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领域。
背景技术
窄小河道砂体指三角洲沉积体系内的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它们是陆上分流河道向水下前缘相自然延续形成的,特点在于水下分流中的河道砂体呈豆荚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断续分布,河道砂体发育厚度多为2-5m,河道延伸长短不一,宽度窄小,多在500-600m以内,部分河道砂体宽度小于300m,河道分流间的区域为河间砂体所充填,也多呈条带状分布。窄小河道砂体总体上呈现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层数增多,厚度变薄、渗透率变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变严重的特点:例如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葡一组油层平均有效渗透率为0.72μm2,窄小河道砂体平均有效渗透率为0.43μm2,渗透率明显低于葡一组油层;葡一组油层河道砂平均钻遇率为54.00%,窄小河道砂体的河道砂平均钻遇率为26.41%,较葡一组低27.59个百分点。
为弥补窄小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需限定注聚对象进行开采,将窄小河道砂体的主要注聚对象确定为河道砂和河道边部有效厚度1m以上的非河道砂。由于窄小河道砂体非均质性严重的特性,对发育好的河道及河道边部砂体进行聚驱,对发育差的河间及表外砂体进行水驱,不可避免地出现同一单元内水、聚两驱共存现象。在同一单元内采取水聚同驱方式,在水聚同驱接触带附近容易造成注采关系的不完善,因此协调水聚同驱接触带附近水驱井与聚驱井的注采关系,减少水聚驱相互影响,是窄小河道砂体聚驱井射孔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在同一单元内采取水聚同驱方式存在水聚同驱接触带附近容易造成注采关系不完善的问题,本发明根据窄小河道砂体的发育特点,经过数值模拟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一种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的方法,该方法以河道砂和河道边部有效厚度1m以上的非河道砂为主要注聚对象,以采油井封边,在同一个沉积单元内,对河道砂体及其边部采用聚合物驱油方式,对河间砂体采用注水驱替方式,形成水、聚合物共同驱替。
本发明通过研究给出了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的具体方法,提高了井网控制程度,减小了平面矛盾(由于油层性质在平面上的差异,引起同一油层的各井之间在地层压力、含水上升速度、采油状况方面的差异,各井之间相互制约和干扰,影响油井生产能力的发挥)。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的方法以河道砂和河道边部有效厚度1m以上的非河道砂为主要注聚对象,在同一个沉积单元内,对河道砂体及其边部采用聚合物驱油方式,对河间砂体采用注水驱替方式,形成水、聚合物共同驱替。依据上述总的原则,本实施方式确定了如下几种协调方法:
一是水聚同驱接触带,水驱井进行调整原则上以采油井封边,以保证水驱、聚驱形成各自独立的注采系统。
二是水聚同驱接触带,水驱注水井与聚驱注入井连通,在水驱注水井距聚驱注入井井距大于350m处射孔。
三是水聚同驱接触带,水驱注水井与聚驱采油井连通,在水驱注水井距聚驱采油井井距大于300m处射孔。
四是编制聚驱井射孔方案要以注定采(先确定注入井射孔对象,按照注入井的射孔层对应射开油井,即先定注入层位后定产出层位),以采出油井封边,采出井配合注入井完善注采关系,注入井满足射孔条件进行射孔,而采油井不能满足射孔条件,可放宽采出井射孔标准,有效厚度小于1m的层也进行射孔。
五是如果注入井位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内的零散河间砂上,虽然有效厚度小于1m,可以放宽射孔界限,对注入井进行射孔。
六是单个井点钻遇的砣状砂体,虽然有效厚度大于1m,聚驱井也不进行射孔,坨状砂体作为水驱调整对象,由水驱井进行开采。
七是条带状河道砂体中只要有一个注采连通方向就作为聚驱调整对象,以减少储量损失,位于河道边部变差部位(有效厚度小于1m的部位)的油层,可通过压裂提高动用程度。
八是如果聚驱采出井位于聚驱区域的变差部位(有效厚度小于1m的部位),而同井场(两口井井距50m之内)的水驱采油井位于河道砂内,聚驱采出井不射孔,对水驱采油井射孔来完善聚驱井注采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二:大庆油田已对葡一组油层(葡一组油层以泛滥平原河流相沉积为主,油层发育好,砂岩厚度4-9m,河道砂发育规模大,河道宽度大于1000m,渗透率高,有效渗透率达到0.5μm2以上)进行大规模聚合物驱开采,钻遇的目的层几乎全部射开。窄小河道砂体与葡一组油层相比,有较大的差别。本实施方式按照下述方法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
一、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的主要做法
在新钻井的测井解释成果的基础上,绘制钻井区块的沉积相带图,根据水聚同驱各单元砂体类型的分析,确定窄小河道砂体的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河道边部有效厚度1m以上的非河道砂,并相应确定了协调聚驱注采关系的8种方法,分别为:
一是水驱、聚驱接触带,水驱井进行调整时原则上以采油井封边,以保证水驱、聚驱形成各自独立的注采系统。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51-P37萨III3+4b层,位于聚驱区域射孔,位于相邻水驱区域的水驱采油井北2-350-30井也射孔。
二是水驱、聚驱接触带,水驱注水井与聚驱注入井连通,水驱注水井必须距聚驱注入井井距大于350m方可射孔。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50-P26萨III1层位于河道砂体,距其80m的水驱注水井北2-350-24井虽处于河间部位也未予射孔。
三是水驱、聚驱接触带,水驱注水井与聚驱采油井连通,水驱注水井必须距聚驱采油井井距大于300m方可射孔。
例如聚驱采出井北2-353-P22井在该层位进行射孔,位于300m之外水驱区域的水驱采油井北2-340-22井可以进行射孔,进行水驱开采。
四是编制聚驱井射孔方案时要以注定采(先确定注入井射孔对象,按照注入井的射孔层对应射开油井,即先定注入层位后定产出层位),以采出油井封边,采出井配合注入井完善注采关系,注入井满足射孔条件进行射孔,而采油井不能满足射孔条件,可放宽采出井射孔标准,有效厚度小于1m的层也进行射孔。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52-P24的萨II13+14b层位于河道内,西侧采油井北2-352-P23井位于河间,为完善注采关系可将北2-352-P23井射开,邻近水驱油井北2-351-22也可以射孔。
五是如果注入井位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内的零散河间砂上,虽然有效厚度小于1m,可以放宽射孔界限,对注入井进行射孔。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52-P38井萨III5+6b层处于砂体局部变差部位,砂岩厚度1.0m,有效厚度0.6m,周围4口聚驱采油井均位于河道,虽然该注入井有效厚度小于1m,也可考虑射孔。
六是单个井点钻遇的砣状砂体,虽然有效厚度大于1m,聚驱井也不进行射孔,作为水驱调整对象,由水驱井进行开采。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41-P36井萨III2层处于坨状砂体内,砂岩厚度3.0m,有效厚度2.0m,满足聚驱射孔条件,但由于坨状砂体位于水驱区域内,聚驱井不进行射孔。
七是条带状河道砂体中只要有一个注采连通方向就作为聚驱调整对象,以减少储量损失,位于河道边部变差部位(有效厚度小于1m的部位)的油层,可通过压裂提高动用程度。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50-P30井萨III2层处于窄条状河道砂体内,上部、下部的采出井也处于河道砂体内,这三口井射开后可以构成两个注采连通方向,因此对这三口聚驱井进行射孔,聚驱开采河道砂内的原油。左右两侧的采出井处于河间砂内,有效厚度虽然小于1m,但为了构成完整的聚驱注采关系,也进行射孔,由于这两口井油层发育差,进行压裂,提高油层渗透能力。
八是如果聚驱采出井位于聚驱区域的变差部位(有效厚度小于1m的部位),而同井场(两口井井距50m之内)的水驱采油井位于河道砂内,聚驱采出井不射孔,对水驱采油井射孔来完善聚驱井注采关系。
例如聚驱注入井北2-342-P27井萨II13+14a层位于河道,西侧采油井北2-342-P26井位于河间,有效厚度只有0.5m,不进行射孔,将距北2-342-P26井50m且位于河道的水驱油井北2-341-24井射开,完善了聚驱的注采关系,增加调整厚度4.0m。
二、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方法的应用情况
经过两年多的潜心攻关,按照前期模拟射孔和新井完钻后精细地质解剖,根据研究得出的协调两驱注采关系的8种方法,编制实施的射孔方案不仅使断层密布的北二西西块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控制程度达到了方案预测的70.6%,而且进一步提高到81.7%。
通过协调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注采关系,进行水聚区域的划分,并在开采对象上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使得射孔对象层间差异明显减小,注入井层间渗透率级差只有2.1,射孔对象均质性较好;低效井比例减少,使单井射开厚度小于6m的井比例降低到11.0%;通过协调注采关系方法的研究,使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到80%以上,达到81.7%,提高了11.1%,为提高窄小河道砂体聚驱效果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