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具体为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用带肋钢筋,分为普通钢筋和抗震钢筋两种,钢筋按屈服强度特征值又可分
为224、400、400级,国内市场主要以HRB224即224MPa级的钢筋为主,其中400MPa及以上级别
的钢筋只占建筑钢产量的40%,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质
量目标中提出了将400MPa(HRB400)及以上的高强螺纹钢筋比例提高到80%以上,这样将增
加400MPa及以上钢筋的消费量;用400MPa及以上级别的钢筋替代低级别的钢筋,可实现节
约钢材12%以上,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为:
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高炉铁水由行车吊运至转炉内,转炉冶炼供氧压力0.80-0.90MPa,流量
101000-11200m2/h,供氧强度2.0-4.0Nm2/(t·min);氧枪枪位控制:前期控制在1200-
1350mm,中期1250-1540mm;造渣控制:初渣碱度为1.4-2.3,终渣碱度为2.8~2.5,碱度R=
CaO/SiO2;石灰渣料以计算公式分批加入,第一批渣料在冶炼开始时加入,加量为总量的1/
2;第二批石灰渣料的加入在供氧2.5-4分钟后开始加入,渣料加完,保持2-6分钟的冶炼时
间;白云石在冶炼开始时一次性加入;污泥球或铁矿石,在冶炼前期一次性加入,加量100-
200kg;转炉出钢温度为1670-1690℃,此时终点C含量小于0.20%,P含量小于0.023%;S含
量小于0.040%;
(2)转炉出钢当钢水出至1/2时加入合金;其中先加硅锰合金或锰铁24kg/t,后加
硅铁2.5kg/t、钒氮合金0.44kg/t,钢水出至2/4时加完合金;之后加入终脱氧剂Si-Ca-
Ba0.4-1kg/t进行钢水终脱氧;钢包全程底吹氩,吹氩搅拌氩气压力0.2~0.24MPa;吹氩时
间控制在4-6min;
(3)浇铸时结晶器内钢水液位波动小于14mm;水口浸入钢液深度在70~100mm;换
水口前4分钟加保护渣,以渣液面微红为结束,连铸浇注时中间包钢水温度控制在1450-
1490℃;
(4)控制轧制和冷却:合金轧后析出、固溶、细晶,炉膛温度在1240℃±14℃,时间
60-80分钟,出钢温度在1020-1080℃;控制精轧温度为1000-1020℃,终轧温度为940-1000
℃。
本发明提供的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制造出来的钢板,具有良好
的强度高、抗震、耐火、耐蚀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
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
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高强度抗震耐火耐蚀钢板及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高炉铁水由行车吊运至转炉内,转炉冶炼供氧压力0.80-0.90MPa,流量
101000-11200m2/h,供氧强度2.0-4.0Nm2/(t·min);氧枪枪位控制:前期控制在1200-
1350mm,中期1250-1540mm;造渣控制:初渣碱度为1.4-2.3,终渣碱度为2.8~2.5,碱度R=
CaO/SiO2;石灰渣料以计算公式分批加入,第一批渣料在冶炼开始时加入,加量为总量的1/
2;第二批石灰渣料的加入在供氧2.5-4分钟后开始加入,渣料加完,保持2-6分钟的冶炼时
间;白云石在冶炼开始时一次性加入;污泥球或铁矿石,在冶炼前期一次性加入,加量100-
200kg;转炉出钢温度为1670-1690℃,此时终点C含量小于0.20%,P含量小于0.023%;S含
量小于0.040%;
(2)转炉出钢当钢水出至1/2时加入合金;其中先加硅锰合金或锰铁24kg/t,后加
硅铁2.5kg/t、钒氮合金0.44kg/t,钢水出至2/4时加完合金;之后加入终脱氧剂Si-Ca-
Ba0.4-1kg/t进行钢水终脱氧;钢包全程底吹氩,吹氩搅拌氩气压力0.2~0.24MPa;吹氩时
间控制在4-6min;
(3)浇铸时结晶器内钢水液位波动小于14mm;水口浸入钢液深度在70~100mm;换
水口前4分钟加保护渣,以渣液面微红为结束,连铸浇注时中间包钢水温度控制在1450-
1490℃;
(4)控制轧制和冷却:合金轧后析出、固溶、细晶,炉膛温度在1240℃±14℃,时间
60-80分钟,出钢温度在1020-1080℃;控制精轧温度为1000-1020℃,终轧温度为940-1000
℃。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