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织物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织物,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弹性短纤纱线的弹性织物。
背景技术
目前,短纤弹力纱线以短纤包覆氨纶技术为代表,但是该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例如氨纶的耐候性差,染色后容易产生色差,弹性稳定性不好,容易起泡而且长时间使用后易发生形变松弛等不良现象。
为了解决短纤包覆氨纶的上述问题,有人提出用并列型复合长丝与天然短纤维进行复合。如专利文献CN102454004 A中公开了一种复合弹性长丝包芯纱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包芯纱的芯纱使用PTT/PET并列型复合长丝、鞘纱使用天然纤维,由上述包芯纱制得的织物具有很好的弹性,并且加工和使用中的力学、热学和化学条件对产品的弹性影响很弱,所以织物的弹性保持时间较长;但是由于表层包覆的是长丝致使织物触感不良,而且染色时芯纱与鞘纱之间可能出现色差等问题。
鉴于此,提供一种无需使用氨纶包覆,即可获得具有持久弹性、色泽均一且舒适性佳的涤纶短纤织物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能永久弹性、色泽均一且舒适性佳的弹性织物。
本发明的弹性织物中弹性纱线的含量为25重量%以上,其中弹性纱线为由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且弹性纱线在该织物的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不超过2个组织点,在该织物的另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为2个组织点以上。
本发明弹性织物使用的是纯聚酯类并列型弹性短纤维,加工简单,成本低廉,染色均一性良好,避免了因含氨纶产生的色差、泛黄等不良疵点,而且弹性可以永久保持,由其制得的服装光泽柔和,穿着舒适、柔软,不会发生形变,外观保持性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弹性织物中弹性纱线的含量为25重量%以上,其中弹性纱线为由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且弹性纱线在该织物的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不超过2个组织点,在该织物的另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为2个组织点以上。本发明中,可以经纬向全部使用弹性纱线,也可以经向或纬向的单一方向全部使用弹性纱线,还可以在经向或纬向部分使用弹性纱线。如果织物中弹性纱线的含量小于25重量%的话,面料的弹性过小,舒适性受到影响。另外,考虑到纱线条干可能影响到织物表面品质,优选只在经向或纬向一个方向全部使用由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
由于形成上述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双组份两者之间的卷缩率存在差异,所以纱线的条干较一般短纤维要差些,特别是在织物正面对布面品质有很大影响,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布面疵点。本发明中通过组织设计使得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在织物的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不超过2个组织点,在该织物的另一面上的连续浮线为2个组织点以上。
本发明所用弹性纱线由100%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所形成,上述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优选为低粘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高粘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列型复合纤维(低粘度/高粘度)、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列型复合纤维(PBT/PET)、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列型复合纤维(PTT/PET)。其中,两组份复合比过高或者过低的话,有可能出现纤维可纺性不良,纱线伸缩伸长率过大或者过小,纱线强度不足,两组份染色不均匀等问题,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优选为1:1~3,更优选为1:1~2;PBT/PET、PTT/PET的复合比优选为1:3~3:1,更优选为2:3~3:2。
本发明所用上述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的沸水收缩率优选5~10%以上。沸水收缩率低于5%的话,最终织物的弹性可能受到影响;而沸水收缩率大于10%的话,由于收缩过大,加工后布面可能会出现收缩皱。
本发明所用上述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的英支支数优选为10S~50S。超过50S的纱线,纺纱及织造相对较难,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低于10S的纱线,由其制得的织物可能手感较硬、较粗糙,而且因纱线条干不匀产生的布面条纹等出现的概率提高。采用的纺纱方式可为赛络紧密纺,紧密纺,环锭纺,赛络纺,气流纺,转杯纺,涡流纺中的一种。
形成上述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原绵纤度优选为1.0~3.0D。低于1.0D的原绵,虽然手感细腻,但是纺纱时容易出现断纱,存在纺纱效率低的问题,而且成纱强度有降低的趋势;高于3.0D的原绵,可纺性相对较差,纱线条干不匀出现的几率增加,由其制得的织物可能出现手感较粗硬的问题。
本发明的织物,优选使用了上述弹性纱线方向的伸长率为8%以上、伸长回复率为80%以上。由这样的织物制得的服装的舒适性较好。
本发明的织物,优选静态悬垂系数为70%以下。
本发明的弹性织物的具体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织造→坯布缝头→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
织造:选用25重量%以上的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作为弹性纱线进行织造。考虑到本发明所用弹性纱线为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由坯布到成品的收缩率比普通纯非弹性短纤纱线织物要高10%~25%,所以本发明的坯布密度比普通非弹性短纤纱线的坯布密度设定低8%~18%,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织造密度高引起的经纱起毛、断纱,织布效率低下等问题。
松弛:无张力状态下解捻,使得弹性纱线收缩,温度110~130℃,时间15~40分钟。
减量:减量加工可以增加织物的悬垂性和弹性,使得手感更加柔软。减量率为8~25%。减量率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在织物弹性和强力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
树脂加工:可选条件。可采用柔软剂改善织物手感,改善因减量可能产生的强力不足的问题。温度130~150℃,柔软剂用量5~15g/L。
本发明的弹性织物可用于夏季衬衫、秋冬外套、裤子等的制作。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相关参数的测试方法如下:
(1)静态悬垂系数
根据GB 23329-T(2009)纺织品悬垂性的测定,其中样品直径为24cm。数值越小表示悬垂性越好。
(2)原绵纤度
首先从弹性织物中抽取由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并将短纤纱线退捻,然后将退捻后纱线中的单根原绵放在数码纤维镜下放大500倍测量原绵直径,取样5根原绵测量,求平均值作为计算值,根据直径计算原绵纤度。计算公式如下:
原绵纤度(D)=1.39*3.14*(d/2)2*900000
其中,d为原绵直径,以cm为计量单位。
(3)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复合比
测试步骤如下:
首先将从弹性织物中抽取的由聚酯类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短纤纱线进行退捻,从退捻后的纱线中抽出10根原绵;
将抽出的单根原绵分别切片,横截面向上放置,制样完成后镀金;
将镀金后的样品,利用SEM对原绵横截面放大1000~5000倍后拍照;
对SEM照片内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域分别测量其面积,其中,浅色区域为高粘度或普通PET成分,深色区域为低粘度PET、PBT、或PTT成分,通过测得的面积计算出原绵中各组份的复合比,10根原绵均按照上述步骤求出复合比,最后求出的平均值为该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复合比;
并列型复合纤维具体成分通过对原绵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来确定。因大分子中不同的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对原绵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得到原绵的红外光谱分析图,根据吸收波峰可判断出原绵中含有的官能团。只有官能团-CH2CH2OH为低粘度/高粘度复合纤维,同时含有-CH2CH2OH和-CH2CH2CH2OH为PTT/PET复合纤维,同时含有-CH2CH2OH和-CH2CH2CH2CH2OH为PBT/PET复合纤维。
(4)染色均一性
以每匹布的色差点个数为判断标准:
A档:0个/匹;
B档:1~10个/匹;
C档:11个/匹以上。
(5)布面品质
5名面料开发技术人员,5名面料销售业务人员对织物进行评级。评价项目为纱线条干,粗细节,毛羽对布面品质的影响。
实施例1
经纬纱均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50S弹性短纤纱线,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1:1, 原绵纤度1.0D,2/1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583根/10cm *488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30℃条件,时间30分钟,减量率25%。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50℃,柔软剂用量12g/L。
实施例2
经纱采用50S纯棉纱线,纬纱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50S弹性短纤纱线,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2:3, 原绵纤度1.6D,采用3/1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630根/10cm *504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10℃条件,时间20分钟,减量率10%。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5g/L。
实施例3
经纱采用50S纯棉纱线,纬纱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30S弹性短纤纱线,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1:4, 原绵纤度1.6D,采用3/1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630根/10cm *394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10℃条件,时间20分钟,减量率13%。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8g/L。
实施例4
经纱采用110dtex-96f-普通涤纶TASLAN纱线,纬纱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30S弹性短纤纱线,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1:4,原绵纤度2.0D,采用五枚三飞经面缎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693根/10cm *354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10℃条件,时间15分钟,减量率16%。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8g/L。
实施例5
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30S弹性短纤纱线和167dtex-72f-普通涤纶DTY1:1配列,其中167dtex-72f-普通涤纶DTY作为表经和表纬,形成织物正面;30S弹性短纤纱作为里经和里纬,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1.6D,采用平纹双层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798根/10cm *528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30℃条件,时间30分钟,减量率17%。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8g/L。
实施例6
经纱、表纬采用30S/2涤棉短纤纱(T/C:65/35),里纬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10S弹性短纤纱,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3.0D,采用纬二重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354根/10cm *428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30℃条件,时间40分钟,减量率8%。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50℃,柔软剂用量15g/L。
实施例7
经纱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40S弹性短纤纱,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1.3D,纬纱使用45S涤棉短纤纱(T/C:65/35),采用1/3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510根/10cm*589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20℃条件,时间20分钟,减量率15%。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9g/L。
实施例8
经纱采用由PTT/PET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40S弹性短纤纱,其PTT/ 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1.3D,纬纱45S涤棉短纤纱(T/C:65/35),采用1/3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512根/10cm *579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松弛:温度120℃条件,时间20分钟,减量率15%。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9g/L。
实施例9
经纱采用由PBT/PET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40S弹性短纤纱,其PBT/ 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1.3D,纬纱涤棉45S短纤纱(T/C:65/35),采用1/3斜纹组织制得坯布。坯布经过精练→松弛→干燥→中间定型→减量→染色→后干燥→树脂加工→后整理定型,最终制得经纬密518根/10cm*579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其中,松弛:温度120℃条件,时间20分钟,减量率15%。树脂加工条件:温度140℃,柔软剂用量9g/L。
比较例1
经纬纱均采用50S普通涤纶短纤纱线,其它条件同实施例1,制得经纬密583根/10cm*488根/10cm的织物,各参数见表1。
比较例2
经纬纱均采用30S涤氨包覆纱(普通涤纶短纤包覆70D PU),其它条件同实施例1,制得经纬密452根/10cm*386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比较例3
经纱采用110dtex-96f-普通涤纶TASLAN纱线,纬纱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30S弹性短纤纱线,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1:1,原绵纤度2.0D,采用3/3斜纹组织。其它条件同实施例4,制得经纬密693根/10cm *354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比较例4
经纱、表纬采用30S/2涤棉短纤纱(T/C:65/35),里纬选用由低粘度/高粘度并列型复合纤维形成的16S弹性短纤纱,其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的复合比为2:3,原绵纤度3.0D,采用纬二重组织制得坯布。其它条件同实施例6,最终制得经纬密358根/10cm *430根/10cm的弹性织物,各参数见表1。
表1
根据上表,由实施例1和实施例2比较可知,经纬向均使用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短纤纱的织物与单方向使用低粘度PET/高粘度PET弹性复合短纤纱的织物相比,虽然具有四面弹效果,而且悬垂性好,但是其布面品质稍逊。
由实施例2和实施例3比较可知,采用并列型弹性复合纤维的复合比为2:3的织物的弹性要优于复合比为1:4的织物的弹性。由实施例7与实施例8(或者实施例9)比较可知,使用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短纤纱的织物的悬垂性要优于使用PTT/PET(或者PBT/PET)短纤纱的织物。
由实施例1和比较例1比较可知,采用普通PET纱线的织物的弹性、悬垂性明显比由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短纤纱形成的织物差很多。
由实施例1和比较例2比较可知,采用PU包覆纱的织物的染色均一性、悬垂性明显比由低粘度PET/高粘度PET短纤纱形成的织物差很多。
由实施例4和比较例3比较可知,低粘度PET/高粘度PET弹性复合短纤纱在织物正面露出的组织点超过2个,布面品质差。
由实施例6和比较例4比较可知,低粘度PET/高粘度PET弹性复合短纤纱在织物中的含量低于25%时,织物的弹性伸长率小于8%,穿着舒适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