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纺织中纺纱的工艺方法,具体是一种纺有色纱线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纺纱分为纯纺,单一品种的纤维原料纺纱。如纯棉纺、纯毛纺。混纺是多品种纤维混合在一起纺纱。如棉涤确良,无论是纯纺或是混纺都不可能是只用它们各自的原色,生活中需要各种色彩的纺织品。这样,就会有染色工艺。目前的工艺有将纱染成需要的颜色,再织成纺织品。有的是织成布再染色。也有是制成服装再染色。在生产过程中,染色槽中的温度、颜料的浓度都是会随着被染的纱或是布的浸入发生不规则的变化的,这就会形成染品先后的色度不一致。如果染的是纱,这种纱织出的布就出现花斑,如果染的是布,就会出现一匹布前后色不一样。混纺织品在染色时更复杂,要采用两浴法,因为染棉纱的颜料与染化学纤维的颜料不一样,得将织品先在染棉纱的染槽中染一次,再将这织品在染化纤地染槽中染一次。用两次染整,颜色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更大。因而纺织品的染色工艺复杂,不易掌握,造成产品的符样率与成品率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出现退货索赔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纺织工艺的前提下,从染色颜料的规范化和色纱颜色的均匀度入手。其思路不是纱,而是从纺纱的原料纤维染色着手。因而称为调色纺纱。在纺纱以前把颜色调匀。
本发明的实现是受中国科学院中国颜色体系的启发,结合现有的纺织工艺来完成的。
中国颜色体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分为无彩系和有彩系。无彩系分为白、灰、黑三色;有彩系分红、黄、绿、兰、紫五色。实质上绿、紫是由红、黄、兰三色派生出来的。在无彩系内纯白与纯黑之间灰色分了九个明度等级,也就是90%的白色加上10%的黑色为一个明度等级,另一个明度等级为80%的白色加20%的黑色……,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明度等级为10%的白色加90%的黑色。这样,白、灰、黑三色色度就很规范,并且容易得出。
有彩系五种色则规定组成一个色环。在每两种色中间都派生出一个中间色。例如:红色50%与兰色50%,就派生出一个红兰的中间色。由于是一个圆环,就组成了10种颜色。按这种派生法,每两相邻的颜色之间又派生出中间色,这个色环规定是40种,这称为色调。也象无彩系一样,每种色调分为九个明度等级。这样色环就会出现360种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加无彩系的色,各种颜色有不同的浓度,又划分出彩度。这样中国颜色体系样册中共公布组成了1338个色样。
本发明在选用颜色时,只选用了无彩系中的白、黑两色,有彩系中的红、黄、兰三种色。这样本发明的调色纺纱只需要红、黄、兰、黑四种染料,可称为基本色。加上纤维原料的白色。这样颜色的品种少,按这种原理调出的颜色规范。用基本色将纤维原料染色,如棉花或是各种化学纤维都可。分别在梳棉机内梳拉成各色棉条,按照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规定色调明度等级,将所需颜色的基本色比例数,变换成这种对应的基本色的棉条数,这些基本色棉条同时进入并条机牵伸成混合棉条纺纱,或者是用基本色将原料纤维染色,按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规定色调明度等级将所需颜色基本色的比例,变换成这种相应基本色原料纤维的重量比,经梳棉机梳拉纺纱,纺出的纱就是所需的规定颜色。原料的染色也会出现颜色不均的现象,但是在梳棉机内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混合后,原料中的色差就会消失,使色彩很均匀。在梳棉机上,喂入量与速度及棉条由出口拉出速度都可通过机器有效控制,因而可以保证各基本色的棉条直径大小,松紧程度一致,也就是说棉条单位重量的长度是一致的,棉条经并条机并合后纺出的纱颜色肯定均匀。
例如,用同一喂入速度与喂入量经梳棉机拉出的原白色棉条四条与六条黑色棉条,经并条机牵拉成混合棉条,纺纱纱线就是无彩系中的六级明度的灰色。如果用二条白棉条,八条黑棉条,就是八级明度的灰色,比上一个明度的灰色要深,最深的灰色就是一条白的,九条黑的,再就是纯黑色的织品。
再例如在有彩系中,红色和黄色的中间色,两种色的棉条各占一半,中间色与红色或是黄色中间又各自等分为四种中间色。这些比例可以通过计算由红色或黄色换算出来。这八个中间色之间又各分为九个明度等级,也与无彩系中的分级一样,有固定的比例,同样可以换算成红与黄两色各占的比例。用相应的红色和黄色棉条经并条机并合后纺纱,就可得到所需彩色颜色的织品。一旦当出现的比例数为非整数时,可采用多次并条的办法达到所需的比例。
这样无论是纯纺或者混纺,只要是短纤维的纺织品的色纺都可采用此工艺方法,包括一色布或格子布。保证染色工艺简单,颜色纯正规范,色泽均匀,符样率可达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