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181010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893558.6

申请日:

2016.10.13

公开号:

CN106424264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1D 19/04申请日:20161013|||公开

IPC分类号:

B21D19/04

主分类号:

B21D19/04

申请人:

山东鸿民轧辊模具有限公司

发明人:

梁涛

地址:

250032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药山办事处西邻南北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代理人:

赵敏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轧辊的孔型内型材按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型材的圆角数值,在最后叠边成型之前保持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型材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轧制完成后把内圆角压平。变形圆角的内应力在倒数第二道的时候就基本释放完成,最终通过材料的补偿将大圆角的边补偿到小圆角的两侧,从而不影响尺寸精度,也能有效的解决边部翘曲的现象,是一种成熟的工艺改进。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其特征在于,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
轧辊的孔型内型材按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型材的圆角数值,在最
后叠边成型之前保持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型材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轧制完
成后把内圆角压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的弯曲变形
的角度以及圆角的数值根据带钢的实际厚度以及材质来进行调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其特征在于,当型材为厚度1.0mm的
带钢时,所述的型材弯曲变形完成角度的顺序依次是40°、80°、110°、140°、170°、180°;每一
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4.8、R2.8、R2.2、R1.9、R1.7、R1.6;叠边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上下两辊都采用直面,将带钢压平;
步骤2.在带钢两端往里30mm的位置进行第一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4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3.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型为R4.8;
步骤3.在上一道次弯角的相同位置进行第二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8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1.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为为R4.8;
步骤4.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80°变为11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2.2;
步骤5.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10°变为14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9;
步骤6.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40°变为17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7;
步骤7.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70°变为18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6,此时,带钢以完成180°的变形,只是
上下叠边之间留有1.2mm的平行间隙;
步骤8.用上下两平辊,将留有1.2mm间隙的两平行带钢压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其特征在于,当型材采用2.5mm厚的
普碳钢带时,完成角度的顺序依次是30°、60°、80°、100°、120°、140°、160°、170°、180°;每一
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11.4、R6.6、R5.4、R4.7、R4.2、R3.9、R3.7、R3.55、R3.5;叠边完成。

说明书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工艺。

背景技术

在开口的冷弯型材中,由于使用需要,经常会遇到叠边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以往
设计这种型材时,最终轧制出来的型材都会存在边部翘曲的现象,如图2所示,他的成型工
艺如图3所示,从0°逐渐弯曲到折叠完成,因为折叠之后的型材内部没有R角,所以在整个变
形的过程中R角都很小,最关键的完成折叠的前一步,几乎是没有内角,这样在把边部完全
折叠后,在轧辊内部由于外力的作用,两边是叠起来的,由于两直边在变形过程中所有的内
应力都集中在圆角部位,由于圆角小,所以内应力就相对的增大,直到轧制完成,切断以后,
内应力得到释放,导致的结果就是边部翘曲,而如何解决这个技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
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工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工艺, 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轧辊的孔型内型材按
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型材的圆角数值,在最后叠边成型之前保持
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型材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轧制完成后把内圆角压平。

进一步的,弯曲变形的角度以及圆角的数值根据带钢的实际厚度以及材质来进行
调整的,已达到最佳的成型效果。

进一步的,当型材为厚度1.0mm的带钢时,所述的型材弯曲变形完成角度的顺序依
次是40°、80°、110°、140°、170°、180°;每一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4.8、R2.8、R2.2、R1.9、
R1.7、R1.6;叠边完成。原工艺如保持相同的变形角度,其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2.8、R1.6、
R1.3、R1.1、R1.0、R1.0。

新工艺下型钢的轧制过程如下所述,以带钢厚度1.0mm为例:

步骤1.上下两辊都采用直面,将带钢压平,为进一步的角度变形做准备,并且提供带钢
进入设备的初始动力;

步骤2.在带钢两端往里30mm的位置进行第一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4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3.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型为R4.8

步骤3.在上一道次弯角的相同位置进行第二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8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1.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为为R4.8

步骤4.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80°变为11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2.2

步骤5.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10°变为14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9

步骤6.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40°变为17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7

步骤7.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70°变为18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6,此时,带钢以完成180°的变形,只是
上下叠边之间留有1.2mm的平行间隙

步骤8.用上下两平辊,将留有1.2mm间隙的两平行带钢压实,这样圆角处由于变形过程
中产生的内应力会将至最低,当压实之后就不会再出现边部翘曲的现象。

进一步的,当型材采用2.5mm厚的普碳钢带时,完成角度的顺序依次是30°、60°、
80°、100°、120°、140°、160°、170°、180°;每一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11.4、R6.6、R5.4、
R4.7、R4.2、R3.9、R3.7、R3.55、R3.5;叠边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减小变形过程中圆角处的内应力,使得叠边翘曲的现象得以解决,经过长
时间的调试与制作,采用了新的工艺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圆角,然后在
最后成型之前保持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然后最后一步
把内圆角压平,变形圆角的内应力在倒数第二道的时候就基本释放完成,最终通过材料的
补偿将大圆角的边补偿到小圆角的两侧,从而不影响尺寸精度,也能有效的解决边部翘曲
的现象,是一种成熟的工艺改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 开口的冷弯型材的结构图;

图2 边部出现翘曲的结构图;

图3 原加工工艺的流程图;

图4 本发明加工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生产叠边型材的工艺, 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轧辊的孔型
内型材按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型材的圆角数值,在最后叠边成型
之前保持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型材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轧制完成后把内圆
角压平。

实施例1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工艺, 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轧辊的孔型内带钢按
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生产1.0mm厚的普碳钢,完成角度的顺序依次是40°、80°、110°、
140°、170°、180°;每一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4.8、R2.8、R2.2、R1.9、R1.7、R1.6;叠边完
成;具体的步骤如下:

步骤1.上下两辊都采用直面,将带钢压平,为进一步的角度变形做准备,并且提供带钢
进入设备的初始动力;

步骤2.在带钢两端往里30mm的位置进行第一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4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3.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型为R4.8

步骤3.在上一道次弯角的相同位置进行第二弯角的变形,通过上下轧辊的配合,将带
钢两端折起80°的角度,同时上辊弯角处的R角设计为R1.8,这样带钢外圆角成为为R4.8

步骤4.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80°变为11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2.2

步骤5.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10°变为14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9

步骤6.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40°变为17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7

步骤7. 通过上辊斜面的下压继续使带钢边部变形,上辊通过挤压带钢的外侧,将角度
由170°变为180°,带钢弯曲外圆角处自然成型为R1.6,此时,带钢以完成180°的变形,只是
上下叠边之间留有1.2mm的平行间隙

步骤8.用上下两平辊,将留有1.2mm间隙的两平行带钢压实,这样圆角处由于变形过程
中产生的内应力会将至最低,当压实之后就不会再出现边部翘曲的现象。

实施例2

生产2.5mm厚的普碳钢,完成角度的顺序依次是30°、60°、80°、100°、120°、140°、160°、
170°、180°;每一道次相应的圆角数值是R11.4、R6.6、R5.4、R4.7、R4.2、R3.9、R3.7、R3.55、
R3.5;叠边完成。

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参考实施例1中的具体步骤。

前面仅仅给出了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具体的弯曲变形的角度以及圆角的数值是需
要根据带钢的实际厚度以及材质来进行调整的,已达到最佳的成型效果。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
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
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叠边型材的设计工艺,通过上下辊的滚压,实现在每一道次轧辊的孔型内型材按预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加大型材的圆角数值,在最后叠边成型之前保持型材有一个大的圆角,并且型材两边完成接近于平行的轧制,轧制完成后把内圆角压平。变形圆角的内应力在倒数第二道的时候就基本释放完成,最终通过材料的补偿将大圆角的边补偿到小圆角的两侧,从而不影响尺寸精度,也能有效的解决边部翘曲的现象,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基本上无切削的金属机械加工;金属冲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