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滤清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426227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75133.9

申请日:

2011.06.27

公开号:

CN102852589A

公开日:

2013.01.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1M 11/03申请日:20110627|||公开

IPC分类号:

F01M11/03

主分类号:

F01M11/03

申请人:

上海索菲玛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乔治欧·吉伦迪

地址:

201707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工业园区北青公路978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曾旻辉;何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外壳与滤芯(3)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其中: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排油通道(14)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当排油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排油通道(14)的壁分离,污油从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排油通道(14)排出后,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封。从而简化了排油结构,节约成本。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密封,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密封。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封闭。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说明书

说明书机油滤清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具体涉及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中,机油滤清器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等杂质,保护发动。
通常,在安装或更换机油滤清器时,首先需要排干或吸干老的机油,这通常由控制机油滤清器中的阀门来完成。这将使机油滤清器的零件增多,成本增加。
因此,有必要改进机油过滤器,使该机油过滤器具有更少的零件,成本更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滤清器,该机油过滤器无需用于排干老的机油的阀门,从而降低成本和零件数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密封,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优选地,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密封。
优选地,所述的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封闭。
优选地,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
优选地,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且使排油时,第一密封圈先脱离密封,排干污油后,第二密封圈才脱离密封,从而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具有更少的零部件,从而节约成本。
此外,通过将旁通阀固定在滤芯盖上,使得旁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在以下附图示例下更为清楚,其中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例子,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以及设置在该滤芯3内的滤芯架4,,该滤芯架4并不是必要的,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3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发动机中通过热交换(如果设置有的话)冷却后的机油进入该过滤前污油通道,所述滤芯3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清洁油通过该通道13进入发动机润滑,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滤芯3时,需要先排干老的机油,而这些机油则通过排油通道14排出,其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所述排油通道14之间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所述排油通道14的壁分离,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封。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与所述排油通道14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14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处于所述排油通道13的外围。所述第一密封圈10和所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滤芯的下端部17上,该下端部17具有中央通道,作为清洁油通道13的一部分,清洁油可以通过该中央通道进入发动机。所述下端部17为圆柱形阶梯凸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密封,而第一密封圈10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密封。
如图1所示,第一密封圈10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与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11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与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0与下壳体2上排油通道14环形壁18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8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11与下壳体2上清洁油通道13的环形壁19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9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小。因此,当更换机油滤清器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环形壁18分离,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11与环形壁19分离,脱离密封,从而可以进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因此,通过上述结构,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
当新的机油滤清器安装到位后,将滤芯盖1与下壳体2重新连接,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重新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14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也重新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
此外,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15,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2与滤芯盖1,所述旁通阀15设置在所述滤芯盖1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封闭。当外部温度降低到某一特定值或当机油滤清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时,溢流阀会在特殊压力作用下打开,让未经过滤的机油直接流进发动机。尽管如此一来,机油中的杂质会进入发动机,但比起发动机中没有机油而造成的损失而言,它要小得多。因此溢流阀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发动机的关键。同时,由于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使得旁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便。
作为选择,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也可以不包括旁通阀15。
如图1所示,所述旁通阀15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5,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6,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7,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8,通过弹簧7的作用,使阀瓣8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9。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可以通过热弯曲成形工艺或卡扣连接固定在滤芯盖1上。
所述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的上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16密封,从而污油不会通过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上盖板之间的间隙进入清洁油通道13。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的上盖板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从而便于取出滤芯3。作为选择,滤芯3的上盖板可以与滤芯盖1通过卡扣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举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机油滤清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机油滤清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机油滤清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油滤清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油滤清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5258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02 C N 1 0 2 8 5 2 5 8 9 A *CN102852589A* (21)申请号 201110175133.9 (22)申请日 2011.06.27 F01M 11/03(2006.01) (71)申请人上海索菲玛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地址 201707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工业园区北 青公路9785号 (72)发明人乔治欧吉伦迪 (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曾旻辉 何冲 (54) 发明名称 机油滤清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

2、外壳、设 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外壳与滤芯(3)之间形 成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 洁油的通道(13),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 其中: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 间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排油通道(14)与过滤 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 封,当排油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排油通道 (14)的壁分离,污油从排油通道(14)中排出,此 时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 从排油通道(14)排出后,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 封。从而简化了排油结构,节约成本。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3、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 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 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 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 密封,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 述排油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壁的 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 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 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 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 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 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

5、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 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 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 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 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 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 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 配合并通过密封圈。

6、密封。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52589 A 1/3页 3 机油滤清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具体涉及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供给模块中,机油滤清器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 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等杂质,保护发动。 0003 通常,在安装或更换机油滤清器时,首先需要排干或吸干老的机油,这通常由控制 机油滤清器中的阀门来完成。这将使机油滤清器的零件增多,成本增加。 0004 因此,有必要改进机油过滤器,使该机油过滤器具有更少的零件,成本更低。 发明内容 000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滤清器,。

7、该机油过滤器无需用于排干老的 机油的阀门,从而降低成本和零件数量。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之间形成 过滤前污油的通道,所述滤芯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其 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所述 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密封圈密封,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首先脱离密封,污 油从所述排油通道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 通道排出后,所述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 0007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排油通道。

8、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一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 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与该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 位置之间的距离小。 0008 优选地,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同轴心,且所述排油通道处于 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处于所述排油通道的外围。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滤芯的下端部上,所述下 端部为圆柱形阶梯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排油通道 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密封,而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直径较大的凸台外围上, 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所述排油通道之间密封。 0010 优选。

9、地,所述的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壳体与滤 芯盖,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 之间封闭。 0011 优选地,所述旁通阀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固定在该架体上的中空基座,套 设在该基座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通过弹簧的作用,使阀瓣封闭架体上的油通道 孔。 0012 优选地,所述旁通阀的架体与滤芯的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说 明 书CN 102852589 A 2/3页 4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与排油通道之间由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 排油通道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之间由第二。

10、密封圈密封,且使排油时,第一密封圈先 脱离密封,排干污油后,第二密封圈才脱离密封,从而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 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具有更少的零部件,从而节约成本。 0014 此外,通过将旁通阀固定在滤芯盖上,使得旁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 便。 附图说明 0015 本发明将在以下附图示例下更为清楚,其中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例子, 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机油滤清器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7 参见图1,一种机油滤清器,包括外壳、。

11、设置在该外壳内的滤芯3、以及设置在该滤 芯3内的滤芯架4,该滤芯架4并不是必要的,所述外壳与所述滤芯3之间形成过滤前污油 的通道12,发动机中通过热交换(如果设置有的话)冷却后的机油进入该过滤前污油通道, 所述滤芯3内形成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清洁油通过该通道13进入发动机润滑,所述外 壳内形成有排油通道14,当需要更换或安装滤芯3时,需要先排干老的机油,而这些机油则 通过排油通道14排出,其中: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所述排油通道14之间由第一密 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 当排油时,所述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所述排油通道14的壁分。

12、离,污油从所述排油通道14 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 所述第二密封圈11脱离密封。 0018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与所述排油通道14同轴心,且所述排油 通道14处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道13外围,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处于所述排油通 道13的外围。所述第一密封圈10和所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滤芯的下端部17上,该下 端部17具有中央通道,作为清洁油通道13的一部分,清洁油可以通过该中央通道进入发动 机。所述下端部17为圆柱形阶梯凸台,第二密封圈11设置在直径较小的凸台外围上,将所 述排油通道14与所述过滤后清洁油的通。

13、道13之间密封,而第一密封圈10设置在直径较大 的凸台外围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密封。 0019 如图1所示,第一密封圈10与排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与第一密封 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11与清洁油通道壁的接触位置(即密封位置) 与第二密封圈脱离密封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10与下 壳体2上排油通道14环形壁18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8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比第二密封圈 11与下壳体2上清洁油通道13的环形壁19的接触位置与环形壁19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小。 因此,当更换机油滤清器时,第一密封圈10首先与环形壁18分离,污油。

14、从所述排油通道14 说 明 书CN 102852589 A 3/3页 5 中排出,此时所述第二密封圈11仍然保持密封,直到污油完全从所述排油通道14排出后, 所述第二密封圈11与环形壁19分离,脱离密封,从而可以进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因此, 通过上述结构,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阀门来控制排干老的机油,简化了排油结构。 0020 当新的机油滤清器安装到位后,将滤芯盖1与下壳体2重新连接,所述过滤前污油 的通道12与排油通道14之间重新由第一密封圈10密封,所述排油通道与14所述过滤后 清洁油的通道13之间也重新由第二密封圈11密封。 0021 此外,机油滤清器还包括旁通阀15,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下。

15、壳体2与滤芯盖 1,所述旁通阀15设置在所述滤芯盖1上,将所述过滤前污油的通道12与过滤后清洁油的 通道13之间封闭。当外部温度降低到某一特定值或当机油滤清器超出正常使用期限时,溢 流阀会在特殊压力作用下打开,让未经过滤的机油直接流进发动机。尽管如此一来,机油中 的杂质会进入发动机,但比起发动机中没有机油而造成的损失而言,它要小得多。因此溢流 阀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发动机的关键。同时,由于所述旁通阀设置在所述滤芯盖上,使得旁 通阀的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为方便。 0022 作为选择,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也可以不包括旁通阀15。 0023 如图1所示,所述旁通阀15包括固定在滤芯盖上的架体5,固定。

16、在该架体上的中空 基座6,套设在该基座的弹簧7,设置在弹簧上的阀瓣8,通过弹簧7的作用,使阀瓣8封闭架 体上的油通道孔9。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可以通过热弯曲成形工艺或卡扣连接固定在滤芯 盖1上。 0024 所述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的上盖板配合并通过密封圈16密封,从而污油不会通 过旁通阀的架体5与滤芯上盖板之间的间隙进入清洁油通道13。其中,旁通阀的架体5与 滤芯的上盖板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从而便于取出滤芯3。作为选择,滤芯3的上盖板可以与 滤芯盖1通过卡扣连接。 002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 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举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 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 内。 说 明 书CN 102852589 A 1/2页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52589 A 2/2页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52589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