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9843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13 C N 1 0 2 4 9 8 4 3 4 A *CN102498434A* (21)申请号 201080026987.4 (22)申请日 2010.04.15 0952492 2009.04.16 FR G02F 1/155(2006.01) (71)申请人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地址法国库伯瓦 (72)发明人 D.拉米纳 E.瓦伦丁 S.迪布勒纳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张涛 卢江 (54) 发明名称 具有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
2、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表示 为选择性分隔部分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5),其 将上面的电极(9)的表面分成两个彼此隔离的区 域,即自由区域(9a)以及有源区域(9b);表示为 总体分隔部分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12),其将下 面的电极(4)的表面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 域,即自由区域(4a)以及有源区域(4b);上面的 电极(9)的至少一个自由区域(9a)接纳焊接到下 面的电极(4)的有源区域(4b)的第一电流源连接 器(15);以及上面的电极(9)的有源区域(9b)与 连接到第二电流源连接器(21)的连接装置(20, 21a)电接触,该有源区域与自由区域(9a)电隔 离。 (30)优先权数据 (8。
3、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1.12.16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FR2010/050724 2010.04.15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0/119229 FR 2010.10.21 (51)Int.Cl.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6 页 1/3页 2 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至少一个可电控有源区(CDEF)的受控的透射或反射,该电 致变色器件在载体衬底(3)上具有多层叠层,该多层叠层至少连续地包括:形成下面的导 电电极(4)的层。
4、;其中至少一个为电致变色层的不同功能层(7);以及形成上面的导电电极 (9)的层,在所述器件中: - 表示为“选择性”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5)穿过上面的电极(9)和将上面的电极与下 面的电极(4)分开的不同层而不穿过下面的电极,该选择性分隔部分(5)至少将上面的电 极(9)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9a)以及包含有源区(CDEF)的有 源区域(9b); - 表示为“总体”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12)穿过上面的电极(9)和将上面的电极与衬 底(3)分开的不同层,该总体分隔部分(12)至少将下面的电极(4)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 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4a)以及包含有源区(CD。
5、EF)的有源区域(4b); - 上面的电极(9)的至少一个自由区域(9a)接纳焊接到下面的电极(4)的有源区域 (4b)的第一电流源连接器(15);以及 - 上面的电极(9)的有源区域(9b)与连接到第二电流源连接器(21)的连接装置(20, 21a)电接触,该上面的电极(9)的有源区域与连接到下面的电极(4)的自由区域(9a)电隔 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总体分隔部分(12)将 上面的电极(9)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区域,即第二自由区域(9 a)和包含有源区(CDEF)的有 源区域,第二电流源连接器(21)置于上面的电极(9)的第二自由区域(9 a)中。 。
6、3. 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连接 装置由细导电平行线(20)的阵列组成。 4.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透明绝缘带 置于上面的电极(9)的自由区域(9a,9a)与第二电流源连接器(21)之间,在所述第二电 流源连接器之间放置了线(20)。 5. 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连接 装置由置于有源区域(9b)的外围上的金属框架(21a),尤其是箔组成。 6.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 (20,21a)由透明支撑物(22)支撑,该透。
7、明支撑物尤其是由热塑性聚合物制成,该热塑性聚 合物例如是聚氨酯或聚乙烯醇缩丁醛(PVB)。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支撑物(22)由层压中 间层组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将焊接到下面的电极(4)的电流 源连接器(15)置于上面的电极(9)的若干自由区域(9a,9a)上,并且在所述第二电流源 连接器(21)与上面的电极(9)的表面之间提供电隔离装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由薄电绝缘片(26) 组成。 10.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载体衬底 (3)具。
8、有玻璃功能,并且尤其是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11.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电流源连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98434 A 2/3页 3 接器(15)与下面的电极(4)之间的焊接点被超声焊接。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电流源连接器(15) 置于上面的电极(9)的整个外围上。 13.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 (4,9)中的至少一个由至少一个氧化铟锡(ITO)层形成。 14.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由总体分 隔部分(12)和选。
9、择性分隔部分(5)限定的自由区域(4a,9a,9a)位于所述器件的外围上。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衬底(3)为矩形形 状,并且选择性分隔部分(5)和总体分隔部分(12)分别被产生为与衬底(3)的相对侧(3a, 3b)平行。 16. 如前面的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总体分隔 部分(12)和选择性分隔部分(5)分别垂直。 17. 一种用于制造电致变色器件的工艺,该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至少一个可电控有源区 (CDEF)的受控的透射或反射,在载体衬底(3)上具有多层叠层,该多层叠层至少连续地包 括:形成下面的电极(4)的导电层;其中至。
10、少一个为电致变色层的不同功能层;以及形成上 面的电极(9)的导电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这些步骤在于: - 将形成下面的电极(4)的导电层、不同功能层(7)以及形成上面的电极(9)的导电层 连续沉积到衬底(3)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 从上面的电极(9)开始产生至少一个选择性分隔部分(5),所述至少一个选择性分 隔部分穿过上面的电极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下面的电极(4)分开的其他层而不穿过下面的 电极,每个选择性分隔部分(5)至少将上面的电极(9)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 域,即自由区域(9a)以及包含有源区(CDEF)的有源区域(9b); - 从上面的电极(9)开始产生至少一个总体分隔部分(。
11、12),所述至少一个总体分隔部 分穿过上面的电极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衬底(3)分开的层,每个总体分隔部分(12)至少将 下面的电极(4)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4a)和有源区域(4b); - 将电流源连接器(15)焊接到上面的电极(9)的自由区域(9a)并且焊接到下面的电 极的与该自由区域(9a)垂直的有源区域(4b);以及 - 将电连接到电流源连接器的连接装置(20,21a)放置成与上面的电极(9)的有源区 域(9b)电接触。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制造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 述焊接点被超声焊接。 19. 如权利要求17和18中任何一项所述。
12、的用于制造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工 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分(5,12)中的至少一个借助于激光束而产生。 20. 如权利要求17-19之一所述的用于制造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工艺,其特征 在于,在同一个载体衬底(3)上产生若干依照权利要求1-14的电致变色器件,并且一旦所 述器件完成,则切割载体衬底(3)以及在载体衬底上沉积的所有层以便构成特定器件(1a, 1b,1c,1d)。 21. 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电致变色器 件,尤其是具有可变的光和/或能量透射和/或反射,其中衬底或者衬底的至少一部分透明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98434 。
13、A 3/3页 4 或者部分地透明,由塑料制成,优选地安装为多个和/或层压的玻璃或者安装为双层玻璃。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玻璃作为建筑玻璃、作为汽车玻璃、作为用于工业车辆或者 用于公共交通通过铁路、海上或空中、用于农用车辆、用于施工现场机械、用于后视镜或 侧后视镜或者用于其他镜、用于显示器和标牌以及用于照相机快门的玻璃的用途。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98434 A 1/7页 5 具有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尤其是被设计用于在可电控玻璃中 使用的器件,以及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所述器件的工艺。本发明还涉及设有这种器件的电致 。
14、变色玻璃以及该玻璃在各种各样的应用中的使用。 背景技术 0002 具有透光能力的可以从良好的透明度水平调节到最不透明的玻璃是已知的。这种 玻璃已经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领域。 0003 因此,该玻璃可以用作用于住所的窗口以便例如根据外部条件和用户的愿望调控 进入房间的阳光量。该玻璃也可以用于分隔屏幕以便相对于外部或者相对于隔壁房间保护 某房间的居住者的隐私。 0004 这样的器件也可以用于例如汽车领域,以调节汽车的挡风玻璃和/或侧窗或遮阳 篷顶的透明度以及所述汽车的某些附件(例如尤其是后视镜或侧后视镜)的透明度,以便控 制朝司机反射的光通量并且避免使司机眩目。当然,它们也可以用在其他领域,例如尤。
15、其是 航空领域,以便控制例如飞机机舱窗口的透明度。 0005 已知的是,电致变色器件包括能够可逆且同时地插入离子和电子的电致变色材料 层,当这些离子和电子经由适当的电源供应时,这些离子和电子的与插入状态和喷射状态 对应的氧化状态具有截然不同的颜色,这些状态中的一个状态具有比另一个状态更高的光 透射。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例如基于氧化钨并且必须使其与诸如透明导电层之类的电子 源以及与诸如离子导电电解质之类的离子(阳离子和阴离子)源接触。已知的是,也能够可 逆地插入阳离子的对电极必须与电致变色材料层关联,关于所述层对称,使得在宏观上该 电解质看起来像单个离子介质。对电极必须由当电致变色层处于彩色状态。
16、时颜色中性或者 至少透明或几乎无色的层构成。 0006 由于氧化钨是阴极电致变色材料,即其彩色状态与最少的状态对应,因而基于氧 化镍或氧化铱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例如用于对电极。也提出了使用在所讨论的氧化状 态下光学中性的材料,例如氧化铈,或者有机材料,例如电子导电聚合物(聚苯胺)或普鲁士 蓝。 0007 目前,可以根据使用的电解质将电致变色系统分为两个类别。 0008 在第一类别中,电解质可以因而采取聚合物或凝胶的形式,例如质子导电聚合物, 如欧洲专利EP0253713和EP0670346中所描述的那些聚合物,或者通过锂离子导电的聚合 物,例如欧洲专利EP0382623、EP0518754和。
17、EP0532408中所描述的那些聚合物。这些系统 于是称为“混合”电致变色系统。 0009 在第二类别中,电解质也可以由形成被电隔离的离子导体的矿物层构成。这些电 致变色系统于是称为“全固态”系统。读者可以参阅欧洲专利EP0867752和EP0831360。 0010 其他类型的电致变色系统是已知的,例如尤其是所谓的“全聚合物”电致变色系 统,其中两个导电层置于多层叠层的任一侧,所述叠层包括阴极着色聚合物、离子导电电子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2/7页 6 绝缘聚合物(最特别地是对于H + 或Li + 离子)以及最后的阳极着色聚合物(例如聚苯胺或聚 吡咯)。 0011 已知的是。
18、,当前的电致变色器件制造技术示意性地在于连续地将下面的导电层 (通常为氧化铟锡(ITO)层)、功能电致变色层(例如氧化铱(IrOx)、氧化钨(WO 3 )、氧化钽 (Ta 2 O 5 )以及上面的导电电极沉积到支撑衬底上,不管该支撑衬底是否是透明的。通常,该 多层叠层通过层压聚合物和对衬底完成。 0012 当然,两个上面和下面的导电电极必须连接到各自的电流源连接器。该连接通常 借助于与该上面的电极且与该下面的电极接触的金属垫片。 0013 尽管原则上使连接器与上面的电极接触几乎没有任何困难,但是对于连接器与下 面的电极接触则不是这种情况,因为下面的电极由于不同层的沉积而难以接近。这就是为 什么。
19、在电致变色层的沉积期间要借助于粘附掩模维持表示为“连接区域”的不同层的区域。 一旦沉积了不同层,则可以移除该粘合剂,同时剥离其上沉积的层并且因而允许接近下面 的电极,于是该下面的电极接纳预期用于它的连接器。 0014 这种技术具有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特别是一方面与粘附掩模的使用有关,另一方 面与用来将连接器固定到电极的方式有关。 0015 关于粘附掩模,其放置是一个长时间且精细的操作,其中一方面必须理想地将粘 附掩模施加到下面的电极上以便不干扰后续层的沉积,另一方面,尤其是当在衬底的整个 外围上形成与下面的电极的连接时,要覆盖的长度是很大的。 0016 接下来,在移除所述掩模期间,沉积于该掩模上。
20、的层具有碎裂并且然后以颗粒的 形式重新沉积在多层叠层上的倾向,从而使得器件发生故障。这就是为什么为了避免这种 缺陷掩模的移除通常要伴随真空抽吸,这就需要两个操作员执行该操作。 0017 而且,在施加粘附掩模之后沉积不同层期间,粘附掩膜有时在热作用下收缩,结果 在施加形成上面的电极的导电层期间,上面的电极可能与下面的电极接触,从而产生或多 或少局部的短路,该短路具有降低器件能够带来的对比度的效果。为了减轻这种风险,在掩 模所覆盖的区域的外围产生受控边距,该受控边距换句话说是穿过不同沉积层、停在形成 下面的电极的层上的间隙。 0018 此外,粘附掩模的选择是一个精细的操作,只要不管不同层的沉积期间。
21、该粘附掩 模所经受的不同物理应力如何该粘附掩模都必须保持其完整性。因此,该粘附掩模尤其是 必须能够耐受显著低的压力而不放气,并且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作为这种非常严格的规定 的结果,粘附掩模的成本通常是高的。 发明内容 0019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受控透明度的电致变色器件来纠正前面提到 的缺陷,尤其是避免使用掩蔽带中固有的问题。 0020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主题是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至少一个可电控有源区的受控的 透射或反射,该电致变色器件在载体衬底上具有多层叠层,该多层叠层至少连续地包括:形 成下面的导电电极的层;其中至少一个为电致变色层的不同功能层;以及形成上面的导电 电极的层,在所述。
22、器件中: - 表示为“选择性”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穿过上面的电极和将上面的电极与下面的电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3/7页 7 极分开的不同层而不穿过下面的电极,该选择性分隔部分至少将上面的电极的表面划分成 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以及包含有源区的有源区域; - 表示为“总体”的至少一个分隔部分穿过上面的电极和将上面的电极与衬底分开的 不同层,该总体分隔部分至少将下面的电极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 区域以及包含有源区的有源区域; - 上面的电极的至少一个自由区域接纳焊接到下面的电极的有源区域的第一电流源 连接器;以及 - 上面的电极的有源区与连接到第二电流。
23、源连接器的连接装置接触,该有源区与连接 到下面的电极的自由区域电隔离。 0021 依照本发明,总体分隔部分将上面的电极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区域,即第二自由区 域和包含有源区(CDEF)的有源区域,于是第二电流源连接器置于上面的电极的第二自由区 域中。 0022 连接装置可能地由置于上面的电极的外围上的细导电平行线的阵列制成,或者例 如由金属框架,尤其是箔制成。 0023 优选地,连接装置将由尤其是由热塑性聚合物制成,例如由聚氨酯或聚乙烯醇缩 丁醛(PVB)制成的透明支撑物支撑,该支撑物可以是层压中间层。 002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现变型中,焊接到下面的电极的电流源连接器可能地将置于上 面的电极的若。
24、干自由区域上,并且电隔离装置将在所述第二电流源连接器与上面的电极的 表面之间提供,该隔离装置尤其是可以由薄电绝缘片制成。 0025 而且,载体衬底可以是具有玻璃功能的衬底,尤其是由玻璃或塑料制成。 0026 优选地,电流源连接器与下面的电极之间的焊接点将被超声焊接。此外,所述电极 中的至少一个将由至少一个混合氧化铟锡(ITO)形成。 0027 由总体分隔部分和选择性分隔部分限定的自由区域优选地位于衬底的外围上。而 且,该衬底可能地将为矩形,并且总体分隔部分和选择性分隔部分分别垂直,并且被产生为 与衬底的相对侧平行。 0028 本发明的主题也是一种用于制造电致变色器件的工艺,该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至。
25、少 一个可电控有源区的受控的透射或反射,在载体衬底上具有多层叠层,该多层叠层至少连 续地包括:形成下面的电极的导电层;其中至少一个为电致变色层的不同功能层;以及形 成上面的电极的导电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这些步骤在于: - 将形成下面的电极的导电层、不同功能层以及形成上面的电极的导电层连续地沉积 到衬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 从上面的电极开始产生至少一个选择性分隔部分,所述选择性分隔部分穿过上面的 电极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下面的电极分开的其他层而不穿过下面的电极,每个选择性分隔 部分至少将上面的电极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以及包含有源区 (CDEF)的有源区域; - 从上面。
26、的电极开始产生至少一个总体分隔部分,所述总体分隔部分穿过上面的电极 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衬底分开的层,每个总体分隔部分至少将下面的电极的表面划分成两 个彼此电隔离的区域,即自由区域和有源区域; - 将电流源连接器焊接到上面的电极的自由区域并且焊接到下面的电极的与该自由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4/7页 8 区域垂直的有源区域;以及 - 将电连接到电流源连接器的连接装置放置成与上面的电极的有源区电接触。 0029 优选地,焊接点将被超声焊接。而且,所述分隔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将借助于激光束 而产生。 0030 在依照本发明的工艺的一个有利变型中,在同一个衬底上产生若干上述类型的电 致变。
27、色器件,并且一旦所述器件完成,则切割载体衬底以及在该载体衬底上沉积的所有层 以便构成特定器件。 0031 本发明的主题也是电致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前面所描述的电致变色 器件,并且尤其是具有可变的光和/或能量透射和/或反射,其中衬底或者衬底的至少一部 分透明或者部分地透明,由塑料制成,优选地安装为多个和/或层压的玻璃或者安装为双 层玻璃。 0032 本发明的主题也是前面描述的玻璃作为建筑玻璃、作为汽车玻璃、作为用于工业 车辆或者用于公共交通通过铁路、海上或空中、用于农用车辆、用于施工现场机械、用于 后视镜或侧后视镜或者用于其他镜、用于显示器和标牌以及用于照相机快门的玻璃的用 途。 附图。
28、说明 0033 下面将通过非限制性示例并且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在附图中: -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1b的线AA的示意性垂直截面,以及依照本发明的 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阶段的示意性顶视图; -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2b的线AA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以及图解说明依照 本发明的选择性分隔部分的产生阶段的示意性顶视图; -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3b的线BB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以及图解说明依照 本发明的总体分隔部分的另一产生阶段的示意性顶视图; -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4b的线AA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以及图解说明将 连接元件焊接到前面的图中所示的依照。
29、本发明的器件的下面的电极的阶段的示意性顶视 图; - 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5b的线BB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以及图解说明使连 接元件接触前面的图中所示的依照本发明的器件的上面的电极的阶段的示意性顶视图; - 图5c为沿着图5b的线BB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其图解说明了前面的图中所示的依 照本发明的器件的最后产生阶段; - 图6示出了利用前面所示的依照本发明的器件获得的示例性隐藏剖面的示意性顶 视图; - 图7a和图7b分别示出了沿着图7b的线AA的示意性垂直截面图以及本发明的另一 个示例性实现方式; - 图8为本发明的一个实现变型的顶视图;以及 - 图9为另一个变型的示意性顶视图,其示出了。
30、从同一个衬底产生若干依照本发明的 器件。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5/7页 9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图1a-5c中所示的是依照本发明的用于制造受控透射的电致变色器件1的工艺的 第一示例的基本阶段,该器件尤其是预期应用于希望能够调节其透明度的玻璃的制造。 0035 在依照本发明的工艺的第一步骤中,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将预期形成下面的 电极4的导电层沉积到载体衬底3上,该载体衬底在当前实现模式中由玻璃支撑物构成。 该沉积尤其是通过常规溅射工艺执行。按照已知的方式,该电极可以是金属类型,或者由 In 2 O 3 :Sn(ITO)、SnO 2 :F或ZnO:Al制成的透明导电氧。
31、化物(TCO)类型。可能的是,它也可以 是TCO/金属/TCO类型的多层,该金属尤其是选自银、金、铂和铜,或者是NiCr/金属/NiCr 类型的多层,该金属尤其是选自银、金、铂和铜。 0036 接下来,沉积形成功能电致变色组件的一系列层7,即第一电有源层7a,之后是电 解质层7b和第二电有源层7c。最后,沉积形成上面的电极9的第二导电层。 0037 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工艺的第二步骤,产生笔直的分隔部分5作为玻璃衬底3 的两个相对侧3a的边界,每个与所述侧平行。 0038 术语“分隔部分”在本文中应当被理解为表示穿过器件的特定层制成的横断部分, 其宽度足够被横断的层的每个部分与另一部分电隔离。
32、。在以下情况下称分隔部分为“总体” 的,即该分隔部分在深度上从上面的电极9延伸,穿过上面的电极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衬 底3分开的所有层。在以下情况下称分隔部分为“选择性”的,即该分隔部分从上面的电极 9延伸,穿过上面的电极以及将上面的电极与下面的电极4分开的所有层而不穿过下面的 电极。 0039 这些分隔部分优选地借助于激光束以已知的方式产生,但是也可以使用如上面所 描述的用于产生它们的任何其他方式。 0040 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示为虚线)选择性分隔部分5,即穿过上面的电极9以及 将上面的电极与下面的电极4分开的所有层而不穿过下面的电极的分隔部分。这两个选择 性分隔部分5中的每一个因此将上。
33、面的电极9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区域,即表示为“自由”的 第一区域9a以及表示为“有源”的第二区域9b。在当前实现模式中,该有源区域是两个分 隔部分公共的并且它包含将为器件的有源区CDEF的区域,该区域换句话说是其中光的透 射将被按照下面所解释的方式控制的区域。 0041 接下来,如图3a和图3b中所示,产生两个其他的分隔部分12作为衬底3的两个 其他相对侧3b的边界,这些其他的分隔部分在图中被示为实线。这两个分隔部分为延伸穿 过上面的电极9且完全穿过将上面的电极与衬底3分开的层(在当前示例中即三个功能电 致变色层7a、7b和7c)以及下面的电极4的总体类型分隔部分。这两个分隔部分12中的 每一个因。
34、此将上面的电极9的表面划分成两个区域,即第二自由区域9a以及包含器件的 有源区CDEF的有源区域9b。 0042 这两个分隔部分12中的每一个也将其他层以及尤其是下面的电极4划分成两个 区域,即表示为“自由”的第一区域4a以及表示为“有源”的第二区域4b。在当前实现模式 中,该有源区域是两个分隔部分公共的并且它包含如下面所解释的器件的有源区CDEF。 0043 在依照本发明的工艺中,当然有可能反转其中产生选择性分隔部分5和总体分隔 部分12的顺序。 0044 应当指出的是,由每个选择性分隔部分5限定的自由区域9a中的每一个以及由每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6/7页 10 个总体。
35、分隔部分12限定的自由区域4a、9a中的每一个一方面与其他自由区域电隔离,并 且另一方面与各自的有源区域4b和9b或者包括器件的有源区CDEF的下面的电极和上面 的电极电隔离。因此,一个电极的自由区域中的每一个可以连接到另一个电极的有源区域 而不造成短路。 0045 因此,在如图4a和图4b所示的第三步骤中,本发明使得以下成为可能:将连接引 线15从上面的电极9的自由区域9a超声地焊接到下面的电极4,该操作不会造成短路。 0046 如图5a-5c中所示,通过连接装置获得到上面的电极9的电连接,该连接装置由导 电元件的阵列,尤其是导电线20的阵列组成。 0047 该阵列由分开大约1-3mm的距离。
36、且焊接到连接引线21的平行线组成。线20的 阵列置于基于热塑性聚合物的中间层支撑片22上,尤其是置于聚氨酯或聚乙烯醇缩丁醛 (PVB)片上,这确保了如图5c中所示固定该阵列。 0048 中间层支撑片22的尺寸优选地稍小于多层叠层的其他层的尺寸,以便允许在外 围上施加密封23,连接引线15和21穿过该密封并且因而该密封有助于固定这些引线。 0049 多层叠层利用玻璃背衬底25来完成,然后层压该组件。在该操作期间,如图5c中 所示,中间层支撑片22以靠着上面的电极9的方式施加线20的阵列,从而确保了线20与 上面的电极之间的优良的电接触。 0050 这种实现方式允许获得上面的电极的大约0.5/每平。
37、方的低电阻率,从而减少 了系统的切换时间以及具有利用这种类型的器件显示自身的倾向的光晕现象。 0051 这是因为,已知的是,当需要有源表面的透射改变,例如透明度变化时,该变化不 是整个该有源表面上的立即均匀密度变化。由于特别是与所讨论的不同电致变色层的电阻 率以及与上面的电极和下面的电极之间的电阻率差异关联的问题的原因,此后表示为“隐 藏剖面”的有源表面的透明度的时间几何变化可能呈现不同的方面,这取决于连接引线15 和21在电极上的布置。 0052 本发明使得器件设计者能够相当轻松地产生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 连接引线可以根据希望的隐藏剖面被定形和布置在电极上。 0053 因此,利用。
38、前面描述的布置,获得了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具有从边缘3a移向中 心的帘幕形式的隐藏剖面。 0054 而且,在本发明的该实现模式中,器件的有源区CDEF由选择性分隔部分5(图中的 虚线)和总体分隔部分12(图中的实线)限界。本发明使得自由区域所述连接与自由区 域垂直地形成的面积最小化成为可能,从而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相比增大了器件的有 源区。 0055 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一个实施例变型中,同样可能的是形成置于上面的电极9 的整个外围上以及更精确地说置于上面的电极的自由区域9a和9a上的连接引线15,该 连接引线超声地焊接到下面的电极4。 0056 在这种配置中,为了避免短路,在上面的电极4的。
39、区域9a和9a与连接引线21之 间插入透明绝缘带26,在所述连接引线之间放置了线20。 0057 在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现变型中,利用框架形状的金属箔21a形成到上 面的电极9的连接,这些金属箔置于有源区域9b的外围上并且焊接到连接引线21b。在层 压操作期间,通过中间层片22以靠着有源区域9b的方式施加这些箔21a,从而建立与该有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10 7/7页 11 源区域的良好的电接触。 0058 因此,本发明允许从电致变色器件制造工艺中消除放置和移除进行掩蔽的粘合剂 的关键步骤,这导致非常显著的时间节省,同时提高了这些器件随着时间的可靠性,因为它 们的下电。
40、极(4)焊接到连接装置。通过显著地减小泄漏电流,本发明也允许产生具有减少 的响应时间且消耗更少的电力的电致变色器件。最后,本发明允许相对于支撑衬底的尺寸 最大化有源区CDEF并且允许控制器件的隐藏剖面的形状。 0059 同等地,依照本发明,可以在同一个支撑衬底3上产生若干电致变色器件1。在制 造工艺结束时,通过沿着图9中示为点划线的线28切割衬底而分开这些器件,以便构成特 定的电致变色器件1a、1b、1c和1d。 0060 这种实现模式允许例如为四个器件产生仅仅四个总体分隔部分和四个选择性分 隔部分,这代表了制造的简化以及制造期间的时间节省。 说 明 书CN 102498434 A 11 1/。
41、16页 12 图 1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2 2/16页 13 图 1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3 3/16页 14 图 2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4 4/16页 15 图 2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5 5/16页 16 图 3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6 6/16页 17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7 7/16页 18 图 4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8 8/16页 19 图 4b 说。
42、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19 9/16页 20 图 5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0 10/16页 21 图 5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1 11/16页 22 图 5c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2 12/16页 23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3 13/16页 24 图 7a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4 14/16页 25 图 7b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5 15/16页 26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6 16/16页 27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8434 A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