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 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凝胶 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又称高分子锂电池 ), 具有能量密度高、 更小型化、 超薄化、 轻 量化和高安全性等多种明显优势。 在形状上, 锂聚合物电池具有超薄化特征, 可以配合各种 产品的需要, 制作成任何形状与容量的电池 ; 在安全性上, 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顺性极大改善 了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对压力的承受力, 降低与电极的反应性, 不易腐蚀, 避免内压产生, 爆炸可能性减小, 同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使用了胶体电解质不会像液体电液泄露, 所以装 配很容易, 使得整体电池很轻、 很薄。 此外, 外包装为铝塑复合薄膜包装, 从而可以提高整个 电池的比容量, 不同于液态锂电的金属外壳, 内部质量隐患可立即通过外包装变形而显示 出来, 一旦发生安全隐患, 爆炸可能性减小, 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目前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虽已经具有规模, 但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 问题 : 一是在电池性能方面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与液态电解质相比仍然偏低, 快速充放电 性能和低温性能较差。二是在目前凝胶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中, 不论溶液浇铸成膜法还是美 国 Bellcore 法, 共同的问题都是制造工序烦琐, 工艺相当复杂, 生产成本高。如中国专利 200610123986.7 涉及到一种凝胶态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采用成 膜制备聚合物电解质, 但是大规模生产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快速充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较差、 不能适应于 大规模生产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充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良好、 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的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0.5 ~ 2.0mol·L-1。例如 可以选用 0.5、 0.8、 1.0、 1.2、 1.5、 1.8 或 2.0mol·L-1。
进一步,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乙 酯、 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丙酯、 丙烯酸丙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 种。
R1 = H, CH3 R2 = CH3, CH2CH3, CH2CH2CH3, (CH2)3CH3 (I) 再进一步,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n = 0 ~ 10R1 = H, CH3
R2 = H, CH3
(II)
当然, 也可以是其他能够使得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起到交联作用的交联 剂, 例如 : 烯丙醚系类多官能团化合物。
所述聚合物基质包括聚氧化乙烯 (PEO)、 聚丙烯腈 (PAN)、 聚氯乙烯 (PVC)、 聚偏氟 乙烯 (PVDF)、 聚氨酯、 聚乙烯基吡啶、 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 (PVDF-HFP) 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热引发剂是过氧化苯甲酰或者是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腈为优选的热 引发剂。热聚合采用分步聚合的方法, 原因是因为凝胶中未反应的单体和引发剂会影响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聚合物的稳定性, 采用的改进的方法是分步聚合, 先在 50℃~ 60℃预聚合, 最后温度升高至 75 ~ 90℃, 目的是为了使未反应的单体和引发剂彻底 消耗, 可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内副反应的发生, 确保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性 能。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 (EC)、 碳酸二乙酯 (DEC)、 碳酸 二甲酯 (DMC)、 碳酸亚乙酯、 碳酸二丙酯、 碳酸亚丁酯等一种或是它们的混合物 ; 所述盐电 解液中的锂盐包括 LiPF6、 LiClO4、 LiN(CF3SO2)2、 LiBF4 或 LiCF3SO3。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 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在充有氩气的手套箱中将不饱和酯类单体、 交联剂和聚合物基质溶于 0.5 ~ -1 2.0mo1.L 锂盐电解液, 在磁力搅拌下混合均匀, 用热引发剂引发自由基聚合, 先逐渐升温 到 50 ~ 60℃预聚合 0.8 ~ 1.2h, 然后继续升温至 75 ~ 90℃使混合液热聚合 0.2 ~ 0.75h, 制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的应用, 将所述凝胶电解质应用于聚合物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 :
a) 制备正极活性材料浆体, 将该正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铝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 燥, 辊压, 再切成预定大小制得锂离子电池的正极 ;
b) 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浆体, 将该负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铜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 燥, 辊压, 再切成预定大小制得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
c) 利用刮板将正极活性材料浆体涂覆铜箔上, 进行烘干和层叠, 并切割成预定尺 寸的正极板 ;
d) 将裁剪好的正负极片焊上极耳, 隔膜叠层成电芯 ;
e) 将电芯装入铝塑膜中, 抽真空, 热压顶封和边封, 留出注液口 ;
f) 注入凝胶电解质前驱溶液, 前驱溶液的各个组份的百分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
g) 抽真空预封口后进行热聚合 : 先逐渐升温到 55 ~ 65℃预聚合 0.8 ~ 1.2h, 然 后继续升温至 75 ~ 90℃使混合液热聚合 0.2 ~ 0.75h ;
h) 进行抽真空排气封口化成, 分容, 制得锂离子电池。
进一步, 所述步骤 a) 由钴酸锂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由乙炔黑构成的导电剂和由 聚偏氟乙烯构成的粘结剂溶解在 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 其中, 三种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 为: 正极活性物质 92%、 导电剂 5%、 粘结剂 3% ; 得到正极活性材料浆体 ;
所述步骤 b) 中, 由石墨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 由乙炔黑构成的导电剂和由聚偏氟 乙烯构成的粘结剂溶解在 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 其中, 三种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负极 活性物质 94%、 导电剂 5%、 粘结剂 1% ; 得到负极活性材料浆体 ;
所述步骤 c) 中, 利用 420um 开口的刮板将正极活性材料组合物涂覆在 178um 厚和 5.1cm 宽的铜箔上。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 : 针对现有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现场 热聚合法制备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该方法是先将一定比例的烯类单体、 交联剂、 引发剂及 液态电解液混合配制成前驱体溶液, 再将前驱体溶液热引发聚合, 最后生成凝胶聚合物电 解质材料, 从而制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力学性能极大地受到形成聚合物基体的聚合物交 联度的影响。在单独使用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作为形成聚合物基体的聚合物的情 况下, 由于交联度高, 往往机械强度较差, 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可能与电极脱离, 使该电解质对电解液的吸附性、 电解质与电极的相容性变差, 影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因此, 本 发明旨在通过添加甲基丙烯酸单体和引发剂用量来降低聚合物电解质的交联度, 并能够提 高在低温下锂离子的迁移率,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各种性能也能得到改善, 形成具有互穿 网络结构的聚合物体系则具有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溶剂吸附性, 可以制备性能更好的凝胶态 聚合物电解质。
本发明采用的电池芯体制备完全采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工艺设备。 即按照液态锂 离子电池工艺制备正负极后, 将 Celgard 隔膜置于正负极之间, 通过卷绕或叠层的方式形 成电芯。电池正极组成包括 : 正极活性物质、 导电剂、 粘结剂、 集流体和极耳。其中, 正极活 性物质为钴酸锂, 导电剂为乙炔黑,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 正极集流体为铝箔, 极耳为铝带。 电池负极组成包括 : 负极活性物质、 导电剂、 粘结剂、 集流体和极耳。其中, 负极活性物质为 石墨材料, 导电剂为乙炔黑, 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 负极集流体为铜箔, 极耳为镍带。 本发明 用的电池壳体材料是铝塑复合膜。
本发明用于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如下 : 按设计容量要求, 将以上制 得的正负极片和隔膜裁剪成一定的尺寸。 经化学处理过和漂洗过的清洁的铜箔和铝箔也裁 剪成同样的形状和大小, 再在铜箔和铝箔上的一定部位上用点焊机焊接上极耳。然后依次 将正极集流体铝箔、 正极片、 隔膜、 负极片和负极集流体铜箔逐层叠合起来, 在 100 ~ 120℃ 热压成五层一体化的薄片, 折叠到所需的尺寸, 热压成叠片式电池, 然后将这些电池浸泡于 热的石油醚中 5 ~ 10min。 取出后将其置于 40℃真空烘箱中干燥 1 ~ 2h, 然后转移到手套箱 中, 注入凝胶聚合电解质的前驱溶液, 用铝塑复合包装膜封装后进行热聚合。 聚合产物成轻 度交联的互穿网络结构, 制备的上述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本体稳定, 可以有效地吸附锂离 子及其通透, 且与隔膜和电极极片有较好的相容性, 提高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具有 很高的化学稳定性, 电化学窗口范围较宽 (0 ~ 4.8V) 和较高的离子导电率 0.53 ~ 1.67mS. cm-1, 分别用线性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测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 : 快速充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良好、 适合于大规模 生产。 附图说明
图 1 是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热聚合的制造工艺流程图。 图 2 是实施例 1 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1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 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0.5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10%。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2%。
所述聚合物基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
所述热引发剂是过氧化苯甲酰,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5%。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乙烯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PF6。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7.5%。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0.8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丙烯酸甲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5%。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3%。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氧化乙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8%。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7%。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二乙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ClO4。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3.3%。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0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乙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1%。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3%。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氯乙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5%。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8%。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二甲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N(CF35O2)2。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8.2%。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4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2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丙烯酸乙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4%。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6%。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偏氟乙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9.1%。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9%。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亚乙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BF4。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0%。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3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丙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4.5%。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8%。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氨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6%。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1%。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二丙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CF3SO3。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0.5%。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6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4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丙烯酸丙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2%。
所述交联剂为烯丙醚系类多官能团化合物,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3.5%。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乙烯基吡啶,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7%。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4%。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亚丁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BF4。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7.1%。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7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5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丁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4。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2%。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1%。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5%。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丙酯, 其中, 碳酸亚乙 酯和碳酸二丙酯的质量份数比为 1 ∶ 1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BF4。所述锂盐电解 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6.5%。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8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6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丙烯酸丁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6。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2.5%。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偏氟乙烯和聚氨酯的混合物,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5 %, 其 中, 聚偏氟乙烯和聚氨酯的质量份数比为 : 1 ∶ 2。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9%。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丙酯、 碳酸亚丁酯的混 合物, 碳酸亚乙酯、 碳酸二丙酯和碳酸亚丁酯的质量份数比为 : 1∶1∶2; 所述锂盐电解液 中的锂盐为 LiBF4。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90%。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9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1.8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
烯酸乙酯的混合物,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8%, 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 乙酯和丙烯酸乙酯的质量份数比为 1 ∶ 1.2 ∶ 1.5 ∶ 2。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3%。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氨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6%。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6%。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亚乙酯 ;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BF4。所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2.4%。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10
本实施例中,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 锂盐浓度为 2.0mol·L-1。
所述不饱和双键酯类单体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
所述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8%。
所述聚合物基质为聚氧化乙烯、 聚丙烯腈、 聚氯乙烯、 聚偏氟乙烯、 聚氨酯、 聚乙烯 基吡啶和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的混合物,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10%, 其中, 聚氧化乙烯、 聚 丙烯腈、 聚氯乙烯、 聚偏氟乙烯、 聚氨酯、 聚乙烯基吡啶和聚偏氟乙烯 - 六氟丙烯的质量份 数比为 : 1 ∶ 1.2 ∶ 1.5 ∶ 1.2 ∶ 2.2 ∶ 1.8 ∶ 1.5。
所述热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 其质量百分含量为 0.6%。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液态有机溶剂为碳酸二丙酯和碳酸亚丁酯的混合物, 其中, 碳酸二丙酯和碳酸亚丁酯的质量份数比为 : 1∶1; 所述锂盐电解液中的锂盐为 LiPF6。所 述锂盐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81.5%。
本实施例的其余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
实施例 11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8%、 PVDF -1 5%、 PEGDMA 6%、 AIBN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0%。
实施例 12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6%、 PVDF -1 5%、 PEGDMA 8%、 AIBN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0%。
实施例 13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 MMA 5%、 PVDF -1 5%、 PEGDMA 4%、 AIBN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14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 MMA 4%、 PVDF -1 5%、 PEGDMA 5%、 AIBN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15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2%、 PVDF -1 5%、 PEGDMA 7%、 AIBN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16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5%、 PVDF -1 2%、 PEGDMA 2.5%、 AIBN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实施例 17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 MMA 4%、 PVDF -1 2%、 PEGDMA 3.5%、 AIBN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18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3.5 %、 -1 PVDF 2%、 PEGDMA 4%、 AIBN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19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3%、 PVDF -1 2%、 PEGDMA 4.5%、 AIBN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20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0%、 PVDF -1 5%、 PEGDMA 4.5%、 AIBN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21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10%、 PVDF -1 5%、 PEGDMA 4%、 BPO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0%。 实施例 22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8%、 PVDF -1 5%、 PEGDMA 6%、 BPO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0%。
实施例 23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6%、 PVDF -1 5%、 PEGDMA 8%、 BPO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0%。
实施例 24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5%、 PVDF -1 5%、 PEGDMA 4%、 BPO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25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4%、 PVDF -1 5%、 PEGDMA 5%、 BPO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26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 MMA 2%、 PVDF -1 5%、 PEGDMA 7%、 BPO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85%。
实施例 27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5%、 PVDF -1 2%、 PEGDMA 2.5%、 BPO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28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4%、 PVDF -1 2%、 PEGDMA 3.5%、 BPO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29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3.5%、 PVDF -1 2%、 PEGDMA 4%、 BPO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
实施例 30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3%、 PVDF -1 2%、 PEGDMA 4.5%、 BPO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31
其他同实施例 1,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MMA 0%、 PVDF -1 5%、 PEGDMA 4.5%、 BPO 0.5%、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mol.L LiPF6)90%。
实施例 32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 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 在充有氩气的手套箱中将不饱和酯类单体、 交联剂和聚合物基质溶于 0.5 ~ -1 2.0mol.L 锂盐电解液, 在磁力搅拌下混合均匀, 用热引发剂引发自由基聚合, 先逐渐升温 到 50 ~ 60℃预聚合 0.8 ~ 1.2h, 然后继续升温至 75 ~ 90℃使混合液热聚合 0.2 ~ 0.75h, 制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
其中, 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以及质量百分含量的举例, 请参照实施例 1 ~ 31 的 说明。
本实施例中, 在充有氩气的手套箱中将不同配比的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聚乙二 -1 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PEGDMA)、 聚偏氟乙烯 (PDVF) 溶于 1.0mol.L LiPF6 的碳酸乙烯酯 (EC)/ 碳酸二乙酯 (DEC)( 体积比 1 ∶ 1), 在磁力搅拌下混合均匀, 用偶氮二异丁腈 (AIBN) 为引 发剂引发自由基聚合, 先逐渐升温到 60℃预聚合 1h, 然后继续升温至 80℃使混合液热聚合 0.5h。
在一个密封容器中注满不同配比的溶液并把两个平行的不锈钢电极浸没在其中, 然后按上述方法加热。将电极引出, 线性循环伏安法测量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窗 + 口 (1.5 ~ 5.0V vs Li /Li, 扫描速度为 5mV·s-1), 交流阻抗法测定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 5 离子电导率 (1 ~ 10 Hz, 交流电压为 5mV)。
表1
由表 1 可以看出, 不同组成的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保持了较高的离子电导率水 平, 还可以看出离子电导率变化规律与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组成有关, 随着电解液含量的 减少, 体系的电导率下降, 说明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主要是由液态电解液成 分所决定的。同时, 电化学窗口范围为 0 ~ 4.8V, 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
实施例 33
参照图 1 和图 2, 一种新型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电解质的应用, 将所述凝胶电解 质应用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所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 :
a) 制备正极活性材料浆体, 将该正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铝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 燥, 辊压, 再切成预定大小制得锂离子电池的正极 ;
b) 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浆体, 将该负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铜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 燥, 辊压, 再切成预定大小制得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
c) 利用刮板将正极活性材料浆体涂覆铜箔上, 进行烘干和层叠, 并切割成预定尺 寸的正极板 ;
d) 将裁剪好的正负极片焊上极耳, 隔膜叠层成电芯 ;
e) 将电芯装入铝塑膜中, 抽真空, 热压顶封和边封, 留出注液口 ;
f) 注入凝胶电解质前驱溶液, 前驱溶液的各个组份的百分含量为 :
不饱和酯类单体 : 0 ~ 10% ;
交联剂 : 2 ~ 8% ;
聚合物基质 : 0 ~ 10% ;
热引发剂 : 0.5%~ 1% ;
锂盐电解液 : 80%~ 90% ;
其中, 所述不饱和酯类单体和聚合物基质的含量不同时为 0 ;
g) 抽真空预封口后进行热聚合 : 先逐渐升温到 55 ~ 65℃预聚合 0.8 ~ 1.2h, 然 后继续升温至 75 ~ 90℃使混合液热聚合 0.2 ~ 0.75h ;
h) 进行抽真空排气封口化成, 分容, 制得锂离子电池。
其中, 凝胶电解质中各个组份以及质量百分含量的举例, 请参照实施例 1 ~ 31 的
说明。 本实施例中, 按照图 1 的工艺流程, 包括以下详细步骤 :
a) 由钴酸锂 (LiCoO2) 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92%, 质量百分比 wt% )、 由乙炔黑构 成的导电剂 (5% )、 由聚偏氟乙烯构成的粘结剂 (3% ) 溶解在 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 得 到正极活性材料浆体。然后将该正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铝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燥, 辊压, 再切成预订大小制得正极 ;
b) 由石墨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 由乙炔黑构成的导电剂和由聚偏氟乙烯构成的粘 结剂溶解在 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 三种组份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负极活性物质 94%、 导 电剂 5%、 粘结剂 1%, 得到负极活性材料浆体。然后将该负极活性材料浆体涂布在铜箔上, 在真空烘箱干燥, 辊压, 再切成预订大小制得负极 ;
c) 利用 420um 开口的刮板将正极活性材料组合物涂覆在 178um 厚和 5.1cm 宽的铜 箔上, 进行烘干和层叠, 并切割成预定尺寸的正极板 ;
d) 将裁剪好的正负极片焊上极耳, 将 Celgard 隔膜卷绕或叠层成电芯 ;
e) 将电芯装入铝塑膜中, 抽真空, 热压顶封和边封, 留出注液口 ;
f) 注入凝胶电解质前驱溶液, 前驱溶液的组成 (wt % ) 为 :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10 %、 聚偏氟乙烯 PVDF 5 %、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PEGDMA 4 %、 偶氮二异丁腈 AIBN -1 1%、 电解液 (1 ∶ 1 的 EC ∶ DMC+1.0mol.L LiPF6)80% ;
g) 抽真空预封口后进行热聚合 : 先逐渐升温到 60 ℃预聚合 1h, 然后继续升温至 80℃使混合液热聚合 0.5h.
h) 进行抽真空排气封口化成, 分容。
循环寿命测试过程 : 根据下面方法实施例 8 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测量 循环寿命。
用电化学性能检测柜电循环性能, 具体步骤如下 :
1. 恒压的方式用 1C 的放电至 2.5V ;
2. 恒流的方式用 1C 的充电至 4.2V ;
3. 恒压 (4.2V) 充电至电流小于 10mA 为止 ;
4. 静置 2min ;
5. 恒流 (1C) 放电至 2.5V。
然后从第 2 步开始新的循环, 直至 300 次终止。
图 2 为表示实施例 1 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结果图。实 施例 1 的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特性, 甚至在 300 次充放电循环后 能具有初始放电容量的约 86%的容量储备。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最好的循环性能 ; 一方 面是因为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稳定的互穿聚合物网络保持了大量的液态电解液, 具有高 的离子电导率, 电池内阻小, 容量发挥稳定。另一方面该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为流动态, 不 会因为碎裂造成离子导电通道不畅, 而且可以和极片紧密接触形成良好的界面, 使离子转 移容易进行, 这样使得电池的循环性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