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富硒浓香花生油及其生产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富硒浓香花生油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每亩花生所生产的食用油是大豆的4倍,是油菜的2倍。花生油含有多种抗衰老成分,尤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白藜芦醇、β-植物固醇、叶酸和微量元素锌5种抗衰老成分最为突出,是营养学界公认的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功效的食用油。发展花生产业对保障我国油脂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自给能力、降低进口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花生油对于保障我国植物油安全,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其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生物体内催化氢过氧化物或脂质过氧化物转变为水或各种醇类,消除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攻击,保护生物膜免受氧化损伤;硒参与构成碘化甲状腺胺酸脱碘酶。硒能提高人体免疫,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硒对结肠癌、皮肤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抑制和防护的作用,其在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甲基烯醇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硒与维生素E、大蒜素、亚油酸、锗、锌等营养素具有协同抗氧化的功效,增加抗氧化活性。同时,硒具有减轻和缓解重金属毒性的作用。人体缺硒会造成多种疾病,最典型的是我国黑龙江克山县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白内障、胞囊纤维变性、高血压、甲状腺肿大、免疫缺失、淋巴母细胞性贫血、视网膜斑点退化、肌营养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以及人体的衰老都与人体缺硒有着直接的联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大胆地改变传统榨油工艺,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教训,成功研制了一种富硒花生油及其制备该富硒花生油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主要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生物富硒浓香花生油的生产工艺,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花生原料的选取:花生原料来自富硒花生种植基地,硒含量为普通花生的30倍以上;
2)清选:去除未成熟粒、破损粒、霉变粒以及石子和金属等,石子和金属会损伤机械设备,霉变、未成熟的花生将严重影响油脂的品质;要求花生新鲜、籽粒饱满、无破损、无霉变、无虫蛀、含杂少、未经过陈化期;
3)将步骤2)获得花生进行分级处理:
a)将90%的花生进行破碎,去除红衣,使花生仁破碎成4-6瓣,然后蒸炒处理,温度控制在80℃,时间为15分钟,获得物料A;
b)10%的花生送入低温干燥机进行热烘,热风温度120℃,烘干时间20-25分钟,快速冷却,使出料温度达到正常室温,然后送入脱衣机去红衣,并进行仁皮分离,将未脱去红衣和变色花生仁拣出,获得物料B;
c)将物料A和B混合后放入无水乙醇溶液,使花生仁内部吸入无水乙醇溶液;静止半小时后,然后置于离心机,转速控制在1000r/min,离心10min,回收乙醇,然后热风干燥获得物料C;
4)榨油:将物料C匀均的投入到双螺杆榨油机中,温度控制在60℃,螺杆转速为15转/分,得到初榨花生毛油;将初榨花生毛油经叶片式过滤器进行粗滤,得到粗滤花生油;将粗滤花生油通过交换器降温冷却到20℃-18℃,获得花生油A;
5)去除磷脂:按照花生油A(磷脂含量0.6-1.2%)∶纯净水为100∶1的体积比添加纯净水,在1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半小时,使花生油A中的磷脂充分溶入水中,获得花生油B;
6)去除水分:按照花生油B∶花生饼颗粒为100∶1的重量比添加花生饼颗粒,颗粒直径为3mm,低速搅拌下将花生油冷却到10℃,然后静置48小时,使花生饼颗粒将花生油B中的水分充分吸收,最后将花生油B与花生饼颗粒送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实现花生油与花生饼颗粒的分离,最后经板框式过滤器进行过滤,即得本发明生物富硒浓香花生油;
7)储藏:生物富硒浓香花生油储存环境温度不超过20℃,处于通风干燥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实施方式来完成的,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其并不能看作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富硒花生的获得:
在花生出苗后30天,每亩施用″硒丰5118″液体富硒肥100毫升,用清水稀释200倍后进行叶面喷施;在结夹期每亩施用″硒丰5118″液体富硒肥200毫升,用清水稀释200倍后进行叶面喷施;在饱果期每亩施用″硒丰5118″液体富硒肥200毫升,用清水稀释180倍后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时要注意避开强阳光和雨天,喷布8小时内若遇雨应当重喷。每亩一共施用500毫升。″硒丰5118″液体富硒肥购买于东营市盈源肥业科技有限公司。
经检测花生仁的有机硒元素含量达到0.490(mg/kg),而普通花生仁有机硒元素含量是0.014(mg/kg),是普通花生仁的35倍。
上述虽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