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筝用码子.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20762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294760.1

申请日:

2017.04.28

公开号:

CN106910488A

公开日:

2017.06.3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10D 3/14申请日:20170428|||公开

IPC分类号:

G10D3/14

主分类号:

G10D3/14

申请人:

兰考洛水乐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冰

地址:

475300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梁场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意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8

代理人:

韩晓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筝用码子,筝码本体下部的码脚之间设置有支撑横梁,筝码本体顶部至码脚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全新改良传统筝码,经过精密的音波测试和实际的操作时用,能大幅提升古筝的音色,对音响的集中度与稳定性有超越性的进步,码脚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面,通过配合加高高度后的整体产品高度,在使用时避免了筝码底部不稳定导致的移跳现象,并且有效的阻止了筝码的变形,整体筝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节省了珍贵的红木资源;产品配合其独特的设计,支撑横梁的安装方向与筝码本体的纵向中线相互垂直,支撑横梁的底面与码脚的底面相互平行,安装位置和安装要求的精确定位,保证了产品整体的稳定性,避免了产品在使用时出现的诸多缺陷。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古筝用码子,包括带有两个码脚(7)的筝码本体(1)、安装在筝码本体(1)顶部凹
槽内的带有搁线槽(4)的触弦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筝码本体(1)下部的码脚(7)之间
设置有支撑横梁(6),筝码本体(1)顶部至码脚(7)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筝码本体(1)与码脚(7)整体
呈人字形结构,在筝码本体(1)下部的两个码脚(7)之间设置有间隔槽(5),支撑横梁(6)安
装在间隔槽(5)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码脚(7)的底部设置有防滑
底面(8),防滑底面(8)的形状为波浪形凹槽状结构,防滑底面(8)的开设方向与筝码本体
(1)顶部安装触弦块(3)的凹槽的开设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横梁(6)的安装方向与
筝码本体(1)的纵向中线相互垂直,并且,支撑横梁(6)的底面与码脚(7)的底面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筝码本体(1)、码脚(7)和支
撑横梁(6)均采用红木制成,所述的触弦块(3)采用牛骨制成,所述的搁线槽(4)的槽深为其
支撑的筝弦直径的四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间隔槽(5)的形状为
半圆形、半椭圆形、弧形、或者左右对称的多边形槽状结构,支撑横梁(6)固定安装在间隔槽
(5)中部靠下的位置,支撑横梁(6)的两侧端面与间隔槽(5)的内侧边缘相互契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古筝用码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横梁(6)通过粘贴或者
销钉定位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间隔槽(5)中部靠下的位置。

说明书

一种古筝用码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乐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筝用码子。

背景技术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
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
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时至今日,古筝的结构和生产方法以及
工艺已经日趋成熟,但是古筝生产匠人仍在不断的创新,力求对传统艺术传承并发扬创新。
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当地生产泡桐,用此生产的诸多乐器音质优美,这里也被誉为民族
乐器之乡的称号。

古筝的筝码在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琴弦拨动必须通过筝码传导
方可带动面板震动,引起共鸣箱共鸣。另一方面,筝码在起着支撑琴弦的作用,因此筝码的
纹理在选材下料中非常有讲究,以纹理全部垂直向下为最佳,牛骨的开槽必须圆润,不得有
刀口,否则易造成琴弦快速老化,甚至断弦;所开槽的位置要居中,并且深度以对应琴弦直
径的三分之一为最佳。要想古筝发音集中,声音明亮并且能够立起来,筝码必须使用红木等
密度较高材料。而筝码搁弦点的材料,采用牛骨,牛骨的骨质导孔,在化学处理中,其油脂等
其它成份已经去除,使骨质传声速度加快,且富有弹性,硬度适中,体现了古筝追求明亮主
体色彩的要求。因为面板过于光滑或筝码底部与面板不吻合、码脚变形,古筝在弹奏过程中
会出现筝码产生移跳现象,导致发音不准确。上述缺陷的可以归结为:首先是筝码底部不稳
定导致移跳现象,另外一方面是筝码在安装后整体制成力度和支撑系数过低导致筝码报废
或者不能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发音准确,音色纯正,音响准确,稳定性
高,使用寿命长的古筝用码子,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发音准确,音色纯正,音响准确,
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的古筝用码子。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古筝用码子,包括带有两个码脚的筝码本
体、安装在筝码本体顶部凹槽内的带有搁线槽的触弦块,所述的筝码本体下部的码脚之间
设置有支撑横梁,筝码本体顶部至码脚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

所述的筝码本体与码脚整体呈人字形结构,在筝码本体下部的两个码脚之间设置
有间隔槽,支撑横梁安装在间隔槽内。

所述的码脚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面,防滑底面的形状为波浪形凹槽状结构,防滑
底面的开设方向与筝码本体顶部安装触弦块的凹槽的开设方向相同。

所述的支撑横梁的安装方向与筝码本体的纵向中线相互垂直,并且,支撑横梁的
底面与码脚的底面相互平行。

所述的筝码本体、码脚和支撑横梁均采用红木制成,所述的触弦块采用牛骨制成,
所述的搁线槽的槽深为其支撑的筝弦直径的四分之一。

所述的间隔槽的形状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弧形、或者左右对称的多边形槽状结
构,支撑横梁固定安装在间隔槽中部靠下的位置,支撑横梁的两侧端面与间隔槽的内侧边
缘相互契合

所述的支撑横梁通过粘贴或者销钉定位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间隔槽中部靠下的位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本产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筝码本体下部的码脚之
间设置有支撑横梁,筝码本体顶部至码脚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全新改良传统
筝码,经过精密的音波测试和实际的操作时用,能大幅提升古筝的音色,对音响的集中度与
稳定性有超越性的进步,同时,码脚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面,通过配合加高高度后的整体产
品高度,在使用时避免了筝码底部不稳定导致的移跳现象,并且有效的阻止了筝码的变形,
整体筝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节省了珍贵的红木资源;产品配合其独特的设计,支撑横梁
的安装方向与筝码本体的纵向中线相互垂直,并且,支撑横梁的底面与码脚的底面相互平
行,安装位置和安装要求的精确定位,保证了产品整体的稳定性,避免了产品在使用时出现
的诸多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古筝用码子,包括带有两个码脚7的筝码本体1、安装在筝码本
体1顶部凹槽内的带有搁线槽4的触弦块3,所述的筝码本体1下部的码脚7之间设置有支撑
横梁6,筝码本体1顶部至码脚7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

所述的筝码本体1与码脚7整体呈人字形结构,在筝码本体1下部的两个码脚7之间
设置有间隔槽5,支撑横梁6安装在间隔槽5内。所述的码脚7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面8,防滑
底面8的形状为波浪形凹槽状结构,防滑底面8的开设方向与筝码本体1顶部安装触弦块3的
凹槽的开设方向相同。所述的支撑横梁6的安装方向与筝码本体1的纵向中线相互垂直,并
且,支撑横梁6的底面与码脚7的底面相互平行。所述的筝码本体1、码脚7和支撑横梁6均采
用红木制成,所述的触弦块3采用牛骨制成,所述的搁线槽4的槽深为其支撑的筝弦直径的
四分之一。所述的所述的间隔槽5的形状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弧形、或者左右对称的多边形
槽状结构,支撑横梁6固定安装在间隔槽5中部靠下的位置,支撑横梁6的两侧端面与间隔槽
5的内侧边缘相互契合所述的支撑横梁6通过粘贴或者销钉定位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间隔槽5
中部靠下的位置。

如图3所示,所述的所述的间隔槽5的形状为半圆形槽状结构,支撑横梁6固定安装
在间隔槽5中部靠下的位置,支撑横梁6的两侧端面与间隔槽5的内侧边缘相互契合所述的
支撑横梁6通过粘贴或者销钉定位的方式固定安装在间隔槽5中部靠下的位置。

古筝的筝码在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琴弦拨动必须通过筝码传导方
可带动面板震动,引起共鸣箱共鸣。其二,筝码在起着支撑琴弦的作用,所谓功夫在左手,左
手演奏中的“吟、揉、按、滑、颤”,必须以筝码的绝对稳定为前提。在古筝的历史沿革中,筝码
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着,有“刀币式”、“山口式”、“斜坡式”等多种。不同的造型使筝码在传
导过程中的作用,也产生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码脚和面板的吻合部分的面积大小,对古筝音
质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筝码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传统数据目前分为七组,每相邻3个为
一组,高度差为2mm,高音到低音逐渐变高变粗。

本产品改变传统筝码的高度,并且配合设置有支撑横梁6,音色会更纯粹,更优美,
并且整体筝码会更稳定和结实,避免了传统筝码在弹奏时的各种缺陷。虽然目前市场有一
些产品为了提高筝码的稳定性而采用四足筝码来代替传统的筝码,但是这些四足的筝码在
使用时存在极大的缺陷,并且,码脚数量过多会导致安装不方便,并且影响古筝弹奏的音响
效果。本产品为了解决传统筝码的缺陷,独创形式合计出底部两个码脚7之间设置有支撑横
梁6的结构,并且配合上述安装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恨到的音响提升的效果,并且筝码
极其稳定,大大增加了筝码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弹奏时的音响效果。

产品在传统筝码的基础上加高了1厘米,安装时,21个本产品所述的筝码按照要求
固定在古筝的21根古筝弦下面,自高音至低音逐渐变高,满足古筝发音原理和乐理原理,将
传统的筝码21个整体高度得到提升,全部筝码的高度均在6.3至6.8厘米范围值内,增强了
弦的制成粒度,弹奏时稳定牢固,不会出现条和移动现象的发生,同时又严格控制器高度不
高于6.8厘米,保证弹奏时的质量和弹奏着只发的发挥以及筝弦的发音效果。

为了配合上述效果,产品还将搁线槽4的槽深设置为其支撑的筝弦直径的四分之
一,提升了筝弦的整体拉力,保证弹奏时共鸣效果更佳明显。全新改良传统筝码,经过精密
的音波测试和实际的操作时用,能大幅提升古筝的音色,对音响的集中度与稳定性有超越
性的进步。

一种古筝用码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古筝用码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古筝用码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古筝用码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古筝用码子.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筝用码子,筝码本体下部的码脚之间设置有支撑横梁,筝码本体顶部至码脚底部之间的高度为6.3至6.8厘米,全新改良传统筝码,经过精密的音波测试和实际的操作时用,能大幅提升古筝的音色,对音响的集中度与稳定性有超越性的进步,码脚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面,通过配合加高高度后的整体产品高度,在使用时避免了筝码底部不稳定导致的移跳现象,并且有效的阻止了筝码的变形,整体筝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节省了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乐器;声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