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陶板浮雕成型工艺 传统的陶板浮雕成型主要经五个过程,即配料、制坯、塑绘、干燥、煅烧而成。制成的陶瓷矩形块(图1),拼成规则的大矩形块,制作的浮雕呆板,有时浮雕的关键部位(例如人或动物的头部)处于陶瓷块的连接缝上,破坏了关键部位的完整性,影响了浮雕的效果。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塑绘不同浮雕画面陶瓷异形板的制作工艺,根据浮雕的画面,将陶坯(陶泥板)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图2),保持关键部位的完整性。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工艺过程来实现的。
异形陶板浮雕成型工艺先将作为陶板原料的普通陶土进行处理制成泥料,然后经切割、摆放、补缝、整平、图样投影,制作图样,分割印制图样后的陶泥板、编号、反潮、雕塑、施釉、干燥、煅烧,拼接安装即成为一幅观赏价值极高的浮雕。
原料处理
将作为制作陶板的陶土按粘土60份、硬质土(大青土)60份,焦宝石13份进行配料,加水轮碾,过18目筛(筛余量为23-28%),吸铁。然后将吸铁后的陶土装入球磨机内并加陶土重量45-50%的水进行球磨,球磨成陶泥浆,经压滤机制得含水量为27-29%的陶泥。
将含水量为27-29%陶泥装进真空搅拌机内进行炼泥,制得含水量为19-20%的陶泥。然后向陶泥内加10%的水进行拌合,放置10-12小时进行醒泥。
切割、摆放、补缝、整平
将醒泥后的陶泥制作成立方柱体,立方柱体以长(40cm)×宽(40cm)×高(70cm)为佳,切割成陶泥板后便于托起摆放。
用弓子将立方柱体陶泥进行横向(水平)切割,将其切割成长40cm、宽40cm、厚2.7cm地陶泥板,紧接着将切割下来的陶泥板一块挨着一块摆放在撒有隔离粉(滑石粉)的平整的水泥地板上,拼放幅面稍大于浮雕板的幅面。
将拼放好的陶泥板,板与板之间的缝隙用泥条填补-补缝,然后用木抹子整平,用裁刀及尺子进行裁边。最后用湿绒布蒙盖反潮,待陶泥板的含水量达到10-12%时即可印制图样。
图样的制作、复制及切割
先绘制浮雕的画稿。将要表现的人或动物形象绘制在画稿上,然后在画稿上绘出制作异形陶板的不规则切割线。绘制不规则切割线时保留图案关键部位(如人或动物的头部)的完整性,即关键部位为一块独立(完整)的异形陶板。
将画稿制作成幻灯片,使用投影设备将画稿(图样)投影到白布制作的屏幕上,用碳精粉笔将投影在白布上的图样从屏幕(白布)的背面描绘(线描)出来。
将描会(线描)在白布上的图案贴敷在反潮后的陶泥板上,使描绘面与陶泥板面相对,用木制平面搓板向陶泥板施加压力,使图样印制在陶泥板面上。然后按印制在陶泥板上的不规则切割线用裁刀进行切割,即切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陶泥板-异形陶泥板(图2)。并逐一在正面用白色粉笔编号。编号后继续用湿绒布蒙盖,保持陶泥板含水量在10-12%范围内,以便雕塑。
雕塑、施釉、补釉
将含水量在10-12%的陶泥板拼放在雕塑平台上,将印制有画稿图案的陶泥板进行雕塑。待稍干后戴上涂胶手套进行磨搓,以使其窑变后达到最佳质感效果。然后在其背面进行编号。
将未绘制雕塑图案的异形陶泥板逐块进行施釉,施釉稍干后用木制刮板在其釉面上反复刮制,使其窑变后成为无光釉陶板。
将施釉刮制后的异形陶泥板进行拼接,在其拼缝处用毛刷或毛笔进行补刷与异形陶泥板相同的釉,并按无光釉进行处理,使拼缝处的釉色与陶泥板板上的釉色在窑变后一致。
将施釉和雕塑后的异形陶泥板,放置在木板架上陈放6-8天,在其自然条件下阴干,待含水量不高于2%时装入窑内进行煅烧,煅烧温度控制在1150℃-1250℃范围内,煅烧36小时即成异形陶板浮雕。最佳煅烧温度为1190℃-1210℃。煅烧后无釉的图案呈浅灰色。
优点及效果
异形陶板浮雕成型工艺,它将整个幅面陶板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陶板、对无图案处的异形陶板的无光釉处理。异形陶板保持了构图关键部位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