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霜致冷设备.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4249352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22130.5

申请日:

2010.04.29

公开号:

CN102428331A

公开日:

2012.04.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25D 17/0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变更后: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德国慕尼黑变更后:德国慕尼黑|||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D 17/06申请日:20100429|||公开

IPC分类号:

F25D17/06

主分类号:

F25D17/06

申请人: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M·马利希

地址:

德国慕尼黑

优先权:

2009.05.20 DE 102009003263.0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张文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无霜致冷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冷却物品的存储室以及蒸发室,并包括蒸发器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的通风器。蒸发室包括具有由至少两个部分组成的壳体。第一壳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柔性表面,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的肋部以密封的方式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无霜致冷设备, 尤其是一种无霜家用冰箱, 其具有用于待冷却物品的至少一个 存储室 (1, 2) 和蒸发室, 并且所述蒸发室包括有蒸发器 (16) 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 过所述存储室 (1, 2) 和蒸发室的通风器 (21), 其中蒸发室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壳体部件 (9, 15) 的外壳,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的第一壳体部件 (9) 至少局部地具有柔性 表面, 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 (15) 上的肋部 (28) 以密封的方式被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第二壳体部件 (15) 是将蒸发室与 存储室 (2) 相分开的中间壁。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柔性表面被安装于壳体 (6) 上, 所述壳体包围着存储室 (2) 和蒸发室。
4: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柔性表面是盖板元件 (9) 的 一部分, 所述盖板元件 (9) 安装于存储室 (2) 和蒸发室的共用内部容器 (6) 的内侧上。
5: 如权利要求 1-4 中任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柔性表面由闭孔泡沫材 料、 尤其是 EPS 制成。
6: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第一壳体部件 (9) 是硬质 的一体模塑件。
7: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通风器 (21) 布置于蒸发器 (16) 的下游, 并且肋部 (28) 密封着蒸发室的、 沿流动方向位于蒸发器 (16) 和通风器 (21) 之间的中间空间 (27)。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用于通风器 (21) 的安装件 (22) 被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 (15) 上。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 其特征在于 : 肋部 (28) 在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 (15) 中的通风器 (21) 的抽吸口 (19) 周围进行延伸。

说明书


无霜致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霜设计的致冷设备, 尤其是无霜设计的家用冰箱。背景技术 无霜致冷设备通常包括用于待冷却物品的至少一个存储室以及其中容纳有蒸发 器和通风器的蒸发室。通风器用来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 并且由此冷却 存储室。这种类型设备的存储室和蒸发室一般由共用壳体来包围, 共用壳体的内部空间由 中间壁分割为蒸发室和存储室。
     由待冷却物品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或由于打开门而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湿气应 当仅在蒸发器上冷凝, 因为在蒸发器和通风器不工作的时期, 蒸发器能被除霜, 并且收集于 其上的湿气能从所述设备中去除, 而不会导致存储室中的待冷却物品显著变暖。
     如果空气在存储室和蒸发室之间的路线不是被充分精确地限定, 那么就会出现问 题。 理想地, 从存储室抽出的所有空气应当在蒸发室中被引导经过蒸发器, 以在蒸发器处除 湿所述空气并防止残留的湿气在通风器上冷凝出来。然而, 如果在蒸发室和存储室之间没 有充分的密封, 就会出现从存储室泄漏出来的空气被吸引穿过分隔壁和壳体之间的间隙而 直接进入蒸发室的、 就流动而言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内。相对温暖和潮湿 的泄漏空气在中间空间中与在蒸发器处的被冷却空气相混合。由于后续冷却的结果, 相对 空气湿度能升高至超过 100%, 其结果是冷凝物形成于位于更下游的表面上。 如果过多的冷 凝物收集于通风器处, 则通风器会结冰, 其结果是存储室不再能被冷却。
     而且, 空气泄漏降低了致冷设备的能效, 因为首先, 由通风器消耗来吸入泄漏空气 的驱动能量并未有助于冷却存储室, 并且其次, 为了在存储室中获得期望的温度, 蒸发器必 须被冷却至的温度更低, 泄漏气流就会更强。
     因此, 从最开始就期望设计一种无霜致冷设备, 以使得由通风器吸入的泄漏空气 量保持被限制于最小。
     发明内容 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于一种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待冷却物品的存储室和蒸发室的无 霜家用致冷设备, 所述蒸发室包括蒸发器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 的通风器, 其中蒸发室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的外壳, 第一壳体部件至少局部地具有 柔性表面, 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的肋部以密封的方式被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优选地, 第二壳体部件是将蒸发室与存储室分隔开的中间壁。
     另一方面, 柔性表面能是共用壳体的一部分, 或者能安装于包围着存储室和蒸发 室的共用壳体上。
     如果存储室和蒸发室由共用内部容器以已知的方式进行界定, 柔性表面可适合地 是安装于内部容器内侧上的盖板元件的一部分。
     柔性表面优选地由闭孔泡沫材料、 尤其是膨胀聚苯乙烯 (EPS) 制成。
     第二壳体部件能例如由胶粘到内部容器内的柔性层制成。 然而, 优选地, 所述壳体 部件被构造为硬质或刚性的一体模塑件, 因为这种类型的模塑件能制成为更加准确地随从 于第二壳体部件的壁轮廓, 而非内部容器 ( 其通常通过深拉伸而形成 ) 的壁轮廓。
     如果通风器布置于蒸发器的下游, 则肋部应当适合地至少密封着蒸发室的、 沿流 动方向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
     用于通风器的安装件能适合地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那么, 肋部就能适合地在 通风器的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中的抽吸口周围进行延伸。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所公开, 其中 :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无霜致冷设备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 ;
     图 2 是图 1 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一壳体部件的透视图 ;
     图 3 是作为图 1 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二壳体部件的蒸发器外壳的透视图 ;
     图 4 是蒸发器外壳的细节的透视图 ; 并且
     图 5 是致冷设备在致冷设备壳体的深度方向上的细节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示出组合式致冷设备的壳体 ( 其包括上部和下部存储隔室 1 和 2) 的示意性 局部截面图。致冷设备的壁具有本身已知的构造, 具有能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实心外皮 3, 其 取决于所述致冷设备是内置式还是直立式设备, 相关壁是侧壁还是后壁 4、 由平状塑料深拉 伸成型的内部容器 5 或 6、 以及包封于外皮 3 和内部容器 5 之间的绝缘材料层 7。
     在下部的内部容器 6 的顶部上具有内切部 8, 其一直延伸到接近顶部的前边缘。 所 述内切部 8 在其表面的很大比例部分上方沿由闭孔泡沫材料 ( 尤其是 EPS) 制成的外壳状 模塑件 9 布置或排列 ; 仅是盖板的接近后壁的边缘区域进行凹陷。在图 2 的透视图中从下 面倾斜地示出的模塑件 9 主要由平板 10 构成, 平板 10 的上侧紧靠着内部容器 6 的盖板, 并 且在边缘处由四个向下指向的腹板所包围, 其中的前腹板 11 和侧腹板 12 倾斜地布置, 随从 着内切部 8 的前边缘的形式或位于内部容器的盖板和侧壁之间的倒圆部的形式, 而被布置 成远离后壁 4 的后腹板 13 垂直地进行定向。后腹板 13 由中心的圆弧形凹陷部 14 进行分 割。凹陷部 14 延伸一直到进入模塑件 9 的中心平板 10 内。图 1 中的截面的平面延伸穿过 凹陷部 14。
     图 3 示出了由塑料注射模塑而成的蒸发器外壳 15 的示意性透视图, 其被设置成连 同模塑件 9 一起形成用于蒸发器 16 的壳体。形成于蒸发器外壳 15 的倾斜前壁 17 中的是 进入孔口 18, 空气能穿过所述进入孔口 18 从存储室 2 进入蒸发器外壳。形成于蒸发器外 壳 15 的后壁 20 中的是用于通风器 21( 图 3 中未示出 ) 的抽吸口 19。通风器 21 用于插入 安装件内, 所述安装件是由包围着抽吸口 19 并且设置于后壁 20 的外面上的环形外腹板 22 所形成。为了能容纳足够大的强力通风器, 腹板 22 的直径大于实际蒸发器外壳的高度, 并 且腹板 22 的区段 23、 24 向上延伸超过蒸发器外壳 15 的前壁 17 和后壁 20 以及侧壁 25 的 另外水平上边缘, 同时向下延伸到壳体的基部 26 下方。模塑件 9 中的凹陷部 14 被设置成 容纳着向上延伸区段 23 的一部分。
     在图 3 中示意性地表示为透明立方体的蒸发器 16 被布置于外壳 15 中, 以使得所 述蒸发器填充着由外壳 15 和模塑件 9 所形成的蒸发器壳体的整个自由横截面, 并且从进入 孔口 18 穿过蒸发室流动至抽吸口 19 的空气被迫穿过蒸发器 16 并且从而被冷却和除湿。
     由通风器吸入而没有经过蒸发器 16、 并在蒸发器 16 和后壁 20 之间的中间空间 27 中与来自蒸发器 16 的冷空气相混合的泄漏空气能引起通风器 21 的结冰。因此重要的是, 尤其是在中间空间 27 附近, 确保模塑件 9 和蒸发器外壳 15 的边缘彼此紧贴着。为了确保 如此, 尤其在区段 23 的区域中, 尖锐边缘的、 径向向外延伸的肋部 28 形成于其上, 其中在致 冷设备的组装期间, 蒸发器外壳 15 压靠着模塑件 9, 并且肋部 28 以切入的方式在凹陷部 14 的高度处被挤压到模塑件 9 内。
     在两个存储室 1、 2 之间的分隔壁中, 通道被设置于存储室和阀或活门之间, 所述 通道使得由通风器 21 驱动的空气循环被引导通过存储室 2 或存储室 1。
     图 5 示出了穿过内部容器 6 的后部上角部和后壁的局部 ( 在其中形成有抽吸口 19) 的放大截面。很清楚地显示了台阶形状的边缘区段 23, 其具有较大直径的后部区域 29( 其与内部容器 6 的盖板仅由狭窄间隙 30 分离开 ) 以及较小直径的前部区域 31。 前部区 域 31 的直径必须被选择为相比较于后部区域 29 的直径足够地小, 以使得模塑件 9 的边缘 区段 32 装配到位于前部区域 31 和内部容器 6 的盖板之间的中间空间, 所述边缘区段的厚 度足以在组装期间、 当布置于前部区域 31 处的肋部 28 切入到边缘区段 32 内时不会破裂。
     自然地, 肋部 28 不是必须限制于区段 23, 而是能在蒸发器外壳 15 的上边缘的其他 区域上延伸。然而, 肋部 28 通常地不会向前延伸经过蒸发器 16, 因为模塑件 9 和蒸发器 16 上游的外壳 15 之间缺少密封不会对通风器结冰的趋势产生影响, 并且是能接受的。

无霜致冷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无霜致冷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无霜致冷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霜致冷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霜致冷设备.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2833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4.25 C N 1 0 2 4 2 8 3 3 1 A *CN102428331A* (21)申请号 201080022130.5 (22)申请日 2010.04.29 102009003263.0 2009.05.20 DE F25D 17/06(2006.01) (71)申请人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 司 地址德国慕尼黑 (72)发明人 M马利希 (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张文达 (54) 发明名称 无霜致冷设备 (57) 摘要 一种无霜致冷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用。

2、于已冷却 物品的存储室以及蒸发室,并包括蒸发器以及用 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的通风 器。蒸发室包括具有由至少两个部分组成的壳体。 第一壳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柔性表面,并且 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的肋部以密封的方式压入 到柔性表面内。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1.11.18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EP2010/055811 2010.04.29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0/133435 DE 2010.11.25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3、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CN 102428338 A 1/1页 2 1.一种无霜致冷设备,尤其是一种无霜家用冰箱,其具有用于待冷却物品的至少一个 存储室(1,2)和蒸发室,并且所述蒸发室包括有蒸发器(16)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 过所述存储室(1,2)和蒸发室的通风器(21),其中蒸发室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壳体部件(9, 15)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的第一壳体部件(9)至少局部地具有柔性 表面,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15)上的肋部(28)以密封的方式被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壳体部件(15)是将蒸发室与 存储室(2)相。

4、分开的中间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柔性表面被安装于壳体(6) 上,所述壳体包围着存储室(2)和蒸发室。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柔性表面是盖板元件(9)的 一部分,所述盖板元件(9)安装于存储室(2)和蒸发室的共用内部容器(6)的内侧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柔性表面由闭孔泡沫材 料、尤其是EPS制成。 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部件(9)是硬质 的一体模塑件。 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通风器(21)布置于蒸发器 (16)的下游,。

5、并且肋部(28)密封着蒸发室的、沿流动方向位于蒸发器(16)和通风器(21) 之间的中间空间(27)。 8.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通风器(21)的安装件 (22)被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15)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霜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肋部(28)在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 (15)中的通风器(21)的抽吸口(19)周围进行延伸。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1/3页 3 无霜致冷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霜设计的致冷设备,尤其是无霜设计的家用冰箱。 背景技术 0002 无霜致冷设备通常包括用于。

6、待冷却物品的至少一个存储室以及其中容纳有蒸发 器和通风器的蒸发室。通风器用来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并且由此冷却 存储室。这种类型设备的存储室和蒸发室一般由共用壳体来包围,共用壳体的内部空间由 中间壁分割为蒸发室和存储室。 0003 由待冷却物品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或由于打开门而引入到致冷设备中的湿气应 当仅在蒸发器上冷凝,因为在蒸发器和通风器不工作的时期,蒸发器能被除霜,并且收集于 其上的湿气能从所述设备中去除,而不会导致存储室中的待冷却物品显著变暖。 0004 如果空气在存储室和蒸发室之间的路线不是被充分精确地限定,那么就会出现问 题。理想地,从存储室抽出的所有空气应当在蒸发室中。

7、被引导经过蒸发器,以在蒸发器处除 湿所述空气并防止残留的湿气在通风器上冷凝出来。然而,如果在蒸发室和存储室之间没 有充分的密封,就会出现从存储室泄漏出来的空气被吸引穿过分隔壁和壳体之间的间隙而 直接进入蒸发室的、就流动而言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内。相对温暖和潮湿 的泄漏空气在中间空间中与在蒸发器处的被冷却空气相混合。由于后续冷却的结果,相对 空气湿度能升高至超过100,其结果是冷凝物形成于位于更下游的表面上。如果过多的冷 凝物收集于通风器处,则通风器会结冰,其结果是存储室不再能被冷却。 0005 而且,空气泄漏降低了致冷设备的能效,因为首先,由通风器消耗来吸入泄漏空气 的驱动能量并未。

8、有助于冷却存储室,并且其次,为了在存储室中获得期望的温度,蒸发器必 须被冷却至的温度更低,泄漏气流就会更强。 0006 因此,从最开始就期望设计一种无霜致冷设备,以使得由通风器吸入的泄漏空气 量保持被限制于最小。 发明内容 0007 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于一种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待冷却物品的存储室和蒸发室的无 霜家用致冷设备,所述蒸发室包括蒸发器以及用于驱动空气循环行进通过存储室和蒸发室 的通风器,其中蒸发室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壳体部件的外壳,第一壳体部件至少局部地具有 柔性表面,并且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的肋部以密封的方式被压入到柔性表面内。 0008 优选地,第二壳体部件是将蒸发室与存储室分隔开的中间壁。

9、。 0009 另一方面,柔性表面能是共用壳体的一部分,或者能安装于包围着存储室和蒸发 室的共用壳体上。 0010 如果存储室和蒸发室由共用内部容器以已知的方式进行界定,柔性表面可适合地 是安装于内部容器内侧上的盖板元件的一部分。 0011 柔性表面优选地由闭孔泡沫材料、尤其是膨胀聚苯乙烯(EPS)制成。 说 明 书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2/3页 4 0012 第二壳体部件能例如由胶粘到内部容器内的柔性层制成。然而,优选地,所述壳体 部件被构造为硬质或刚性的一体模塑件,因为这种类型的模塑件能制成为更加准确地随从 于第二壳体部件的壁轮廓,而非内部容器(其通常通。

10、过深拉伸而形成)的壁轮廓。 0013 如果通风器布置于蒸发器的下游,则肋部应当适合地至少密封着蒸发室的、沿流 动方向位于蒸发器和通风器之间的中间空间。 0014 用于通风器的安装件能适合地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上。那么,肋部就能适合地在 通风器的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中的抽吸口周围进行延伸。 附图说明 0015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所公开,其中: 0016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无霜致冷设备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 0017 图2是图1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一壳体部件的透视图; 0018 图3是作为图1所示致冷设备的蒸发室的第二壳体部件的蒸发器外壳的透视图; 0019 图。

11、4是蒸发器外壳的细节的透视图;并且 0020 图5是致冷设备在致冷设备壳体的深度方向上的细节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图1示出组合式致冷设备的壳体(其包括上部和下部存储隔室1和2)的示意性 局部截面图。致冷设备的壁具有本身已知的构造,具有能由各种材料构成的实心外皮3,其 取决于所述致冷设备是内置式还是直立式设备,相关壁是侧壁还是后壁4、由平状塑料深拉 伸成型的内部容器5或6、以及包封于外皮3和内部容器5之间的绝缘材料层7。 0022 在下部的内部容器6的顶部上具有内切部8,其一直延伸到接近顶部的前边缘。所 述内切部8在其表面的很大比例部分上方沿由闭孔泡沫材料(尤其是EPS)制成的外壳。

12、状 模塑件9布置或排列;仅是盖板的接近后壁的边缘区域进行凹陷。在图2的透视图中从下 面倾斜地示出的模塑件9主要由平板10构成,平板10的上侧紧靠着内部容器6的盖板,并 且在边缘处由四个向下指向的腹板所包围,其中的前腹板11和侧腹板12倾斜地布置,随从 着内切部8的前边缘的形式或位于内部容器的盖板和侧壁之间的倒圆部的形式,而被布置 成远离后壁4的后腹板13垂直地进行定向。后腹板13由中心的圆弧形凹陷部14进行分 割。凹陷部14延伸一直到进入模塑件9的中心平板10内。图1中的截面的平面延伸穿过 凹陷部14。 0023 图3示出了由塑料注射模塑而成的蒸发器外壳15的示意性透视图,其被设置成连 同模塑。

13、件9一起形成用于蒸发器16的壳体。形成于蒸发器外壳15的倾斜前壁17中的是 进入孔口18,空气能穿过所述进入孔口18从存储室2进入蒸发器外壳。形成于蒸发器外 壳15的后壁20中的是用于通风器21(图3中未示出)的抽吸口19。通风器21用于插入 安装件内,所述安装件是由包围着抽吸口19并且设置于后壁20的外面上的环形外腹板22 所形成。为了能容纳足够大的强力通风器,腹板22的直径大于实际蒸发器外壳的高度,并 且腹板22的区段23、24向上延伸超过蒸发器外壳15的前壁17和后壁20以及侧壁25的 另外水平上边缘,同时向下延伸到壳体的基部26下方。模塑件9中的凹陷部14被设置成 容纳着向上延伸区段2。

14、3的一部分。 说 明 书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3/3页 5 0024 在图3中示意性地表示为透明立方体的蒸发器16被布置于外壳15中,以使得所 述蒸发器填充着由外壳15和模塑件9所形成的蒸发器壳体的整个自由横截面,并且从进入 孔口18穿过蒸发室流动至抽吸口19的空气被迫穿过蒸发器16并且从而被冷却和除湿。 0025 由通风器吸入而没有经过蒸发器16、并在蒸发器16和后壁20之间的中间空间27 中与来自蒸发器16的冷空气相混合的泄漏空气能引起通风器21的结冰。因此重要的是, 尤其是在中间空间27附近,确保模塑件9和蒸发器外壳15的边缘彼此紧贴着。为了确保 如。

15、此,尤其在区段23的区域中,尖锐边缘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肋部28形成于其上,其中在致 冷设备的组装期间,蒸发器外壳15压靠着模塑件9,并且肋部28以切入的方式在凹陷部14 的高度处被挤压到模塑件9内。 0026 在两个存储室1、2之间的分隔壁中,通道被设置于存储室和阀或活门之间,所述 通道使得由通风器21驱动的空气循环被引导通过存储室2或存储室1。 0027 图5示出了穿过内部容器6的后部上角部和后壁的局部(在其中形成有抽吸口 19)的放大截面。很清楚地显示了台阶形状的边缘区段23,其具有较大直径的后部区域 29(其与内部容器6的盖板仅由狭窄间隙30分离开)以及较小直径的前部区域31。前部区 域。

16、31的直径必须被选择为相比较于后部区域29的直径足够地小,以使得模塑件9的边缘 区段32装配到位于前部区域31和内部容器6的盖板之间的中间空间,所述边缘区段的厚 度足以在组装期间、当布置于前部区域31处的肋部28切入到边缘区段32内时不会破裂。 0028 自然地,肋部28不是必须限制于区段23,而是能在蒸发器外壳15的上边缘的其他 区域上延伸。然而,肋部28通常地不会向前延伸经过蒸发器16,因为模塑件9和蒸发器16 上游的外壳15之间缺少密封不会对通风器结冰的趋势产生影响,并且是能接受的。 说 明 书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1/3页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2/3页 7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28331 A CN 102428338 A 3/3页 8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28331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