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168210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007876.8

申请日:

2016.01.06

公开号:

CN106637590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3D 15/00申请日:20160106|||公开

IPC分类号:

D03D15/00; D04B1/14; D04B21/00; D02G3/36

主分类号:

D03D15/00

申请人:

日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魏灿富

地址:

中国台湾台南市仁德区义林路256巷238号

优先权:

2015.10.28 TW 104135416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丁纪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此隔热织物包含由高效隔热膜加工成的细丝或/及隔热膜纱线;隔热膜制备成隔热膜纱线或/及细丝后,再以编织装置将该细丝或/及隔热膜纱线与其他纱线编织组合成隔热织物;不同的隔热膜纱线及/或细丝的结合方式,能影响隔热织物的可见光透射率与隔热效果。由此获得具有高透光效果的优良隔热织物。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a)整料步骤:选取至少一可见光透光率大于50%的隔热膜,其兼具有抗红外线及抗紫
外线两功效的至少其一,且将该隔热膜加工成隔热膜纱线;
(b)编织步骤:将复数条经纱线及复数条纬纱线的至少其中之一,与该隔热膜纱线进行
混掺捻制,再将该经纬纱线进行经纬编织作业,以形成一隔热织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
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支数15/1的隔热
膜纱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
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支数30/1的隔热
膜纱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
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支数10/1的隔热
膜纱线。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
膜的外表另具有一抗刮耐磨层。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
膜包含一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
二基膜所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
至少一表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
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
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
上设有抗红外线层。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
膜的抗红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
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
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11.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由复数经纱线与复数纬纱线所编织形
成的织物,该复数经纱线及复数纬纱线的至少其一,是由隔热膜纱线混掺捻制于其中而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
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15/1的隔热膜纱
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
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30/1的隔热膜纱
线。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
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10/1的隔热膜纱
线。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的
外表另具有一抗刮耐磨层。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
含一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
膜所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
一表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层单
元,该基层单元系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合而
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设
有抗红外线层。
18.如权利要求11或12或13或1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
抗红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率及
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率及
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21.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a)整料步骤:选取至少一可见光透光率大于50%的隔热膜,其兼具有抗红外线及抗紫
外线两功效的至少其一,且将该隔热膜加工成细丝;
(b)编织步骤:将复数条经纱线及复数条纬纱线的至少其中的局部,与该隔热膜细丝更
替进行经纬编织作业,以形成一隔热织物。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细丝的
宽度介于0.1mm至10mm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的
外表另具有一抗刮耐磨层。
24.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
含一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
膜所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
一表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
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
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
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
26.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
抗红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
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
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29.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由复数经纱线与复数纬纱线所编织形
成的织物,该复数经纱线及复数纬纱线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局部,是由隔热膜细丝所更替。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细丝的宽度介于
0.lmm至10mm之间。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的外表另具
有一抗刮耐磨层。
32.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层
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合
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
设有抗红外线层。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层单
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合而
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设
有抗红外线层。
34.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
率及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率及
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率及
抗紫外线率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80%。

说明书

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隔热编织品有关,尤指一种具有优良隔热效果,且对可见光具有高透光
率的隔热编织品。本发明还有该隔热编织品的制造方法有关。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加速全球化,纺织产业面临强大的竞争与转型压力,因此必须不断提升
并整合传统纺织技术,进行具有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开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人们
对于纺织用品除了要求美观外,为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还要求具有各种舒适与防护的机
能。基于这种趋势,具有多机能性的编织物已成为纺织产业中的开发热门产品。

在以往的技艺中,为使得编织物具有抗红外线、紫外线的能力,较常见者,是将各
种光线阻挡添加物加入高分子聚合物之中,再将其聚合物制成纤维,再利用其纤维制作编
织物(I418676、I445684、CN103668512、448254、CN104195709),或是利用具有阻隔光线的纤
维(I425129)及反光薄膜(424811),来合并编织,以达到隔热效果;但是,将添加物加入高分
子会因为团聚现象而造成分散性不佳,进而影响抵抗红外线、紫外线的效果,并且,不适合
将不同的添加物一起加入高分子中,所以,以此种方法所制作的纤维、编织物,则所欲达成
的抗红外线及抗紫外线的功能将会因而受到局限;再者,使用上述反光薄膜来合并编织所
制成的编织物,因为所使用的反光膜是用具有适当厚度升温聚酯(polyester,简称PET)薄
膜,在PET薄膜的表面覆盖一层含有如镍、银、铝、铬等金属的薄层,或者增加一层含无机染
料的染色薄层,其虽然具有优良的抗红外线、紫外线的效果,但同时也将对于可见光也产生
完全阻隔,透光率受到极大的限制;同理,使用反光纤维合并编织制成的编织物,也有相同
不尽理想之处。

一般市售的隔热膜贴片,为达到隔热、节能效果,均须将隔热膜固定于玻璃或透明
且坚固的材料上,如建筑物玻璃、车窗等,因为其结构、材料特性,无法在隔热膜上增加图
案,颜色选择上亦有所局限,并且,隔热膜一旦贴附于玻璃之上,即无法随意卸除,因此在不
需隔热的情况下(如冬天天气较冷,需要阳光照射时),反而会因为该隔热膜产生阻隔阳光
现象,造成使用上的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有鉴于此,并且依据多年从事此领域的相关经验,细心观察及研究,并配
合学理运用,进而提出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射率的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
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热材与织物结合方式,提供具隔热效果且具有高透光效果的隔
热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其中的编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整料步骤:选取至少一节能隔热膜,并将该隔热膜预裁制成隔热膜细丝,隔热膜
具有较佳抗红外线率(大于80%)及/或抗紫外线率(大于80%)且可见光透射率大于50%;

b)编织步骤:选取复数条经纱线或/及复数纬纱线的编织纱线,搭配编织装置而与
上述隔热膜细丝进行经纬编织作业,即可获得本发明的隔热织物。

本发明依上述的步骤,即可提供一种兼具隔热与高透光率的织物,其通过所选取
的至少一节能隔热膜细丝,来与复数条经纱线及/或复数条纬纱线间进行编织成型, 即可
获得具有隔热效果且兼具可见光高透光效果的隔热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3(即图3-1至图3-2)是本发明图1所示隔热织物依图2所示的流程所对应的织
物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运用的隔热膜可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第二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第三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1及图5-2所示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六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隔热织物的可行实施例与现有织物比较例的特性比较表。

附图中用到的符号解释如下:

1隔热织物 11隔热膜

110隔热膜纱线 111基层单元

1111第一基膜 1112第二基膜

1113第一表面 1114第二表面

112抗红外线层 113抗刮耐磨层

114抗紫外线层 115隔热膜细丝

12经纱线 13纬纱线

S10、S20整料步骤 S11、S21编织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对可见光具有高透射率的隔热织物1的结构示意图,图2
及图3(即图3-1至图3-2)所示,则为上述隔热织物1的制造方法流程图,以及对应该流程
图所揭示的织物结构状态示意图;其中所示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0:整料步骤(参见图3-1):选取至少一隔热膜11,该隔热膜11较佳者是具
有大于80%的抗红外线率及/或大于80%的抗紫外线率,及/或大于50%的可见光透射率;
例如可以采用本发明申请人先前所创作的中国台湾公告第I417192号发明专利「多层隔热
膜贴片」的隔热膜11(如图4所示),利用该隔热膜11包含:一基层单元111,是由合计20~200
层的第一基膜1111以及材料不同于第一基膜1111的第二基膜1112所复合而成,上述第一基
膜1111及第二基膜1112复合后的总厚度仍在可见光波长范围,且该基层单元111具有一第
一表面1113,以及一间隔的第二表面1114,又该第一基膜1111为丙烯酸系树醋,而第二基膜
1112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其共聚物;再以一抗红外线层112与基层单元111结合,含
有抗红外线的奈米级涂料,例如含有氧化锡锑及氧化铟锡的树酯;一抗紫外线层114亦与基
层单元111结合,该抗红外线层112及该抗紫外线层114,分别结合在该基层单元111的第一
表面1113及第二表面1114上,其含有抗紫外剂,例如有苯并三唑的树酯;一抗刮耐磨层113
可选择地和抗红外线层112或抗紫外线层114固定黏结,其含有抗刮耐磨剂,该抗刮耐磨剂
可以为含有六硼化镧的树酯,该隔热膜11利用双光束UV/VIS/NIR分光光谱仪(PerkinElmer
LAMBDA 750)进行测试,得可见光透射率为70%、抗红外线率为90%、抗紫外线率为90%。

将隔热模11先裁切成宽125mm的膜卷,再送至滚轮式裁切机加工成长度为35mm~
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随后再经过加捻制程(捻系数10)将纤维制成支数15/1
的隔热膜纱线110;

步骤S11:编织步骤:取用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作为编织纱线,搭
配该隔热膜纱线110由编织装置进行经纬编织作业时,亦即将上述隔热膜纱线110分别混掺
捻制于该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该复数条纬纱线13的中而进行编织,以获得条数42x42的隔
热编织品1;其中至步骤S11时,该隔热织物1经由该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
以梭织法或针织法的任一织法所编织而成(附图是以梭织法呈现的);如此,若对该隔热织
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4%、抗红外线率为74%、抗紫外线率为86%,试验结果载
于图10的实施1的字段中;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的实施步骤与组成材料、结构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整料步骤中,隔热膜纤维经加捻制程制作为支数30/1的隔热膜纱线110,再进行编
织作业;制成的隔热织物1,同样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0%、抗红外线率为69%、抗
紫外线率为80%,该试验结果亦载于图10的实施2的字段中;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的实施步骤与组成材料、结构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10整料步骤中,隔热膜纤维经加捻过程制作为支数10/1的隔热膜纱线110,再进行编
织作业;制成的隔热织物1,同样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2%、抗红外线率为84%、抗
紫外线率为89%,该试验结果亦载于图10的实施3的字段中;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4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3M极光M7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25mm的膜卷送至滚轮式裁切机,隔热膜加
工成长度为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再经过加捻制程(捻系数10)将纤维
制成支数15/1的隔热膜纱线110;该隔热膜纱线110与实施例l相同的编织步骤后,即获得隔
热织物1,对该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4%、抗红外线为77%,抗紫外线率
为85%,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4的字段中;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5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Southwall V-CooL v7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25mm的膜卷送至滚轮式裁切
机,隔热膜加工成长度为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再经过加捻制程(捻系
数10)将纤维制成支数15/1的隔热膜纱线110;该隔热膜纱线110与实施例l相同的编织步骤
后,即获得隔热织物1,对该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 为55%、抗红外线为
79%,抗紫外线率为86%,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5的字段中;

实施例6:

本发明实施例6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Lintec FSKII 80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25mm的膜卷送至滚轮式裁切机,隔
热膜加工成长度为35mm~45mm、细度l.5d~2d的不等长纤维,再经过加捻制程(捻系数10)
将纤维制成支数15/l的隔热膜纱线;该隔热膜纱线经实施例1相同的编织步骤后,即获得隔
热织物1,对该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6%、抗红外线率为70%、抗紫外线
率为85%,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6的字段中;

实施例7:

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隔热织物1的另一较佳编织方法,其包括下列步
骤:

步骤S20:整料步骤:选取一隔热膜11;该隔热膜11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隔热膜具有
相同材质及结构(请参图4),并且具有相同可见光透光率、红外线阻隔率、紫外线阻隔率;将
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45mm的膜卷送至切丝机,以90M/min的线速度将隔热膜加工成宽
1mm的细丝115;

步骤S21:编织步骤:以该隔热膜细丝115与复数条经纱线12(或纬纱线13,如图5-
2)的至少局部进行更替,搭配编织装置进行经纬编织作业,即可获得条数64x42的隔热织物
1;

其中步骤S21中,经纱线12使用支数30s/2的短纤聚脂纱,并且该隔热织物1,是经
由该隔热膜11的细丝115与复数条经纱线12(或纬纱线13),以梭织法或针织法的任一者织
法所编织而成(附图是以梭织法呈现的)。编织完成后对该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
光率为61%、抗红外线率为76%、抗紫外线率为85%,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7的字
段中;

实施例8:

本发明实施例8的实施步骤与组成材料、结构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20整料步骤中,隔热膜经切丝机被加工成宽0.254mm的细丝、115,再进行编织作业;制
成的隔热织物1同样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4%、抗红外线率为70%、抗紫外线率为
81%,该试验结果亦载于图10的实施例8的字段中;

实施例9:

本发明实施例9的实施步骤与组成材料、结构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步骤S20整料步骤中,隔热膜经切丝机被加工成宽2mm的细丝115,再进行编织作业;最后,将
制成的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5%、抗红外线率为87%、抗紫外线率为
91%,该试验结果亦载于图10的实施例9的字段中;

实施例10:

本发明实施例10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3M极光M7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45mm的膜卷送至切丝机,以90M/min的线速
度将隔热膜加工成宽1mm的细丝115;该隔热膜细丝115经实施例7相同的编织步骤后,所获
得的隔热织物1,同样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0%、抗红外线率为76%、抗紫外线率为
84%,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10的字段中;

实施例11:

本发明实施例11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Southwall V-CooL v7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45mm的膜卷送至切丝机,以
90M/min的线速度将隔热膜加工成宽1mm的细丝115;该隔热膜细丝115经实施例7相同的编
织步骤后,所获得的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后,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1%、抗红外线率为77%、
抗紫外线率为85%,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11的字段中;

实施例12:

本发明实施例12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隔热膜11
采用Lintec FSKII 800隔热膜,该隔热膜11先裁切成宽145mm的膜卷送至切丝机,以90M/
min的线速度将隔热膜加工成宽1mm的细丝115;该隔热膜细丝115经实施例7相同的编织步
骤后,所获得的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后,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1%、抗红外线率为71%、抗紫
外线率为83%,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实施例12的字段中;

比较例1:

本发明比较例1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整料步骤中复数
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均使用支数15/l的短纤聚脂纱并经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
编织步骤后,制成编织品,其在进行测试后,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1%、抗红外线率为33%、抗
紫外线率为46%,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比较例1的字段中,由实施例1到6与比较例1数据
中可知,使用隔热膜纱线110的织物其抗红外线率、抗紫外线率及可见光透光率均大于比较
例1的织品,并且,隔热膜纱线支数愈小,其抗红外线率、抗紫外线率越佳。

比较例2:

本发明比较例2的实施步骤大致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整料步骤中复数
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均使用支数30s/2的短纤聚脂纱并经过与实施例7相同的
编织步骤后,制成织物,进行测试后,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1%、抗红外线率为39%、抗紫外线
率为51%,该试验结果载于图10的比较例2的字段中;由表1中实施例7~12与比较例2数据
中可知,使用隔热膜细丝115的织物,其抗红外线率、抗紫外线率及可见光透光率,均大于比
较例2的织物,并且,隔热膜细丝115的宽度愈宽,其抗紫外线率、可见光透光率及抗红外线
率越佳,而依目前的编织技术,本发明的隔热膜细丝宽度若设定于0.1mm至10mm之间,将可
得到较佳的实施状态。

通过以上的陈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功效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隔热能力及高透光率
的织物的编织技术;通过所选取的节能隔热膜先加工成细丝后,再对复数条经纱线及/或复
数条纬纱线进行编织成的织物,将会有不同程度的隔热效果存在,对该隔热织物的可见光
透光率、抗红外线率及抗紫外线率产生相当明显的影响。

请参图7至图9所示者,将隔热膜细丝115,以分别取代部份的经纱线12及/或纬纱
线13的型式共同经纬编织而成的隔热织物1均可达到良好的可见光透光率及抗紫外线与抗
红外线效果。

综上所述,当知本发明确实可为相关产业广为利用,极具有进步性与新颖性,且发
明于申请前未见公开,符合专利法的规定,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其中较佳实施例而己,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实施的
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
范围内。

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此隔热织物包含由高效隔热膜加工成的细丝或/及隔热膜纱线;隔热膜制备成隔热膜纱线或/及细丝后,再以编织装置将该细丝或/及隔热膜纱线与其他纱线编织组合成隔热织物;不同的隔热膜纱线及/或细丝的结合方式,能影响隔热织物的可见光透射率与隔热效果。由此获得具有高透光效果的优良隔热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