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再生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道再生管.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435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0.22 C N 1 0 4 1 1 4 3 5 5 A (21)申请号 201380010705.5 (22)申请日 2013.10.18 2012-231044 2012.10.18 JP B32B 1/08(2006.01) F16L 1/00(2006.01) F16L 11/11(2006.01) F16L 55/18(2006.01) (71)申请人客纳福来有限公司 地址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72)发明人金尾茂树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肖日松 李婷 (54。
2、) 发明名称 管道再生管 (57)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管道再生管中,不仅 确保所期望的压扁强度,还防止在拉入作业时可 能在管道再生管产生的破损、褶皱,提供一种管 道再生管,其特征在于,包含:下侧软质树脂层 (5d),其构成直管部(5b)的内层;上侧软质树脂 层(5e),其层叠于下侧软质树脂层(5d)的外侧以 构成直管部的外层;以及突条部(5c),其螺旋状 地形成于上侧软质树脂层(5e)的外表面,突条部 (5c)由螺旋状地缠绕的硬质树脂制的芯材(5g) 以及在包住该芯材的状态下与上侧软质树脂层 (5e)一体化的芯材覆盖部(5f)构成,芯材(5g) 具有直管部(5b)的内径的3.5%5%的。
3、高度,下 侧软质树脂层(5d)是通过以至少包含单层部分 (5ds)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部分,单层部分(5ds) 具有直管部(5b)的内径的0.25%0.65%的厚 度。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8.22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78337 2013.10.18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061788 JA 2014.04.24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6页 附图1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6页 附图12页 (。
4、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4355 A CN 104114355 A 1/1 页 2 1. 一种管道再生管,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下侧软质树脂层, 其构成直管部的内层 ; 上侧软质树脂层, 其层叠于上述下侧软质树脂层的外侧以构成直管部的外层 ; 以及 突条部, 其螺旋状地形成于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的外表面, 上 述 突 条 部 由 螺 旋 状 地 缠 绕 的 硬 质 树 脂 制 的 芯 材、 以 及 在 包 住 该 芯 材 的 状 态 下 与 上 述 上侧软质树脂层一体化的芯材覆盖部构成, 上述芯材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 3.5% 5% 的高度, 上 述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
5、是 通 过 以 至 少 包 含 单 层 部 分 的 方 式 缠 绕 而 形 成 的 部 分, 上 述 单 层 部分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 0.25% 0.65% 的厚度。 2.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芯 材 具 有 上 述 芯 材 的 高 度 的 80 200% 的宽度。 3.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或 2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突 条 部 具 有 上 述 芯 材 的 高 度 的 150 350% 的螺旋间距。 4.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3 中 的 任 一 项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6、 其 中, 上 述 直 管 部 具 有 上 述 直 管 部的内径的 0.7 1.5% 的厚度。 5.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4 中 的 任 一 项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芯 材 由 工 程 塑 料 构 成。 6.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5 中 的 任 一 项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芯 材 是 由 PPS( 聚 苯硫醚 )、 PPE( 聚苯醚 )、 PEI( 聚醚酰亚胺 )、 PAR( 聚芳酯 )、 PES( 聚醚砜 )、 PEEK( 聚醚醚 酮 )、 PTFE(聚四氟乙烯 )、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PBT(聚。
7、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 PA(聚 酰胺 )、 POM( 聚缩醛 ) 以及它们的共聚混合体中的任一种构成的。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管道再生管, 其中, 上述芯材由 PPS 或 PPE 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 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管道再生管, 其中, 上述芯材包含玻璃纤维。 9.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8 中 的 任 一 项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包 含 从 由 直 线 状 低 密 度 聚 乙 烯、 其 他 低 密 度 聚 乙 烯 以 及 中 密 度 聚 乙 烯 构 成 的 组 中 选 择 的 至 少 一种。 10. 。
8、根据权利要求 1 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管道再生管, 其中, 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包 含对热塑性弹性体混合了烯烃类树脂的材料。 11. 根 据 权 利 要 求 1 10 中 的 任 一 项 所 述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中, 上 述 芯 材 覆 盖 部 由 与 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相同的材质构成。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14355 A 1/16 页 3 管道再生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 明 涉 及 插 入 埋 设 于 地 中 且 老 化 的 下 水 管 等 各 种 管 道 内, 以 使 该 管 道 再 生 的 管 道再生管。 背景技术 0002 若 埋 设 于 土 中 且 经 。
9、历 较 长 年 月 的 下 水 管 老 化 导 致 承 载 能 力、 止 水 能 力 降 低, 则 产 生道路塌陷或流下能力的问题。 0003 作 为 解 决 该 问 题 的 方 法, 提 案 且 实 施 将 老 化 的 下 水 管 等 用 作 支 持 体, 并 将 新 的 树 脂管作为排水管插入或形成于其内部的排水管修补方法。 0004 在 存 在 的 各 种 排 水 管 修 补 方 法 中, 例 如 制 管 方 法 有 如 下 方 法 : 将 带 状 的 硬 质 氯 乙 烯 材 料 供 给 到 出 入 孔 (manhole) 内, 在 已 设 管 的 入 口 部 分 处 将 该 带 状 的。
10、 硬 质 氯 乙 烯 材 料 利 用制管机形成为管状 ( 即, 作为硬质氯乙烯管 ), 并且插入已设管内。 0005 另 外, 还 已 知 所 谓 套 管 ( 鞘 管 ) 施 工 方 法 : 作 为 带 状 的 硬 质 氯 乙 烯 材 料 的 代 替, 将 比已设管的管径小且尺寸短的短管从出入管搬入, 依次连接并插入已设管内。 0006 但 是, 在 上 述 制 管 方 法 中, 需 要 制 管 机 等 专 用 的 工 程 设 备, 另 外, 该 施 工 需 要 熟 练 作 业 员。 另 外, 另 一 方 面, 虽 然 在 上 述 套 管 施 工 方 法 中 不 需 要 制 管 机, 但 预 。
11、先 作 为 大 的 管 体 进 行 制 造, 因 而 在 狭 窄 的 出 入 孔 内 的 处 理 是 不 容 易 的。 而 且, 两 种 施 工 方 法 都 需 要 连 接 作 业, 以 在 已 设 管 内 实 现 管 体, 还 存 在 为 了 提 高 连 接 部 分 的 密 封 性 而 必 须 花 费 相 当 多 作 业 时 间的问题。 0007 因 此, 最 近, 作 为 能 够 在 不 需 要 专 用 的 工 程 设 备 的 情 况 下 在 已 设 管 内 简 便 地 形 成 新 的 管 道 的 施 工 方 法, 在 专 利 文 献 1 中, 提 案 有 如 下 方 法 : 从 转 鼓 。
12、绕 出 具 有 可 挠 性 的 带 螺 旋 波 纹 的 再 生 管, 通 过 出 入 孔 从 已 设 管 的 一 侧 插 入, 并 利 用 绞 盘 (winch) 等 从 已 设 管 的 另 一 侧拉取。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2-38581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 而, 专 利 文 献 1 所 记 载 的 再 生 管 由 于 为 了 方 便 在 从 出 入 孔 插 入 已 设 管 内 之 后, 从 与 该 出 入 孔 连 接 的 另 外 的 出 入 孔 利 用 绞 盘 等 将 该 再 生 管 的 顶 端 利 用 线 材。
13、 等 拉 出, 故 使 可 挠 性 优先, 因而再生管自身的耐压强度不那么高。 因此, 对于已设管与所插入的再生管的间隙以 及 再 生 管, 遍 及 其 全 长 地 在 螺 旋 槽 整 个 周 部 填 充 薄 泥 浆 (grout) 以 使 其 与 已 设 管 一 体 化, 以给予再生管既定的强度。因此, 存在工时变长的缺点。 0010 因 此, 在 本 发 明 中, 目 的 在 于 提 供 一 种 管 道 再 生 管, 其 是 考 虑 如 上 的 以 往 的 再 生 管 中 的 问 题 而 完 成 的, 能 够 在 不 需 要 薄 泥 浆 填 充 作 业 的 情 况 下 通 过 其 自 身 。
14、来 确 保 所 期 望 的 强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2/16 页 4 度 ( 特别是压扁强度 ( 偏平強度 )。 0011 另 外, 如 上 所 述, 在 管 道 再 生 管 中, 若 只 确 保 所 期 望 的 压 扁 强 度, 则 在 将 此 种 管 道 再 生 管 拉 入 排 水 管 等 已 设 管 时, 特 别 是 在 将 管 道 再 生 管 卷 绕 并 设 置 于 转 鼓 时, 和 / 或 将 管 道 再 生 管 从 出 入 孔 弯 曲 并 插 入 并 拉 入 已 设 管 内 时, 在 管 道 再 生 管 的 外 周 部 ( 即 管 道 再 生 管 的 弯 曲 部。
15、 的 弯 曲 半 径 方 向 外 侧 的 部 分 且 张 力 施 加 的 部 分 ) 可 能 产 生 破 损 ( 包 含 断 裂 )( 另 外, 在 不 产 生 破 损 的 情 况 下, 有 时 因 弯 曲 而 延 伸 的 外 周 部 也 在 使 管 道 再 生 管 恢 复 直 线 状 时 收缩并起伏, 在管的内表面和 /或外表面形成褶皱 )。 另外, 在外周部的相反侧的内周部 (即 管 道 再 生 管 的 弯 曲 部 的 弯 曲 半 径 方 向 内 侧 的 部 分 且 施 加 压 缩 力 的 部 分 )( 特 别 是 管 的 内 表 面 ), 为了缓和施加于外周部的张力, 内周部容易收缩以在。
16、管的内表面形成凸状褶皱。 这是 因为在此种管道再生管最大施加 5000N的极大的力。 如此, 在管道再生管中, 若产生上述破 损, 则 可 能 产 生 通 过 管 内 的 液 体 泄 漏 等 问 题。 另 外, 若 在 管 道 再 生 管 的 内 表 面 形 成 褶 皱, 则 失去其平坦性, 可能产生通过管内的液体的流下能力降低等问题。 而且, 如果此种褶皱形成 于 管 道 再 生 管, 则 在 进 一 步 将 支 管 配 置 于 此 种 再 生 管 时, 有 时 因 此 种 褶 皱 而 使 其 固 定 变 得 困难。 0012 因 此, 在 本 发 明 中, 鉴 于 此 种 问 题, 本 发。
17、 明 应 解 决 的 重 要 问 题 不 仅 是 在 管 道 再 生 管 中确保压扁强度, 还是在拉入作业时防止可能在管道再生管产生的破损、 褶皱。 0013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管道再生管,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下侧软质树脂层, 其构成直管部的内层 ; 上侧软质树脂层, 其层叠于上述下侧软质树脂层的外侧以构成直管部的外层 ; 以及 突条部, 其螺旋状地形成于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的外表面, 上 述 突 条 部 由 螺 旋 状 地 缠 绕 的 硬 质 树 脂 制 的 芯 材、 以 及 在 包 住 该 芯 材 的 状 态 下 与 上 述 上侧软质树脂层一体化的芯材覆盖部构成, 上述芯。
18、材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 3.5% 5% 的高度, 上 述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是 通 过 以 至 少 包 含 单 层 部 分 的 方 式 缠 绕 而 形 成 的 部 分, 上 述 单 层 部分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 0.25% 0.65% 的厚度。 0014 在本发明中, 上述芯材能够具有上述芯材的高度的 80 200% 的宽度。 0015 在本发明中, 上述突条部能够具有上述芯材的高度的 150 350%的螺旋间距。 此 外, 突条部的螺旋间距相当于芯材的螺旋间距, 以下, 在本说明书中简称为 “间距 ”。 0016 在本发明中, 上述直管部能够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 0.7 1.。
19、5% 的厚度。 0017 在本发明中, 上述芯材能够由硬质树脂构成, 例如由工程塑料构成。 0018 更 具 体 而 言, 上 述 芯 材 能 够 由 PPS( 聚 苯 硫 醚 (poly phenylene sulde)、 PPE( 聚苯醚 (poly phenylene ether)、 PEI( 聚醚酰亚胺 (polyetherimide)、 PAR( 聚芳 酯 (polyarylate)、 PES( 聚醚砜 (poly ether sulfone)、 PEEK( 聚醚醚酮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PTFE( 聚四氟乙烯 (poly tetra fluoro 。
20、ethylene)、 PET( 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酯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PA( 聚酰胺 (polyamide)、 POM( 聚缩醛 (poly acetal) 以及它们的共 聚混合体中的任一种构成。 0019 上述芯材优选地能够由 PPS( 聚苯硫醚 ) 或 PPE( 聚苯醚 ) 构成。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3/16 页 5 0020 在 此, 在 本 发 明 中, “( 能 够 ) 由 构 成” 或 “用 构 成” 意 思 是 指 在 主。
21、 成 分 以 外 还 包含其他成分。 0021 在本发明中, 上述芯材还可以包含玻璃纤维。 0022 在 本 发 明 中, 上 述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能 够 包 含 从 由 直 线 状 低 密 度 聚 乙 烯、 其 他 低 密 度 聚 乙 烯 以 及 中 密 度 聚 乙 烯 构 成 的 组 中 选 择 的 至 少 一 种, 在 要 求 耐 油 性 的 情 况 下, 能 够 使 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 0023 在 本 发 明 中, 上 述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包 含 对 热 塑 性 弹 性 体 混 合 了 烯 烃 类 树 脂 的 材 料。 0024 在 本 发 明 中, 理 。
22、想 的 是, 上 述 芯 材 覆 盖 部 由 与 上 述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相 同 的 材 质 构 成。 0025 发明的效果 根 据 本 发 明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具 有 能 够 在 不 需 要 薄 泥 浆 填 充 作 业 的 情 况 下 通 过 所 插 入 的 再生管自身确保必要强度 ( 更详细而言, 压扁强度 ) 的优点。 0026 另 外, 在 本 发 明 的 管 道 再 生 管 中, 不 仅 能 够 充 分 地 确 保 压 扁 强 度 等 所 期 望 的 强 度, 还 能 够 防 止 在 将 管 道 再 生 管 向 已 设 管 内 拉 入 的 作 业 时, 特 别 。
23、是 在 将 管 道 再 生 管 卷 绕 并 设 置 于转鼓并从出入孔弯曲并插入已设管内时可能在其直管部产生的破损 ( 包含断裂 )、 褶皱。 附图说明 0027 图 1 是示出本发明的再生管所适用的排水管的构造的纵截面图。 0028 图 2 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再生管插入排水管的方法的说明图。 0029 图 3 是示出本发明的再生管的构成的具有一部分切口的正视图。 0030 图 4 是例示本发明的再生管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 0031 图 5 是图 3 的 A 部分的放大图。 0032 图 6 是放大并详细地示出本发明的再生管的直管部的构成的概要截面图。 0033 图 7 是 通 过 在 制 造 例。
24、 1 中 制 作 的 再 生 管 的 样 本 的 数 据 而 获 得 的 图 表, 且 是 设 纵 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横轴为芯高 H/ 内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34 图 8 是 通 过 在 制 造 例 1 中 制 作 的 再 生 管 的 样 本 的 数 据 而 获 得 的 图 表, 且 是 设 纵 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 横轴为芯宽 W/ 内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35 图 9 是 通 过 在 制 造 例 1 中 制 作 的 再 生 管 的 样 本 的 数 据 而 获 得 的 图 表, 且 是 设 纵 轴 为压扁强度。
25、 (kN/m), 设横轴为间距 P/ 内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36 图 10是通过在制造例 1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横轴为芯面积 (mm 2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37 图 11是通过在制造例 1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横轴为芯宽 W/ 芯高 H(%),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38 图 12是通过在制造例 1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横轴为间距 P/ 芯高 H(%), 并将数据。
26、绘图的图表。 0039 图 13是通过在制造例 2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为压扁强度 (kN/m), 设横 轴为芯高 H/ 内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40 图 14是通过在制造例 2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4/16 页 6 为拉伸强度 (N/10mm), 设横轴为直管部的下侧软质树脂层所包含的单层部分的厚度 T 2s /内 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41 图 15是通过在制造例 3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设纵轴 为拉伸强度 (N。
27、/10mm), 设横轴为直管部的下侧软质树脂层所包含的单层部分的厚度 T 2s /内 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0042 图 16是通过在制造例 2以及 3中制作的再生管的样本的数据而获得的图表, 且是 设纵轴为拉伸强度 (N/10mm), 设横轴为直管部的下侧软质树脂层所包含的单层部分的厚度 T 2s / 内径 D i (%), 并将数据绘图的图表, 并且一同示出 90弯曲试验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 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0044 1. 排水管的构造 图 1是例示本发明的管道再生管 (以下, 简称为再生管 )所适用的既存的排水管、 以。
28、及 出入孔 的构造。 0045 在该图中, 在土中埋设多根的既存的排水管 1多为混凝土制, 各排水管 1分别连接 于开口部 2a以及 3a, 开口部 2a以及 3a设于在排水路径设置的例如左侧出入孔 2以及右侧 出入孔 3 的下部。 0046 在再生排水管 1时, 事先检查该排水管 1, 确认再生管的插入有无障碍。 如果必要, 则进行排水管 1 的洗净, 在该情况下, 安装止水栓 4。 0047 2. 再生管的插入方法 图 2 是示出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再生管插入排水管 1 内的方法的图。 0048 在排水管 1的一端连接于左侧出入孔 2, 另一端连接于右侧出入孔 3的排水管构造 中, 在 任 一。
29、 方 的 出 入 孔 附 近, 在 本 实 施 方 式 中, 在 左 侧 出 入 孔 2 的 上 部 开 口 2b 附 近, 配 置 卷 绕有再生管 5 的转鼓 6。 0049 此 外, 在 本 发 明 中, 在 将 再 生 管 5 卷 绕 并 配 置 于 转 鼓 6 时, 能 够 防 止 再 生 管 5 的 外 周 部 ( 即 卷 绕 于 转 鼓 6 的 再 生 管 5 的 弯 曲 部 的 弯 曲 半 径 方 向 外 侧 的 部 分 且 张 力 施 加 的 部 分 ) 的 破 损 ( 特 别 是 如 下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的 破 损, 该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构 成 卷 绕。
30、 于 转 鼓 6 的 再生管 5 的直管部的外周部的内层 )、 褶皱 ( 特别是如下下侧软质树脂层的褶皱, 该下侧软 质树脂层构成卷绕于转鼓 6的再生管 5的直管部的内周部 (即所卷绕的再生管 5的弯曲部 的 弯 曲 半 径 方 向 内 侧 的 部 分 且 压 缩 力 施 加 的 部 分 ), 特 别 是 在 管 的 内 表 面 凸 状 地 隆 起 而 形 成的褶皱, 详细而言, 在邻接的突条部 5c之间在管的内表面凸状地隆起而形成的褶皱 )。 另 外, 再生管 5由于通常在使用之前在卷绕于转鼓 6的状态下得到保管, 故若此种褶皱在管的 内 表 面 形 成 且 其 形 状 固 定, 则 管 的。
31、 内 表 面 的 平 坦 性 丧 失, 其 流 下 能 力 有 可 能 降 低, 因 而 防 止 此种褶皱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0050 在再生管 5的拉入时, 在再生管 5的顶端预先安装拉入用的帽 (cap)7, 对该帽 7连 接从另一侧的出入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出入孔 3)拉入的线材 8。 上述线材 8能够通 过使在右侧出入孔 3 的上部开口 3b 附近设置的绞盘 9 驱动来通过滑轮 10 进 行卷取。 0051 由 此, 从 转 鼓 6 放 卷 的 再 生 管 5 能 够 通 过 上 部 开 口 2b 插 入 左 侧 出 入 孔 2 内, 弯 曲 约 90或更多并拉入排水管 1 内。
32、。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5/16 页 7 0052 此时, 在本发明中, 能够防止因出入孔 2内的再生管 5的弯曲引起的直管部的外周 部 (即弯曲的再生管 5的弯曲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且张力施加的部分 )的破损 (特别是构 成直管部内层的下侧软质树脂层的破损 )、 在排水管 1内使用绞盘 9利用线材 8拉再生管 5 时的再生管 5的直管部中的破损 (特别是构成直管部内层的下侧软质树脂层的破损 )、 以及 直管部的断裂。 在此, 再生管 5对排水管 1内的拉入由于最大施加 5000N的极大的力, 故在 再生管 5 对排水管 1 内的拉入中, 防止再生管 5 的直管部中的破损是极。
33、为重要的。 0053 另外, 在本发明中, 还能够防止由再生管 5在出入孔 2内的弯曲引起的直管部的内 周部 (即弯曲的再生管 5的弯曲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且施加压缩力的部分 )处的褶皱的形 成 ( 特 别 是 如 下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的 褶 皱 的 形 成, 该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构 成 再 生 管 5 的 直 管 部 的 内 周 部 的 内 层, 特 别 是 在 管 的 内 表 面 形 成 的 在 管 的 内 侧 隆 起 的 凸 状 褶 皱 的 形 成, 详 细 而 言在邻接的突条部 5c 之间在管的内表面凸状地隆起而形成的褶皱 )。 0054 此 外, 还 有 通 过。
34、 将 放 卷 的 再 生 管 5 依 次 推 入 排 水 管 1 内 来 插 入 排 水 管 1 内 的 不 使 用线材 8 的方法。 0055 3. 再生管的构成 图 3 是示出上述再生管 5 的构成的正视图。 0056 在该图中, 再生管 5 具有直管部 5b、 以及螺旋状地形成于该直管部 5b 外表面的突 条部 5c。 0057 上 述 直 管 部 5b 能 够 由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 内 层 )5d 和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 外 层 )5e 构成 (更多细节请参照图 5)。 在该上侧软质树脂层 5e的外表面, 缠绕并层叠有由芯材覆盖 部 5f 和硬质树脂制的芯材 。
35、5g 构成的突条部 5c( 细节请参照图 5)。 0058 虽 然 不 是 限 定 本 发 明, 但 此 种 再 生 管 5 能 够 如 下 地 制 造 : 例 如 将 内 层 用 的 软 质 树 脂 (或软质树脂组成物 )以及外层用的软质树脂 (或软质树脂组成物 )在分别熔融或软化 为 带 状 的 状 态 下 挤 出, 依 次 螺 旋 状 地 ( 以 至 少 其 缘 部 重 叠 的 方 式 ) 卷 绕 于 大 致 圆 筒 状 的 卷 芯, 分 别 形 成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以 及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而 且, 将 熔 融 或 软 化 的 硬 质 树 脂 (或硬。
36、质树脂组成物 )挤出成棒状以作为芯材 5g, 并用树脂包住其以形成芯材覆盖部 5f, 将 由此获得的突条部 5c螺旋状地以既定间距卷绕于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 5e的外表面 (换言 之, 直管部 5b 的外表面 )。 0059 更具体而言, 如图 4所示, 首先, 将多根辊 11适当地配置为大致同心圆状以形成大 致 圆 筒 状 的 卷 芯。 而 且, 分 别 使 各 辊 旋 转, 并 且 从 冲 模 (die)12 的 唇 部 13 沿 箭 头 X 的 方 向 (即相对于辊 11的长度轴方向 Y大致垂直的方向 )将熔融或软化的内层用的软质树脂 (或 软质树脂组成物 )挤出以形成内层用的软质树脂的带。
37、材 14, 将此种带材 14以其缘部重叠的 方 式 螺 旋 状 地 卷 绕 于 卷 芯 上 以 形 成 内 层。 此 时 因 多 根 辊 11 适 当 地 旋 转 而 形 成 的 内 层 依 次 沿箭头 Y 的方向前进。此外, 在此种辊 11 还可以具备加热单元和 / 或冷却单元。 0060 如后所述, 在本发明中, 重要的是内层以包含单层部分 (例如请参照图 6所示的单 层部分 5ds)的方式重叠带材 14的缘部来进行缠绕。 换言之, 在本发明中重要的是, 在带材 14 的中央部处, 以不与之前缠绕的带材重叠的方式单层地缠绕带材 14 的中央部。 0061 接着, 从与冲模 12邻接设置的冲。
38、模 15的唇部 16将熔融或软化的外层用的软质树 脂 (或软质树脂组成物 )挤出以形成外层用的软质树脂的带材 17, 此种带材 17以覆盖上述 内层的方式 ( 优选地为通过重叠带材 17 的缘部并螺旋状地卷绕 ) 在内层上形成外层。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6/16 页 8 0062 此 外, 在 本 发 明 中, 外 层 即 使 通 过 缠 绕 而 形 成, 有 时 也 可 能 因 带 材 17 的 熔 融、 熔 接 或粘接等而具有大致均匀的厚度 ( 例如参照图 6)。 0063 最 后, 能 够 将 由 覆 盖 部 5f 覆 盖 的 芯 材 5g( 细 节 请 参 照 图 。
39、5) 以 既 定 间 距 螺 旋 状 地 卷绕于如上所述地形成的外层的上表面 ( 换言之, 直管部 5b 的外表面 ) 以形成突条部 5c。 在此, 由覆盖部 5f 覆盖的芯材 5g 能够使用例如双重冲模 ( 或双重喷嘴 ) 形成。 具体而言, 能够通过双重冲模内侧的冲模将构成芯材的硬质树脂 (或硬质树脂组成物 )熔融或软化并 挤 出, 并 通 过 外 侧 的 冲 模 将 构 成 覆 盖 部 的 材 料 熔 融 或 软 化 并 挤 出, 从 而 大 致 同 时 地 形 成 芯 材 5g 及其覆盖部 5f。 另外, 通过如此挤出以将由覆盖部 5f 覆盖的芯材 5g 成形, 能够获得 突状部对外层。
40、的配置及定位、 以及间距的调整变得简便的优点。 0064 虽 然 再 生 管 5 的 外 观 能 够 与 以 往 公 知 的 波 纹 管 类 似, 但 如 之 后 参 照 图 5 详 细 说 明 的那样 , 详细地决定本发明的再生管 5的尺寸或各部件的尺寸的比例。 另外, 在本发明的再 生 管 5 中, 不 需 要 如 专 利 文 献 1 所 记 载 的 那 样 对 于 已 设 管 与 再 生 管 的 间 隙 以 及 再 生 管 遍 及 其全长地在螺旋槽整个周部填充薄泥浆, 仅在再生管 5 的入口部分填充薄泥浆材料即可。 0065 在此, 图 5 是将图 3 的 A 部分放大并示出的图。 再生。
41、管 5 的外径 D o 能够根据应插 入 再 生 管 5 的 排 水 管 的 内 径 并 考 虑 拉 入 的 作 业 性 来 决 定。 另 一 方 面, 为 了 确 保 足 够 的 排 水 流量, 直管部 5b 的内径 D i 优选地为尽可能地接近应插入再生管 5 的排水管的内径。 例如, 在外径 D o 为约 190 345mm 时, 内径 Di 能够为约 170 320mm。 0066 3.1 直管部 为 了 适 于 使 再 生 管 5 屈 曲 并 拉 入 排 水 管 ( 例 如 如 图 1 所 示 地 从 出 入 孔 2 的 正 下 方 以 约 90度的角度延伸 )内, 理想的是, 直管。
42、部 5b具有能够跟随再生管 5整体的弯曲的柔软性 ( 延伸性 )、 并且具有适当的拉伸强度以在拉入时不产生破损。 0067 特别地, 本发明的管道再生管中的直管部 5b如在图 6的放大图中详细地说明的一 样, 特征在于下侧软质树脂层 5d 至少包含单层部分 5ds。 此种单层部分 5ds 能够在如上所 述地通过缠绕形成下侧软质树脂层 5d 时形成。 0068 另 外, 如 以 下 详 细 地 说 明 的 一 样, 在 本 发 明 中, 能 够 通 过 使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所 包含的单层部分 5ds的厚度相对于直管部的内径为 0.25% 0.65%, 来显著地防止在再生管 对转。
43、鼓的设置时 (参照图 2)以及再生管的拉入作业时可能发生的直管部的破损、 褶皱的形 成等。 0069 3.1(a) 下侧软质树脂层的材料 在图 5中, 下侧软质树脂层 5d能够由耐药性优秀的热塑性树脂, 例如氯乙烯树脂、 聚烯 烃 树 脂、 例 如 烯 烃 类、 苯 乙 烯 类 热 塑 性 弹 性 体 等 构 成。 在 要 求 耐 油 性 的 情 况 下,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由 如 下 材 料 构 成, 该 材 料 包 含 从 由 直 线 状 低 密 度 聚 乙 烯 (LLDPE)、 其 他 低 密 度 聚 乙 烯以及中密度聚乙烯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 根据 情况还可以混。
44、合烯烃类树脂等 )。 0070 另 外, 构 成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的 材 料 不 限 于 上 述 材 料, 优 选 地 以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具有根据 “JIS K 7161( 塑料 - 拉伸特性的试验方法 )”测定的 100 650N/10mm 的拉伸 强度的方式进行选择。 0071 3.1(b) 上侧软质树脂层的材料 在图 5中, 上侧软质树脂层 5e虽然能够由与下侧软质树脂层 5d以及突上部 5c的芯材 覆盖部 5f的粘接性 (特别是熔融或软化状态下的粘接性 )优秀, 优选地为耐药性优秀的热 说 明 书CN 104114355 A 7/16 页 9 塑 。
45、性 树 脂, 例 如 苯 乙 烯 类、 烯 烃 类、 尼 龙 类、 聚 酯 类、 聚 酰 胺 类、 聚 苯 乙 烯 类 的 热 塑 性 弹 性 体 等 成 形, 但 是, 在 进 一 步 要 求 长 期 可 靠 性、 耐 天 气 性 的 情 况 下, 优 选 地 使 用 氢 化 苯 乙 烯 类 热 塑性弹性体, 具体而言使用苯乙烯 - 乙烯 / 丁烯 - 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EBS)。 0072 而 且, 若 将 烯 烃 类 树 脂 混 合 于 这 些 热 塑 性 弹 性 体, 则 能 够 谋 求 内 压 ( 例 如 内 水 压 )、 外压 ( 例如外水压 )、 压扁强度、 压缩强度、 拉伸。
46、强度等的提高, 因而是更为理想的。 0073 此 外, 在 上 述 SEBS 中 还 包 含 SEBS 的 酸 变 性 品、 胺 变 性 品。 另 外, 作 为 上 述 烯 烃 类 树脂, 示出聚丙烯 (PP)、 聚乙烯 (PE) 等。 0074 另 外, 在 本 发 明 中 构 成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的 材 料 不 限 于 上 述 材 料, 优 选 地, 上 侧 软质树脂层 5e选择具有根据 “JIS K 7161”测定的 30 150N/10mm的拉伸强度的材料。 另 外, 上侧软质树脂层 5e 的拉伸强度比下侧软质树脂层 5d 的拉伸强度小。 0075 3.1(c) 直管。
47、部的厚度 如图 5 的概要图所示, 直管部 5b 的厚度 T 为上侧软质树脂层 5e 的厚度 T 1 和下侧软质 树脂层 5d 的厚度 T 2 的合计, 为了获得作为直管部 5b 整体而适当的柔软性 ( 延伸性 ) 以及 拉 伸 强 度, 能 够 考 虑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以 及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的 各 材 料 以 及 成 形 加 工 性 等来适当地决定。 为了确保适当的拉伸强度, 直管部 5b的厚度 T理想的是为直管部的内径 D i 的约 0.7% 以上。 直管部 5b 的厚度 T 的上限可能因应插入再生管 5 的排水管的内径而受 到制约, 例如, 能够为直。
48、管部 5b 的内径 D i 的约 1.5% 以下。 直管部 5b 的厚度 T 能够代表性 地 为 约 1 5mm。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的 厚 度 T 1 与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的 厚 度 T 2 的 比 例 能 够适当地设定。 0076 此 外, 在 本 发 明 中, 直 管 部 5b 的 厚 度 T、 以 及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的 厚 度 T 1 以 及 下 侧软质树脂层 5d 的厚度 T 2 意味着实际分别在多处测定这些值所得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的平 均值。 0077 在 此, 直 管 部 5b 的 下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d 是 将 带。
49、 材 螺 旋 状 地 缠 绕 而 形 成 的 部 分 ( 参 照图 4), 因而, 如以图 6的放大图详细地例示的那样, 至少具有单层部分 5ds(即未重叠带材 的部分 )以及位于其两侧的重复部分 5dm 1 以及 5dm 2 。 在此, 重复部分 5dm 1 意味着与由之前 配置的带材的缘部构成的重复部分 5dm 0 重叠的部分, 重复部分 5dm 2 意味着与由之后配置的 带材的缘部构成的重复部分 5dm 3 重叠的部分。 此外, 在图 5 中, 为了方便说明, 下侧软质树 脂层 5d以及上侧软质树脂层 5e的厚度分别以大致均匀的厚度示出, 在图 6中, 为了方便说 明, 上 侧 软 质 树 脂 层 5e 的 厚 度 也 以 大 致 均 匀 的 厚 度 示 出。 另 外, 在 图 6 中, 为 了 方 便 说 明, 未 示 出 突 状 部 5c, 但 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