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416974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602756.2

申请日:

2016.07.27

公开号:

CN106627804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B62D35/00

主分类号:

B62D35/00

申请人: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金荣信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2015.10.28 KR 10-2015-015009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代理人:

龙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车顶扰流板,其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底板配置在车身的车顶板上;以及高度调节单元,其调节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高度,并且包括:高度调节旋钮,其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固定地安装在两侧的底板之间的杆管的中央部;主杆,其与高度调节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并且使连接至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一对滑动撑杆沿长度方向移动;以及一对高度调节撑杆,其两侧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接合至滑动撑杆和车顶扰流板,并且其支承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一侧。因此,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并可通过增加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量而有效地减小车身顶部与集装箱之间的高度差,从而提高车辆的气动性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
车顶扰流板,其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底板配置在车身的车顶板上;
以及
高度调节单元,其构造成调节所述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高度,
其中所述高度调节单元包括:
高度调节旋钮,其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固定地安装在两侧的所述
底板之间的杆管的中央部;
主杆,其与所述高度调节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并且构造
成使连接至主杆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一对滑动撑杆沿长度方向移
动;以及
一对高度调节撑杆,其中各所述高度调节撑杆的两侧端部分别可
旋转地接合至所述滑动撑杆和所述车顶扰流板,并且所述高度调节撑
杆构造成支承所述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主杆通过杆保持件可轴
向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杆管的内部,并且螺纹部保持件组装至所述主杆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以便与所述主杆的轴向旋转联动地使所述一
对滑动撑杆沿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线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螺纹部保持件可线性移
动地接合在形成于所述主杆的两侧端部的螺纹部,并且可一体移动地
接合至所述滑动撑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螺纹部保持件与所述
高度调节撑杆之间设置保持件联动单元,以便与所述螺纹部保持件的
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所述高度调节撑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保持件联动单元包括:
第一斜齿轮,其可一体旋转同时线性移动地与所述螺纹部保持件
接合;
第二斜齿轮,其在与所述第一斜齿轮的轴线方向正交的轴线方向
可旋转地啮合至所述第一斜齿轮;以及
接头单元,其可同轴旋转地接合至所述第二斜齿轮,并且与所述
高度调节撑杆联动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高度调节撑杆包括:
高度调节杆,其经由所述接头单元可一体旋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
斜齿轮;以及
弹出杆,其啮合至所述高度调节杆并且在所述高度调节杆的旋转
期间沿所述高度调节杆的长度方向线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高度调节撑杆包括具有
引导所述弹出杆的线性移动的导轨的高度调节管,并且所述高度调节
管的两个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接合至所述车顶扰流板的下表面部和所述
滑动撑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主杆包括在两侧端部的
接合至所述螺纹部保持件的螺纹部之间形成的非螺纹部,以便中断所
述螺纹部保持件的线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车顶扰流板包括:
主扰流板;以及
倾斜扰流板,其可旋转地接合至所述主扰流板的后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倾斜扰流板的下端部
由形成在所述主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下端接合肩部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弹出杆配置在由主扰
流板和倾斜扰流板构成的所述车顶扰流板的下方,并且当从高度调节
管向上突出时,在向上推动所述倾斜扰流板的同时上升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高度调节旋钮经由管
连接器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所述杆管的中央部,并且所述主杆在长度
方向的中央部包括齿轮单元,所述齿轮单元啮合至所述高度调节旋钮
并且能够在与所述高度调节旋钮的轴线方向正交的轴线方向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经由连接支架接合至所述
车顶扰流板的前端部的铰链加强件可轴向旋转地安装在两侧的所述底
板之间,并且所述车顶扰流板的后端围绕所述铰链加强件被可旋转地
支承。

说明书

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
种能够提高车辆的气动性能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货运车辆(例如,卡车)的情况下,因为驾驶者乘坐的车身的
顶部与货物装载平台(或集装箱)之间存在高度差,所以由于行驶期
间的空气阻力,燃料效率可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高度差的问题,通常,
货运车辆在车身的顶部配备有车顶扰流板。

设置车顶扰流板以提高气动性能,以便减小由于车身顶部与货物
装载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可产生的气动阻力。车顶扰流板构造成通过调
节车身顶部与货物装载平台之间的相对高度,补偿两者之间的高度差。

在货运车辆的情况下,因为货物装载平台的高度并不总是恒定的,
所以如果必要,用户应该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为了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
理解,因此其可包含不构成本国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
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
其中可通过更简单的操作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
其能够通过增加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量,有效地减小车身顶部与集
装箱之间的高度差,而提高气动性能。

因此,在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
置,可包括:车顶扰流板,其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底板配置在车身的车
顶板上;以及高度调节单元,其构造成调节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高
度,其中高度调节单元可包括:高度调节旋钮,其可轴向旋转地组装
至固定地安装在两侧的底板之间的杆管的中央部;主杆,其与高度调
节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并且构造成使连接至其长度方向的两
侧端部的一对滑动撑杆沿长度方向移动;以及一对高度调节撑杆,其
两侧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接合至滑动撑杆和车顶扰流板,并且其支承车
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一侧。具体地,由于高度调节撑杆的倾斜度基于
滑动撑杆的线性移动方向和距离而改变,因此高度调节撑杆能够支承
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主杆通过杆保持件可轴向旋转地安装在杆
管的内部,并且螺纹部保持件组装至主杆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以
便与主杆的轴向旋转联动地使一对滑动撑杆沿主杆的长度方向在彼此
相反的方向上线性移动。

更具体地,螺纹部保持件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接合至形成在主杆
的两侧端部的螺纹部,并且可一体移动地与滑动撑杆接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螺纹部保持件与高度调节撑杆之
间设置保持件联动单元,以便与螺纹部保持件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
高度调节撑杆。

更具体地,保持件联动单元可包括:第一斜齿轮,其可一体旋转
同时线性移动地与螺纹部保持件接合;第二斜齿轮,其在与第一斜齿
轮的轴线方向正交的轴线方向可旋转地啮合至第一斜齿轮;以及接头
单元,其可同轴旋转地接合至第二斜齿轮,并且与高度调节撑杆可联
动地连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高度调节撑杆可包括:高度调节杆,
其经由接头单元可一体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斜齿轮;弹出杆,其啮合至
高度调节杆,并且在高度调节杆的旋转期间沿高度调节杆的长度方向
线性移动;以及高度调节管,其具有用于引导弹出杆的线性移动的导
轨,并且高度调节管的两个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接合至车顶扰流板的下
表面部和滑动撑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主杆可包括在两侧端部的接合至螺
纹部保持件的螺纹部之间形成的非螺纹部,以便中断螺纹部保持件的
线性移动。

此外,车顶扰流板可包括:主扰流板;以及倾斜扰流板,其可旋
转地接合至主扰流板的后端部,并且倾斜扰流板的下端部由形成在主
扰流板的后端部的下端接合肩部支承。

此外,弹出杆配置在车顶扰流板的下方,并且在从高度调节管向
上突出时,在向上推动倾斜扰流板的同时上升移动。

另外,高度调节旋钮经由管连接器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杆管的中
央部,并且主杆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包括齿轮单元,该齿轮单元啮合
至高度调节旋钮并且能够在与高度调节旋钮的轴线方向正交的轴线方
向旋转。

此外,经由连接支架接合至车顶扰流板的前端部的铰链加强件可
轴向旋转地安装在两侧的底板之间,并且车顶扰流板的后端围绕该铰
链加强件被可旋转地支承。

以下讨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可仅通过一个工
人用一只手简单操作高度调节旋钮来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此外,
可以简单操作高度调节旋钮的方式逐步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因此,
可对应于各种集装箱的不同高度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由此可提高
车顶扰流板的气动性能,并可实现燃料节约同时提高燃料效率。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示出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以
上和其它特征,附图在下文中仅以例示的方式给出,因此并不限制本
发明,并且其中:

图1(现有技术)是安装在常规货运车辆上的车顶扰流板的透视图;

图2(现有技术)是示出常规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
局部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顶扰流板的透视图和侧视图;

图4和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
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
左右两侧彼此对称地形成的高度调节单元的一侧的透视图;

图7至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
调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的透视图;并且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顶扰流板的两级高度调节状
态的透视图。

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不必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出说明本发明的
基本原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某种程度的简化表示。如本文所公开的包
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将部
分地由特定预期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在附图中,贯穿附图的若干幅图中附图标记表示本发明的相同或
等效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者
其它类似术语包括一般的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功能车(SUV)、
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在内的载客车辆,包括各种艇和船在
内的水运工具,飞行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
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和其它替代燃料车辆(例如,从
石油以外的资源取得的燃料)。如本文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
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源的车辆,例如具有汽油动力和电动力两者的车辆。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说明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
制本发明。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旨
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明。还将理解的是,当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词语“包括”和/或“包含”指定所述特征、整
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
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本
文所使用的,词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项目的任意和所
有组合。贯穿说明书,除非明确相反地说明,词语“包括”和诸如“包
含”或“含有”的变型将被理解为暗示包含所述元件,但不排除任何
其它元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单元”、“器”、“件”和
“模块”意指用于处理至少一种功能和操作的单位,并可由硬件组件
或软件组件及其组合来实现。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逻辑可具体实施为包含由处理器、控制器等
执行的可执行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
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ROM、RAM、光盘(CD)
-ROM、磁带、软盘、闪存盘、智能卡以及光数据存储装置。计算机可
读介质也可分布在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系统中,以便例如通过远程信息
处理服务器或控制器局域网络(CAN),以分布方式存储和执行计算机
可读介质。

现在将在下文中详细参照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
示出并在以下予以说明。虽然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是
将会理解本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
本发明旨在不仅涵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涵盖可包括在如所附权
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换形式、改型、等效
形式和其他实施例。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首先将简要说明常规的用于车顶扰流板
的高度调节装置。

图1(现有技术)是安装在常规的货运车辆上的车顶扰流板的视图,
并且图2(现有技术)是常规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货运车辆包括车顶扰流板3,其安装在具有驾驶
者和乘客等乘员乘坐的驾驶室的车身1的车顶板2处,还包括高度调
节撑杆10,其设置在车身1的背面与车顶扰流板3之间以便调节车顶
扰流板3的高度。

高度调节撑杆10由上部撑杆12和插入上部撑杆12的内部的下部
撑杆14构成。以调节下部撑杆14插入上部撑杆12内部的长度然后使
用螺栓16固定地接合的方式,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

在高度调节撑杆10的情况下,每当需要车顶扰流板3的高度调节
时,都将螺栓16和螺母松开,并且通过控制上部撑杆12与下部撑杆
14之间的重叠空间而调节高度调节撑杆10的长度,然后再次使用螺栓
16和螺母将两者固定地接合,这可需要复杂的程序。

此外,因为高度调节撑杆10设置在车顶扰流板3的左右两侧,所
以在螺栓16和螺母松开后,当一人保持车顶扰流板3不下降时,另一
人应调节高度调节撑杆10的长度。换言之,同时需要至少两个人(工
人)来调节车顶扰流板3的高度。

另外,车顶扰流板3的高度调节量必须足以响应装载在货运车辆
上的集装箱4的不同高度。因为考虑到车顶扰流板3与车身1的车顶
板2之间的干涉以及高度调节撑杆10的结构,以有限的方式设定车顶
扰流板的高度调节量,所以车顶扰流板3的高度调节受到限制。由于
此原因,无法有效地减小车身1的车顶板2与集装箱4之间的高度差,
以便适应所有高度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调节车顶扰流板的高度,并可
通过增加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量而提高气动性能的用于车顶扰流板
的高度调节装置。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顶扰流板的视图,图4和图5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视图,并且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左右
两侧彼此对称地形成的高度调节单元的一侧的视图。

此外,图7至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
度调节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当说明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的高度调节单元的对称结
构时,为了更容易理解,将示出并说明左右两侧结构中的一侧结构。
因为对称的左右两侧结构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并操作,所以将省略关于
另一侧结构的部件的说明和附图标记。

参照图3和图4,安装在车身1的车顶板2的车顶扰流板100可包
括,但不限于,主扰流板110和倾斜扰流板120。

倾斜扰流板120可旋转地铰接在主扰流板110的后端部,并且倾
斜扰流板120的下端部由形成在主扰流板110的后端部的下端接合肩
部112支承。

主扰流板110在高度调节前的初始阶段,可具有与车顶板2的上
端的预定间隙“a”。

在车顶板2的左右两侧固定地安装底板290,并且车顶扰流板100
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底板290配置在车身1的车顶板2上。

在车顶扰流板100与设置在两侧的底板290之间安装高度调节单
元200,以便调节车顶扰流板100的后端部的高度。

高度调节单元200构造成首先调节主扰流板110的后端部的高度,
其次调节倾斜扰流板120的后端部的高度,使得在主扰流板110的后
端部的高度调节后,如果必要,则通过升高或降低倾斜扰流板120的
后端部的高度,能够附加地提高气动性能。

参照图4和图5,高度调节单元200构造成在左右两侧关于配置在
中央的高度调节旋钮220对称设置的状态下操作。高度调节单元200
可包括由配置在高度调节旋钮(下文中称为“旋钮”)220的左右两侧
的第一滑动撑杆230和第二滑动撑杆240构成的一对滑动撑杆230、
240,以及由第一高度调节撑杆250和第二高度调节撑杆270构成的一
对高度调节撑杆250、270。

高度调节单元200可构造成仅通过旋钮220的旋转操作,可对车
顶扰流板100进行两级高度调节。

旋钮220经由管连接器222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杆管210的中央
部,并且杆管210通过安装支架280固定地安装在两侧的底板290之
间。

管连接器222固定地组装至杆管210的长度方向形成的中央部,
并且能够在与主杆2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轴线方向可旋转地支承旋钮
220。

参照图6和图7,旋钮220与主杆214的长度方向形成的中央部一
体安装的齿轮单元215啮合,并且当用户操作其旋转时,旋钮220能
够在与齿轮单元215的轴线方向正交的轴向旋转。

旋钮220与齿轮单元215之间的啮合可设置成蜗杆蜗轮结构。

主杆214设置成使连接至其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一对滑动撑杆
230、240在主杆214的长度方向移动。在与旋钮220的旋转操作联动
的轴向旋转期间,主杆214能够使连接至左右两侧中的一侧的第一滑
动撑杆230和连接至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的第二滑动撑杆240一起朝
向主杆2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或返回至两侧端部。

滑动撑杆230、240可响应于旋钮220的旋转方向,一起朝向主杆
214的中央部移动或者返回至主杆214的两侧端部。当滑动撑杆230、
240一起朝向主杆214的中央部移动时,主扰流板110的下端部的高度
将增加,并且当滑动撑杆230、240分开朝向主杆214的两侧端部移动
时,主扰流板110的下端部的高度将返回其初始高度。

主扰流板110和倾斜扰流板120的高度是指车顶板2的顶部与主
扰流板110的下端部之间的高度,和车顶板2的顶部与倾斜扰流板120
的下端部之间的高度。

第一和第二滑动撑杆230、240构造成对称结构,以便当响应于旋
钮220的旋转操作沿主杆214的长度方向移动时,在彼此相反的方向
上移动。

为使第一和第二滑动撑杆230、240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主
杆214可在两侧端部配备有形成螺纹形状的螺纹部214a,其中所形成
的螺纹的方向彼此相反。

主杆214可经由固定地安装在杆管210的内部的杆保持件216,在
杆管210的内部可轴向旋转地安装。在主杆214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
部设置螺纹部保持件218,以便与主杆214的轴向旋转联动,使一对滑
动撑杆230、240沿主杆214的长度方向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直线移动
(参照图8)。

如图8中所示,螺纹部保持件218在其内周面具有与主杆214的
螺纹部214a对应的螺旋构造,使得螺纹部保持件218可接合至螺纹部
214a,同时可与滑动撑杆230接合以便一起移动,因此能够在主杆214
的旋转期间沿主杆214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的同时,使滑动撑杆230
直线移动。此时,以在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造成对称结构的
一对滑动撑杆230、240可一起朝向主杆214的中央部移动或者分开朝
向主杆214的两侧端部移动。

螺纹部保持件218可通过撑杆支架234与滑动撑杆230可一体移
动地接合。撑杆支架234可在从滑动撑杆230的下表面突出的同时一
体地设置。

此外,在螺纹部保持件218与高度调节撑杆250之间可设置保持
件联动单元260,以便与螺纹部保持件218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高度
调节撑杆250。

保持件联动单元260可由第一斜齿轮262、第二斜齿轮264和接头
单元266构成。

第一斜齿轮262固定地接合至螺纹部保持件218的外周面,因此
可在主杆214的轴向旋转期间与螺纹部214a一体旋转的同时直线移
动。第二斜齿轮264在与第一斜齿轮262正交的轴线方向可旋转地与
第一斜齿轮262啮合。

接头单元266以可同轴旋转的方式与第二斜齿轮264接合,同时
以可同轴旋转的方式与高度调节撑杆250的高度调节杆252接合,因
此高度调节杆252可在第二斜齿轮264的旋转操作期间轴向旋转。

一对高度调节撑杆250、270由彼此对称布置的第一高度调节撑杆
250和第二高度调节撑杆270构成。各高度调节撑杆250、270可由高
度调节杆252、弹出杆254和高度调节管256构成(参见图9)。

高度调节杆252可经由接头单元266以同轴结构一体地可旋转地
连接至第二斜齿轮264,其中在高度调节杆252的顶部形成螺杆状齿结
构。

如图9中所示,弹出杆254啮合至高度调节杆252的上端部的顶
部,并在高度调节杆252的旋转期间在高度调节杆252的长度方向直
线移动,并且在弹出杆254的下部设置与高度调节杆252的顶部的齿
结构啮合的齿结构。

高度调节杆252与弹出杆254之间的啮合结构可设置成蜗杆蜗轮
结构。

在高度调节管256的内侧,可操作地设置高度调节杆252和弹出
杆254。从其内壁面突出地形成导轨258,以便引导弹出杆254的直线
移动。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可设置支承单元257,以便可旋转地支承高
度调节杆252。

在高度调节管256中,其两侧端部可旋转地接合至各车顶扰流板
100的主扰流板110的下表面部和滑动撑杆230,并且安装在高度调节
管256内侧的弹出杆254配置在倾斜扰流板120的下方,并可直线移
动地组装至高度调节管256,因此弹出杆254可在由于高度调节杆252
的旋转而从高度调节管256向上突出时,向上推动倾斜扰流板120同
时向上移动。

一对高度调节撑杆250、270经由滑动撑杆230、240连接至主杆
214的两侧端部,并且在高度调节撑杆250、270的倾斜度基于滑动撑
杆230、240的直线移动方向和距离而改变的状态下,支承车顶扰流板
100的后部的一侧。

高度调节撑杆250、270的下端因为旋钮220在一个方向上旋转,
而与滑动撑杆230、240一起朝向主杆214的中央部移动。此时,由于
高度调节杆252与保持件联动单元260的操作联动地旋转,弹出杆254
在高度调节管256的内侧直线移动。

主杆214可包括在接合至螺纹部保持件218的形成在两侧端部的
螺纹部214a之间形成的非螺纹部214b,以便中断螺纹部保持件218的
直线移动。在杆管2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可形成导向孔212,以便
引导第一和第二滑动撑杆230、240的直线移动。在杆管210的两侧端
部开放形成的导向孔212由滑动撑杆230、240覆盖,从而防止杂质引
入。

当螺纹部保持件218的直线移动被非螺纹部214b中断的同时撑杆
支架234被导向孔212的端部钩住时,高度调节撑杆250、270垂直地
竖立,从而将主扰流板110的后端部升至最大高度并对其支承。

然后,若用户继续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旋钮220,则高度调节杆252
通过保持件联动单元260的操作而旋转,并且啮合至高度调节杆252
的弹出杆254从高度调节管256向上突出并上升,同时向上推动倾斜
扰流板120使其绕铰链轴旋转(参照图10)。

同时,在高度调节单元200的前方,经由连接支架320接合至车
顶扰流板100的前端部的铰链加强件310,经由安装支架330可轴向旋
转地安装在配置于两侧的底板290之间。可围绕铰链加强件310可旋
转地支承车顶扰流板100的后端。

已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
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思想的情况下,可在
这些实施例中进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限定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
形式中。

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顶扰流板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车顶扰流板,其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底板配置在车身的车顶板上;以及高度调节单元,其调节车顶扰流板的后端部的高度,并且包括:高度调节旋钮,其可轴向旋转地组装至固定地安装在两侧的底板之间的杆管的中央部;主杆,其与高度调节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地操作,并且使连接至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一对滑动撑杆沿长度方向移动;以及一对高度调节撑杆,其两侧端部分别可旋转地接合至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