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联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转向架组件包括用于承载车厢的架体、安装在架体上的轮
体和用于驱动轮体的驱动马达。驱动马达通过鼓形齿式联轴器将扭矩传递给轮体。
现有的鼓形齿式联轴器具有一定的位移补偿能力,并且装配操作性也较好。但是,
由于鼓形齿式联轴器通过齿轮组传递扭矩,因此在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的同轴度较长
时,硬质材料的齿轮组会导致冲击较大,从而影响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鼓形齿式联轴器需要定期地添加润滑油以保证齿轮组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联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以改善现有的联轴器传递扭矩的过
程中冲击大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轴器,包括用于将动力输入
轴的扭矩传递给动力输出轴的扭矩传递部,扭矩传递部包括:
弹性件;
多个连接件,均与弹性件连接,多个连接件包括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第一连接
件和用于连接动力输出轴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联轴器的周向上交替
布置;以及
多个绳状件,相邻两个连接件通过绳状件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随动力输入轴转
动时能够带动第二连接件转动,全部的多个绳状件在联轴器的轴向上的位置相同。
可选地,连接件包括:
连接件本体,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或动力输出轴;
两个绳状件连接部,均与连接件本体连接且位于其两侧,以分别将连接件与其两
侧相邻的连接件通过绳状件连接在一起,两个绳状件连接部在联轴器的轴向上的位置相
同。
可选地,绳状件缠绕在相邻两个连接件的相应绳状件连接部外部。
可选地,绳状件连接部包括柱体,柱体与连接件本体连接且沿联轴器的轴向延伸。
可选地,绳状件连接部包括与连接件本体连接的钩。
可选地,
连接件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的钩位于连接件本体的一侧或者分别位于连接件本
体的两侧。
可选地,绳状件连接部和绳状件均埋设在弹性件中。
可选地,弹性件的材料包括橡胶。
可选地,绳状件包括纤维绳。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
上述的联轴器;
轮体;以及
驱动马达,通过联轴器将扭矩传递给轮体。
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动力输入轴通过弹性件和绳状件将转矩传递给动力输出
轴,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联轴器传递扭矩的过程中冲击大的问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
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联轴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的E-E处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联轴器的扭矩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扭矩传递部的A-A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联轴器的扭矩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所示的扭矩传递部的B-B处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所示的扭矩传递部的C-C处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联轴器的扭矩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扭矩传递部;20、第一连接部;201、轴套;202、第一凸出部;203、第一螺栓
孔;30、第二连接部;40、第三连接部;41、筒体;42、第二凸出部;43、第三凸出部;44、第二螺
栓孔;1、弹性件;2、连接件;2a、第一连接件;2b、第二连接件;21、连接件本体;22、绳状件连
接部;23、板体;3、绳状件;5、应力释放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
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
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联轴器包括
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第一连接部20、用于连接动力输出轴的第二连接部30和用于将第一
连接部20的扭矩传递给第二连接部30的扭矩传递部10。
图2示出了第一连接部20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E-E处的剖视图。
结合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20包括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轴套201和设置在
轴套201的外周面上的多个第一凸出部202。第一凸出部202上设置有第一螺栓孔203。
可选地,轴套201的内径沿动力输入轴的插入方向渐缩,以便于将动力输入轴固定
在轴套201内。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10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的A-A处的剖视
图。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扭矩传递部10包括弹性件1和沿动力输入轴的周向布置的多
个连接件2。连接件2与弹性件1连接。多个连接件2中包括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第一连接
件2a和用于连接动力输出轴的第二连接件2b,以使得动力输入轴的扭矩通过弹性件1传递
给动力输出轴。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在动力输入轴的周向上交替布置。
可选地,弹性件1的材料包括橡胶。
连接件2包括与弹性件1连接的连接件本体21。连接件本体21包括套筒,套筒为硬
质材料,例如钢、铜或铝等。
第一连接部20和扭矩传递部10通过第一螺栓连接。第一螺栓穿设在第一螺栓孔
203和第一连接件2a的套筒中。第一螺栓上还设置有第一螺母,以将第一连接部20和扭矩传
递部10连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联轴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0和第二连接部30之间
的第三连接部40。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4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第三连
接部40的侧视图。
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40包括沿动力输入轴的轴向延伸的筒
体41、设置在筒体41的第一端的外周面上的第二凸出部42。第二凸出部42上设置有第二螺
栓孔44。
结合图1所示,上述的扭矩传递部10与第三连接部40通过第二螺栓连接。第二螺栓
穿设在第二螺栓孔44和第二连接件2b的套筒中,第二螺栓上还设置有第二螺母,以将上述
的扭矩传递部10和第三连接部40连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40和第二连接部30之间也通过扭矩传递部10
连接。
结合图4所示,第三连接部40的筒体41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凸出
部43,第三凸出部43上设置有第三螺栓孔。
设置在第三连接部4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扭矩传递部10的第一连接件2a与第
三连接部40通过第三螺栓连接。
设置在第三连接部40与第二连接部30之间的扭矩传递部10的第二连接件2b与第
二连接部30通过第四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0和第三连接部40之间设置有扭
矩传递部10,第二连接部30和第三连接部40之间没有设置扭矩传递部10;或第一连接部20
和第三连接部40之间没有设置扭矩传递部10,第二连接部30和第三连接部40之间设置有扭
矩传递部10。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0与扭矩传递部10的第一连接件
2a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部30与扭矩传递部10的第二连接件2b直接连接。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10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扭矩传
递部10的A-A处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2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10包括弹性件1和多个连接件2,多个
连接件2均与弹性件1连接,多个连接件2包括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第一连接件2a和用于
连接动力输出轴的第二连接件2b,第一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在联轴器的周向上交替布
置。
可选地,连接件2至少部分埋设在弹性件1内,以实现连接件2与弹性件1的连接。弹
性件的材料可以为橡胶。
扭矩传递部还包括多个绳状件3,相邻两个连接件2通过绳状件3连接,以使第一连
接件2a随动力输入轴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连接件2b转动,多个绳状件3均在联轴器的轴向
上的位置相同。
结合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件2包括连接件本体21和分别位于连接件本
体21的两侧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其中,相邻两个连接件本体21之间的分别属于相邻两
个连接件2的绳状件连接部22通过绳状件3连接,以将相邻两个连接件2连接在一起,两个绳
状件连接部22在联轴器的轴向上的位置相同。
可选地,绳状件3缠绕在相邻两个连接件本体21之间的分别属于相邻两个连接件2
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外,以将相邻的两个连接件2连接在一起。相邻的两个连接件2中,一
个是用于连接动力输入轴的第一连接件2a,另一个是用于连接动力输出轴的第二连接件
2b。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还包括立设在连接件本体21的周面上的两个板体23,两个
板体23平行且间隔设置,板体设置有孔,绳状件连接部22包括穿设在孔中的柱体。绳状件3
绕设在柱体上,并位于两个板体23之间。
本实施例中,绳状件3包括纤维绳。绳状件3埋设在弹性件1中。
第一连接件2a动力输入轴连接,以随动力输入轴转动。第一连接件2a转动的过程
中,能够带动第二连接件2b转动,第二连接件2b与动力输出轴连接,从而带动动力输出轴转
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绳状件3能够弯折,因此第一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之间的
距离能够变化。从而实现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的柔性连接,使得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
出轴的传动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由于弹性件1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因此在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的
同轴度存在一定的误差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联轴器也可以实现动力输出轴和动力输入轴
的连接,并且联轴器的性能和寿命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进一步地,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连接件2的绳状件3在联轴器的轴向上的位置相
同,因此扭矩传递部10的沿联轴器的轴向上的尺寸能够设计的小一些。
进一步地,绳状件3与动力输入轴或动力输出轴在联轴器的轴向上的距离减小,绳
状件3上的拉力施加在连接件2上的力矩减小,有利于增加连接件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扭矩传递部10传递扭矩的过程中,弹性件1与连接件2的接触处的变
形能够减小,由于避免连接件2与弹性件1相分离。
在动力输入轴通过扭矩传递部10将扭矩传递给动力输出轴时,弹性件1会产生内
应力,内应力有可能会使弹性件1撕裂,为了改善内应力可能会损害弹性件1的问题,如图6
和7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上设置有应力释放孔5。
在第一连接件2a拉拽第二连接件2b的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b所受到的拉力具有沿
弹性件1的切线方向的第一分力和沿弹性件1的径向的第二分力,上述拉力的第二分力朝向
弹性件1的中心。
第一连接件2a受到的上述拉力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具有沿弹性件1的切线方向
的第一分力和沿弹性件1的径向的第二分力,反作用力的第二分力朝向弹性件1的中心。
弹性件1的位于第一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连线的背对弹性件1的中心的部分
受到拉应力。在拉应力过大时,弹性件1有可能撕裂。
因此,本实施例中,应力释放孔5的垂直于动力输入轴的轴向的截面呈细长条。细
长条与第一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的连线相交。上述的拉应力能够使得应力释放孔5的
宽度增大,从而上述的拉应力可以得到释放。
可选地,条形的延伸方向与动力输入轴的径向一致。还可以为,细长条垂直于第一
连接件2a和第二连接件2b的连线。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联轴器、
轮体和驱动马达,驱动马达通过上述的联轴器将扭矩传递给轮体,从而使得车辆的运行更
加平稳。
实施例二:
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联轴器的扭矩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9所示的
扭矩传递部的B-B处的剖视图;图11示出了图9所示的扭矩传递部的C-C处的剖视图。图12示
出了本实施例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9至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连接件2的绳状件连接部22
包括连接在连接件本体21上的钩。绳状件3缠绕在相邻两个连接件2的连接件本体21之间的
两个钩外,上述两个钩分别属于相邻的两个连接件2,以将相邻的两个连接件2连接在一起。
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可以位于连接件本体21的一侧,也可以分别
位于连接件本体21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可以位于连接件本体21的一
侧。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均朝背对联轴器的中心的方向弯折。
还可以优选地,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均向联轴器的中心弯折。
实施例三:
图1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联轴器的扭矩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实施例
的扭矩传递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在于: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
接部22的钩分别位于连接件本体21的两侧。连接件2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中,一个绳状件
连接部22的钩向联轴器的中心弯折,另一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朝背对联轴器的中心的方
向弯折。
位于相邻两个连接件2的连接件本体21之间的两个绳状件连接部22中,一个绳状
件连接部22的钩向联轴器的中心弯折,另一个绳状件连接部22的钩朝背对联轴器的中心的
方向弯折。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
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