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化床炉.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8479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1.06 C N 1 0 3 3 8 4 7 9 6 A *CN103384796A* (21)申请号 201280009522.7 (22)申请日 2012.03.13 2011-078981 2011.03.31 JP F23G 5/027(2006.01) B09B 3/00(2006.01) C10J 3/00(2006.01) F23C 10/28(2006.01) F23G 5/30(2006.01) F23G 5/50(2006.01) (71)申请人株式会社神钢环境舒立净 地址日本兵库县 (72)。
2、发明人河合卓也 细田博之 工藤定则 (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雒运朴 (54) 发明名称 流化床炉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化床炉,加热废弃物以从 该废弃物取出可燃性气体,用于对流化床吹入流 化气体的多个风箱排列在炉主体的底壁的下侧, 各温度检测部分别设置在能够检测在流化床的第 一区域内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 温度,并且能够检测在流化床的第二区域内上下 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位置, 控制部基于由各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分别 调整对各风箱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以使流 化床的温度从第一区域朝向第二区域变高。 (30)。
3、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8.19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01741 2012.03.13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32279 JA 2012.10.04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84796 A CN 103384796 A 1/1页 2 1.一种流化床炉,加热废弃物以从该废弃物取出可燃性气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主体,具有从下方支撑构成。
4、用于加热所述废弃物的流化床的流化粒子的底壁及从该 底壁立起的侧壁,其中,在所述底壁中,在从该底壁的中心位置偏向特定方向的位置设有用 于将所述废弃物中的不燃物与所述流化粒子一起排出的排出口,该底壁的上表面以朝向所 述排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以使所述不燃物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上朝向该排出口下落; 气体供应部,从所述炉主体的底壁对所述流化粒子吹入流化气体,从而使该流化粒子 流化; 多个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流化床的温度; 控制部,控制所述气体供应部;以及 废弃物供应部,从所述侧壁中隔着所述底壁的中心位置而位于所述排出口的相反侧的 供应侧侧壁,向所述流化床上的与该供应侧侧壁相邻的区域供应所述废弃物,其中, 。
5、所述气体供应部具有多个风箱及供应部,所述多个风箱在所述底壁的下侧沿与从所述 供应侧侧壁朝向所述排出口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用于从该垂直方向的指定位置对所 述流化粒子吹入所述流化气体,所述供应部对这些各风箱分别供应所述流化气体,且能够 分别调整供应至所述各风箱的所述流化气体的空气比, 所述多个风箱沿从所述供应侧侧壁朝向所述排出口的方向排列, 所述多个温度检测部分别设置在如下位置:能够检测在所述流化床中的在上下方向上 与最靠近所述供应侧侧壁的第一风箱重合的第一区域内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 位置的温度,并且能够检测在所述流化床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最靠近所述排出口的第二风 箱或所述排出口重合的第。
6、二区域内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各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分别调整由所述供应部对所述 各风箱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以使流化床的温度从所述第一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区域变 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化床中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多个温度检测部分别设置 在能够在从所述供应侧侧壁朝向所述排出口的方向上以指定间隔检测温度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炉,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各温度检测部分别设置在能够检测在上下方 向上与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箱与所述第二风箱之间的各风箱重合的各区域的。
7、温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化床炉,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所述风箱重合的各区域中,所述各温 度检测部分别设置在能够检测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位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384796 A 1/12页 3 流化床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在使流化粒子(fluizable particle)流化的流化床中加热 废弃物,从该废弃物取出可燃性气体的流化床炉。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流化床炉。如图5所示,该流化床炉具备:在炉 底部具有流化砂(流化粒子)102的炉主体104;以及对炉底部的流。
8、化砂102中供应空气以 使流化砂102流化而形成流化床的空气供应部106。炉主体104具有侧壁,在该侧壁上设有 用于向所述流化床上投入废弃物的投入部108。 0003 在该流化床炉100中,通过空气供应部106对高温的流化砂102中供应空气,从而 使流化砂102成为浮游悬浊状态而流化。由此,在流化床炉100中形成流化床。所述空气 供应部106以使流化砂102的流化状态在流化床的整个区域中变得大致一定的方式供应空 气,以将从投入部108投入到所述流化床上的废弃物导入流化床的内部并高效地燃烧。 0004 每当从投入部108向高温的流化砂中投入废弃物时,该废弃物与所述流化床的高 温的流化砂102混合。
9、而热分解(气化)。由此,产生可燃性气体。该可燃性气体例如在后道 工序的熔融炉中高温燃烧。 0005 投入到流化床炉100中的废弃物被导入活跃的流化床中而燃烧或气化。此时,在 流化床炉100中,每当间歇性地投入废弃物时,废弃物中的可燃物会急剧地燃烧,由此,所 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产生量以及浓度等反复急剧变动。该气化反应的变动大为依赖于废弃 物供应时的其定量性。因此,当废弃物供应存在变动或垃圾物质存在变化时,将无法稳定地 产生可燃性气体。尤其当废弃物中含有较多的纸或片状的塑料等易燃的垃圾时,所产生的 可燃性气体的变动变得更大,因而要求其稳定化。 0006 例如,当在气体发动机中使用所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10、来进行发电时,若可燃性气体 的变动大,则无法获得稳定的能量。因此,进一步要求在流化床炉中获得的可燃性气体的稳 定化。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42454号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废弃物含有易燃垃圾也能稳定地获得可燃性气 体的流化床炉。 0009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流化床炉,加热废弃物以从该废弃物取出可燃性气体, 其包括:炉主体,具有从下方支撑构成用于加热所述废弃物的流化床的流化粒子的底壁及 从该底壁立起的侧壁,其中,在所述底壁中,在从该底壁的中心位置偏向特定方向的位置设 有用于将所述废弃物中的不燃物与所述流化粒子一起排出的排出口,该底。
11、壁的上表面以朝 向所述排出口变低的方式倾斜,以使所述不燃物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上朝向该排出口下 落;气体供应部,从所述炉主体的底壁对所述流化粒子吹入流化气体,从而使该流化粒子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2/12页 4 流化;多个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流化床的温度;控制部,控制所述气体供应部;以及废弃 物供应部,从所述侧壁中隔着所述底壁的中心位置而位于所述排出口的相反侧的供应侧侧 壁,向所述流化床上的与该供应侧侧壁相邻的区域供应所述废弃物。并且,所述气体供应 部具有多个风箱及供应部,所述多个风箱在所述底壁的下侧沿与从所述供应侧侧壁朝向所 述排出口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用于从该垂直方向。
12、的指定位置对所述流化粒子吹入所 述流化气体,所述供应部对这些各风箱分别供应所述流化气体,且能够分别调整供应至所 述各风箱的所述流化气体的空气比,所述多个风箱沿从所述供应侧侧壁朝向所述排出口的 方向排列,所述多个温度检测部分别设置在如下位置:能够检测在所述流化床中的在上下 方向上与最靠近所述供应侧侧壁的第一风箱重合的第一区域内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 与下侧位置的温度,并且能够检测在所述流化床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最靠近所述排出口的 第二风箱或所述排出口重合的第二区域内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 位置,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各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分别调整由所述供应部对所述 各风箱供应的。
13、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以使流化床的温度从所述第一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区域变 高。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化床炉的概略结构图。 0011 图2是图1的II-II横剖视图。 0012 图3是用于说明所述流化床炉的流化床中的上方区域及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的图。 0013 图4是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化床炉中的温度传感器的设置的图。 0014 图5是以往的流化床炉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0016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化床炉(fluidized bed furnace)使用高温的流化粒子 (流化砂)来加热废弃物,从而从废弃物取出。
14、可燃性气体。作为该流化床炉的处理对象物的 废弃物例如包括木质类生物质(剪枝、木材等)、可燃物(塑料、绒状物(fluff)、纸等)、以 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0017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流化床炉具备:炉主体20,在内部具有构成流化床14的 流化粒子12;气体供应部30,向炉主体20内供应流化气体;多个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 部)40,检测流化床14的温度;控制部50,控制气体供应部30;以及废弃物供应部60,向炉 主体20内供应废弃物18。 0018 流化粒子12在炉主体20的内部构成流化床14,并加热废弃物18。即,通过一部 分废弃物18的燃烧受到加热而达到高温的流化粒子13与废弃物18混合,。
15、从而该废弃物18 气化,由此产生可燃性气体。本实施方式的流化粒子12为硅砂等。 0019 炉主体20使用高温的流化粒子12从废弃物18取出可燃性气体。炉主体20具有 从下方支撑流化粒子12的底壁21、从该底壁21立起的侧壁22以及设在侧壁22上端的可 燃性气体排出部23。 0020 侧壁22呈上下延伸的方筒形状。具体而言,侧壁22具有在前后(图2中的左右)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3/12页 5 隔开间隔而相向的前壁(供应侧侧壁)24和后壁25以及分别连接这些前壁24与后壁25 的端部之间的横壁26、26。横壁26、26相互平行。即,炉主体20具有横壁26、26之间的间 隔即宽。
16、度方向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上均匀的平面形状。 0021 在该侧壁22中,在隔着底壁21的中心位置而位于排出口29的相反侧的侧壁(前 壁)24设有用于向炉主体20内投入废弃物18的废弃物投入口2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2所示,前后方向是指炉主体20的前后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 指炉主体20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 0022 废弃物投入口28在前壁24的下部设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该废弃物投入口28 设在能够将废弃物18横向推入炉主体20的底壁21所支撑的流化粒子12(流化床14)的 上表面上的高度位置。详细而言,废弃物投入口28以该废弃物投入口28的下端位于比流 化。
17、床14的上表面稍高的位置的方式设置。 0023 可燃性气体排出部23排出在炉主体20内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该可燃性气体排出 部23的外径比侧壁22小,以便能够连接将在炉主体20中获得的可燃性气体供应给后道工 序的例如发电流程的气体发动机等的管道等。 0024 底壁21在从该底壁21的中心位置偏向特定方向的位置具有用于将废弃物18中 的不燃物与流化粒子12一起排出的排出口29。该排出口29在底壁21的所述偏向的位置 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开口。底壁21的上表面21a以朝向排出口29变低的方式倾斜。由此, 不燃物等在上表面21a上下落。本实施方式的底壁31的上表面21a被分为排出口29的前 侧(图2中的。
18、左侧)的区域211、排出口29的后侧(图2中的右侧)的区域212、及排出口 29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213、214。并且,各区域211、212、213、214是朝向排出口29而以 固定的下斜率倾斜的倾斜面。即,在底壁21的上表面21a中最低的位置设有排出口29。 0025 气体供应部30通过从底壁21对流化粒子12吹入流化气体,从而使该流化粒子12 流化。该气体供应部30具有设置在底壁21的多个喷嘴31、对各喷嘴31分配流化气体的多 个风箱32、以及分别对各风箱32供应流化气体的供应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喷嘴31 在底壁21沿宽度方向排列,并且沿该宽度方向排列的喷嘴31的列沿前后方同排列。
19、。即,多 个喷嘴31在底壁21被设置成在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格子状。各喷嘴31以 贯穿底壁21的方式而安装于底壁21。另外,各喷嘴3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所述格子状 的设置。 0026 各风箱32从底璧21的宽度方向的指定位置经由喷嘴31向炉主体20内吹入流化 气体。风箱32设置在底璧21的下侧,且呈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箱形状。该风箱32作为对在 底壁21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各喷嘴31分配流化气体的集管而发挥作用。即,风箱32具备使 从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各喷嘴31吹出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均一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 的流化气体从一个风箱32被分配给排列成前后两列的各喷嘴31。 0027 所述多。
20、个风箱32在底壁21的下表面侧沿前后方向排列。由此,能够针对每个与各 风箱32对应的喷嘴31,改变从该喷嘴31吹出曲流化气体的成分、流量。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底壁21的下侧沿前后方向排列有三个风箱32a、32b、32c。详细而言,在底壁21的下侧, 在比排出口29更处于前壁24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风箱(第一风箱32a及第二风箱32b), 在比排出口39更处于后壁25侧的位置设置有一个风箱(第三风籍32c)。 0028 供应部33具有用于供应空气(氧)的空气供应部34、用于供应水蒸气的水蒸气供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4/12页 6 应部35、以及连接这些各供应部34,35与各风箱。
21、32的管路36。该供应部33分别从各供应 部34、35经由管路36对风箱32供应空气及水蒸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从这些空气供应 部34及水蒸气供应部35对风箱32供应的空气及/或水蒸气构成流化气体。 0029 在各管路36分别设有用于调整流经该管路36内的流体(本实施方式中为空气或 水蒸气)的流量的阀37a、87b、87c、38a、38b、38c。各阀37a、37b、37c、38a、38b、38c根据来 自控制部50的控制信号来改变开度。由此,调整从各风箱32供应到炉主体20内的流化气 体的空气比(氧浓度)、流量。 0030 多个温度传感器40是检测流化床14的温度的传感器。这些多个温度传感器。
22、40 分别设置在炉主体20内。各温度传感器40分别连接于控制部50,将检测出的温度转换为 温度信号并输出至控制部50。 0031 各温度传感器40设置于流化床14中的与风箱32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各区域(以 下也简称作“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具体而言,各温度传感器40以能够检测在各上方区 域ua 1 、ua 2 、ua 3 中上下隔开间隔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方式分别被设置。在本实 施方式中,设置有六个温度传感器40。具体而言,在第一风箱32a的上方区域(第一区域) ua 1 、第二风箱32b的上方区域(第三区域)ua 3 及第三风箱32c的上方区域(第二区域)u。
23、a 2 分别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炉主体20设有三个风箱32, 因此,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的数量为三个,但若风箱32的个数增加,则与此对应地,上方区 域ua l 、ua 2 、ua 3 、的数量也增加。而且,所谓上侧位置是指在上下方向上比流化床14 的中央更靠上侧的位置。所谓下侧位置是指比所述中央更靠下侧的位置。但是,上侧位置 是难以受到流化床14的上表面的上侧的气温、废弃物的温度影响的指定深度以上的位置。 另外,下侧位置是难以受到底壁21自身的温度影响的、从底壁21的上表面21a往上侧离开 指定距离以上的位置。 0032 设置于各上方区域u。
24、a 1 、ua 2 、ua 3 的两个温度传感器40只要能够检测该上方区域 ua 1 、ua 2 、ua 3 中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即可,也可不设置于在上下方问上重合的位 置。即,检测上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与检测下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也 可分别设置于在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内沿宽度方向错开的位置(参照图2)。另外,检测 上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与检测下侧位置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也可分别设置于 在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详细而言,前列的喷嘴31的喷出口与后列的喷嘴31的喷出口之 间的区域(参照图3的斜线部)内沿前后方向错开的位。
25、置。 0033 另外,温度传感器40只要以能够在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中分别检测上侧 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方式设置,则在其他上方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区域ua 3 ) 中也可为一个。另外,温度传感器40也可在各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中各设置三个以上。 0034 此外,如果以能够至少在第一区域ua 1 内与第二区域ua 2 内检测上侧位置与下侧位 置的温度的方式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40,则设置在炉主体20内的温度传感器40的具体个 数、设置位置不受限定。 0035 例如,在流化床14中的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之间也可设置有一个温度传 感器4。
26、0。另外,多个温度传感器40也可分别设置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以指定间隔检测温 度的位置(例如,以从宽度方向观察前后排列成一列的方式(参照图4)。此时,各温度传 感器40既可分别设置在位于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之间的各上方区域(在本实施方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5/12页 7 式中为第三区域ua 3 )内,另外,也可与上方区域ua 1 、ua 2 、ua 3 无关地在前后方向上隔开指定 间隔而设置。若以此方式设置,则能够检测流化床14中的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之 间的温度,因此,能够检测在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之间温度局部下降等的流。
27、化床14 的局部温度异常。 0036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第一区域ua 1 与第二区域ua 2 之间的各上方区域 ua 3 、中,温度传感器40分别设置在能够检测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的位置。通 过如上所述地设置各温度传感器40,能适当地检测流化床14中的从第一区域ua 1 到第二区 域ua 2 的各上方区域ua 3 、中的流化不良。详细而言,当将流化气体从底壁21供应到 流化床14内时,如果被供应该流化气体的区域的流化粒子12充分流化,则该流化气体便容 易在流化床14内朝向上方前进。但是,若该区域ua产生流化不良,则所述流化气体难以在 流化床14内朝向上方前进。因此,在产生了流化不良的区。
28、域及其周围,流化粒子12得不到 充分搅拌。由此,在该区域中的上侧位置与下侧位置产生温度差,通过检测该温度差来检测 该区域的流化不良。 0037 控制部50基于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分别调整供应部33对各风箱32 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具体而言,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来调整对各风箱32供应的 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以使流化床14的温度朝向后侧(即,从前壁24朝向后壁25)变高。由 此,在该流化床炉10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量、浓度等的急剧变动得到抑制。其结果,在该 流化床炉10中,能够从废弃物18稳定地产生可燃性气体。 0038 另外,控制部50基于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检测流。
29、化床14中产生的 流化异常(局部的流化不良等),控制气体供应部30以调整供应到炉主体20内的流化气体 的空气比、流量。由此,消除所述流化异常。 0039 具体而言,控制部50通过以下的方法(第一方法),控制流化床14的前后方向的 各区域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中的上侧的温度传感器40从左起依次设为第一 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将下侧的温度传感器从左起依次设为第四 温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六温度传感器时,将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为 T 1 ,将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为T 2 ,将由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为T 3 , 将由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
30、温度设为T 4 ,将由第五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为T 5 ,将 由第六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为T 6 。 0040 控制部50在接收来自各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信号而获取流化床14的各区域(设 置有各温度传感器40的区域的温度时,分别求出T 1 与T 4 的平均值Ave1、T 2 与T 5 的平均值 Ave2、T 3 与T 6 的平均值Ave3。然后,控制部50比较这些各平均值Avel、Ave2、Ave3。 0041 控制部50在“Ave1Ave2Ave3”的关系不成立时,使由供应部33对各风箱32 供应的流化气体的流量暂时增加。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始终监视“Ave1Ave2 Ave。
31、3”的关系,但也可每隔指定的时间间隔监视“Ave1Ave2Ave3”的关系。 0042 具体而言,控制部50在变为“Ave1Ave2”或“Ave2Ave3”而检测出温度异常 时,使对各风箱32供应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增加。此时,控制部50将对各风箱32供应的空 气与水蒸气之比(即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保持为固定,并且仅使从风箱32吹入炉主体20 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增加。详细而言,控制部50在检测出所述温度异常时,使从各风箱32 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从通常的流量(例如U o /U mf 30)暂时增加(例如增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6/12页 8 加后的流量为U o /U 。
32、mf 5.0)。在此,U mf 是用于使流化粒子12流化的流化气体的吹入的最 小流速即最小流化速度,U o 是流化气体的平均剖面流速。 0043 并且,控制部50在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满足“Ave1Ave2Ave3” 的关系时,控制供应部33使从各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复原(在所述 的例子中,由U o /U mf 5.0恢复为3.0),并继续监视温度。另一方面,若即便使流化气体的流 量增加并经过一定时间,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也不满足“Ave1Ave2Ave3” 的关系,则控制部50判断为炉主体20内产生了异常。并且,控制部50停止该流化床炉10 的运转。 。
33、0044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流化床14未产生温度异常的流化床炉10的通常的运转状态 下,Ave1为600左右,Ave2为650左右,Ave3为700左右。假设因供应到炉主体20 内的废弃物18的量及/或成分由该状态发生变动,Ave1达到660。此时,控制部50检测 出温度异常(Ave1Ave2),使从各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暂时增加。 于是,Ave1达到700,Ave2达到750,Ave3达到800,流化床14的温度整体上升,但 流化床14的局部流化不良等消除,炉内的平衡恢复。由此,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 度将满足“Ave1Ave2Ave3”的关系。随后,当控制部50。
34、使从各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 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复原时,Ave1恢复到600左右,Ave2恢复到650左右,Ave3恢复到 700左右,流化床中产生的温度异常消除。 0045 此外,控制部50在即使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满足“Ave1Ave2 Ave3”的关系,但Ave1与Ave3仍分别偏离指定范围(min 1 Ave1max 1 及min 3 Ave3 max 3 )的情况下,也可使从各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暂时增加。由 此,控制部50能够更适当地维持流化床的前后方向的温度分布(即,从前壁24朝向后壁25 而温度逐渐变高的温度分布)。 0046 另外,控制部50也可。
35、通过以下的方法(第二方法)控制流化床14的前后方向上 的各区域的温度。 0047 控制部50与上述方法同样地监视“Ave1Ave2Ave3”的关系。具体而言,控 制部50接收来自各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信号以获取流化床14的各区域的温度,分别求出 Ave1、Ave2、Ave3。然后,控制部50比较这些各平均值Avel、Ave2、Ave3。此外,在该方法 中,控制部50既可始终监视“Ave1Ave2Ave3”的关系,也可每隔指定的时间间隔监视 “Ave1Ave2Ave3”的关系。 0048 控制部50在“Ave1Ave2Ave3”的关系不成立时,控制供应部33来调整对与 异常区域对应的风箱32供应。
36、的空气与水蒸气之比。例如,当变为Ave1Ave2而在流化床 14的第一区域ua 1 中产生高温异常时,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以将从第一风箱32吹入流 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保持为恒定,并且收缩阀37a以减小对第一风箱32供应的空 气的流量,并且打开阀38a而使供应给第一风箱32的水蒸气的流量增加。由此,从第一风箱 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变小。即,氧浓度降低。并且,控制部50继续监视 温度,当变为Ave1Ave2时,使阀37a、38a分别复原(即,打开阀37a并且收缩阀38a),使 从第一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氧浓度)复原。另一方面,若即使 从第一风箱。
37、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变小后经过指定时间,温度仍为Ave1 Ave2的状态,则控制部50判断为炉主体20内产生了异常,停止该流化床炉10的运转。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7/12页 9 0049 另外,也可采用如下结构:控制部50在即使由各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温度满足 “Ave1Ave2Ave3”的关系,但Ave1与Ave3分别偏离指定的范围(min 1 Ave1max 1 及min 3 Ave3max 3 )的情况下,调整各阀37a、37c、38a、38c的开度(即,调整从第一风 箱32a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或从第三风箱32c吹入流化床14内的。
38、流化气 体的空气比),以使Ave1、Ave3恢复到指定的范围内。具体而言,若流化床14的第一区域 ua 1 产生低温异常,则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以打开阀37a并且收缩阀38a,从而将从第 一风箱32a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保持为恒定的情况下加大该流化气体的空 气比。另外,若流化床14的第二区域ua 2 产生高温异常,则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以收 缩阀37c并且打开阀38c,从而将从第三风箱32c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保持 为恒定的情况下减小该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另外,若流化床14的第二区域ua 2 产生低温异 常,则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以打开阀37c并且收缩阀38c。
39、,从而将从第三风箱32c吹入 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保持为恒定的情况下加大该流化气体的空气比。 0050 另外,控制部50监视流化床14的流化异常(流化床14中的局部流化不良等)发 生时产生的流化床14的局部温度异常。并且,控制部50在检测到所述温度异常时,控制供 应部33以调整对各风箱32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流量,从而消除流化床14的流化异 常。 0051 具体而言,在流化床14中产生流化不良的区域,由于流化气体的易流性与其他区 域不同,因此,流化粒子12得不到充分搅拌。由此,在该区域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产生温度 差。因此,控制部50通过检测该温度差,从而检测流化床14中的局部流化不良。
40、,即流化床 14的流化异常。控制部50在检测到所述流化不良(所述流化异常)时,通过调整对炉主体 20内供应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从而消除该不良。 0052 详细而言,控制部50通过以下的方法,控制流化床14的各区域的上下方向(垂直 方向)的温度。 0053 控制部50接收来自各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信号,分别获取流化床14的各区域 (设置有各温度传感器40的区域)的温度。控制部50分别求出流化床14的各区域的上侧 位置与下侧位置的温度差T 1 (T 1 -T4)、T 2 (T 2 -T 5 )、T 3 (T 3 -T 6 )。然后,控制部 50通过比较各温度差T 1 、T 2 、T 3 与预先设定的。
41、指定值,从而监视(检测)是否产生了 流化床14中的局部流化不良。此外,该监视既可始终进行,也可每隔指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0054 例如,当将所述指定值设为10时,控制部50在变为T 1 、T 2 、T 3 10或 T 1 、T 2 、T 3 -10的情况下,使对该区域供应的流化气体的流量暂时增加。具体而 言,在变为T 1 -10的情况下,控制部50控制供应部33,使从第一风箱32a吹入流化 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从通常的流量(例如U o /U mf 3.0)暂时增加(例如增加后的流 量为U o /U mf 5.0)。此时,控制部50以流化气体的空气比不变的方式仅增加流量。并且, 控制部50在。
42、变为T 1 -10且T 1 10时,控制供应部33使从第一风箱32a吹入流 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复原(例如由U o /U mf 5.0恢复为3.0),继续监视温度。另一 方面,若即便使流量增加并经过一定时间仍为T 1 -10的状态,则控制部50判断为炉 主体20内产生了异常,停止该流化床炉10的运转。 0055 另外,控制部50还进行废弃物供应部60等的控制。 0056 废弃物供应部60从前壁24对流化床14上的与前壁34相邻的区域供应废弃物18。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8/12页 10 本实施方式的废弃物供应部60是螺旋推入机。螺旋推入机能够确保密封性并且将废弃物 1。
43、8连续地供应到炉内。另外,螺旋推入机能够将纸、塑料片之类的视比重(bulk specific gravity)小而易飞散的垃圾以块状态供应到炉主体20内。由此,与以往的从炉的上部投入 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这些垃圾在炉主体30内飞散。此外,废弃物供应部60的具体结构不 受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废弃物供应部60中,螺旋推入机将废弃物18推入炉内,但 也可通过推料机(pusher)等将废弃物18推入炉内。 0057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流化床炉10中,如下所述地从废弃物18回收可燃性气体。 0058 在流化床炉的运转开始时,控制部50从各风箱32对由炉主体20内的底壁21支 撑的流化粒子12吹入流。
44、化气体。在运转开始时,由于流化床14中无废弃物18(或者即使 有,也仅为微量),因此,控制部50通过未图示的燃烧器等,从流化床14的上部加热作为流 化介质的流化粒子12。此时,控制部50通过不吹入水蒸气而仅将空气从各风箱32供应给 流化粒子12,从而使流化粒子12成为流化状态,加热该状态的流化粒子12。并且,在流化 床14整体达到指定温度(例如600)的时刻,控制部50开始通过废弃物供应部60将废 弃物18投入炉主体20内。此时,控制部50一点一点地抑制燃烧器等的运转,增加水蒸气 的添加量并收缩空气的供应量,以达到指定比率。 0059 从各风箱32向流化粒子12吹入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预先作为适。
45、合于流化床炉10 的运转的值而求出,并存储于控制部50。即,在运转中的流化床炉10中,若流化床14未产 生温度异常,则控制部50不调整各阀37a、37b、37c、38a、38b、38c的开度,而将指定流量的 空气及水蒸气分别供应给各风箱32。 0060 这样,流化粒子12成为流化状态,从而在炉主体20内形成流化床14。此时,从各 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相同,但空气比各不相同。具体而言,控制部50 以对第二风箱32b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大于对第一风箱32a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 比,且对第三风箱32c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气比大于对第二风箱32b供应的流化气体的空 气比的方式,调整。
46、各阀37a、37b、37c、38a、38b、38c的开度,以使温度在流化床14中从前壁 24朝向后壁25变高。 0061 如上所述,控制部50使从各风箱32吹入流化床14内的流化气体的流量为恒定而 适当地维持流化床14中的各区域的流化状态,并改变流化床14内的各区域中的氧浓度,从 而形成指定的温度分布(即温度从前壁24朝向后壁25变高的温度分布)。 0062 控制部50在Ave1达到600左右,Ave2达到650左右,Ave3达到700左右时, 判断为炉内达到稳定状态,开始流化床14的温度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进 行流化床14的温度控制,以使Avel与Ave3的温度差达到50以。
47、上,且Ave1达到600 700,Ave3达到700800。 0063 具体而言,螺旋推入机(废弃物供应部60)以横向将废弃物18推入炉主体20内。 由此,废弃物18被推入第一区域ua 1 上(参照图1及图2)。由于在炉主体20内形成有活 跃的流化床14,因此,投入的废弃物18被导入流化床14,并且通过扩散作用从前壁24侧朝 向后壁25侧扩散并移动。此外,流化床14内的废弃物18不仅从前壁24朝向后壁25侧单 向移动,而且以反复朝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往复移动,并从废弃物18的密度 高的区域朝向低的区域(即从投入侧(前壁24)朝向后壁25)逐渐扩散的方式移动。 0064 此时,由于流。
48、化床14的第一区域ua 1 的温度低,因此,废弃物18的急剧燃烧得以抑 说 明 书CN 103384796 A 10 9/12页 11 制,废弃物18中易气化的物质气化。即,塑料、纸等易气化的废弃物18在第一区域ua 1 及 其相邻区域中气化。另一方面,木片等难以气化的物质尽管一部分被气化,但大部分不气化 而通过流化粒子的流化等逐渐移动到后壁25侧而到达第二区域ua 2 。这样,易气化的废弃 物18在到达第二区域ua 2 之前,在第一区域ua 1 、其周边(第二区域ua 2 侧的区域)以平稳 的条件(低温度)进行气化,从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的变动得到抑制。 0065 并且,该移动来的废弃物18在。
49、流化床14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排出口29重合的区 域及其周边的高温区域中,与流化粒子12充分混合,由此,在前壁24侧的区域中燃烧剩下 的废弃物18充分进行气化。 0066 如上所述,对于温度分布从前壁24朝向后壁25侧变高的状态的流化床14,通过螺 旋推入机60连续地供应废弃物18,从而抑制可燃性气体的间歇性且急剧的产生。其结果, 该可燃性气体的产生稳定。 0067 在流化床14中从排出口29与不燃物等一起排出的流化粒子12视需要与所述不 燃物等分离,并再次被投入炉主体20中。 0068 此外,控制部50在因废弃物18的投入量、废弃物18中所含的垃圾的成分等而导 致流化床14的温度分布产生异常(即,局部地产生温度低的区域、高的区域)、或者产生流 化异常(即流化床14中的局部流化不良等的产生)等时,如上所述地基于由各温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