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熨斗头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熨斗头。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蒸汽熨斗头的蒸汽熨烫系
统。
背景技术
蒸汽熨斗用于去除织物上的褶皱,例如衣服和床上用品。蒸汽熨烫系统通常具有
底座单元,该底座单元具有用于将水转化成蒸汽的蒸汽发生器、蒸汽熨斗头,蒸汽从蒸汽熨
斗头排出,例如朝向织物,以及柔性软管,蒸汽通过蒸汽软管从底座单元供给到蒸汽熨斗
头。蒸汽熨斗头通常包括具有把手的主体,使使用者可以操控蒸汽熨斗,以及放置成与待熨
烫的织物接触的底板。蒸汽通过底板中的蒸汽出口排出。底板被加热以帮助在熨烫织物时
去除褶皱。
已知当蒸汽从蒸汽发生器行进到排出蒸汽所通过的蒸汽出口时蒸汽会冷凝,例如
当蒸汽通过软管时。冷凝水可以从蒸汽出口释放,这被称为喷洒。该喷洒可能在待处理的织
物上产生湿斑和污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本上减轻或克服上述问题的蒸汽熨斗头。
本发明由独立权利要求限定;从属权利要求限定有利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汽熨斗头,其具有蒸汽入口、具有第一蒸汽
流段和第二蒸汽流段的蒸汽通道、以及至少一个蒸汽出口,蒸汽通过蒸汽出口从蒸汽熨斗
头排出,其中所述第一蒸汽流段限定在所述蒸汽入口和第二蒸汽流段之间的间接流路,并
且所述第二蒸汽流段在所述第一蒸汽流段和所述至少一个蒸汽出口之间限定气旋流路。
本发明有助于在从蒸汽入口到至少一个蒸汽出口中从通过蒸汽熨斗头的蒸汽流
去除任何水滴(例如通过冷凝形成的水滴)。因此,限制水滴从至少一个蒸汽出口通过并与
织物接触。通过提供间接蒸汽通道,迫使沿着第一蒸汽流段的蒸汽偏离流动方向。因此,流
中的较重的水滴撞击在第一蒸汽流段的表面上并且被分散为较小的水滴。这些较小的水滴
可以更容易蒸发。与第一蒸汽流段的表面接触的水滴可以通过表面的热而蒸发。通过提供
气旋蒸汽通道,任何剩余的水滴被离心地推靠在第二蒸汽流段的周壁上。这些可以是在第
一蒸汽流段中形成的更小的水滴。与第二蒸汽流段的表面接触的水滴可以通过表面的热而
蒸发。
蒸汽熨斗头还可包括配置成加热蒸汽通道的加热器。通过这种布置,可以容易地
向蒸汽通道提供热量。这使得蒸汽通道的表面被加热,使得与表面接触的水滴被蒸发成蒸
汽。
加热器可以配置成将蒸汽通道保持在至少高于100℃(即等于或大于100℃)的温
度。
这有助于确保与表面接触的水滴蒸发成蒸汽。
第一蒸汽流段可以具有迷宫构造。
蒸汽通道的迷宫构造在预定路径上引导蒸汽。迷宫构造还迫使蒸汽改变方向,这
引起限定蒸汽流中的水滴在蒸汽通道的表面之间的碰撞。在这些碰撞中,水可以分散为更
小的水滴,并且热量可以从表面传递到水滴。这促进了热传递和水滴的蒸发。
蒸汽熨斗头还可包括在第一蒸汽流段中延伸的挡板,该挡板配置成形成迷宫构
造。因此,可以容易地形成迷宫构造。
挡板可以是从第一蒸汽流段的底壁立设的至少一个侧壁。利用这种布置,来自加
热器的热能可以容易地传递到该侧壁或每个侧壁。此外,可以使蒸汽通道中的冷凝最小化。
第二蒸汽流段可以包括气旋室。因此,可以简单地沿蒸汽路径产生涡流。气旋室可
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截头圆锥形周壁。利用这种布置,蒸汽流的速度朝向气旋室的上
端、基部的远侧增加。因此,蒸汽流的离心力可以在第二蒸汽流段中最大化,这有助于使从
第二蒸汽流段通过的水滴最小化。气旋室还提供了无论何时存在蒸汽流时都可操作的被动
式解决方案。气旋室还能够以高速度分离流体。
蒸汽通道可以被配置成使得蒸汽以相对于底部成约5度定向的方向进入气旋室。
这种布置有助于在气旋室中产生螺旋形蒸汽路径,并因此有助于蒸汽朝向气旋室的上端流
动。
气旋室出口可以设置在气旋室的纵向轴线上。气旋室出口可以设置在气旋室的上
端附近。导管可以立设在气旋室中。气旋室出口可以在气旋室入口远侧由导管限定。气旋室
出口可以由导管的自由端限定。因此,从蒸汽流中去除水滴可以被最大化。通过提供导管,
可以简化从气旋室到至少一个蒸汽出口的流路。此外,气旋室出口可以设置在气旋室的上
端,因此有助于使第二蒸汽流段从蒸汽流中去除水滴的效率最大化。
蒸汽熨斗头还可包括气旋室入口,其被配置成将蒸汽切向地引导到气旋室中。该
切向入口可以帮助产生涡旋流动,并且因此使作用在蒸汽流中的水滴上的离心力最大化。
蒸汽熨斗头还可包括在第一蒸汽流段和第二蒸汽流段之间的中间蒸汽流段。中间
蒸汽流段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小于第一蒸汽流段的通流面积的通流面积。通过这种布置,
进入第二蒸汽流段的蒸汽流速度大于第一蒸汽流段中的蒸汽流速度。这有助于使施加到第
二蒸汽流段中的蒸汽流的离心力最大化。
蒸汽熨斗头还可包括在第二蒸汽流段和至少一个蒸汽出口之间的出口蒸汽流段。
利用这种布置,蒸汽可以简单地提供到至少一个蒸汽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汽熨烫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
一项所述的蒸汽熨斗头。
蒸汽熨烫系统还可包括具有蒸汽发生器的底座单元和将蒸汽熨斗头与蒸汽发生
器流体连通的软管。
参考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并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仅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蒸汽熨斗的蒸汽熨烫系统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图1所示的蒸汽熨斗的底板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省略了底板的
盖;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包括盖的图2所示的底板的示意性剖视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图2所示的底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透视图,其中省略了盖的
一部分;和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图2所示的底板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作蒸汽装置的蒸汽熨烫系统10在图1中示出。图1包括底座单元20和蒸汽熨斗头
30。蒸汽熨烫系统10被配置为产生喷射待处理的织物的蒸汽。尽管本文将通过参考蒸汽熨
烫系统来描述本发明,但将理解,设想了可选布置。例如,蒸汽装置可以是手持式蒸汽熨斗,
衣服挂烫机或壁纸挂烫机。
底座单元20具有蒸汽发生器27。底座单元20中的储水器21保持要转换成蒸汽的
水。设置泵22以将水从储水器21供应到蒸汽发生器27。设置阀23以控制来自蒸汽发生器27
的蒸汽流。底座单元20经由软管24与蒸汽头30流体连通。软管24被配置成允许蒸汽从底座
单元20流动到蒸汽熨斗头30。软管24经由阀23与蒸汽发生器27连通。软管24包括管(未示
出),该管形成蒸汽能够沿其流动的路径。软管24还可以包括例如至少一个通信电缆(未示
出),电力和/或控制信号可以沿着该通信电缆在底座单元20和蒸汽熨斗头30之间发送。底
座单元20还包括电源单元(未示出),用于向蒸汽熨烫系统10的部件供电。基本用户输入25
位于底座单元20上,用于控制蒸汽熨烫系统10的操作。底座单元20还具有支架26,用于接收
蒸汽熨斗头30。控制器(未示出)被配置为控制蒸汽熨烫系统10的操作。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27在底座单元20中,但是应当理解,底座单元20的
布置可以不同。例如,蒸汽发生器27可以在蒸汽熨斗头30中。在这种布置中,软管24可以将
水从底座单元20供应到蒸汽熨斗头30。可选地,储水器21可以在蒸汽熨斗头30内,并且省略
底座单元20。
蒸汽熨斗头30具有主体31和底板32。底板32限定蒸汽熨斗头30的下端。主体31包
括手柄33。手柄33使使用者能够握住和操控蒸汽熨斗头30。用户输入34在主体31上,用于操
作蒸汽熨烫系统10。蒸汽通过软管24提供给蒸汽熨斗头30。蒸汽熨斗头30包括蒸汽入口36,
蒸汽通过蒸汽入口36供应到蒸汽熨斗头30。向蒸汽熨斗头30的蒸汽供应由底座单元20控
制,然而,应当理解,蒸汽熨斗头30可以具有蒸汽给送单元,以控制来自蒸汽熨斗头30的蒸
汽的质量流。
蒸汽熨斗头30具有蒸汽出口(未示出),例如,蒸汽通过蒸汽出口从蒸汽熨斗头30
流出以提供给例如织物。蒸汽出口在底板32中。从蒸汽入口36到蒸汽出口限定蒸汽通道40
(参见图2)。底板32具有底板面板37。底板面板37限定蒸汽通道40。底板面板37具有主体38
(参见图2)。底板面板37还具有熨烫板39。熨烫板39限定织物接触表面41。蒸汽出口延伸穿
过熨烫板39。织物接触表面41配置成抵靠待处理的织物定位。蒸汽出口形成为通向蒸汽接
触表面41。织物接触表面41是平面的。
限定底板面板37下侧的熨烫板39限定织物接触表面41。底板面板37由导热材料
(例如铝)形成。底板面板37由多个层形成,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主体38和熨烫板39安装在一
起,熨烫板39具有不粘层(未示出)。底板面板37可以由单层形成。底板面板37具有限定在其
中的至少一个室或多个通道。应当理解,蒸汽出口(未示出)的数量可以变化。可以存在一个
蒸汽出口,或者多个蒸汽出口可以沿着织物接触表面41分布。底板32还具有盖42(参见图
3)。盖42限定底板32的上端。盖42安装到底板面板37的主体38上。应当理解,底板面板37和
盖42可以一体地形成。
加热器(未示出)容纳在底板面板37中。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嵌入主体38中。加热
器沿着底板面板37纵向延伸。加热器具有U形布置,使其加热器的顶点设置在蒸汽熨斗头30
的前端附近。加热器基本上容纳在底板面板37内部中。加热器在操作时将热传导到底板面
板37。应当理解,加热器的布置可以不同。
参照图2和图3,示出了蒸汽熨斗头30的底板32。图2示出了省略了盖42的蒸汽熨斗
头30的底板32。底板32限定蒸汽通道40。蒸汽通道40从蒸汽入口36延伸到蒸汽出口(未示
出)。因此,蒸汽通过蒸汽入口36流入蒸汽熨斗头30,沿着蒸汽通道40流动并从蒸汽熨斗头
30流过蒸汽出口。底板32由例如但不限于铝或镁合金形成。
蒸汽通道40包括第一蒸汽流段50和第二蒸汽流段60。第一蒸汽流段50限定在蒸汽
入口36和第二蒸汽流段60之间。第二蒸汽流段60限定在第一蒸汽流段50和蒸汽出口(未示
出)之间。用作中间蒸汽流段的连接通道70在第一蒸汽流段50和第二蒸汽流段60之间连通。
连接通道70可以省略。用作出口蒸汽流段的出口通道80在第二蒸汽流段60和蒸汽出口(未
示出)之间连通。出口通道80可以省略。
蒸汽入口36包括管。蒸汽入口36与软管24流体连通,使得沿着软管24流动的蒸汽
被提供给蒸汽入口36。蒸汽入口36与蒸汽通道40的第一蒸汽流段50连通。蒸汽入口36与第
一蒸汽流段50在由第一蒸汽流段50限定的蒸汽路径的一端连通。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在由
第一蒸汽流段50限定的蒸汽路径的另一端。
第一蒸汽流段50包括底壁52和侧壁53。侧壁53包括外侧壁54和内侧壁55。内侧壁
55用作挡板,以引导流体流通过第一蒸汽流段50。三个内侧壁55,第一侧壁55a,第二侧壁
55b和第三侧壁55c在图2中示出。尽管如此,将理解的是,内侧壁55的数量和构造可以根据
通过第一蒸汽流段50的期望流路而变化。
外侧壁54限定第一蒸汽流段50的最大延伸并形成蒸汽能够流过的流动室。外侧壁
54用作挡板,以引导流体流通过第一蒸汽流段50。应当理解,外侧壁54的构造可以根据通过
第一蒸汽流段50的期望流路而变化。
外侧壁54从底壁52延伸。底壁52和外侧壁54由底板面板37的主体38形成。内侧壁
55从底壁52延伸。内侧壁55由底板面板37的主体38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侧壁53与底板面板
37一体形成,然而应当理解,该构造可以变化。侧壁53从底壁52延伸以有助于使从加热器到
侧壁53的热传导最大化。这有助于确保侧壁53被加热。
底壁52和侧壁53形成第一蒸汽流段50的蒸汽接触壁。盖42的相应部分还形成第一
蒸汽流段50的蒸汽接触壁。底壁52和侧壁53的表面形成蒸汽接触表面。盖42的相应部分还
形成蒸汽接触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经由蒸汽入口36流入蒸汽通道40的第一蒸汽流段50。蒸汽从
第一蒸汽流段50流过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形成在外
侧壁54中。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与蒸汽入口36间隔开。侧壁53将流体流从蒸汽入口36引导
到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
限定在蒸汽通道40的第一蒸汽流段50中的流路是间接流路。也就是说,沿着流路
流动的流体必须在其沿着流路通过时改变至少一次方向。这有助于引起沿着流路流动的流
体与至少一个侧壁53碰撞。在本实施例中,限定在第一蒸汽流段50中的流路具有迷宫构造。
也就是说,沿着流路流动的流体在沿着从蒸汽入口36到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的流路流动时
必须在方向上进行多次改变。这有助于引起沿着流路流动的流体与内侧壁55多次碰撞。用
作挡板的内侧壁51引导蒸汽流通过第一蒸汽流段50。
优选地,第一蒸汽流段在两侧由加热器限界。温度控制传感器位于第一蒸汽流段
附近。基部37的总厚度优选在1至2.5mm之间,以使到蒸汽流段的热流最大化。
优选地,迷宫区域的底面具有网格结构以便于水的蒸发。迷宫挡板通过密封装置
连接到盖42。盖42优选由总厚度为1.0mm至2mm的铝制成。
第一内侧壁55a部分地围绕蒸汽入口36延伸。蒸汽入口36通过盖42连通,但是可选
布置也是可能的。第一内侧壁55a为U形。第一内侧壁55a形成多路(multicursal)布置,即在
第一蒸汽流段50中形成多个流动分支。第二内侧壁55b是L形的。第二内侧壁55b形成单路布
置,即在第一蒸汽流段50中形成单个流动分支。第三内侧壁55c也是L形的。第三内侧壁55c
延伸到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
第一蒸汽流段50的布置可以变化。第一蒸汽流段50对沿着流路流动的流体引起多
个方向改变。通过提供间接蒸汽路径,迫使沿着第一蒸汽流段通过的蒸汽的流动方向偏离。
流中的较重的水滴更能抵抗流动方向的偏差,因此撞击第一蒸汽流段50的侧壁53,并且分
散为较小的水滴。这些较小的水滴可以更容易蒸发。与第一蒸汽流动段50的侧壁53的表面
接触的水滴可以通过表面的热而蒸发。
第二蒸汽流段60包括气旋室61。气旋室61用作流体分离器。气旋室61具有气旋室
入口62和气旋室出口63。来自第一蒸汽流段50的蒸汽通过气旋室入口62流入气旋室61中。
气旋室入口62与连接通道70连通。
用作中间蒸汽流段的连接通道70在第一蒸汽流段50和第二蒸汽流段60之间连通。
连接通道70从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和气旋室入口62延伸。连接通道70具有连接通道基部
71。连接通道基部71由台阶部分72限定。台阶部分72与第一蒸汽流段50的底壁52成台阶。因
此,连接通道70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一蒸汽流段50的通流面积。应当理解,通流面积的减小可
以通过可选布置实现。连接通道70处的通流面积的减小导致在气旋室入口62处的缩颈。该
缩颈增加了蒸汽流的速度。连接通道70相对于第一蒸汽流动段50倾斜。连接通道基座71相
对于第一蒸汽流动段50的底壁52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倾斜度为大约5度。倾斜使得进入气
旋室61的蒸汽流遵循螺旋路径。因此,蒸汽流以与气旋室61的纵向轴线成非垂直的角度进
入气旋室。
气旋室61具有基部64和周壁65。周壁65从基部64延伸。周壁65从基部64汇聚。气旋
室61形成大致截头圆锥形状。气旋室61的顶壁66面向基部64。气旋室入口62设置在气旋室
61的下端附近。气旋室入口62形成在周壁65处。气旋室入口62被配置为引导蒸汽流切向地
进入气旋室61。在本实施例中,周壁65和顶壁66由盖42形成。气旋室61的表面由从加热器
(未示出)通过底板32传导的热量加热。
气旋室出口63设置在气旋室61的上端附近。导管67在气旋室61中延伸。在本实施
例中,导管67是管。导管67竖立在气旋室61中并从基部64延伸。导管67限定了气旋室出口
63。这种布置提供从气旋室61离开的蒸汽被简单地供应到蒸汽出口(未示出)。导管67沿着
气旋室61的纵向轴线延伸。导管67的自由端68靠近气旋室61的上端。在本布置中,导管67是
圆柱形的。也就是说,导管67的外表面69是圆柱形的。然而,应当理解,导管67可朝向自由端
68汇聚,或具有可选构造。导管67由从加热器(未示出)传导的热量加热。
导管67在其自由端68具有开口。开口形成气旋室出口63。在本实施例中,气旋室出
口63形成导管67的端部,然而应当理解,气旋室出口63可以由靠近或位于自由端68处的导
管67的外表面69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形成。开口是圆形的。气旋室出口63限定通过导管67的
路径。气旋室出口63与出口通道80连通,用作出口蒸汽流段。出口通道80在第二蒸汽流段60
和蒸汽出口(未示出)之间连通。
出口通道80由底板32形成。出口通道80限定在底板面板37的主体38和熨烫板39之
间。因此,来自第二蒸汽流段60的蒸汽流简单地提供给蒸汽出口(未示出)。此外,出口通道
80被加热。
气旋室61用作流体分离器。气旋室61被配置成通过离心力从蒸汽流中分离任何水
滴(例如冷凝的)。离心力是由物体的惯性引起的;其抵抗其运动方向的变化。通过提供气旋
蒸汽通道,任何剩余的水滴被离心地推靠在第二蒸汽流段的周壁上。这些可以是在第一蒸
汽流段50中形成的更小的水滴。与气旋室61的表面接触的水滴可以通过表面的热而蒸发。
干蒸汽,即至少基本上不存在水滴的蒸汽,然后能够流过气旋室出口63。
现在将参照图1到5描述蒸汽熨烫系统10的使用。使用者通过操作基本用户输入25
来致动蒸汽熨烫系统10。通过泵22将水从储水器21供给到蒸汽发生器27。蒸汽发生器27被
操作以将水蒸发成加压蒸汽。来自蒸汽发生器27的蒸汽流由阀23控制。阀23可由蒸汽熨斗
头30上的用户输入34操作,使得用户能够控制通过蒸汽出口的蒸汽流(未示出)。应当理解,
可以省略阀23,或者可以以可选方式控制蒸汽流。
用户能够通过手柄33握住蒸汽熨斗头30并且将蒸汽熨斗头30操控到期望的操作
位置,例如抵靠待处理的织物。软管24是柔性的以允许蒸汽熨斗头24相对于底座单元20的
移动。当阀23打开时,蒸汽沿着软管24流动到蒸汽熨斗头30。蒸汽流到蒸汽入口36。已经发
现蒸汽可以在其沿着软管24流动时冷凝,使得蒸汽流携带有水滴。
蒸汽通过蒸汽入口36进入蒸汽通道40。蒸汽然后流入蒸汽通道40的第一蒸汽流段
50。蒸汽在第一蒸汽流段50中沿着间接流路流动。侧壁53将流体流从蒸汽入口36引导到第
一蒸汽流段出口51。在第一蒸汽流段50中限定的间接路径导致沿着流路流动的流体与至少
一个侧壁53碰撞。在蒸汽沿着限定在第一蒸汽流动段50中的蒸汽通道流动时,蒸汽流被迫
改变方向。较轻的蒸汽颗粒倾向于比蒸汽流中较重的水滴更容易改变方向。较重的水滴因
此与侧壁53碰撞。水滴撞击第一蒸汽流段50的侧壁53,并且这样的水滴被分散为较小的水
滴。热量也通过侧壁53的表面传递到水滴,因此水滴蒸发并重新加入蒸汽流。第一蒸汽流段
50的迷宫构造有助于引起沿着流路流动的流体与侧壁53的多次碰撞。
一旦蒸汽已经通过第一蒸汽流段50,蒸汽流过第一蒸汽流段出口51进入连接通道
70。连接通道70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一蒸汽流动段50的通流面积。因此,蒸汽流速增加。蒸汽
流通过气旋室入口62进入第二蒸汽流段出口52。蒸汽流切向地进入气旋室61。也就是说,流
体的流动与周壁65相切。蒸汽也由于连接通道70的倾斜而以倾斜路径进入。进入气旋室61
的蒸汽流的增加的速度使作用于流的离心力最大化。
进入气旋室61的流体是蒸汽和在第一蒸汽流段50中没有蒸发的任何剩余水滴的
混合物。气旋室入口62通过周壁65将流体流引入气旋室61中。因此,当流体流动进入气旋室
61时,由于气旋室61的截头圆锥形布置,其需要改变方向。
随着流体改变方向,它抵抗对其运动状态的改变。具有较大质量的颗粒(例如水
滴)相对于具有较小质量的颗粒(例如蒸汽颗粒),更能抵抗其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较
重的水滴比较轻的蒸汽颗粒更能抵抗流体流动方向的变化。因此,较重的水滴径向向外移
动而与气旋室61的周壁65接触。因此,蒸汽流中的水滴被迫离开气旋室出口63,并且不会通
过蒸汽出口(未示出)。当水滴与周壁65接触时,热量从加热的周壁65传递,从而导致水滴蒸
发。这有助于使蒸汽流中的水滴最小化。此外,由于重力而流到气旋室61的基部64的任何水
滴远离气旋室出口63流动,并且可以被加热的基部64蒸发。
蒸汽流以螺旋方式绕过气旋室61并且朝向气旋室61的上端流动。蒸汽流然后能够
通过气旋室出口63流动到蒸汽出口(未示出)。由于第一和第二蒸汽流段50、60的组合效果,
通过气旋室出口63的蒸汽通常是“干”蒸汽,也就是说没有携带水滴的蒸汽。已经发现,第一
蒸汽流段50的间接路径和第二蒸汽流段60的气旋路径的组合具有将沿着蒸汽通道40从蒸
汽入口36通向蒸汽出口的蒸汽流中的水滴去除的协同效应。已经发现,第一蒸汽流段50分
解较大的水滴,并且第二蒸汽流段60有助于确保任何剩余水滴的蒸发。蒸汽被称为干蒸汽,
因为所有的水都处于气态。也就是说,在流体中存在最小量的水滴。
通过气旋室出口63的蒸汽然后经由出口通道80流到蒸汽出口(未示出)。将理解,
出口通道80被加热器(未示出)加热,因此沿其流动的蒸汽被限制冷凝。
具有最少或没有水滴的干蒸汽然后通过蒸汽出口(未示出)排出并且到待处理的
织物上。用户跨织物操控蒸汽熨斗头30以散布蒸汽并去除褶皱。
所描述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虽然参
考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修改或等同替换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这也属于本发明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在权利要求中,词语“包括”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不定冠词“一”或
“一个”不排除多个。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