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儿童安全座.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14708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00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26246.2

申请日:

1997.12.31

公开号:

CN1187433A

公开日:

1998.07.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有效期届满IPC(主分类):B60N 2/26申请日:19971231授权公告日:20020213|||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B60N 2/2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阿普丽佳幼儿产品株式会社变更后: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变更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60N 2/2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阿普丽佳幼儿产品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美国佐治亚州变更后权利人:日本大阪府大阪市登记生效日:20100323|||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阿普丽佳育儿研究会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变更后权利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地址: 美国佐治亚州登记生效日:2009.7.10|||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变更后:阿普丽佳育儿研究会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B60N2/26

主分类号:

B60N2/26

申请人:

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西伊知朗; 今道敏之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7.01.08 JP 1170/97; 1997.10.22 JP 289733/97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胡晓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可处于一位置,即当靠背(11)最靠后时,座位部分(16)和靠背(11)处于基本上齐平的水平状态,以形成一儿童可躺于其上的床平面,以及可处于一位置,即靠背(11)相对于座位底部(16)处于最正上方。座位主体1B可以一转动方式装到基座IC上。因而,车用儿童安全座可用于从婴儿、幼儿、学龄期的整个儿童时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采用车辆配设的座位带固定到车辆座位上,该儿童 座包括用于容纳儿童的支撑平面, 其中,所述支撑平面设置在可选择以下位置上: 形成一围住儿童头部和侧部的床平面状态,以使躺着的儿童横向于所述车辆 的运行方向,以及 形成一使所述儿童面向或背向车辆运行方向的座位平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面由座位 装置构成,所述座位装置包括 一座位底部, 一相对所述座位底部可向后靠的靠背, 一对从所述靠背两侧以基本上垂直于所述靠背前侧面方向延伸的侧挡板,以 及 以相对所述靠背前侧面成角度的方向上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靠背上端 的头部挡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装置,包括一对向内的且紧靠所述侧挡板对的扶手,以绕一支撑点向前 和向后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侧挡板对,以及一用于连接扶手对下端的连接板,以 及 一基座,具有用于将所述支撑装置可转动地保持在基本上水平方向的保持装 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装置相对所 述基座可拆卸地设置。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包括 一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圆拱形部分, 一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以容纳所述拱形部分的开口,以及   一用于将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基座夹在一起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到所述 拱形部分上,使得所述连接板可转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和所述 靠背都设置有靠背倾斜限制装置,以使所述靠背在所述座位装置处于横向状态时 后靠,以及当座位装置处于所述横向状态之外的其它位置时防止靠背后靠。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倾斜限制装 置包括 一设置在所述靠背后部下端附近的配合突起,以及 一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凹槽和贴合面,所述凹部在横向延伸以容纳所述配 合突起,使得所述靠背在所述座位装置处于横向状态时向后靠,并且所述贴合面 可在所述座位装置处于横向以外的其它状态时通过贴靠所述配合突起而防止所 述靠背向后靠。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突起容纳在 所述凹槽中以防止所述座位装置在所述座位装置处于横向状态时相对于所述基 座转动。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挡板对和所述 扶手对被设置成部分相互重叠。
10: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底部由所述 扶手对支撑,使得所述座位底部在所述靠背移向正上方位置时向所述靠背滑动。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底部还包 括一经由所述座位底部滑动方向上的所述座位底部上的一个细长孔而固定到所 述连接板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腿叉带与一对 肩带和一对辅助带(lumbar belt)一起形成五点座位带,以保证将儿童保持在车用儿 童安全座上。
13: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座位 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座位装置的转动位置相对所述基座有选择地固定。
1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对和所述头 部挡板包括连接装置,用于当所述靠背处于最大后靠位置时使所述头部挡板基本 上与所述靠背的前侧面垂直。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一连接杆,其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头部挡板下端附近,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 动地容纳在所述扶手的导向细长孔内, 其中所述导向细长孔包括 一逐渐接近所述支撑点的第一细长孔部分,使得所述头部挡板在所述靠背处 于其最大后靠位置时,基本上与所述靠背的前侧面垂直,以及 一与所述第一细长孔部接着的圆形第二细长孔部,并且在绕所述支撑点的圆 周上,使得所述头部挡板在所述靠背向正上方位置移动时逐渐与所述靠背基本上 齐平。
1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装置包括用 于有选择地改变所述靠背相对所述座位底部的倾角,所述座位底部在所述靠背最 靠后位置、即所述座位底部和所述靠背基本上处于水平状态以形成儿童可躺的床 平面,以及所述靠背处于儿童坐着的最正上方位置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靠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扶手上的配合孔, 一在所述导向挡板内侧设有配合销,并且该配合销偏置成由一弹性件插入所 述配合孔中,以及 一设置在所述靠背后部的释放手柄,以释放所述弹性件对所述配合销的偏置 作用。

说明书


车用儿童安全座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置在车辆的座位上并且采用车辆配设的座位带固定到座位上的车用儿童安全座。

    这些年来,安全措施已经成为车辆的一个决定因素,已经开发了多种车用儿童安全座,以保证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学龄儿童(在下文中总称为“儿童”)的乘车安全。

    日本工业标准已经对车用儿童安全座定出了“车辆设备儿童保护装置:JIS-D 0401-1996”的详细标准。

    根据日本工业标准对儿童种类的限制,儿童保护装置的类型分为“婴儿(包括新生儿)床”、“幼儿座(朝向前、后两个方向)”和“儿童座”。根据儿童的重量范围分为:W1(10公斤以下)、W2(9公斤-18公斤)、W3(15公斤-25公斤)以及W4(22公斤-36公斤)。为了满足W1和W2级的安全要求,当以与车辆前进方向相反方向的朝后方向使用时,幼儿座必须具有防止座位靠背倾斜的角度,即当紧急事件中幼儿座回弹时座位靠背表面与垂直平面的角度超出60度的机构。

    一般而言,用于0-10个月婴儿的W1级儿童保护装置为一在相对车辆运行方向的横向或面朝后方向固定到车辆座位上的一种装置。用于6个月至3或4岁(商业上总称为“儿童座”)W2级儿童保护装置为一种以相对车辆运行方向向前或向后固定在车辆座位上的装置。用于3或4岁至6岁(商业统称为“增长人”(booster))的W3级儿童保护装置为一种使座位底面升降的装置。

    已经开发出多种产品作为W1、W2和W3级的车用儿童保护装置。

    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相比,日本有车族中使用儿童保护装置地比率是相当低的。第一个因素在于父母对车辆可能发生的危险认识不足。而且,如果儿童表现出他/她不愿意坐在儿童保护装置上时,家长就可能不再使用儿童保护装置。这些都出于成年人对车辆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

    鉴于前述的原因,首先必须纠正成年人对车辆潜在危险的认识。所以期望政府采取积极的官方行动。对于儿童不愿意坐在儿童保护装置上这一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或多或少地得以避免,即在婴儿开始对周围事物有所注意之前的婴儿期之初就让其坐在儿童保护装置上,这样儿童将会认可当坐车子就必须座在儿童保护装置上。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极重要的。因而,为了反复灌输儿童坐车就应当使用儿童保护装置的习惯和认识,就需要一种可从婴儿期持续用到学龄期的儿童保护装置。换言之,需要一种儿童保护装置可适应于上述所有的W1至W3的性能。

    然而,目前市场上可供应的儿童保护装置都是单独的W1、W2、W3级产品,或者如日本公开专利89-113007中所揭示的具有一可转动座位和可倾斜靠背的产品。而没有一种可同时用于W1和W2或W1至W3级的产品。虽然揭示在上述日本专利公开89-113007中的车用幼儿约束座似乎可同时用于W1、W2级,但这种座位装置仅仅是为幼儿和儿童设计的。所以它并不适用于小婴儿和幼儿,特别是那些仰卧和俯卧的婴儿。这是因为这种装置在将靠背部分倾斜成床那样的水平位置时,其头部对躺在装置上的婴儿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这种约束座不适用于W1级儿童。

    本发明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车用儿童座,它可同时适合婴儿期至儿童期的各种年龄的儿童使用。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采用车上所配设的座位带固定到车辆座位上,并且具有用于支撑儿童的支撑平面。支撑平面以选择的方式设置,即可形成可围住儿童头部和侧部的床平面以使儿童处于横向于车辆运行方向的方向状态,以及可形成一座位平面以使儿童面向或背向车辆运行方向坐着。

    根据上述结构的车辆儿童安全座,儿童可横向车辆运行方向躺着。通过形成围住儿童头部和侧面的床平面可适用于W1级儿童。同样,形成使儿童面向或背向车辆运行方向的座平面可适用于W2级儿童。

    因此,本发明的车用儿童安全座可在婴儿期至儿童期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是由一包括座位底部、相对座位底部倾斜设置的靠背、一对从靠背两侧伸出且基本上垂直于靠背前侧面的侧挡板、安装在靠背前端且与靠背前侧面可成角度的头挡板构成座位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儿童身体的头部和体侧的前方和侧面可保护在一安全而舒适的状态下以提高儿童在车辆中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上述车用儿童安全座还包括一支撑装置和一基座。支撑装置包括一对靠在内侧并与侧挡板对非常靠近的扶手以将侧挡板对支撑成可绕支撑点向前和向后转动、以及一连接扶后对下端的连接板。基座包括一用于将支撑装置保持成基本上水平方向的可转动方式。

    根据上述结构,儿童体侧可得到充分的保护。同样,通过可倾斜的靠背和相对基座可转动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可相对车辆运行方向处于横向、向前或向后。

    在上述车用儿童安全座中,座位装置是可拆卸地设置到基座上的。

    通过这一结构,车用儿童安全座可用于W3级的儿童。

    在上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中,保持装置较佳地包括一设置在基座上的圆拱部、一设置在连接板中用于容纳该拱部的通孔、以及一夹在连接板和基座之间的支撑板并且固定到拱部,这样连接板可转动。

    通过提供可相对基座转动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可在相对车辆运行方向的横向、向前或向后方向上实现更好的形式。

    在上述车用儿童安全座中,保持装置和靠背较佳地设有一靠背倾斜限制装置以使靠背在座位置处于横向位置时向后靠,并且可防止靠背在座位装置的横向位置之外的其它位置时向后靠。

    靠背倾斜限制装置的设置可使该机构实现:在车用儿童安全座作为一面向后的幼儿座时发生车辆碰撞的时候,该车用儿童安全座发生回弹的紧急情况下,阻止靠背位置倾角、即靠背表面和垂直方向间的角度超出最大角60°。

    在上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中,靠背倾斜限制装置较佳地包括:一邻近后侧的靠背下端部设置的一配合突起;一设置在横向延伸的支撑板上的凹槽以容纳该配合突起,使得靠背可在座位装置处于横向状态时倾斜;以及一通过贴靠在在非横向状态下欲使靠背向后靠的配合突起上而防止靠背向后靠的贴靠平面。

    根据上述结构,可有效地利用车用儿童安全座的空间。同样地,当该车用儿童安全座用作一面向后的幼儿座时,该机构可实现防止靠背部的倾斜角在发生车辆碰撞时车用儿童安全座回弹时超出最大角60°。

    在上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中,较佳地设有配合突起以容纳在凹槽中而防止当座位装置处于横向状态时座位装置相对基座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座位装置处于用作床的横向状态时,可防止座位装置相对基座的转动。因而,可提高用作床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另一个方面,可设置侧挡板对和扶手对,并且其一部分相互叠置。

    通过这种结构,儿童的侧部可由至少由侧挡板和扶手的双重结构保护。特别是在车用儿童安全座用作横向状态下的床时,可提高紧急事件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再一个方面,座位底部由扶手对支撑,使得当靠背向上移动时,座位底部向靠背滑动。

    根据这一结构,即使当儿童从坐姿变为躺姿时,座位底部在靠背向其正上方位置移动时向后滑动。因此,可避免牵拉或拖拉儿童背部的衣物或其它类似物品。儿童可从一躺姿以自然方式移动到坐姿。

    较佳地,上述车用儿童安全座还包括一穿过沿着座位部分的滑动方向设置在座位部分中的细长孔的腿叉带,且固定到连接板上。

    通过此结构,靠背和腿叉带之间的距离在座位部分由于靠背向正上方移动时而增加,因为腿叉带固定到连接板。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腿叉带与一对肩带和一对辅助带(lumber belt)一起用作为5点式座位带时,即使从躺姿为坐姿时儿童使用者也不会有压迫感,可提供一舒适的姿势。

    在本发明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又一方面中,基座还包括一用于有选择地将座位装置相对基座的转动方向固定的座位固定位置。

    通过这一结构,车用儿童安全座可相对车辆的运行方向固定在横向、面向前或面向后的方向上。

    根据本发明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再一个方面,一连接装置设置在扶手对和头部挡板之间,这样当靠背在其最斜位置时,头部挡板基本上垂直于靠背的前侧面。

    通过此结构,头部挡板将在车用儿童安全座设置为床位置时、且靠背处于最大倾斜状态时,基本上垂直于靠背的前侧面。使用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儿童将由头部挡板、侧挡板对以及扶手对围住而能够受到高度的安全保护。

    在上述的车用儿童安全座中,连接装置较佳地包括一连接杆,其一端呆转动地连接在头部挡板下端附近,另一端以一可转动和可滑动状态位于扶手中的细长导孔中。细长导孔包括逐渐靠近支撑点的第一细长孔部,这样当头部挡板在靠背在其最大后靠位置时,基本上垂直于靠背部的前侧面;一弧形的第二细长孔部分,它连着第一细长孔部并且在绕支撑点为中心的圆周上,这样头部挡板在靠背移到其正上方位置时,逐渐变得与靠背齐平。

    通过此结构,基本上与靠背前侧面垂直的头部挡板在处于床那样的状态时,根据该机械结构在靠背从最大后靠状态到正上方状态时可逐渐再现为与靠背齐平。

    在本发明的车用儿童安全座的另一方面中,座位装置包括用于有选择地改变靠背相对座位底部的倾斜角度的后靠机构,该座位底部处于靠背与座位底部一起最大限度地向后靠并且靠背基本上处于一平状态以形成儿童要躺于其上的床平面的位置,和靠背处于最大限度的正上方位置而使儿童处于坐姿的位置之间。

    通过此结构,靠背相对座位底部的倾斜角度可有选择地调节以为儿童提供一舒适的姿势。

    较佳地,后靠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在扶手中的配合孔、一设置在侧挡板内侧且由一弹性件偏置成可在正常状态下插入配合孔中的配合销、以及一设置在靠背后侧的释放手柄以释放由于弹性件构成的配合销的偏置。

    通过此结构,靠背相对座位底部的倾斜角可以更好的方式有选择地调节。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描述,以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点、作用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儿童座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儿童座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5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儿童座的各个使用位置;

    图6-8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儿童座第一个实施例的后靠机构;

    图9-11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儿童座第一个实施例的转动锁定装置;

    图12-15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儿童座第一个实施例的阻止靠背后靠的机构;

    图16和17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儿童座第二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

    实施例一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儿童安全座进行描述。首先,结合附图1和2描述第一实施例的车用儿童安全座(以下简称为“儿童座”)的结构。

    在儿童座1中,构成儿童座1的部件表面大体上由一种部件盖住,例如尿烷外罩以吸收任何的冲击而确保舒适与安全特点。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座1的结构,图中所示的儿童座1没有示出尿烷外罩。在接下来的第二实施例中(图16和17)将描述带有尿烷外罩的儿童座。

    参见图1,儿童座1包括一座位装置1A、一支撑装置1B和一基座IC。

    座位装置1A包括一座位底部16以及一通过一铰链件18以可向后靠的方式铰接到座位底部16的后端部。一对侧挡板12和13设置在靠背11的两侧,且基本上垂直于靠背11延伸。一头部挡板11藉由一铰链件19以向前和向后方向可转动到一成角度方向的方式连接到靠背11的上端。

    支撑装置1B包括一对设置在侧挡板对12和13内侧并紧靠其的扶手14和15、以及一连接扶手对14和15的下端的连接板21(参见图2)。基座1C保持支撑装置1B可通过保持装置(将在下文中描述)可在水平方向转动。

    儿童座1包括一腿叉带17,它可在支撑于儿童座1中的儿童大腿根部下方向上伸以牢固地保持住儿童。一对从儿童两肩上方伸出的肩带和一对支撑儿童身体部分的辅助带(lumber belt)将在接下来的第二实施例(图16和17)中的腿叉带17一起描述。

    儿童座1的结构以下将结合图2作进一步描述。

    座位装置1A和支撑装置1B都通过一销栓34、一垫片35和一螺母36连接以配合设置在扶手14、15中的螺栓孔33、33而起到支撑点的作用,以及配合侧挡板12、13中的螺栓孔37、37以起到支撑点的作用。

    侧挡板对12、13和扶手对14、15在螺栓孔33、33和螺栓孔37、37的邻近区域中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通过此结构,儿童使用者的侧部至少由侧挡板12、13和扶手14、15的双重结构保护。当儿童座1用作横向位置的床时,在发生碰撞或紧急的车辆事故时,其安全性有所提高。

    导向突起16a和16b设置在座位底部16的两侧面上。突起16a和16b都配合到设置在扶手14、15内侧的一块体31的导槽32中。这使座位底部16在座位装置1A的靠背11绕销栓34向前枢转时沿着导槽32逐渐向后移动。

    腿叉带17装到通过一螺栓(未示)穿过座位底部16中的通孔16c而设置在支撑装置1B的连接板21上。

    通过此结构,座位底部16当靠背11移到其正上方位置时向后滑动。然而,靠背11和腿叉带17之间空间变宽,因为腿叉带17固定到连接板21上。儿童将不会有任何的压迫感,即使从一躺着位置移到一坐着位置,腿叉带以一更好的方式、如与肩带对、辅助带对(实施例二:图16和17)一起构成五点式座带使用。因此,儿童可保持在一舒适位置。

    一配合销13b安装到侧挡板12、13内部的固定板13a上以调节靠背11的倾角。配合销13b偏置而始终由一弹簧13c作用向前突出。线13d的一端连接到配合销13b的末端。线13d的另一端穿过靠背11中的孔11a以连接到靠背11后部的后靠杆43(参见图6)。

    用于容纳配合销13b的配合25a、25b、25c和25d设置在扶手14、15的末端部。配合孔25a-d设置在一加强板29上。加强板29设置在扶手14、15的末端部。

    在配合销13b配合在配合孔25d的状态下,座位底部16和靠背11基本上都对齐地处于一水平状态以形成一床平面。当配合销13b配合到配合孔25a的状态下,靠背11处于其最正上位置。四孔配合式的设置在扶手中的数量是任意的。靠背11的倾角可根据配合孔的数量随意选择。

    头部挡板10和扶手对14、15都由一连杆40连接。连杆40一端以可转动方式连接到头部挡板10的下端10a,另一端以可转动和可摆动方式配合到设置在扶手14、15末端部的连杆导向细孔24中。

    头部挡板10通过由一销19固定到靠背11上的铰链19a安装到靠背11的上端并由其可转动地支撑。

    连杆导向细长孔24包括设置成逐渐接近由栓孔33、37和销栓34所构成的支撑点的第一孔部24b,使得头部挡板10的方向在靠背11在最大后靠位置时,基本上垂直于靠背11的前侧面;以及设置在绕支撑点的圆周上并且连着第一细长孔24b的圆形第二细长孔24a,这样头部挡板10在靠背11逐渐移到其正上位置时基本上与靠背11处于同一平面中。

    以下将描述儿童座1的后靠操作和伴随着后靠操作的头部挡板10的转动。

    以下将描述将座位装置1A支撑到基座1C上的支撑装置1B的附件。一开口22设置在支撑装置1B的连接板21的大致中心部位。支撑板30通过将一螺钉(未示)旋入基座1C的螺孔20b而由开口22固定到基座1C上。此处,支撑板30由一设置在固定板20a上的凸部20c。夹在支撑板30和基座1C之间的支撑装置1B在水平面内沿基座1C上的槽20g可转动。用于配合车辆所配座位带的座位带固定槽20f设置在基座1C中。

    用于容纳使支撑装置1B转动停止的转动锁定装置50的锁定装置插入孔20d设置在基座1C的前侧。通过将锁定装置50的锁定销51螺合到孔20e中而与支撑装置1B(参见图9和10)中的锁定孔20i配合而使支撑装置1B处于一锁定位置。下文中将描述转动锁定装置50的机构。

    上述结构的儿童座1的多种使用位置示出在图3-5中。儿童座1由车辆配设的座位带121而固定到车辆的座位120上。

    图3中示出了一典型的安装状态。当基座1C藉由座位带121固定到座位120上时,支撑装置1B相对基座1C转动过90度以处于一横向状态。靠背11最大限度地后靠,从而座位装置1A处于一床状态(符合W1级的特性)。这样就可保证躺着的儿童的安全。

    参见图4,靠背11向正上方移动,并且基座1C始终未动。支撑装置1B相对基座1C转动以面向向后方向。这使得一个大约3至10个月的幼儿可将其头部稳固地保持面向坐于其身边的人、如妈妈。同样,这可为此年龄段的婴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安全坐姿。图4和5就对应于W2级的特性。

    图5示出了支撑装置1B固定到基座1C的状态,车辆内的人面向前方。而为10个月以上的幼儿提供舒适的座位。

    图6-8都是座位装置1A的后靠机构,以及结合向后回靠机构头部挡板10作向正上方位置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靠背11处于其最大限定的后靠状态。这形成了最佳的床平面,儿童可躺于其上。配合销13b配合到扶手14和15中的配合孔25d中。连杆40的下端部40b位于连杆导向细长孔24的第一细长孔24b的末端部。所以,下端40b即使在靠背11处于枢转运动时也是停止不动的。

    与图8所示的靠背11处于最正上方位置的状态相比,连杆40向上推到第一细长孔24b的末端。头部挡板10绕铰链19a枢转而与靠背11基本上垂直。结果,靠背11由侧挡板12和13以及头部挡板10围住。从而可保证儿童座上的儿童的安全。

    如图6所示的状态,藉由一转动轴线43a以在向上和向下方向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到靠背11上的后靠杆43在箭头A所示方向升降。相应的,线13d在图中以箭头B所示方向拉动,从而配合销13b被拉出配合孔25a外。此处,靠背11绕栓销34可枢转,这样靠背11可移动到一较为正上方位置,如图7所示。通过在此时释放后靠杆43,配合销13b将由于弹簧13的偏置而配合到配合孔25c中。

    同时,座位底部16沿着座位导槽32向后滑动。连杆40的底端部40b位于连杆导向细长孔24的第二细长孔部分24b。头部挡板10相对靠背11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

    从图7所示的状态可见,后靠杆43向上拉动而使销脱离与配合孔25c的配合。靠背11移动到一更正上方位置。靠背11在由配合销13b配合到配合孔25a中时处于最正上方位置。座位底部16沿着座位导向细长孔32进一步向后移动。

    由于具有座位导向细长孔32逐渐向后和向前延伸,座位底部16向前倾斜而为儿童提供一舒适的床平面。

    当靠背11后靠时,靠背11的倾角可通过与结合图6-8所述的相反程序而方便地调节。

    较佳地,设有配合在连杆40中段弯曲部分40a下端的止挡件40S和头部挡板10的止挡件10S,使得头部挡板10在靠背11移动到一正上方位置时可顺滑地枢转。

    以下将结合图9和10描述用于使支撑装置1B相对基座1C停止不动的转动锁定装置50的机构。

    图9示出了支撑装置1B固定到基座1C的状态。锁定销51其下端配合到锁定板52的导槽54中,其上端配合到支撑装置1B的锁定孔20i中。

    锁定板52藉由一端与锁定板52的后端配合,另一端锚固到基座1C中的配合部分20h上的弹簧53的偏置而在向后方向不断地拉动。结果,锁定销51始终配合在支撑装置1B的锁定孔20i中。

    通过将锁定板52前端上的拉板55沿A方向拉出,锁定销51沿着导向槽54在箭头B的方向逐渐移动。相应地,锁定销51与锁定孔20a的配合如图10所示的释放,这样基座1C可自由地转动。在正常状态下,锁定销51配合到锁定孔20i中,这样转动锁定装置50始终工作以获得一安全的状态。

    以下将结合图11-15描述当座位装置1A处于横向位置时,可使靠背11后靠、以及在座位装置1A处于横向位置以外的其它位置时防止靠背后靠趋势的机构。

    如图11所示,一配合突起11e设置在靠背11后面下端附近。支撑板30(参见图2)包括一凹槽30c,它可横向延伸以容纳配合突起11e而使靠背11在座位装置1A处于横向位置时后靠;并且当欲使座位装置1A处于横向状态以外的其它位置时靠背11将后靠时,通过贴靠在配合突起11e上而防止靠背11后靠的贴合面30a和30b。

    此机构更详细地由图12和13示出,图12和13是座位装置1A处于向前或向后状态时靠背11底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垂直截面图。当欲使靠背11后靠时,如图12所示,靠背11下端的配合突起11e在图13所示的区域A处贴靠贴合面30a或30b上以防止靠背11后靠。

    图14和15都是局部放大垂直向截面图,示出了当座位装置1A在横向状态时靠背11下端附近部分。当靠背11从图14所示状态后靠时,靠背11下端的配合突起11e容纳在凹槽30c中以使靠背11如图15所示地后靠。此处,配合突起11e也有基本上容纳在凹槽30c中的侧壁,从而抑制了座位装置1A相对基座1C的转动。

    当处于面向前或面向后位置时,防止靠背11后靠的此机构具有以下优点。当儿童座1用作一面向后的幼儿座时,在紧急事故中车用儿童安全座回弹情况下,此机构可防止靠背11的最大倾角超过60度,该倾角是靠背表面和垂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当座位装置1A用作一横向状态下的床时,座位装置1A相对基座1C的转动可被抑制而进一步增加用于床位置时的安全性。

    因而,本实施例的儿童座1可符合日本工业标准(车辆配设儿童保护装置:JIS-D0401-1996)对W1和W2级儿童座安全标准的规定。

    虽然配合突起11e设置在靠背11上,凹槽30c和贴合面30a和30b都可设置在上述结构中的支撑板30上,但通过在靠背11上设置一凹槽和在支撑板30上设置一配合突起也可实现相同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儿童座1,靠背11可以一后靠方式连接到座位底部16上,并且座位底部16和靠背11可在靠背处于最大后靠位置时构成一基本上水平面。当儿童躺在处位置的儿童座1上时,儿童在车辆中处于一安全和舒适的位置。

    实施例二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车用儿童安全座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车用儿童安全座100具有一装到图1所示第一个实施例的儿童座1上的垫子材料。参见图16和17,儿童座100还包括一对肩带114和115以及一对辅助带117和118(lumber belt)而与腿叉带17一起形成五点式座位带。肩带114和115的高度可通过设置在靠背11上的调节孔125来调节以根据儿童身体大小而使之得到适当的支撑。在图中,与第一实施例儿童座1相对应的部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图16是处于床使用位置的儿童座100的立体图,图17是用作一座位的儿童座100的立体图。

    儿童座100还包括一对头部挡板107和108,它们可向内侧倾斜而进一步提供对儿童头部侧面的安全保护。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实施例仅起到举例作用,而不能将本发明限制成图示的结构和操作情况。例如,本发明并不限于支撑装置1B可转动地安装到基座1C上的儿童座1结构。还可采用一种结构,其中支撑装置1B和1C都是可拆卸的,并且支撑装置1B和基座1C的方向可根据需要而改变。同样地,也可采用一种结构,其中支撑装置1B通过在基座1C两个相互交叉的位置上提供一座位带固定槽20f而固定到基座1C上。

    靠背11的后靠机构也不限于所述的结构。例如,也可采用日本专利公开号95-17312中所揭示的后靠机构、或者众所周知的其它各种后靠机构。

    由于本发明的儿童座1将可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如新生儿至学龄儿童,所以可采用根据婴儿、幼儿、和儿童的身体尺寸来改变侧挡板12和13之间距离、扶手14和15之间距离、头部挡板10相对靠背11的位置的适当机构以适应各种儿童。

    同样,可采用一机构来增加侧挡板对12、13以及扶手12和14的厚度,并且同样地增加一块侧挡板和一只扶手之间的重叠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当以图3所示的床位置使用于小婴儿时的安全性。

    而且,本发明的儿童座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用,即将座位装置1A去除而仅采用支撑装置1B和基座1C以用于W3级儿童、并且用一垫子和类似物品盖住支撑装置1R。因而,本发明的儿童座持续地用于W1至W3级的所有儿童。

    虽然图中未示,但图16和17所示的垫子在其表面可设有适当的槽以提高与垫子接触面积上的空气通道,从而使座上的儿童更觉舒服。

    虽然已经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和图示,但应当清楚地理解,所作的描述和图示仅起到举例的作用,而不能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来限定。

车用儿童安全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车用儿童安全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车用儿童安全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用儿童安全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用儿童安全座.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车用儿童安全座,可处于一位置,即当靠背(11)最靠后时,座位部分(16)和靠背(11)处于基本上齐平的水平状态,以形成一儿童可躺于其上的床平面,以及可处于一位置,即靠背(11)相对于座位底部(16)处于最正上方。座位主体1B可以一转动方式装到基座IC上。因而,车用儿童安全座可用于从婴儿、幼儿、学龄期的整个儿童时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