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耐磨损易清洗上衣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服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耐磨损易清洗上衣。
背景技术
现有的衣服,尤其是棉服穿着时间比较长,衣领、袖口及肘部区域容易被磨损和出
现污渍,经常会出现其他地方完好无损,领口或者袖口及肘部区磨损起毛,丢弃不穿有
些可惜,穿着又不美观,或者是其他区域比较干净,而领口有油,袖口有污渍,经常性
的整体清洗容易损坏面料及保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耐磨损易清洗上衣,不仅耐磨损而且便于清洗,能有
效延长衣服的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耐磨损易清洗上衣,包括衣身,两个衣袖和衣领,
所述衣领与所述衣身为可拆卸连接,所述衣领为两个,其中一个为备用衣领,所述衣袖
为双层结构,包括内衬层和外层,所述外层的内表面与肘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海绵垫,
所述衣袖由袖身部和袖头组成,所述袖头上与袖身部的连接位置设有纽扣,所述袖身部
与袖头连接处的外表面设有遮挡边,可将纽扣遮挡在其下不影响美观,所述袖头上设有
套层,所述套层可固定在袖头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上,所述套层的一端与袖头远离袖身部
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套层的另一端上设有纽扣套,通过纽扣与袖头和袖身连接的一
端固定。
进一步,所述衣领与所述衣身通过拉链或纽扣连接。
进一步,所述衣领与所述衣身连接处的外表面设置有遮挡边,可遮挡住拉链,不使
拉链外露影响美观。
进一步,所述纽扣为透明的圆形带孔纽扣,分别排布在袖头的内衬层和外层上。
进一步,所述海绵垫为椭圆形,与胳膊肘部区域大小相适应。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衣服的衣领部位容易出现磨损和污渍,衣领与衣身为可拆卸连接,可随时将脏的
衣领卸下清洗并换上备用衣领,保持衣领的干净并减少磨损;
2、现有的衣服为了减少肘部位置的磨损,多采用在衣袖外表面对应肘部的位置设置
一个防磨区域,该区域的颜色布料大多与衣服本体颜色不同,在一些人看来不够美观,
而本发明中设置在衣袖外层内表面上的椭圆形海绵垫可以缓冲肘部与桌面等硬物的摩
擦,减少磨损,而又不影响美观;
3、人们为了避免袖头沾染污渍,有时会专门带上一副套袖,但是随身携带很麻烦,
有时想用却发现没带,本发明在袖身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套层,可有效地保护袖口不被弄
脏,而且套层不用时可方便地收入袖头的内表面,当套层脏了又可以方便地拆卸下来进
行清洗。
4、本发明中的上衣耐磨损,易脏处容易清洗而且有效延长了穿着时间和穿着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备用衣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衣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袖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衣身 2、衣袖 3、衣领
4、备用衣领 5、内衬层 6、外层
7、海绵垫 8、袖身部 9、袖头
10、纽扣 11、遮挡边 12、套层
13、纽扣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一种新型耐磨损易清洗上衣,包括衣身1,两个衣袖2和衣领
3,所述衣领3与所述衣身1为可拆卸连接,所述衣领3为两个,其中一个为备用衣领4,
所述衣袖2为双层结构,包括内衬层5和外层6,所述外层6的内表面与肘部相对应的位
置设置有海绵垫7,所述衣袖2由袖身部8和袖头9组成,所述袖头9上与袖身部8的连
接位置设有纽扣10,所述袖身部8与袖头9连接处的外表面设有遮挡边11,可将纽扣10
遮挡在其下不影响美观,所述袖头9上设有套层12,所述套层12可固定在袖头9的外表
面或内表面上,所述套层12的一端与袖头9远离袖身部8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套层
12的另一端上设有纽扣套13,通过纽扣10与袖头9和袖身部8连接的一端固定,所述
衣领3与所述衣身1通过拉链或纽扣连接,所述衣领3与所述衣身1连接处的外表面设
置有遮挡边,可遮挡住拉链,不使拉链外露影响美观,所述纽扣10为透明的圆形带孔纽
扣,分别排布在袖头9的内衬层5和外层6的外表面上,所述海绵垫7为椭圆形,与胳
膊肘部区域大小相适应。
本实例的使用过程:当衣领3因为长时间穿着而有污渍时,可将衣领3卸下进行清
洗,更换上备用衣领4,两个衣领交替使用,可使衣领保持干净而且减少磨损,当穿着衣
服进行伏案工作或者从事其他易弄脏袖口的事情时,将套层12罩在袖头9上,通过设置
在袖头9外表面的纽扣10与袖头固定,遮挡边11将纽扣遮挡住,当不想用套层12时,
将套层12的一端从袖头9外表面的纽扣10上卸下,将其放入袖头9内部,通过袖头9
内表面的纽扣10与袖头9固定,相当于在袖头9内又形成了一个内衬层,当套层12脏
了,可将其卸下清洗,即减少了对袖头9的磨损又保持了袖头9的干净,而且设置在衣
袖2外层6内表面上的椭圆形海绵垫7可以缓冲肘部与桌面等硬物的摩擦,减少磨损,
而又不影响美观。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
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