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印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
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认识到涤纶纱特有的穿着服用性能,涤纶纱筒子染
色产品需求量随之增大。因涤纶纱生产市场庞大,涤纶纱种类繁多,不同纱支自身的弹性存
在差异,如何应变消费者对于颜色、质量的要求,给涤纶筒子纱染色带来挑战。
涤纶筒子纱染色时在高温高压筒子染色机上面进行,涤纶纤维是疏水性的合成纤
维,染色普遍采用分散染料染色,涤纶分子排列得比较紧密,纤维中只存在较小的空隙,当
温度较低时,分子热运动改变其位置的幅度较小,在潮湿条件下,涤纶纤维又不会像棉纤维
那样能通过剧烈溶胀而使空隙增大,染料分子难以参透到纤维内部。因此,提高对纤维的增
塑程度,防止涤纶纱在筒子染色过程中收缩,阻止染料穿透,将有助于染色的进行。
涤纶纱筒子传统染色工艺主要为:
坯纱(纸管)→松纱(塑料直管)→前处理→染色→后处理→脱水→络筒
传统的染色流程生产因纱支粗细以及自身弹性不同,在松纱过程中必定带来不同
密度松紧情况,在染色过程中,涤纶筒子纱因在高温条件下产生收缩的情况,有试验证明,
涤纶纱高温条件下收缩可达到15-35%。若在此收缩条件下,染液穿透过程受阻,导致内外
流量差异大,从而影响筒子纱染色质量。甚至由于过度收缩,导致内层不上色情况,更不能
保证颜色的稳定性。
实际工厂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或缓解涤纶纱收缩的情况,染厂通常会采用不同
措施处理,常规处理方式一般为以下几点,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处理方法进行改
良。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涤纶筒子纱染
色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涤纶纱染花色圈等质量问题,使得其生产周期和生产效率得到保证。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包括坯纱、松纱、染色、后处理、脱水及络筒步骤,所
述松纱步骤后、染色步骤前还包括煮练脱水、以及松纱翻倒的步骤。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煮练温度为100-13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煮练温度为10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煮练时间为10-30min。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煮练时间为2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涤纶筒子纱染色方法有别于传统涤纶纱生产流程,通过煮练后翻倒,
再配合适当的煮练温度和时间,即可实现纱线不同程度的收缩和前处理去油的目的;煮练
脱水后再翻倒,节省重复做前处理的流程动作,保证在高温染色过程中不出现收缩的情况,
避免染料穿透受阻;本发明的染色方法使得涤纶纱染色中色花、色差等质量问题、以及染色
率都得到明显改善,且颜色稳定性好,可满足不同涤纶纱生产染色需求;
2、本发明的涤纶纱筒子染色方法充分结合车间染缸大小,不用额外增加设备,在
现有设备生产即可完成,操作简单,灵活性高,可保证染色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叙述本发明,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下
面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实施例仅是为了进一步详细叙述本说明,并不限制本发明
的权利要求。
实施例1 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
本实施例的涤纶筒子纱选用纱支150D,其染色方法包括步骤:坯纱(纸管)→松纱
(塑料直管)→130℃煮练30min,脱水→松纱翻倒→染色→后处理→脱水→络筒。
实施例2 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
本实施例的涤纶筒子纱选用纱支100D,其染色方法包括步骤:坯纱(纸管)→松纱
(塑料直管)→100℃煮练20min,脱水→松纱翻倒→染色→后处理→脱水→络筒。
实施例3 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
本实施例的涤纶筒子纱选用纱支75D,其染色方法包括步骤:坯纱(纸管)→松纱
(塑料直管)→100℃煮练20min,脱水→松纱翻倒→染色→后处理→脱水→络筒。
实施例4 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
本实施例的涤纶筒子纱选用纱支50D,其染色方法包括步骤:坯纱(纸管)→松纱
(塑料直管)→100℃煮练20min,脱水→松纱翻倒→染色→后处理→脱水→络筒。
通过大量试验表明,经本发明的涤纶筒子纱的染色方法染色的涤纶纱手感好,无
质量问题,内外色差好;而经现有技术的染色方法染色的涤纶纱手感硬,有染花现象。说明
本发明的染色方法使得涤纶纱染色中色花、色差等质量问题、以及染色率都得到明显改善,
且颜色稳定性好,可满足不同涤纶纱生产染色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