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研磨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及其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耐磨钢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冶金、选矿、建材、化工、电力等工业生产中。耐磨钢球
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受多种物质的腐蚀,为了使耐磨钢球具有较高的腐蚀性能,可以通过调
整碳、铬等元素的含量,来增加耐磨钢球的耐腐蚀性能。
降低碳含量,可以增加耐磨钢球的耐腐蚀性能,但是会降低耐磨钢球的硬度、强
度;提高碳含量虽然可以增加耐磨钢球的强度、硬度,但是会降低耐磨钢球的韧性和耐腐蚀
性能,导致耐磨钢球的耐腐蚀性能、韧性、硬度、强度不能协调兼具,从而限制了耐磨钢球的
使用。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及
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各元素以合适比例相互配合,并以合适热处理方式,使得钢球内部
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以合适配比,均匀分散,从而使得本发明具有很好的耐腐蚀
性能、强度、硬度和韧性,并能相互协调。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
0.1-0.2%,Si:1-1.2%,Mn:1.5-2%,Cr:7-9%,Ni:0.2-0.3%,Mo:0.2-0.25%,Al:0.1-
0.14%,B:0.01-0.03%,Ti:0.04-0.06%,Nb:0.05-0.1%和V,余料为Fe;
其中,满足“V=0.95%-3.3C-0.7Nb”的表达式。
优选地,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2-0.18%,Si:1.05-1.15%,Mn:1.6-
1.8%,Cr:7.5-8.5%,Ni:0.22-0.28%,Mo:0.22-0.24%,Al:0.11-0.13%,B:0.015-
0.025%,Ti:0.045-0.055%,Nb:0.07-0.09%和V,余料为Fe。
优选地,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5%,Si:1.1%,Mn:1.7%,Cr:8%,Ni:
0.25%,Mo:0.23%,Al:0.12%,B:0.02%,Ti:0.05%,Nb:0.08%和V,余料为Fe。
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T1℃,保温1-2h,用水淬火后,冷却至
室温,升温至T2℃,保温1-3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00-650℃,保温40-50min,冷却至室
温,然后升温至550-580℃,保温40-5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
中,T1=800+100×(134C+78Mn+113Ni),T2=690+100×(892Nb-43C),其中,C、Mn、Ni、Nb依
次为碳、锰、镍、铌在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中的重量百分比。
优选地,在S2中,用水淬火后,以4-6℃/s的速度冷却至室温。
优选地,在S2中,以8-10℃的速度升温至T2℃。
本发明通过限定碳在较低含量,增加本发明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并通过限定V=
0.95%-3.3C-0.7Nb的关系式,使得C、V、Nb按合适含量相互配合,形成碳化物,提高本发明
耐腐蚀性能,并能防止奥氏体晶间腐蚀,从而大大增加本发明的耐腐蚀性能;并且C、V、Nb与
Cr、Ti、Al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加本发明的抗氧化、耐腐蚀性能;通过限定T1=800+100×
(134C+78Mn+113Ni)的关系式,升温至T1保温,用水淬火后,钢球内部形成大量马氏体,然后
以适宜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使得钢球内的马氏体渐渐向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和板条贝氏
体的复合相,并通过限定T2=690+100×(892Nb-43C)的关系式,在T2温度下,一次回火,使
得钢球中的部分马氏体、贝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形成铁素体、马氏体/板条贝氏体均匀分布
的两相组织,并且C、Mn、Ni、Nb可以在奥氏体中富集,并随着冷却至室温奥氏体转变成马氏
体和贝氏体,从而得到高合金含量的马氏体和贝氏体,并与两相组织相互配合,大大增加本
发明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然后二次回火,使得马氏体、贝氏体部分转化成奥氏体,并通过
Nb、Ti、V的相互作用,细化奥氏体晶粒,使得奥氏体均匀弥散在铁素体、马氏体/板条贝氏体
中,三者以合适含量相互配合,大大增加本发明的强度、硬度和韧性;最后三次回火,通过
Mo、Mn、Ni、Nb相互配合,进一步细化晶粒,形成析出相,进一步增加本发明的强度,并且能增
加奥氏体的稳定性,阻止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并配合Si、Al阻止渗碳体的析出,促进各元
素保持奥氏体稳定并形成析出相,从而进一步增加本发明的强度、硬度和韧性。本发明通过
各元素以合适比例相互配合,并以合适热处理方式,使得钢球内部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
贝氏体以合适配比,均匀分散,从而使得本发明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强度、硬度和韧性,
并能相互协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5%,Si:
1.1%,Mn:1.7%,Cr:8%,Ni:0.25%,Mo:0.23%,Al:0.12%,B:0.02%,Ti:0.05%,Nb:
0.08%,V:0.399%,余料为Fe。
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981℃,保温1.5h,用水淬火后,冷却至
室温,升温至755℃,保温2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25℃,保温45min,冷却至室温,然后升
温至565℃,保温45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
实施例2
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Si:
1.2%,Mn:1.5%,Cr:9%,Ni:0.2%,Mo:0.25%,Al:0.1%,B:0.03%,Ti:0.04%,Nb:
0.1%,V:0.55%,余料为Fe。
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953℃,保温1h,用水淬火后,以6℃/s
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以8℃的速度升温至775℃,保温3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00℃,保温
50min,冷却至室温,然后升温至550℃,保温5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
钢球。
实施例3
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2%,Si:1%,
Mn:2%,Cr:7%,Ni:0.3%,Mo:0.2%,Al:0.14%,B:0.01%,Ti:0.06%,Nb:0.05%,V:
0.225%,余料为Fe。
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1017℃,保温2h,用水淬火后,以4℃/s
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以10℃的速度升温至726℃,保温1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50℃,保温
40min,冷却至室温,然后升温至580℃,保温40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
钢球。
实施例4
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2%,Si:
1.15%,Mn:1.6%,Cr:8.5%,Ni:0.22%,Mo:0.24%,Al:0.11%,B:0.025%,Ti:0.045%,
Nb:0.09%,V:0.491%,余料为Fe。
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966℃,保温1.2h,用水淬火后,以5.5
℃/s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以8.5℃的速度升温至765℃,保温2.5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20
℃,保温48min,冷却至室温,然后升温至560℃,保温48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
强度耐磨钢球。
实施例5
一种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C:0.18%,Si:
1.05%,Mn:1.8%,Cr:7.5%,Ni:0.28%,Mo:0.22%,Al:0.13%,B:0.015%,Ti:0.055%,
Nb:0.07%,V:0.307%,余料为Fe。
上述低碳耐腐蚀高强度耐磨钢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铸造:将废钢熔炼,加入碳、硅、锰、铬、镍、钼、铝、硼、钛、铌、钒,精炼,出炉浇
铸,空冷得到满足上述成分的球形铸件;
S2、热处理:取S1中得到的球形铸件,升温至996℃,保温1.8h,用水淬火后,以4.5
℃/s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以9.5℃的速度升温至744℃,保温1.5h,冷却至室温,再升温至630
℃,保温42min,冷却至室温,然后升温至570℃,保温42min,冷却至室温得到低碳耐腐蚀高
强度耐磨钢球。
对实施例1-5进行性能检测,结果如下:
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表面硬度HRC
65
64
62
63
66
冲击韧性J/cm2
15
16
15
15
17
落球冲击疲劳试验
8597次
8431次
8667次
8742次
8865次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硬度高,强度高,韧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
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