簧30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并利用缸10中内置的阻
尼装置对弹簧30的伸缩振动进行减振,由此,能够实现作为使路面的凹凸不会传递
到车身的缓冲装置的功能、和相对于地面压住车身的功能。由此,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和操纵稳定性提高。

下面,对防尘罩50进行详细说明。

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50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
部的放大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Y部的放大图。

防尘罩50是波纹状的部件,如图1、图2所示,防尘罩50的上端部覆盖碰撞缓
冲橡胶罩42的外周,同时,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并且,防尘罩
50配置在弹簧30与缸10之间以及弹簧30与活塞杆20之间,用于覆盖缸10和活塞
杆20的外周。

防尘罩50具有沿着中心线CL方向交替配置的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和将
峰部51与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在图3中示出了利用包含中心线CL的平面
将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剖切开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峰部51与谷部52的截面形
状形成于整周的范围内。并且,防尘罩50在所述的多个峰部51的排列方向和多个谷
部52的排列方向(中心线CL方向)伸缩自如。此外,防尘罩50向与中心线CL正
交的方向弯曲自如。在将该防尘罩50安装于悬架装置100的状态下,防尘罩50的中
心线CL配置成与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重合。因此,防尘罩50的多个峰部51
与多个谷部52沿着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方向排列,防尘罩50沿着该中心线方
向伸缩(参照图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沿周向在整周的范围内形成
有凹部70,该凹部70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在将邻接的连结部53延长了的情况
下彼此相交的部位)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而形成。

如图3的(b)、图3的(c)所示,凹部70在利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其
剖切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U字状,凹部70由下述部分构成:作为该U字的两个
侧边的末端部的边缘部71;该U字的底部72;以及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
侧部73。并且,在观察图3的(b)的情况下,形成凹部70的边缘部71的外侧形状
的圆弧71a与形成谷部52的外侧形状的圆弧52a由直线连接起来。换而言之,凹部
70的边缘部71与谷部52由直线连接起来。从其他的观点来看,连结部53支承凹部
70的边缘部71,凹部70的底部72与侧部73被该边缘部71支承。

此外,U字状的凹部70的从U字的边缘至底为止的高度、即从边缘部71的末
端至底部72的圆弧底为止的高度H(参照图3的(c))设定得比凹部70的U字的
宽度、即侧部73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D要大。

对于防尘罩5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橡胶或可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例如由聚丙
烯(P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构成的合成树脂。此外,作为对防尘罩50进行
成型的方法,能够例示出吹塑成型和注射成型。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作用的图。

如图4所示,在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在
力从外侧进行作用而使峰部51欲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的情况下,峰部51的
凹部70的两个边缘部71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在凹部70
的两个侧部73彼此接触之前,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
形状。

这可以认为是基于以下所述的机械装置。

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50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CL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
作用于防尘罩50的力的图。图5的(a)是示出在峰部51产生有外力时作用于防尘
罩50的力的图。图5的(b)是示出在外力产生于防尘罩50而使其变形、且峰部51
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时发生作用的力的图。

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朝向中心线CL方向的外力F时,如图5的(a)
所示,可以认为:在防尘罩50的谷部52、即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邻的谷部
52,产生了以谷部52的底52b为支点的、欲使峰部51向内侧沉入的弯曲力矩Ma。
其结果是,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在外力F产生于多个峰部51的情况下是所述
多个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所述多个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
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向内侧移动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增大的方
向)旋转。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各边缘部71被连结部53支承,因此,各边缘部
71也随连结部53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凹部70的从边缘部71的末端至底部72的圆
弧底为止的高度H设定得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D要大。因此,边缘部71彼此接触。

当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时,如图5的(b)所示,在各边缘部
71产生反力R。可以认为:在与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
71生成的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圆弧52a为支点的弯曲力矩Mb。其结果是,
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
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
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也
能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
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
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
以凹陷。其结果是,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
彼此接触而互相推斥,因此,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因整周未均匀地收缩而
产生的所谓的罩体弯曲(bowing)。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
罩50的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
罩的力的图。作为比较例,示出了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防尘罩。

当防尘罩50收缩时,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因此,如图6的(a)所示,在
峰部51的凹部70的两个边缘部71和底部72分别作用有朝向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
向的力。与此相对,当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结构的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时,如图
6的(b)所示,虽然在峰部的顶点作用有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的力,但在峰部的
顶点周围的部位作用有相对于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倾斜了的方向的力。

因此,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即使在收缩时从
外侧受到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因此,与安装有比较例的防尘罩的悬架装置100
相比,安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即使在行进中与石子等
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方式
所涉及的防尘罩50更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不管峰部51的壁厚如何都能达到
上述的效果。例如,不管峰部51的底部72的壁厚与侧部73的壁厚是均匀的壁厚还
是不均匀的壁厚,都能达到上述的效果。

但是,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1(参照图3的(c))比其他
部位、例如连结部53的壁厚t3(参照图3的(b))或侧部73的壁厚要薄。由此,当
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底部72易于变形。其结果是,边缘部71
易于彼此接触,从而使自身恢复变得更快。

或者,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1(参照图3的(c))比其他
部位、例如侧部73的壁厚要厚。由此,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
底部72难以变形,从而使峰部51难以凹陷。

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

可以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形成多个沿周向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中
心线CL侧)凹陷的凹部70。图7示出了在峰部51形成有两个凹部70的形态。在图
7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峰部51具有三个边缘部71、两个底部
72和三个侧部73。并且,三个边缘部71之中的位于外侧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
与和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尘罩50中,与连结部53连结的
边缘部71、和位于内侧且未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接触。由于未与连结部53
连结的边缘部71从两侧受力,因此,与连结部53连结的两个外侧的边缘部71以位
于内侧的边缘部71为媒介而相互推斥。

其结果可以认为是:如利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在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
邻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71生成的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底
52b为支点的弯曲力矩Mb。并且,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
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
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因此,在该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
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
即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
了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
难以凹陷,从而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罩50收缩时
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

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中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不大于凹
部70的侧部73之间的间隔。在利用图3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70中的边缘部
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与侧部73之间的间隔相同。在图8中例示了凹部
70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要小的防尘罩50。

即,可以使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设置的凹部70的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
利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该凹部70剖切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上部开口的
圆形或椭圆形。即,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的凹部
70具有:边缘部71,其位于上部开口的圆形(参照图8的(a))或椭圆形(参照图
8的(b))的开口部的两侧;底部72,其是该椭圆形的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部位;以
及侧部73,其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并且,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与
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尘罩50中,在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的情况下,
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也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

其结果是,即使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与作用有力的峰部51相邻的连结部53
也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
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
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
即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
了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
难以凹陷,从而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罩50收缩时
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在峰部51和谷部52连续的波纹状的罩的峰部
51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
并不特别限定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能够广泛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

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密封部件的保护罩(Boots),该密封部件用于对作为车
辆的车轮部件而安装的等速万向节(constant-velocity joint)的润滑油进行密封,以防
止外部的灰尘、水等的侵入并维持等速万向节的润滑。在该保护罩的峰部设置凹部
70,该凹部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即使在安
装有该保护罩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碰撞、或在将该保护罩装配于车辆时作业
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此外,也能够应用于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内的管。在该波纹状的管的峰部51设
置凹部70,该凹部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
即使在将该波纹状的管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峰部51也难以
凹陷。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下述情况:由于在管的一部分上产生了凹陷而有损美观。
此外,能够使空气顺畅地通过管内。

此外,至此为止,对于将在峰部51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波纹状的罩部件。优选的是:广泛地在具有
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沿峰部与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的罩部
件的峰部设置凹部70。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罩部件与悬架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291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9 C N 1 0 2 8 2 9 1 2 6 A *CN102829126A* (21)申请号 201110384326.5 (22)申请日 2011.11.28 2011-132590 2011.06.14 JP F16F 9/38(2006.01) (71)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地址日本埼玉县 申请人富国物产株式会社 (72)发明人高田亮 须藤晋一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127 代理人党晓林 王小东 (54) 发明名称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罩。

2、部件与悬架装置,即使从 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罩部件 (50)具有多个峰部(51)与谷部(52),且能够在 峰部(51)与谷部(52)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 能够弯曲自如,在峰部(51)形成有凹部(70),所 述凹部(70)是从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 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70),所述凹部(70) 具有边缘部(71)、底部(72)以及位于边缘部(71) 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在对峰部(51)从 外侧作用有与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 下,在凹部(70)的侧部(73)彼此接触之前,凹部 (70)的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 (30)优先权数据 (51)I。

3、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8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8 页 1/2页 2 1.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 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 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

4、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3.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 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 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5.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

5、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 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 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 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6.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

6、的活塞进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 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29126 A 2/2页 3 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 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 的间隔。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29126 A 1/7页 4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7、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覆盖例如悬架装置(悬挂件)所具备的液压缓冲装置中的活塞杆或缸 的外周以对其进行保护而使用罩部件。 0003 例如,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折皱体(罩部件),在观察其截面时,除了两个末端的 安装部分之外,其余部分由连续的峰和谷构成。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7124号公报 0005 如果波纹状的罩部件的峰部的刚性较小,则存在下述可能性:在将安装有该罩部 件的悬架装置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使该峰部凹陷。此外,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在装备着 安装有罩部件的悬架装置的车辆的行进中,道路上的石子等飞起并与罩部件碰。

8、撞,从而导 致峰部凹陷。并且,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如果峰部发生凹陷且难以复原,则车辆在峰部凹陷 的状态下行进并且罩部件伸缩,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应力、或导致罩部件与其内侧的缸等部 件摩擦,从而导致罩部件破损。 0006 因此,对于罩部件,希望的是: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峰部也难以凹陷。或者,希望 的是:即使发生了变形也容易通过自身的力而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发明内容 0007 基于所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 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峰 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

9、凹部 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 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 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0008 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0009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 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 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 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 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

10、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 0010 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0011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其 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 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 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2/7页 5 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 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

11、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 侧部,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 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0012 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其 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 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 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 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 陷并沿着周向形成。

12、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 侧部,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 的间隔。 0013 根据本发明,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并能够利用自身的力 而容易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0015 图2的(a)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图2的(b) 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 0016 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部的放 大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Y。

13、部的放大图。 0017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作用的图。 0018 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作用于 防尘罩的力的图。 0019 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的 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罩的力的图。 0020 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 0021 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 0022 标号说明 0023 10:缸;20:活塞杆;30:弹簧;50:防尘罩;51:峰部;52:谷部;53:连结部。

14、;70:凹 部;71:边缘部;72:底部;73:侧部;100:悬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0025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图。 0026 如图1所示,悬架装置100包括:内置有阻尼装置(未图示)的缸10;对收纳在该 缸10内的活塞(未图示)进行支承的活塞杆20;以及配置在该活塞杆20外侧的弹簧30。 活塞杆20是圆柱状的部件,在圆柱中心线方向的一端部侧安装有活塞,在中心线方向的另 一端部侧安装有螺母21。以下,有时将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方向仅称为“中心线方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3/7。

15、页 6 向”。 0027 悬架装置100包括:下弹簧座31,其安装于缸10的外周,并对弹簧30的下端部 进行支承;和上弹簧座32,其安装在活塞杆20的中心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并对弹 簧30的上端部进行支承。在弹簧30的下端部与下弹簧座31之间夹设有下橡胶片(sheet rubber)35,在弹簧30的上端部与上弹簧座32之间夹设有上橡胶片36。 0028 悬架装置100具备设置在缸10的下部的车轮侧安装部40。另一方面,在上弹簧座 32安装有螺栓33,所述螺栓33用于将该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身。 0029 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碰撞缓冲橡胶(bump rubber)41,其被压至从。

16、缸10突出 的活塞杆20的外周;和碰撞缓冲橡胶罩42,其配置在该碰撞缓冲橡胶41的外周部。此外, 悬架装置100具备安装在缸10的活塞杆20的滑动部上的防撞帽(bump stopper cap)43。 在该防撞帽43上安装有帽板43a,所述帽板43a在悬架装置100被最大限度压缩时与碰撞 缓冲橡胶41冲撞。 0030 此外,悬架装置100具备作为罩部件的一个例子的防尘罩50,所述防尘罩50的上 端部安装在碰撞缓冲橡胶罩42的外周,并且所述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所 述防尘罩50覆盖其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缸10与活塞杆20的外周。防尘罩50的下端部 通过例如紧固环(未图示)和小螺钉。

17、被紧固于下弹簧座31。 0031 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支座橡胶(mount rubber)61,它们在活塞杆20的上端部侧沿上下方向配置,用于吸收振动;圆筒状的支座套 环(mount collar)62,其配置在多个支座橡胶61的内侧;以及上垫圈63和下垫圈64,它们 从上方和下方夹持多个支座橡胶61。多个支座橡胶61之中的上侧的支座橡胶61被插入到 以从上弹簧座32的上端凹陷的方式形成于该上弹簧座32的凹部。下侧的支座橡胶61的 上端与外周被支座橡胶罩65覆盖,该支座橡胶罩65配置在上弹簧座32的下方。 0032 图2的(a)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

18、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图 2的(b)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 0033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悬架装置100在图2的(a)所示的收缩状态与图2的(b)所示 的伸长状态之间变化,利用弹簧30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并利用缸10中内置的阻尼装置对 弹簧30的伸缩振动进行减振,由此,能够实现作为使路面的凹凸不会传递到车身的缓冲装 置的功能、和相对于地面压住车身的功能。由此,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提高。 0034 下面,对防尘罩50进行详细说明。 0035 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50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部 的放大图。图3的(c)是图3的。

19、(b)的Y部的放大图。 0036 防尘罩50是波纹状的部件,如图1、图2所示,防尘罩50的上端部覆盖碰撞缓冲橡 胶罩42的外周,同时,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并且,防尘罩50配置在弹簧 30与缸10之间以及弹簧30与活塞杆20之间,用于覆盖缸10和活塞杆20的外周。 0037 防尘罩50具有沿着中心线CL方向交替配置的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和将峰 部51与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在图3中示出了利用包含中心线CL的平面将多个 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剖切开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峰部51与谷部52的截面形状形成于整 周的范围内。并且,防尘罩50在所述的多个峰部51的排列方向和多。

20、个谷部52的排列方向 (中心线CL方向)伸缩自如。此外,防尘罩50向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弯曲自如。在将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4/7页 7 该防尘罩50安装于悬架装置100的状态下,防尘罩50的中心线CL配置成与活塞杆20的 圆柱的中心线重合。因此,防尘罩50的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沿着活塞杆20的圆柱 的中心线方向排列,防尘罩50沿着该中心线方向伸缩(参照图2)。 0038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沿周向在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 凹部70,该凹部70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在将邻接的连结部53延长了的情况下彼此相 交的部位)向内侧(中心线CL侧)。

21、凹陷而形成。 0039 如图3的(b)、图3的(c)所示,凹部70在利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其剖切 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U字状,凹部70由下述部分构成:作为该U字的两个侧边的末端 部的边缘部71;该U字的底部72;以及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并且,在 观察图3的(b)的情况下,形成凹部70的边缘部71的外侧形状的圆弧71a与形成谷部52 的外侧形状的圆弧52a由直线连接起来。换而言之,凹部70的边缘部71与谷部52由直线 连接起来。从其他的观点来看,连结部53支承凹部70的边缘部71,凹部70的底部72与侧 部73被该边缘部71支承。 0040 此外,U字状的凹部70的从。

22、U字的边缘至底为止的高度、即从边缘部71的末端至 底部72的圆弧底为止的高度H(参照图3的(c)设定得比凹部70的U字的宽度、即侧部 73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D要大。 0041 对于防尘罩5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橡胶或可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例如由聚丙烯 (P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构成的合成树脂。此外,作为对防尘罩50进行成型的方法,能 够例示出吹塑成型和注射成型。 0042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作用的图。 0043 如图4所示,在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在力 从外侧进行作用而使峰部51欲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的情况下,峰部51。

23、的凹部70 的两个边缘部71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在凹部70的两个侧部73 彼此接触之前,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0044 这可以认为是基于以下所述的机械装置。 0045 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50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CL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作 用于防尘罩50的力的图。图5的(a)是示出在峰部51产生有外力时作用于防尘罩50的 力的图。图5的(b)是示出在外力产生于防尘罩50而使其变形、且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 缘部71彼此接触时发生作用的力的图。 0046 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朝向中心线CL方向的外力F时,如图5的(a)所 示,可。

24、以认为:在防尘罩50的谷部52、即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产生了 以谷部52的底52b为支点的、欲使峰部51向内侧沉入的弯曲力矩Ma。其结果是,将产生有 外力F的峰部51(在外力F产生于多个峰部51的情况下是所述多个峰部51)、和与该峰部 51(所述多个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 51向内侧移动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增大的方向)旋转。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 各边缘部71被连结部53支承,因此,各边缘部71也随连结部53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凹 部70的从边缘部71的末端至底部72的圆弧底为止的高度H设定得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 D要。

25、大。因此,边缘部71彼此接触。 0047 当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时,如图5的(b)所示,在各边缘部71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5/7页 8 产生反力R。可以认为:在与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71生成的 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圆弧52a为支点的弯曲力矩Mb。其结果是,将产生有外力F的 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 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 至原来的形状。 004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

26、发生了变形,也能 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将安 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安装 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 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004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 此接触而互相推斥,因此,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因整周未均匀地收缩而产生的所 谓的罩体弯曲(bowing)。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0050 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

27、50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 罩50的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罩的 力的图。作为比较例,示出了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防尘罩。 0051 当防尘罩50收缩时,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因此,如图6的(a)所示,在峰部51 的凹部70的两个边缘部71和底部72分别作用有朝向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的力。与此 相对,当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结构的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时,如图6的(b)所示,虽然在 峰部的顶点作用有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的力,但在峰部的顶点周围的部位作用有相对 于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倾斜了的方向的力。 0052 因此,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

28、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即使在收缩时从外 侧受到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因此,与安装有比较例的防尘罩的悬架装置100相比,安 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即使在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 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更难 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005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不管峰部51的壁厚如何都能达到上 述的效果。例如,不管峰部51的底部72的壁厚与侧部73的壁厚是均匀的壁厚还是不均匀 的壁厚,都能达到上述的效果。 0054 但是,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1(参照图3的(c)比其他部。

29、 位、例如连结部53的壁厚t3(参照图3的(b)或侧部73的壁厚要薄。由此,当在防尘罩 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底部72易于变形。其结果是,边缘部71易于彼此接触,从而 使自身恢复变得更快。 0055 或者,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1(参照图3的(c)比其他部 位、例如侧部73的壁厚要厚。由此,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底部72难 以变形,从而使峰部51难以凹陷。 0056 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 0057 可以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形成多个沿周向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中 心线CL侧)凹陷的凹部7。

30、0。图7示出了在峰部51形成有两个凹部70的形态。在图7所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6/7页 9 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峰部51具有三个边缘部71、两个底部72和三个 侧部73。并且,三个边缘部71之中的位于外侧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与和该峰部51 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尘罩50中,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和位于内 侧且未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接触。由于未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从两侧受 力,因此,与连结部53连结的两个外侧的边缘部71以位于内侧的边缘部71为媒介而相互 推斥。 0058 其结果可以认为是:如利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

31、在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邻 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71生成的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底52b为支点 的弯曲力矩Mb。并且,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 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 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0059 因此,在该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 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 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 安装有该。

32、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在 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 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0060 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 0061 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中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不大于凹 部70的侧部73之间的间隔。在利用图3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70中的边缘部71 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与侧部73之间的间隔相同。在图8中例示了凹部70的边 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要小的防尘罩。

33、50。 0062 即,可以使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设置的凹部70的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利 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该凹部70剖切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上部开口的圆形或椭 圆形。即,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的凹部70具有:边缘部 71,其位于上部开口的圆形(参照图8的(a)或椭圆形(参照图8的(b)的开口部的两 侧;底部72,其是该椭圆形的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部位;以及侧部73,其位于边缘部71与 底部72之间。并且,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与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 尘罩50中,在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的情况下,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也彼此接触并 互。

34、相推斥。 0063 其结果是,即使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与作用有力的峰部51相邻的连结部53也朝 向欲使产生有外力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 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0064 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也 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 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 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在 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

35、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 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7/7页 10 0065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在峰部51和谷部52连续的波纹状的罩的峰部51 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 限定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能够广泛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 0066 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密封部件的保护罩(Boots),该密封部件用于对作为车辆 的车轮部件而安装的等速万向节(constant-velocity joint)的润滑油进行密封,以防止 外部的灰尘、水等的侵入并维持等速万向。

36、节的润滑。在该保护罩的峰部设置凹部70,该凹部 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即使在安装有该保护罩的车 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碰撞、或在将该保护罩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 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 0067 此外,也能够应用于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内的管。在该波纹状的管的峰部51设置 凹部70,该凹部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即使在将该 波纹状的管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 能够抑制下述情况:由于在管的一部分上产生了凹陷而有损美观。此外,能够使空气顺畅地 。

37、通过管内。 0068 此外,至此为止,对于将在峰部51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的 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波纹状的罩部件。优选的是:广泛地在具有多个峰部 与谷部、且能够沿峰部与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的罩部件的峰部设置 凹部70。 说 明 书CN 102829126 A 10 1/8页 11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1 2/8页 12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2 3/8页 13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3 4/8页 14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4 5/8页 15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5 6/8页 16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6 7/8页 17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7 8/8页 18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29126 A 1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