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轮和具有这一类自由轮的自由轮机构技术领域
上述发明涉及一种自由轮,具有一个外部圆环、一个内部圆环和至少一个位于外
部圆环和内部圆环之间的夹紧元件,该夹紧元件沿着外部圆环的移动轨道在第一个圆周方
向相对于外部圆环从夹紧位置移动至脱开位置并返回。此外,上述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
一类自由轮的机动车自由轮机构。
背景技术
在实践中已经公开了用于机动车的自由轮机构,该机构用于连接起动机的输出端
和内燃机的输出端,例如曲轴。已经公开的自由轮机构具有一个自由轮,该自由轮本质上包
含一个外部圆环、一个内部圆环和多个位于外部圆环和内部圆环之间的夹紧元件。该夹紧
元件可以分别沿着外部圆环的移动轨道在第一个圆周方向相对于外部圆环从夹紧位置移
动至脱开位置并返回。在其从夹紧位置向脱开位置移动并返回的过程中,夹紧元件支撑在
外部圆环的移动轨道上。对此,基于夹紧元件从夹紧位置向脱开位置移动的第一圆周方向,
移动轨道通常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内成弧状弯曲的曲线,但在实践中也公开了具有直线走向
的移动轨道。
已经公开的自由轮已经久经考验,但这一类自由轮机构中已经公开的自由轮在起
动过程和/或怠速转速范围内时会导致系统形成较大的噪音和振动。
发明内容
上述发明的任务在于,发明一种自由轮,该自由轮可以降低噪音和振动的形成,尤
其是在起动过程或者怠速转速范围内时噪音和振动的形成。此外,上述发明的任务还在于,
发明一种具有这一类有利的自由轮的自由轮机构。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或10中所述的特征加以解决。本发明有利的实施形式是子
权利要求的说明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具有一个外部圆环、一个内部圆环和至少一个位于外部圆环
和内部圆环之间的夹紧元件。由此,沿径向在外部圆环和内部圆环之间构成的用于容纳夹
紧元件的自由空间也被称作夹紧缝隙。夹紧元件例如可以是夹紧滚轮、夹紧体或者类似装
置。虽然此处始终谈及一个夹紧元件或者至少一个夹紧元件,但优选在外部圆环和内部圆
环之间安排多个夹紧元件,特别优选的是在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均匀的距离安排多个夹紧元
件。至少一个夹紧元件可以沿着外部圆环上的运行轨道在第一个圆周方向相对于外部圆周
从一个夹紧位置移动至脱开位置并返回。对此,外部圆周上的运行轨道具有一个夹紧段和
一个在第一圆周方向上位于夹紧段后的脱开段,其中,夹紧元件支撑在夹紧段和脱开段上。
此外优选在内部圆环上设计一个配合滚动轨道,该配合滚动轨道为环状。经过夹紧段上的
至少一个支撑点,优选为所有支撑点的第一切线和经过脱开段上至少一个支撑点,优选为
所有支撑点的第二切线形成一个第一内部角度,该第一内部角度大于180°。对此,该角度被
称作内部角,即由第一和第二切线朝向加紧缝隙的边构成的角度。此处的支撑点也可以如
下文所述优选为夹紧元件实际支撑的各自支撑段上的点。
已经可以看出的是,通过所述的内部角可以降低噪音的形成,尤其是,自由轮可以
形成更低的噪音。其原因在于,夹紧元件由于运行轨道在脱开段的倾角在到达脱开段后会
强力阻止其返回夹紧位置,由此在起动过程或者在怠速转速范围内可以防止夹紧元件在内
部圆环的配合运行轨道上出现不期望的撞击。如果内燃机处于压缩动作或者燃烧动作中,
机动车常见的自由轮结构中偶尔会出现内部圆环配合移动轨道的瞬时撞击,并由此形成噪
音。只要限制或者缩短相对于夹紧段倾斜的脱开段夹紧元件的移动范围,即可避免夹紧元
件在内燃机工作范围内的内部圆环上可产生噪音和振动的撞击,对此,其原因在于提高了
径向向外作用于夹紧元件上的分力。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移动轨道在夹紧段和脱开段的
过渡处存在一个过渡段,对此,该过渡段具有一个固定的或者变化的曲线。尽管此处始终谈
及的是夹紧段和脱开段之间过渡处的一个过渡段,但需要说明的是,过渡段的分段也可以
构成夹紧段和/或脱开段的分段。原则上,优选固定曲线的过渡段,但在其最简单的结构变
体中,过渡段也可以具有变化曲线,例如折弯曲线,该曲线可以简化自由轮的生产过程。相
反,稳定的曲线可以使得夹紧元件在夹紧段和脱开段之间出现期望的顺利移动,由此也可
以降低过渡段和/或夹紧元件受损的危险。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过渡段基于第一圆周方向具有
一个沿径向向外弯曲的曲线。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根据其基于第一圆周方向沿径向向外
弯曲的曲线也可以具有径向向内隆起的过渡段。此外,在该实施形式中优选使得过渡段基
于第一圆周方向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外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因此,对于该
实施形式而言,也可以称作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的沿径向向内隆起的过渡段。对此,圆
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具有上述稳定的过渡段曲线的优点,即可以让夹紧元件在夹紧
段和脱开段时间顺利和/或均匀地进行移动,并避免自由轮的损伤。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夹紧段至少部分为直线状。
除了上述实施形式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夹紧
段基于第一圆周方向也可以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内弯曲的曲线。因此,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
也可以说成夹紧段沿径向向外隆起。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优选使得夹紧段基于第一圆周
方向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内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因此,对于该实施变体而
言,也可以说成夹紧段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沿径向向外隆起。在降低噪音和振动的背
景下,尽管噪音和振动降低的主要效果是因为上述夹紧段第一切线和脱开段第二切线之间
的内部角,基于第一圆周方向沿径向向内弯曲的曲线仍然被证明是有利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脱开段在外部圆环上具有至
少部分成直线的移动轨道。
除了上述实施形式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外部
圆环上的移动轨道的脱开段基于第一圆周方向具有一个沿径向向内弯曲的曲线。对此,也
可以说成基于第一圆周方向具有一个径向向内弯曲曲线的脱开段沿径向向外隆起。此外,
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优先使得脱开段基于第一圆周方向具有一个沿径向方向向内成弧
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对此,在该实施变体中,也可以说成脱开段成弧状、圆拱
状或者螺旋状沿径向向外隆起。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第一内部角大于185°,对此
优先使得第一内部角为190°或者更高,以便特别有效地防止噪音和振动的形成。
为了特别有效地抑制噪音和振动,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
式中,第一内部角在确定角度时应使得,两个切线和一个经过交叉点(在该交叉点处延伸至
夹紧元件中心点的半径和圆周环相交)的切线在圆周环处形成一个脱开角,如果夹紧元件
支撑在支撑点上,第二切线经过该支撑点,该脱开角大于2倍的自由轮夹紧角。对此,如果夹
紧元件位于其夹紧位置,自由轮的夹紧角描述的是自由轮预先规定的尺寸,该尺寸通过夹
紧元件、外部圆环和内部圆环的尺寸、形状加以规定。其中心点优先为夹紧元件的重心和/
或安排在夹紧元件的中心轴或者旋转轴上。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如果所述的脱开角至少
为2倍夹紧角的1.1倍,优选至少为2倍-夹紧角的1.5倍,特别优选至少为2倍夹紧角的2.5
倍,则噪音和振动可以被特别有利地加以抑制。此外,为了可以可靠地实现夹紧元件在夹紧
位置和脱开位置之间需要的移动以及返回移动,对于该实施形式而言,应使得脱开角不超
过2倍夹紧角的3倍。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在外部圆环上的移动轨道此
外还具有一个沿第一圆周方向位于脱开段后的固定段,夹紧元件支撑在该固定段上,以便
使得如果夹紧元件已经从内部圆环的配合移动轨道上脱开,夹紧元件可以可靠沿第一圆周
方向固定或者支撑在移动轨道上。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经过固定段上至少一个支撑
点的第三切线和第二切线和/或第一切线构成一个第二和/或第三内部角,该内部角等于或
者小于180°。对此,第二和/或第三内部角比较有利的方式为135°,优选为100°,或者更小,
以便确保夹紧元件可以可靠支撑和/或固定在固定段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夹紧元件为夹紧滚轮。在该
情况下,夹紧滚轮是指具有具有环状圆周或者环状外部轮廓的夹紧元件,该夹紧元件优选
为圆柱状。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夹紧滚轮的宽度和外直径的
比例等于或小于1:3,优选为等于或小于1:4,特别优选为等于或小于1:5。由于夹紧滚轮在
轴向延伸特别小的宽度以及相对较大的外直径,该夹紧滚轮特别适合用于连接根据本发明
所述的包含夹紧段和脱开段的移动轨道。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夹紧滚轮借助弹簧元件预张
紧在夹紧位置,该弹簧元件特别优选支撑或者可以支撑在外部圆环上。对于该实施形式而
言,优选使得每个单独的夹紧滚轮借助单独的弹簧元件预张紧在夹紧位置。此处,弹簧元件
原则上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弹簧元件,例如可以使用螺旋弹簧,特别有利的是使用手风琴
弹簧(优选具有沿径向成波纹状的曲线)和/或板簧。
根据本发明的自由轮机构针对机动车进行设计,具有一种上述根据本发明类型的
自由轮。在该自由轮机构中,起动机输出端(例如起动机齿轮)始终和自由轮的内部圆环进
行旋转传动连接,而机动车内燃机的输出端和自由轮的外部圆环进行旋转传动连接或者可
以进行旋转传动连接。对此,外部圆环优选固定和内燃机的输出端相连。
附图说明
本发明在下文中根据示出的实施形式参考附图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以截面图的形式示出了机动车内的自由轮机构的部分侧面视图,
图2示出了具有第一种实施形式自由轮和夹紧元件位于夹紧位置的沿图1中直线
A-A的视图,
图3示出了具有位于第一脱开位置夹紧元件的图2的自由轮,
图4示出了具有位于第二脱开位置夹紧元件的图3的自由轮,
图5示出了具有位于第三脱开位置夹紧元件的图4的自由轮,
图6示出了在第二种自由轮实施变体中沿图1的直线A-A的视图,
图7示出了在第三种自由轮实施形式中沿着图1的直线A-A的视图,
图8示出了在第四种自由轮实施形式中沿着图1的直线A-A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机动车内的自由轮机构2。自由轮机构2本质上具有一个自由轮4、一个
起动器6和一个内燃机8。起动器6具有一个起动机19和输出端12,该输出端本质上由一个通
过起动机10进行驱动的起动机齿轮14构成。在内燃机8处示出了一种形式为驱动轴或者曲
轴18的输出端16,该驱动轴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和飞轮20相连。在图1中,根据相应的箭头
示出了自由轮机构2和自由轮4相互相对的轴向22、24,相互相对的径向26、28和相互相对的
圆周方向30、32,其中,圆周方向30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一圆周方向30,圆周方向32在下文中
被称作第二圆周方向32。输出端16以及自由轮4的旋转轴34沿径向22、24延伸。第一和第二
圆周方向30、32也可以称作第一和第二旋转方向。
形式为起动机齿轮14的输出端12沿径向26安装在自由轮4的外部,因此也可以称
作起动器6位于自由轮4径向外部的输出端12。起动机10的输出端12和飞轮起动齿圈36始终
形成旋转传动咬合,对此,针对该目的,飞轮起动齿圈36具有旋转传动轮廓38,该传动轮廓
和起动机齿轮14始终形成旋转传动咬合。飞轮起动齿圈36通过起动机齿轮40和自由轮4的
内部圆环42固定相连,该起动机齿轮从飞轮起动齿圈36出发沿径向28向内延伸。沿径向26
在外部包裹自由轮4的内部圆环42的自由轮4的外部圆环44相反和内燃机8的输出端固定相
连,其中,外部圆环44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通过飞轮20和构成输出端16的内燃机8的驱动轴
18相连。
内部圆环42直接或者间接沿径向26、28以可沿圆周方向30、32旋转方式支撑在输
出端16上,此处为驱动轴18上。内部圆环42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沿径向26、28以可旋转方式
支撑在固定外壳上,例如图1所示的内燃机8的外壳46上。为了形成可旋转的支撑,优选通过
径向轴承,特别优选通过如图1所示的滚动或者滑动轴承48进行支撑。在所示的实施形式
中,自由轮4为干式自由轮。但此处,自由轮4也可以选择湿式自由轮,其冷却液和/或润滑液
在该情况优选通过内燃机8的冷却液和/或润滑液供应系统进行供应。
内部圆环42和外部圆环44沿径向26、28嵌套安装,从而使得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
沿圆周方向30、32循环的夹紧缝隙50。在该夹紧缝隙50中安排有多个沿圆周方向30、32相互
均匀间隔一定距离的夹紧元件52,对此,夹紧元件52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为夹紧滚轮,该夹
紧滚轮具有环状圆周或者环状外部轮廓54。外部圆环44具有一个沿径向28向内朝向夹紧元
件52的移动轨道56,对此,每个夹紧元件52均分别分配有一个这一类的移动轨道56,该运行
轨道具有一个不同于单纯圆弧的曲线。相反,内部圆环42具有一个沿径向26朝向外侧且朝
向夹紧元件52的配合移动轨道58。沿圆周方向30、32循环的配合移动轨道58为环状。凭借一
侧不同于环形轨道的移动轨道56,另一侧为环状配合移动轨道58,形成夹紧缝隙50,该缝隙
在各自的夹紧元件52的区域沿第二圆周方向32收窄,该特点随后将参考附图1至8进行更为
详细的说明。
由夹紧滚轮构成的夹紧元件52在轴向22、24具有宽度b和外直径a。各个由夹紧滚
轮构成的夹紧元件52的宽度b和外直径a的比例等于或小于1:3,优选为等于或小于1:4,特
别优选为等于或小于1:5。换言之,也可以称其为硬币状的夹紧元件52或夹紧滚轮,该夹紧
元件可以实现特别自由轮4特别短的轴向结构形式。夹紧缝隙50沿轴向22通过第一侧壁60
以及沿轴向24通过第二侧壁62加以限制,对此,第一侧壁60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由飞轮20
的一段构成,而第二侧壁62单独由飞轮20以及环形垫片构成。不管是第一侧壁60,还是第二
侧壁62,均和自由轮4的外部圆环44固定在一起,例如借助图1所示的螺栓连接(无参考标
号)进行连接。
图1中的自由轮机构2以及自由轮4的其他结构在下文中参考图1至5进行说明,其
中图2至5示出了自由轮4的第一种实施形式。
各夹紧元件52可以沿着移动轨道56在外部圆环44上沿第一圆周方向30相对于外
部圆环44从如图2所示的夹紧位置向图3至5所示的脱开位置移动。对此,夹紧元件52逆向于
弹簧元件64的复位力由夹紧位置向脱开位置移动,弹簧元件一方面沿第一圆周方向30支撑
或可以支撑在外部圆环44上,另一方面沿第二圆周方向32支撑或可以支撑在夹紧元件52
上。换言之,由夹紧滚轮构成的夹紧元件52通过弹簧元件64预张紧在图2所示的夹紧位置。
在图2所示的夹紧位置,夹紧元件52的外部轮廓54既可以支撑在移动轨道56上,也
可以支撑在配合移动轨道58上,由此可以阻止外部圆环44相对于内部圆环42沿第一圆周方
向30进行旋转。在该夹紧位置,外部圆环44以及内燃机8的形式为驱动轴18的输出端16借助
飞轮20通过起动器6进行驱动,该起动器借助飞轮起动齿圈36和起动机齿轮40沿第二圆周
方向32旋转自由轮4的内部圆环42。如果内燃机8由于起动过程而起动,由内燃机8的输出端
16驱动的外部圆环44将沿第二圆周方向32超过自由轮4的内部圆环42,夹紧元件52将由于
离心力和惯性沿着移动轨道56移动至图3至5所示的脱开位置。对此,自由轮4在基本结构中
为所谓的单向连接器。
外部圆环44上的移动轨道56本质上具有一个夹紧段66、一个沿第一圆周方向30位
于夹紧段66后的过渡段68、一个沿第一圆周方向30位于过渡段68后的脱开段70以及一个沿
第一圆周方向30位于脱开段后70的固定段72,对此,在夹紧段66和脱开段70之间的过渡处
设有过渡段68。此外,过渡段68至少部分或者完全位于夹紧段66上和/或至少部分或者完全
位于脱开段70上。夹紧元件52通过其外部轮廓54分别支撑在夹紧段66、过渡段68、脱开段70
和固定段72的支撑点上。对此,支撑点优先是指夹紧元件根据结构条件可支撑在各支撑段
上的各点。
在根据图2至5的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夹紧段66至少部分或者完全为直线状。但夹
紧段66也可以具有如图7所示的弯曲曲线。在根据图7的实施形式中,夹紧段66基于第一圆
周方向30具有一个沿径向28向内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对此也可以说成,
根据图7所示实施形式的夹紧段66沿径向26向外隆起,优选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隆
起。
原则上,过渡段68具有一如图2至5、7和8的实施形式所示的固定曲线,或者也可以
具有一如图6所示的自由轮4的第二种实施形式中的变化曲线。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过渡
段68具有一折弯曲线。不管过渡段68是具有固定曲线还是变化曲线,对于所有根据图2至8
所示的实施形式而言,过渡段68基于第一圆周方向30均具有沿径向26向外弯曲的曲线,对
此也可以说成,过渡段68沿径向28(固定或者变化)向内隆起。此外应优先使得,如图2至5和
7至8所示,过渡段68基于第一圆周方向30具有一沿径向26向外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
弯曲的曲线,对此也可以说成,在上述实施形式中,过渡段68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沿
径向28向内隆起。
脱开段70至少部分或者也可以完全成直线状。基于第一圆周方向30,脱开段70也
可以具有一沿径向28向内,优选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换言之,脱开段70
可以沿径向26向外隆起,优选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隆起。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脱开
段70具有一第一子脱开段74和一沿第一圆周方向30位于第一子脱开段74后的第二子脱开
段76,对此,第一子脱开段74为直线状,第二子脱开段76基于第一圆周方向30具有一沿径向
28向内,优选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
此外,在脱开段70后的固定段72基于第一圆周方向30具有一沿径向28向内,优选
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弯曲的曲线,对此也可以说成,固定段72沿径向28向外隆起,优
选成优选成弧状、圆拱状或者螺旋状隆起。在根据图2至8所示的实施形式中,不管是脱开段
70的第二子脱开段76,还是固定段72均成圆拱状隆起,对此,两者具有圆拱半径r1或者r2。此
外,圆拱半径r1优选等于圆拱半径r2相同。但也可以选择圆拱半径r2大于圆拱半径r1。此处
也可以优先使得,由固定段72构成圆拱的圆拱半径(不论该圆拱半径是否等于第二子脱开
段76的圆拱半径或者第二子脱开段76是否完全为圆拱状)大于构成夹紧元件52的夹紧滚轮
的半径,优选适用a/2<r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如图2至8中所示,脱开段优选划分为第
一和第二子脱开段74、76,该脱开段70也可以完全由直线状第一子脱开段74或者弯曲状第
二子脱开段76构成。
为了有效抑制在起动过程和/或怠速转速范围内形成的噪音,经过至少一个夹紧
段66在移动轨道56上的支撑点80的第一切线78和经过至少一个脱开段70的支撑点84的第
二切线82构成一个第一内部角α1,该内部角大于180°。对此比较有利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
内部角α1大于185°,特别优选为190°或者更大角度。此处应优先使得,所述的第一内部角α1
与夹紧元件52在夹紧段66上的所有可能支撑点以及脱开段70上的所有可能支撑点之间成
比例。
此外,在设计固定段72时应使得,经过至少一个固定段72的支撑点88的第三切线
86和第二切线82和/或第一切线78构成第二内部角α2和/或第三内部角α3,该内部角为180°
或者更小角度。
根据上述说明可以看出,运行轨道56由于具有相应构成的第一内部角α1具有一曲
线,该曲线和附图中虚线所示的常规曲线90存在差异,以便可以有效抑制在起动过程和/或
怠速转速范围内形成的噪音,对此,相对于常规曲线90,在脱开段70和固定段72区域形成一
凹槽92。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至5对自由轮机构2和自由轮4的工作原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图2中,夹紧元件52位于其夹紧位置。在夹紧元件52的夹紧位置,其外部轮廓52
既可以沿径向26向外支撑在夹紧段66上,也可以沿径向28向内支撑在配合移动轨道58上,
对此,夹紧元件52通过弹簧元件64固定在夹紧位置。由于结构的原因,自由轮4具有预设的
夹紧角α,该夹紧角在图2中以2倍方式进行示出。在起动过程中,首先内部钻换42通过起动
器6沿第二圆周方向32进行驱动,对此,由于夹紧元件52的夹紧位置在内部圆环42和外部圆
环44之间借助夹紧元件52形成旋转传动连接。此外,也可以对外部圆环44以及通过外部圆
环44对飞轮20和内燃机8的输出端以及内燃机8或者其驱动轴18进行驱动。
在内燃机8的燃烧动作中,外部圆环44额外通过内燃机8(更确切地说是间歇性)沿
第二圆周方向32进行驱动,从而使得夹紧元件52沿着移动轨道56,更确切地说沿着夹紧段
66、过渡段68(图3)、脱开段70(图4)和固定段72(图5)进行移动,对此,由于离心力和惯性逆
向于弹簧元件64的回复力进行移动。
在内燃机8的压缩动作中,沿第二圆周方向32旋转的外部圆环44的转速再次降低,
由此,夹紧元件52由于弹簧元件64的回复力以及夹紧元件52上遗留的离心力重新沿第二圆
周方向32相对于外部圆环44进行移动。在夹紧元件52沿第二圆周方向32相对于外部圆环44
移动的过程中,夹紧元件52如图4所示支撑在移动轨道56的脱开段70上,对此,上述大于
180°的第一内部角阻止夹紧元件52沿第二圆周方向32相对于外部圆环44继续进行移动,从
而可以避免夹紧元件52在第二圆周方向32上相对于外部圆环44沿着移动轨道56继续移动,
并最终沿径向28向内出现在内部圆环42的配合移动轨道58上。由此既可以降低噪音的形
成,也可以避免形成较大的振动。
在本发明中,特别有利的方法是,上述经过支撑点84的第二切线(82)(参见图4)和
经过交叉点96的切线94在圆周环处形成脱开角β(延伸至夹紧元件52中心点98的半径100和
圆周环—此处为环状配合移动轨道58—交叉),如果夹紧元件52支撑在经过第二切线82的
支撑点84上,该脱开角大于自由轮4的2倍夹紧角α。对此比较有利的方法是,脱开角β优选至
少为2倍夹紧角α的1.1倍,优选至少为2倍-夹紧角α的1.5倍,特别优选至少为2倍夹紧角α的
2.5倍。对于脱开角β的上限比较有利的方案是,脱开角β不超过2倍夹紧角α的3倍。
根据图1至5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上述说明也相应适用于其他根据图6、7和8的实
施形式,因此可参考上述说明。参考根据图6的第二种实施形式以及根据图7的第三种实施
形式,在下文中将对根据图8的第四种实施形式进行补充说明。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反,在根
据图8的第四种实施形式中,固定段72本质上为直线状。因此固定段72具有两个成直线,但
相互弯折连接的子固定段。此外对应适用实施形式1至3的上述说明。
参考标号列表
2 自由轮机构
4 自由轮
6 起动器
8 内燃机
10 起动机
12 输出端
14 起动机齿轮
16 输出端
18 驱动轴
20 飞轮
22 轴向方向
24 轴向方向
26 径向方向
28 径向方向
30 第一圆周方向
32 第二圆周方向
34 旋转轴
36 飞轮起动齿圈
38 旋转传动轮廓
40 起动机齿轮
42 内部圆环
44 外部圆环
46 外壳
48 滚动轴承或者滑动轴承
50 夹紧缝隙
52 夹紧元件
54 外部轮廓
56 移动轨道
58 配合自动轨道
60 第一侧壁
62 第二侧壁
64 弹簧元件
66 夹紧段
68 过渡段
70 脱开段
72 固定段
74 第一子脱开段
76 第二子脱开段
78 第一切线
80 支撑点
82 第二切线
84 支撑点
86 第三切线
88 支撑点
90 常见曲线
92 凹槽
94 切线
96 交叉点
98 中心点
100 半径
a 外直径
α 预设夹紧角
α1 第一内部角
α2 第二内部角
α3 第三内部角
b 宽度
β 脱开角
r1 圆拱半径
r2 圆拱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