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216059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60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41554.6

申请日:

2010.11.19

公开号:

CN102510958A

公开日:

2012.06.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41/26申请日:20101119|||公开

IPC分类号:

F16H41/26

主分类号:

F16H41/26

申请人: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发明人:

前田浩司; 伊藤一能; 长江章裕; 森义英; 橿村纯也

地址:

日本国爱知县

优先权:

2009.11.19 JP 2009-263901; 2010.03.31 JP 2010-080836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代理人:

宋晓宝;郭晓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液力变矩器1中,作为涡轮4的流体出口的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小于作为涡轮4的流体入口的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41的涡轮壳40侧的外轮廓线41co和涡轮芯42侧的内轮廓线41ci内切的内切圆ICo的半径ro大于在涡轮入口处与外轮廓线41co和内轮廓线41ci内切的内切圆ICi的半径ri,在涡轮出口侧,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31的泵轮壳30侧的外轮廓线31co相比,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具有泵轮、 涡轮和导轮, 所述泵轮具有泵轮壳、 安装在该 泵轮壳上的泵轮叶片、 安装在该泵轮叶片上的泵轮芯, 所述涡轮具有涡轮壳、 安装在该涡轮 壳上的涡轮叶片、 安装在该涡轮叶片上的涡轮芯, 所述导轮具有导轮叶片, 用于对从所述涡 轮向所述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该涡 轮叶片的安装角度, 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处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该涡轮 叶片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大于在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所述 外轮廓线和所述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侧,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 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 在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从装置中心线到该涡轮叶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 大于从所述装置中心线到该泵轮叶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 长度, 所述装置中心线是指, 通过彼此相向的所述泵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外周端与所述涡轮 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之间的中央与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 且垂直于该旋转轴 线的线。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 在所述流体出口外周端和所述流体入口外周端相向 的状态下, 将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的该涡 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内轮廓线为, 在将该涡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所述投影像 上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缘, 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 在将该泵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该泵轮叶片 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
4: 如权利要求 1 ~ 3 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轮的流 体入口处的所述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泵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 差, 小于所述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涡 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
5: 如权利要求 1 ~ 4 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叶片 的所述外轮廓线包括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对称的对称区域和与该泵轮叶片的 该外轮廓线不对称的非对称区域, 所述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 所 述非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内周端。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出口外周端和所述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 将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 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 所述泵轮 叶片的投影像和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分别在所述泵轮壳侧和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具 有至少一个曲率变化点,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涡轮 2 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涡轮外缘部, 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泵轮外缘部相比, 曲率半径小, 并且, 所述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 线一侧。
7: 如权利要求 5 或 6 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n 个的曲率变化点到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或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流体出口内周端为止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涡 轮外缘部, 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n 个曲率变化点到第 n+1 个曲率变 化点或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为止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 泵轮外缘部相比, 曲率半径小, 并且, 所述第 n 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第 n 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 旋转轴线一侧, 其中, n 为 2 以上的整数。
8: 如权利要求 1 ~ 7 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 小于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 的二分之一。

说明书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泵轮、 涡轮和导轮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其中, 泵轮具有泵 轮壳、 泵轮叶片和泵轮芯, 涡轮具有涡轮壳、 涡轮叶片和涡轮芯, 导轮具有导轮叶片, 并且用 于对从涡轮向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这种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已知具有前盖、 固定在前盖上的环状的叶轮 即泵轮 ( 泵叶轮 )、 具有与叶轮的叶片彼此相向的叶片的环状叶轮即涡轮、 能够旋转地设置 在叶轮和涡轮之间的导轮的液力变矩器。 这种液力变矩器的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通常 形成为相互对称, 但也有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彼此不对称的液力变矩器 ( 例如, 参照 专利文献 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7-13245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 若为了使液力变矩器这样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化, 而简单地缩小泵 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对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则导致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扭矩容 量会降低。另外, 在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对称的情况下, 与涡轮的流路入口处相比, 在 涡轮的流路出口处的流路截面积变小, 可能发生液流剥离现象, 如果缩小泵轮及涡轮的外 轮廓形状对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则会导致产生这样的剥离问题的可能性增加, 而使 得扭矩容量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 如上述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液力变矩器, 泵轮及涡轮的 外轮廓形状好像彼此不对称, 但专利文献 1 未公开任何外轮廓形状的设计方法, 根据专利 文献 1 的记载内容, 无法确定泵轮及涡轮不对称是否能够有助于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 化和确保扭矩容量, 即使假如能够有助于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化和确保扭矩容量, 也 未公开具体的设计方法, 而不能得到满足实用性的流体传动装置。 因而, 在液力变矩器那样 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 确保扭矩容量和扭矩放大性能并使装置小型化是不容易的。
     因此,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抑制扭矩容量降低, 并且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 置小型化。
     本发明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的主要目的。
     本发明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具有泵轮、 涡轮和导轮, 所述泵轮具有泵轮壳、 安装 在该泵轮壳上的泵轮叶片、 安装在该泵轮叶片上的泵轮芯, 所述涡轮具有涡轮壳、 安装在该 涡轮壳上的涡轮叶片、 安装在该涡轮叶片上的涡轮芯, 所述导轮具有导轮叶片, 用于对从所 述涡轮向所述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的流体出口处 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该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 在所述涡 轮的所述流体出口处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该涡轮叶片的所述涡
     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大于在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所述外轮廓线和所 述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侧,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 轮廓线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 在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 线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
     在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 通过减小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 而使从涡轮的流体出口流出的工作流体易于到达导轮的导轮叶片, 来提高液力变矩器的扭 矩放大性能, 尤其提高车辆起步时的扭矩放大性能。并且, 在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 使 在涡轮的流体出口处与涡轮叶片的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涡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 切圆的半径, 大于在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并且 在涡轮的流体出口侧, 使涡轮叶片的外轮廓线与泵轮叶片的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 在 泵轮及涡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 由此, 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具有泵轮和涡 轮不对称的非对称结构, 由泵轮、 涡轮及导轮形成非对称的循环圆 ( 环状流路 )。通过这样 构成, 能够在涡轮的流体出口侧的区域充分确保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 截面积, 使从涡轮的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减小。因而, 能够抑制 伴随着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减小而引起的在涡轮的流体出口附近在 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减小, 抑制在涡轮的流体出口附近发生液流 剥离的现象, 抑制扭矩容量降低, 避免过度地使涡轮凸出, 能够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 化。 另外, 在所述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可以构成为, 从装置中心线到该涡轮叶片上 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 大于从所述装置中心线到该泵轮叶 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 所述装置中心线是指, 通过彼 此相向的所述泵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外周端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之间的中央 与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 且垂直于该旋转轴线的中心线。 由此, 在涡轮的流体出 口侧的区域使涡轮叶片的外轮廓线与泵轮叶片的外轮廓线相比, 在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 更适当地凸出, 从而能够使涡轮的从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尽可能 地小。
     而且, 可以使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 在所述流体出口外周端和所述流 体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 将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旋转轴线 的平面上时的该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内轮廓 线为, 在将该涡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所述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缘, 所述 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 在将该泵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该泵轮叶片的投影像 上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
     另外, 可以使所述泵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泵轮的流体 出口处的该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 小于所述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 角度与该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即, 泵轮是汲取来自涡轮的工 作流体并将其再次供给至涡轮, 所以不需要如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那样减小泵轮叶片的安 装角度。因而, 只要使泵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流体出口处的泵轮叶片 的安装角度之差小于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的安装角度之差, 就能够减小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变化幅
     度, 因而不需要如涡轮那样使泵轮凸出, 由此能够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更加小型化。
     而且, 优选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包括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对 称的对称区域和与该泵轮叶片的该外轮廓线不对称的非对称区域, 所述对称区域包括所述 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 所述非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内周端。 由此, 使工作流体从泵轮向涡轮的流入顺畅, 能够减小扭矩的传递损失。
     另外, 优选在所述出口外周端和所述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 将所述泵轮叶片 及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平 面上时, 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和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分别在所述泵轮壳侧和所述涡轮 壳侧的外缘部具有至少一个曲率变化点,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 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涡轮外缘部, 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 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泵 轮外缘部相比, 曲率半径小, 并且, 所述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投影泵轮外缘部 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线一侧。由此, 能够使从装置中心线到涡轮叶片上的在旋转轴 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 大于从装置中心线到泵轮叶片上的在旋转轴线的延 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并且, 能够在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充分确保 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 因而能够抑制在该流路的中央部 产生液流剥离的情况, 能够减少扭矩的传递损失。
     而且, 优选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n 个 ( 其中, “n” 为 2 以上的 整数 ) 的曲率变化点到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或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流体出口内周端 为止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涡轮外缘部, 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 周侧数第 n 个曲率变化点到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或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 为止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泵轮外缘部相比, 曲率半径小, 并且, 所述第 n 投 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第 n 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线一侧。 由此, 能够抑制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定的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涡轮出口 变小的情况, 因而能够抑制在该流路的涡轮出口侧产生液流剥离的情况, 能够减少扭矩的 传递损失。
     并且, 优选在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 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 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 小于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 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的二分之一。由此, 能够进一步增大涡轮的在相 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涡轮出口侧的截面积。 附图说明
     图 1 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液力变矩器 1 的概略结构图。 图 2 是说明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的说明图。
     图 3 是用于说明液力变矩器 1 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 4 是用于说明液力变矩器 1 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 5 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 具有的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
     图 6 是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 所具有的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
     图 7 是表示泵轮与涡轮的速度比 e 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 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 C 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使用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 1 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液力变矩器 1 的概略结构 图。该图所示的液力变矩器 1 是应用于具有发动机的车辆上, 如图 1 所示, 包括前盖 ( 输入 构件 )2、 泵轮 ( 流体传动构件 )3、 涡轮 ( 流体传动构件 )4、 涡轮轮毂 ( 输出构件 )5、 导轮 6、 阻尼单元 7 及锁止离合器机构 8。在前盖 2 上固定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 ( 输出轴 )。 另外, 在涡轮轮毂 5 上固定 ( 花键嵌合 ) 有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 (AT) 或无级变速器 (CVT) 的输入轴 ( 省略图示 )。
     泵轮 3 具有泵轮壳 30、 安装 ( 固定 ) 在泵轮壳 30 的内表面上的多个泵轮叶片 31、 安装 ( 固定 ) 在泵轮叶片 31 的内缘的泵轮芯 32, 泵轮壳 30 紧密地固定在前盖 2 上。涡轮 4 具有涡轮壳 40、 安装 ( 固定 ) 在涡轮壳 40d 的内表面上的多个涡轮叶片 41、 安装 ( 固定 ) 在涡轮叶片 41 的内缘的涡轮芯 42, 涡轮壳 40 固定在涡轮轮毂 5 上。前盖 2 侧的泵轮 3 和 涡轮轮毂 5 侧的涡轮 4 彼此相对, 在两者之间配置有导轮 6, 导轮 6 能够与前盖 2 同轴旋转 并具有多个导轮叶片 61。 导轮 6 具有将其旋转方向设定为仅一个方向的单向离合器 60。 上 述的泵轮 3、 涡轮 4 及导轮 6 形成使工作油 ( 工作流体 ) 循环的循环圆 ( 环状流路 ), 导轮 6 对从作为涡轮 4 的流体出口的涡轮出口向作为泵轮的流体入口的泵轮入口流动的工作油 的液流进行整流。阻尼单元 7 分别具有多个弹簧 71、 72, 与涡轮壳 40 一起固定在涡轮轮毂 5 上。锁止离合器机构 8 包括锁止活塞 80 和安装在锁止活塞 80 的表面上的摩擦板 81。 在这样构成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当前盖 2 及泵轮 3 伴随着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作 而进行旋转时, 通过从泵轮 3 的外周侧的泵轮出口向涡轮 4 的外周侧的涡轮入口流动的工 作油的液流, 涡轮 4 被带动而开始旋转, 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涡轮 4( 工作油 ) 从前盖 2 传递至涡轮轮毂 5。另外, 在泵轮 3 和涡轮 4 间的转速差大时, 导轮 6 将工作油的液流变化 为有助于泵轮 3 旋转的方向。由此, 在泵轮 3 和涡轮 4 间的转速差大时, 液力变矩器 1 作为 扭矩放大器进行动作, 在两者的转速差小时, 通过单向离合器 60 使导轮 6 空转, 从而液力变 矩器 1 作为流体接头进行动作。并且, 车辆起步后, 当满足了规定的条件时 ( 例如, 车速达 到规定值时 ), 锁止离合器机构 8 进行动作, 从发动机传递至前盖 2 的动力直接传递至作为 输出构件的涡轮轮毂 5, 由此, 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输入轴直接机械连接。 另外, 从前盖 2 传递 至涡轮轮毂 5 的扭矩的变动被阻尼单元 7 吸收。
     在此,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为了抑制产生预期外的共振, 使泵轮 3 的泵轮 叶片 31 的数量与涡轮 4 的涡轮叶片 41 的数量不同 ( 例如, 为了增加工作油的汲出量, 泵轮 叶片 31 的数量设定为比涡轮叶片 41 的数量稍多 )。另外, 各涡轮叶片 41 安装在涡轮壳 40 上的安装角度 ( 刚流入叶片后的液流的角度 ) 设定为小于各泵轮叶片 31 安装在泵轮壳 30 上的安装角度 ( 稍微尖锐 ), 对各涡轮叶片 41 进行扭曲。另外, 在实施例中, 泵轮入口处的 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与泵轮出口处的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之差设定得小于涡轮入口
     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与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之差。而且, 泵轮 3 的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的平均值 ( 从泵轮入口到出口的平均值 ) 设定得大于涡轮 4 的 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的平均值 ( 从泵轮入口到出口的平均值 )。
     此外, 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能够如图 2 所示那样求出。即, 涡轮入口 ( 流体入 口 ) 处的安装角度 (θin) 表示为 θin = (θin1+θin2)/2。其中, θin1 是涡轮叶片入 口端点处的切线与 Y 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度, θin2 为在描绘出了与涡轮叶片入口端点 和相邻的叶片外轮廓线相切的内切圆时, 相邻的叶片和该内切圆的切点处的切线与 Y 方向 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另外, 涡轮出口 ( 流体出口 ) 的安装角度 (θout) 表示为 θout = (θout1+θout2)/2。 其中, θout1 是涡轮叶片出口端点处的切线与 Y 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 角度, θout2 是在描绘出了与涡轮叶片出口端点和相邻的叶片外轮廓线相切的内切圆时, 相邻的叶片和所述内切圆的切点处的切线与 Y 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并且, 涡轮出口处 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的意思是指, θout 的绝对 值小于 θin 的绝对值。
     而且, 在实施例中, 为了使从涡轮 4 的流体出口流出的工作油易于到达导轮 6 的导 轮叶片 61, 作为涡轮 4 的流体出口的涡轮出口处的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设定得小于作 为涡轮 4 的流体入口的涡轮入口处的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并且, 泵轮 3 和涡轮 4 的 直径比以往的液力变矩器稍小, 并且构成为比以往的液力变矩器扁平的循环圆, 由此, 实施 例的液力变矩器 1 整体上小型化, 并且具有足够的安装阻尼单元 7 的空间。但是, 若这样减 小涡轮出口处的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并且使泵轮 3 及涡轮 4 扁平化、 减小直径, 则使 得在涡轮出口附近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 41 之间划出的涡轮流路的截面积变小, 不仅会 导致扭矩容量降低, 还可能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在涡轮出口附近产生液流剥离的现象。 因此, 如图 3 所示, 构成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的涡轮 4, 在涡轮出口 ( 流体出口 ) 处与涡轮叶片 41 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轮廓线 41co 和涡轮芯 42 侧的内轮廓线 41ci( 内轮廓 线 41ci 的内周端 ) 内切的内切圆 ICo 的半径 ro, 大于在涡轮入口 ( 流体入口 ) 处与外轮廓 线 41co 和内轮廓线 41ci( 内轮廓线 41ci 的外周端 ) 内切的内切圆 ICi 的半径 ri, 并且, 在 涡轮出口侧, 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与泵轮叶片 31 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轮廓线 31co 相比, 在泵轮 3 及涡轮 4 的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即, 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具有泵轮 3 和涡轮 4 不对称的非对称结构。
     另外, 如图 3 所示, 在某个泵轮叶片 31 的出口外周端 31o 和某个涡轮叶片 41 的入 口外周端 41i 相向时, 将通过出口外周端 31o 与入口外周端 41i 间的中点 ( 中央 ) 与旋转 轴线 AC 且垂直于该旋转轴线 AC 的直线, 规定为 “装置中心线 CC” 。若这样规定装置中心线 CC, 则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为, 在出口外周端 31o 和入口外周端 41i 相向的状态下, 将涡轮叶片 41 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 CC 和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上时的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 像上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缘。另外, 涡轮叶片的内轮廓线 41ci 为, 将涡轮叶片 41 投影到包 括装置中心线 CC 和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上时的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涡轮芯 42 侧的内 缘。而且, 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为, 在将泵轮叶片 31 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 CC 和 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上时的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
     在实施例中, 如图 3 所示, 通过使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与之相对应的涡轮叶片 4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 最远部 )41x 的长度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
     线 CC 到与之相对应的泵轮叶片 3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 最远 部 )31x 的长度 dp, 来在涡轮出口侧, 使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与泵轮叶片 31 的泵轮 壳 30 侧的外轮廓线 31co 相比, 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另外, 若将包括出口 外周端 31o 与入口外周端 41i 间的中点并且垂直于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规定为装置中心面 PC, 则从装置中心面 PC 到各涡轮叶片 41 的最远点 41x 的距离 ( =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面 PC 到各泵轮叶片 31 的最远点 31x 的距离 ( = dp), 从装置中心面 PC 到涡轮壳 40 的内表面 的最深部的距离 ( =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面 PC 到泵轮壳 30 的内表面的最深部的距离 ( = dp)。
     即, 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所包括的涡轮 4, 与大致和泵轮 3 对称的涡轮 ( 参照图 3 中的双点划线 ) 相比, 从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到涡轮出口, 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且向外方扩大 ( 延伸 ), 由此, 液力变矩器 1 具有关于装置中心线 CC( 装置中 心面 PC) 不对称的循环圆。而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如图 3 所示, 以使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旋转半径 Rtp 与导轮叶片 61 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 Rso 之差 (Rtp-Rso), 比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旋转半径 Rtp 与导轮叶片 61 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 Rsi 之 差 (Rtp-Rsi) 的二分之一小的方式, 设定泵轮 3、 涡轮 4 及导轮 6 的尺寸等。 参照图 4 更详细说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如该图所示, 在将出口外周端 31o 和 入口外周端 41i 相向的一对泵轮叶片 31 和涡轮叶片 41 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 CC 和泵轮 3 及涡轮 4 的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上时, 实施例的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在泵轮壳 30 侧的外 缘部包括 3 个曲率变化点 Cp1、 Cp2 及 Cp3, 实施例的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在涡轮壳 40 侧 的外缘部包括 2 个曲率变化点 Ct1 及 Ct2。因而, 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泵轮 壳 30 时的泵轮壳 30 的截面 ( 壳内周 ) 包括与上述曲率变化点 Cp1、 Cp2 及 Cp3 相对应的 3 个曲率变化点, 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 40 时的涡轮壳 40 的截面 ( 壳内 周 ) 包括与上述曲率变化点 Ct1 及 Ct2 相对应的 2 个曲率变化点。
     并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入口外周端 41i 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t1 为止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缘部即第 0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0 的曲 率半径 rt0, 和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出口外周端 31o 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p1 为止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部即第 0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0 的曲率半径 rp0, 形成为相同的值, 两者的曲率中心 Ot0、 Op0 也一致。因而, 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 40 时 的涡轮壳 40 的截面的从与上述入口外周端 41i 对应的点到与上述曲率变化点 Ct1 相对应 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 和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泵轮壳 30 时的泵轮 壳 30 的截面的从与上述出口外周端 31o 相对应的点到与上述曲率变化点 Cp1 相对应的点 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 彼此相等。即, 如图 3 所示, 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具有 与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对称的对称区域和与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不对称 的非对称区域, 对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 41 的入口外周端 41i, 非对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 41 的出口内周端 41o。此外, 本发明中的 “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不包括例如从使叶片和壳 相互 ( 紧密 ) 接合的角度设定的曲率变化点。
     另外,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t1 到从外周侧数第 2 个曲率变化点 Ct2 为止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缘部即第 1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1 的曲率半径 rt1, 比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p1 到从外周侧数第 2 个曲率变化
     点 Cp2 为止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部即第 1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1 的曲率半径 rp1 小, 第1投 影涡轮外缘部 Et1 的曲率中心 Ot1 比第 1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1 的曲率中心 Op1 更靠旋转轴 线 AC 一侧。而且,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2 个曲率变化点 Ct2 到该投影 像上的出口内周端 41o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2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2 的曲率半径 rt2, 比 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2 个曲率变化点 Cp2 到第 3 个曲率变化点 Cp3 为 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2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2 的曲率半径 rp2 小, 第 2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2 的曲率中心 Ot2 第 2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2 的曲率中心 Op2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
     即,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n 个 ( 其 中, “n” 为 1 以上的整数 ) 的曲率变化点 Ctn 到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tn+1 或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出口内周端 41o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n, 与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n 个曲率变化点 Cpn 到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pn+1 或泵轮叶 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 31i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n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n 相比, 曲率半径小, 第 n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n 的曲率中心 Otn 比第 n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n 的曲率 中心 Opn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由此, 能够使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与之相对应的涡轮叶片 4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41x 的长度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 与之相对应的泵轮叶片 3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31x 的长度 dp。 另外, 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 40 时的涡轮壳 40 的截面的从与上述第 n 个曲率变化点 Ctn 相对应的点到与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tn+1 或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 的出口内周端 41o 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 小于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 剖切了泵轮壳 30 时的泵轮壳 30 的截面的从与上述第 n 个曲率变化点 Cpn 相对应的点到与 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pn+1 或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 31i 相对应的点为止的 壳内周的曲率半径。而且, 利用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 40 时的涡轮壳 40 的 截面的从与曲率变化点 Ctn 相对应的点到与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tn+1 或出口内周端 41o 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中心, 比通过包括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剖切了泵轮壳 30 时 的泵轮壳 30 的截面的从与曲率变化点 Cpn 相对应的点到与第 n+1 个曲率变化点 Cpn+1 或 出口内周端 41o 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中心,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
     此外,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2 个 ( 最内周侧 ) 曲率变化点 Ct2 到该投影像上的出口内周端 41o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2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2 的曲率半径 rt2, 比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3 个 ( 最 内周侧 ) 曲率变化点 Cp3 到该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 31i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3 投影 泵轮外缘部 Ep3 的曲率半径 rp3 小, 第 2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2 的曲率中心 Ot2 比第 3 投影 泵轮外缘部 Ep3 的曲率中心 Op3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由此, 能够进一步增大涡轮 4 的在 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 41 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涡轮出口侧的截面积。
     图 5 是表示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 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 图, 图 6 是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 的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此外, 图 5 的横轴表 示从泵轮入口起的流路长度 Lp 与从泵轮入口到泵轮出口为止的总流路长度 Lp0 之比 Lp/ Lp0, 图 6 的横轴表示从涡轮入口起的流路长度 Lt 与从涡轮入口为涡轮出口为止的总流路长度 Lt0 之比 Lt/Lt0。 在此,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 具有外径稍大于上述泵轮 3 并且扁平度 小的泵轮和以与该泵轮大致对称的方式构成的涡轮。另外, 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具有与上 述泵轮 3 相同的泵轮和以与该泵轮大致对称的方式构成的涡轮。
     从图 5 可知,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 外径稍大并且扁平度小, 所以与 实施例、 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相比, 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 的截面积从泵轮入口到泵轮出口的整个区域都大。并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 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任一个中, 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 流路的截面积从泵轮入口到泵轮出口大致恒定。
     相对于此, 根据图 6 可知, 在按照以前的设计方法制造的现有例、 比较例的涡轮 中, 基本上随着从涡轮入口朝向涡轮出口, 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 积变小。而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所具有的涡轮中, 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定的 流路的截面积从涡轮入口到涡轮出口的变化幅度与另外的变矩器相比变小, 在从涡轮入口 和涡轮出口的中央附近到涡轮出口的区域, 确保与现有例大致同样的流路截面积。 因而, 在 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能够抑制从涡轮入口到涡轮出口的流路的中央部 ( 在图 3 中用 虚线包围的区域 ) 产生液流剥离的现象, 并且抑制在该流路的涡轮出口侧产生液流剥离的 现象, 从而降低扭矩的传递损失。 图 7 示出了泵轮和涡轮的速度比 e 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 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 C 之间的关系。在该图中, 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 器的容量系数 C 表示为在将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 C 设为值 1 时的换算值。从该 图可知, 若仅简单地使泵轮及涡轮扁平化 ( 及小径化 ), 不能避免扭矩容量降低 ( 参照比较 例 ), 但如上述实施例那样, 使涡轮的尤其从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到涡轮 出口的区域在液力变矩器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且向外方地扩大 ( 延出 ), 而使循环圆 不对称, 从而能够获得超过现有的液力变矩的性能 ( 扭矩容量 )。
     如以上说明,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 4 的流体出口即涡轮出口处的涡轮 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 4 的流体入口即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并 且, 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 41 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轮廓线 41co 和涡轮芯 42 侧的内轮廓 线 41ci 内切的内切圆 ICo 的半径 ro, 大于在涡轮入口处与外轮廓线 41co 和内轮廓线 41ci 内切的内切圆 ICi 的半径 ri, 在涡轮出口侧, 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与泵轮叶片 31 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轮廓线 31co 相比, 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更凸出。
     这样, 通过使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小于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 由此使从涡轮 4 流出的工作油易于到达导轮 6 的导轮叶片 61, 从而能够提 高扭矩放大性能。并且, 通过使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和内轮廓线 41ci 内切的内切圆 ICo 的半径 ro 大于在涡轮入口处与外轮廓线 41co 和内轮廓线 41ci 内 切的内切圆 ICi 的半径 ri, 并且在涡轮出口侧, 使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与泵轮叶片 31 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轮廓线 31co 相比, 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更凸出, 从而即使减小 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并使循环圆扁平化, 也能够在涡轮出口侧充分确保 区域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 41 之间划出的涡轮流路的截面积, 能够减小涡轮入口到涡轮 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由此, 在, 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能够抑制扭矩容量降 低, 并且能够抑制在涡轮出口附近发生液流剥离的情况, 还能够提高扭矩放大性能, 使装置
     整体小型化。
     并且, 上述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非常适用于在例如车速低到大约 10km/h 的速度 下通过锁止离合器机构 8 进行锁止的车辆。即, 在这样的车辆中安装有能够抑制扭矩容量 降低并且提高扭矩放大性能的液力变矩器 1 时, 则所要求的扭矩容量变小, 从而在能够确 保扭矩放大性能的范围内, 使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旋转半径 Rtp 相对于阻尼单元 7 的旋转半径 Rdp 大幅变小 ( 参照图 1), 由此能够使液力变矩器 1 整体进而使传动装置整 体更小型化。
     另外, 关于一对泵轮叶片 31 和涡轮叶片 41, 如果使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涡轮叶片 4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41x 的长度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 泵轮叶片 3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31x 的长度 dp, 则使循环圆即 泵轮 3、 涡轮 4 扁平化、 小径化, 即使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小于泵轮叶片 31, 在涡轮出口 侧的区域使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与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相比, 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更适当地凸出, 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减小从涡轮入口到涡轮出口的流路截面积 的变化幅度。
     而且, 因为泵轮 3 汲取来自涡轮 4 的工作油并将其再次供给至涡轮 4, 所以不需要 如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那样减小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因而, 如果使泵轮入口处的 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与泵轮出口处的泵轮叶片 31 的安装角度之差小于涡轮入口处的涡 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与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41 的安装角度之差, 就能够进一步减小在 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 31 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变化幅度, 因而不需要如涡轮 4 那样使 泵轮 3 凸出, 由此能够使液力变矩器 1 更加小型化。 另外,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在泵轮叶片 31 的出口外周端 31o 和涡轮叶片 41 的入口外周端 41i 相向的状态下, 将该泵轮叶片 31 及该涡轮叶片 41 投影到包括装置中 心线 CC 和泵轮 3 及涡轮 4 的旋转轴线 AC 的平面上时,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 侧的曲率变化点 Ct1 开始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缘部即第 1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1, 与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p1 开始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泵 轮壳 30 侧的外缘部即第 1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1 相比, 曲率半径小 (rt1 < rp1), 第 1 投影涡 轮外缘部 Et1 的曲率中心 Ot1 比第 1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1 的曲率中心 Op1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由此, 使得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涡轮叶片 4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 最远点 41x 的长度 dt 大于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泵轮叶片 3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 上最远的最远点 31x 的长度 dp。并且, 因为能够在涡轮入口和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充分 确保涡轮 4 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 41 之间划定的流路的截面积, 所以能够抑制在该流路 的中央部发生液流剥离的现象, 从而能够减少扭矩的传递损失。此外, 优选第 1 投影泵轮外 缘部 Ep1 的曲率半径 rp1 与第 1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1 的曲率半径 rt1 之差 (rp1-rt1) 设定 为例如 30 ~ 40mm。
     而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2 个 曲率变化点 Ct2 到该投影像上的出口内周端 41o 为止的涡轮壳 40 侧的外缘部即第 2 投影 涡轮外缘部 Et2, 与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 2 个曲率变化点 Cp2 到第 3 个 曲率变化点 Cp3 为止的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部即第 2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2 相比, 曲率半径小 (rt2 < rp2), 第 2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2 的曲率中心 Ot2 比第 2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2 的曲率
     中心 Op2 更靠旋转轴线 AC 一侧。由此, 能够抑制涡轮 4 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 41 之间 划定的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涡轮出口而变小 ( 使减小幅度变小 ), 因而能够抑制在该流 路的涡轮出口侧产生液流剥离的情况, 从而减少扭矩的传递损失。
     而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从入口外周端 41i 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t1 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 0 投影涡轮外缘部 Et0 的曲率半径 rt0, 和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上的从出口外周端 31o 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Cp1 为止的 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部即第 0 投影泵轮外缘部 Ep0 的曲率半径 rp0, 是同一值。即, 涡轮叶片 41 的外轮廓线 41co 具有与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对称的对称区域和与泵轮叶片 31 的外轮廓线 31co 不对称的非对称区域, 对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 41 的入口外周端 41i, 非对 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 41 的出口内周端 41o。由此, 使工作油顺畅地从泵轮 3 流入涡轮 4, 从 而能够减少扭矩的传递损失。
     而且,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以使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旋转半径 Rtp 与导轮叶片 61 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 Rso 之差 (Rtp-Rso), 比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旋转半径 Rtp 与导轮叶片 61 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 Rsi 之差 (Rtp-Rsi) 的二分之一小的 方式, 设定泵轮 3、 涡轮 4 及导轮 6 的尺寸等。由此, 能够进一步增大涡轮 4 的在相互相邻的 涡轮叶片 41 之间划定的流路的涡轮出口侧的截面积, 抑制在该流路的涡轮出口侧发生液 流剥离的情况, 从而能够减小扭矩的传递损失。 此外, 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 1 中, 为了提高扭矩容量和使装置小型化, 将从装置 中心线 CC 到涡轮叶片 4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41x 的长度 dt 与 从装置中心线 CC 到泵轮叶片 31 上的在旋转轴线 AC 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 31x 的长 度 dp 之比 dt/dp, 设定在例如 1.05 ≤ dt/dp ≤ 1.20 的范围内即可。另外, 在将液力变矩 器 1 的扁平率 Λ 表示为 Λ = (dt+dp)/(Rtp-Rsi) 的情况下, 优选液力变矩器 1 满足例如 0.5 ≤ Λ ≤ 0.7 的条件。而且, 上述实施例的泵轮叶片 31 的投影像在泵轮壳 30 侧的外缘 部包括 3 个曲率变化点 Cp1、 Cp2 及 Cp3, 上述实施例的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在涡轮壳 40 侧 的外缘部包括 2 个曲率变化点 Ct1 及 Ct2, 但泵轮叶片 31 及涡轮叶片 41 的投影像上的曲率 变化点的数量不限于此, 可以任意设定。
     以上, 使用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定, 能够在 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如液力变矩器那样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制造领域中应用。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1095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5 1 0 9 5 8 A *CN102510958A* (21)申请号 201080041554.6 (22)申请日 2010.11.19 2009-263901 2009.11.19 JP 2010-080836 2010.03.31 JP F16H 41/26(2006.01) (71)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国爱知县 (72)发明人前田浩司 伊藤一能 长江章裕 森义英 橿村纯也 (74)专利代理机构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72003 代理人宋晓宝 郭晓东 (5。

2、4) 发明名称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57) 摘要 在液力变矩器1中,作为涡轮4的流体出口 的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小于作 为涡轮4的流体入口的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41 的安装角度,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41的涡轮 壳40侧的外轮廓线41co和涡轮芯42侧的内轮廓 线41ci内切的内切圆ICo的半径ro大于在涡轮 入口处与外轮廓线41co和内轮廓线41ci内切的 内切圆ICi的半径ri,在涡轮出口侧,涡轮叶片41 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31的泵轮壳30侧的 外轮廓线31co相比,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 更凸出。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

3、2.03.16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0/070735 2010.11.19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062276 JA 2011.05.26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6 页 1/2页 2 1.一种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具有泵轮、涡轮和导轮,所述泵轮具有泵轮壳、安装在该 泵轮壳上的泵轮叶片、安装在该泵轮叶片上的泵轮芯,所述涡轮具有涡轮壳、安装在该涡轮 壳上的涡轮叶片、安装在该涡轮叶片上的涡轮芯,所述导轮具有导。

4、轮叶片,用于对从所述涡 轮向所述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该涡 轮叶片的安装角度, 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处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该涡轮 叶片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大于在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所述 外轮廓线和所述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 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侧,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 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在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装置中心线到该涡轮。

5、叶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 大于从所述装置中心线到该泵轮叶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 长度,所述装置中心线是指,通过彼此相向的所述泵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外周端与所述涡轮 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之间的中央与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且垂直于该旋转轴 线的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在所述流体出口外周端和所述流体入口外周端相向 的状态下,将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的该涡 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 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内轮廓线为,在将该涡轮叶片。

6、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所述投影像 上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缘, 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在将该泵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该泵轮叶片 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的流 体入口处的所述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泵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 差,小于所述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涡 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叶片 的所述外轮廓线包括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对称的对称区域和与该泵轮叶片的 该外轮廓线不对称。

7、的非对称区域,所述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所 述非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内周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出口外周端和所述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将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 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所述泵轮 叶片的投影像和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分别在所述泵轮壳侧和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具 有至少一个曲率变化点,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涡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10958 A 2/2页 3 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涡轮外缘部,与所述泵。

8、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 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泵轮外缘部相比,曲率半径小,并且, 所述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 线一侧。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n个的曲率变化点到第n+1个曲率变化点或 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流体出口内周端为止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涡 轮外缘部,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n个曲率变化点到第n+1个曲率变 化点或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为止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 泵轮外缘部相比,曲。

9、率半径小,并且, 所述第n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第n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 旋转轴线一侧, 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 小于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 的二分之一。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10958 A 1/10页 4 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泵轮、涡轮和导轮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其中,泵轮具有泵 轮壳、泵轮叶片和泵轮芯,涡轮具有涡轮壳、涡轮叶片和涡。

10、轮芯,导轮具有导轮叶片,并且用 于对从涡轮向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这种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已知具有前盖、固定在前盖上的环状的叶轮 即泵轮(泵叶轮)、具有与叶轮的叶片彼此相向的叶片的环状叶轮即涡轮、能够旋转地设置 在叶轮和涡轮之间的导轮的液力变矩器。这种液力变矩器的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通常 形成为相互对称,但也有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彼此不对称的液力变矩器(例如,参照 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2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在此,若为了使液力变矩器这样的流体式扭矩传。

11、递装置小型化,而简单地缩小泵 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对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则导致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扭矩容 量会降低。另外,在泵轮及涡轮的外轮廓形状对称的情况下,与涡轮的流路入口处相比,在 涡轮的流路出口处的流路截面积变小,可能发生液流剥离现象,如果缩小泵轮及涡轮的外 轮廓形状对称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则会导致产生这样的剥离问题的可能性增加,而使 得扭矩容量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力变矩器,泵轮及涡轮的 外轮廓形状好像彼此不对称,但专利文献1未公开任何外轮廓形状的设计方法,根据专利 文献1的记载内容,无法确定泵轮及涡轮不对称是否能够有助于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 化和确。

12、保扭矩容量,即使假如能够有助于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化和确保扭矩容量,也 未公开具体的设计方法,而不能得到满足实用性的流体传动装置。因而,在液力变矩器那样 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确保扭矩容量和扭矩放大性能并使装置小型化是不容易的。 0007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抑制扭矩容量降低,并且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 置小型化。 0008 本发明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的主要目的。 0009 本发明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具有泵轮、涡轮和导轮,所述泵轮具有泵轮壳、安装 在该泵轮壳上的泵轮叶片、安装在该泵轮叶片上的泵轮芯,所述涡轮具有涡轮壳、安装在该 涡轮壳上的涡轮叶片、安装在该涡轮。

13、叶片上的涡轮芯,所述导轮具有导轮叶片,用于对从所 述涡轮向所述泵轮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的流体出口处 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该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在所述涡 轮的所述流体出口处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该涡轮叶片的所述涡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2/10页 5 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大于在该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所述外轮廓线和所 述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在所述涡轮的所述流体出口侧,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 轮廓线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在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 线的延伸方向上更。

14、凸出。 0010 在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通过减小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 而使从涡轮的流体出口流出的工作流体易于到达导轮的导轮叶片,来提高液力变矩器的扭 矩放大性能,尤其提高车辆起步时的扭矩放大性能。并且,在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使 在涡轮的流体出口处与涡轮叶片的涡轮壳侧的外轮廓线和涡轮芯侧的内轮廓线内切的内 切圆的半径,大于在涡轮的流体入口处与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内切的内切圆的半径,并且 在涡轮的流体出口侧,使涡轮叶片的外轮廓线与泵轮叶片的泵轮壳侧的外轮廓线相比,在 泵轮及涡轮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由此,该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具有泵轮和涡 轮不对称的非对称结构,由泵轮、。

15、涡轮及导轮形成非对称的循环圆(环状流路)。通过这样 构成,能够在涡轮的流体出口侧的区域充分确保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 截面积,使从涡轮的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减小。因而,能够抑制 伴随着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减小而引起的在涡轮的流体出口附近在 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减小,抑制在涡轮的流体出口附近发生液流 剥离的现象,抑制扭矩容量降低,避免过度地使涡轮凸出,能够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小型 化。 0011 另外,在所述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从装置中心线到该涡轮叶片上 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大于从所述装。

16、置中心线到该泵轮叶 片上的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所述装置中心线是指,通过彼 此相向的所述泵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外周端与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之间的中央 与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且垂直于该旋转轴线的中心线。由此,在涡轮的流体出 口侧的区域使涡轮叶片的外轮廓线与泵轮叶片的外轮廓线相比,在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 更适当地凸出,从而能够使涡轮的从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尽可能 地小。 0012 而且,可以使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在所述流体出口外周端和所述流 体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将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旋转轴线 的平面上时。

17、的该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内轮廓 线为,在将该涡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所述投影像上的所述涡轮芯侧的内缘,所述 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为,在将该泵轮叶片投影到所述平面上时的该泵轮叶片的投影像 上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 0013 另外,可以使所述泵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该泵轮的流体 出口处的该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小于所述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所述涡轮叶片的安装 角度与该涡轮的流体出口处的该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之差。即,泵轮是汲取来自涡轮的工 作流体并将其再次供给至涡轮,所以不需要如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那样减小泵轮叶片的安 装角度。因而,只要使泵。

18、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泵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流体出口处的泵轮叶片 的安装角度之差小于涡轮的流体入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与流体出口处的涡轮叶片 的安装角度之差,就能够减小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变化幅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3/10页 6 度,因而不需要如涡轮那样使泵轮凸出,由此能够使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更加小型化。 0014 而且,优选所述涡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包括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所述外轮廓线对 称的对称区域和与该泵轮叶片的该外轮廓线不对称的非对称区域,所述对称区域包括所述 涡轮叶片的流体入口外周端,所述非对称区域包括所述涡轮叶片的流体出口内周端。由此, 使工作流。

19、体从泵轮向涡轮的流入顺畅,能够减小扭矩的传递损失。 0015 另外,优选在所述出口外周端和所述入口外周端相向的状态下,将所述泵轮叶片 及所述涡轮叶片投影到包括所述装置中心线和所述泵轮及所述涡轮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平 面上时,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和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分别在所述泵轮壳侧和所述涡轮 壳侧的外缘部具有至少一个曲率变化点,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 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涡轮外缘部,与所述泵轮叶片的投 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起以恒定曲率延伸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投影泵 轮外缘部相比,曲率半径小,并且,所述投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投影。

20、泵轮外缘部 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线一侧。由此,能够使从装置中心线到涡轮叶片上的在旋转轴 线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大于从装置中心线到泵轮叶片上的在旋转轴线的延 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部的长度。并且,能够在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充分确保 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因而能够抑制在该流路的中央部 产生液流剥离的情况,能够减少扭矩的传递损失。 0016 而且,优选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n个(其中,“n”为2以上的 整数)的曲率变化点到第n+1个曲率变化点或所述涡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流体出口内周端 为止的所述涡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涡轮外缘部,与所述。

21、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从外 周侧数第n个曲率变化点到第n+1个曲率变化点或所述泵轮叶片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 为止的所述泵轮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泵轮外缘部相比,曲率半径小,并且,所述第n投 影涡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比所述第n投影泵轮外缘部的曲率中心更靠所述旋转轴线一侧。 由此,能够抑制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定的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涡轮出口 变小的情况,因而能够抑制在该流路的涡轮出口侧产生液流剥离的情况,能够减少扭矩的 传递损失。 0017 并且,优选在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中,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径 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小于所述泵轮叶片及所述涡轮叶片的旋转半。

22、径 与所述导轮叶片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之差的二分之一。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涡轮的在相 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涡轮出口侧的截面积。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液力变矩器1的概略结构 图。 0019 图2是说明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的说明图。 0020 图3是用于说明液力变矩器1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1 图4是用于说明液力变矩器1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2 图5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 具有的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4/10页 7 00。

23、23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 所具有的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 0024 图7是表示泵轮与涡轮的速度比e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 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C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使用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26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的液力变矩器1的概略结构 图。该图所示的液力变矩器1是应用于具有发动机的车辆上,如图1所示,包括前盖(输入 构件)2、泵轮(流体传动构件)3、涡轮(流体传动构件)4、涡轮轮毂(输出构件)5、导轮。

24、 6、阻尼单元7及锁止离合器机构8。在前盖2上固定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输出轴)。 另外,在涡轮轮毂5上固定(花键嵌合)有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AT)或无级变速器(CVT) 的输入轴(省略图示)。 0027 泵轮3具有泵轮壳30、安装(固定)在泵轮壳30的内表面上的多个泵轮叶片31、 安装(固定)在泵轮叶片31的内缘的泵轮芯32,泵轮壳30紧密地固定在前盖2上。涡轮 4具有涡轮壳40、安装(固定)在涡轮壳40d的内表面上的多个涡轮叶片41、安装(固定) 在涡轮叶片41的内缘的涡轮芯42,涡轮壳40固定在涡轮轮毂5上。前盖2侧的泵轮3和 涡轮轮毂5侧的涡轮4彼此相对,在两者之间配置有导轮6,导轮。

25、6能够与前盖2同轴旋转 并具有多个导轮叶片61。导轮6具有将其旋转方向设定为仅一个方向的单向离合器60。上 述的泵轮3、涡轮4及导轮6形成使工作油(工作流体)循环的循环圆(环状流路),导轮 6对从作为涡轮4的流体出口的涡轮出口向作为泵轮的流体入口的泵轮入口流动的工作油 的液流进行整流。阻尼单元7分别具有多个弹簧71、72,与涡轮壳40一起固定在涡轮轮毂 5上。锁止离合器机构8包括锁止活塞80和安装在锁止活塞80的表面上的摩擦板81。 0028 在这样构成的液力变矩器1中,当前盖2及泵轮3伴随着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作 而进行旋转时,通过从泵轮3的外周侧的泵轮出口向涡轮4的外周侧的涡轮入口流动的工 。

26、作油的液流,涡轮4被带动而开始旋转,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经由涡轮4(工作油)从前盖2 传递至涡轮轮毂5。另外,在泵轮3和涡轮4间的转速差大时,导轮6将工作油的液流变化 为有助于泵轮3旋转的方向。由此,在泵轮3和涡轮4间的转速差大时,液力变矩器1作为 扭矩放大器进行动作,在两者的转速差小时,通过单向离合器60使导轮6空转,从而液力变 矩器1作为流体接头进行动作。并且,车辆起步后,当满足了规定的条件时(例如,车速达 到规定值时),锁止离合器机构8进行动作,从发动机传递至前盖2的动力直接传递至作为 输出构件的涡轮轮毂5,由此,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输入轴直接机械连接。另外,从前盖2传递 至涡轮轮毂5的扭矩的变。

27、动被阻尼单元7吸收。 0029 在此,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为了抑制产生预期外的共振,使泵轮3的泵轮 叶片31的数量与涡轮4的涡轮叶片41的数量不同(例如,为了增加工作油的汲出量,泵轮 叶片31的数量设定为比涡轮叶片41的数量稍多)。另外,各涡轮叶片41安装在涡轮壳40 上的安装角度(刚流入叶片后的液流的角度)设定为小于各泵轮叶片31安装在泵轮壳30 上的安装角度(稍微尖锐),对各涡轮叶片41进行扭曲。另外,在实施例中,泵轮入口处的 泵轮叶片31的安装角度与泵轮出口处的泵轮叶片31的安装角度之差设定得小于涡轮入口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5/10页 8 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

28、装角度与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之差。而且,泵轮3 的泵轮叶片31的安装角度的平均值(从泵轮入口到出口的平均值)设定得大于涡轮4的 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的平均值(从泵轮入口到出口的平均值)。 0030 此外,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能够如图2所示那样求出。即,涡轮入口(流体入 口)处的安装角度(in)表示为in(in1+in2)/2。其中,in1是涡轮叶片入 口端点处的切线与Y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度,in2为在描绘出了与涡轮叶片入口端点 和相邻的叶片外轮廓线相切的内切圆时,相邻的叶片和该内切圆的切点处的切线与Y方向 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另外,涡轮出口(流体出口)的安装角度(out)表示为o。

29、ut (out1+out2)/2。其中,out1是涡轮叶片出口端点处的切线与Y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 角度,out2是在描绘出了与涡轮叶片出口端点和相邻的叶片外轮廓线相切的内切圆时, 相邻的叶片和所述内切圆的切点处的切线与Y方向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并且,涡轮出口处 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小于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的安装角度的意思是指,out的绝对 值小于in的绝对值。 0031 而且,在实施例中,为了使从涡轮4的流体出口流出的工作油易于到达导轮6的导 轮叶片61,作为涡轮4的流体出口的涡轮出口处的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设定得小于作 为涡轮4的流体入口的涡轮入口处的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并且,泵轮3。

30、和涡轮4的 直径比以往的液力变矩器稍小,并且构成为比以往的液力变矩器扁平的循环圆,由此,实施 例的液力变矩器1整体上小型化,并且具有足够的安装阻尼单元7的空间。但是,若这样减 小涡轮出口处的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并且使泵轮3及涡轮4扁平化、减小直径,则使 得在涡轮出口附近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41之间划出的涡轮流路的截面积变小,不仅会 导致扭矩容量降低,还可能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在涡轮出口附近产生液流剥离的现象。 0032 因此,如图3所示,构成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的涡轮4,在涡轮出口(流体出口) 处与涡轮叶片41的涡轮壳40侧的外轮廓线41co和涡轮芯42侧的内轮廓线41ci(内轮廓 线41ci。

31、的内周端)内切的内切圆ICo的半径ro,大于在涡轮入口(流体入口)处与外轮廓 线41co和内轮廓线41ci(内轮廓线41ci的外周端)内切的内切圆ICi的半径ri,并且,在 涡轮出口侧,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31的泵轮壳30侧的外轮廓线31co 相比,在泵轮3及涡轮4的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即,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 具有泵轮3和涡轮4不对称的非对称结构。 0033 另外,如图3所示,在某个泵轮叶片31的出口外周端31o和某个涡轮叶片41的入 口外周端41i相向时,将通过出口外周端31o与入口外周端41i间的中点(中央)与旋转 轴线AC且垂直于该旋转轴线AC的直线,规。

32、定为“装置中心线CC”。若这样规定装置中心线 CC,则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为,在出口外周端31o和入口外周端41i相向的状态下, 将涡轮叶片41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CC和旋转轴线AC的平面上时的涡轮叶片41的投影 像上的涡轮壳40侧的外缘。另外,涡轮叶片的内轮廓线41ci为,将涡轮叶片41投影到包 括装置中心线CC和旋转轴线AC的平面上时的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涡轮芯42侧的内 缘。而且,泵轮叶片31的外轮廓线31co为,在将泵轮叶片31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CC和 旋转轴线AC的平面上时的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泵轮壳30侧的外缘。 0034 在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通过使从装置中。

33、心线CC到与之相对应的涡轮叶片41 上的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最远部)41x的长度dt,大于从装置中心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6/10页 9 线CC到与之相对应的泵轮叶片31上的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最远 部)31x的长度dp,来在涡轮出口侧,使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31的泵轮 壳30侧的外轮廓线31co相比,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更凸出。另外,若将包括出口 外周端31o与入口外周端41i间的中点并且垂直于旋转轴线AC的平面规定为装置中心面 PC,则从装置中心面PC到各涡轮叶片41的最远点41x的距离(dt)大于从装置。

34、中心面 PC到各泵轮叶片31的最远点31x的距离(dp),从装置中心面PC到涡轮壳40的内表面 的最深部的距离(dt)大于从装置中心面PC到泵轮壳30的内表面的最深部的距离( dp)。 0035 即,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所包括的涡轮4,与大致和泵轮3对称的涡轮(参照图 3中的双点划线)相比,从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到涡轮出口,在旋转轴线 AC的延伸方向且向外方扩大(延伸),由此,液力变矩器1具有关于装置中心线CC(装置中 心面PC)不对称的循环圆。而且,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如图3所示,以使泵轮叶片 31及涡轮叶片41的旋转半径Rtp与导轮叶片61的外周端的旋转半径Rso之差(。

35、Rtp-Rso), 比泵轮叶片31及涡轮叶片41的旋转半径Rtp与导轮叶片61的内周端的旋转半径Rsi之 差(Rtp-Rsi)的二分之一小的方式,设定泵轮3、涡轮4及导轮6的尺寸等。 0036 参照图4更详细说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如该图所示,在将出口外周端31o和 入口外周端41i相向的一对泵轮叶片31和涡轮叶片41投影到包括装置中心线CC和泵轮 3及涡轮4的旋转轴线AC的平面上时,实施例的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在泵轮壳30侧的外 缘部包括3个曲率变化点Cp1、Cp2及Cp3,实施例的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在涡轮壳40侧 的外缘部包括2个曲率变化点Ct1及Ct2。因而,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

36、面剖切了泵轮 壳30时的泵轮壳30的截面(壳内周)包括与上述曲率变化点Cp1、Cp2及Cp3相对应的3 个曲率变化点,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40时的涡轮壳40的截面(壳内 周)包括与上述曲率变化点Ct1及Ct2相对应的2个曲率变化点。 0037 并且,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从入口外周端41i 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Ct1为止的涡轮壳40侧的外缘部即第0投影涡轮外缘部Et0的曲 率半径rt0,和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从出口外周端31o到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Cp1 为止的泵轮壳30侧的外缘部即第0投影泵轮外缘部Ep0的曲率半径rp0,形成为相同的值, 。

37、两者的曲率中心Ot0、Op0也一致。因而,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40时 的涡轮壳40的截面的从与上述入口外周端41i对应的点到与上述曲率变化点Ct1相对应 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和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泵轮壳30时的泵轮 壳30的截面的从与上述出口外周端31o相对应的点到与上述曲率变化点Cp1相对应的点 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彼此相等。即,如图3所示,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具有 与泵轮叶片31的外轮廓线31co对称的对称区域和与泵轮叶片31的外轮廓线31co不对称 的非对称区域,对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41的入口外周端41i,非对称区域包括涡轮叶片41 的。

38、出口内周端41o。此外,本发明中的“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不包括例如从使叶片和壳 相互(紧密)接合的角度设定的曲率变化点。 0038 另外,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Ct1到从外周侧数第2 个曲率变化点Ct2为止的涡轮壳40侧的外缘部即第1投影涡轮外缘部Et1的曲率半径rt1, 比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从最外周侧的曲率变化点Cp1到从外周侧数第2个曲率变化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7/10页 10 点Cp2为止的泵轮壳30侧的外缘部即第1投影泵轮外缘部Ep1的曲率半径rp1小,第1投 影涡轮外缘部Et1的曲率中心Ot1比第1投影泵轮外缘部Ep1的曲率中心O。

39、p1更靠旋转轴 线AC一侧。而且,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2个曲率变化点Ct2到该投影 像上的出口内周端41o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2投影涡轮外缘部Et2的曲率半径rt2,比 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2个曲率变化点Cp2到第3个曲率变化点Cp3为 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2投影泵轮外缘部Ep2的曲率半径rp2小,第2投影涡轮外缘部Et2 的曲率中心Ot2第2投影泵轮外缘部Ep2的曲率中心Op2更靠旋转轴线AC一侧。 0039 即,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n个(其 中,“n”为1以上的整数)的曲率变化点Ctn到第n+1个曲率变化点Ctn+。

40、1或涡轮叶片41 的投影像上的出口内周端41o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涡轮外缘部Etn,与泵轮叶片 3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n个曲率变化点Cpn到第n+1个曲率变化点Cpn+1或泵轮叶 片31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31i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n投影泵轮外缘部Epn相比, 曲率半径小,第n投影涡轮外缘部Etn的曲率中心Otn比第n投影泵轮外缘部Epn的曲率 中心Opn更靠旋转轴线AC一侧。由此,能够使从装置中心线CC到与之相对应的涡轮叶片 41上的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41x的长度dt,大于从装置中心线CC到 与之相对应的泵轮叶片31上的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

41、远点31x的长度dp。 另外,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40时的涡轮壳40的截面的从与上述第n 个曲率变化点Ctn相对应的点到与第n+1个曲率变化点Ctn+1或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 的出口内周端41o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半径,小于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 剖切了泵轮壳30时的泵轮壳30的截面的从与上述第n个曲率变化点Cpn相对应的点到与 第n+1个曲率变化点Cpn+1或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31i相对应的点为止的 壳内周的曲率半径。而且,利用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涡轮壳40时的涡轮壳40的 截面的从与曲率变化点Ctn相对应的点到与第n+1个曲率变化点C。

42、tn+1或出口内周端41o 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中心,比通过包括旋转轴线AC的平面剖切了泵轮壳30时 的泵轮壳30的截面的从与曲率变化点Cpn相对应的点到与第n+1个曲率变化点Cpn+1或 出口内周端41o相对应的点为止的壳内周的曲率中心,更靠旋转轴线AC一侧。 0040 此外,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涡轮叶片4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2个 (最内周侧)曲率变化点Ct2到该投影像上的出口内周端41o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第2 投影涡轮外缘部Et2的曲率半径rt2,比泵轮叶片31的投影像上的从外周侧数第3个(最 内周侧)曲率变化点Cp3到该投影像上的入口内周端31i为止的壳侧的外缘部即。

43、第3投影 泵轮外缘部Ep3的曲率半径rp3小,第2投影涡轮外缘部Et2的曲率中心Ot2比第3投影 泵轮外缘部Ep3的曲率中心Op3更靠旋转轴线AC一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涡轮4的在 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41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涡轮出口侧的截面积。 0041 图5是表示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 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 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 的涡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积的曲线图。此外,图5的横轴表 示从泵轮入口起的流路长度Lp与从泵。

44、轮入口到泵轮出口为止的总流路长度Lp0之比Lp/ Lp0,图6的横轴表示从涡轮入口起的流路长度Lt与从涡轮入口为涡轮出口为止的总流路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10 8/10页 11 长度Lt0之比Lt/Lt0。在此,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具有外径稍大于上述泵轮3并且扁平度 小的泵轮和以与该泵轮大致对称的方式构成的涡轮。另外,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具有与上 述泵轮3相同的泵轮和以与该泵轮大致对称的方式构成的涡轮。 0042 从图5可知,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外径稍大并且扁平度小,所以与 实施例、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所具有的泵轮相比,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 的截面积从。

45、泵轮入口到泵轮出口的整个区域都大。并且,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 的液力变矩器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任一个中,泵轮的在相互相邻的泵轮叶片之间划出的 流路的截面积从泵轮入口到泵轮出口大致恒定。 0043 相对于此,根据图6可知,在按照以前的设计方法制造的现有例、比较例的涡轮 中,基本上随着从涡轮入口朝向涡轮出口,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出的流路的截面 积变小。而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所具有的涡轮中,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之间划定的 流路的截面积从涡轮入口到涡轮出口的变化幅度与另外的变矩器相比变小,在从涡轮入口 和涡轮出口的中央附近到涡轮出口的区域,确保与现有例大致同样的流路截面积。因而,在 。

46、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能够抑制从涡轮入口到涡轮出口的流路的中央部(在图3中用 虚线包围的区域)产生液流剥离的现象,并且抑制在该流路的涡轮出口侧产生液流剥离的 现象,从而降低扭矩的传递损失。 0044 图7示出了泵轮和涡轮的速度比e与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 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C之间的关系。在该图中,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液力变矩 器的容量系数C表示为在将现有例的液力变矩器的容量系数C设为值1时的换算值。从该 图可知,若仅简单地使泵轮及涡轮扁平化(及小径化),不能避免扭矩容量降低(参照比较 例),但如上述实施例那样,使涡轮的尤其从涡轮入口与涡轮出口之间的中央部附近到涡轮 。

47、出口的区域在液力变矩器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且向外方地扩大(延出),而使循环圆 不对称,从而能够获得超过现有的液力变矩的性能(扭矩容量)。 0045 如以上说明,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涡轮4的流体出口即涡轮出口处的涡轮 叶片41的安装角度小于该涡轮4的流体入口即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并 且,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41的涡轮壳40侧的外轮廓线41co和涡轮芯42侧的内轮廓 线41ci内切的内切圆ICo的半径ro,大于在涡轮入口处与外轮廓线41co和内轮廓线41ci 内切的内切圆ICi的半径ri,在涡轮出口侧,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31 的泵轮壳30侧的外轮廓线。

48、31co相比,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更凸出。 0046 这样,通过使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度小于涡轮入口处的涡轮叶片 41的安装角度,由此使从涡轮4流出的工作油易于到达导轮6的导轮叶片61,从而能够提 高扭矩放大性能。并且,通过使在涡轮出口处与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和内轮廓线 41ci内切的内切圆ICo的半径ro大于在涡轮入口处与外轮廓线41co和内轮廓线41ci内 切的内切圆ICi的半径ri,并且在涡轮出口侧,使涡轮叶片41的外轮廓线41co与泵轮叶片 31的泵轮壳30侧的外轮廓线31co相比,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更凸出,从而即使减小 涡轮出口处的涡轮叶片41的安装角。

49、度并使循环圆扁平化,也能够在涡轮出口侧充分确保 区域在相互相邻的涡轮叶片41之间划出的涡轮流路的截面积,能够减小涡轮入口到涡轮 出口的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幅度。由此,在,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中,能够抑制扭矩容量降 低,并且能够抑制在涡轮出口附近发生液流剥离的情况,还能够提高扭矩放大性能,使装置 说 明 书CN 102510958 A 11 9/10页 12 整体小型化。 0047 并且,上述实施例的液力变矩器1非常适用于在例如车速低到大约10km/h的速度 下通过锁止离合器机构8进行锁止的车辆。即,在这样的车辆中安装有能够抑制扭矩容量 降低并且提高扭矩放大性能的液力变矩器1时,则所要求的扭矩容量变小,从而在能够确 保扭矩放大性能的范围内,使泵轮叶片31及涡轮叶片41的旋转半径Rtp相对于阻尼单元 7的旋转半径Rdp大幅变小(参照图1),由此能够使液力变矩器1整体进而使传动装置整 体更小型化。 0048 另外,关于一对泵轮叶片31和涡轮叶片41,如果使从装置中心线CC到涡轮叶片 41上的在旋转轴线AC的延伸方向上最远的最远点41x的长度dt,大于从装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