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20084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78487.5

申请日:

2016.08.31

公开号:

CN106521973A

公开日:

2017.03.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6N 3/00申请日:20160831|||公开

IPC分类号:

D06N3/00; C09D123/08; C09D5/26; C09D7/12; D06C7/02

主分类号:

D06N3/00

申请人:

浙江科艺纺织有限公司

发明人:

沈建明; 蘧孝玲

地址:

313109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徐家桥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韩燕燕;连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涉及功能面料技术领域,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加剂10~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该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在不同温度下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不仅美观时尚,而且用作传感器,能帮助人们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且它制备方法简单,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
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
加剂10~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
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份、变色添加剂15份、氟碳表面活
性剂5份、交联剂5份、渗透剂3份、二氧化硅5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布料由为棉、麻、毛、
涤纶、锦纶、丝绸的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
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偏二氯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己内酯
多元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乙酸、聚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添加剂为双酚A、月硅
酸、磷酸二氢钾、二水合氯化钡、十八醇、十六醇、α-萘酚、β-萘酚、硬脂酸、麝香草酚酞中的
一种或两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的直径为100~
300n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的制备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基层面料;
(2)高分子聚合物升温至50~80℃,在搅拌条件下保温10~15min,然后加入氟碳表面
活性剂、二氧化硅、交联剂渗透剂,混合均匀后,备用;
(3)将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在变色添加剂中浸泡15~60min,加入步骤(2)的混合体系中,
超声分散均匀;
(4)将步骤(3)的混合体系均匀的涂在面料上,然后在有张力的条件下放入进行热定型
处理,其中热定型工艺为首先在温度90~100℃,热定型3~5in,然后在40~60℃下风干。

说明书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衣、
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需求。变色纺织品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
需求,它借助于现代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颜色或者花型随着光照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干
湿的变化而表现出由常规的“静态”变为若隐若现的“动态”效果。由于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织
物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动”变色的,因此,称之为智能变色纺织品。变色材料的制造技术主
要包括变色纤维和变色染料两种。变色纤维的制造技术制成的织物具有手感好、耐洗涤性
好,且变色效果较持久等特点。按生产工艺不同,变色纤维的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溶液纺丝
法、熔融纺丝法、后整理法以及接枝聚合法。

在热及其他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能可逆地改变颜色的染料称为变色染料。
热致变色材料应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印花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报道,但由于热致变色
染料的光稳定性一般较差,并易受温度、光照、pH值和氧等环境因素影响,使分子结构发生
裂变,失去可逆性变色能力,使得耐气候性和耐疲劳性下降;而且纺织品所需的变色材料需
要具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并且价格贵,所以一直进展缓慢。直到最近几年变色材料性能的优
化和微胶囊技术在纺织品上的应用,使得变色纺织品的发展很快,形成了从纤维、纱线到织
物的各种变色纺织材料。

CN103556492A公开了一种变色纤维、变色色纺纱线和面料及其加工方法,该专利
中纤维和面料的加工过程耗时长,步骤复杂,提高了生产成本,很难实现产业化。针对现有
技术缺陷,本发明旨在开发一种高稳定性的用于纺织面料的变色剂,用于制备变色的纺织
面料,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该可逆热致变色面
料在不同温度下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不仅美观时尚,而且用作传感器,能帮助人们及时感知
环境的变化,且它制备方法简单,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
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加剂10~
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

优选的,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份、结晶紫
内酯微胶囊30份、变色添加剂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份、交联剂5份、渗透剂3份、二氧化硅5
份。

优选的,所述基层布料由为棉、麻、毛、涤纶、锦纶、丝绸的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优选的,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聚偏二氯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己内酯多元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乙
酸、聚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的,所述变色添加剂为双酚A、月硅酸、磷酸二氢钾、二水合氯化钡、十八醇、十
六醇、α-萘酚、β-萘酚、硬脂酸、麝香草酚酞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硅的直径为100~300nm。

优选的,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基层面料;

(2)高分子聚合物升温至50~80℃,在搅拌条件下保温10~15min,然后加入氟碳
表面活性剂、二氧化硅、交联剂渗透剂,混合均匀后,备用;

(3)将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在变色添加剂中浸泡15~60min,加入步骤(2)的混合体
系中,超声分散均匀;

(4)将步骤(3)的混合体系均匀的涂在面料上,然后在有张力的条件下放入进行热
定型处理,其中热定型工艺为首先在温度90~100℃,热定型3~5in,然后在40~60℃下风
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具有发色快、无升华性等特点,其与不同的变色添加剂作用
后,可以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发生颜色突变,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2)将变色材料与高分子聚合物充分的接触,这样高聚物能均匀有效的将变色因
子包裹,使得变色因子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既能提高变色因
子的灵敏度,还提高其使用寿命。

(3)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异乎寻常的稳定性,耐高温、耐强酸强碱,既憎水又憎油,
使面料具有一定的自清洁作用;

(4)本发明的变色面料能根据温度而变色,不仅美观时尚,而且用作传感器,能帮
助人们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且它制备方法简单,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
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基层面料由25%棉、
50%麻、25%涤纶混纺制成;

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乳液50份、结晶紫内
酯微胶囊30份、变色添加剂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份、交联剂5份、渗透剂3份、直径为100nm
二氧化硅5份,其中变色添加剂为双酚A和月硅酸按质量比1:100混合而成。

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基层面料;

(2)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乳液升温至50~80℃,在搅拌条件下保温10~15min,然后
加入氟碳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交联剂渗透剂,混合均匀后,备用;

(3)将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在变色添加剂中浸泡15~60min,加入步骤(2)的混合体
系中,超声分散均匀;

(4)将步骤(3)的混合体系均匀的涂在面料上,然后在有张力的条件下放入进行热
定型处理,其中热定型工艺为首先在温度90~100℃,热定型3~5in,然 后在40~60℃下风
干。

本实施例中的面料在39~40℃时,颜色由浅蓝色突变为无色。

实施例2: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基层面料由50%棉、
50%丝绸混纺制成;

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乳液50份、结晶紫
内酯微胶囊32份、变色添加剂12份、氟碳表面活性剂8份、交联剂3份、渗透剂5份、直径为
200nm二氧化硅二氧化硅3份,其中变色添加剂为麝香草酚酞和十八醇按质量比1:50混合而
成。

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基层面料;

(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乳液升温至50~80℃,在搅拌条件下保温10~15min,然
后加入氟碳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交联剂渗透剂,混合均匀后,备用;

(3)将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在变色添加剂中浸泡15~60min,加入步骤(2)的混合体
系中,超声分散均匀;

(4)将步骤(3)的混合体系均匀的涂在面料上,然后在有张力的条件下放入进行热
定型处理,其中热定型工艺为首先在温度90~100℃,热定型3~5in,然后在40~60℃下风
干。

本实施例中的面料在42~44℃时,颜色由蓝紫色突变为褐色。

实施例3: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基层面料由30%棉、
20%麻、50%锦纶混纺制成;

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聚己内酯多元醇乳液60份、结晶紫内酯
微胶囊40份、硬酯醇10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份、交联剂8份、渗透剂3份、直径为300nm二氧化
硅二氧化硅8份,其中变色添加剂为二水合氯化钡和十八醇按质量比1:50混合而成。

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基层面料;

(2)聚己内酯多元醇乳液升温至50~80℃,在搅拌条件下保温10~15min,然后加
入氟碳表面活性剂、光稳定剂、交联剂渗透剂,混合均匀后,备用;

(3)将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在硬酯醇中浸泡15~60min,加入步骤(2)的混合体系中,
超声分散均匀;

(4)将步骤(3)的混合体系均匀的涂在面料上,然后在有张力的条件下放入进行热
定型处理,其中热定型工艺为首先在温度90~100℃,热定型3~5in,然后在40~60℃下风
干。

本实施例中的面料在55~57℃时,颜色由草绿色突变为无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
围为准。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涉及功能面料技术领域,所述可逆热致变色面料,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加剂10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该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在不同温度下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不仅美观时尚,而且用作传感器,能帮助人们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且它制备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物等的处理;洗涤;其他类不包括的柔性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