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3617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1.05 C N 1 0 4 1 3 6 1 7 0 A (21)申请号 201380010735.6 (22)申请日 2013.02.18 2012-036794 2012.02.22 JP B24B 31/033(2006.01) (71)申请人狄普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富田好之 小林知之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25 代理人黄威 苏萌萌 (54) 发明名称 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能。
2、够 在提高研磨量的同时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离心 滚筒研磨装置(10),通过向进行行星旋转的多个 滚筒槽(12)中投入工件和研磨石从而用研磨石 对工件进行研磨,其中,在将N定义为滚筒槽(12) 的公转转数,将n定义为滚筒槽(12)的自转转 数,将R定义为滚筒槽(12)的自转轴(14)(自转 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15)的半径,将n/N定 义为滚筒槽(12)的自转转数n与公转转数N之 比、即自转公转比,将F4 2 N 2 R/g定义为在滚 筒槽(12)进行行星旋转时在公转轨道(15)上 的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相对离心 加速度时,滚筒槽(12)进行行星旋转时的相对 离心加速度F被设定为。
3、下式的范围,即,-2.5(n/ N)+12.6F6.1(n/N)+40.7。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 日 2014.08.22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53882 2013.02.18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25491 JA 2013.08.29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36170 A CN 104136170 A 1/1页 2 。
4、1.一种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通过向进行行星旋转的滚筒槽中投入工件和研磨石从而 用所述研磨石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所述离心滚筒研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公转转数, 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转数, 将R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的半径, 将n/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公转比, 将F4 2 N 2 R/g定义为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在所述公转轨道上的离心加速度与 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相对离心加速度时, 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心加速度F被设定为下式的范围,即, -2.5(n/N)+12.6F6.1(n/N)+40.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滚筒研磨。
5、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槽在进行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心加速度F被设定为下式的范围,即, 2.1(n/N)+29.5F6.1(n/N)+40.7。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槽在进行行星旋转时的所述自转公转比n/N被设定为-0.45n/N-0.07 的范围。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槽呈边数为5边以上的正多边形的角筒状。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槽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滚筒槽的公转中心呈点对称的4处, 在将所述滚筒槽的所述自。
6、转中心与内周面之间的最大尺寸r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假 想内径时,设定为2R/r3。 6.一种离心滚筒研磨方法,其通过向进行行星旋转的滚筒槽中投入工件和研磨石从而 用所述研磨石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所述离心滚筒研磨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公转转数, 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转数, 将R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的半径, 将n/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公转比, 将F4 2 N 2 R/g定义为所述滚筒槽在进行行星旋转时的所述公转轨道上的离心加速 度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相对离心加速度时, 将所述滚筒槽在进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心加速度F设定为下式的范围而进行研 磨,。
7、即, -2.5(n/N)+12.6F6.1(n/N)+40.7。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36170 A 1/13页 3 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为,向进行行星旋转的滚筒槽中投入工件与研磨石(根据需要 添加水或混合物),并通过因离心力而产生的工件与研磨石的相对运动差而用研磨石对工 件进行研磨的装置。关于提高在利用该离心力的研磨装置中的工件的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 (研磨速度)的课题,做了广泛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从装置的结构的参数的 观点来增加研磨量的技术。。
8、 0003 在该专利文献1中明确可知,以R为滚筒槽的公转(旋回)半径,r为滚筒槽的半 径,N为滚筒槽的1秒内的公转(旋转)转数,n为滚筒槽的1秒内的自转转数,在公转半 径与自转半径的比R/r为1.5R/r8的条件下,当自转转数与公转转数的比n/N大概 为-3.4n/N-1时,研磨量将提高,并且研磨所需要的时间将缩短。 0004 此外在该专利文献1中,还说明了如下情况:当n/N-1时,由于结构简单而能够 抑制制造成本,因此与结构复杂且效率较低的-ln/NO的情况相比而为优选。而且, 实际上,在该专利文献1中所显示的效果已被广泛认同,该专利文献1从公告到现在已超过 40年,一般制造的多数离心滚筒研。
9、磨装置是以n/N-1而设计的。 0005 在先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5-29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在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中,对于与工件直接接触而进行研磨的研磨石而言,由于只 要对工件进行研磨,则自身就也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磨损,因此根据以往经验可以认为,如果 要提高工件的研磨量(研磨速度),则研磨石的摩损量(磨损速度)当然也会增加与之相应 的量。也就是说,将工件的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与研磨石的每单位时间的摩损量的比定义 为“研磨效率”时,即使增加或降低工件的研磨量(研磨速度),研磨效率并无明显的变动, 这种认识为研磨业界。
10、的常识。即使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有关研磨效率,也并未言及。 0010 但是,来自离心滚筒研磨装置的用户(顾客)的如下需求有所提高,所述需求为在 对研磨石的摩损进行抑制的同时欲提高工件的研磨量(研磨速度)(也就是说,欲同时使工 件的研磨量与研磨效率的双方提高)。在该背景下,会有以下情况,所述情况为,为了追求生 产性而欲增加工件的研磨量,但另一方面,如增加研磨石的磨损量,不仅运营成本上升,而 且磨损粉与水混合成为汚泥,而成为恶劣的作业环境或增加排水处理负担的原因。 0011 通过同时使这种研磨量与研磨效率的双方提高从而实现生产时间的缩短、和研 磨石的摩损的降低由此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或者欲解决减轻。
11、所谓危险、费力、肮脏的3K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2/13页 4 作业和地球环境问题的需求,在全部产业范围内提出了节能、高效率化、CSR(Cro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并且该要求在近年来尤为显著。 0012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在提高工件的每单 位时间的研磨量的同时还能够维持或提高工件的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与研磨石的单位时 间内的摩损量之比、即“研磨效率”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以及离心滚筒研磨方法。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4 一种离心滚筒研磨装置,其通过向进行行星旋转的滚筒槽中投。
12、入工件和研磨石从 而用所述研磨石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所述离心滚筒研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N定义为 所述滚筒槽的公转转数,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转数,将R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 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的半径,将n/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公转比,将F4 2 N 2 R/g 定义为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在所述公转轨道上的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 相对离心加速度时,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心加速度F被设定为下式的范 围,即,-2.5(n/N)+12.6F6.1(n/N)+40.7。 0015 此外,第二发明为一种离心滚筒研磨方法,其通过向进行行星旋转的滚筒槽中投 入工件和研磨石从。
13、而用所述研磨石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所述离心滚筒研磨方法的特征在 于,在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公转转数,将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转数,将R定义为 所述滚筒槽的自转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的半径,将n/N定义为所述滚筒槽的自转公转 比,将F4 2 N 2 R/g定义为所述滚筒槽在进行行星旋转时的所述公转轨道上的离心加速度 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相对离心加速度时,将所述滚筒槽在进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 心加速度F设定为下式的范围而进行研磨,即,-2.5(n/N)+12.6F6.1(n/N)+40.7。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得到一种机械结构上的条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与思索,所述。
14、 机械结构的条件为,能够在提高工件的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的同时,维持或提高工件的 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与研磨石的单位时间内的摩损量之比、即“研磨效率”。 0018 首先,不仅着眼于包括现有已知的滚筒槽的自转转数与公转转数之比(自转公转 比)n/N,还着眼于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在公转轨道上的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即 相对离心加速度F,从而建立一种预测,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验,所述预测为:相对离心 加速度F与自转公转比n/N与在研磨量以及研磨效率间的关系中是否有有意性。 0019 然后通过基于该实验结果而进行重回归分析,关于研磨量以及研磨效率,而导出 了将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自转公转比n/N包含。
15、在说明变量中的回归式,并对基于该回归式 而得到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研磨量以及研磨效率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得出 如下见解,即:随着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增加,总体来说,能够实现在研磨量增加并且研磨 效率降低国策很难过中使研磨效率维持或提高的同时使工件的单位时间内的研磨量增加 的、合适的F的范围被限定于,-2.5(n/N)+12.6F6.1(n/N)+40.7。 0020 在F-2.5(n/N)+12.6的范围中,认为随着研磨量的增加,研磨效率将降低,此外 由于研磨量的绝对值较小,因此顾客需求较低。而且,由于离心力过小而在工件与研磨石的 流动间将产生紊乱,因此可能使工件产生伤痕(由工件或研磨。
16、石的飞溅的而引起的碰撞而 使工件产生的伤痕或变形),从而缺乏实用性。在6.1(n/N)+40.7F的范围中,认为随着研 磨量的增加而研磨效率将降低,此外,由于研磨量的绝对值较小因此顾客需求较低。而且,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3/13页 5 由于离心力过大,因此可能使工件产生压痕(由于工件或研磨石的挤压而使工件产生的伤 痕或形变),从而缺乏实用性。对此,若为-2.5(n/N)+12.6F6.1(n/N)+40.7,则能够 在增加研磨量的同时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此外,能够减少伤痕与压痕,而且,能够缩短生 产时间并实现降低研磨石的摩损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进而能够减轻3K作业以及解决地。
17、球 环境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施例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的概要图。 0022 图2为将研磨量Q和研磨效率E设定为纵轴、将相对离心加速度F设定为横轴的 图表。 0023 图3为将图2的拐点、拐点、以及过渡点上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 F()、F()设定为纵轴、将自转公转比n/N设定为横轴来标绘从而得出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的所述相对离心加速度F,也可以被设定为下式的范围, 即,2.1(n/N)+29.5F6.1(n/N)+40.7。 0025 根据该结构,虽然与-2.5(n/N)+12.6F2.1(n/N)+29.5的情况相比较,在 2.1(n/N。
18、)+29.5F6.1(n/N)+40.7的情况下,研磨效率为几乎相等,但由于研磨量增加, 因此生产性优良。 0026 所述滚筒槽在行星旋转时的所述自转公转比n/N,也可以被设定为-0.45n/ N-0.07的范围。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实验而得出了如下见解,即,将自转公转比n/N设 定为-0.45n/N-0.07时,研磨后的工件的色泽良好。因此,如果将自转公转比n/N设 定为该范围,则能够在解决工件的研磨量增大与研磨效率降低的此消彼长的同时实施色泽 良好的优质研磨。 0027 所述滚筒槽也可以呈边数为5边以上的正多边形的角筒状。 0028 当滚筒槽为边数为4边以下的正多边形的角筒状时,在滚筒槽内,。
19、工件与研磨石 不会形成正常的流动。当滚筒槽呈圆筒形时,由于工件与研磨石将在滚筒槽的内圆周面上 滑动,因此研磨很难进行。对此,如将滚筒槽设为边数为5边以上的正多边形的角筒状,则 由于在滚筒槽的内部,工件与研磨石不滑动而形成正常的流动,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率的良 好的研磨。 0029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滚筒槽被配置在与所述滚筒槽的公转中心呈点对 称的4处,在将所述滚筒槽的所述自转中心与内圆周面之间的最大尺寸r定义为所述滚筒 槽的假想内径时,设定为2R/r3。 0030 在离心滚筒研磨装置中,为避免使滚筒槽在高速公转时失去平衡,优选为,以使偶 数个滚筒槽关于公转中心呈点对称的方式配置多个滚筒槽。
20、。然后,为了确保较大的该点对 称配置的偶数个的滚筒槽的总容积,优选为,使被偶数个的滚筒槽所包围的公转中心部的 死角尽量地狭窄。而且,为了承受高速旋转,须要将滚筒槽的板厚设为某种程度的厚度。鉴 于这几点而优选为,将滚筒槽的数量设为4个,并且将滚筒槽的自转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 道的半径R与滚筒槽的假想内径r之比设定为2R/r3。根据该设定,能够在确保滚筒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4/13页 6 槽的强度的同时,确保较大的滚筒槽的总容积。 0031 实施例1 0032 以下,参照图1图3对使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 施例的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0为,向进行行星旋转的。
21、4个滚筒槽12中投入原料16(工件与 研磨石)从而用研磨石对工件进行研磨的装置。该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0具有,能够实现同 时增大工件的研磨量Q(有关Q的定义此后详细说明)并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E(有关E的 定义此后详细说明)的方法(研磨条件)。 0033 首先,对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O的构成为: 具备1个旋转板11和4个滚筒槽12。旋转板11呈圆形,通过未图示的公转用电机,以水平 的公转轴13(本发明的构成要件的公转中心)为中心,并以预定的速度向一个方向(在图 1中逆时针方向)而被驱动旋转。 0034 各个滚筒槽12在与其自转轴14(本发明所构成的部件的自转中心)。
22、平行地观察 时,呈现边数为6边的正六边形的角筒状。4个滚筒槽12在旋转板11上的从公转轴13偏 心的位置(即在与公转轴13的同心的圆周上)上,以与圆周方向呈90的等角度隔开间隔 的方式被配置。各个滚筒槽12以与公转轴13平行的自转轴14为中心相对于旋转板11而 以预定的速度进行相对旋转。 0035 公转轴13的旋转力经由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旋转力传递机构向4个滚筒槽12传 递,4个滚筒槽12以公转电机作为驱动源被旋转驱动。该4个滚筒槽12的旋转方向(自 转方向)为,与旋转板11的旋转方向(公转方向)相反的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当公转电 机驱动时,旋转板11与4个滚筒槽12为一体,以公转轴13为中心。
23、进行公转,并且各滚筒槽 12各自相对于回转板11以自转轴14为中心,在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自转,因此, 4个滚筒槽12为行星旋转方式。在4个滚筒槽12公转时自转轴14所描绘的轨道为公转轨 道15。 0036 接下来,对在增大工件的研磨量Q的同时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E的方法(研磨条 件)进行说明。研磨效率E被定义为,工件的单位时间内的研磨量Q与研磨石的单位时间 内的摩损量W的比。本申请的发明人为使研磨效率E和工件的研磨量Q与离心滚筒研磨装 置10的结构的参数相关联,而不仅着眼于以往已知的自转转数n(关于n的定义此后详细 说明)与公转转数N(关于N的定义此后详细说明)之比(自转公转比)n/N,。
24、还着眼于滚筒 槽12在行星旋转时在公转轨道15上的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即相对离心加速 度F,从而建立了一种预测,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验,所述预测为:相对离心加速度F和自 转公转比n/N与研磨量以及研磨效率的关系是否具有有意性。 0037 然后通过基于该实验结果而进行重回归分析,关于工件的研磨量Q以及研磨效率 E,导出了将自转公转比n/N和相对离心加速度F包含在说明变量中的回归式,并对基于该 回归式而得到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工件的研磨量Q以及研磨效率E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为,得出了一种见解,所述见解为:能够实现在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E的同时增加工 件在每单位时间的研磨量Q的、合适的。
25、F的范围为,-2.5(n/N)+12.6F6.1(n/N)+40.7, 更优选为2.1(n/N)+29.5F6.1(n/N)+40.7。 0038 以下,对为了得到合适的F的范围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表1中显示了说 明步骤所使用的记号与其定义的一览表。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5/13页 7 0039 表1 0040 符号定义 R滚筒槽的自转中心所描绘的公转轨道的半径(m) r滚筒槽的假想内径(m) N滚筒槽的每1秒的公转转数(rps) n滚筒槽的每1秒的自转转数(rps) v滚筒槽的公转轨道上的圆周速度(m/s)v2RN g重力加速度g9.8m/s 2 F相对离心加速度。
26、Fv 2 /Rg4 2 N 2 R/9.8 u Q的函数F的指数比例乘数ulog F (Q/|n|) t W的函数F的指数比例乘数tlog F (W/|n|) Q每30分钟的研磨量(mg)Q|n|F u W每30分钟的磨损量(mg)W|n|F t E每30分钟的研磨效率EQ/WF (u-t) 0041 如图1所示,R为,在滚筒槽12公转时与滚筒槽12的自转轴14(自转中心)所描 绘的与公转轴13呈同心圆形的公转轨道15的半径,单位为(m)。r为滚筒槽12的假想内 径,单位为(m)。假想内径r为鉴于滚筒槽12的内周为非圆形所创造出来的名称,意思为滚 筒槽12的自转轴14与内圆周面间的最大尺寸。N。
27、为滚筒槽12在每1秒的公转转数,单位 为(rps)。n为滚筒槽12在每1秒的自转转数,单位为(rps)。v为在公转轨道15上滚筒 槽12的圆周速度,单位为(m/s)。因此被表示为v2RN。以上为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0 的结构参数。 0042 在此,对自转公转比n/N的值与滚筒槽12的研磨时的旋转方式的关系进行说明。 滚筒槽12的旋转方向以在图1中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滚筒槽12的 公转方向为正转方向,因此公转转数N以“+”标记,由于自转方向为反转方向,因此自转转 数以“-”标记。此外在图1中,在滚筒槽12中与滚筒槽12的自转轴14相同高度且在自转 轴14的左方的位置设定点A。 0。
28、043 在n/N-l的情况下,由于公转转数N与自转转数n的绝对值相等,因此无论滚筒 槽12在公转轨道15上的哪个位置,点A均与自转轴14维持一定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 滚筒槽12如摩天轮一样保持一定的姿态而进行公转。此外,在-ln/N0的情况下,由 于自转转数n的绝对值比公转转数N的绝对值小,因此滚筒槽12随着公转的进行,而使姿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6/13页 8 态以向以自转轴14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而发生变化。 0044 g为重力加速度,被表示为g9.8m/s 2 。F为相对离心加速度,单位为无量纲。相 对离心加速度为,为对本申请发明进行说明而创造的名称,其意思。
29、为滚筒槽12在进行行星 旋转时在公转轨道15上的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的比。因此被表示为Fv 2 /Rg 4 2 N 2 R/9.8。u为工件的研磨量Q的函数F的指数比例乘数,被表示为ulog F (Q/|n|)。 t为W的函数F的指数比例乘数,被表示为tlog F (W/|n|)。 0045 Q为每30分钟(单位时间)的工件的研磨量(研磨时被磨掉的工件的重量),单 位为(mg)。被表示为Q|n|F u 。W为每30分(单位时间)的研磨石的磨损量(研磨时 被磨掉的研磨石的重量),单位为(mg)。被表示为W|n|F t 。E为作为每30分钟(单 位时间)的工件的研磨量Q与每30分钟(单位时间。
30、)的研磨石的摩损量W的比而定义的 研磨效率,被表示为EQ/WF (u-t) ,单位为无量纲。 0046 研磨效率E为研磨石的摩损量W除以工件的研磨量Q所得的值,因此为一种指标, 所述指标表示在研磨石的摩损到达预定量时工件的研磨进展到何种程度,换言之,所述指 标表示在工件的研磨到达预定量时研磨石的摩损被抑制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说,所述指标 表示,在考虑到工件所进行的研磨与研磨石所进行的摩损的基础上,研磨石对工件的研磨 有何种效率的贡献,若比喻成汽车则表示耗油率的好坏。 0047 使用上述的记号,建立了研磨量Q、摩损量W、研磨效率E的模型式。离心滚筒研磨 装置10为一种研磨装置,所述研磨装置为,在通。
31、过滚筒槽12的自转而使原料16流动的同 时,将由公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付与原料16,因此认为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研磨量Q以及研磨 效率E的关系是有显著性。也就是说,认为工件的研磨量Q受与滚筒槽12的自转转数n成 比例的流动量与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影响,并且为能够表示包含自转转数n与相对离心加 速度F的模型式。此外,为了使从该模型式所导出的研磨量Q的数值与通过后述的实验而 得出的研磨量Q的值相一致,认为有必要使相对离心加速度F乘以指数比例乘数u。因此研 磨量Q能够以数学式1中所显示的数学式(模型式)而被表示。 0048 数学式1 0049 Q|n|F u 0050 此外也认为,研磨石的摩损量W与研磨量Q。
32、同样地受与滚筒槽12的自转转数n成 比例的流动量及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影响,并且能够以包含自转转数n与相对离心加速度 F的模型式而被表示。此外为了使从该模型式所导出的摩损量W的数值与通过后述实验而 得出的摩损量W的值一致,认为有必要使相对离心加速度F乘以指数比例乘数t。因此摩损 量W能够以数学式2中所显示的数学式(模型式)而被表示。 0051 数学式2 0052 w|n|F t 0053 基于数学式1以及数学式2的数学式,研磨效率E能够以在数学式3中所显示的 数学式(模型式)而被表示。 0054 数学式3 0055 EF (ut) 0056 在上述的数学式1、数学式2以及数学式3中所表示的数学式。
33、为,建立在相对离心 加速度F与研磨量Q以及研磨效率E的关系是有显著性的预测的基础上的模型式,在该预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7/13页 9 测阶段的模型式中的指数比例乘数u、指数比例乘数t为未知数。若能够对影响该指数比 例乘数u、指数比例乘数t的原因与其影响的程度进行定量化,则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研磨 量Q的关系以及相对离心加速度F与研磨效率E的关系变明确,进而,研磨量Q与研磨效率 E的关系也变明确。由此,认为能够找出在能够提高研磨量Q的同时维持或提高研磨效率E 的条件。 0057 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作为影响指数比例乘数u的要因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从而 如数学式4中所示,建立了以。
34、目的变量为指数比例乘数u,以相对离心加速度F以及相对离 心加速度的平方F 2 为说明变量的重回归模型式。在该重回归模型式中,Ua为以F 2 为说明 变量的项的偏回归系数,Ub为以F为说明变量的项的偏回归系数,Uc为常数项。 0058 数学式4 0059 uUaF 2 +UbF+Uc 0060 关于指数比例乘数t,也同样地着眼于作为给予影响的要因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 和自转公转比n/N,从而如数学式5中所示,建立了以目的变量为指数比例乘数t,以相对离 心加速度F,相对离心加速度的平方F 2 以及自转公转比n/N为说明变量的重回归模型式。在 该重回归模型式中,Ta为以F 2 为说明变量的项的偏回归系。
35、数,Tb为以F为说明变量的项的 偏回归系数,Tc为以n/N为说明变量的项的偏回归系数,Td为常数项。 0061 数学式5 0062 tTaF 2 +TbF+Tc(n/N)+Td 0063 接下来,为求得在上述数学式4以及数学式5中所示的重回归模型式的偏回归系 数Ua、Ub、Uc、Ta、Tb、Tc、Td,在表2所示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如表2所示,作为离心滚筒 研磨装置10使用了湿式的装置。在表2中,将20g的混合物以在溶解于1000cc的水中的 状态下投入至滚筒槽12内。此外原料16的量为50指的是,相对于滚筒槽12的容积,原 料16的体积的比率为50。将自转公转比n/N的值设为-1n/N-0.。
36、07,理由此后阐 述。 0064 在n/NO的情况下,离心滚筒研磨装置10的机械的结构复杂化从而制作成本上 升。在n/N-1的情况下,已知工件的色泽或光泽会显著地减少。此外如图1所示,在旋转 中的滚筒槽12的内部,虽然通过在原料16的表层部中稳定并且连续地生成了流动层16从 而可良好地进行研磨,但是在n/NO的情况下,由于呈不产生流动层16a的不流动状态, 因此无法进行研磨。因此本实验有必要将自转公转比n/N设定在-1n/NO的范围中。 0065 而且在-0.05n/NO的情况下,不生成流动层16a的原料16的一部分以向上 堆积的方式而呈现滞留的状态并与该滞留的部分会如雪崩一样呈一齐崩落的状态。
37、而相互 反复,因此研磨效果不稳定,此外由于研磨量Q也显著地变小,因此没有市场价值。而且此 外,对微细的研磨量Q或摩损量W进行正确的计测也较困难。因此,自转公转比n/N的适合 的实用范围为-1n/N-0.05,因此在该范围内对自转公转比n/N的实验条件进行设定。 0066 此外在相对离心加速度F大概为9以下时,对流动层16a向滚筒槽12的内面侧进 行的按压力不够充足,原料16的一部分在流动层16a的表层飘浮从而提高了对工件产生伤 痕(由于工件或研磨石的飞溅而产生的碰撞从而使工件产生的伤痕或变形)的风险。此外, 相对离心加速度F在大概45以上时,提高了对原料16进行过度挤压而产生压痕(由于工 件或。
38、研磨石的按压而使工件产生的伤痕或变形)的风险。因此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实用范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8/13页 10 围为大概9F45,在该范围内对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实验条件进行设定。而且,有比起 树指制的研磨石或金属制媒体在市场中被广泛应用的商品群的陶瓷制研磨石,将降低摩损 而需求高的所述陶瓷制研磨石设定为实验条件。 0067 表2 0068 离心滚筒研磨装置湿式 混合物20g 水1000cc 工件(试验片)驱动部件(链板) 原料量50 R 0.21m r O.lm 滚筒槽形状六角柱(正六角形的角筒)/容积3.4L 研磨石陶瓷制的球 N 3.333N7.167 n 3.333。
39、n-0.500 n/N -ln/N-0.07 F 9.40F43.45 0069 将在该条件的下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以及基于该实验的条件而计算出的值在表3 中进行显示。在该表3中,滚筒槽12的公转转数N、滚筒槽12的自转转数n为作为实验的 条件而设定的条件值。自转公转比n/N为基于公转转数N与自转转数n而计算出的条件值。 相对离心加速度F为,将公转转数N与滚筒槽12的公转轨道15的半径R的值代入表1中 所示的数学式而计算出的条件值。工件(试验片)的研磨量Q与研磨石的摩损量W为作为 实验的结果而得出的实验值。研磨效率E为,基于在实验中得到的研磨量Q与在实验中得 到的摩损量W,而通过在表1中所示的数学。
40、式EQ/W计算所得出的实验值。 0070 表3 0071 No. N n n/N F Q W E u t色泽 l 7.167 -0.500 0.070 43.450 1255 66469 0.0189 2.075 3.128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10 9/13页 11 2 7.167 -1.500 -0.209 43.450 3026 211005 0.0143 2.018 3.143 3 7.167 -2.500 0.349 43.450 4945 374542 0.0132 2.012 3.160 4 7.167 -3.333 0.465 43.450 7814 672。
41、944 0.0116 2.057 3.239 5 6.667 -0.500 0.075 37.598 608 22350 0.0272 1.958 2.952 6 6.667 -1.500 -0.225 37.598 2065 91770 0.0225 1.993 3.039 7 6.667 -2.500 -0.375 37.598 3353 163530 0.0205 1.985 3.057 8 6.667 -3.333 -0.500 37.598 4273 217650 0.0196 1.973 3.057 9 5.000 -0.500 -0.100 21.149 318 10590 0.。
42、0300 2.115 3.264 10 5.000 -1.500 -0.300 2l.149 1005 45870 0.0219 2.132 3.384 11 5.000 -2.500 -0.500 2l.149 1807 96480 0.0187 2.157 3.461 12 5.000 -3.333 -0.667 2l.149 2437 141180 0.0173 2.161 3.491 13 3.333 -0.500 -0.150 9.400 138 6122 0.0225 2.508 4.201 14 3.333 -1.500 -0.450 9.400 422 18810 0.0224。
43、 2.517 4.212 15 3.333 -2.500 -0.750 9.400 673 39990 0.0168 2.497 4.320 16 3.333 -3.333 -1.000 9.400 974 69420 0.0140 2.534 4.438 0072 色泽:良好:普通 0073 基于在表3中所示的条件值与实验值、以及数学式1、数学式3数学式5的数学 式,在使用最小二乘法而进行重回归分析后,能够求得数学式4以及在数学式5中所示的重 回归模型式的偏回归系数Ua、Ub、Uc、Ta、Tb、Tc、Td,其结果为得到了数学式6以及在数学 式7所示的重回归式。在检查该重回归式的贡献率时,其均。
44、为0.9以上并且数学式6以及 数学式7的重回归式为高再现性的模型式。 0074 数学式6 0075 uO.0008144F 2 -O.057121F+2.9806396 0076 数学式7 0077 tO.0018531F 2 -O.128522F-O.301244(n/N)+5.163181 0078 图2为,在将“-3.3”代入到表示数学式1的研磨量Q的数学式中的n中,将“-O.5” 代入到表示数学式3的研磨效率E的数学式中的n/N中时,基于数学式1以及数学式3的 数学式与数学式6以及数学式7的重回归式,设定以研磨量Q与研磨效率E为纵轴,以相对 离心加速度F为横轴的图表。另外,在图2的图表。
45、中研磨量Q的单位从mg变更为kg。 说 明 书CN 104136170 A 11 10/13页 12 0079 从该图表能够读取出如下述的信息。随着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变大,相对于工件 的研磨量Q的增加,研磨效率E总地呈现出变低的倾向。但是,当相对离心加速度F区域限 定为c、d时,研磨效率E的值则被维持在较高的等级中。 0080 在区域c以及区域d中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值为,-2.5(n/N)+12.6F6.1(n/ N)+40.7的范围。 0081 此外,在区域d中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值为,在2.1(n/N)+29.5F6.1(n/ N)+40.7的范围。 0082 区域c为,随着相对离心加速。
46、度F的变大而持续降低的研磨效率E,从转至上升的 拐点(F-2.5(n/N)+12.6)到再次转至下降的拐点(F2.1(n/N)+29.5)为止的区 域。拐点以及拐点中的研磨效率E的值为,研磨效率E的变化从降低转至上升的意 思而具有技术的意义。若对从区域a至区域e的全体范围进行总体概括,则对于随着研磨 量Q的增大而研磨效率E的降低,该区域C为,随着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变大,研磨量Q与 研磨效率E的两者均上升,且由于研磨效率E的值也维持在较高的等级,因此可将其称为特 別的区域(相对于研磨量Q的增加与研磨效率E的降低的此消彼长的特点而性质不同的区 域)。 0083 此外区域d为,从上升的研磨效率E转至。
47、降低的拐点,到研磨效率E下降至与 拐点为相同的值时的过渡点(F6.1(n/N)+40.7)为止的区域。若总体概括从区域 a至区域e的全体范围,相对于随着研磨量Q的增大而研磨效率E降低,该区域d随着相对 离心加速度F的变大,研磨量Q上升并将降低至拐点的研磨效率E维持在拐点以上 的较高的等级。因此能够称该区域d为,相对于研磨量Q的增加与研磨效率E的降低的此 消彼长的特点而性质不同的区域。 0084 此外,与区域C相比相对离心加速度F更小的区域b为,从研磨效率E与拐点 值相同时的过渡点到拐点为止的区域。该区域b不为性质不同的区域,其原因为:虽 然研磨效率E的值与区域c、d同样地为较高的等级,但若总体。
48、概括从区域a至区域e的全 体范围其仅为研磨效率E在降低中途所经过的区域。而且研磨量Q低于区域c、d。 0085 而且,对于与区域b相比相对离心加速度F更小的区域a,虽然研磨效率E比区域 c、d要高,但是由于研磨量Q显著地减少,因此不能称其为良好的区域。而且在-1n/N -0.05的情况下,由于在过渡点上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值为7-10,在与过渡点相 比相对遠心加速度F更小的区域a中,对流动层16a向滚筒槽12的内面侧进行的按压力会 不充足。因此,原料16的流动层16a会在表层产生紊乱,从而使工件产生伤痕的风险变高, 另外,缺乏实用性及广泛应用性。而且随着研磨量Q的增加而研磨效率E显著地降低,由于 研磨量Q的增加与研磨效率E的降低的此消彼长的情况无法解决,因此不能称区域a为性 质不同的区域。 0086 此外,对于与区域d相比相对离心加速度F更大的区域e,研磨量Q虽然多,但是 由于研磨效率E显著地较低,因此不能称为良好的区域。而且在-1n/N-0.05的情况 下,由于在过渡点上的相对离心加速度F的值为34-40,因此与相过渡点相比相对离 心加速度F更大的区域e中,对工件产生压痕的风险较高,另外缺乏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