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541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17 C N 1 0 4 0 5 4 1 2 7 A (21)申请号 201380004630.X (22)申请日 2013.03.27 2012-081682 2012.03.30 JP G11B 5/09(2006.01) (71)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长野县 (72)发明人中嶋茂雄 矶野阳市 东贺津久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 司 31100 代理人胡秋瑾 (54) 发明名称 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 方法,该。
2、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不必切 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发生变动的记录介质进行 处理,因此既能抑制电路规模以及成本的增大,又 能缩短读取时间。信息再生装置(10)具有:AD 转换器(141),其将对记录于磁性记录介质MC的 信息进行再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峰值 检测部(142),其从数字信号根据追踪AD转换器 (141)的输出的判定电平即阈值,检测再生信号 的峰值点;以及信息生成部(143),其根据利用峰 值检测部检测到的峰值点的间隔信息生成已进行 整波的再生信号的矩形波信号。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6.30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
3、据 PCT/JP2013/058960 2013.03.27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146863 JA 2013.10.03 (51)Int.Cl.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54127 A CN 104054127 A 1/4页 2 1.一种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模拟数字(AD)转换器,该模拟数字(AD)转换器将对记录于磁性记录介质的信息进行 再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峰值检测部,该峰值检测部从所述数字。
4、信号根据追踪所述AD转换器的输出的判定电 平即阈值,检测再生信号的峰值点;以及 信息生成部,该信息生成部根据利用所述峰值检测部检测到的峰值点的间隔信息生成 已进行整波的所述再生信号的矩形波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峰值检测部求取相邻的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并将该时间间隔信息以及峰值点信 息输出到所述信息生成部, 所述信息生成部以峰值点的信息作为触发,将应生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向第二电 平翻转,或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翻转,并在从该峰值点到所述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为止 的期间,将应生成的信号保持在第二电平或第一电平上,当达到该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时, 将应生成的信。
5、号电平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翻转,或者从第一电平向第二电平翻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一个第二 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并通过对所述第一峰值与所 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校正值求取阈值,通过该阈值判定是否为峰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一个第二 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并通过对所述第一峰值与所 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
6、校正值求取阈值,通过该阈值以及所述第一峰值与 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判定是否为峰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相对于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适用上一个第二 峰值以及上上个第三峰值, 且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 到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 一校正值求取第一阈值,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二 校正值求取第二阈值, 所述。
7、峰值检测部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 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 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适用上一个最大值 侧的第二峰值以及上上个最小值侧的第三峰值,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54127 A 2/4页 3 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第二峰值间的第一。
8、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一校正值求取 第一阈值, 将该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大 值侧的位置,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二校正值 求取第二阈值, 将该第二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大 值侧的位置, 所述峰值检测部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 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 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
9、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适用上一个最小值 侧的第二峰值以及上上个最大值侧的第三峰值, 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一校正值 求取第一阈值, 将该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小 值侧的位置,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
10、的第二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二校正值 求取第二阈值, 将该第二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小 值侧的位置, 所述峰值检测部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 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 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8.根据权利要6或7所述的信息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峰值检测部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三峰值到所述第二峰值呈离散状变化, 且超过所述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并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一峰值到下一 个峰值呈离散状变化,且超过所述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11、 9.一种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模拟数字(AD)转换步骤,在该模拟数字(AD)转换步骤中,将对记录于磁性记录介质 的信息进行再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峰值检测步骤,在该峰值检测步骤中,从所述数字信号根据追踪所述AD转换步骤的输 出的判定电平即阈值,检测再生信号的峰值点;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54127 A 3/4页 4 信息生成步骤,在该信息生成步骤中,根据利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到的峰值点的 间隔信息,生成已进行整波的所述再生信号的矩形波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求取相邻的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 在所述。
12、信息生成步骤中,将峰值点的信息作为触发,将应生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 向第二电平翻转,或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翻转,并在从该峰值点到所述峰值点间的时间 间隔为止的期间,将应生成的信号保持在第二电平或第一电平, 若达到该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则将应生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反转, 或从第一电平向第二电平反转。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一个的第二峰值间的差分 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 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校正值求取阈值,通过该阈值。
13、判定是否为峰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一个第二峰值的差分乘以 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 值加上或减去所述校正值求取阈值,通过该阈值以及所述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 间值,判定是否为峰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相对于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适用上一个第二峰值以及上上个 第三峰值, 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
14、到 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一 校正值求取第一阈值,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二 校正值求取第二阈值, 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 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 一峰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在决定。
15、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的情况下,适用上一个最大值侧的第二峰值以 及上上个最小值侧的第三峰值, 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54127 A 4/4页 5 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一校正值 求取第一阈值, 将该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大 值侧的位置,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二校正值 求取第二阈值, 并将该第二。
16、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 大值侧的位置, 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 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 一峰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的情况下,适用上一个最小值侧的第二峰值以 及上上个最大值侧的第三峰值, 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一校正值。
17、,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一校正值 求取第一阈值, 将该所述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 最小值侧的位置, 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 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二校正值 求取第二阈值, 将该第二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小 值侧的位置, 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 值,且超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 一峰值。 1。
18、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 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三峰值到所述第二峰值呈离散状变化,且超过所述第一 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 并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一峰值到下一个峰值呈离散状变化,且超过所述第二 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54127 A 1/12页 6 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方法,该信息再生装置以及信息再生 方法对以一定的记录格式(调制方式)被记录的磁卡等记录介质的记录信息进行再生。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
19、1中公开了一种用作信息生成装置的磁性再生电路,该磁性再生电路 适用于对通过频率调制方式磁性记录下来的“0”以及“1”信号所对应的F以及2F信号进 行读取的磁性读卡器/写卡器等。 0003 在该磁性再生电路中,记录于磁卡的信号(信息)通过磁头再生,并通过放大电路 放大。放大电路的放大信号利用作为模拟电路的峰值检测电路来检测峰值点,并利用该峰 值点将输出信号翻转,从而整波成矩形波信号。该矩形波信号为经频率调制(F2F调制)的 信号,并被输入到F2F解调电路,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从而被解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6-52003号 发明 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20、题 0005 然而,在上述的磁性再生电路中,将模拟波形放大后,利用作为模拟电路的峰值检 测电路进行峰值检测,并生成F2F信号,因此检测性能被电容器和电阻等的电路参数所固 定。换言之,在模拟系统中,难以动态地追踪峰值的检测阈值(判定电平)。因此,例如,为 了读取具有杂音的卡和输出较低的卡(消磁卡),需要切换电路。 0006 也就是说,在利用模拟方式的峰值检测中,为了能够读取杂音卡和消磁卡,而需要 切换电路进行读取(导出),并且由于电路规模增大,从而有成本增高的这种不利因素。并 且,由于需要切换电路,因此为了读取需要尝试多种方式,从而读取时间变长。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再生装置以及。
21、信息再生方法,该信息再生装置以及 信息再生方法不需要切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发生变化的记录介质进行处理,从而既能够抑 制电路规模以及成本的增大,又能够缩短读取时间。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08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信息再生装置具有:模拟数字(AD)转换器,所述模拟数 字(AD)转换器将对记录于磁性记录介质的信息进行再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峰 值检测部,所述峰值检测部从所述数字信号根据追踪所述AD转换器的输出的判定电平即 阈值,检测再生信号的峰值点;以及信息生成部,所述信息生成部根据利用所述峰值检测部 检测到的峰值点的间隔信息,生成已进行整波的所述再生信号的矩形波信号。 由此,不必切换电路。
22、就能够对输出发生变动的记录介质进行处理,从而既能抑制电路 规模以及成本的增大又能缩短读取时间。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2/12页 7 0009 优选所述峰值检测部通过相邻的两点的峰值点,求取所述峰值点的时间间隔,所 述信息生成部将峰值点的信息作为触发,将应生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向第二电平翻 转,或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翻转,并在从该峰值点到所述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为止的期 间,将应生成的信号保持在第二电平或第一电平,当达到该峰值点间的时间间隔时,将应生 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向第一电平翻转或从第一电平向第二电平翻转。由此,能够容易 地生成矩形波信号。 0010 优选在决定峰值的。
23、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 一个第二峰值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并通过对所述第一峰 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校正值求取阈值,通过该阈值判定是否为峰 值。由此,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发生变动的记录介质进行处理。 0011 优选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求取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与至少上 一个的第二峰值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并通过对所述第一 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校正值求取阈值,并根据该阈值以及所述 第一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判定是否为峰值。由此,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确。
24、实地 对输出发生变化的记录介质进行处理。 0012 优选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相对于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适用上 一个第二峰值以及上上个第三峰值,且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的差分乘以基 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出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 一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一校正值求取第一阈值,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 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出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 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所述第二校正值求取第二阈值,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 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
25、所 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由此, 即使在杂音较多的磁性记录介质等中,也能准确地处理并再生信息。 0013 优选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适用上一个最大值侧的 第二峰值以及上上个最小值侧的第三峰值,并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的差分 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 间的第一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一校正值求取第一阈值,将该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峰值 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大值侧的位置。
26、,并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 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二峰 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加上所述第二校正值求取第二阈值,将该第二阈值设定 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大值侧的位置,从而确认数 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超过所 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0014 优选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值侧峰值与最小值侧峰值,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的情况下,所述峰值检测部适用上一个最小值侧的 第二峰值以及。
27、上上个最大值侧的第三峰值,并求取对所述第三峰值以及所述第二峰值间的 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第一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3/12页 8 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一校正值求取第一阈值,将该第一阈值设定在比所述第三 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小值侧的位置,并求取对所述第二峰值与 所述第一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第二校正值,通过对所述第 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减去所述第二校正值求取第二阈值,将该第二阈值 设定在比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靠近所述最小值侧的位置,从而。
28、确 认数字信号值超过所述第三峰值与所述第二峰值间的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且超 过所述第二峰值与所述第一峰值间的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0015 优选所述峰值检测部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三峰值到所述第二峰值呈离 散状变化,且超过所述第一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并确认所述数字信号值从所述第一 峰值到下一个峰值呈离散状变化,且超过所述第二中间值以及所述第二阈值,从而确定第 一峰值。 0016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再生方法具有:模拟数字(AD)转换步骤,所述模 拟数字(AD)转换步骤将对记录于磁性记录介质的信息进行再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 号;峰值检测步骤,所。
29、述峰值检测步骤从所述数字信号根据追踪所述AD转换步骤的输出的 判定电平即阈值,检测再生信号的峰值点;以及信息生成步骤,所述信息生成步骤根据利用 所述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到的峰值点的间隔信息,生成已进行整波的所述再生信号的矩形波 信号。 发明效果 0017 通过本发明,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发生变动的记录介质进行处理,从而既 能抑制电路规模以及成本的增大,又能缩短读取时间。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结构例的 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信号处理波形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通过两个峰值点是否超过阈值(判定电平)来判定是。
30、否为峰值的峰值 检测方法的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整体的工作概要的流 程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信号处理波形的图。 002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用作信息再生装置的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该磁性 记录信息再生装置能够适用于将记录于作为记录介质的磁卡等中的信息进行再生的磁性 读卡器。并且。
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对通过频率调制方式磁性记录下来的“0”以及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4/12页 9 “1”信号所对应的F及2F信号进行读取并再生的情况。但是,本技术不限定于F2F方式,还 能够适用F3F方式、NRZI方式、MFM方式等各种方式。 0022 如图1所示,本磁性记录信息再生装置10包括磁头11、差分放大电路12、基准电 压电路13、数字再生处理电路14以及上位装置(CPU)15而构成。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字 再生处理电路14包括: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换器:ADC)141、峰值检测部142、作为信息生 成部的F2F信号生成部143、计时器144以及解调电路。
32、145。 0023 例如由图2(A)所示,磁头11通过F2F调制方式,将记录于作为磁性记录介质的磁 卡MC的磁性记录信息作为模拟信号读出。 0024 差分放大电路12由运算放大器构成,且将通过磁头11读取并再生的模拟信号S11 放大到适当的电平,将如图2(B)所示的已放大的模拟信号S12输出到数字再生处理电路14 的AD转换器141。差分放大电路12根据由基准电压电路13提供的基准电压Vref,设定输 出模拟信号S12的中间值VM。 0025 并且,差分放大电路12还可构成为具有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例如,如图1 中的虚线所示,可构成为:根据数字再生处理电路14的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
33、检测信息, 控制差分放大电路12的增益。这种情况下,差分放大电路12将由磁头11再生的模拟信号 S11差分放大到与数字再生处理电路14的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信息相应的电平。 差分放大电路12进行增益控制,使得例如将信号的振幅设定为全范围的1/4。 0026 基准电压电路13对差分放大电路12提供作为其输出电平的中间值VM而设定的 基准电压Vref。 0027 AD转换器141将经差分放大电路12放大的模拟信号S12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作 为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142。AD转换器141将经差分放大电路12放大的模拟信号 S12以一定的频率例如300KHz进行采样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作。
34、为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 部142。换言之,AD转换器141通过对由磁头11再生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从而每隔一定 时间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0028 如图2(C)所示,AD转换器141在以采样号SPLN(n+1)、(n+4)、所示的各 采样点(时点)进行采样处理。该采样号SPLN在下一阶段峰值检测部142中作为位置信 息而被使用。该位置信息包含时间信息。并且,AD转换器141包括由采样号SPLN形成的 位置时间信息和各采集点的值SV(n+1)、(n+4)、,并将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 142。 0029 峰值检测部142接受AD转换器141的输出数字信号S141,并检测相当于磁。
35、性数据 的极值(最大值以及最小值)位置的峰值点。 0030 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由多个峰值点信息求取的峰值点的时间间隔(间隔)TIV的 信息,将包括峰值点信息以及时间间隔TIV的信息的信号S142输出到F2F信号生成部143。 作为该间隔信息的时间间隔TIV的信息相当于时间间隔信息。 0031 峰值检测部142使峰值检测时的波形的检测阈值(判定电平)追踪AD转换器141 的输出电平并进行自动设定。通过该功能,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变化的磁卡进行处 理。在峰值检测部142中,例如,对于杂音卡,采用当两个峰值点超过某个阈值(判定电平) 时判定为峰值点的方式。关于该峰值点的检测方法在后文详细叙述。。
36、 0032 并且,如上文所述,峰值检测部142,如图2(C)以及(D)所示,通过前后两点的峰值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5/12页 10 点求取作为时间间隔信息的时间间隔TIV12至TIV89。 0033 在图2的例子中,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峰值点PK1与峰值点PK2的时间间隔作为时 间间隔TIV12。求取峰值点PK2与峰值点PK3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23。求取峰值点 PK3与峰值点PK4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34。求取峰值点PK4与峰值点PK5的时间 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45。求取峰值点PK5与峰值点PK6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56。 求取峰值点PK6与。
37、峰值点PK7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67。求取峰值点PK7与峰值点PK8 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78。求取峰值点PK8与峰值点PK9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 TIV89。 0034 峰值检测部142将已求取到的时间间隔TIV(12至89、)的信息与峰值点信息 一起输出到作为信息生成部的F2F信号生成部143。 0035 峰值检测部142的基本峰值检测方法 对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的具体处理例进行说明。 峰值检测部142将利用AD转换器141转换成数字数据的磁性数据首先通过初始阈值 (判定电平)IJLV进行判定,当数字值超过判定电平IJLV时,判定为峰值。 0036 峰值检测部142根据。
38、前一个峰值求取下一个判定电平JLV。具体地说,求取将从波 形的波峰的数字值(Max)减去波谷的数字值(Min)得到的值PtoPMax-Min乘以基于该 差分的某个比率而得到的值(校正值、电平),并将对数字值(Max)与数字值(Min)间的 中间值VCT加上或减去校正值后得到的值作为判定电平JLV。 0037 数学式1 判定电平JLVVCTPtoP*CVCT C表示常数,以C1/2 n 为例,例如被设定为1/2 5 1/32。 0038 通过上述的公示,判定电平被自动设定。由此既能检测输出低的卡也能检测输出 高的卡。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使峰值检测时的波形判定电平(检测阈值)追踪AD转 换器。
39、141的输出电平并进行自动设定。由此,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对输出变动的磁卡进行 处理。 0039 像这样,峰值检测部142基本上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求取将决定对象的第一峰 值与前一个第二峰值间的差分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而得到的校正值,且通过对 第一峰值与第二峰值间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校正值,求取判定电平(阈值)JVL。从而, 峰值检测部142根据数字值是否超过求取并设定的判定电平JLV来判定是否为峰值。 0040 比峰值检测部142精度高的峰值检测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例如杂音卡,峰值检测部142并非通过一个峰值点而是通 过两个峰值点是否超过判定电平(阈值)来判定是否为峰值。这里。
40、,峰值检测部142使峰 值检测时的波形的判定电平(检测阈值、限幅值)JVL以及峰值间差分的中间值VCT追踪AD 转换器141的输出电平并进行自动设定。 0041 在决定峰值的情况下,相对于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峰值检测部142适用上一 个第二峰值VP2以及上上个第三峰值VP3,并进行运算处理。因此,峰值检测部142具有将 需要输入的数字值以及已决定的峰值保持在未进行图示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等的保持部中 的功能。 0042 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对第三峰值VP3与第二峰值VP2间的差分(VP3-VP2)乘以基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10 6/12页 11 于该差分(差分的绝对值)。
41、的规定的比率C(1/2 n )而得到的第一校正值1、11。与 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与第三峰值VP3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 VCT11。并且,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对第三峰值VP3与第二峰值VP2的第一中间值VCT1、 VCT11加上或减去第一校正值1、11,求取并判定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11。 而且,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通过对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的差分 (VP2-VP1)乘以基于该差分的规定的比率C(1/2 n )得到的第二校正值2、12。与此同 时,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VC。
42、T12。 并且,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对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VCT12加 上或减去第二校正值2、12,求取并设定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2、JVL12。 并且,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VCT11以及已设定的第一 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12,且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VCT12以及已设定的第二判定电平 (阈值)JVL2、JVL12,从而确定第一峰值。 0043 再生信号作为峰值,夹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最大(极大)值侧(波峰侧)峰值和 最小(极小)值侧(波谷侧)峰值。在像这样的信号峰值检测中,峰值检测部142在决定 对象的第一。
43、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波谷侧)的情况下和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 (波峰侧)的情况下,判定电平JVL1、JVL2、JVL11、JVL12的设定位置与中间值VCT1、VCT2、 VCT11、VCT12不同。峰值检测部142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波谷侧)的 情况下,将第一以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2设定在比第一以及第二中间值VCT1、 VCT2靠近最大值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 峰值(谷侧)的情况下,对第一中间值VCT1加上第一校正值1,对第二中间值VCT2加上 第二校正值2,从而将第一以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JV。
44、L2设定在比第一以及第二 中间值VCT1、VCT2靠近最大值侧的位置。 峰值检测部142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波峰侧)的情况下,将第一 以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1、JVL12设定在比第一以及第二中间值VCT11、VCT12靠近 最小值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波 峰侧)的情况下,从第一中间值VCT11减去第一校正值11,从第二中间值VCT112减去 第二校正值2,从而将第一判定电平(阈值)LVL11、JVL12设定在比第一以及第二中间值 VCT11、VCT12靠近最大值侧的位置。 0044 结合附图3(A)、(B),对该峰值的。
45、决定处理进行说明。 图3(A)、(B)为用于说明通过判定两个峰值点是否超过阈值(判定电平)来判定是否 为峰值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图3(A)是用于说明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 (波谷侧)的情况下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图3(B)是用于说明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 大值侧峰值(波峰侧)的情况下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另外,在图3(A)以及(B)中,为方 便理解而将信号波形表示为三角波状。 0045 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波谷侧)的情况下的峰值检测方法 首先结合附图3(A),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波谷侧)的情况下的峰 值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0046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
46、P1B为最小值侧峰值的情况下,峰值检测部142适用上一 个最大值侧的第二峰值VP2T以及上上个最小值侧的第三峰值VP3B。峰值检测部142求取 说 明 书CN 104054127 A 11 7/12页 12 对第三峰值VP3B与第二峰值VP2T的差分(VP3B-VP2T)乘以基于该差分的比率C1(1/2 n ) 而得到的的第一校正值1。 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T与第三峰值VP3B的第一中间值 VCT1。从而,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对第三峰值VP3B与第二峰值VP2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 加上第一校正值1,求取并设定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 峰值检测部142将第。
47、一判定电平JVL1设定在比第二峰值VP2T与第三峰值VP3B间的第 一中间值VCT1靠近最大值侧(波峰侧)的位置。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AD转换器141 的数字信号的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以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 0047 而且,峰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对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间的差分 (VP2T-VP1B)乘以基于该差分的比率C2(1/2 n )而得到的第二校正值2。与此同时,峰 值检测部142求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的第二中间值VCT2。 从而,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对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加上 第二校正值2,。
48、求取并设定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2。 峰值检测部142将第二判定电平JVL2设定在比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间的第 二中间值VCT2靠近最大值侧(波峰侧)的位置。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AD转换器141 的数字信号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二中间值VCT2以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然后,峰值检测 部142确认数字信号值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以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且超过已设 定的第二中间值VCT2以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从而确定第一峰值VP1B。 0048 确认数字值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以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和确认数字值超过第二 中间值VCT2以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
49、既可接着设定处理分别进行,也可连续地进行。 0049 如图3(A)所示,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值是否从第三峰值VP3B朝向第二 峰值VP2T呈离散状变化(增加)并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以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而且, 峰值检测部142在数字信号值从第一峰值VPIB朝向下一个峰值(VP4T)呈离散状变化(增 加)并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以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的时间点TEU2,确定第一峰值VP1B。 0050 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波峰侧)的情况下的峰值检测方法 接下来,结合图3(B),对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波峰侧)的情况下的峰 值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0051 在决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T为最大值侧峰值的情况下,峰值检测部142适用上一 个最小值侧的第二峰值VP2B以及上上个最大值侧的第三峰值VP3T。峰值检测部142求取 对第三峰值VP3T与第二峰值VP2B间的差分(VP3T-VP2B)乘以基于该差分的比率C11( 1/2 n )而得到的第一校正值11。与此同时,峰值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