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对塑料薄膜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
层。塑料包装及塑料包装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特别是复合塑料软包装,已经
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近年来,各领域普遍使用防水透气膜,主要采用纳米级碳酸钙为原料,存在防水性
能差、不耐酸性气体和液体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所制得的塑料防水膜的防水透气
性能优异。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0~95份、填料70~74份和辅料6~7份进行混
合,挤出造粒,温度设定为300~370℃,速度设定为90~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
包含粒径为20~40nm的活性炭颗粒和长度为60~80nm的碳纳米纤维管;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40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填料为膨润土,辅料为由高分子蜡、
活性炭颗粒和碳纳米纤维管组成。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温度设定为370℃,
速度设定为100kg/h。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温度设定为380℃。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
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本发明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所制得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气性比原有工艺
提高了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
以实施。
本发明提供一种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0~95份、填料70~74份和辅料6~7份进行混
合,挤出造粒,温度设定为300~370℃,速度设定为90~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
包含粒径为20~40nm的活性炭颗粒和长度为60~80nm的碳纳米纤维管;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400℃,得到塑料膜,塑料膜
的厚度为23S;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通常在双向或单向拉伸机上进行8倍的拉伸。
本发明中,在造粒阶段加入纳米级的活性炭颗粒,从而使拉伸的塑料防水膜能够
保持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良好。并且长度仅为60~80nm的碳纳米纤维管和活性炭颗粒进
一步改善了塑料防水膜的微观结构,塑料防水膜的微观结构上形成孔状结构,从而保持良
好的透气性,但这种纳米级别的孔并不会影响塑料防水膜的防水性。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填料为膨润土,辅料为由高分子蜡、
活性炭颗粒和碳纳米纤维管组成。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温度设定为370℃,
速度设定为100kg/h。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温度设定为380℃。
优选的是,所述的塑料防水膜的加工方法中,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
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00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一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0份、填料70份和辅料6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00℃,速度设定为9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粒径为20~40nm的活
性炭颗粒和长度为60~80nm的碳纳米纤维管;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0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二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70℃,速度设定为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粒径为20~40nm的
活性炭颗粒和长度为60~80nm的碳纳米纤维管;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40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1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三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70℃,速度设定为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
碳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
管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4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四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70℃,速度设定为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
碳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
管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5℃,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5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五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3份、填料72份和辅料6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00℃,速度设定为9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碳
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
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6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六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3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60℃,速度设定为92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碳
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
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8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7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七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3份和辅料6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60℃,速度设定为9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碳
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
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95℃,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8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八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2份、填料70份和辅料6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70℃,速度设定为10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
碳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
管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40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7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九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65℃,速度设定为92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碳
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
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39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9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实施例十
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的聚乙烯95份、填料74份和辅料7份进行混合,挤出造粒,
温度设定为356℃,速度设定为90kg/h,得到塑料粒子,其中,辅料包含长度为60~80nm的碳
纳米纤维管;辅料包含粒径为30~40nm的活性炭颗粒,且辅料中活性炭颗粒、碳纳米纤维管
和高分子蜡的质量比为1:1:4;
步骤(2)将塑料粒子进行挤出流延,温度设定为400℃,得到塑料膜;
步骤(3)对塑料膜进行拉伸。
本发明的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1419g/m2d,耐水压达到
3200mmH2O以上。
对比例
采用现有工艺制备塑料防水膜,塑料防水膜的透湿性能(23℃,RH85%)达到
1201g/m2d。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
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
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
于特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