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绣花工艺,具体地说是运用照相机结合电脑拍照,或静电复印机完成的一种刺绣上稿工艺。 手工刺绣肖像,工艺精美,格调高雅,质感强烈,表现形像生动逼真,能长久保存,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古代绣佛像开始,到照像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经久不衰。然而绣制品为人工画像和手工刺绣两大工艺的结合,其工序是先将人像(画像或照片)经人工临摹,画于底料上(缎或布),简称上稿。然后由刺绣艺人按稿的规格,经艺术再创作绣制而成,使绣像成为有别于画像或照片的独特工艺品。
然而肖像不是人物的抽象反应,而是对单个人的个性特征的准确表达。对画和绣的技术要求都十分严格。上稿是肖像和图样绣制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画像技能的专门人员来完成。在上稿的全过程中极为费工费时,因而影响绣制品的大量发展。加以费用之昂贵,实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电脑画像技术或静电复印上稿技术来替代传统的人工画像工序,以减轻人工绘制的劳动强度,并增加肖像绘制的准确度,结合手工刺绣,尽善尽美地绣制出各色各样的肖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完成的:用光电技术(即相机结合电脑或静电复印)代替人工画像上稿,然后按座标方格法进行手工绣制,运用不同的针法和彩线,准确绣制肖像和图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示意图,图中(1)为刺绣对象,(2)为彩色摄影,(3)为电脑扫瞄,(4)为上稿,(5)为座表纲法刺绣,(6)为成品。
图2中(7)为彩色照片或画片,(8)为静电复印,(8′)为电子扫瞄,(4′)为上稿,(5′)为座标纲法刺绣,(6′)为成品。
图3为本发明中照相机与电脑扫瞄机联接示意图。图中(9)为拍摄对象,(10)为联接板,(11)为照相机,(12)为电脑扫瞄机,(13)为升降式移动支架,(14)为同步开关。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1包括两种刺绣上稿工艺:
1、彩色照像结合电脑扫瞄画像上稿:其中,取彩色照像的颜色,电脑扫瞄画像的轮廓,经同步作工,产生彩色扫瞄画象,然后印於底料上。其具体方案是将照相机(11)与电脑画像机(12)由联接板(10)联于一体,两机中心距离不大于25公分,可作方向微调,以避免拍摄时产生大的角差,影响成像一致。连接板(10)的升降式移动支架(13)用于调整联接板(10)地高度和距离。连接照相机(11)和电脑扫瞄机(12)的同步开关(14)可采用电动开关、机械开关或摇控开关代替。
图1中当拍摄对象(9)空位后,启动同步开关(14),使照像机(11)和电脑扫瞄机(12)同时工作,将最佳图像摄入两机,完成在同一方向,同一角度和同一亮度的彩色照像(2)和电脑扫瞄画像(3),几分钟内得到与被照像者或被照物完全相同而功能各异的两种画面,首先利用电脑扫瞄画像(3)的画面印于底料上,进行上稿(4),作为轮廓线。再以彩照作为刺绣标本。
2、静电复印上稿:如图2所示,对彩色照片(7)、画像或图样进行拍照,然后将摄出的彩色照片(7)进行静电复印(8)或电子扫瞄(8′),以复印于底样上,完成上稿,然后以彩照作为刺绣标本。
上述两种上稿方法,不论是采用哪种,其后的绣制工序均采用座标方格法完成。所谓座标方格法就是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座标方格网,用红色标示X轴、Y轴及原点,再制可动式座标方格。将座标方格网置于照片上,按相同部位的原点位置,将可动式座标方格置于已上稿的底档上,刺绣工艺人员按照座标相对应的形态、色彩、运用不同的针法和彩线,即可准确绣出各种肖像和图案。
经应用,本发明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在:既能保持传统工艺的特点,又能提高绣制品的准确度;达到简化工艺,提高工效,降底成本,大量生产以及实用普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