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却装置.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0035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0.15 C N 1 0 4 1 0 0 3 5 6 A (21)申请号 201410392580.3 (22)申请日 2014.08.12 F01P 11/00(2006.01) F01P 11/10(2006.01) F02B 29/04(2006.01) (71)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驿力机车科技有限公 司 地址 215122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新路 99号 (72)发明人陈江峰 (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代理人杨林洁 (54) 发明名称 冷却装置 (57)。
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 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与第一冷却部处于同一 竖直平面内的第三冷却部;以及用于驱动气流的 风扇组件;水平方向上,第一冷却部、第三冷却部 均和第二冷却部间隔设置;竖直方向上,第一冷 却部和第三冷却部之间间隔设置,第一冷却部、第 三冷却部均和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且在部分相 交区域分别设有第二导板、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 过第一冷却部和第三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第二冷 却部;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 和中冷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 间,同时,在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的控 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 三冷却装置。
3、的分配比例,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51)Int.Cl.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8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00356 A CN 104100356 A 1/4页 2 1.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以及与第一冷却部处于 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三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三冷却部的前侧流入,从 所述第二冷却。
4、部的后侧流出,以对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其特征在于,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所述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二冷却部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却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部、所述 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四端; 。
5、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 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 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三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二冷却 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 三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 三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 三导板相互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 的分配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6、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 4.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以及与第二冷却部处于 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三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二冷却 部、第三冷却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其特征在。
7、于,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一冷却部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却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00356 A 2/4页 3 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其中,所述。
8、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 述第三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 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三冷却 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 三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所述第三导板均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 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三导板相互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 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
9、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7.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三冷却 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其特征在于,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 却部之间均间隔设置; 竖直方。
10、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 三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四端; 其中,所述第五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的水平投影之外; 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 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
11、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00356 A 3/4页 4 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二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三冷却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 三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 三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三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 三导板相互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 的分配比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
12、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10.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三冷却部、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三冷却 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其特征在于,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述第一冷却部之间、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 却部之间均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
13、三冷却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 二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五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部的水平投影之外; 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述第一 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三冷却。
14、部后的气流流入所 述第一冷却部;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 第三导板,所述第一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 第三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一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 第三导板相互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 置的分配比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权 利 要 求。
15、 书CN 104100356 A 4/4页 5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00356 A 1/10页 6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冷却装置是汽车中的主要机件,其功用是散发热量,包括,水箱和中冷器等零部 件,所述水箱用于对流经其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从而达到对发动机散热调温的效果;所述中 冷器用于对流经其的压缩空气进行降温,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0003 针对汽车的发动机散热,通常是汽车的发动机和冷却装置上的风扇。
16、通过皮带连 接,汽车运行过程时,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带动皮带,进而带动风扇转动,实现对冷却液进行 散热调温;此种结构的冷却装置,由于风扇的转速由汽车的发动机转速决定,故,风扇的转 速不能得到精确的控制。相应的,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电子风扇的技术成为新兴的技术, 电子风扇的使用可以精确控制风扇的启动时间,进而对汽车发动机的温度进行控制。 0004 现有技术中,冷却装置中的水箱,中冷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或其中轴线处于一 条直线上,此种排布方式,一方面需要设置大功率的风扇,才能使冷却装置达到对发动机散 热调温的目的,增加了制造及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电子风扇的功率往往很小,很难应用在 此种方式排布的冷。
17、却装置中。同时,上述冷却装置需要在汽车中占有固定的立方空间,随着 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汽车的整体结构越来越小型化,给汽车的冷却装置的安装空间也越 来越小;由于现有技术中冷却装置的排布结构,导致其横向或纵向体积过大,不能满足汽车 发展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部排布更加合理的冷却装置,可以根据汽车的闲置 空间合理排布冷却装置,同时,由于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采用小功率的电子风 扇,即能够达到对发动机制冷的要求,节约制造及使用成本,进一步的,电子风扇能够对其 自身的运行速度精确控制,进而可以精确控制发动机的温度。 0006 相应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
18、,包括: 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以及与第一冷却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三 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三冷却部的前侧流入,从 所述第二冷却部的后侧流出,以对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所述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二冷却部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却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冷却部、所述 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
19、,以及与所述第一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2/10页 7 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四端;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 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 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三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二冷却 部。 000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
20、改进,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三导板,所述第一 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三导板活动设置于 所述第三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三导板相互配合, 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 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 0009 相应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
21、第二冷却 部、以及与第二冷却部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第三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二冷却 部、第三冷却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一冷却部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却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 第三冷却部均和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
22、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 述第三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 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三冷却 部。 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三导板,所述第一 导板、所述第三导板均活动设置于所。
23、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 一导板和所述第三导板相互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3/10页 8 及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 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0012 相应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 部、第三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
24、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三冷却 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冷 却部之间均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部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 三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二冷却部。
25、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四端; 其中,所述第五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的水平投影之外; 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二冷却部和所述第三 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 述第二冷却部;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二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三冷却部。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三导板,所述第一 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三导板活动设置于 所述第二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三冷却部。
26、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三导板相互配合, 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 001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0015 相应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的第三冷却部、第一冷却 部、第二冷却部; 所述第一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所述第二冷却部为水箱、中冷器其中另一; 所述第三冷却部为水箱;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
27、所述第一冷却部前侧流入,从所述第三冷却 部的后侧流出,以对所述第一冷却部、第二冷却部、第三冷却部进行散热;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4/10页 9 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述第一冷却部之间、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 却部之间均间隔设置; 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三冷却部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 二冷却部部分相交; 所述第二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第三 端相对设置的第四端; 所述第三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一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五端,以及与所述第五 端相对设置的第六端; 所述第一冷却部包括处于与所述第二冷却部部分相交。
28、区域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 端相对设置、且处于与所述第三冷却部部分相交区域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五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部的水平投影之外; 所述第一冷却部和所述第二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三冷却部和所述第一 冷却部之间设置有第四导板,所述第四导板用于防止通过所述第三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 述第一冷却部;所述第二导板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二冷却部。 001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板和第三导板,所述第一 导板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三导板活动设置于 所述第三冷却部远离所述第一冷却部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导板和所述第。
29、三导板相互配合, 用于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 001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 所述第二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端上; 所述第三导板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所述第四导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五端上。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器,可以更加合 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的控制所述气流 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亦即在冷却装置中设置小功 率的风扇即能够达到制冷。
30、的要求,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0019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第三 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提。
31、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5/10页 10 图6b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
32、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 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 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21 为了方便描述,其下文出现的上、下、前、后等均为参考角度,并将沿图示水平方向 从左至右分别定义为前、后,图示竖直方向从上至下分别定义为上、下,但是被这些参考角 度描述的对象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 0022 冷却装置通常安装于车体中,用于对流经其的液体和/或气体进行。
33、散发热量,进 而达到对发动机散热的效果。一般包括水箱,中冷器,以及相应的连接管路等。所述水箱用 于对流经其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从而达到对发动机散热调温的效果;所述中冷器用于对流 经其的压缩空气进行降温,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0023 结合图1a、图1b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 相应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包括:前后排布设置的第一冷却部 10、第二冷却部20;风扇组件30,风扇组件30用于驱动气流从第一冷却部10的前侧流入, 从第二冷却部20的后侧流出,以对第一冷却部10和第二冷却部20进行散热。其中,第一 冷却部10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部20的。
34、一侧上活动设置有第一导板40,第一导板40用于引导 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第一冷却部10和第二冷却部20之间 设置有第二导板50,第二导板50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10后的气流流入所述第二冷却 部20。 0025 具体的,第一冷却部10为水箱、中冷器其中之一,第二冷却部20为水箱、中冷器其 中另一;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部10为水箱,第二冷却部为中冷器。 0026 具体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30优选为电子风扇,以便能更精确的控 制气流速度,以及扇叶的开闭及转动方向,进而精确控制发动机的温度。 0027 相应的,风扇组件30一般分为吸风式和排风式两。
35、种,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中, 均是采用吸风式的风扇组件30,即风扇组件30设置于第二冷却部20的后面,然而,在实 际应用中,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础上,很容易得到采用排风式的风扇组件30来实现本发 明,即将风扇组件30设置于第一冷却部10的前面,而其他结构均不做更改,在此不做详细 赘述。 0028 优选的,第一冷却部10和第二冷却部20在水平方向上阶梯排布。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10 6/10页 11 0029 具体的,水平方向上,第一冷却部10和第二冷却部20间隔设置;竖直方向上,第一 冷却部10和第二冷却部20部分相较;且在在其相交部位形成第一交错空间;相应的,第一 冷却。
36、部1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处于第一交错空间的第一端11,以及与第一端11相对设置 的第二端13;第二冷却部2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处于第一交错空间的第三端21,以及与 第三端21相对设置的第四端23。 0030 优选的,第一导板40靠近第一端11设置。 0031 优选的,第一导板40活动设置于第一端11上。 0032 优选的,第二导板5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端11,另一端设置于第三端13上。 0033 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装置启动过程中,第一导板40的摆动角度可以任意调节, 以精确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 0034 优选的,竖直方向上,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
37、一导板40、第二导板50的 中轴线的水平投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当然,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在垂直于纸面 的方向上,也可以交错设置,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0035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冷却装置的位置加以互换,不会影响到本发明的使用效果。 例如:竖直方向上,所述水箱和所述中冷器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如图所示,第一冷却部10置 于下方,第二冷却部20置于上方;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未图示),第一冷却部10置于上方, 第二冷却部20置于下方,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003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
38、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分配 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37 结合图2a、图2b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部10为中冷器,第二冷却部20为水箱,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003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
39、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分配 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39 结合图3a、图3b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还包括一第三冷却部60,第三冷却部60为水箱;第三冷却部60 与第一冷却部10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间隔设置;同时,在竖直方向上,第三冷却部60与 第二冷却部20部分相交;且在在其相交部位形成第二交错空间。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 部20、第三冷却部60大致呈三角形排布。相应的,第三冷却部6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
40、处 于第二交错空间的第五端61,以及与第五端61相对设置的第六端63。 0040 进一步的,第三冷却部60远离第二冷却部20的一侧上还活动设置有第三导板70, 第三导板70用于配合第一导板30,以引导从第一冷却部10的前侧流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第三冷却部60和第二冷却部20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导板 80,第四导板80用于防止通过第三冷却部60后的气流流入第二冷却部20。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11 7/10页 12 0041 优选的,第三导板70靠近第五端61设置。 0042 优选的,第三导板70活动设置于第五端61上。 0043 优选的,第四导板8。
41、0的一端设置于第五端61上,另一端设置于第四端23上。 0044 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装置启动过程中,第一导板40、第三导板70的摆动角度均 可以任意调节,以精确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 0045 优选的,竖直方向上,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第一导板40、 第二导板50、第三导板70、第四导板80的中轴线的水平投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当然,第一 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也可以交错设置,在此不 做详细赘述。 004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
42、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第三 冷却装置的分配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47 结合图4a、图4b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部10为中冷器,第二冷却部20为水箱,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004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
43、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 却装置的分配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49 结合图5a、图5b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五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还包括一第三冷却部60,第三冷却部60为水箱;第三冷却部60 与第二冷却部20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间隔设置;同时,在竖直方向上,第三冷却部60与 第一冷却部10部分相交;且在在其相交部位形成第二交错空间。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 部20、第三冷却部60大致呈三角形排布。相。
44、应的,第三冷却部6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处 于第二交错空间的第五端61,以及与第五端61相对设置的第六端63。 0050 进一步的,第一冷却部10远离第二冷却部20的一侧上还活动设置有第三导板70, 第三导板70用于配合第一导板30,以引导从第一冷却部10的前侧流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第三冷却部60和第一冷却部10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导板 80,第四导板80用于防止通过第一冷却部10后的气流流入第三冷却部60。 0051 优选的,第三导板70靠近第二端13设置。 0052 优选的,第三导板70活动设置于第二端13上。 0053 优选的,第四导板80的一端设置于第五端61。
45、上,另一端设置于第二端13上。 0054 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装置启动过程中,第一导板40、第三导板70的摆动角度均 可以任意调节,以精确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 0055 优选的,竖直方向上,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第一导板40、 第二导板50、第三导板70、第四导板80的中轴线的水平投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当然,第一 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也可以交错设置,在此不 说 明 书CN 104100356 A 12 8/10页 13 做详细赘述。 005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
46、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 却装置的分配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57 结合图6a、图6b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部10为中冷器,第二冷却部20为水箱,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005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
47、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 却装置的分配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59 结合图7a、图7b所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 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区别在于:本发明的 第七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还包括一第三冷却部60,第三冷却部60为水箱;水平方向上,第 三冷却部60布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部20的后侧,且和第二冷却部20间隔设置;竖直方向上, 第三冷却部60与第二冷却部20部分相交;且在在其相交部位形成第二交错空间。相应的, 第。
48、三冷却部6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处于第二交错空间的第五端61,以及与第五端61相对 设置的第六端63;第五端61设置于第一冷却部10的水平投影之外。相应的,第一冷却部 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在水平方向上阶梯排布。 0060 进一步的,第二冷却部20远离第三冷却部60的一侧上还活动设置有第三导板70, 第三导板70用于配合第一导板30,以引导从第一冷却部10的前侧流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第三冷却部60和第二冷却部20之间还设置有第四导板 80,第四导板80用于防止通过第二冷却部20后的气流流入第三冷却部60。 0061 优选的,第三导板70靠近第四端23。
49、设置。 0062 优选的,第三导板70活动设置于第四端23上。 0063 优选的,第四导板80的一端设置于第五端61上,另一端设置于第四端23上。 0064 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装置启动过程中,第一导板40、第三导板70的摆动角度均 可以任意调节,以精确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的分配比例。 0065 优选的,竖直方向上,第一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第一导板40、 第二导板50、第三导板70、第四导板80的中轴线的水平投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当然,第一 冷却部10、第二冷却部20、第三冷却部60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也可以交错设置,在此不 做详细赘述。 006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通过重新排布水箱和中冷 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汽车中的闲置空间,同时,在所述冷却装置中设置导板,可以精确 的引导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控制所述气流流向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 却装置的分配比例,同时,节约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0067 结合图8a、图8b所示,为本发明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