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结晶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却结晶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6131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6.18 C N 1 0 3 8 6 1 3 1 4 A (21)申请号 201410015281.8 (22)申请日 2014.01.01 B01D 9/02(2006.01) (71)申请人杨胜妹 地址 226000 江苏省启东市和合镇江楼村二 组44号 (72)发明人杨胜妹 (54) 发明名称 冷却结晶器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晶器,包括组件端 板和固定并罩设于组件端板上的组件盖板,组件 端板与组件盖板之间顺次设有料液板、渗透膜、多 孔板和网孔板,料液板位于组件盖板与渗透膜之 间,料液板外周。
2、边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将组件端 板与料液板之间的空间分成进料空间和出料空 间,组件端板在位于进料空间的位置上设有进料 口,组件端板在位于出料空间的位置上设有出料 口。本发明尤其适用于温热有机物料,并可以具有 宽敞的出料空间,有利于渗透气迅速被带走。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61314 A CN 103861314 A 1/1页 2 1.冷却结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锥形散热器 (2),所述壳。
3、体(1)呈圆筒形,所述壳体(1)上部设有进料口(3)和排气口(4),所述壳体(1) 下端设有排晶口(5),所述锥形散热器(2)包括锥体,所述锥体径向开有大圆口(7)和小圆 口(6),所述大圆口(7)外周向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周向,所述大圆口(7)和小圆口(6) 均与所述圆筒形的壳体(1)同轴设置,所述小圆口(6)位于所述大圆口(7)的下部,所述锥 体表面设有换热管(8)。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861314 A 1/2页 3 冷却结晶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膜分离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结晶器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结晶过程伴有热释放,温度高不利于结晶,在安装内部。
4、换热器的方案中,为提 高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流体流向的影响是难以同时达到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冷却结晶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温度分布不均,并流体 流向影响效率的问题。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晶器,包括组件端板和固定并罩设于组件端板上的组件 盖板,组件端板与组件盖板之间顺次设有料液板、渗透膜、多孔板和网孔板,料液板位于组 件盖板与渗透膜之间,料液板外周边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将组件端板与料液板之间的空 间分成进料空间和出料空间,组件端板在位于进料空间的位置上设有进料口,组件端板在 位于出料空间的位置上设有出料口。 0005 本发明提供的冷却结晶器,多孔板和网孔板为渗。
5、透膜提供支撑部件,多孔板和料 液板将渗透膜紧密夹持,料液板上的密封圈将组件端板与料液板之间的空间分成进料空间 和出料空间,温热有机物料通过进料口在承压的情况下进入进料空间,形成的蒸汽经过渗 透膜进入出料空间,并自出料口引出体系外。本发明提供的冷却结晶器尤其适用于温热有 机物料,并可以具有宽敞的出料空间,有利于渗透气迅速被带走。 附图说明 0006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07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结晶器的锥形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冷却结晶器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09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
6、结晶器,包括壳体1和固定于壳体1内部的 锥形散热器2,壳体1呈圆筒形,壳体1上部设有进料口3和排气口4,壳体1下端设有排晶 口5,锥形散热器2包括锥体,锥体径向开有大圆口7和小圆口6,大圆口7外周向固定于壳 体1内周向,大圆口7和小圆口6均与圆筒形的壳体1同轴设置,小圆口6位于大圆口7的 下部,锥体表面设有换热管8。 001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却结晶器,自壳体1上部的进料口3通入热料液,并与壳体1 下端的排晶口5的周边向上喷气,壳体1上排气口4将来自排晶口5的气体通过热料液后 鼓出壳体1外,以带走足够的水蒸气和热量。此外,本发明内部还设有沿其轴线排布的锥形 散热器2,在带走结晶余热的同时还具。
7、有稳定液流的作用,当内部结晶足够大,能够克服小 说 明 书CN 103861314 A 2/2页 4 圆口6处向上运动的气流时即可进行下落运动,从排晶口5排出壳体1外部。本发明提供 的冷却结晶器在带走余热的同时还具有稳定内部液流的作用,大大提高运行效率。(锥形散 热器2的管体内冷却液进口和出口图中略。) 00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 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3861314 A 1/1页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861314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