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4187682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20688.2

申请日:

2015.04.22

公开号:

CN106460937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C 35/077申请日:20150422|||公开

IPC分类号:

F16C35/077; F16C19/06; F16C41/00; H02K7/08; G01D5/20

主分类号:

F16C35/077

申请人: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西博英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品川区

优先权:

2014.04.23 JP 2014-089367; 2014.05.15 JP 2014-101283; 2015.03.04 JP 2015-04241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代理人:

岳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轴承的轴向移动的轴承装置、使用该轴承装置的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轴承装置包括:轴承(11),其具有夹着滚动体(25)对置配置的内圈(21)和外圈(23);以及壳体(7),其具有由内圈(21)支承的内壳体(3)和由外圈(23)支承的转子法兰(5),转子法兰(5)包括:凸缘部(51),其在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侧延伸;以及C形止动环(53),其配置在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侧,在凸缘部(51)与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其具有夹着滚动体对置配置的内圈和外圈;以及
壳体,其具有由所述内圈支承的第一壳体和由所述外圈支承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凸缘部,其在所述轴承的一个轴向
端面侧延伸;以及止动环,其配置在该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侧,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轴承
的一个轴向端面、或者所述止动环与所述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由树
脂材料形成的压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形成有所述凸缘部的一方壳体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槽部,所述止动环安装在所述槽
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形成为圆筒形状,至少形成有所述凸缘部的一方壳
体在该圆筒的延伸方向上无缝地一体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环具有:第一接触面,其与所述凸缘部或所述止动环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面,其
与所述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或另一个轴向端面接触,并使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
面形成在所述压环的径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环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在所述止
动环与所述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和所述止动环与所述槽部之间的间隙中的
至少一方,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隙密封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隙密封部件是粘贴于所述止动环的树脂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隙密封部件是粘接剂,该粘接剂具有主剂、以及与所述主剂混合而使该主
剂固化的固化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剂和所述固化剂中的一方涂覆于所述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及所述槽部、所
述主剂和所述固化剂中的另一方涂覆于所述止动环的状态下,将所述止动环安装在所述槽
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剂是将被封入微胶囊的所述固化剂掺入所述主剂而构成的,所述微胶囊因外
力而被破坏时,所述固化剂与所述主剂混合而发生固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圈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中的
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二间隙密封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隙密封部件是在填充到所述间隙中之后发生固化的粘接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由磁性体形成,配置有所述第二间隙密封部件的第一壳
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实施有化学镀镍磷处理。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部,其具有: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方;以及转子,
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方,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以及
旋转检测器,其用于检测所述电动机部的旋转状态,其中,
所述旋转检测器是单一的增量式旋转变压器,检测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的相对位
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包括:旋转变压器定子,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旋转变压器转
子,其与所述旋转变压器定子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旋转变压
器转子以在与所述旋转变压器定子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空间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
二壳体。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率因数检测部,其检测在对所述电动机部接通电源时功率因数为0的位置;以及
换相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功率因数为0的位置和从所述旋转变压器输出的增量信息来
控制该电动机部的换相。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部、所述轴承和所述旋转变压器在所述轴承的轴向上排列配置。
17.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旋转,对输送物进行输送。
18. 一种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
检查部,其对由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旋转而移动的对象物逐个进行检
查。
19. 一种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
加工部,其对由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旋转而移动的对象物逐个进行加
工。

说明书

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置、使用该轴承装置的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有直接驱动电动机(轴承装置:以下称为DD电动机),其采用将旋转力直
接传递给旋转体,使该旋转体相对于被旋转体向规定方向旋转的驱动方式(电动机负载直
连式驱动方式)。这种DD电动机包括:具有夹着滚动体对置配置的内圈和外圈的轴承、由内
圈支承的第一壳体、以及由外圈支承的第二壳体,将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作为输出轴(旋转
体)旋转。为了使输出轴高精度地旋转并定位,DD电动机需要更高精度地检测其旋转状态
(例如转速、旋转方向或旋转角度等)。因此,支承各壳体的轴承的支承结构变得很重要,特
别是还需要抑制轴承沿轴向的移动(轴向游隙)。以往,为了在轴承的轴向上固定该轴承,通
常使用C形止动环。该技术是在轴承附近对某一壳体(例如第二壳体)加工直径比轴承的外
径稍大的槽,并将C形止动环安装在该槽中,由此利用该止动环向外扩展的力将轴承固定在
轴向上。然而,在该技术中,不仅存在轴承和C形止动环的轴向尺寸公差,而且还需要考虑槽
的加工误差等,因而难以完全抑制轴承沿轴向的移动。

为了通过抑制轴承沿轴向的移动来实现电动机高精度的旋转,并且牢固地支承被
固定于输出轴的负载,以往提出了如下结构:在轴承部分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双方分别
在轴向上分割成两个部分,并由分割后的各壳体将轴承夹住,然后通过螺栓等进行紧固(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364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作为产业上利用的产品,采用能够尽可能容易地组装轴承的结构以及小型
化非常重要。在以往的技术中,虽然能够抑制轴承沿轴向的移动,但是轴承的支承结构复
杂。而且,在用螺栓紧固分割的壳体时,通常需要使用与轴承呈同心圆状的多个(例如六个
以上)螺栓,并均匀地拧紧多个螺栓以使壳体均匀地与轴承的轴向端面接触。虽然操作员能
够进行一边感受与螺纹孔之间的接触反力一边一点点地逐渐拧紧多个螺栓的作业,但是花
费的作业时间较长,而且难以通过装置实现自动化。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
止轴承沿轴向移动的轴承装置、使用该轴承装置的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其包括:轴承,其具有夹着滚动体
对置配置的内圈和外圈;以及壳体,其具有由内圈支承的第一壳体和由外圈支承的第二壳
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凸缘部,其在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侧延伸;以
及止动环,其配置在该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侧,在凸缘部与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或者止
动环与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凸缘部与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或者在止动环与轴承的另一
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因此通过该压环吸收止动环和轴
承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轴承沿轴向的移动。

在该结构中,也可以是至少形成有凸缘部的一方壳体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槽部,止
动环安装在该槽部中。采用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止动环安装于壳体,能够简化支承轴承的
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形成为圆筒形状,至少形成有凸缘部的
一方壳体在该圆筒的延伸方向上无缝地一体成形。采用该结构,不会使形成有凸缘部的一
方壳体在轴向上大型化且能够支承轴承,而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也可以是压环具有:第一接触面,其与凸缘部或止动环接触;以及第二接触
面,其与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或另一个轴向端面接触,并使该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形
成在该压环的径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采用该结构,在负荷施加于压环的情况下,能够确保
该压环的变形量(挠曲量)较大,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变形。

此外,也可以是压环设置在凸缘部与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在
止动环与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和止动环与槽部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方,
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隙密封部件。采用该结构,第一间隙密封部件密封因止动
环及槽部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轴承装置的刚度下降。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间隙密封部件是粘贴于止动环的树脂膜。采用该结构,能够容
易地将第一间隙密封部件配置在止动环与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之间的间隙、以及止动环
与槽部之间的间隙中。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间隙密封部件是粘接剂,该粘接剂具有主剂、以及与主剂混合
而使该主剂固化的固化剂。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将止动环安装在槽部中之后粘接剂发生固
化,能够容易地密封因止动环及槽部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

此外,也可以是在主剂和固化剂中的一方涂覆于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及槽部、
主剂和固化剂中的另一方涂覆于止动环的状态下,将止动环安装在槽部中。采用该结构,不
需要事先混合粘接剂,因此能够在将主剂或固化剂涂覆于轴承的另一个轴向端面和槽部的
状态下将其搁置,从而提高轴承的组装工序的灵活性。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剂是将被封入微胶囊的固化剂掺入主剂而构成的,微胶囊因
外力而被破坏时,固化剂与主剂混合而发生固化。采用该结构,例如事先将粘接剂涂覆于止
动环,由此能够使粘接剂在将该止动环安装在槽部中之后发生固化,从而容易地处理粘接
剂。

此外,也可以是在内圈与第一壳体之间的间隙、和外圈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中
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二间隙密封部件。采用该结构,由于第二间隙密封部件密封上述间隙,
能够简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加工,并且能够抑制轴承沿径向的移动。

此外,也可以是第二间隙密封部件是在填充到间隙中之后发生固化的粘接剂。采
用该结构,通过由填充在间隙中的粘接剂产生的张力的平衡化,来实现轴承的中心与第一
壳体及第二壳体的中心的调心。

此外,也可以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由磁性体形成,配置有第二间隙密封部件的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表面实施有化学镀镍磷处理。采用该结构,与不实施化学镀镍磷处
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调心力。

此外,也可以是包括:电动机部,其具有:定子,其固定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
一方;以及转子,其固定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方,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以及旋
转检测器,其用于检测电动机部的旋转状态,其中,旋转检测器是单一的增量式旋转变压
器,检测转子相对于定子的相对位移。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壳体的轴向高度的增大,从而
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也可以是包括:功率因数检测部,其检测在对电动机部接通电源时功率因数
为0的位置;以及换相控制部,其基于功率因数为0的位置和从旋转变压器输出的增量信息
来控制该电动机部的换相。采用该结构,即使是搭载单一的旋转变压器的结构,也能够高精
度地检测电动机部的旋转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旋转变压器包括:旋转变压器定子,其固定于第一壳体;以及旋转
变压器转子,其与旋转变压器定子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且固定于第二壳体,旋转变压器转
子以在与旋转变压器定子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空间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壳体。采用该
结构,由于难以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而自身电感稳定,所以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转子相对
于定子的相对位移。

此外,也可以是电动机部、轴承和旋转变压器在轴承的轴向上排列配置。采用该结
构,抑制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径向上的大型化,因此能够减小轴承装置的设置面积(所谓占
地面积)。

此外,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具有上述轴承装置,通过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旋转,对
输送物进行输送。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对输送物进行输送时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实现输
送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检查装置包括:上述轴承装置;以及检查部,其对由于第一壳体或
第二壳体的旋转而移动的对象物逐个进行检查。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将对象物移动到检
查部时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实现检查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机床包括:上述轴承装置;以及加工部,其对由于第一壳体或第二
壳体的旋转而移动的对象物逐个进行加工。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将对象物移动到加工部
时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实现机床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凸缘部与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或者在止动环与轴承的另一
个轴向端面的间隙中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通过该压环吸收止动环和轴承的轴向
宽度尺寸公差,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轴承沿轴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对直接驱动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位置进行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压环的截面形状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由热塑性树脂成形的压环的安装步骤的图。

图5是表示另一方式涉及的压环的截面形状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6是说明将热固性树脂填充在凸缘部与轴承的轴向一端面之间的步骤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轴承的支承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轴承的支承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检查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机床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3 内壳体(第一壳体)

5 转子法兰(第二壳体)

5a 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

5b 避让槽

7 壳体

9 电动机部

10、10A、10B、10C DD电动机(轴承装置)

11 轴承

13 定子(stator)

15 转子(rotor)

20 控制单元

21 内圈

21c 内圈的内周面

23 外圈

23a 轴向一端面(一个轴向端面)

23b 轴向另一端面(另一个轴向端面)

23c 外圈的外周面

25 滚动体

27 旋转变压器(旋转检测器)

33 旋转变压器转子

41 功率因数检测部

43 换相控制部

51 凸缘部

52 槽部

53 C形止动环(止动环)

55、155、255 压环

55a、155a 第一接触面

55b、155b、155c 第二接触面

55c 第一倾斜面

55d 第二倾斜面

65 第一间隙密封部件

66 第二间隙密封部件

67 覆膜

80 工作台

81 检查对象物(输送物、对象物)

82 摄像机(检查部)

91 加工对象物(对象物)

100 检查装置

101 机床

C 空间

S 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记载在
以下实施方式中的内容。此外,在以下记载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
到的结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而且,以下记载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组合,并且在
有多种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的截面图。直接驱动电动机
(轴承装置:以下称为DD电动机)10能够不经由减速机构(例如减速齿轮、传送带等)而将旋
转力直接传递给旋转体,使该旋转体向规定方向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DD电动机10构成为通常所说的外转子式电动机。如图1所示,DD电动
机10包括壳体7,该壳体7具有固定于基台1的环状的内壳体(第一壳体)3、以及配置于该内
壳体3的外侧的环状的转子法兰(第二壳体)5。此外,DD电动机10还包括:组装于内壳体3与
转子法兰5之间的、使转子法兰5相对于内壳体3旋转的电动机部9;以及将转子法兰5以相对
于内壳体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轴承11。

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分别形成为直径不同的大致圆筒形状,且相对于旋转轴S呈
同心状地配置。转子法兰5在圆筒的延伸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无缝地一体成形。即,转
子法兰5构成为在旋转轴S的轴向上从下端部至上端部的整周上连续的大致圆筒状,并且在
上端部能够安装各种工件(未图示)。通过电动机部9使转子法兰5旋转,由此能够使各种工
件与转子法兰5一起向规定方向旋转。这样,转子法兰5由于电动机部9的动作而以旋转轴S
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因此具有作为输出轴的功能。此外,内壳体3构成为在旋转轴S的轴向
上从下端部至轴承11的整周上连续的大致圆筒状,并且与内圈按压部29一起夹持该轴承
11。

电动机部9配置于壳体7的下部(基台1附近)。电动机部9包括:固定于内壳体3的外
周面的定子(stator)13;以及固定于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的、与定子13对置配置的转子
(rotor)15。定子13具有电动机铁芯17,该电动机铁芯17沿着转子法兰5的旋转方向以规定
间隔(例如等间隔)呈同心状地排列,在各电动机铁芯17固定有将导线多重卷绕而成的定子
线圈19。定子13与用于供给来自控制单元20(图2)的电力的配线连接,通过该配线对定子线
圈19供给电力。转子15由沿着转子法兰5的旋转方向以规定间隔(例如等间隔)呈同心状地
排列的永久磁铁构成。通过控制单元20对定子线圈19进行通电时,根据弗来明左手定律,对
转子法兰5施加旋转力,转子法兰5向规定方向旋转。

轴承11配置在轴向上与电动机部9相比远离基台1的位置。轴承11包括以能够相对
旋转的方式对置配置的内圈21和外圈23、以及以能够滚动的方式设置在该内圈21和外圈23
之间的多个滚动体25。轴承11优选为单个就能够承载轴向负荷和力矩负荷双方的轴承,例
如能够采用四点接触球轴承、三点接触球轴承、深槽球轴承或交叉滚子轴承等。在采用交叉
滚子轴承的情况下,优选不使用通常的内圈或外圈为分割结构的轴承而使用内外圈都为一
体结构的轴承。内圈21由内壳体3和内圈按压部29夹持,外圈23固定于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
轴承11的支承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此外,DD电动机10在轴承11的上方(即在轴向上与轴承11相比远离基台1的位置)
设置有旋转变压器(旋转检测器)27,其用于检测电动机部9的旋转状态(例如转速、旋转方
向或旋转角度等)。由此,能够使安装于转子法兰5的各种工件精确地旋转规定角度,高精度
地定位于目标位置。此外,通过盖31将旋转变压器27与外界隔离而对其进行保护,盖31呈圆
板状,设置于与内壳体3连结的内圈按压部29的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DD电动机10采用下述结构:将电动机部9、轴承11以及旋转变压
器27以在旋转轴S的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纵列配置在壳体7内。由此,在DD
电动机10中,由于可抑制在以旋转轴S为中心的沿径向的增大,所以能够实现壳体7的设置
面积(所谓占地面积)的减小。而近年来要求DD电动机不仅壳体的设置面积减小而且轴向高
度尺寸也要减小。通常,DD电动机为了更高精度地检测电动机部的旋转状态,作为旋转检测
器搭载有绝对式旋转变压器、以及用于进行电动机的定位和速度控制反馈的增量式旋转变
压器这两种旋转变压器,并将上述各旋转变压器在轴向上纵列配置。各旋转变压器例如卡
合于电动机的壳体内径侧而定位,在将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之后用螺栓等进行固定。在这
种结构中,因为搭载有两种旋转变压器,而DD电动机在轴向上的尺寸增大。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7内仅配置有单一的旋转变压器27。旋
转变压器27是增量式旋转变压器,其检测转子15相对于定子13的相对位移。旋转变压器27
包括:旋转变压器转子33,其呈圆环状,具有相对于轴承11的轴心偏心的内周;以及旋转变
压器定子35,其与旋转变压器转子33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配置,检测与旋转变压器转子33
之间的磁阻变化。旋转变压器转子33通过螺栓33a一体地安装于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
该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形成于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此外,旋转变压器定子35通过螺栓
35a一体地安装于旋转变压器定子固定部29a,该旋转变压器定子固定部29a形成于内圈按
压部29的外周面。由于通过使旋转变压器转子33偏心来使旋转变压器转子33与旋转变压器
定子35之间的距离在圆周方向上变化,所以磁阻根据旋转变压器转子33的位置会产生变
化。因此,转子法兰5每旋转一周,就是磁阻变化的基波分量的一个周期,所以旋转变压器27
输出与转子法兰5的旋转角度位置对应地产生变化的旋转变压器信号(增量信息)。

图2是表示用于控制DD电动机的旋转角度位置的结构的框图。DD电动机10与用于
控制该DD电动机10的动作的控制单元20连接。该控制单元20包括:基于由旋转变压器27检
测出的旋转变压器信号和从电动机部9输出的电动机电流等来检测功率因数的功率因数检
测部41;以及基于该检测出的功率因数和旋转变压器信号来控制电动机部9的换相的换相
控制部43。

在本实施方式中,功率因数检测部41检测在对电动机部9(定子线圈19)接通电源
时功率因数为0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3的位置,将该检测出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然后,将
该基准位置输出到换相控制部43。换相控制部43取得由旋转变压器27检测出的旋转变压器
信号,基于该旋转变压器信号的变化和基准位置来控制流过电动机部9的电动机电流的换
相定时。由此,在检测电动机电流的换相定时时不需要绝对式旋转变压器,因而不需要如以
往的结构那样搭载绝对式旋转变压器和增量式旋转变压器这两种旋转检测器。因此,能够
采用单一的旋转变压器结构,从而能够抑制DD电动机10的轴向高度。

然而,为了使作为输出轴的转子法兰5高精度地旋转并定位,DD电动机10需要更高
精度地检测其旋转状态。因此,支承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轴承11的支承结构变得很重要,
特别是还需要能够容易地抑制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轴向游隙)的结构。接着,对轴承11的
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上,沿整周地形成有外圈保持部50,在该外圈保
持部50的旋转变压器27侧沿整周地形成有凸缘部51,该凸缘部51相对于轴承11(外圈23)的
外径缩小地向内侧突出。此外,在外圈保持部50的电动机部9侧形成有相对于轴承11(外圈
23)的外径扩大的槽部52。凸缘部51在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旋转变压器27侧端面;一个轴
向端面)23a侧延伸。优选凸缘部51以下述方式形成:该凸缘部51的内周面51b位于外圈23的
内周面的外侧,并且位于外圈23的倒角部的内侧。由此,能够由凸缘部51可靠地支承轴承11
的外圈23。

此外,在槽部52安装有具有向外径方向扩张的弹性力的C形止动环(止动环)53,该
C形止动环53在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电动机部9侧端面;另一个轴向端面)23b侧延伸。槽
部52的外径比轴承11的外圈23的最大外径稍大,即使轴承11自身的允许负荷施加于C形止
动环53也不会使其脱落。另外,作为止动环,不仅能够使用C形止动环,也能够使用弹性环。

这样,轴承11由设置在外圈保持部50的轴向上下(两端)的凸缘部51和C形止动环
53夹持。然而,通常轴承11和C形止动环53具有轴向尺寸公差,而且还要考虑槽部52的加工
误差等,因此难以通过凸缘部51和C形止动环53完全抑制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轴向游隙)
地进行支承。因此,在本结构中,在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与凸缘部51之间的间隙中配置
有由高分子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图3)。该压环55由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等高分子
树脂材料形成为环状,能够吸收轴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并且能够完全防止轴承11在
轴向上移动。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DD电动机10中设置有热塑性树脂制压环55的情况下,优选
耐热温度为100℃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此外,优选压缩屈服强度、抗弯强度、压缩弹性模量
(或拉伸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等特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作为具体示例,聚醚醚酮(PEEK)、
聚醚砜(PES)或聚苯硫醚(PPS)等被称为超级工程塑料的材料在耐热温度和机械性能方面
来说是优选的。此外,在要求耐溶剂性的情况下优选结晶性树脂,不过在用于DD电动机10的
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结晶性树脂和非结晶性树脂中的任一种。而且,更优选在形成压环时不
仅能够进行机械加工而且还能够进行模具成形的热塑性树脂。

此外,基于C形止动环53的厚度偏差、槽部52的位置或高度等的加工误差、以及轴
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等,能够计算对由热塑性树脂成形的压环55要求的变形量。为了
避免轴承11受到损伤,该变形量是施加了轴承11的基本额定动负荷的状态下的变形量。这
里,凸缘部51和外圈23为大致相同的直径尺寸。因此,如果压环55为直径尺寸与外圈23大致
相同的简单的平环形状,则变形量由树脂的纵向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决定,因此仅能够允
许很小的变形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压环55包括与凸缘部51的支承面51a
接触的第一接触面55a、以及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55b,并且该第一
接触面55a和第二接触面55b形成于在压环55的径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压环55
的截面呈大致六边形,且包括:第一倾斜面55c,其与第一接触面55a相连,向远离支承面51a
的方向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面55d,其与第二接触面55b相连,向远离轴向一端面23a的方向
倾斜。而且,第二倾斜面55d设置于第一接触面55a的轴向下方,第一倾斜面55c设置于第二
接触面55b的轴向上方。由此,在轴向负荷施加于压环55的情况下,压环55例如利用第二倾
斜面55d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形,由此能够确保压环55有较大的变
形量(挠曲量),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变形。

一旦配置之后,由于压环55具有不会因温度而大幅变化的压缩特性、稳定的蠕变
特性、疲劳特性,因此在将其组装在DD电动机10中的状态下,能够抑制轴承11产生轴向移
动。此外,即使在例如外部负荷施加于转子法兰5的情况下,位移也很小,因此旋转变压器27
不会误动作。因此,即使在如本结构这样由单一的旋转变压器27对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中,
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旋转控制。而且,由于压环55由压缩特性优异的树脂材料形成,所以当
去除外部负荷时位移就会复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法兰5包括在轴承11的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侧延
伸的凸缘部51、以及配置在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一侧的C形止动环53,在凸缘部51与
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
收轴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并且能够完全防止轴承11在轴向上移动。

接着,对由热塑性树脂成形的压环55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图4是说明压环55的安
装步骤的截面图。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51与轴承11之间配置压环55,并且安装夹
具60,该夹具60包括嵌于轴承11的内圈21的主体部60A、以及在主体部60A的外周部与内圈
21抵接的法兰60B。然后,使用该夹具60向轴承11和压环55施加压缩方向(图4中的A方向)的
负荷,其间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中。由此,能够在消除了轴承11的轴向间隙的状态
下进行轴承11的组装。另外,优选组装时压缩方向的负荷为轴承11的轴向基本额定动负荷
以下,最大也在轴向基本额定静负荷以下,由此能够防止组装时轴承11发生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环55的形状的一个示例,对截面呈大致六边形的结构进
行了说明,但是压环的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压环155,该压环155包括
与凸缘部51的支承面51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55a、以及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接触的第
二接触面155b、155c。该压环155在径向上分开地形成第二接触面155b、155c,在该第二接触
面155b、155c之间设置有空隙部155d,第一接触面155a位于该空隙部155d的轴向上方。即,
压环155为第一接触面155a和两个第二接触面155b、155c在径向上彼此错开的结构。采用这
样的形状,压环155可利用空隙部155d发生变形,所以也能够确保压环155有较大的变形量
(挠曲量),能够有效地进行变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压环55的结构,但是例如也
可以在凸缘部51与轴承11(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通过填充热固性树脂来形成压
环。作为所用的热固性树脂,最优选双液混合型环氧树脂类粘接剂。其具有如下优点:第一、
由于固化时间较长,所以易于确保在对轴承11周围施加压缩负荷时填充热固性树脂的时
间;第二、在常温下也可以固化,不过还可以通过使温度稍稍上升例如60℃等来使固化加
速;第三、双液型与空气中的湿度等发生反应的类型相比难以受到固化条件因作业环境而
产生偏差所带来的影响。此外,由于在轴承11中封入有润滑油,所以优选在轴承11的使用温
度范围内发生固化反应的类型。而且,即使在温度上升时机械强度(例如拉伸剪切强度)的
变化最小的也是环氧树脂类粘接剂。由于轴承11和C形止动环53等的尺寸偏差通常合计为
0.2mm以下,大约为0.06mm左右,所以作为环氧树脂固化的条件也正合适。而且,作为环氧树
脂类粘接剂的特征,压缩强度比剪切或剥离强度高,因此优选作为填充间隙的材料。

图6是说明将热固性树脂填充在凸缘部51与轴承11(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
间的步骤的图。在使用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在将轴承11组装在凸缘部51中并且还组装有C
形止动环53的状态下,使用图6所示的加压夹具70沿挤压C形止动环53与轴承11的轴向间隙
的方向(图6中的B方向)施加压缩负荷。然后,在施加有压缩负荷的状态下,使用细管71将已
经混合而开始产生化学反应但仍未开始固化(没有固化)的热固性树脂填充到间隙中来形
成压环255。在填充的热固性树脂的机械特性中,考虑树脂的压缩强度、温度收缩、蠕变特
性,优选压缩负荷设定为在使用电动机时压环255的机械特性不会出现问题的值。此外,除
了如图6所示那样在使用加压夹具70将轴承11压向C形止动环53侧的状态下进行热固性树
脂的填充以外,作为其他方法,也可以在凸缘部51设置自攻螺丝(tap),通过拧入该自攻螺
丝来进行加压。此外,也可以预先在凸缘部51涂覆热固性树脂,以能够调整与轴承11之间的
间隙的方式设置C形止动环53之后将热固性树脂夹入。

实施方式2

然而,支承轴承11的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是通过车床等进行机械加工而
制作的。因此,在加工面上会产生作为回转刀具的切除痕迹、即被称为表面粗糙度的高低差
(例如标记为Ra1.6,Ra3.2,Ra6.3等;JISB0601)。此外,在上述加工面中的轴向端面沿圆周
方向产生起伏(wave)。该起伏是车床加工时由卡盘引起的变形的传播所造成的,虽然能够
通过增加车床的加工工序或者追加磨削工序将其去除(加工成光滑的表面),但是存在机械
加工工序复杂化且工序增加的问题。

另一方面,C形止动环53是通过对高碳钢线材或不锈钢钢线等材料进行冲压加工
或滚压成形而制作的,但是制作时在C形止动环53的端面会产生毛刺、飞边或塌边,整体也
会具有像炸薯片一样弯曲的形变。对此,轴承11采用SUJ2等机械强度或硬度较高的金属作
为材料,并且对轴承11的内圈21和外圈23的轴向端面一定实施有磨削工序,因此具有干净
且光滑的平面。

如DD电动机10这样的轴承装置通常用于搭载并搬运各种负载或者对该负载施加
其他负荷。即被施加各种外部负荷,因此DD电动机10需要难以因外部负荷而发生位移。通
常,优选DD电动机10的刚度越高越好。但是,如果壳体7上有上述刀具的痕迹或起伏、或者C
形止动环53上有毛刺或飞边等形变,则在施加有外部负荷时,即使轴承11不沿轴向移动,也
会向将部件(壳体7或C形止动环53)端面的起伏或形变压平(变得平坦)的方向发生变形。因
此,存在DD电动机10的刚度下降的问题。而且,由于上述起伏或形变的存在,各部件的轴向
端面彼此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甚至有可能因驱动振动等而在该种部件的轴向端面上产生
微动磨损。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DD电动机10中,转子法兰5包括在轴承11的外圈23的轴向一端
面23a侧延伸的凸缘部51、以及配置在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侧的C形止动环53,在凸缘
部51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采用该结
构,由于压环55吸收C形止动环53和轴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
止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并且能够抑制上述起伏或形变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DD电动机10的结构中,在C形止动环53与外圈23(轴承
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之间、以及C形止动环53与槽部52的轴向端面之间,上述起伏或形变
也可能发生变形。因此,能够预想到DD电动机10的刚度下降的问题。其显见示例为,在沿挤
压压环55的方向施加单纯的轴向负荷的情况下、以及沿挤压C形止动环53的方向施加单纯
的轴向负荷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因上述起伏或形变等变形而DD电动机10的刚度(相对于
负荷的位移)不同的问题。实施方式2的目的在于,防止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并且抑制由C
形止动环53上发生的形变或安装C形止动环53的槽部52中产生的起伏导致的DD电动机10的
刚度下降。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轴承的支承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另
外,在实施方式2中,为了避免重复的记载,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结构与
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在DD电动机10A中,在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与外圈23(轴承
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之间的间隙、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与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
52a之间的间隙、以及C形止动环53的轴向另一端面53b与槽部52的轴向另一端面52b之间的
间隙中,分别配置有由高分子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该第一间隙密封部件
65由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形成,且具有填充(密封)因C形止动环53
及槽部52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的功能。

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与上述压环55一样,优选压缩屈服强度、抗弯强度、压缩弹性
模量(或拉伸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等机械强度特性优异的树脂材料。将该第一间隙密封部
件65配置在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与外圈23(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之间的间
隙、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与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52a之间的间隙、以及C形止动环
53的轴向另一端面53b与槽部52的轴向另一端面52b之间的间隙中。由此,第一间隙密封部
件65填充(密封)了因C形止动环53及槽部52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DD
电动机10的刚度下降。而且,能够防止微动磨损的产生。

因C形止动环53及槽部52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由于尺寸微小(例如75μm),
因而可以选择膏状或膜状的材料。具体而言,作为热塑性树脂,优选使用形成为膜状的聚酰
胺酰亚胺(PAI),作为热固性树脂,优选使用环氧树脂类粘接剂或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

作为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的设置步骤,在使用形成为膜状的聚酰胺酰亚胺(PAI)
的情况下,预先分别在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和轴向另一端面53b上粘贴聚酰胺酰
亚胺膜(树脂膜),并将该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中。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配置第一
间隙密封部件65。

此外,在使用双液混合型的环氧树脂类粘接剂的情况下,将环氧树脂类粘接剂的
主剂和固化剂混合,并预先将该混合后的液体分别涂覆于外圈23(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
23b、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轴向另一端面53b、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52a、轴向另一
端面52b之后,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中。在该结构中,粘接剂在安装之后才发生固
化,因此能够容易地填充因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

此外,作为热固性树脂制的粘接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丙烯酸树脂
类粘接剂虽然是双液型但不需要混合,在被粘物各自的接合面分别涂覆主剂和固化剂(促
进剂),仅通过压接就可快速地固化。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的凝固时间(固接时间)较短,即5
分钟左右,拉伸剪切强度为19.6MPa(200kgf/cm2),T型剥离强度为3.9kN/m(10kgf/25mm)以
上,显示出与环氧树脂类粘接剂同等的性能。而且,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在可油面粘接、耐
冲击性、耐久性方面也很优异。

因此,在使用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的情况下,例如在外圈23(轴承11)的轴向另一
端面23b、以及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52a、轴向另一端面52b涂覆主剂,并且在C形止动环53的
轴向一端面53a、轴向另一端面53b涂覆固化剂(促进剂),并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
中。此外,也可以采用在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轴向另一端面53b涂覆主剂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C形止动环53安装之后对各端面施加的压力使粘接剂固化,因此能够容易地
填充因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此外,根据该结构,不需要事先混合粘接剂,因此也能够
将主剂或固化剂涂覆于外圈23(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以及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
52a、轴向另一端面52b的状态下将其搁置,从而提高轴承11的组装工序的灵活性。

而且,作为丙烯酸树脂类粘接剂,也可以使用将封入有固化剂的微胶囊掺入到主
剂中而构成的粘接剂。例如预先将该类型的粘接剂涂覆于外圈23(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
23b、以及槽部52的轴向一端面52a、轴向另一端面52b,然后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
中。此外,也可以采用将粘接剂涂覆于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轴向另一端面53b的
结构。根据该结构,安装C形止动环53时的压力破坏微胶囊,从而使被封入的固化剂与主剂
混合而发生固化。因此,只要事先将粘接剂涂覆于例如C形止动环53的轴向一端面53a、轴向
另一端面53b,就能够使粘接剂在安装之后发生固化,从而可容易地处理粘接剂。

实施方式3

如上所述,支承轴承11的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是通过车床等进行机械加
工而制作的。具体而言,用称为卡盘的安装夹具的三到四个卡爪抓握材料(基材)的一侧,一
边使材料旋转,一边将切削工具(刀具)按压于材料的相反侧进行切削,由此对圆筒形状的
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外周面和内周面进行加工。

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支承轴承11的内圈21和外圈23,因此在对内壳体3的外周面
和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进行加工时提高真圆度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由车床进行的机械加工
中,用卡盘的卡爪分多次改变方向地抓握材料的端部,并使用粗加工用、精加工用等各种刀
具进行切削。此时,如果材料与卡爪之间混入一点废料或者抓握材料的位置的平衡较差,则
材料的同轴度会产生不良,对切削部分的形状会造成影响。而且,由于由卡盘的卡爪进行抓
握而材料可能会发生形变,且该形变不仅是抓握的部分,之后还会对抓握一侧的相反侧的
切削部分的形状造成影响。因此,决定抓握什么部分这个作业需要熟练的技术。

为了消除由卡盘的卡爪造成的材料的形变,通常进行如下操作:分多次反复地进
行切削工序来逐渐提高形状的真圆度,使尺寸精度逐渐接近设计值。此外,在多数情况下,
不仅用刀具进行切削,还使用磨削砂轮进行加工。这样,会存在如下问题:在组装轴承11的
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加工中,为了提高真圆度来消除内壳体3的外周面与轴承11
(内圈2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与轴承11(外圈23)的外周面之间
的间隙(设间隙为0),需要较多的工序和工时。

反之,在内壳体3的外周面或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的真圆度不够的情况下、即外周
面或内周面的形状为棱圆形状(多边形)或楕圆形状的情况下,在内壳体3的外周面与轴承
11(内圈21)的内周面之间、以及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与轴承11(外圈23)的外周面之间会产
生间隙(空隙)。

在这种状态下对DD电动机10施加复合负荷(力矩负荷)的情况下,由于轴承11径向
(radial direction)上的负荷分量,轴承11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会移动上述间
隙量。因此,不仅无法实现DD电动机10的高精度旋转,还导致旋转变压器27的误检测。而且,
在内壳体3的外周面或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的形状形变的情况下,形变的部分与轴承11局部
地成为金属接触状态,因此会产生微动磨损,引起轴承11的损伤,并且可能因负荷方向而导
致DD电动机10的方向刚度产生偏差。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DD电动机10中,转子法兰5包括在轴承11的外圈23的轴向一端
面23a侧延伸的凸缘部51、以及配置在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侧的C形止动环53,在凸缘
部51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根据该结
构,由于压环55吸收C形止动环53和轴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
止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

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在轴承11与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之间产生径向间
隙的情况下,轴承11沿径向的移动量增大,会对压环55施加剪切方向力和剥离方向的负荷。
压环55由高分子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如果对压环55施加轴向以外的压缩负荷,则会导致不
仅DD电动机10的允许负荷受到限制,可选择的树脂材料也受到限制。

实施方式3的目的在于,简化壳体7的加工,并且抑制轴承11沿径向(radial
direction)的移动。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轴承的支承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另
外,在实施方式3中,为了避免重复的记载,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结构与
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2的C形止
动环5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组合。

如图8所示,DD电动机10B具有由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构成的壳体7。在实施方式3
中,减少了加工工序及工时来形成内壳体3的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和转子法兰5的外
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由此,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和外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的
真圆度不够。此外,在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与轴承11的内圈21的内周面21c之间、外圈
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与轴承11的外圈23的外周面23c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对于该间隙,
在通过两个车削工序制作圆柱部件时作为其实用值被设成直径间隙(半径间隙为其一半;
间隙的绝对值为其一半)大约为17μm~23μm左右,最大为34μm~46μm左右。在将轴承11与内
壳体3及转子法兰5“过盈配合”的情况下,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和外圈保持部50的内
周面50a的因车床加工而产生的变形被传递到轴承轨道面,阻碍轴承11的精密旋转,因而可
能难以构成高精度的轴承装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与轴
承11的内圈21的内周面21c之间、以及外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与轴承11的外圈23的外周
面23c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实现轴承11的精密旋转。

因此,如图8所示,DD电动机10B在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与外圈
23(轴承11)的外周面23c之间的间隙、以及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周面30a与内圈21
(轴承11)的内周面21c之间的间隙中分别配置有由高分子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二间隙密封部
件66。该第二间隙密封部件66是热固性树脂制的粘接剂,具有填充(密封)加工时产生的上
述间隙的功能。

热固性树脂制的粘接剂按高温时的特性进行分类的话,有结构用粘接剂和非结构
用粘接剂,优选使用结构用粘接剂。此外,也可以使用通过调整温度条件来获得所期望的特
性的、编成结构用粘接剂或复合热固性树脂粘接剂等。这种粘接剂在(1)涂覆作业性(流动
性)、(2)表面(界面)张力(湿润性)、(3)高分子材料的内聚力(分子间力、结合力)和固化之
后的机械性能方面优异。

为了将粘接剂配置在间隙中,需要在轴承11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内
外周面上涂覆粘接剂。而且,由于是在涂覆粘接剂之后将轴承11组装在壳体7中,所以涂覆
粘接剂之后至组装之前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热固性树脂制粘接剂在固化之前的粘度为
80Pa·s(主剂和固化剂的混合物)或者为其一半左右,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粘接剂涂覆于轴
承11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内外周面的作业。

其次,表面(界面)张力(湿润性)是将高分子材料吸引到轴承11和壳体7的内外周
面的力。轴承11和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都由金属形成,如果在该金属表面涂覆粘接
剂,则表面(界面)张力起作用,因此会产生变形或起伏。由此,在轴承11和壳体7(内壳体3和
转子法兰5)之间的间隙的所有部位张力得以平衡化,其结果产生对轴承11的旋转中心和壳
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轴心进行调整(调心)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填充粘接剂之前即
使轴承11的外圈23的外周面23c与转子法兰5的外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之间的间隙有45
μm左右,但是通过在将粘接剂填充到间隙中时的调心作用,就能够将转子法兰5(输出轴)的
径向(radial direction)旋转偏斜调整为30μm以下。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C形止动环53和压环55分别配置在轴承11的轴向端面。该C
形止动环53和压环55虽然限制轴承11沿轴向的移动,但是对轴承11沿径向移动的限制力
(接触力、接触摩擦力)较低。因此,C形止动环53和压环55不会妨碍粘接剂的调心作用。

此外,测量起到上述调心作用的力(调心力)本身并非不可能,但是很麻烦。因此,
在粘接剂固化之后,将轴承11从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拔出时的粘接界面强度的测
量值就成为调心力的基准。作为粘接界面强度的测量值,12N/mm2左右是理想的,但只要是
3.7N/mm2以上就能够发挥上述调心作用的效果。

此外,该调心力具有受被涂覆粘接剂的外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和内圈保持部
30的外周面30a的表面状态或表面处理的类别的影响的倾向。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外圈保
持部50的内周面50a和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分别形成有覆膜67,该覆膜67是通过化学
镀镍磷而形成的。在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由铁(磁性体)形成的情况下,设置有通过化学镀
镍磷而形成的覆膜67的结构、与在内周面50a和外周面30a上露出铁表面的结构或者在内周
面50a和外周面30a上施加有通过低温镀铬而形成的覆膜的结构相比,能使表面活性化,因
此可知其调心力较高。此外,在化学镀镍磷处理中,磷浓度越高粘接性越高,越能够提高调
心力。此外,通过实施化学镀镍磷处理,能够提高耐腐蚀性,在经时变化方面也能够确保DD
电动机10B的旋转精度较高。

而且,在化学镀镍磷处理中,磷浓度较高时,覆膜67成为非晶质而变成非磁性。因
此,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内设置有旋转变压器27的结构,能够降低磁力对旋转变压
器27的影响,在电气方面也能够提高DD电动机10B的旋转精度。

最后,高分子材料的内聚力和固化之后的机械性能是实际使用DD电动机10B时会
对机械刚度造成影响的性能,并且也是会对具有C形止动环53和压环55的结构的可靠性造
成影响的性能。热固性树脂制粘接剂(更具体而言是环氧树脂类粘接剂)在固化之后也较少
产生内部变形,并且树脂材料本身的机械强度较高。因此,也能够充分满足DD电动机10B的
机械刚度。此外,通过粘接剂的树脂材料的配合,能够任意地调整界面破坏强度和内聚破坏
强度,优选以平衡良好地满足上述调心力和机械刚度的方式决定粘接剂的树脂配合。作为
具体的示例,有室温固化环氧树脂粘接剂和一液型环氧粘接剂,由于用于轴承11,所以需要
在轴承11的润滑油耐热温度以下使用,因而更优选室温固化环氧树脂粘接剂。粘接剂的性
能通常由拉伸剪切强度、压缩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剥离强度表示,而在本结构中重要的性
能是树脂的压缩强度。通常粘接剂的制造商很少公开压缩强度的值,一般而言,压缩强度比
表示破坏内聚的特性的剪切强度高四倍左右,因此剪切强度能够作为选定粘接剂的指标使
用。

这样,通过将环氧树脂类粘接剂填充在外圈保持部50的内周面50a与外圈23的外
周面23c之间的间隙、以及内圈保持部30的外周面30a与内圈21的内周面21c之间的间隙中,
能够密封该间隙。由此,即使在力矩负荷施加于DD电动机10b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轴承11
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径向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可充分满足轴承11的机械刚度
的DD电动机10B,并且实现DD电动机10B的高精度的旋转,而能够防止旋转变压器27的误检
测。

此外,通过将粘接剂填充在上述间隙中时的调心作用,即使支承轴承11的壳体7
(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和外周面30a的真圆度、表面粗糙度、尺寸产生误差,也
能够对轴承11的旋转中心与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轴心进行调心。

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在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与外圈23(轴承
11)的外周面23c之间的间隙、以及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周面30a与内圈21(轴承11)
的内周面21c之间的间隙中分别填充粘接材料,能够防止轴承11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
兰5)的径向移动,并且起到对轴承11和壳体7的调心作用。因此,在制作内圈保持部30(内壳
体3)的外周面30a和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的加工工序中,能够实现工序
的简化,能够更简单且不花费成本地实现高精度的DD电动机10B。

而且,在简化了上述加工工序的情况下,通过在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
面50a与外圈23(轴承11)的外周面23c之间的间隙、以及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周面
30a与内圈21(轴承11)的内周面21c之间的间隙中分别填充粘接材料,也能够发挥下述作
用、效果。(A)能够避免轴承11的内圈21及外圈23与内壳体3及转子法兰5之间的不均匀的金
属接触。(B)能够防止使轴承11的滚动体轨道圈歪斜的不均匀且过度的嵌入。(C)即使从DD
电动机10B的外部施加径向负荷,也能够支承轴承11使其不沿径向偏移。(D)在力矩负荷施
加于DD电动机10B时,能够避免整周上不均匀的除了压缩负荷以外的拉伸负荷、剥离方向的
负荷施加于C形止动环53和压环55。

实施方式4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直接驱动电动机的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在实施方式4
中,为了避免重复的记载,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
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的各结构与
实施方式4组合。

实施方式4涉及的DD电动机10C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DD电动机10一样,为了抑制轴
向尺寸的增大,在壳体7内配置有单一的旋转变压器27,该旋转变压器27是检测转子15相对
于定子13的相对位移的增量式旋转变压器。旋转变压器27包括:圆环状的旋转变压器转子
33、以及与旋转变压器转子33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配置的旋转变压器定子35。如上所述,通
过螺栓33a将旋转变压器转子33与形成于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的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
一体地安装。此外,通过螺栓35a将旋转变压器定子35与形成于内圈按压部29的外周面的旋
转变压器定子固定部29a一体地安装。

一般而言,由于旋转变压器根据自身磁阻的变化检测旋转位置,容易受到周围的
物体的影响。因此,在例如靠近旋转变压器的外径侧地配置壳体的结构中,存在旋转变压器
的检测信号不稳定而难以进行高精度的旋转状态检测的可能性。

因此,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在转子法兰5的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在与
固定于该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3对置的面侧(图1中的旋转变压器
转子33的外径面侧)形成有用于设置空间C的避让槽5b。避让槽5b为了扩展旋转变压器转子
固定部5a的内周面5a1和与该内周面5a1对置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3的径向外侧的面33b之间
的距离,在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的内周面5a1整周以朝向径向外侧增大直径的方式设
置。这样,旋转变压器转子33在与旋转变压器定子35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33b以及旋转变
压器转子固定部5a的内周面5a1之间具有空间C地固定于转子法兰5。

在该结构中,通过在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的内周面5a1的整周上设置避让槽
5b,能够在该内周面5a1与旋转变压器转子33的径向外侧的面33b之间设置空间C,由于该空
间C,旋转变压器27难以受到外部磁通的影响,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阻变化。因此,能够高
精度地检测DD电动机10C的旋转状态。

图10是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DD电动机10(10A、10B、10C)的检查装置100的概略结
构图。DD电动机10的转子法兰5的上端与圆板上的工作台80连接,通过转子法兰5的动作,使
工作台80旋转。在该工作台80的边缘部隔开等间隔地配置检查对象物(输送物、对象物)81。
在该结构中,通过DD电动机10的运转使检查对象物81与工作台80一起旋转而被输送,所以
构成具有DD电动机10和工作台80的输送装置。此外,在工作台80的边缘部的上方配置有摄
像机(检查部)82,其用于逐个观察与工作台80一起旋转(输送)的检查对象物81。并且,由该
摄像机82进行拍摄,由此能够基于拍摄图像对检查对象物81进行检查。采用该结构,能够提
高将检查对象物81移动到摄像机82的下方时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实现检查装置100的小
型化。

图11是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的DD电动机10(10A、10B、10C)的机床101的概略结构图。
DD电动机10的转子法兰5的上端与圆板上的工作台80连接,通过转子法兰5的动作,使工作
台80旋转。在该工作台80的边缘部隔开等间隔地配置加工对象物(对象物)91。此外,在工作
台80的边缘部例如可以配置装载机械手(加工部),其用于对加工对象物91实施装载新部件
92、93这样的加工,能够配合工作台80的旋转对加工对象物91实施加工。采用该结构,能够
提高将加工对象物91移动到装载机械手的位置时的位置精度,并且实现机床101的小型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夹着滚动体25对置配置的内圈
21和外圈23的轴承11、以及具有由内圈21支承的内壳体3和由外圈23支承的转子法兰5的壳
体7,转子法兰5包括:在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侧延伸的凸缘部51、以及配置在外圈23的
轴向另一端面23b侧的C形止动环53,由于在凸缘部51与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中设置
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压环55,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吸收轴承11的轴向宽度尺寸公差,并
且能够完全防止轴承11沿轴向移动。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形成有凸缘部51的转子法兰5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槽部
52,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该槽部52中,因此能够容易地安装C形止动环53,能够简化轴承11
的支承结构。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分别形成为圆筒形状,形成有凸缘
部51的转子法兰5在该圆筒的延伸方向上无缝地一体成形,因此能够抑制转子法兰5在轴向
上大型化且能够支承轴承11,实现DD电动机10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压环55包括:与凸缘部51的支承面51a接触的第一接触
面55a、以及与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接触的第二接触面55b,该第一接触面55a和第二接
触面55b形成在该压环55的径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因此在负荷施加于压环55的情况下,利
用压环55与凸缘部51的支承面51a或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的间隙,压环55发生变
形,因此能够确保压环55有较大的变形量(挠曲量),能够使其有效地进行变形。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包括:电动机部9,其具有:固定于内壳体3的定子13、以
及固定于转子法兰5且能够相对于定子13旋转的转子15;以及旋转变压器27,其用于检测电
动机部9的旋转状态,旋转变压器27是单一的增量式旋转变压器,检测转子15相对于定子13
的相对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壳体7的轴向高度的增大,实现DD电动机10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包括:检测在对电动机部9接通电源时功率因数为0的位
置的功率因数检测部41、以及基于功率因数为0的位置和从旋转变压器27输出的旋转变压
器信号来控制该电动机部9的换相的换相控制部43,因此在检测电动机电流的换相定时时
不需要绝对式旋转变压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的结构那样搭载绝对式旋转变压器和增量
式旋转变压器这两种旋转检测器,而能够采用单一的旋转变压器的结构。因此,能够高精度
地检测电动机部9的旋转状态,并且能够抑制DD电动机10的轴向高度。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转子法兰5的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在与固定于
该旋转变压器转子固定部5a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3对置的面侧(图1中的旋转变压器转子33
的外径面一侧)形成有用于设置空间C的避让槽5b,因此旋转变压器27难以受到外部磁通的
影响,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磁阻变化。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电动机部9、轴承11和旋转变压器27在轴承11的轴向上
排列配置,所以能够抑制在以旋转轴S为中心的径向上的大型化,因此能够减小DD电动机10
的设置面积(所谓占地面积)。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压环55设置于凸缘部51与轴承11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
的间隙中,并且在C形止动环53与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之间的间隙、以及C形止动环53
与槽部52之间的间隙中配置有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该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密封因C形止
动环53及槽部52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DD电动机10A的刚度下降。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是粘贴于C形止动环53的树脂膜,
因此能够将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容易地配置在C形止动环53与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面23b
之间的间隙、以及C形止动环53与槽部52之间的间隙中。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间隙密封部件65是粘接剂,该粘接剂具有主剂、以
及用于与主剂混合而使该主剂固化的固化剂,由于在将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中之后
使粘接剂发生固化,能够容易地密封因C形止动环53及槽部52的起伏或形变而产生的间隙。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主剂和固化剂中的一方涂覆于轴承11的轴向另一端
面23b和槽部52、主剂和固化剂中的另一方涂覆于C形止动环53的状态下,将C形止动环53安
装在槽部52中。因此,不需要事先混合粘接剂,能够在将主剂或固化剂涂覆于轴承11的轴向
另一端面23b和槽部52的状态下将其搁置,从而提高轴承11的组装工序的灵活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粘接剂是将被封入微胶囊的固化剂掺入主剂而构成的,
微胶囊因外力而被破坏时,固化剂与主剂混合而发生固化,因此通过事先将粘接剂涂覆于
例如C形止动环53,能够使粘接剂在将该C形止动环53安装在槽部52中之后发生固化,从而
可容易地处理粘接剂。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内圈21的内周面21c与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
周面30a之间的间隙、以及外圈23的外周面23c与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之
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二间隙密封部件66,该第二间隙密封部件66密封间隙,由
此能够简化壳体7(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的加工,并且抑制轴承11沿径向的移动。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二间隙密封部件66是粘接剂,该粘接剂在填充在内圈
21的内周面21c与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周面30a之间的间隙、以及外圈23的外周面
23c与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面50a之间的间隙中之后发生固化,因此通过由填
充在这些间隙中的粘接剂产生的张力的平衡化,来实现轴承11的中心与壳体7(内壳体3和
转子法兰5)的中心的调心。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内壳体3和转子法兰5由磁性体形成,并且配置有第二间
隙密封部件66的内圈保持部30(内壳体3)的外周面30a和外圈保持部50(转子法兰5)的内周
面50a实施有化学镀镍磷处理,因此与不实施化学镀镍磷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调心
力。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内容。在上述实施方式
中,作为轴承装置的一个示例,对DD电动机10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具有上述轴承的支承结
构,不局限于电动机。此外,本实施方式的DD电动机10是外转子式电动机,当然也可以是内
转子式电动机。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轴承11的支承结构设置在转子法兰5侧,但是不
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其设置在内壳体3侧或者设置在双方。此外,最优选压环55设置在凸缘
部51与轴承11(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之间,但是也可以设置在C形止动环53与轴承11
(外圈23)的轴向另一端面23b之间。此外,根据高分子材料的特性,也可以分别设置在轴承
11(外圈23)的轴向端面的两侧(凸缘部51侧和C形止动环53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
的是具有单一轴承11的结构,但是组合使用多个轴承的结构(包括在轴承与轴承之间设置
间隔部件的情况)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承11的内圈21由内
壳体3和内圈按压部29夹持,但是由于外圈23在轴向上被牢固地支承,所以也可以使内壳体
3与转子法兰5同样地延伸至上端,通过粘接剂或热装等方式将轴承11的内圈21固定在内壳
体3的外周面。

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轴承装置、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轴承的轴向移动的轴承装置、使用该轴承装置的输送装置、检查装置以及机床。轴承装置包括:轴承(11),其具有夹着滚动体(25)对置配置的内圈(21)和外圈(23);以及壳体(7),其具有由内圈(21)支承的内壳体(3)和由外圈(23)支承的转子法兰(5),转子法兰(5)包括:凸缘部(51),其在外圈(23)的轴向一端面(23a)侧延伸;以及C形止动环(53),其配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