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164644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270628.9

申请日:

2016.12.28

公开号:

CN106760907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H 14/00申请日:20161228|||公开

IPC分类号:

E04H14/00; E03B3/02; E04D13/18(2014.01)I; A01G9/02; A01G25/00

主分类号:

E04H14/00

申请人:

天津大学

发明人:

张玉坤; 丁潇颖; 吴浩然; 杨元传

地址:

300072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代理人:

王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通过该构建方法构建的绿化体系;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通过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桥式退台式建筑,将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的退台空间划分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并在交通通道区域布设电梯、台阶和走廊,在绿化覆盖区域布设水平、垂直或立体绿化体实现;该绿化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合理地将建筑、道路和景观等空间整合在一起,并利用建筑自身的退台配合多种绿化体覆盖形式,丰富了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构建了容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微型绿化生态系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沿城市道路(1)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1)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
离的桥式退台式建筑(2),使城市道路(1)穿行在桥式退台式建筑之下;
S2、将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2)的退台空间划分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3);
其中,所述交通通道区域包括至少一条以自退台起始层为起点、退台终止层为终点的斜行
通道(4)和铺设在每层退台上的步行走廊(5);所述绿化覆盖区域(3)布设在建筑顶层和每
层退台上的所述步行走廊(5)的两侧;
S3、在所述斜行通道(4)内安设具有电梯装置的电梯通道和/或台阶式人行通道;在每
层退台的所述绿化覆盖区域(3)覆盖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在建筑顶层覆盖水平绿化
体、垂直绿化体和/或立体绿化体;将所述水平绿化体布设在每层退台内侧,将所述垂直绿
化体布设在每层退台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所
述斜行通道(4)之间的间距为50~60m;每条所述斜行通道(4)的宽度为3~6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层
退台内侧布设多个间隔设置的种植箱、种植床、种植槽或树桶;在每层退台外侧布设用于种
植垂直绿化体的种植支架(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
植支架(6)包括钢架和多根横梁;所述钢架由多根倒L形钢管构成,每根所述倒L形钢管一端
竖直插装并固定在退台边缘处、另一端固定在上一层退台的外侧壁面上;相邻两根所述倒L
形钢管之间固定有两根横梁,所述两根横梁间隔设置在所述倒L形钢管的竖直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S4,在每层退台和/或建筑顶层的所述种植支架(6)上铺设有光伏板组件(7),在退台式
建筑内设置有与所述光伏板组件(7)连接的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通过逆变器与建筑内
的电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邻近建
筑一端的所述光伏板组件(7)端部与上一层退台外侧壁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1.5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S5,在所述光伏板组件(7)的边缘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导流槽;在每层在屋顶和每层退
台的绿化覆盖区域设置有灌溉管路和蓄水箱,所述雨水收集导流槽与蓄水箱连通。
8.一种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所构建的
城市立体绿化体系。

说明书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绿化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
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背景技术

城市绿化空间一般包括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河道堤岸、公共绿地、
宅前绿地等,但由于现有城市道路用地、建筑用地在城市总用地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致使
已有城市公共空间绿化率总和往往不足50%。

近几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建筑占用的绿地面积,但现有技术对如何解决道路占用绿地问题仍缺乏切实可行的
方法。

已公开专利CN4310007127.1提供了一种城市立体绿化体构建方法,该方案所提出
的绿化构建方法虽然满足建筑阳台、屋顶绿化的技术需求,但对于在道路系统上的应用考
虑不足,推广范围受限。

因此针对目前城市绿化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从城市交通、建筑两方面出发,改变现
有城市中交通空间与建筑空间相分隔的现状,将建筑与交通空间进行有机整合以满足城市
范围内绿化率100%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构建的满足绿化
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离
的桥式退台式建筑,使城市道路穿行在桥式退台式建筑之下;

其中,桥式退台式建筑为具有双面退台的退台式建筑,且退台式建筑每层内侧的
进深自下而上依次增加,使退台式建筑下部形成有一条贯通式的通道。

S2、将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的退台空间(包括建筑每层退台和退台上方空间)划分
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其中,所述交通通道区域包括至少一条以自退台起始层
为起点、退台终止层为终点的斜行通道和铺设在每层退台上的步行走廊;所述步行走廊的
布设方向与桥式退台式建筑下方的城市道路同向,自每层退台的一端至另一端,使居住在
每层各住户通过步行走廊形成联通;所述绿化覆盖区域布设在建筑顶层和每层退台上的所
述步行走廊的两侧;

S3、在所述斜行通道内安设具有电梯装置的电梯通道和/或台阶式人行通道;在每
层退台的所述绿化覆盖区域覆盖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在建筑顶层覆盖水平绿化体、
垂直绿化体和/或立体绿化体;将所述水平绿化体布设在每层退台内侧,将所述垂直绿化体
布设在每层退台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S4和步骤S5:

S4、在每层退台和/或建筑顶层的所述种植支架上铺设有光伏板组件,在退台式建
筑内设置有与所述光伏板组件连接的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通过逆变器与建筑内的电网
连接。

S5、在所述光伏板组件的边缘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导流槽;在每层在屋顶和每层
退台的绿化覆盖区域设置有灌溉管路和蓄水箱,所述雨水收集导流槽与蓄水箱连通。

其中,相邻所述斜行通道之间的间距为50~60m;每条所述斜行通道的宽度为3~
6m。

进一步地,在每层退台内侧布设多个间隔设置的种植箱、种植床、种植槽或树桶;
在每层退台外侧布设用于种植垂直绿化体的种植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支架包括钢架和多根横梁;所述钢架由多根倒L形钢管构成,
每根所述倒L形钢管一端竖直插装并固定在退台边缘处、另一端固定在上一层退台的外侧
壁面上;相邻两根所述倒L形钢管之间固定有两根横梁,所述两根横梁间隔设置在所述倒L
形钢管的竖直方向上。

进一步地,邻近建筑一端的所述光伏板组件端部与上一层退台外侧壁面之间的水
平距离为1~1.5m。

一种如上所述的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所构建的城市立体绿化体
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合理地将建筑、道路和
景观等空间整合在一起,并利用建筑自身的退台配合多种绿化体覆盖形式,丰富了城市立
体绿化景观,构建了容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微型绿化生态系统;采用上述方式构建的绿化体
系将果蔬种植和太阳能能源效益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实现城市100%绿化率的同时也对
城市自身的食物供应提供了相应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的退台绿化覆盖区域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的退台式建筑中间层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未进行城市建设的城市用地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城市立体绿化体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发
明有任何限制。

如图1~2所示,该满足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步骤如下:

S1、沿城市道路1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1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
离的桥式退台式建筑2,使城市道路1穿行在桥式退台式建筑之下;

具体地,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2包括建设在道路两侧的多层直上直下楼层和设置
在所述直上直下楼层上方的具有退台式结构的楼层;所述具有退台式结构的楼层在靠近道
路一侧的每层进深逐渐递增,使所述退台式建筑顶层完全遮盖道路上方空间;

S2、将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2的退台空间划分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3;
具体地,所述交通通道区域包括至少一条以自退台起始层为起点、退台终止层为终点的斜
行通道4和铺设在每层退台上的步行走廊5;所述绿化覆盖区域3布设在建筑顶层和每层退
台上的所述步行走廊5的两侧;相邻所述斜行通道4之间的间距为50~60m;每条所述斜行通
道4的宽度为3~6m。

S3、在所述斜行通道4内安设具有电梯装置的电梯通道和/或台阶式人行通道;在
每层退台的所述绿化覆盖区域3覆盖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在建筑顶层覆盖水平绿化
体、垂直绿化体和/或立体绿化体;将所述水平绿化体布设在每层退台内侧,将所述垂直绿
化体布设在每层退台外侧。

S4、在每层退台和/或建筑顶层的所述种植支架6上铺设有光伏板组件7,在退台式
建筑内设置有与所述光伏板组件7连接的储能电池,所述储能电池通过逆变器与建筑内的
电网连接;具体地,邻近建筑一端的所述光伏板组件7端部与上一层退台外侧壁面之间的水
平距离为1~1.5m。

S5、在所述光伏板组件7的边缘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导流槽;在每层在屋顶和每层
退台的绿化覆盖区域设置有灌溉管路和蓄水箱,所述雨水收集导流槽与蓄水箱连通。

其中,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所述水平绿化体可以采用种植箱、种植床、种植槽
或树桶等形式,原则上不同绿化体应包括适于植株生长的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
绿化体的厚度根据各层屋面荷载数值确定;

所述垂直绿化体可以采用种植墙、架式种植等形式;其中,采用架式种植时,架长
应保持与相应楼层层高一致,因此,对于退台式建筑中的退台的垂直绿化体覆盖宜选用小
型棚架形式;由于小型棚架的架根(靠近植株处)高1.2~1.5m,架梢高1.8~2.2m;垂直绿化
体的支撑结构为采用钢管等材质制成的架体,在架体顶部铺设透明光伏板组件7,且保证光
伏板组件7距建筑边缘留有1~1.5m距离,以便阳台通风透光需求;

在所述建筑楼顶设置如上所述的垂直绿化体和水平绿化体,或采用立体种植方式
种植相应绿化体,并利用屋顶空间大的优势采用透明光伏与温室大棚相结合方式进行种
植。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采用上述满足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构建的城市立体绿化体
系,包括沿城市道路1的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1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离
的桥式退台式建筑2;下述为对每处桥式退台式建筑2及其上布设绿化体的具体方案:

桥式退台式建筑2由建设在城市道路1两侧的两层直上直下楼层和设置在直上直
下楼层上方的具有退台式结构的十一层楼层构成;其中具有退台式结构的楼层在靠近道路
一侧的每层进深逐渐递增,直至退台式建筑顶层遮盖道路上方空间,该桥式退台式建筑2各
层退台之间形成的坡度以45°为宜;在对每处桥式退台建筑2进行用途布局时,其首层和二
层宜布置商业、停车空间,三层及以上可为办公、居住等空间;居住、办公的朝向均面向退台
背对道路,以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同时方便人员到退台处休憩。

采用上述商用建筑和民用住宅一体化方案,有效对城市人流和车流进行分散,同
时解决了车辆临时/长期停放问题。其中,若对构建退台式建筑的空地处的容积率要求较
高,可使所述退台式建筑顶层形成桥接,即所述退台式建筑顶层完全遮盖道路上方空间,进
而在退台建筑上方继续加盖楼层。加盖楼层可以为传统直上直下式楼层或其他具有特殊结
构的楼层。

如图3和图4所示,桥式退台式建筑2的每层退台空间划分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
覆盖区域3;具体地:

交通通道区域包括至少一条以自退台起始层为起点、退台终止层为终点的斜行通
道4和铺设在每层退台上的步行走廊5;由于该退台式建筑沿道路方向上的长度为126m,因
此在该退台式建筑上规划交通通道区域包括两条斜行通道4,两条斜行通道4之间间距为
60m,每条斜行通道4的宽度为6m;在每条斜行通道4内安设具有电梯装置的电梯井道或台阶
式人行通道;

绿化覆盖区域3和建筑楼顶覆盖有绿化体,绿化体包括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
具体地,该退台式建筑的每层退台宽度为4.5m,其中,水平绿化体设置在退台内侧,垂直绿
化体邻近退台边缘设置,在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之间留有宽度为1.2m区域,形成步行
走廊;

绿化覆盖区域3根据不同层高种植不同水平绿化体:在位于三层和四层的退台上,
水平绿化体为设置在退台绿化覆盖区域3的多排树桶,树桶内载种有多种果树;在位于五层
及以上的退台上,水平绿化体为设置在退台绿化覆盖区域3的种植槽8;种植槽尺寸为780mm
×320mm×240mm,其底部铺设有一层0.1mm厚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防止土壤病虫传染;种植
槽8内栽种的植株可选用番茄、草莓等蔬菜和水果;

垂直绿化体依附种植支架6进行种植;种植支架6包括钢架和多根横梁;所述钢架
由多根倒L形钢管构成,每根所述倒L形钢管一端竖直插装并固定在退台边缘处、另一端固
定在上一层退台的外侧壁面上;具体地,钢管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3m、直径为20mm,相邻
钢管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2m;每两根钢管之间水平设置并固定有两根横梁,一根横梁距离
相应退台面105mm、另一根距离相应退台面140mm;横梁采用钢管或杂木条或粗楠竹等制成,
其上可用于种植黄瓜、甜瓜等蔓茎作物;

在所述建筑楼顶设置如上所述的垂直绿化体和水平绿化体,或采用立体种植方式
种植相应绿化体,并利用屋顶空间大的优势采用透明光伏与温室大棚相结合方式进行种
植。

在种植支架6顶部铺设有透明的光伏板组件7,且光伏板组件7邻近建筑的一端与
建筑之间留有1m的间隔距离,以便相应层的居住阳台同时满足通风透光需求;另外,对应光
伏板组件7,在退台式建筑内相应地安设有设置有储能电池和逆变器的电池箱,储能电池通
过逆变器与建筑内的电网相连,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补偿建筑内的电力需求。

在屋顶和每层退台的绿化覆盖区域3相应地还安设有灌溉管路和蓄水箱;在上述
光伏板组件的边缘处安设有与蓄水箱连通的雨水收集导流槽,使雨水能够通过雨水收集导
流槽储存在蓄水箱并用于日常灌溉。

通过构建上述城市立体绿化体系道路交通系统、退台式建筑及覆盖于建筑上方不
同形式的绿化体共同构成场地内的立体绿化,使得场地内绿化率达到100%,弥补了道路占
用的绿地空间。

实施例2

如图5~6所示为一处在位于北半球某炎热气候条件下城市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
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案。

如图5所示,该城市用地原铺设有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型道路,因此在进行城市立
体绿化体系构建时,首先在两条十字型交叉道路上方构建桥式退台建筑进行覆盖,之后在
退台建筑表面退台空间与屋顶空间进行绿化种植。具体构建方法如下:

S1、根据十字型交叉道路1走向及弯曲弧度在道路1上方构建多处相互连接为一体
式桥式退台建筑2,如图6所示;其中,桥式退台建筑2的形状均采用规矩的方形;由于横向道
路具有弯折弧度,因此自十字型道路交叉处沿两侧横向道路延伸方向在横向道路上方构建
的桥式退台建筑相互间偏移距离分别为4.5m、9m、13.5m,;

S2、根据城市建设需求在城市用地的其他区域布置多处建筑9;其中,高层建筑宜
布置在用地北侧,以避免遮阴等对场地内绿化造成影响;这些在其他区域构建的建筑9的外
形可以为传统建筑也可以退台式建筑;在相互连接关系上,这些在其他区域构建的建筑9可
以单独布置,也可以选择与覆盖城市道路上方的桥式退台式建筑采用连廊联通;当选择采
用连廊10进行联通时,连廊10在设置时以各处退台式建筑的二层或三层的退台空间起始向
另一处建筑延伸并相互连接而成,使底层架空,供人员疏散;

S3、在桥式退台建筑2与其他建筑9的退台空间划分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
域,并在每层退台的所述绿化覆盖区域覆盖水平绿化体和垂直绿化体;在桥式退台建筑2与
其他建筑9的顶层空间覆盖水平绿化体、垂直绿化体和/或立体绿化体;除退台式建筑外的
其他类建筑还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墙面种植等增加绿化率;建筑用地外其余空地覆盖进行
绿化处理,即根据情况覆盖水平绿化体、垂直绿化体和/或立体绿化体。

其中,上述步骤S3中对退台空间的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的划分、水平绿
化体、垂直绿化体或立体绿化体的具体种植方案均参照实施例1。另外,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相邻建筑之间的间隔距离按照建筑要求进行设定,如多层与多层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小于
6m,多层与高层之间的间距不小于9m,高层与高层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3m。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通过该构建方法构建的绿化体系;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通过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在城市道路上方空间构建多个连续或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桥式退台式建筑,将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的退台空间划分为交通通道区域和绿化覆盖区域,并在交通通道区域布设电梯、台阶和走廊,在绿化覆盖区域布设水平、垂直或立体绿化体实现;该绿化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合理地将建筑、道路和景观等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