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履带式移动底盘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侦查救援机器人移动底盘,具有很强的通过性,可代替人类深入
危险环境中开展侦查和救援工作。
背景技术
近年来英美法德等国家军队先后装备了若干用于侦检、排险等领域的移动机器人
系统,最具有代表性和装备最多的当首推PackBot510系列侦察机器人,此外美军部队还广
泛装备了一种体积稍大的Talonbo侦察机器人,上装机械臂、摄像头、手爪等机构,可对前方
阵地进行侦察及危险品处置。美军医学研究与物资战略计划局(USAMRMC)也研制了一种
JAUS机器人,配装核化生侦检系统,并将核化生侦检传感器装载于JAUS机器人的机械臂上。
法国ECA机器人公司研发的CAMELEON型化学、生物、放射性、核及爆炸物处理无人地面探测
车辆,通过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可同时或分别开展反简易爆炸装置、化生探测、扫除地雷
及标记污染地域等任务。
医疗救护机器人技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
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
究价值,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医疗机
器人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救援和转运等,此类机器人通过远程遥控制导,从而确保穿越复杂
地形,将伤员及时运送到后方医院,它的出现,将显着降低战地医护人员的伤亡概率。除了
战地救护外,这种机器人还能用于很多场合,特别是在发生地震、核生化袭击或有害物质泄
露的危险环境中,医疗救护机器人都可以凭借非凡的载重能力与韧性一展拳脚。
我国由于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等原因,在移动侦察机器人的设计、制造以及应
用等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代表国内机器人研究水平的当属哈尔滨工业大学机
器人所、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哈工大研制了一款“反恐机器人”,结构原理与美军的Pacbot系列机器人十分接近,但外
形体积稍大,沈阳自动化所也研制了一款“反恐防爆机器人”,在行走机构的设计上采用一
种变体轮的方式,与哈工大研制的“反恐机器人”略有不同。这两种机器人均可用于放射性
物质处理、生化危机处置、爆炸物处理等,在人员遥控下能实现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排险作
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侦查及救援机器人行走机构价格昂贵、系统复杂、可
靠性差、维护困难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强大越障能力的侦查及医疗救护机器人
移动底盘。本发明是用于搭载机器人进行环境侦查及伤员救护的移动底盘装置,为非承载
式车体结构,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通过全新的底盘设计,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和通过能
力,确保其能穿越复杂地形到达事故现场,实现侦查及救援功能。本发明由车体框架、右履
带轮机构和左履带轮机构组成,车体框架由车体上层结构、车体下层结构组成,机器人履带
式移动底盘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右履带轮机构和左履带轮机构各有一个驱动轮两个从动
轮,右履带轮机构的驱动轴与右轮万向节输出端固接,所述左履带轮机构的驱动轴与左轮
万向节输出端固接。本发明设计简单,可靠性高,功能完备,性能优异,能通过草地、雪地、泥
地、沙漠、沙石地等复杂地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轴侧图。
图2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右履带轮机构104-1和左履带轮机构104-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车体框架103轴侧图。
图5是车体框架103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上层车体框架103-1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下层车体框架103-2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下层车体框架前端103-2-1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下层车体框架后端103-2-2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零部件:
103.车体框架 104-1.右履带轮机构 104-2.左履带轮机构
103-1.上层车体框架 103-2.下层车体框架 103-2-1.下层车体框架前端
103-2-2.下层车体框架后端 1.履带 4.驱动轮
36.左侧履带轮驱动电机 37.右侧履带轮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图3和图9所示,所述机器人履带式移动底盘包括车
体框架103、右履带轮机构104-1和左履带轮机构104-2,所述车体框架103的第一横梁22的
一端与右履带轮机构104-1的内支撑杆2和外支撑杆3固接,所述车体框架103的第二横梁34
的一端与右履带轮机构104-1的内支撑杆2和外支撑杆3固接,将右履带轮机构104-1安装固
定在车体框架103右侧,所述车体框架103的第一横梁22的另一端与左履带轮机构104-2的
内支撑杆2和外支撑杆3固接,所述车体框架103的第二横梁34的另一端与左履带轮机构
104-2的内支撑杆2和外支撑杆3固接,将左履带轮机构104-2安装固定在车体框架103左侧。
所述右履带轮机构104-1和左履带轮机构104-2由履带1、内支撑杆2、外支撑杆3、驱动轮4、
第一从动轮5、第二从动轮6、驱动轴7、第一轮轴8、第二轮轴9组成,所述驱动轴7固接于驱动
轮4的轴心位置,所述驱动轴7两端分别套入轴承10-1和轴承10-2,所述轴承10-1基座固定
在内支撑杆2后段,所述轴承10-2基座固定在外支撑杆3后段,所述第一轮轴8安装在第一从
动轮5轴心位置,所述第一轮轴8两端分别套入轴承10-3和轴承10-4,所述轴承10-3基座固
定在内支撑杆2中段,所述轴承10-4基座固定在外支撑杆3中段,所述第二轮轴9安装在第二
从动轮6轴心位置,所述第二轮轴9两端分别套入轴承10-5和轴承10-6,所述轴承10-5基座
固定在内支撑杆2前段,所述轴承10-6基座固定在外支撑杆3前段,所述履带1将驱动轮4、第
一从动轮5和第二从动轮6包围,使其均与履带1内表面接触,所述右履带轮机构104-1的驱
动轴7与右轮万向节45输出端固接,所述左履带轮机构104-2的驱动轴7与左轮万向节44输
出端固接。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车体框架103包括设备
箱11、车体上层结构103-1、车体下层结构103-2,车体上层结构103-1的铝板18两端分别与
车体下层结构103-2的第一铝板38、第二铝板39后端固接,车体上层结构103-1的短横梁16
两端分别与车体下层结构103-2的第一立柱25、第二立柱23上端固接。所述车体上层结构
103-1由面板12,第一纵梁13,第二纵梁14,短横梁15、16,铝板18、部件17、21,加固件19、20
组成,所述面板12两边分别固接于第一纵梁13、第二纵梁14上部。所述第一纵梁13前端通过
直角连接件与短横梁15、16垂直固接,所述第二纵梁14前端通过直角连接件与短横梁15、16
垂直固接,所述第一纵梁13后端、部件17、铝板18一端依次叠加固接,加固件19一端固接铝
板18,另一端固接第一纵梁13后端,所述第二纵梁14后端、部件21、铝板18另一端依次叠加
固接,加固件20一端固接铝板18,另一端固接第二纵梁14后端。所述车体下层结构103-2包
括前端框架103-2-1和后端框架103-2-2,所述后端框架103-2-2的第一铝板38、第二铝板39
分别固接于前端框架103-2-1的上横梁31下部。
所述前端框架103-2-1由第一立柱25、第二立柱23、第一横梁22、第二横梁34、前加
强部件24、右加强部件26、左加强部件27、后加强部件35、第三立柱30、第四立柱33、上横梁
31、支撑件32、底板21组成,所述第一横梁22固接在底板21中部,所述第一立柱25、第二立柱
23下端分别固接于第一横梁22同一侧面,所述前加强部件24一端固接于第一立柱25上端,
另一端固接于第二立柱23下端,所述右加强部件26、左加强部件27一端分别固接于第一横
梁22同一侧面,所述右加强部件26另一端固接于第三立柱30上端,所述左加强部件27另一
端固接于第四立柱33上端,所述右支撑架28底端固接于第三立柱30上端,所述左支撑架29
底端固接于第四立柱33上端,所述第三立柱30、第四立柱33下端分别垂直固接于第二横梁
34上部,所述上横梁31两端分别垂直固接于第三立柱30、第四立柱33中间部位,所述支撑件
32、后加强部件35两端分别垂直固接于上横梁31、第二横梁34中间部位,所述第二横梁34下
部与底板21后端固接。
所述后端框架103-2-2由第一铝板38、第二铝板39、后横梁40、第一支撑柱41、第二
支撑柱42、电机支架43、右轮万向节45、左轮万向节44、右轮电机37、左轮电机36组成,所述
第一铝板38、第二铝板39后端固接于后横梁40两端的上部,所述后横梁40中部侧面固接第
一支撑柱41、第二支撑柱42上端,所述第一支撑柱41和第二支撑柱42下端之间固接电机支
架43一端,所述右轮电机37底座固接于第二铝板39前端下部,所述右轮电机37前部固接于
电机支架43圆弧缺口处,所述右轮电机37转动轴与右轮万向节45一端固接,所述右轮万向
节45的另一端固接右履带轮机构104-1的驱动轴7一端,所述左轮电机36底座固接于第一铝
板38前端下部,所述左轮电机36前部固接于电机支架43圆弧缺口处,所述左轮电机36转动
轴与左轮万向节44一端固接,所述左轮万向节44的另一端固接左履带轮机构104-2的驱动
轴7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