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类稠合衍生物及其用途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其为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类稠合衍生物以及关于此化合
物的应用。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式(1)或式(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以及一种利用
具有式(1)或式(2)结构的化合物于发光层的材料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及其相关装置、平板
等。
背景技术
有机电激发光(有机EL)是一种发光二极管(LED),其中发光层是由有机化合物制
成的膜,其可在相对应的电流下发出光线。有机化合物的发光层夹设于两个电极之间。有机
EL由于其高照明、低重量、超薄外形、自照明而无须背光、低功耗、宽视角、高对比度、制造方
法简单以及反应时间快速的特性而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中。
第一次观察到有机材料电激发光的现象是在1950年代早期由安德烈贝纳诺斯
(Andre Bernanose)和同事在法国南锡大学(Nancy-Université)进行的。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的马丁蒲伯(Martin Pope)和其同事在1963年第一次在真空下于掺杂有
并四苯的蒽的单一纯晶体上观察直流电(DC)电激发光。
第一个二极管组件在1987年由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的邓青云(Ching
W.Tang)和史蒂文凡斯莱克(Steven Van Slyke)所发表。该组件使用具有分离设置的电洞
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的双层结构,使得工作电压降低并且改进效率,引领当今时代的有机
EL研究和组件生产。
典型地,有机EL是由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材料层构成,其包含有电洞传输层
(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发光层(emitting layer,EM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有机EL的基本机制涉及载子(carrier)的注入、载子的传输、重
组以及形成激子(exciton)以发光。当外部电压施加到有机发光组件时,电子和电洞分别自
阴极和阳极注入,电子将从阴极注入到最低未占用分子轨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中,而电洞将从阳极注入到最高占用分子轨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中。当电子与电洞在发光层中重组时,形成激子并且
随后发光。当发光分子吸收能量而达到激发态时,依据电子和电洞的自旋组合,激子可呈单
重态或三重态。75%的激子通过电子和电洞的重组形成而达到三重激发态。从三重态衰减
是自旋禁阻(self forbidden)的。因此,荧光电激发光组件仅具有25%的内部量子效率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相较于荧光电激发光组件,磷光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利用
自旋-轨域相互作用(spin-orbit interaction)可促进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系统间穿
越(intersystem crossing),因而获得来自单重态和三重态两者的发光,且电激发光组件
的内部量子效率自25%升至100%。自旋-轨域相互作用可通过诸如铱(iridium)、铑
(rhodium)、铂(platinum)、钯(palladium)等的重原子(heavy atom)来完成,且可以从有机
金属络合物中被激发的金属至配位基的电荷转移(metal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
MLCT)态观察到磷光转换(phosphorescent transition)的现象。
三重态及单重态激子均能被有机EL利用。由于与单重态激子相比,三重态激子具
有较长的半衰期及扩散长度,磷光有机EL一般需要在发光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设置额外的
电洞阻挡层(hole blocking layer,HBL)或需要在发光层与电洞传输层之间的电子阻挡层
(electron blocking layer,EBL)。使用电洞阻挡层或电子阻挡层的目的是限制所注入的
电洞及电子之间的重组,以及使位于发光层内产生的激子呈现松弛(relaxation),因而得
以改进组件的效率。为了满足这些作用,电洞阻挡材料或电子阻挡材料必须具有适合用来
阻断电洞或电子自发光层传输至电子传输层或至第洞传输层的HOMO与LUMO能阶。
近年来,安达教授(Adachi)及其同事研发一种结合热活化型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机制的新型荧光有机EL组件,其是通过反向系统
间穿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机制,将自旋禁阻的三重态激子转化至单
重态能阶以获得激子形成的高效率的一种具有前景的方式。
以AMOLED或OLED发光片(lighting panel)的全彩平板显示器(full-colored
flat panel display)而言,目前发光层中的磷光主体用途的相关材料在工业化应用上仍
然在半衰期、效率及驱动电压等方面不尽理想,这类材料仍有缺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欲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热稳
定性、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及长半衰期的发光组件。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如式(1)或式(2)所
示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可用作有机EL组件中发光层的磷光主体,或者是热活化延迟荧光
相关材料,使组件具备良好的电荷载子移动率及优异的操作耐受性,并且可降低驱动电压
及功率消耗、增加效率及半衰期时间等,并且在工业实践上具有经济优势。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化合物,其可以用作有机EL组件中发光层
的磷光主体、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热活化延迟荧光掺杂剂等,或者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用
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包括如下所述的化合物。本
发明的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可广泛地应用或设置于各种具备有机发光功能的有机发光装置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发光平板(lighting panel)以及/或背光平板
(backlight panel)中。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其可以应用于有机EL组件中,并且具有以下式(1)或式
(2)所示的结构:
其中L1及L2分别表示单键、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
(arylene group)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heteroarylene group);m表示0至8的整数,G1及G2分别表示具有6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
或未经取代的芳基(aryl group)或具有3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
(heteroaryl group),并且其中一者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phenyl group)、经取
代或未经取代的萘基(naphth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biphenyl group)、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咔唑基(carbazol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双咔唑基
(biscarbazol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di-benzofuranyl group)、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dibenzothiophen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三
嗪基(triazin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嗪基(diazin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
代的吡啶基(pyridinyl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啡啉基(phenanthroline group)、经
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吖啶基(dihydroacridine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吩噻嗪基
(phenothi-azine group)、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吩恶嗪基(phenoxazine group)或经取代
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吩嗪基(dihydrophenazine);X1至X8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s),且每一
Rs各自表示氢原子(hydrogen)、卤素(halide)、含碳取代基或连接至基于三亚苯的稠合咔
唑环(fused carbazole ring)的单键;R1至R3表示选自由氢原子、卤素、具有1至30个碳原子
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alkyl group)、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
基(aryl group)、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烷基(aralkyl group)以及
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heteroaryl group)所组成的群组。
较佳地,前述式(1)或式(2)中,其中的L1及L2可分别进一步以下列式(3)所示的结
构所表示:
其中Y1至Y5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s),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或含碳取
代基。
较佳地,G1及G2可分别表示选自由下列通式所示结构所组成的群组中的其中一种:
此外,依据本发明,前述含碳取代基可为烷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亚芳基或杂
亚芳基;进一步而言,前述含碳取代基可为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
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
取代的芳烷基、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
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本发明另涉及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包括对电极、至少一发光层以及一个或
多个有机薄膜层,其中该对电极由阴极和阳极所组成,发光层及有机薄膜层均设置于该对
电极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且发光层可包括一种如前所述的化合物。
较佳地,发光层可发出的光线包括红色、黄色、蓝色或绿色等的单一颜色的磷光,
或至少二种以上颜色混合发出的磷光,而在发光层中所包含的前述化合物亦可用以作为磷
光发光主体(phosphorescent host);更佳的是,若发光层是用来作为发射磷光的用途,可
再包括其它的磷光掺杂剂(phosphorescent dopant),诸如:铱金属络合物(iridium
complexes)或其它可替代的有机金属类络合物。
较佳地,发光层亦可发出的光线包括红色、黄色、蓝色或绿色等的单一颜色的热活
化延迟荧光,或至少二种以上颜色混合发出的热活化延迟荧光,而在发光层中所包含的前
述化合物亦可用以作为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host)或热活化延迟荧光掺杂剂(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dopant)。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发光装置(light emitting device),其包括如前所述的有机
电激发光组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发光平板(lighting panel),其包括如前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
组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背光平板(backlight panel),其包括如前所述的有机电激发
光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有机EL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6透明电极 7电洞注入层
8电洞传输层 9电子阻挡层
10发射层 11电洞阻挡层
12电子传输层 13电子注入层
14金属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类稠合衍生物(triphenylene-based fused
bicarbazole derivative)以及一种使用此类化合物的有机EL组件及相关装置。在下文中
将提供生产、结构以及要素的详细描述以充分理解本发明。明显地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定细节。另一方面,已知的常见要素和程序并未详细描
述于本发明中,且不应对本发明产生不必要的限制。现提供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但是,应认识到本发明可以在除了明确描述的实施例之外的多种其它
实施例中广泛实践,即,本发明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并且除了如所附权利要求中
所指定外,本发明的范围不受明确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合物,其为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类稠合衍生物,且具有式(1)或
式(2)所示的结构。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此化合物可以用作有机EL组件的发光层中的磷光发
光主体、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或热活化延迟荧光掺杂剂。在一更佳实施例中,有机EL组件的
发光层中的磷光发光主体、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或热活化延迟荧光掺杂剂实质上由式(1)
或式(2)化合物所组成。前述式(1)及式(2)的结构如下列所示:
其中L1及L2分别表示单键、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
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m表示0至8的整数,G1及G2分别表示
具有6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或具有3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
代的杂芳基,并且G1及G2中至少其中一者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
的萘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咔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双
咔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三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啶基、经取代或未
经取代的啡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吖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吩噻嗪基、经取代
或未经取代的吩恶嗪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吩嗪基;X1至X8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
(Rs),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连接至基于三亚苯的稠合咔唑环的单键或含碳取代
基;R1至R3表示选自由氢原子、卤素、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有6
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
烷基以及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所组成的群组。在一较佳实施
例中,每一Rs所表示的含碳取代基可为烷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亚芳基、杂亚芳基等,或
其他可替代的基团;在一更佳实施例中,每一Rs所表示的含碳取代基可以是具有1至30个碳
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
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烷基、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
杂芳基、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
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根据上文提及的式(1)或式(2)化合物,其中L1及L2可分别进一
步以下列式(3)所示的结构所表示:
其中Y1至Y5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s),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或含碳取
代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含碳取代基可为烷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亚芳基、杂亚芳
基等,或其他可替代的基团;在一更佳实施例中,含碳取代基可以是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
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烷基、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
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根据上文提及的式(1)或式(2)化合物,其可进一步具有下列式(4)至式(21)所示
结构中的其中一种:
其中L1及L2表示单键、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
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m表示0至8的整数,G1及G2分别表示具有
6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或具有3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
杂芳基,且G1及G2中至少其中一者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萘
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咔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双咔唑
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经取代或未经
取代的三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
代的啡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吖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吩噻嗪基、经取代或未
经取代的吩恶嗪基或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吩嗪基;X1至X8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s),
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含碳取代基或连接至基于三亚苯的稠合咔唑环的单键;R1
至R3独立地表示选自由氢原子、卤素、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
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
芳烷基以及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所组成的群组。在一较佳实
施例中,含碳取代基可为烷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亚芳基、杂亚芳基等,或其他可替代的
基团;在一更佳实施例中,含碳取代基可以是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
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
取代的芳烷基、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
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根据上文提及的式(4)至式(21)化合物,其中L1及L2可分别进一步以下列式(3)所
示的结构所表示:
其中Y1至Y5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s),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或含碳取
代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含碳取代基可为烷基、芳基、芳烷基、杂芳基、亚芳基、杂亚芳
基等,或其他可替代的基团;在一更佳实施例中,含碳取代基可以是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
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
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烷基、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
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根据前述式(1)至式(21)所示的化合物,式中的G1及G2可分别
进一步由下列通式所示结构中的其中一种所表示:
在一些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可选自于下列通式所示结构所组成的
群组中的其中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述及一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其可包括对由阴极和阳极所组成
的电极、至少一发光层以及一个或多个有机薄膜层,发光层及有机薄膜层均设置于该对电
极的阴极和阳极之间,且发光层可包括一种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请参阅图1所示,于一较
佳实施例中,此种有机电激发光组件可包括透明电极6、电洞注入层7、电洞传输层8、电子阻
挡层9、发光层10、电洞阻挡层11、电子传输层12、电子注入层13以及金属电极14。在此组件
中,电洞注入层7设置于透明电极6与金属电极14之间,电洞传输层8设置于电洞注入层7与
金属电极14之间,电子阻挡层9设置于电洞传输层8与金属电极14之间,发光层10设置于电
子阻挡层9与金属电极14之间,电洞阻挡层11设置于发光层10与金属电极14之间,电子传输
层12设置于电洞阻挡层11与金属电极14之间,以及电子注入层13设置于电子传输层12与金
属电极14之间。此外,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发光层10可发出磷光、荧光,或其它可经有机材料
电性激发产生的光线;在一更佳实施例中,自发光层10所发出的荧光可以是热活化延迟荧
光。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发光层可发出的光线包括红色、黄
色、蓝色或绿色等的单一颜色的磷光,或至少二种以上颜色混合发出的磷光,而在发光层中
所包含的前述化合物亦可用以作为磷光发光主体;在一更佳实施例中,若发光层是用来作
为发射磷光的用途,可再包括其它的磷光掺杂剂,诸如:铱金属络合物或其它可替代的物
质。
或者,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发光层可发出的光线包括红色、黄色、蓝色或绿色等
的单一颜色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或至少二种以上颜色混合发出的热活化延迟荧光,而在发
光层中所包含的前述化合物亦可用以作为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或热活化延迟荧光掺杂剂。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用以发射磷光或热活化延迟荧光的发光层,可以进一步
再包括下列通式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有机电激发光组件的有机薄膜层中至少一层可为电子传
输层或电洞阻挡层,并且可包括下列通式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前述的电子传输层可进一步包括锂、8-羟基喹啉-锂(8-
hydroxyuinolinolato-lithium)或其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稠合衍生物,其详细制备可以通过下列实施例
阐明,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至3显示本发明中的衍生物的一些实施例的制备。实施
例4显示有机EL组件的制造和有机EL组件测试报告的I-V-B、半衰期时间。
实施例1:化合物EX10的合成
合成2-(联苯-2-基)-7-溴-9,9-二甲基-9H-芴(2-(biphenyl-2-yl)-7-bromo-9,
9-dimethyl-9H-fluorene)
将35.2g(100mmol)2,7-二溴-9,9-二甲基-9H-芴(2,7-dibromo-9,9-dimethyl-
9H-fluorene)、21.8g(110mmol)联苯-2-基硼酸(biphenyl-2-ylboronic acid)、2.31g
(2mmol)四(三苯基膦)钯(tetrak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Pd(PPh3)4)、75ml 2M
碳酸钠(Na2CO3)、150ml乙醇(EtOH)以及300ml甲苯(toluene)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
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00℃下加热12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
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
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26.8g(63.0mmol)呈白色
固体状的产物,产率为63%。
合成12-溴-10,10-二甲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2-bromo-10,10-dimethyl-
10H-indeno[2,1-b]triphenylene)
在经过脱气处理及填充氮气的3000ml三颈烧瓶中,将26.8g(60mmol)2-(联苯-2-
基)-7-溴-9,9-二甲基-9H-芴溶解于1500ml无水二氯甲烷中,随后再添加97.5g(600mmol)
氯化铁(III)(Iron(III)chloride)形成混合物,搅拌混合物一小时,在搅拌后的混合物中
添加500ml甲醇并且分离出有机层。在真空中将有机层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
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烷)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0.7g(25.3mmol)白色固体状产物,
产率为40%。1HNMR(CDCl3,400MHz):化学位移(ppm)8.95(s,1H)、8.79~8.74(m,2H)、8.69~
8.68(m,3H)、7.84(d,J=8.0Hz,1H)、7.72~7.65(m,5H)、7.57(d,J=8.0Hz,1H)、1.66(s,
6H)。
合成N-(2-氯苯基)-10,10-二甲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2-胺(N-(2-
chlorophenyl)-10,10-dimethyl-10H-indeno[2,1-b]triphenylen-12-amine)
将10.7g(25.3mmol)12-溴-10,10-二甲基-10H-茚并[1,2-b]三亚苯、3.2g
(25.3mmol)2-氯苯胺(2-chloroaniline)、0.11g(0.5mmol)乙酸钯(II)(palladium(II)
acetate)、0.55g(1.0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1,1-bis(diphenylphosphino)
ferrocene)、4.85g(50.6mmol)叔丁醇钠(sodium tert-butoxide,NaO(t-Bu))和100ml甲苯
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1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
的混合物随后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将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
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并且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烷)来纯化残
余物,得到7.6g(16.2mmol)呈淡黄色状的产物,产率为64%。
合成中间体I(intermediate I)
将7.6g(16.2mmol)N-(2-氯苯基)-10,10-二甲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2-
胺、0.4g(1.6mmol)乙酸钯(II)、75ml叔戊酸(pivalic acid)、0.8g(6mmol)碳酸钾
(potassium carbonate)和240ml1-甲基-2-吡咯烷酮(1-methyl-2-pyrrolidone)的混合物
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30℃下加热24小时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
随后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将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以去除
溶剂,形成残余物。利用己烷和二氯甲烷对残余物进行再结晶,得到5.1g产物,产率为73%。
合成中间体II(intermediateII)
将5.1g(11.8mmol)中间体I、2.8g(17.7mmol)溴苯(bromobenzene)、0.05g
(0.2mmol)乙酸钯(II)、0.15g(0.4mmol)2-(二环己基膦基)联苯(2-
(dicyclohexylphosphino)biphenyl)、2g(20mmol)叔丁醇钠以及100ml邻二甲苯(o-
xylene)的混合物在氮气环境下回流过夜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在100℃下过滤,
并获得滤液。将滤液添加到1L甲醇中进行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沉淀物。利用甲苯对沉
淀物进行再结晶,得到4g呈黄色的产物,产率为67%。
合成中间体III(intermediate III)
取4g中间体II与40ml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添加至反应槽
(reactionvessel)中,并且在加冰冷藏(ice-cooled)的状态下再添加3.07g的N-溴代丁二
酰亚胺(N-bromosuccinimide,NBS)于其中,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搅拌6小时后,留置一晚。
400ml水添加至混合物中,利用二氯甲烷及水萃取出有机层,再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
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
3.4g(5.73mmol)产物,产率为73%。
合成中间体IV(intermediate IV)
将3.4g(5.78mmol)中间体III、2.2g(8.67mmol)双(频哪醇合)二硼(bis
(pinacolato)diboron)、0.36g(0.32mmol)四(三苯基膦)钯、2g(20.28mmol)乙酸钯以及
300ml1,4-二恶烷(1,4-dioxane)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20℃
下加热16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
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以己烷与
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提液(eluent),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
2.2g呈淡黄色状的产物,产率为61%。
合成N-(2,4-二氯苯基)吡啶-2-胺(N-(2,4-dichlorophenyl)pyridin-2-amine)
将12g(75.8mmol)2-溴吡啶(2-bromopyridine)、14.7g(90.9mmol)2,4-二氯苯胺
(2,4-dichloroaniline)、0.17g(0.76mmol)乙酸钯、0.26g(0.76mmol)2-(二环己基膦基)联
苯、9.5g(98.5mmol)叔丁醇钠以及300ml甲苯的混合物在氮气下回流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
完成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
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
烷)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0.5g产物,产率为58%。
合成6-氯-9H-吡啶并[2,3-b]吲哚(6-chloro-9H-pyrido[2,3-b]indole)
将10.5g(43.9mmol)N-(2,4-二氯苯基)吡啶-2-胺、1.1g(4.32mmol)乙酸钯(II)、
200ml叔戊酸、2.2g碳酸钾(potassium carbonate)、9.5g(98.5mmol)叔丁醇钠以及300ml甲
苯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30℃下加热24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
完成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
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
烷)来纯化残余物,得到5.2g产物,产率为59%。
合成6-氯-9-苯基-9H-吡啶并[2,3-b]吲哚(6-chloro-9-phenyl-9H-pyrido[2,3-
b]indole)
将5.0g(25mmol)6-氯-9H-吡啶并[2,3-b]吲哚、5.1g(25.0mmol)碘苯
(iodobenzene)、6g(62.5mmol)叔丁醇钠以及1ml(4.1mmol)三叔丁基膦(tri-t-
butylphosphine)均溶解于200ml甲苯后,再将0.38g(0.4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
(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Pd2(dba)3)添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将混合
物搅拌同时回流过夜进行反应,再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利用乙酸乙酯和水
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
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乙酸乙酯)来纯化残余物,得到4.7g产物,产率为67%。
合成化合物EX10
将2.5g(4mmol)中间体IV、1.4g(5mmol)6-氯-9-苯基-9H-吡啶并[2,3-b]吲哚、
0.1g(0.09mmol)四(三苯基膦)钯、15ml 2M碳酸钠(sodium carbonate,Na2CO3)、20ml乙醇以
及70ml甲苯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0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
再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接着,添加100ml甲醇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利用乙
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
成残余物。之后添加100ml甲醇并且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沉淀物。利用甲苯进行再结晶
以获得1.7g呈黄色产物,产率58%。MS(m/z,FAB+):751.4。
实施例2:化合物EX16的合成
合成2-(10,10-二甲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2-基)-4,4,5,5-四甲基-1,3,
2-二氧硼杂环戊烷(2-(10,10-dimethyl-10H-indeno[2,1-b]triphenylen-12-yl)-4,4,5,
5-tetramethyl-1,3,2-dioxaborolane)
将10.7g(25.3mmol)12-溴-10,10-二甲基-10H-茚并[1,2-b]三亚苯、7.7g
(30.3mmol)双(频哪醇合)二硼、0.3g(0.26mmol)四(三苯基膦)钯、7.4g(75.4mmol)乙酸钾
(potassium acetate)和300ml 1,4-二恶烷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
后在90℃下加热16小时。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利用乙酸乙酯和水分离洗出
有机相后,再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使溶剂在真空状态下去除,形成残余物。通
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烷)来纯化残余物,得到9.5g(20.2mmol)呈淡黄色
固体状的产物,产率为80%。1HNMR(CDCl3,400MHz):化学位移(ppm)9.03(s,1H)、8.81(d,J=
7.84Hz,1H)、8.77(d,J=7.88Hz,1H)、8.70~8.67(m,3H)、8.02~7.93(m,3H)、7.71~7.67
(m,4H)、1.69(s,6H)、1.42(s,12H)。
合成10,10-二甲基-12-(2-硝基苯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0,10-
dimethyl-12-(2-nitrophenyl)-10H-indeno[2,1-b]triphenylene)
将9.5g(20.2mmol)2-(10,10-二甲基-10H-茚并[2,1-b]三亚苯-12-基)-4,4,5,5-
四甲基-1,3,2-二氧硼杂环戊烷、4.4g(22mmol)1-溴-2-硝基苯(1-bromo-2-
nitrobenzene)、0.44g(0.4mmol)四(三苯膦基)钯、30ml 2M碳酸钠、40ml乙醇以及80ml甲苯
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9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
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250ml乙酸乙酯和1000ml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使溶剂在减压环境下挥发去除,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
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乙酸乙酯)来纯化残余物,得到5.5g产物,产率为58%。
合成中间体V(intermediate V)
将5.5g(11.8mmol)10,10-二甲基-12-(2-硝基苯基)-10H-茚并[2,1-b]三亚苯、
30ml亚磷酸三乙酯(triethylphosphite)以及15ml 1,2-二氯苯(1,2-di-chlorobenzene)
的混合物放置于氮气下,随后在16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
至室温,再将200ml甲醇添加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并且同时搅拌,再经过抽滤(suction)后,
形成沉淀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烷)来纯化沉淀物,得到1.9g黄色
产物,产率为37%。
合成中间体VI(intermediate VI)
将1.9g(4.4mmol)中间体V、1.2g(5.8mmol)碘苯(iodobenzene)、0.85g(8.8mmol)
叔丁醇钠以及0.5ml(0.5mmol)三叔丁基膦均溶解于30ml甲苯,再将0.38g(0.41mmol)三(二
亚苄基丙酮)二钯添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接着将混合物搅拌并且回流过夜以进行反应。
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有机层用
无水硫酸镁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使用己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提液,通过以
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4g产物,产率为73%。
合成中间体VII(intermediate VII)
取1.4g中间体VI以及25ml二甲基甲酰胺(DMF)置于反应槽中,再于加冰冷藏的环
境(ice-cooled condition)下,将0.54gN-溴代丁二酰亚胺(N-bromosuccinimide,NBS)添
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搅拌6小时后,留置一晚以进行反应。将100ml水加入反应
完成后的混合物,再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以
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1g(1.9mmol)产
物,产率为68%。
合成中间体VIII(intermediate VIII)
将1.1g(1.9mmol)中间体VII、0.72g(2.85mmol)双(频哪醇合)二硼、0.18g
(0.16mmol)四(三苯膦基)钯、1g(10.1mmol)乙酸钾以及50ml 1,4-二恶烷的混合物经过脱
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20℃下加热16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
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
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使用己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提液,通过以硅胶填充的
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0.86g呈浅黄色固体状的产物,产率71%。
合成3,5-二氯-N-苯基吡啶-2-胺(3,5-dichloro-N-phenylpyridin-2-amine)
将12g(75.8mmol)溴苯、14.8g(90.9mmol)3,5-二氯-N-苯基吡啶-2-胺、0.17g
(0.76mmol)乙酸钯(II)、0.26g(0.76mmol)2-(二环己基膦基)联苯、9.5g(98.5mmol)叔丁醇
钠以及300ml甲苯的混合物在氮气下回流过夜进行反应,再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
室温。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
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己烷-二氯甲烷)来纯化残余物,得到
7.4g产物,产率41%。
合成3-氯-9H-吡啶并[2,3-b]吲哚(3-chloro-9H-pyrido[2,3-b]indole)
将7.4g(30.9mmol)N-(2,4-二氯苯基吡啶-2-胺(N-(2,4-dichlorophenyl)
pyridin-2-amine)、0.78g(3mmol)乙酸钯(II)、150ml叔戊酸、1.5g碳酸钾(potassium
carbonate)以及450ml1-甲基-2-吡咯酮(1-methyl-2-pyrrolidone)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
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30℃下加热24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
室温,再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
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利用己烷与二氯甲烷对残余物进行再结晶,以获得3.0g产物,产
率49%。
合成3-氯-9-苯基-9H-吡啶并[2,3-b]吲哚(3-chloro-9-phenyl-9H-pyrido[2,3-
b]indole)
将5.0g(25mmol)3-氯-9H-吡啶并[2,3-b]吲哚、5.1g(25.0mmol)碘苯、6g
(62.5mmol)叔丁醇钠以及1ml(4.1mmol)三叔丁基膦均溶解于200ml甲苯中,再将0.38g
(0.41m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添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搅拌并且回流过夜
进行反应,再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
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形成残余物。使用己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
提液,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3.9g产物,产率56%。
合成化合物EX16
将0.86g(1.3mmol)中间物VIII、0.5g(2mmol)3-氯-9-苯基-9H-吡啶并[2,3-b]吲
哚、0.1g(0.09mmol)四(三苯膦基)钯、10ml 2M碳酸钠、20ml乙醇以及40ml甲苯的混合物经
过脱气处理并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0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
却至室温,接着再将100ml甲醇添加于冷却后的混合物并且进行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
沉淀物。利用甲苯对沉淀物进行再结晶,以获得0.65g呈黄色状产物,产率66%。MS(m/z,FAB
+):751.7。
实施例3:化合物EX27的合成
合成中间体IX(intermediate IX)
将5.5g(11.8mmol)10,10-二甲基-12-(2-硝基苯基)-10H-茚并[2,1-b]三亚苯、
30ml亚磷酸三乙酯、15ml 1,2-二氯苯的混合物置于氮气环境下,随后在160℃下加热过夜
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添加200ml甲醇至冷却后的混合物中并且
进行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沉淀物。使用己烷与二氯甲烷的混合作为冲提液,通过以硅
胶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沉淀物,得到2.1g呈黄色状产物,产率41%。
合成中间体X(intermediate X)
将1.9g(4.4mmol)中间体IX、1.2g(5.8mmol)碘苯、0.85g(8.8mmol)叔丁醇钠以及
0.5ml(0.5mmol)三叔丁基膦均溶解于30ml甲苯中,再将0.38g(0.41mmol)三(二亚苄基丙
酮)二钯添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接着将混合物进行搅拌并且回流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
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
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形成残余物。使用己烷与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提液,通过以硅胶
填充的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5g产物,产率69%。
合成中间体XI(intermediate XI)
取1.4g中间体X以及25ml二甲基二酰胺置于反应槽中,再于加冰冷藏的环境下将
0.54g N-溴代丁二酰亚胺添加于其中,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进行搅拌6小时后,留置一晚
以进行反应。将100ml水添加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利用二氯甲烷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
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通过以硅胶填充的管
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1.2g(20.6mmol)产物,产率为75%。
合成中间体XII(intermediate XII)
将1.1g(1.9mmol)中间体XI、0.72g(2.85mmol)双(频哪醇合)二硼、0.18g
(0.16mmol)四(三苯膦基)钯、1g(10.1mmol)乙酸钾以及50ml 1,4-二恶烷的混合物经过脱
气处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20℃下加热16小时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
却至室温,再利用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出有机层,并且将萃取出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进行
干燥以去除溶剂,形成残余物。使用己烷跟乙酸乙酯的混合作为冲提液,通过以硅胶填充的
管柱层析来纯化残余物,得到0.76g呈浅黄色状的产物,产率为63%。
合成中间体XIII(intermediate XIII)
将0.76g(1.2mmol)中间体XII、0.4g(2mmol)3-氯-9H-吡啶并[2,3-b]吲哚、0.1g
(0.09mmol)四(三苯膦基)钯、10ml 2M碳酸钠、20ml乙醇以及40ml甲苯的混合物经过脱气处
理并且放置在氮气下,随后在100℃下加热过夜进行反应。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冷却至室
温,接着再将100ml甲醇添加于冷却后的混合物并且进行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沉淀物。
利用甲苯对沉淀物进行再结晶,以获得0.67g呈黄色状产物,产率83%。
合成化合物EX3
在氮气环境下,将0.67g(1.0mmol)中间体XIII与30ml二甲基甲酰胺相互混合,再
取0.1g(4mmol)氢化钠(sodium hydride,NaH)缓慢添加于其中,并且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
后,接着再缓慢添加0.54g(2mmol)2-氯-4,6-二苯基嘧啶(2-chloro-4,6-
diphenylpyrimidine),形成混合物。将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4小时进行反应。将100ml冰水
添加于反应完成的混合物中并且搅拌,再经过抽滤后,形成沉淀物。利用甲苯对沉淀物进行
再结晶,以获得0.6g呈黄色状产物,产率68%。MS(m/z,FAB+):905.2。
产生有机EL组件的一般方法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经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涂布的玻璃(下文
的ITO基材),其电阻为9欧姆/平方(ohm/square)至12欧姆/平方且厚度为120nm到160nm,并
且在超声波浴中利用多个清洁步骤(例如:清洁剂、去离子水)进行清洁。在进行有机层的气
相沉积过程之前,通过UV和臭氧进一步处理经清洁后的ITO基材。用于ITO基材的所有前处
理过程均于洁净室(100级)环境中进行。
在诸如电阻加热石英舟(resistively heated quartz boats)等的高真空单元
(10-7托)中,通过气相沉积将这些有机层依序涂布于ITO基材上。通过石英晶体监控器
(quartz-crystal monitor)精确监控或设定对应层的厚度以及气相沉积速率(0.1nm/sec
至0.3nm/sec)。如上所述,个别层还可能由一种以上化合物所组成,即一般来说掺杂有掺杂
剂材料的主体材料。这类型材料可透过从两种或两种以上来源进行共气化(co-
vaporization)而达成。
更具体的是,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所述的有机EL组件中,二吡嗪并[2,3-
f:2,3-]喹喔啉-2,3,6,7,10,11-六甲腈(Dipyrazino[2,3-f:2,3-]quinoxaline-2,3,6,7,
10,11-hexacarbonitrile,HAT-CN)可用作电洞注入层,N,N-双(萘-1-基)-N,N-双(苯基)-
联苯胺(N,N-bis(naphthalene-1-yl)-N,N-bis(phenyl)benzidine,NPB)最常用于电洞传
输层;N-(联苯-4-基)-9,9-二甲基-N-(4'-苯基联苯-4-基)-9H-芴-2-胺(N-(biphenyl-4-
yl)-9,9-dimethyl-N-(4'-phenylbiphenyl-4-yl)-9H-fluoren-2-amine)(EB2)可用于电
子阻挡层,化合物H1及H2在此处是用于磷光主体中,以便和本发明实施例的化合物EX10、
EX16及EX27作比较,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如下列所示:
有机铱金属络合物(Organic iridium complex)可广泛用作为发光层中的磷光掺
杂剂(phosphorescent dopant)。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三[2-苯基吡啶-C2,N]铱(III)
(Tris[2-phenylpyridinato-C2,N]iridium(III),Ir(ppy)3)以及双(1-苯基亦喹啉)(乙酰
丙酮酸)铱(III)(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e)iridium(III),Ir
(piq)2(acac))用于有机EL组件的电子传输层中,并且可与8-羟基喹啉锂共沉积(co-
deposition),可作为用来与本发明比较的材料,其结构如下所示:
化合物HB3(见下列通式所示)可用来作为电洞阻挡层,且2-(10,10-二甲基-10H-
茚并[2,1-b]三亚苯-12-基)-4,6-二苯基-1,3,5-三嗪(2-(10,10-dimethyl-10H-indeno
[2,1-b]triphenylen-12-yl)-4,6-diphenyl-1,3,5-triaz-ine)(ET2)可用作有机EL组件
中的电子传输材料(electron transporting material,ETM)以与8-羟基喹啉-锂(8-
hydroxyquinolato-lithium,LiQ)共沉积。其它可用于产生标准有机EL组件控制组的现有
技术的OLED材料和本发明中的比较性材料,如以下化学结构所示:
典型的有机EL组件由诸如Al、Mg、Ca、Li、K或其合金的低功函数金属所构成,并通
过热蒸镀作为阴极,低功函数金属可辅助电子从阴极注入至电子传输层。此外,为了减少电
子注入的屏障,并且改进有机EL组件性能,在阴极与电子传输层之间引入薄膜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的常规材料是具有低功函数的金属卤化物或金属氧化物,例如:LiF、LiQ、MgO或
Li2O。另一方面,在有机EL组件制造之后,通过使用PR650光谱扫描光谱仪(PR650spectra
scan spectrometer)测量EL光谱(EL spectra)和CIE坐标(CIE coordination)。此外,用吉
时利2400可程序设计电压-电流源(Keithley 2400programmable voltage-current
source)获得电流/电压、亮度/电压以及良率/电压的特性数据。上述设备是于室温(约25
℃)及大气压力环境中操作。
实施例4
使用类似于上述一般方法的程序,产生具有以下组件结构的磷光有机EL组件,组
件结构:ITO/HAT-CN(20nm)/NPB(110nm)/EB2(5nm)/掺杂15%磷光发光掺杂剂的磷光发光
主体(30nm)/HB3/共沉积40%LiQ的ET2(35nm)/LiQ(1nm)/Al(160nm)。磷光有机EL组件测试
报告的I-V-B(在1000尼特(nit)时)和半衰期时间如表1所示。半衰期时间被定义为3000cd/
m2的初始亮度降到一半的时间。
表1
请参见表1所示,在以上磷光有机EL组件测试报告的较佳实施例中,显示使用本发
明的式(1)或式(2)所示的化合物应用于有机EL组件中发光层的磷光发光主体,可达到相较
于现有技术的化合物(例如:H1、H2)较为良好的性能。更具体的是,于有机EL组件中将本发
明的化合物用于磷光发光主体,并且与诸如化合物ET2、HB3等或其他类似功能的化合物搭
配使用,可使有机EL组件具备较低的功率消耗、较高的效率以及较长的半衰期时间。
总而言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亚苯的双咔唑类稠合衍生物,其可以用于有
机EL组件。本发明亦公开了一种有机EL组件,可采用前述衍生物用于磷光发光主体材料或
其他类似功能的材料。所述及的衍生物具有由下式(1)或式(2)表示的化学结构:
其中L1及L2分别表示单键、具有6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亚芳基或
具有3到30个环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亚芳基;m表示0至8的整数,G1及G2分别表示
具有6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或具有3至6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
代的杂芳基,并且G1及G2中至少其中一者表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
的萘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联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咔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双
咔唑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经取代或
未经取代的三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吡啶基、经取代或未
经取代的啡啉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吖啶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吩噻嗪基、经取代
或未经取代的吩恶嗪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二氢吩嗪基;X1至X8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
(Rs),且每一Rs各自表示氢原子、卤素、含碳取代基或连接至基于三亚苯的稠合咔唑环的单
键;R1至R3表示选自由氢原子、卤素、具有1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烷基、具有6
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基、具有6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芳
烷基以及具有3至30个碳原子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杂芳基所组成的群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有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涉及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
术人员,在不脱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公开了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
或修饰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
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
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