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80047853.4
2013.11.29
CN104619542A
2015.05.13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15/063申请日:20131129|||公开
B60K15/063; F16B17/00; F16F15/08
B60K15/063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濑古充宏; 谷口祯哉
日本埼玉县
2012-275589 2012.12.18 JP; 2013-152304 2013.07.23 JP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刘建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容易并且难以从燃料箱脱落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燃料箱用缓冲部件(1)安装于燃料箱(M)的凹部(N),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10);轴部(20),其从主体部(10)垂下;以及卡合部(30),其以与轴部(20)相比直径增大的方式形成在轴部(20)的前端,且与凹部(N)卡合,在卡合部(30)的外周面(32)上,形成有呈放射状延伸配置的多个肋部(34)。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燃料箱用缓冲部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凹部,所述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轴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垂下;以及卡合部,其以与所述轴部相比直径增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且与所述凹部卡合,在所述卡合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呈放射状延伸配置的多个肋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备相对于所述轴部垂直的端面,所述肋部的一端侧从所述端面连续地形成。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用缓冲部件沿着轴向形成有中空部。
说明书燃料箱用缓冲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设在燃料箱与车身之间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知在车辆用的燃料箱与车身的地板之间夹设橡胶等缓冲部件的技术。通过在燃料箱与地板之间设置缓冲部件,能够防止燃料箱与地板的碰撞,并且能够因燃料箱内的燃料的波动等所导致的振动、噪声向车身传递。 然而,以往的缓冲部件因经由粘合剂安装于燃料箱,因此存在粘合保持性以及粘贴作业性差的问题。因此,例如,考虑在燃料箱上设置凹部,并且在缓冲部件的前端侧设置与所述凹部卡合的卡合部。根据这样的缓冲部件,通过将缓冲部件压入到燃料箱的凹部,能够通过一次操作组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9060号公报 但是,在所述缓冲部件中,在卡合部与凹部卡合时,卡合部的边缘部容易变形,担心缓冲部件从凹部脱落。另外,在将缓冲部件组装于凹部时,存在若凹部与卡合部的气密性高,则无法将凹部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因而难以组装缓冲部件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此类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组装容易且难以从燃料箱脱落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燃料箱用缓冲部件,其安装于燃料 箱的凹部,所述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轴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垂下;以及卡合部,其以与所述轴部相比直径增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且与所述凹部卡合,在所述卡合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呈放射状延伸配置的多个肋部。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在卡合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部,因此能够抑制卡合部的变形。由此,燃料箱用缓冲部件难以从凹部脱落。另外,由于相邻的肋部之间成为通气口,因此在组装时,凹部内的空气容易向外部排出。由此,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组装性提高。 另外,优选为,所述卡合部具备相对于所述轴部垂直的端面,所述肋部的一端侧从所述端面连续的形成。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可靠地加强容易变形的部位。 另外,优选为,所述燃料箱用缓冲部件沿着轴向形成有中空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实现缓冲部件的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组装容易并且不容易从燃料箱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料箱以及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整体侧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安装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的图,(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1(以下,也称作“缓冲部件1”)是夹设在燃料箱M与车身S之间的衬垫部件。 燃料箱M是用于贮存燃料的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中空容器,且固定在 车身(地板)S的底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箱M的底部由剖视观察时大致呈U字状的油箱箍B支承,油箱箍B的两端经由托架C、C固定于车身S。 如图2所示,在燃料箱M的表面形成有凹部N。凹部N是供缓冲部件1卡合的凹处。凹部N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燃料箱M的与车身S对置的面。凹部N具有圆滑地形成的底部Na、以及在凹部N的开口部朝向开口部的中心突出的多个突起部Nb。突起部Nb的个数不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三个。突起部Nb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割为多个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由连续的单一部位构成。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缓冲部件1是夹设在燃料箱M与车身S之间的部件。缓冲部件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橡胶制,且一体形成。缓冲部件1是用于避免燃料箱M与车身S的碰撞、并且防止因燃料箱内的燃料的波动等所导致的振动、噪声向车身传递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缓冲部件1的材料、成形方法不特别限制。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缓冲部件1。 缓冲部件1构成为包括主体部10、轴部20、以及卡合部30。主体部10是向燃料箱M的外部露出的部位。主体部10构成为包括基部11、形成于基部11的多个凸起部12、以及形成于基部11的多个凹陷部13。 基部11呈环状。凸起部12形成在基部11的上方,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棱柱状。凸起部12的个数不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五个。凹陷部13是形成在凸起部12、12之间的凹部。凹陷部13的个数不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五个。 轴部20是从主体部10垂下的部位,呈圆筒状。如图2所示,轴部20的主体部10中央处的直径比主体部10的外径小,并且比凹部N的开口部的内径W略小。轴部20的长度比燃料箱M的板厚小。 卡合部30是与凹部N卡合的部位。卡合部30形成为基端侧的直径比轴部20的外径大,且随着趋向前端侧而直径变小。卡合部30构成为包括上端面31、外周面32以及下端面33。 上端面31是相对于轴部20垂直的平面。外周面32由随着离开上端面31而直径变小的曲面构成。下端面33形成为与上端面31平行。 在外周面32上,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肋部34。肋部34是俯视 观察时呈放射状延伸设置在外周面32的突起。更详细地说,肋部34的一端与上端面31相连,另一端延伸配置至下端面33附近。肋部34的形状不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侧最宽,且随着离开卡合部30而宽度变窄。需要说明的是,肋部34也可以形成为从上端面31分离。 另外,如图2所示,在缓冲部件1形成有与轴Z平行地形成的中空部40。中空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贯通。 如图2所示,在将缓冲部件1组装于燃料箱M的情况下,只要由操作人员按压主体部10的上端面而将卡合部30插入到燃料箱M的凹部N即可。由此,卡合部30进入凹部N,并且主体部10的下端面与燃料箱M的表面接触、或以与燃料箱M的表面隔开微小缝隙的方式配置。由于卡合部30形成为比凹部N的开口部的内径W大的外径,因此难以从燃料箱M脱落。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1,由于在卡合部30的外周面32形成有多个肋部34,因此卡合部30的边缘部难以变形。由此,缓冲部件1难以从凹部N脱落。若详细叙述,在缓冲部件1与凹部N卡合的状态下,若缓冲部件1上作用有向上的力,则在卡合部30的边缘部中,在外侧沿翻转方向(在图4的(a)的顶点30a的箭头P方向)作用有弯曲力矩。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外周面32形成有呈放射状延伸配置的肋部34,因此能够克服弯曲力矩从而防止变形。 另外,肋部34的位置只要在外周面32则不特别限制,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从上端面31连续设置肋部34,能够可靠地增强卡合部30中的最容易变形的顶点30a周围。 另外,通过设置肋部34,能够减少组装缓冲部件1时的凹部N与卡合部30的摩擦,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压入。另外,在组装缓冲部件1时,由于相邻的肋部34之间成为通气口,因此凹部N内的空气容易向外部排出。由此,缓冲部件1的组装性提高。 另外,通过设置中空部40,能够实现缓冲部件1的轻量化。另外,由于轴Z附近的壁消失,因此缓冲部件1容易挠曲。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另外,中空部40也作为组装时的通气口而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若利用人的大拇指按压缓冲部件1的主体部10,则存在因该大拇指 堵塞中空部40而导致通气功能受损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肋部34而能够可靠地发挥通气功能。 另外,虽不必一定设置凹陷部13,但通过设置凹陷部13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如图4的(b)所示,通过分别设置奇数个凸起部12以及凹陷部13,由此通过轴Z的直线X1的铅垂剖面与直线X2的铅直剖面均具备凸起部12以及凹陷部13。 假设以等间隔分别设置偶数个凸起部12以及凹陷部13,则在通过轴Z的铅直剖面中,成为凸起部与凸起部的组合或凹陷部与凹陷部的组合。这样,由于若通过Z轴的铅直剖面形为凸起部彼此或者凹陷部彼此,则该铅垂剖面的形状不同,因此变形的程度也变得不平衡。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分别设置奇数个凸起部12以及凹陷部13,通过轴Z的多个铅直剖面均形成相同的形状,因此作用有切断力的情况下的变形也大致相同。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能够在不违背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另外,对于肋部34的形状以及配置方式,只要能够在轴Z方向上通气则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中空部40贯通,但也可以采用有底的中空部。 附图标记说明 1 缓冲部件 10 主体部 11 基部 12 凸起部 13 凹陷部 20 轴部 30 卡合部 31 上端面(端面) 32 外周面 33 下端面 40 中空部 M 燃料箱 N 凹部 Na 底部 Nb 突起部 S 车身
《燃料箱用缓冲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料箱用缓冲部件.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容易并且难以从燃料箱脱落的燃料箱用缓冲部件。燃料箱用缓冲部件(1)安装于燃料箱(M)的凹部(N),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10);轴部(20),其从主体部(10)垂下;以及卡合部(30),其以与轴部(20)相比直径增大的方式形成在轴部(20)的前端,且与凹部(N)卡合,在卡合部(30)的外周面(32)上,形成有呈放射状延伸配置的多个肋部(3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