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改性纤维素纤维及其应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纤维表面改性,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纤
维的改性方法、所制得的改性纤维素纤维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天然纤维素纤维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资源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尤其是木质纤维,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机械性
能好,是一种理想的增强纤维,可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
从而提高聚合物材料的韧性、强度等多种性能。
然而,天然纤维素纤维的富羟基结构赋予其很强的亲水性,
极大限制了其在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方面的应用。一方面,大
多数聚合物材料的是疏水的,纤维素纤维的强亲水性使其在疏
水聚合物材料中难以均匀分散,且纤维-聚合物材料界面作用力
很弱,填充改性效果难以发挥;另一方面,纤维素纤维的亲水
性,使得纤维界面成为水分子在聚合物材料中渗透迁移的通道,
导致聚合物材料耐水差,遇水或潮湿环境会吸水膨胀,甚至变
形,尺寸稳定性很差。因此,对纤维素纤维进行疏水改性是解
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纤维素疏水改性方面,报道较多的是以铈盐为引发剂引
发加成聚合型烯类单体在纤维素纤维表面接枝聚合,形成疏水
接枝链。此类方法在纤维表面接枝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链很长,
导致纤维容易缠结,不易分散,且此反应属于自由基聚合反应,
普遍存在链转移副反应,大量单体生成非接枝链,导致纤维素
纤维的表面接枝效率不高,纤维改性效率低。
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精确控制自由基
加成聚合产物的链长或分子量,表面可控自由基聚合则实现了
纤维素表面接枝链长的可设计化调控。如专利CN1970876A提
供了一种制备疏水性纤维的方法,采用表面ATRP技术实现了纤
维素纤维接枝链长的可控性,但是ATRP需要使用过渡金属催化
剂和毒性较大的有机胺助催化剂,接枝改性后脱除这些催化剂
和助催化剂残余物过程复杂、成本高。其它此类方法多具有操
作步骤繁多,试剂种类多、毒性强,生产成本高,难以实际应
用等缺陷。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改性纤维素纤维通过引入疏水接枝链
来提高纤维素纤维的疏水性,即:通过改善纤维素纤维的物理
性能来提高纤维素纤维与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和界面作用
力,未考虑通过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料间化学键合来提高二
者间的界面作用力。
综上所述,目前为止纤维素纤维疏水改性领域迫切需要一
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无毒、环保,改性后保持纤维良好
分散性的表面疏水改性技术和强化纤维-疏水聚合物材料界面
作用的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对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进
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利用醇盐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预处理,
可以使纤维具有引发疏水性环氧单体进行开环聚合接枝的特
性,在纤维表面生成聚醚接枝链,改善纤维疏水性和分散性;
当引入含有可加成聚合的不饱和键的环氧单体进行接枝改性
时,改性纤维表面的接枝链可参与不饱和聚合物交联固化反应,
在纤维和聚合物材料之间形成共价键,增强纤维与聚合物材料
间的界面作用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
(1)一种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将纤维素纤维用醇盐进行预处理,干燥;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纤维与环氧单
体混合,搅拌,得到混合物;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加热,搅拌反应;
步骤4),除去反应体系中的环氧单体,剩余物清洗后干燥,
得到改性的纤维素纤维。
(2)一种根据如上述(1)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
制备的改性纤维素纤维。
(3)一种如上述(2)所述的改性纤维素纤维用于填充改
性聚合物材料的应用。
以下详细介绍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纤维素纤维用醇盐进行预处理,干燥。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素纤维为植物
纤维,可以是木质纤维或草本纤维等等,对纤维的长短、粗细
及是否经过打浆处理无特别要求。所述纤维素纤维应为干态纤
维,即不含肉眼可见的水分,优选在使用前将纤维于不超过
100℃温度下干燥至恒重。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将纤维素纤维用醇盐进
行预处理,纤维素纤维表面的羟基经过醇盐预处理后形成能引
发环氧单体开环聚合的醇盐结构,使得环氧单体能通过接枝反
应接枝到纤维表面,不需要加入其它引发剂。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使用醇盐的醇溶液对纤
维素纤维进行预处理,所述醇盐优选为碱金属醇盐,更优选为
C1-C4烷基醇的碱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其反应活性强,且与
纤维素纤维表面的羟基反应后生成低沸点的C1-C4烷基醇,易于
除去,进一步优选为甲醇钾、甲醇钠、乙醇钾、乙醇钠、丙醇
钾、丙醇钠、丁醇钾和丁醇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醇用于溶解醇盐,并作为醇盐与纤维素纤维反应的介
质,优选为C1-C4烷基醇中的一种或几种,即甲醇、乙醇、丙醇
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沸点较低,易于除去,更优选为甲醇
和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合适量的醇盐的醇
溶液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预处理,若醇盐的用量过少,纤维表面
的羟基不能被有效活化,其引发环氧单体进行开环聚合的能力
差,接枝效果差;若醇盐的用量过多,则会破坏纤维的构造,
导致纤维强度下降,按照重量份数计,对100份所述纤维素纤维
进行预处理需使用醇盐1~20份,优选为5~20份。
所述醇盐的醇溶液是将醇盐溶解在醇中得到的溶液,所述
醇既作为醇盐的溶剂,又作为反应的介质,若醇的用量过少,
醇盐与纤维素纤维难以充分混匀,反应速率低;若醇的用量过
多,会增加反应结束后除去、回收醇的负荷,降低处理效率,
增加成本,按照重量份数计,对100份所述纤维素纤维进行预处
理需使用醇100~300份。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处理的温度为
10~50℃,温度高于50℃会破坏纤维构造,优选为20~30℃,从
节能方面考虑可以在室温进行,不需要采取特别的控温措施。
所述预处理的时间为2~48小时,若预处理时间过短,不能
有效活化纤维表面的羟基;若预处理时间过长,则处理效率低,
优选为5~24小时。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步骤的目的为
除去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纤维上的醇和水,以避免醇和水对后续
接枝反应的影响。除去醇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是本领域
中常用的常压加热挥发、减压加热挥发或减压蒸馏等等,醇可
回收再利用,回收醇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是本领域中常
用的冷凝收集等等;除去水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是本领
域中常用的加热挥发、减压加热挥发、减压蒸馏或加热烘干等
等,优选加热烘干至恒重。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纤维与环氧单
体混合,搅拌,得到混合物。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环氧单体为环氧单
体Ⅰ和环氧单体Ⅱ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环氧单体Ⅰ具有如下式(Ⅰ)所示结构:
式(Ⅰ)
其中,-R为疏水基团,优选为烷基、苯基或烷基取代苯基,
具有突出的疏水性,所述环氧单体Ⅰ进一步优选为氧化苯乙烯。
所述环氧单体Ⅱ具有如下式(Ⅱ)所示结构:
其中,-R′为含有不饱和键的疏水基团,优选为含有碳-碳
不饱和键的疏水基团,所述环氧单体Ⅱ中的不饱和键使得接枝
链具有自由基加成聚合或交联位点,可参与聚合物材料的交联
反应,通过共价键连接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和聚合物材料,进
一步增强改性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所
述环氧单体Ⅱ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烯丙基缩
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两种。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将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纤
维与环氧单体以特定比例混合,若环氧单体的用量过少,改性
的纤维素纤维难以具有明显的疏水性;若环氧单体的用量过多,
则会导致接枝量过高,使纤维丧失植物纤维的特性,按照重量
份数计,100份预处理后的纤维素纤维需要环氧单体1~300份,
优选为5~100份,更优选为10~50份。
当所述环氧单体为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组成的混合物
时,其中环氧单体Ⅰ与环氧单体Ⅱ的重量比为10:2~5,优选将
环氧单体Ⅰ与环氧单体Ⅱ先混合均匀,再加入预处理后的纤维
素纤维中。
由于空气和水会影响环氧单体开环接枝反应,因此,本发
明中所述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在使用前均需经过除水和除
氧处理,处理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是本领域中常用的分子
筛干燥、向待处理液体中鼓泡惰性气体或冷冻抽真空干燥等等。
另外,所用反应容器也必须进行干燥处理,对干燥反应容
器的方式不做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可行的
干燥方法,如:在120~150℃条件下干燥3~5小时。
整个接枝反应过程应在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反应容器进
行干燥处理后密封,通入惰性气体的同时冷却至室温,然后在
惰性气体气氛中加料、密封,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优
选为氮气。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对混合物进行搅拌,搅
拌的目的是使所述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在反应之前能均匀
分布于纤维表面。对搅拌形式不做特别限定,可以是本领域中
常用的磁力搅拌或机械搅拌等等,只要能使纤维在反应容器中
处于翻滚状态即可。经过充分搅拌,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
在反应容器中达到气液平衡并均匀吸附于纤维表面,从而获得
均匀的接枝改性效果,所述搅拌时间为2~24小时,优选为6~12
小时。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加热,搅拌反应。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开环接枝反应在加
热条件下进行,若反应温度过低,环氧单体的反应活性很低,
开环接枝反应难以进行且接枝效果不明显;若反应温度过高,
环氧单体以气态形式大量存在于气相中,难以参加反应,导致
开环接枝反应速率低,因此,优选将混合物加热至60~120℃进
行反应,更优选为80~100℃,以提高反应速率和接枝效率。
另外,应控制合适的反应时间,若反应时间过短,环氧单
体的转化率低;若反应时间过长,反应体系内剩余环氧单体量
下降,导致反应速率降低且效率下降,因此,优选控制反应时
间为6~48小时,更优选为12~24小时。
步骤4),除去反应体系中的环氧单体,剩余物清洗后干燥,
得到改性的纤维素纤维。
对除去未聚合的环氧单体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采用本
领域中常用的减压蒸馏等等。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剩余物用醇进行清洗,
醇洗的目的是将接枝链端基的醇盐转化为醇,消除吸潮性,所
述醇优选为C1-C4烷基醇中的一种或几种,即甲醇、乙醇、丙醇
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沸点较低,易于除去,更优选为与步
骤1)中预处理过程相同的醇,以简化醇的去除和回收工艺,降
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以上步骤4)中所得的改性纤维素纤维的接枝
率为1%~50%,优选5%~30%,水滴接触角大于90°。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根据如上所述的
改性方法制备的改性纤维素纤维,其接枝率为1%~50%,优选
5%~30%,水滴接触角大于90°。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利用环氧单体开环聚合
反应对所述纤维素纤维上的亲水性羟基进行接枝改性,得到所
述改性纤维素纤维,使用的环氧单体结构和种类对改性纤维素
纤维的性质具有很大影响。
当只使用如上所述环氧单体Ⅰ对纤维素纤维进行改性时,
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羟基上连接有疏水接枝链,其疏水性提
高,在疏水聚合物中容易分散,且与疏水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
和界面作用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将其用于所述疏水聚合物材料
的填充改性;
当使用如上所述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组成的混合物对
纤维素纤维进行改性时,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羟基上连接有
疏水接枝链和/或含有不饱和键的疏水接枝链,其中,含有不饱
和键的疏水接枝链具有自由基加成聚合或交联位点,可参与聚
合物的交联反应,通过共价键连接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和聚合
物材料,进一步增强改性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界面
作用力,因此,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不但疏水性得到提高,其
与疏水聚合物材料间的界面作用力通过物理及化学双重方式得
到显著增强,有利于将其用于所述疏水聚合物材料的填充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改性纤维素
纤维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应用于填充
改性聚合物材料。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材料为疏水
聚合物材料,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疏水性增强,在疏水聚合物
材料中更易分散,且与疏水聚合物材料间的界面相容性和界面
作用力更强。
当只使用如上所述环氧单体Ⅰ对纤维素纤维进行改性时,
所述聚合物材料为任意疏水聚合物材料;
当使用如上所述环氧单体Ⅰ和环氧单体Ⅱ组成的混合物对
纤维素纤维进行改性时,所述聚合物材料为不饱和疏水聚合物
材料,使得改性纤维素纤维所含具有不饱和键的疏水接枝链可
参与不饱和疏水聚合物材料的交联反应,通过共价键连接所述
改性纤维素纤维和聚合物材料,进一步增强改性纤维素纤维与
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应
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的方法包括:将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
聚合物材料及其单体和任选的引发剂溶解混合,模压成型,得
到改性纤维素纤维填充的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引发剂为可
引发不饱和键聚合反应的物质。
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填充的聚合物材料具有更好的界面相
容性和耐水性,其使用性得到增强,且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采用环氧单体Ⅰ
和/或环氧单体Ⅱ对纤维素纤维的羟基进行接枝改性,一方面提
高了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疏水性,使其在疏水聚合物材料中具有
更好的分散性,且与疏水聚合物材料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含有不饱和键的接枝链具有自由基加成聚合或交联位
点,可参与聚合物材料的交联反应,通过共价键连接改性纤维
素纤维和聚合物材料,进一步增强改性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
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
(2)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采用环氧单体的
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为接枝改性的反应基础,选用合适的环氧
单体种类并控制反应条件,使得接枝链长度适宜,保持了纤维
素纤维的形态结构,避免因接枝链过长而导致纤维之间缠结、
难以分散,从而影响纤维的性质和使用性,且环氧单体的转化
率高,接枝改性效率高;
(3)本发明提供的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方法将纤维素纤维用
醇盐进行预处理,将纤维素上的羟基转变为醇盐,引发环氧单
体进行开环聚合反应,不需要再加入其它引发剂,降低成本,
所述改性方法简单,安全环保,产物纯净、安全,便于实际应
用;
(4)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纤维素纤维疏水性强,在疏水聚合
物材料中分散性好,与疏水聚合物材料间的界面相容性好,另
外,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可通过接枝链上的不饱和键参与不饱
和聚合物材料的交联反应,进一步增强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界
面作用力,有利于将其应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
(5)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纤维素纤维的应用将所述改性纤维
素纤维应用于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填充改性后的聚合物材料
的吸水率和吸潮率得到显著降低,耐水性增强,提高了尺寸稳
定性,且界面相容性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接触角测定图;
图2示出实施例4和对比例2的吸水率-时间曲线图;
图3示出实施例4和对比例2的吸潮率-时间曲线图;
图4示出实施例4和对比例2的界面形态观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实验例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通过这些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实施例
实施例中所用试剂的商购信息如下:
实施例1 氧化苯乙烯的开环聚合
称取20.5g氧化苯乙烯、0.576g叔丁醇钾引发剂加入到体积
为100mL的经预先干燥的反应器中,放入磁子,充氮排氧10分
钟后封口,置于95℃的恒温水浴中加热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反
应24h。然后降温至60℃,加入2g甲醇,搅拌10分钟终止反应。
实施例2 氧化苯乙烯接枝改性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将木质纤维于80℃真空干燥24h,然后于100℃继续真空干
燥2h左右,达到恒重。称取27.0g上述干燥的木质纤维,加入乙
醇钠的乙醇溶液中(其中含有4.1g乙醇钠和54.0g乙醇),室温
搅拌24h,经醇盐处理后于65℃抽真空脱除乙醇和所携带的微量
水分,然后于100℃抽真空干燥2h。氮气环境下取25.0g经醇钠
预处理并干燥的纤维放入预先干燥的反应瓶中,反复抽真空/
通氮气3次,将空气排除干净,密封,用注射器将10.0g经脱水
干燥的氧化苯乙烯加入上述反应器中,通氮气10min,室温下
机械搅拌8h,使得氧化苯乙烯单体均匀分布于纤维上,然后于
80℃加热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减压回收未反应的氧化苯乙烯单
体,然后用100mL乙醇清洗产物,过滤、干燥,测接触角时将
产物压成薄片。
实施例3 氧化苯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接枝改性纤维素纤
维的制备
将木质纤维于80℃真空干燥24h,然后于100℃继续真空干
燥2h左右,达到恒重。称取30.0g上述干燥的木质纤维,加入乙
醇钾的乙醇溶液中(其中含有4.5g乙醇钾和60.0g乙醇),室温
搅拌24h,经醇盐处理后于65℃抽真空脱除乙醇和所携带的微量
水分,然后于100℃抽真空干燥2h。氮气环境下取25.0g经醇钾
预处理并干燥的纤维放入预先干燥的反应瓶中,反复抽真空/
通氮气3次,将空气排除干净,密封,将7.5g经脱水干燥的氧化
苯乙烯和2.5g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将上
述环氧单体混合物加入上述反应器中,通氮气10min,室温下
机械搅拌10h,使得环氧单体均匀分布于纤维上,然后于85℃加
热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减压回收未反应的环氧单体,然后用
120mL乙醇清洗产物,过滤、干燥。
实施例4 改性纤维素纤维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用实施例3制得的氧化苯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接枝改性
纤维素纤维填充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按照重量份数计,用量
分别为: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100份;
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剂(BPO),1份;
改性纤维素纤维,5.3份
将引发剂溶于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然后加入改性纤维素纤
维,搅拌均匀,将混合物抽真空除去搅拌所产生的气泡,然后
倒入模腔尺寸为80mm×10mm×4mm模具中,于80℃热压3h,然
后100℃热压2h,得到固化的聚合物材料试样。
对比例
对比例1
按照类似于本发明实施例2中所述方法制备改性纤维素纤
维,区别在于,纤维素纤维不经过醇盐预处理。
对比例2
按照类似于本发明实施例4中所述方法制备纤维素纤维填
充改性聚合物材料,区别在于,使用的纤维素纤维为未经过任
何改性的木质纤维。
实验例
实验例1 分子量表征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
仪器:HLC-8230GPC全自动凝胶渗透色谱仪(日本TOSOH
公司);
流动相:四氢呋喃;
样品浓度:4mg/mL;
测试温度:40℃;
流速:0.35mL/min;
标样:单分散聚苯乙烯。
采用上述方法对实施例1制得的氧化苯乙烯聚合物进行测
试,结果显示其数均分子量为1922,分子量分布1.20,为低分
子量齐聚物。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环氧单体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反
应不会生成过长的聚合物链,因此,将其用于纤维素纤维表面
接枝改性时可得到适宜长度的接枝链,避免因接枝链过长而导
致纤维之间缠结、难以分散。
实验例2 单体转化率测定
用1H-NMR波谱法测定实施例1中氧化苯乙烯单体的转化
率,通过峰面积计算得出单体转化率为87%。
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环氧单体对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效率高。
实验例3 接触角测定
将所述改性纤维素纤维压制成约0.1mm的薄片,在薄片上
滴加去离子水滴,于室温测定水滴动态接触角,接触角-时间曲
线上拐点所对应的接触角视为改性纤维的水滴接触角,代表性
时间点的结果见图1。
仪器:JC2000C1接触角测量仪(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
限公司)。
如图1所示,实施例2制得的纤维薄片在水滴停留8秒时接触
角仍大于90°,而对比例1制得的纤维薄片在水滴接触4秒内已完
全被纤维所吸收,接触角几乎为0°。说明未经醇盐预处理的纤
维素纤维无接枝聚合活性,无法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改性,
纤维素纤维的疏水性差;而纤维素纤维经醇盐预处理后,可在
纤维表面发生环氧单体开环接枝聚合反应,形成疏水接枝链,
从而进行改性,制得的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疏水性得到显著提高。
实验例4 吸水率和吸潮率测试
通过吸水率和吸潮率来表征改性纤维素纤维填充聚合物材
料的耐水性,吸水率和吸潮率越低,耐水性越好。
吸水率测试:将试样浸泡在30℃去离子水中,每间隔一段
时间取出,拭干试样表面水分、称重,与浸泡前试样的质量进
行比较,按下式计算吸水率:
吸水率=(mt-m0)/m0×100%
其中,mt为浸泡t小时后试样的质量(g),m0为浸泡前试样
的质量(g)。
吸潮率测试:将试样置于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90%的
恒温恒湿箱中,每间隔一段时间取出、称重,与最初试样的质
量进行比较,按下式计算吸潮率:
吸潮率=(mt′-m0′)/m0′×100%
其中,mt′为吸潮处理t小时后试样的质量(g),m0′为吸潮
前处理前试样的质量(g)。
以处理时间为横坐标,吸水率或吸潮率为纵坐标,分别绘
制吸水率-时间和吸潮率-时间曲线图,结果见图2和图3。
如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4制得的纤维填充改性不饱和聚酯
树脂材料的吸水率和吸潮率均明显低于对比例2制得的聚合物
材料,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纤维素纤维填充的不饱和聚酯树
脂材料的耐水性得到显著提高。
实验例5 界面形态观测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纤维素纤维填充改性聚合物材料
中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界面形态,结果见图4。
仪器:Hitachi S-4700扫描电子显微镜。
如图4所示,对比例2制得的聚合物材料中纤维与聚合物的
界面处,聚合物对纤维无润湿,说明未改性纤维与疏水不饱和
聚合物材料之间界面相容性差;而实施例4制得的聚合物材料中
纤维与聚合物的面结合紧密,聚合物对纤维润湿良好,说明本
发明提供的改性纤维素纤维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
得到强化,界面相容性显著改善。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
说明。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发明的
阐述性解释,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在不超
出本发明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内容及
其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进、等价替换或修饰,这些均落入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